一、国企改革重在改革公司治理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姜付秀,王莹[1](2021)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逻辑:从国家治理到公司治理》文中指出公司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顶层设计的国家治理理念对于微观层面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借鉴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思想,本文指出现阶段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目标应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了有助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本文就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构想,进而分析和探讨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实现路径。本文在丰富公司治理理论的同时,对新时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实践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李梦溪[2](2021)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和效果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到“滚石上山”的新阶段。然而,实践中部分国企混改流于形式,只完成了所有权的混合,企业内在的决策机制和治理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混改的能量没有充分释放。针对混改过程中的问题,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典型混改案例进一步挖掘分析,证明真正有效的混改应该是一场正和博弈,能为各混改参与方带来正向效益。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综合使用规范研究、案例研究、事件研究等方法,选取新一轮混改中的典型案例——格力电器作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混改动因、效果和背后的控制权安排。区别于现有研究,本文并未将研究视角局限在混改企业本身,而是寻找到混改背后格力电器的利益相关者,从高管团队、珠海国资、战略投资者的立场出发分析他们参与混改的动因,以及混改给各方带来的影响。格力电器高管团队在混改后展现出更强的控制力;对珠海国资来说,混改虽然使其丧失了对格力电器的控股地位,但控制权转让所得的资金有助于格力集团之后在资本市场上的布局,从而加速产业调整升级,推动珠海市国有企业的均衡发展;对战略投资者来说,产业资源的引入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会带来企业价值的提升,混改协议中的分红承诺有利于短期投资收益的保障。此外,本文使用了事件研究法计算累计异常收益评估了股票市场对格力混改的反应,又针对混改后股权分散的情况提出了格力电器需要规避的潜在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现有研究多以混改企业为主体分析混改绩效,本文将企业外的利益相关者珠海国资和战略投资者纳入分析框架。特别是主导本次混改的珠海国资,在格力电器对格力集团利润和收入贡献较大时,转让了这家优质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珠海国资的得失在本次混改中值得关注。二、本文对混改股权受让方珠海明骏进行了股权穿透,表明通过股东层面的控制权安排可以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提供一种新思路。未来,伴随“双百行动”的推进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落实,我国将全面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即将实施混改的企业提供一定借鉴价值。
张力方[3](2021)在《非国有股权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文中提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新在全球的不断发展,对各国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创新对于产业升级的意义再次凸显。为此,我国顺势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对问题丛生的国企提出了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国有企业通过引入非国有股权获得了诸多发展机遇,异质性资本的融合促使创新效率、创新产出均有显着增强,进一步提升了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就非国有股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及影响效果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股权的实现途径、公司治理以及与创新绩效有关的相关文献。根据超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创新理论,对非国有股权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和影响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炼出“两维度-三层次”的影响机制并作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根据超产权理论,非国有股权会通过产权改革与市场竞争两大维度分别影响公司内外部治理,进而作用于创新决策和投入,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和创新理论,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内外部治理、创新活动等三个影响层次,最终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基于此,委托代理理论认为,非国有股权的引入有效降低了代理成本,防止大股东和经理人侵吞创新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提高创新绩效。基于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链条,本文深入探讨了非国有股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进一步丰富了本领域的研究内容,为相关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本文将国企混改的代表性企业四维图新作为研究案例,深入探究引入非国有股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一步揭开作用机理的“黑箱”。首先,本文基于已有理论的研究,对四维图新引入非国有股权的方式进行了梳理总结,概括为“3+1”模式。此后,本文基于产权和竞争两大维度,从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分别探究非国有股权驱动企业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影响路径。最后,基于四维图新作为科技型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本文创新性地将DEA分析模型融入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了包括“创新效率-创新产出”的创新绩效综合性评价系统,对四维图新引入非国有股权前后的创新绩效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非国有股权首先以产权改革为手段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进而推动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并作用于外部治理机制。在产权改革与市场竞争两大维度的交互作用下,企业不断完善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从而积极从事创新决策、创新投入等创新活动,最终影响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总结出非国有股权驱动企业创新的经验与建议,为国企改革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在理论层和实践层均有较大创新性,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第一,本文以创新绩效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非国有股权所带来的影响,丰富了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第二,本文对非国有股权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在委托代理理论、超产权理论等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两维度-三层次”影响机制链条,构建了“创新效率-创新产出”的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对现有文献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第三,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弥补了实证研究的不足,利用案例公司2008-2019年12年的数据资料,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上深入剖析其内在影响机理,对指导国企改革具有实践层面的借鉴意义。
胡建国[4](2021)在《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一直是国有企业发展避不开的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工人阶级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1978年开始,国企改革便进行探索式推进,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也围绕着改革进行相应的职能和作用的调整,但部分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也存在与企业改革不同步,甚至滞后的矛盾,使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职能和地位、权力和责任不能有效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不能发挥最大作用,以助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党的组织建设质量的提升。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加大了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力度,其建设成果究竟怎样?该怎样继续进行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是国家和企业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对“国有企业”及“党的组织建设”概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用马克思恩格斯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列宁党的组织建设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对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梳理了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历程的工作中,对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现实状况及取得成就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党的组织建设对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矛盾成为了论文研究的主旨。在《国资报告》、《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等文献资料中认真查找了党的组织建设的变化路径、国资改革和党建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获得了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职能变化的一手资料,进而分析出了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是党的组织建设重视不够,中梗阻等困境制约企业发展,得出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结论。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定位不准、机制缺失、制度不严等成因,提出了以强化认识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以强化协调为解决党的组织建设中梗阻问题助力,以强化职责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纠错矫位的契机,以开拓创新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多样方式和手段,以保障投入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动力的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的对策,在该课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后期研究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李璐[5](2021)在《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路径及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混合所有制经济确定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制度表现形式,鼓励多种所有制交叉融合,标志着国企混改进入了“深水区”。国企混改的形式经过实践的探索不断完善,主要包括引入民间资本、并购重组、发展员工持股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化治理机制改革等。医药行业具有充分竞争性,在新医改政策的影响下,行业增速一度放缓,因此在混改工作中充当着排头兵。虽然近年来研究医药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文章很多,但多是针对单一混改行为,综合性与可借鉴性较差,对某一企业系列混改活动的研究并不多见。国药控股是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本企业,混改工作充分而全面,混改成果显着,研究该典型企业系列混改动因、路径及绩效对深入理解混改政策演变、帮助有混改意向的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选择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案例,对其混改的政策背景、行业发展背景及动因进行分析,梳理其自成立以来主要的混改路径,并依据竞争性国企绩效评价的方法从五个维度对其混改绩效进行评价。通过研究发现:(1)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主要有混改政策的支持、医药流通行业改革及企业内部持续发展需要;(2)国药控股混改的主要路径为引入民间资本、并购重组及引入员工持股。此外,国药控股还完善了配套的现代治理机制;(3)国药控股混改活动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绩效,促进了经营增长和资产质量的提升,但仍存在混改活动中过于依赖债务融资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偏大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引进战略或财务投资者、加强应收账款与现金流的管控、完善公司的信用与应收账款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国药控股接下来完善混改措施,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提供有益帮助。也希望通过对国药控股混改案例的研究为同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其他国有企业后续开展混改活动,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戎文华[6](2021)在《二○二一国企改革方略》文中研究表明"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国企改革的表述,虽然仅有两句话四十个字,但背后却透视出庞大的信息量。围绕2021年国企改革重点任务和热点、难点问题,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发声出招。一份份议案提案,
王倩倩[7](2021)在《开局“十四五”,再启新征程》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国资国企改革站在了历史交汇点。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瞻望新征程,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擘画新蓝图,传递改革新动向。《国资报告》记者观察发现,本次央企负责人会立足"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任务,
徐怀玉,宋蕊[8](2020)在《国企混改的理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头三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主体的四梁八柱已经完成,接下来是要加强对各个领域改革的全年评估,坚持问题导向,把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目标标注出来,排出优先顺序,重点推进,发挥好支撑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但各领域内部的改革要排出优先顺序,而且对于那些重点领域,习近平总书记也做了强调:要把国企改革等领域具有牵引作用的改革牢牢抓在手里。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国企改革"四梁八柱"核心理念。
陈海燕[9](2020)在《杭州市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为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特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央企及大型国有企业正逐步成为面向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2020年国资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是接下来改革要着重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地方国有企业,由于存在历史和地域差异,国有企业资产分布情况复杂,国资监管工作内容、方式和成效各不相同。本文研究的是杭州市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工作,余杭区域面积1228平方公里,是杭州的都市新区,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分布广且发展快。在国资监管工作中,作为余杭区国资监管机构的区财政局(国资办)发挥了很大作用,近几年,余杭区国资监管机构在抓好日常监管工作,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国资监管模式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然而余杭作为中华文明圣地、创业创新热地,数字经济高地,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及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如何提高全区国资监管的质量和效益,是目前余杭区国资监管机构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决策部署,围绕开创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局面这一目标,余杭区积极促进区属国有资源统筹配置和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加快构建以管资本为目标的大国资监管体系。本文从地方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资产及政府监管的概念出发,介绍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现实情况、监管组织架构与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与监管政策、资产监管成效。通过对课题知识的理解论述与现实情况掌握,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研究、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工作问卷的调查、区属国有企业职工的访谈等,对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及走访,分析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总结归纳出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国资办及各级监管主体权责关系不明确;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存在脱节;国有企业资产监管模式缺乏创新;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成熟。并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国资办及各级监管主体对自身定位不清晰;监管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监管的信息化与数据化未充分运用;激励约束机制内外部环境条件不具备四个方面原因。最后针对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优化对策:一、强化国资办对国有企业资产监管主体地位;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机制;三、加快国资系统监管平台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四、完善新时期国企改革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希望所提出的优化对策,对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有借鉴参考意义。
杜方正[10](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有企业面对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现实难题,在犯罪论实践上的首要反应,当属建立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管理体系。上位法需求、合规制度的来源构成与行政监管要素是当前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有效合规判定基准偏离刑事合规的预设轨迹以及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目的判定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适用的主要问题。刑事合规本质上是由国家与企业出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之共同目的,采取的刑事实体、程序性及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手段在内的各项管理运行机制与措施。建构与完善企业合规制度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与实现内部治理的潜在要求。国有企业开展刑事合规管理有着天然的法理基础与实践来源。风险刑法理论、情境预防理论以及刑法治理模式理论成为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国家法层面的刑事合规、国有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以及国资监管层面的刑事合规是国有企业三阶层刑事合规基本分类。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在于,国有企业是最为重要的合规主体,具有明显的法律拟制属性,刑事合规具有法治国企建设的内生动力。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实现现代企业治理则属于国家和企业共同的价值目标。刑事合规制度的风险防控既力求避免国家法层面的刑事法律风险,也对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设置必要“警戒线”,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基础路径与合规风险传导机制。准确识别与评估刑事合规风险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关键。刑事合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审计监督、监察监督与专项合规管理为基础路径,主要针对商业活动与生产经营中的贪污贿赂型刑事合规风险、职权型刑事合规风险与经营型刑事合规风险。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基理上,刑事合规管理体系是刑事合规传导阻断机制的基准阀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具有不确定性与跳跃性的基本特性。常规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与突发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共同构成了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标准化模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起点体现在行政监管与刑事合规的零和博弈,两者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合规管理首要面对的难题。行政和解的引入具有法定意义结案机制的参考价值,是有效刑事合规前置径路的必经环节,更是刑事合规立足长远的借鉴之策。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构造则表现于对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反思。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刑事合规上的突破与进展,必然需要对现有的刑事合规管理架构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造,创设与组建统一的综合性合规部门,统筹管理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事项;合理协调监察与刑事合规职能关系,突出合规的前置刑事合规风险防控特征;突破西方产权理论束缚,完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特殊合规激励政策机制;突破反腐败、反欺诈和反贿赂刑事合规领域,以刑事罪状论构建刑事合规职能视阈。刑事合规制度是否有效且得到充分地遵守与执行,关键在于合规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有效证成既遵循一般企业合规的客观规律,无一例外地围绕保证企业实现合法合规经营为根本目标。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有效性证成紧紧围绕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与刑事合规制度的开放性展开。流于形式的刑事合规管理更是对企业有限管理资源的浪费与实质阻碍。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应当力求在法律逻辑与司法实践中回避“故步自封”与“因循守旧”。作为迅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刑事合规需要有“海纳百川”之气度和“兼容并蓄”的气魄,敢于尝试、能够突破,于正当化基础之上实现刑事合规制度的“行稳致远”。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旨在建立以反腐败、反贿赂为中心的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与合规制度体系。通过引入预防商业贿赂合规失职罪的法律适用,反商业贿赂立法应坚持主体身份的一致性、合规体系的衔接性与资产保护的平等性等基本要素,以非自愿的排除性、出罪功能的自治性与追诉权的裁量性等维度构建刑事合规出入罪机制。刑事合规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建立与完善合规制度与体系的动因,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合规管理体系上的程序性展现。提倡依托行政与刑事合规激励新机制,激发“先行先试”国有企业在实现合规管理有效性与风险防控上有所突破与日臻完善,为全面推行企业合规制度奠定坚实环境基础与提供行动范本。
二、国企改革重在改革公司治理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改革重在改革公司治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逻辑:从国家治理到公司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三、从国家治理到公司治理的逻辑 |
(一)国家治理的中国含义 |
(二)从国家治理到公司治理 |
(三)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 |
四、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理论构建 |
(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的类型 |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的表现 |
1.国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表现。 |
2.国有企业经理人与国家大股东的利益冲突表现。 |
3.国有企业经理人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表现。 |
(三)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源 |
1.所有者缺位。 |
2.国有企业目标多元化。 |
(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构成 |
五、公司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体现和实现路径 |
(一)公司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
(二)公司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
1.统筹布局,协调推进。 |
2.优化结构,科学调整。 |
3.落实职权,规范运作。 |
六、公司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和实现路径 |
(一)公司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
(二)公司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
1.优化选任机制。 |
2.创新激励机制。 |
3.强化问责机制。 |
七、结语 |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内涵 |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 |
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后果 |
2.4 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 |
2.5 文献述评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 委托代理理论 |
3.3 战略联盟理论 |
第4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混改控制权安排和动因分析 |
4.1 混改参与方简介 |
4.2 混改过程简介 |
4.3 格力电器混改后的控制权安排 |
4.4 格力电器混改动因 |
4.4.1 基于格力电器高管团队视角 |
4.4.2 基于珠海国资委视角 |
4.4.3 基于高瓴资本视角 |
第5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混改效果研究 |
5.1 格力电器混改效果 |
5.1.1 基于格力电器高管团队视角 |
5.1.2 基于珠海国资委视角 |
5.1.3 基于高瓴资本视角 |
5.2 股票市场对格力电器混改的反应 |
5.3 混改后格力电器潜在风险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非国有股权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非国有股权 |
2.1.2 创新绩效 |
2.1.3 公司治理 |
2.2 文献综述 |
2.2.1 引入非国有股权 |
2.2.2 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
2.2.3 非国有股权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 |
2.2.4 文献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创新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超产权理论 |
2.3.4 公司治理理论 |
2.4 理论分析框架 |
第3章 四维图新引入非国有股权的案例介绍 |
3.1 案例选取原因 |
3.2 四维图新简介 |
3.3 引入非国有股权的动因分析 |
3.3.1 宏观视角顺应国企改革要求 |
3.3.2 中观视角应对行业竞争格局 |
3.3.3 微观视角满足企业转型需要 |
3.4 四维图新引入非国有股权的实现路径 |
3.4.1 引入财务投资者 |
3.4.2 引入管理层持股 |
3.4.3 引入战略投资者 |
3.4.4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
第4章 引入非国有股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 |
4.1 内部治理机制 |
4.1.1 股权结构 |
4.1.2 董事会治理 |
4.1.3 激励机制 |
4.1.4 完善内部治理提高创新决策效率 |
4.2 外部治理机制 |
4.2.1 产品市场 |
4.2.2 资本市场 |
4.2.3 经理人市场 |
4.2.4 完善外部治理提高创新投入水平 |
第5章 引入非国有股权前后创新绩效对比分析 |
5.1 创新效率 |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数据包络分析(DEA) |
5.2 创新产出 |
5.2.1 技术绩效 |
5.2.2 产品绩效 |
5.2.3 市场绩效 |
5.3 创新绩效小结 |
第6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2.1 合理选择引入非国有股权的实现路径 |
6.2.2 提高非国有股东话语权发挥治理优势 |
6.2.3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与产出 |
6.3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理论渊源及现实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一)国有企业的概念界定 |
(二)党的组织建设的界定 |
二、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 |
(二)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 |
三、现实依据 |
(一)国有企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诉求 |
(二)党的组织强化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诉求 |
(三)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全局动员作用的诉求 |
(四)发挥国有企业党的组织独特优势的诉求 |
(五)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诉求 |
第二章 我国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历程 |
一、党的组织建设历程划分的依据 |
(一)以建设时间变迁为线索 |
(二)以职能演变为依据 |
二、党的组织建设历程的阶段划分 |
(一)政治领导职能建设阶段 |
(二)全面领导职能建设阶段 |
(三)保证和监督职能建设阶段 |
(四)政治核心职能建设阶段 |
(五)增强政治核心职能建设阶段 |
(六)双核心职能建设阶段 |
(七)全面领导职能恢复建设阶段 |
第三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现实困境及成因 |
一、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总体概况 |
(一)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现状 |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成就 |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现实困境 |
(一)对党的组织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
(二)党的组织中存在一定的中梗阻问题 |
(三)党的组织中职责不明确 |
(四)党的组织建设方式和形式单一 |
(五)党的组织建设要素投入不足 |
三、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现实困境的成因 |
(一)组织的职能定位不准 |
(二)缺失健全的体制机制 |
(三)干部选拔标准不合理 |
(四)监督管理制度不严格 |
(五)工作创新的活力不够 |
第四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的对策 |
一、强化认识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
(一)增强对党的组织建设的认识 |
(二)树立科学的党的组织建设理念 |
二、强化协调为解决党的组织建设中梗阻问题助力 |
(一)强化组织体系的建设 |
(二)加快组织能力的提升 |
三、强化职责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纠错矫位的契机 |
(一)明确各级党的组织工作职责 |
(二)明确党建工作与生产工作的职责 |
(三)明确党的组织与三会一层工作的职责 |
四、开拓创新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多样方式和手段 |
(一)创新多样化的党的组织建设方式 |
(二)创新多样化的党的组织建设手段 |
五、保障投入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动力 |
(一)增加财力投入 |
(二)增加人力投入 |
(三)增加组织生活时间投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报纸文章类 |
三、杂志期刊类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路径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的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2.1.2 战略投资者 |
2.1.3 股权激励 |
2.1.4 国有企业分类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所有制改革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公司治理理论 |
2.2.4 激励理论 |
3 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环境及动因分析 |
3.1 国药控股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主营业务 |
3.1.3 行业地位及主要竞争者 |
3.2 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环境 |
3.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发展 |
3.2.2 医药流通行业改革 |
3.3 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
3.3.1 调整股权结构,引资增效 |
3.3.2 并购重组,扩展市场 |
3.3.3 员工参与共治,保留优秀人才 |
3.3.4 共同治理,缓解利益冲突 |
4 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
4.1 变革所有制结构 |
4.1.1 引入战略投资者复星医药 |
4.1.2 上市融资,加深股权混合度 |
4.1.3 引入战略投资者沃博联 |
4.2 并购与资产重组 |
4.2.1 对外并购 |
4.2.2 对内资产重组 |
4.3 激励员工 |
4.3.1 国药控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概述 |
4.3.2 限制性股票授予及解锁情况 |
4.4 混改关键配套措施——构建现代治理机制 |
4.4.1 改变传统国企治理架构 |
4.4.2 战略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 |
4.4.3 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 |
5 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评价 |
5.1 盈利能力很强 |
5.1.1 营业收入与利润 |
5.1.2 净资产收益率 |
5.2 管理水平较高 |
5.2.1 管理费用率 |
5.2.2 治理层及高管层背景 |
5.2.3 行业影响 |
5.3 经营增长 |
5.4 资产周转顺畅 |
5.4.1 存货周转率 |
5.4.2 总资产周转率 |
5.5 债务风险较高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二○二一国企改革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国资监管体制加速成熟定型 |
优化布局是国企改革重头戏 |
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
混改迎来深层次大突破 |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
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 |
(7)开局“十四五”,再启新征程(论文提纲范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好“双循环”排头兵 |
科技自立自强,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快速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
加快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 |
自我革命实现“管资本”,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
创新拓展国企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
(9)杭州市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方国有企业 |
2.1.2 国有企业资产 |
2.1.3 政府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基本理论 |
2.2.2 网络治理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的历史 |
3.1 发展历程 |
3.1.1 传统监管体制下的有限放权 |
3.1.2 市场经济取向下的国资监管探索 |
3.1.3 出资人履责机构专设下的国资监管 |
3.2 监管特点 |
3.2.1 党建引领国资监管发展 |
3.2.2 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 |
3.2.3 资产分级监管 |
3.3 发展趋势 |
3.3.1 监管职能转变 |
3.3.2 监管法规系统化 |
3.3.3 国资国企混改进入新时代 |
第4章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现状 |
4.1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现实状况 |
4.1.1 企业概况 |
4.1.2 企业分类 |
4.1.3 资产情况 |
4.1.4 国资国企改革 |
4.2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组织架构与监管职责 |
4.3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体系与监管政策 |
4.4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成效 |
4.4.1 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
4.4.2 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制度建设日益健全 |
4.4.3 国有企业资金使用绩效提升较大 |
第5章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政府监管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5.1.1 国资办及各级监管主体权责关系不明确 |
5.1.2 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存在脱节 |
5.1.3 国有企业资产监管模式缺乏创新 |
5.1.4 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成熟 |
5.2 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问题原因分析 |
5.2.1 国资办及各级监管主体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
5.2.2 监管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 |
5.2.3 监管的信息化与数据化未充分运用 |
5.2.4 激励约束机制内外部环境条件不具备 |
第6章 优化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的建议 |
6.1 强化国资办对国有企业资产监管主体地位 |
6.1.1 加快国有企业资产监管职能转变 |
6.1.2 落实国资办工作责任制 |
6.1.3 完善国资监管体系 |
6.2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机制 |
6.2.1 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协同并进 |
6.2.2 建立国资国企双向沟通机制 |
6.2.3 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监管法治化 |
6.3 加快国资系统监管平台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
6.3.1 建立资产管理系统开展统一监管 |
6.3.2 充分利用移动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 |
6.3.3 建立资产的可视化系统加强社会监督 |
6.4 完善新时期国企改革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 |
6.4.1 构建多维度绩效管理激励机制 |
6.4.2 进一步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
6.4.3 运用三维绩效系统优化职工考核指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制度现状及适用问题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 |
一、刑事合规制度的法律评价 |
二、刑事合规制度的义务来源 |
三、刑事合规制度的行政监管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适用问题 |
一、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 |
二、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偏离企业刑事合规预设轨迹 |
三、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价值与目的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概念重构与法理探寻 |
第一节 刑事合规概念二元视角与基本立场 |
一、合规理论框架下的刑事合规 |
二、关键概念视角下的刑事合规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法理依据 |
一、风险刑法理论的合规导向 |
二、情境预防理论的合规指引 |
三、企业犯罪治理的合规维度 |
四、刑事合规阶层性分类理论确立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风险识别与传导规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路径 |
一、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基础路径 |
二、刑事合规视角下贪污贿赂型风险 |
三、刑事合规视角下的职权型风险 |
四、刑事合规视角下的经营型风险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边界与规制 |
一、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国企边界 |
二、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 |
三、刑事合规风险传导标准化模型 |
四、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规制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行政镜像与治理反思 |
第一节 行政镜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零和博弈 |
一、国有企业行政监管的权力来源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公法属性 |
三、破解之道:行政和解稳步引入 |
第二节 治理反思: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重塑 |
一、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制度形成与层叠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架构塑造与提升 |
三、应然之解:“综合合规职能体系”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有效性与证成轨迹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的“抱朴守拙” |
一、法人替代刑事责任原则的演进 |
二、刑事合规形成机制的预防功能 |
三、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正当性原则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开放性的“行稳致远”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开放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过程再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指引与激励的初步方案 |
第一节 重点领域刑事法律风险的合规指引 |
一、域外专项刑事合规的制度借鉴 |
二、反商业贿赂统一立法初步构想 |
三、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 |
第二节 刑事合规激励的刑事政策与行政指向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规适用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激励的基础路径 |
本章小结 |
余论:企业合规布局的前提与范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国企改革重在改革公司治理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逻辑:从国家治理到公司治理[J]. 姜付秀,王莹.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1(06)
-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和效果研究[D]. 李梦溪. 山东大学, 2021(02)
- [3]非国有股权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D]. 张力方. 山东大学, 2021(02)
- [4]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研究[D]. 胡建国.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5]国药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路径及绩效研究[D]. 李璐.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6]二○二一国企改革方略[J]. 本刊编辑部,孙明华,王继勇,董雷,戎文华. 国企管理, 2021(07)
- [7]开局“十四五”,再启新征程[J]. 王倩倩. 国资报告, 2021(01)
- [8]国企混改的理论模型研究[A]. 徐怀玉,宋蕊.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20(第四届)上卷, 2020
- [9]杭州市余杭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5)
- [10]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D]. 杜方正. 东南大学, 2020(02)
标签:国企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文; 合规管理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