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奇[1](2021)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术式的肿瘤学及功能学预后,以及其各自的安全性、有效性、手术的优势及不足。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4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22例;行括约肌间切除术的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体质指数、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统计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查体、肛门功能评估、血生化、肿瘤标志物、肠镜中肿瘤距肛门距离、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相关情况、病理情况、肿瘤学结果、肛门功能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于直肠癌术后或回肠造口还纳术后1个月、6个月按LARS评分系统进行肛门功能测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无失访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4个月(4个月-36个月)。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在术后第一次清流食时间(2.27±0.55天VS 3.00±0.45天)、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2.09±0.87天VS 3.48±0.51天)优于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造口患者中,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术后1个月的肛门功能优于内括约肌切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方面,手术时间(277.73±69.07分钟VS 242.86±66.40分钟)、手术出血量(40.09±23.79ml VS48.43±26.57ml)、手术并发症(输尿管损伤、阴道损伤、骶前出血、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肠梗阻、盆腔脓肿、尿潴留、肛周疼痛、手术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病理方面,两组均遵循TME原则,肿瘤平均直径(3.10±0.96cm VS 3.80±1.72cm)、肿瘤远端距远切缘距离(2.36±0.73cm VS2.98±1.36cm)、淋巴结检出数(14.10±1.19个VS 15.10±1.90个)、淋巴结阳性数(1.45±2.46枚VS0.86±1.56枚)、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功能学方面,对于未行造口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一个月进行LARS评分,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优于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经过6个月的盆底功能训练后,两组的肛门功能均取得满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造口患者,行造口还纳术后1月及6月,两组的肛门功能并无明显差别,且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优于术后1个月。在肿瘤学预后方面,术后12月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1例复发,括约肌间切除术组2例复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月的无病生存率(95.5%VS90.5%)、24个月的无病生存率(95.5%VS90.5%)。12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100%VS 100%),24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100%VS 100%),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有相同的疗效。根据本研究统计分析认为,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进清流食更快、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快。未造口患者术后1月的肛门功能较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好,在保留住肛门的基础上,更保证了肛门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肿瘤学、肛门功能方面与短期疗效上,两者无明显差别,且均具有理想疗效。
陈俊兴[2](2021)在《腹腔镜辅助ISR经盆腔和混合两种手术入路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辅助ISR(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经盆腔和混合两种手术入路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安全性、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月到2020年11月期间,由胃肠外科行ISR手术的90例病人,根据ISR入路是否经肛,分为经盆腔入路组60例,混合入路组30例,收集两组病人的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病理、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功能等。统计软件采用SPSS 25.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范围)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生存期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差异采用Log-rank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Body Mass Index,体质指数)、是否行新辅助治疗、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CA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糖类抗原CA199))和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上无显着差异(P>0.05)。经盆腔入路组肿瘤距离肛缘为4.49±0.54cm,混合入路组肿瘤距离肛缘为3.52±0.47cm,混合入路组肿瘤距离肛缘位置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及术后病理情况对比:混合入路组与经盆腔入路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入路组和经盆腔入路组的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远切缘距离、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近期术后并发症对比:经盆腔入路组与混合入路组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各自是26.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肠梗阻、切口感染、尿潴留、盆腔感染、肺部感染、切口疝、乳糜瘘、腹盆腔脓肿等并发症上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肛门功能比较:两组中总的造口返纳率是92.0%,其中经盆腔入路组是93.3%,混合入路组是90.0%,经盆腔入路组中有3例因吻合口并发症尚未返纳,1例因时间不足尚未返纳;混合入路组中有2例因吻合口并发症尚未返纳,1例因时间不足尚未返纳。经盆腔入路组造口返纳后1个月、3个月Wexner评分分别是15.0(12.0-17.0)、12.0(10.0-14.0),混合入路组造口返纳后1个月、3个月Wexner评分分别是16.0(14.0-18.0)、14.0(12.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盆腔入路组和混合入路组造口返纳后6个月Wexner评分分别是10.0(9.0-12.0)、11.0(8.0-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术后随访情况:本研究总共有9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时间6-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随访截止日期到2021年3月。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经盆腔入路组随访时间8-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有3例局部复发、4例肝转移和3例肺转移,均带瘤生存。混合入路组随访时间6-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有1例局部复发、2例肝转移和1例肺转移,均带瘤生存。经盆腔入路组和混合入路组3年DFS(Disease-Free Survival,无病生存率)各自为84.7%和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随访患者均无死亡案例。结论:该研究中的盆腔和混合两种入路进行的ISR手术都是安全可行的。相比经盆腔入路组,混合入路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相对较高,术后短期内的肛门功能相对较差,但对于男性、肥胖、骨盆狭窄、肿瘤位置更低的病人,混合入路组可在确保拥有安全DRM的情况下来进行吻合。低位直肠癌病人可凭借病人的性别、BMI、肿瘤位置、周围浸润情况,应用合理的ISR入路。ISR手术不仅能够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切除,还能有效保存患者的肛门及其功能,增加其术后生活水平。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如果不存在禁忌症,ISR手术相较于APR(Abdominal Perineal Resection,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手术而言,是更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谭康联[3](2020)在《非转移性直肠癌的腹腔镜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目前已有多个随机对照试验开展。然而,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明,尤其是长期生存方面。第一章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非转移性直肠癌的疗效比较:一项双中心倾向性评分匹配队列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非转移性直肠癌的长期生存与短期手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符合条件的Ⅰ-Ⅲ期直肠癌患者资料。采用组间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直肠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和近期手术安全。结果:从两家医院收集的430例患者中,经倾向性得分匹配获取103对进行评价。在配对队列中,腹腔镜手术的估计失血量明显低于开放手术(P=0.019)。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组(P<0.001)。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开放组为10.7%(P=0.818)。两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相似(P>0.1)。与开放手术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男性、Ⅲ期、中等BMI或上段直肠癌的总生存率、癌症特异性生存率有下降趋势。腹腔镜手术治疗Ⅱ期、中等BMI或中段直肠癌的复发风险较开放手术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基于本队列研究的长期和近期结果,开放手术应是治疗非转移性直肠癌的首选方法,但腹腔镜手术也是一个可接受的治疗选择,限用于合适的病例。第二章 腹腔镜手术治疗非转移性直肠癌的预后分析目的:探讨非转移性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预后优于开放手术的假设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临床Ⅰ-Ⅲ期非转移性直肠癌患者资料并进行预后分析。手术时间为2012年至2014年。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来控制偏倚,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从两家医院收集的430例病例中,347例符合分析条件,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获取了 102对病例。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3.5%和79.4%(HR 1.32;95%CI 0.75-2.34),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2.5%和76.5%(HR 1.20;95%CI 0.69-2.06),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9.4%和88.2%(HR 1.64;95%CI 0.82-3.28)。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复发率分别为21.6%和14.7%(HR 1.60;95%CI 0.77-3.29)。CEA升高、淋巴结检出不足12枚和外周神经浸润是影响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外周神经浸润则是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患者似乎比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率、更差的生存率。腹腔镜手术可能不是非转移性直肠癌治疗的首选,应视为一种治疗选择,仅限于合适的病例,而不是不加区别的应用于所有直肠癌。
刘佳文[4](2020)在《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ar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Lap-IS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临床疗效,评估完全经盆入路Lap-ISR和Lap-ISR结合改良Bacon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和影响控便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6年02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施行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共有62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完成随访。采用围手术期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肛门功能采用Wexner失禁评分、Williams标准、GIFO胃肠功能问卷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肛门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肛门功能不良(Wexner评分>10)和肛门功能良好(Wexner评分≤1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术前一般临床特征、手术相关资料、术后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情况、肛门功能指标,单因素筛分析筛选出具有明显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肛门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6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男性36例(58.1%),女性26例(41.9%),中位年龄62(40-71)岁,BMI 23.48±2.98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4.36±0.76cm,新辅助放化疗7例(11.3%)。其中53例患者行完全经盆入路Lap-ISR,9例行Lap-ISR+改良Bacon术。平均手术时间184.87±31.25min,中位出血量50(20-350)ml,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21±0.45cm,下切缘长度1.62±0.47cm,肿瘤最大直径3.22±1.28cm。术后病理TNM分期Ⅰ期34例(54.8%),Ⅱ期12例(19.4%),Ⅲ期16例(25.8%),中位清扫淋巴结总数13(6-30)枚,中位阳性淋巴结0(0-6)枚。全部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期间共有11例患者发生16项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Ⅰ-Ⅱ级有9例,Ⅲ-Ⅳ级仅有2例。排尿困难/尿潴留(8.1%)、盆腔感染(6.5%)、吻合口漏(6.5%)、吻合口狭窄(6.5%)为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前Wexner失禁评分为1.16±0.94,术后4月为14.61±2.58,术后8月为10.15±3.07,术后12月为8.03±3.42;术后12月Wexner评分>10分的有21例(33.9%),Wexner评分≤10分的有41例(66.1%)。Williams标准分级:肛门功能较好的A、B级分别有14例(22.6%)及26例(41.3%);肛门功能一般,偶尔有液体粪便失禁的C级有12例(19.4%);肛门功能欠佳,经常有失禁表现的D、E级有9例(14.5%)及1例(1.6%)。根据Wexner评分将患者分为肛门功能良好和肛门功能不良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cm(P=0.021)、放疗(P=0.004)、吻合口漏(P=0.011)及盆腔感染(P=0.011)存在统计学意义,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放疗(P=0.021;OR 4.627;95%CI1.255-17.061)为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放疗的患者出现肛门功能不良的风险较未接受放疗的患者高4.627倍。结论:完全经盆入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较经肛门入路操作更方便准确;在无法保证安全切缘或腔镜下使用器械吻合困难时,结合改良Bacon术式是Lap-ISR安全有效的选择。完全经盆入路Lap-ISR联合预防性造口能降低发生吻合口漏的严重程度,缓解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肛门失禁的症状。Lap-ISR术后患者短期内肛门功能显着受损,术后12月大多可恢复相对良好的肛门功能,放疗是影响肛门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洪昌[5](2019)在《达芬奇机器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技术特点和近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前五位,且发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1-4]。非晚期直肠癌目前主要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低位直肠癌(距肛门≤5cm)治疗既往主要以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为主,以牺牲肛门保证肿瘤根治彻底性,手术创伤大,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沉重打击[5],因此如何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留肛门功能,是目前直肠癌外科关注的焦点之一[6,7]。近些年来随着解剖研究的深入和手术器械的发展应用,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被提出和进一步发展应用,提高了保肛率,给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新的希望。该术式可使患者多获得1-2cm的远切缘和2-5mm的环周切缘,实现极限保肛而备受关注[8-11]。但ISR手术难度较大,尤其是在骨盆狭窄的情况下完成高精度操作,对手术技术要求高[12],在推广应用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直肠癌外科的应用报道逐渐增多[13-15],其3D视野、放大倍数大、精准、灵活等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显示出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有关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低位直肠癌ISR手术中的应用经验仍然有限。研究目的本研究收集本中心开展的43例机器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Robot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RoIS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机器人ISR术技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为后续开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43例达芬奇机器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指标:性别、年龄、BMI、ASA评分、术前CT、MRI等对肿瘤及全身情况评估、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排便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淋巴结数目、远、近切缘、术前及术后肛门功能评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分析包括:(1)吻合口狭窄(2)炎性外痔(3)不全肠梗阻(4)直肠阴道瘘(5)吻合口漏(6)新发直肠脱垂。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结果(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时间234.37±41.76min,没有中转开腹,无中转为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所有患者均行保护性回肠造口。出血量64.77±22.33ml,肿瘤大小1.93±0.67cm,清扫淋巴结12.05±4.32枚,平均远切缘为0.95±0.31cm,所有患者远切缘和环周切缘阴性,R0切除率100%,完全ISR 21例(48.8%),次全ISR6例(14.0%),部分ISR 16例(37.2)%,完全腹腔路径完成比例为37.2%,术后进流质时间4.02±0.67天,术后住院天数7.26±1.68天。(2)肛门功能:所有患者均已完成造口关闭,对造口关闭至少3个月的35例患者进行了肛门功能评价示:22例控便良好,肛门测压结果:术前肛管静息压(n=43):47.7±7.9mmHg,术后3个月静息压(n=39):16.1±4.6 mmHg,术后6个月静息压(n=35):21.6±5.7 mmHg,术后12个月静息压(n=23):28.6±6.4mmHg,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肛管最大耐受容积(MTV)详细数据见表3。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年6月,平均随访28.2±10.4月,2例患者复发转移,余未见复发转移。(3)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情况:其中19例(44.2%)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以膜性狭窄为主,经定期扩肛后缓解。14例(32.6%)患者术后出现炎性外痔,中位缓解时间为术后33天(16-64天)。10例(23.3%)患者术后出现回肠造瘘口近端不全性肠梗阻,其中1(2.3%)例因保守治疗无效提前还瘘(术后35天),其余保守治疗恢复后择期还瘘。2例(4.7%)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1例(2.3%)患者术后出现直肠阴道瘘。无新发直肠脱垂。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是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炎性外痔的发生与手术时间有关(P=0.005)。所有并发症保守治疗成功,没有外科死亡发生。结论达芬奇机器人在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易于在盆腔狭窄空间内显露和精准进入内外括约肌间隙,最大限度的实现腹腔路径精准游离和完全腹腔路径消化道重建,具有一定技术优势,且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术后与超低位吻合相关并发症常见,加强早期预防、积极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叶景旺[6](2019)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近二十年来,得益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技巧、腹腔镜手术和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x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ELAPE)的使用,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得以明显降低。尽管如此,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仍存在局限性问题,包括:相对较高的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阳性率、永久性结肠造口、中转开腹率高等问题。尤其对于骨盆狭小、肥胖、肿瘤巨大、前列腺肥大等“困难骨盆”的病人,中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难度仍然比较大。近年来,为了改善经腹或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质量,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ME,TaTME)手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TaTME手术是通过肛门安置单孔腹腔镜操作装置,经肛门直肠自下而上地向近端“逆行解剖”,完全不同于传统腹腔镜直肠手术的自上而下解剖方式。目前的研究表明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尤其对于“困难骨盆”的直肠肿瘤切除优势更明显。而且TaTME手术较常规腹腔镜TME手术更低的中转率和更多的括约肌保留率。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数为临床登记研究,仍处于较初期的研究阶段,需要更多的更高级别的临床试验来验证TaTME是否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因此,我们设计了单中心队列研究,研究TaTME手术在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初步探索了达芬奇机器人在TaTME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开展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23名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肠镜活检病理证实,T3N2期以内,距离肛缘8cm以内。按照患者实际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一组行经肛门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组),另一组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paroscopic TME,LaTME)治疗。比较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吻合方式、下切缘距肿瘤距离、CRM、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及术后病理分期等。随访3年,观察3年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通过量表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第二阶段,回顾性分析6例机器人辅助的TaTME(Robot taTME,R-taTME)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并通过随访,记录远期肿瘤转移、复发和患者生存情况。评价机器人在TaTME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一)TaTME组和LaTME组比较情况两组年龄、性别、BMI、肿瘤直径及高度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指标比较显示,TaTME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LaTME组,差异显着(P<0.05)。且LaTME组中有1例发生术中输血的事件,而TaTME组无输血。TaTME组中吻合器吻合41例,手工吻合19例,LaTME组中全部为吻合器吻合(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0%vs 6.35%),差异不显着(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吻合口距离肛缘距离、预防性回肠造口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术后指标比较显示,TaTME组的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LaTME组,差异显着(P<0.05)。术后病理指标比较显示,两组系膜切除完整性差异显着(P<0.05)。TaTME组肿瘤距远切缘距离明显低于LaTME组(P<0.05)。两组近、远及环周切缘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标本长度、淋巴结检出数和阳性数、病理TNM分期、肿瘤组织学分型的结果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TaTME组发生吻合口瘘6例,肠梗阻2例,尿潴留1例,吻合口出血2例,共11例;LaTME组发生吻合口瘘4例,腹腔出血1例,共5例。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6.35%,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8.33%和7.94%,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情况,有效随访数分别为47例和40例,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再入院率、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的各项功能评分(Wexner评分、IPSS评分、IIEF-5评分、FSFI评分、EORTC QLQ-C30评分)显示,TaTME组均明显优于LaTME组,差异显着(P<0.05)。而两组的EORTC QLQ-CR38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二)R-taTME手术治疗情况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及输血事件发生。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手术时间为(245.8±24.2)min,术中两次对接时间为(21.2±2.6)min,机器人下经肛全直肠系膜解剖时间为(72.3±15.2)min,术中出血量为(86.7±59.9)ml,吻合口距离肛缘高度为(16.0±6.1)mm。患者术后标本长度为(177.0±33.3)mm,术后标本直肠系膜完整度5例达到完整,1例为近完整,远切缘长度为(20.2±3.2)mm,环周切缘均为阴性。术后病理分期:pT0N0期1例,pT1N0期1例,pT2N0期2例,pT4N1期1例,pT3N0期1例。前5例行预防性回肠造口者术后第1天均予以饮水,术后第2天进清流质饮食,术后均采用非甾体镇痛药静脉阵痛,术后第1天阵痛评分12分,术后第1天均可下床活动;前5例病例术后36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57 d。第6例病例在术后第3天出现B级吻合口瘘,经过禁食水、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术后第15天恢复流质饮食顺利出院。患者术后无腹腔内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519月,无肿瘤局部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相比于LaTME,TaTME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安全;且能够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此外,TaTME术能提高系膜切除完整性,同时并未增加切缘阳性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远期指标来看,尽管TaTME未来明显降低再入院率、复发率及转移率,但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可见TaTME在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中安全可行,并在术后恢复具有明显优势,且R-taTME能拓展TaTME手术的应用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叶泽毅[7](2019)在《回盲部管状造瘘与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应用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对比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回盲部管状造瘘与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64例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我院肿瘤外科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2例。A组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回盲部管状造瘘(管状造瘘组),B组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预防性造口组),二期行造口还纳术。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分期、住院相关指标及特定并发症。结果: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A组患者的自身形象、对未来的期望均高于B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时间A组(200.93±11.87min)明显少于B组(252.96±17.81min),术中总出血量A组(53.12±10.90ml)亦少于B组(70.02±5.02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等对比无明显差别,住院时间A组(16.43±3.40天)明显少于B组(22.21±3.12天);住院费用A组(58426.37±6754.63元)亦少于B组(71531.68±5688.01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定并发症中A组术后2例发生导尿管堵塞,B组造口处肠管脱出1例并发生嵌顿表现,1例还纳后吻合口出血,1例还纳后吻合口漏,5例出现造口位置切口感染。造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88%(7/32)。结论: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中应用管式造瘘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可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避免造口及二期造口还纳带来的相关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豪瀚[8](2019)在《不同手术方式经盆腔途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开放、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行经盆腔途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0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37例行经盆腔途径ELAPE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1例为开放,98例为腹腔镜辅助,18例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所有手术均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并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直肠指诊情况确定肿瘤所在方位及其上界,个体化切除肛提肌。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生存期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差异采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1)术前的基本临床特征比较:三组患者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ASA评级、肿瘤标志物水平(CEA、CA199)、术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位置、是否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对比开放组肿瘤距肛缘距离更低(P均<0.05)。(2)术中和术后情况的比较:1例发生术中肠穿孔,环周切缘阳性率8.0%(11/137),无发生术中死亡病例。1例腹腔镜中转开放,7例应用生物补片重建盆底。三组患者在术中肠穿孔、环周切缘阳性、术中输血、术后住院天数、会阴部引流管放置天数、术后病理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比腹腔镜组有更多的术中出血量(P=0.009),机器人组比开放组和腹腔镜组有更长的手术时间(180450min,P值分别为<0.001,0.013)和更昂贵的总费用(87130±20337元,P均<0.001)。(3)术后并发症情况:总计1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腹部切口感染2例,术后肠梗阻15例。总体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33.6%(46/137),会阴部切口感染率30.7%(42/137),其中有38例有术前放化疗病史,3例应用生物补片修复盆底。会阴部切口感染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23.36(756)d,无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0.75(558)d,两者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01)。会阴疝仅在腹腔镜组出现1例。术后形成慢性窦道的患者共37例,其中32例伴有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出院后1月内因为并发症需返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0例,其中1例为肠梗阻,1例为术后尿潴留,其余均为切口感染返院治疗。三组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腹部切口感染、肠梗阻、会阴切口并发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4)随访和生存情况: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8.5-41个月),12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7.6%。共随访到17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局部复发,6例死于远处转移,9例死亡原因不明。开放组、腔镜组和机器人组的3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83.2%vs 81.9%vs 100%,P=0.557)、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100%vs 96.6%vs 100%,P=0.574)、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84.2%vs 89.6%vs 80.8%,P=0.739)均无显着差异。随访到有7例(5.1%)患者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男性中有17例(32.1%)患者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勃起或射精障碍,三组间对比术后泌尿生殖功能障碍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1.开放、腔镜辅助、机器人辅助的经盆腔途径ELAPE均为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2.开放对比腹腔镜辅助的经盆腔途径ELAPE有更多术中出血量;机器人辅助的ELAPE有更长的手术时间、更高的住院总费用。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更偏向应用于肿瘤较低位的直肠癌患者。除此之外,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经盆腔途径ELAPE,在术前基本临床特征、术中情况、病理资料、术后并发症及生存预后等方面无明显差异。3.机器人辅助的经盆腔途径ELAPE在保护泌尿生殖功能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4.会阴切口感染是经盆腔途径ELAPE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是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和因并发症返院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
聂剑[9](2018)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近10年来已扩展至广大的基层医院。本研究拟通过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后全身及局部炎性因子的变化,评价两种不同术式对机体创伤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09月至2017年09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21例,根据患者病史、查体及影像学表现初步评估为结直肠癌占位,考虑恶性病变,符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指征。将患者分为2组:腹腔镜组、开腹组,分别采用的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及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手术前(中)、术后24小时、72小时对静脉血/腹腔冲洗液(或腹腔引流液)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以及纤维蛋白的检测。动态比较上述指标在术前、术后24小时及72小时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炎症指标水平的高低;此外,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常规随访,评价两组患者发生术后黏连性肠梗阻及肿瘤复发的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分别入选患者34例(17例患者因手术探查结果分期较晚;3例患者术中因肿瘤位置的原因转行开放手术;2例患者因直肠肿瘤位置较低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3例患者因基础情况较差或术前胃肠道准备不充分行回肠造口术;2例患者因术后出现持续高热)及32例(18例患者因术中肿瘤探查分期过晚;4例患者因直肠肿瘤位置较低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例患者因基础情况较差或术前胃肠道准备不充分行回肠造口术;1例患者因术后出持续高热;1例患者因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结果如下:(1)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肿瘤切缘距离、清除淋巴结个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腹腔镜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均小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在术前外周血WBC、CRP、TNF-α、IL-6、IL-10及纤维蛋白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24小时、72小时外周血WBC、CRP、TNF-α、IL-6及纤维蛋白水平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IL-10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前腹腔冲洗液中WBC、CRP、TNF-α、IL-6、IL-10及纤维蛋白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24小时腹腔引流液WBC、CRP、IL-6、纤维蛋白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TNF-α浓度、IL-10浓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72小时腹腔引流液中WBC计数、TNF-α浓度及IL-6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2小时腹腔引流液CRP浓度、IL-10浓度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时间均为624月,其中腹腔镜组术后发生黏连性肠梗阻2人,术后复发2人;开腹组术后发生黏连性肠梗阻4人,术后复发2人;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少等优点,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刘勇,夏军强,张琴[10](2016)在《腹腔镜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盆底腹膜重建的必要性、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入院的3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盆底腹膜是否重建分为盆底腹膜重建组(n=15)和盆底腹膜未重建组(n=22),比较未行盆底腹膜重建和行盆底腹膜重建两种治疗策略在术后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以超声刀切开乙状结肠和直肠系膜中线侧黄白交界处的右侧腹膜为开始,至完整切除直肠癌标本结束)为(173.6±18.3)min,盆底腹膜缝合关闭时间为(28.6±7.5)min。术后随访324个月,盆底腹膜未重建组共发生5例(22.7%)并发症,其中出现粘连性肠梗阻2例,盆腔积液并感染1例,会阴部切口疝1例,术后放疗引起放射性肠炎1例;盆底腹膜重建组仅发生1例(6.7%)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7,P=0.096 1)。结论腹腔镜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中行盆底腹膜重建非必须,但对于术后需再次手术者可明显降低再次手术难度,尤其术后需放疗的患者,可预防放射性小肠炎的发生,因其更加符合开腹手术的原则仍有必要,用Hem-o-lok夹或3-0 Angiotech Quilltm倒刺缝线关闭盆底腹膜,技术上安全、可行。
二、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
2.1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
2.2 括约肌间切除术 |
2.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2.4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术前准备及评估 |
3.2.2 手术方法 |
3.2.3 术后治疗 |
3.2.4 观察指标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手术操作及术后情况 |
4.3 术后并发症情况 |
4.4 术后病理学情况比较 |
4.5 功能学情况比较 |
4.6 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短期生存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腹腔镜辅助ISR经盆腔和混合两种手术入路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术前准备 |
1.5 新辅助放化疗方案 |
1.6 手术操作 |
1.7 术后标本处理 |
1.8 观察指标 |
1.9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病例一般资料对比 |
2.2 术中情况和术后病理对比 |
2.3 近期并发症的情况对比 |
2.4 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比较 |
2.5 术后随访情况 |
3.讨论 |
3.1 ISR的应用和理论基础 |
3.2 ISR的入路和技术要点 |
3.3 ISR的并发症 |
3.4 ISR的安全性 |
3.5 术后肛门功能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辅助括约肌间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非转移性直肠癌的腹腔镜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非转移性直肠癌的疗效比较:一项双中心倾向性评分匹配队列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腹腔镜手术治疗非转移性直肠癌的预后分析 |
1. 病人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简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按首字母排列) |
前言 |
一、 临床资料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观察指标 |
二、 方法 |
1.术前评估 |
2.术前准备 |
3.手术方法 |
4.术后处理 |
5.术后辅助治疗 |
6.随访 |
7.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2.手术相关情况 |
3.术后病理结果及辅助治疗 |
4.术后并发症情况 |
5.术后肛门功能 |
6.肛门功能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括约肌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达芬奇机器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技术特点和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经肛门微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中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机器人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初步探索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致谢 |
(7)回盲部管状造瘘与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应用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随机方法与分组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观察指标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临床基线资料对比 |
2.两组术前、术后 3 个月生存质量比较 |
3.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
4.两组住院指标对比 |
5 特定并发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不同手术方式经盆腔途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2.3 随访方案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病例基本资料 |
2.术中及术后情况 |
3.术后并发症情况 |
4.术后随访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腹腔镜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D]. 李瑞奇. 吉林大学, 2021(01)
- [2]腹腔镜辅助ISR经盆腔和混合两种手术入路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分析[D]. 陈俊兴.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非转移性直肠癌的腹腔镜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D]. 谭康联.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疗效分析[D]. 刘佳文.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达芬奇机器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技术特点和近期疗效分析[D]. 刘洪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D]. 叶景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回盲部管状造瘘与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应用疗效对比[D]. 叶泽毅.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不同手术方式经盆腔途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D]. 陈豪瀚.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D]. 聂剑.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10]腹腔镜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刘勇,夏军强,张琴.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