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硫污水汽提装置改造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尹佳伟[1](2021)在《200 t/h污水汽提装置的运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中国石化集团金陵石化有限公司200 t/h污水汽提装置工艺流程及存在问题。72 h标定期间,该装置运行稳定,原料与产品物料基本平衡,产品收率为96.96%,主要操作参数与设计值相当,装置总能耗为17.295 kg EO/t,原料及产品质量全部合格。针对装置能耗偏高和氨精馏系统设备腐蚀等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和建议。装置技术改进后能耗指标将大幅度降低,设备腐蚀可进一步缓解,为装置稳定高效运行打下基础。
于航[2](2020)在《煤直接液化污水汽提装置改造及运行效果》文中研究表明该公司采用双塔污水汽提装置处理煤直接液化来含硫污水,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上游装置来水组分复杂、含油量高,装置运行不稳定,净化水中硫化氢、氨含量超标,净化水合格率低;部分设备管线腐蚀严重。操作方面:优化含硫污水进塔前流程,延长污水沉降时间,增加污油脱除率,严格控制塔顶温度,增加塔蒸汽单耗控制指标。设备方面:改造除油设施、改变除油流程,脱硫化氢塔顶增加分凝罐,脱氨塔顶部增加第三级分凝设施等措施,改变部分管道材质。
陈博坤[3](2020)在《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文中提出面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煤炭和水资源在地势上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中国既要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又要解决煤转化工业因巨大耗水量而带来的严峻挑战,煤化工废水的“零液排放”俨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工业设计上基本形成并认同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盐水处理–固化零排放”的设计框架,但是对于部分煤化工废水,该流程仍存在预处理效率低、回用水水质差、处理成本高、水资源回用率低且处理系统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煤转化工业的清洁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模型调研分析了典型的九类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成本,通过引入虚拟成本法对比分析了“零液排放”和综合废水一级排放的成本优势,并基于2018年现代煤化工项目规划和煤化工项目取用水水平对未来煤化工项目耗水水平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煤化工废水实现“零液排放”具有7.17元/t水的成本优势,已规划的煤化工项目总耗水水平将达到工业耗水量的2.8%,通过对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和各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分析,本文总结归纳了一些改进措施,推动煤化工项目能源转化效率的提升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碎煤加压气化技术虽然具有非常高的冷煤气效率,但实现废水“零液排放”困难,相比之下,水煤浆气化技术实现“零液排放”较为容易,但该技术用于生产清洁燃料或化工产品时,对碳元素的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因此,本文耦合了两种气化技术的优点以期实现优势互补。结果显示,在控制各工艺流程能够实现全流程“零液排放”的基础上,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流程碳元素转化效率提高24.95%和13.55%,降低烯烃和乙二醇的单位成本19.72%和9.27%,而且降低了CO2排放量83.1%和83.5%,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煤制天然气项目实现较低成本“零液排放”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煤制兰炭废水预处理过程对油、尘和酚类等污染物脱除效率不足,而且消耗大量的高品位蒸汽。这不仅污堵各单元设备组件并大大降低过程的传质传热效率,而且蒸汽要求远高于兰炭厂的蒸汽副产能力。本文总结归纳了该流程的几点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处理流程并通过工业废水的小试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可行性,并对产水量为240 m3/d的兰炭废水处理流程进行了工业设计。结果表明,新型流程通过改变废水体系中稳定存在的油滴表面ζ电位使其斥力减少而聚并沉降,油尘含量均降至20mg/L以下;分离脱酸塔和脱氨塔有效降低了塔底热负荷和蒸汽品位需求;而溶剂回收塔的负压操作不仅降低了再沸器蒸汽品位,而且减少了粗酚在高温条件下对塔釜的腐蚀。最终出水中油、酸性气、总酚、氨氮和COD浓度分别降至20 mg/L、10 mg/L、270mg/L、50 mg/L和3050 mg/L以下,节省固定投资成本约57.9%,吨水操作成本由53.40元降至50.69元。煤化工高浓含酚氨有机废水均需采用酚氨回收单元汽提脱除废水中的酸性气、氨氮并回收稀氨水,萃取脱除水中有机物并回收粗酚产品。华南理工大学酚氨回收工艺获得了工业界普遍的认可,该工艺采用单塔同时脱除酸性气和氨氮,MIBK萃取脱除酚类并精馏回收萃取剂和粗酚,但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蒸汽。本文通过引入蒸汽再压缩式热泵精馏,借助夹点分析方法,在不改变现流程的操作参数的条件下,提出了两种能量集成方案,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结果,发现新流程降低了53.7%热公用工程、57.5%冷公用工程、增加了662 k W电耗。新流程吨水处理成本由35.53元/t降至27.34元/t水,年节省公用工程费用655.2万元,减少CO2排放5237 t/y。
乔雪薇[4](2020)在《柴油加氢装置质量升级改造的自控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世界对环境保护及石油产品质量标准都越发严苛,硫含量成为衡量油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推动汽柴油质量升级的关键。国Ⅵ标准计划于2020年开始实施,现在国内已经有部分炼油厂成功生产出满足国Ⅵ标准的车用柴油。本文研究的柴油加氢质量升级就是在国内某35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基础上改造,致力于生产满足国Ⅵ标准的柴油产品;同时降低柴汽比,增产乙烯原料和重整原料。本文以此改造后装置为例,介绍了大型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自控系统设计。首先,本文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改造后整体的工艺技术进行描述,从反应、分馏、公用工程三个部分介绍了工艺流程,并将装置改造前后的工艺方案进行了对比,为自控系统设计提供了基础输入。其次,论述了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主要改进的控制方案和安全联锁方案。改进的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了滤后原料油缓冲罐液位、压力控制;高压反应进料油泵进/出流量控制;高压换热系统控制;反应系统温度、压力控制;高压分离器液位控制等内容。在安全联锁控制方面,举例介绍了装置事故紧急泄压联锁;热高压分离器液位低低联锁;循环氢入口分液罐液位高高联锁;反应进料加热炉联锁;压缩机、高压机泵自身安全联锁保护等。接着,从装置大型化的角度研究了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反应部分高温/高压的仪表选型的改进。改进方案主要包括反应器温度监测;热高压分离器液位监测与控制;反应进料泵出口流量监测;高压紧急联锁切断阀选型的改进。最后,重点介绍了柴油加氢质量升级改造装置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的设计与投运。原装置自动控制系统为横河电机CS3000系统,经过多年的生产运行,出现了控制参数不精准、故障率高、使用效率低等缺点。根据DCS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改造I/O点的数量,选用升级后的CENTUM VP综合生产控制系统。从DCS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论述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从现场检测变送单元、最终执行单元、逻辑控制运算单元、过程接口单元等方面进行系统硬件配置和设计。系统工程师在自动控制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DCS系统进行组态、生成、下装、调试及投运。
孙德林[5](2020)在《石化行业水—能源—环境污染物耦合关系及清洁生产技术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化行业是典型的高消耗、高污染行业,节水、节能、减污是石化行业的关键目标,因此在该行业挖掘改善潜力以及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石化生产过程中水和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的产生之间存在显着的耦合关系,传统的单独考核节水、节能、减污指标的方法无法准确识别改善潜力,筛选出最优技术。基于耦合关系和水-能源-环境污染物(WEEN)系统整体的视角,综合评价系统节水、节能、减污潜力进而指导筛选和实施最优清洁生产技术的方法是缺乏的。本研究从耦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清洁生产技术的评价及筛选两个方面开展,并以我国某典型石化企业为案例,识别企业节水、节能、减污潜力,制定改善策略,筛选最优清洁生产技术。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3M”综合分析方法识别和量化石化企业WEEN耦合关系。“3M”指石化行业通用WEEN模型、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WEEN分析矩阵。建立了三个基于“3M”方法的量化指标,包括WEEN相关比例、耦合关系数对、耦合关联强度,分别从系统、要素、装置层面量化分析耦合关系。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层面,95.87%的水耗、61.97%的能耗和54.99%的污染物产生具有耦合关系,能源子系统在WEEN中占主导地位,是高消耗和高污染的根源,具有最高优化优先级;在要素层面,根据要素间的协同和权衡效应,9种要素被划分到3个优化优先级,即高优先级(除氧水和燃料)、中优先级(蒸汽、循环水、废水)和低优先级(新鲜水、除盐水、废气、电能);在装置层面,按照对企业整体节水、节能、减污潜力的大小将10套装置分成3个等级,并基于耦合关系制定了改善策略,与不考虑耦合关系的传统方法对比发现后者存在潜力的高估(加氢装置和延迟焦化装置)和低估(常减压蒸馏装置)现象。(2)建立了基于耦合关系的石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评价方法。包括构建耦合关系分析框架,利用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量化耦合关系并计算技术的直接和间接节水、节能、减污量,以及建立环境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筛选最优清洁生产技术。根据中国和欧盟颁布的节水、节能、减污推荐技术,建立了包含37项技术的石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清单。针对案例企业,共筛选出分布于7个成本区间的11项最优清洁生产技术。具有最大综合效益的技术每年可节水894.96万t,节能2.70万toe,减排废气35.44万t,减排废水32.67 万 t,其中 SO2、NOx、烟尘、COD、氨氮分别减排 4.47、12.57、2.41、16.66、0.19 t,环境效益为0.62;可节省操作费用1.2亿元/a,经济效益(效益-成本比)为1.41 a-1。
李诚[6](2018)在《炼化企业水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节能节水管控与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炼化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节水压力和挑战。中国石油各地区炼化公司节水任务十分艰巨。首先,在集团公司“十二五”节水目标中,炼化企业承担着4985万立方米的节水任务,约占节水量总目标值的50%,加工吨原油新水耗量要从2010年的0.65m3降至2015年的0.5m3以下;其次,随着企业对节水工作的日益重视,常规的单项节水技术已较为普遍的应用,企业深层次发掘节水潜力变得更加困难;另外,公司位于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对水资源的优化使用,有着迫切的需求,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水平衡测试是对用水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企业节约用水工作的基础。通过水平衡测试能够全面了解用水企业管网状况,各单位(单元)用水现状,画出水平衡图,依据测定的水量数据,找出水量平衡关系和合理用水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节水潜力,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水平。本文完成了水平衡数据拟合与校正方法的研究,建立了炼化企业水系统优化方法与模型,包括考虑水生成/损失的水夹点技术和多目标水系统集成优化技术的研究,并将这些技术以软件的形式实现;开发了“水平衡测试与节水优化分析软件”,并将企业的水平衡测试数据在软件中实施;完成了水系统集成优化分析,得到最大的节水潜力。本文在对企业用水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对各类水系统进行优化分析,针对现有装置,新建装置和改建装置中各类水系统分别提出相应改造方案,总结出节水效果。最后将优化的结果进行汇总,全部的节水方案实施后,可节约新鲜水187.8万吨/年,现有运行装置的加工吨油水量可从0.79 t水/t油降至0.50 t水/t油。
王昱[7](2018)在《大数据技术在提高重整汽油收率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茂名石化1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工况,通过采取优化原料、操作条件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汽油产量,但与期望值仍有差距。结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工业大数据分析项目,本论文进行了基于大数据技术提高催化重整汽油收率的相关研究和生产实践等工作。论文依托工业分析(大数据)技术平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重整装置实时数据库、LIMS、MES、HSE等系统九类数据为基础,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中的相关性算法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考察相关性而忽略因果性,单纯通过基于数据层面的分析,尝试寻找提高汽油收率的潜在因素。通过对装置运行数据的挖掘,发现汽提塔重沸炉F602支路流量等操作变量与汽油收率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在通过工业验证基础上,工业优化实施。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汽提塔重沸炉F602支路流量6t/h后,汽油收率提高0.14%0.42%。该措施提高了分馏效果,减少了不发生重整反应的C5以下组分进入反应器,从而提高实际重整进料,提高生产能力,达到提高汽油产量的目的。实现了挖潜增效,年增加效益698.43万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方超[8](2016)在《延迟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组成及其对处理效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原油品质日益劣质化的趋势下,延迟焦化工艺作为第一位的重油转化技术,在我国石化行业得到迅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延迟焦化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汽提法进行处理,但汽提净化水中污染物浓度仍然过高,排入污水处理厂中,会对污水处理系统造成严重冲击,使出水水质不能达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分析技术限制、对延迟焦化废水水质组成缺乏全面认识以及对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污染控制工艺的选择往往带有盲目性,使污染问题成为延迟焦化工业发展的“拦路虎”。本文以广东某石化公司现行延迟焦化废水处理工艺——“破乳沉降—汽提净化—电脱盐装置回用”三步工艺为研究对象,根据水质指标历史监测数据分析处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整套针对延迟焦化废水处理工艺水相中有机污染物的样品采集、预处理和分析方法,通过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延迟焦化及汽提上下游装置排水的组成特性进行了分析;优化了有机组分分离富集方法,利用GC/MS对延迟焦化及汽提上下游装置排水有机物的组成进行了全面识别,剖析了延迟焦化废水各组分有机物组成情况及其在处理工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组成对处理效能的影响。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焦二、焦三含硫污水中大部分有机物沸点在25℃200℃之间,属于挥发及半挥发性有机物。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观察,发现焦二、焦三含硫污水含有大量单取代苯衍生物(如苯胺、苯酚等)和醛酮类有机物,经现场采用的“破乳沉降—汽提净化—电脱盐装置回用”三步工艺处理后,单取代苯衍生物得到有效去除,而醛酮类有机物仍有部分残留在工艺出水中。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焦二、焦三含硫污水中含有大量芳烃族化合物,“破乳沉降—汽提净化”过程对芳烃族化合物去除效果不佳,而在电脱盐装置回用过程中,废水中萘及其同系物得到较好地去除,三环和三环以上芳烃及其同系物的去除效果依然不佳。通过对延迟焦化及汽提上下游装置排水中有机物进行全面识别,将各水样中有机物分为酸性组分和碱中性组分,酸性组分主要包括羧酸类、酚类、醇类3类有机物,3类有机物均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随着上游焦二、焦三含硫污水中酸性组分有机物大量输入汽提四原料水,使该种废水出现比较严重的乳化现象;碱中性组分主要包括烷烃类、烯烃类、芳烃类、非烃类4类有机物,其中非烃类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焦三含硫污水,多为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的极性分子,会进一步加剧汽提四原料水乳化现象,增加油水分离难度。经过“破乳沉降—汽提净化—电脱盐回用”三步工艺处理后,碱中性组分中主要有机物得到有效消减,而酸性组分中醇类有机物、碳链相对较短的羧酸类有机物去除效果不佳,最终处理工艺排水——电脱盐排水酸性组分中羧酸类和醇类质量分数分别为89.73%、9.78%,其中戊酸、己酸、庚酸的质量分数之和占其检出酸性组分的54.88%,为其酸性组分主要残留有机物。检测指标数据显示,汽提四原料水、汽提四进塔水、汽提四净化水平均pH分别为11.0、12.0、9.2,而电脱盐注水一般为弱碱性,因此各工艺段水样均为碱性环境,羧酸类有机物在此环境中以羧酸盐形式存在,存在形式极为稳定,在破乳沉降及汽提过程中难以去除,经电脱盐装置回用后,碳链相对较短、亲水性较强的羧酸类有机物仍未能得到有效去除。
路蒙蒙[9](2012)在《含硫污水汽提装置中除油措施及应用》文中提出对近年来国内典型的除油措施及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重力沉降技术,根据油、水两相间的密度差或结合破乳剂、增设过滤器、增设分布器及油水分离器,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分离,尤其对浮油处理效果显着;旋流分离技术,基于离心分离的原理,适用于污染源油的控制;罐中罐技术,运用水力旋液离心分离的方法进行油、水、固三相分离,具有较高的除油能力和缓冲能力。
冯大春[10](2010)在《带侧线单塔加压汽提同时脱酸脱氨工艺应用现状》文中指出炼油化工和煤化工工业中产生的含酸性气体与氨的废水处理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单塔加压汽提工艺是处理该类废水的一个有效工艺。本文对单塔加压汽提的机理、主要工艺和参数等的相关研究给予了详细的总结与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技术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现有工艺在系统优化、设计和优化软件包的开发以及高适应性的塔内件开发等方面仍值得人们关注。
二、含硫污水汽提装置改造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硫污水汽提装置改造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200 t/h污水汽提装置的运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水汽提装置工艺原理 |
2 工艺流程 |
3 装置运行及标定情况分析 |
3.1 物料平衡 |
3.2 主要操作参数 |
3.3 能耗 |
3.4 原料及产品质量 |
4 装置存在问题 |
4.1 能耗偏高 |
4.2 氨精馏系统设备腐蚀 |
4.2.1 氨精馏塔T1003进料管线漏 |
4.2.2 氨精馏塔重沸器E1011管束内漏 |
5 解决措施及建议 |
5.1 节能降耗措施及建议 |
5.1.1 调整冷热进料比 |
5.1.2 优化进料水源 |
5.1.3 使用Ⅲ催化装置低压蒸汽 |
5.1.4 提高净化水利用率 |
5.2 氨精馏系统设备防腐措施及建议 |
5.2.1 控制气氨中硫化物含量 |
5.2.2 氨水的定期外排 |
5.2.3 材质更新 |
5.2.4 使用系统低压蒸汽 |
5.2.5 建议增加氨水循环泵的变频设施 |
6 结语 |
(2)煤直接液化污水汽提装置改造及运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装置概况介绍 |
2 工艺特点及基本原理 |
3 装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3.1 含硫污水组分复杂、带油严重 |
3.2 脱硫化氢塔顶温度波动大,净化水硫化氢含量超标 |
3.3 脱氨塔顶部管线特别是弯头腐蚀严重,净化水氨含量超标。 |
3.4 改进措施 |
3.4.1含硫污水脱油流程的改造 |
3.5 脱硫化氢汽提塔控制方案的改造 |
3.6 脱氨塔的工艺改造 |
4 总结 |
5 存在的问题 |
(3)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煤化工产业发展及其废水“零液排放”现状 |
1.1.1 以固定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2 以流化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3 以气流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4 煤焦化/半焦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的意义和难点 |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工程实践 |
1.3.1 污水预处理 |
1.3.2 生化处理 |
1.3.3 深度处理 |
1.3.4 膜浓缩及蒸发结晶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评价 |
2.1 煤炭和水资源利用现状 |
2.2 典型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 |
2.2.1 煤炭开采伴生水 |
2.2.2 煤炭洗选废水 |
2.2.3 煤气化废水 |
2.2.4 煤液化废水 |
2.2.5 煤焦化/半焦废水 |
2.3 环境影响和经济性能分析 |
2.3.1 直排生化出水对环境的影响 |
2.3.2 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2.4 煤化工工业政策意涵和建议 |
2.4.1 煤化工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 |
2.4.2 政策意涵及建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概念设计 |
3.1 流程建模与分析 |
3.1.1 碎煤加压气化制天然气流程 |
3.1.2 水煤浆气化制烯烃/乙二醇 |
3.2 碎煤加压气化耦合水煤浆气化制产品工艺 |
3.3 技术经济分析 |
3.3.1 碳元素氢化效率 |
3.3.2 碳元素转化效率 |
3.3.3 水耗分析 |
3.3.4 经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浓含酚氨兰炭废水处理流程开发 |
4.1 现存流程处理兰炭废水的瓶颈 |
4.2 新流程开发研究方法 |
4.2.1 酸化除油除尘 |
4.2.2 萃取操作条件优化 |
4.2.3 公用工程调整 |
4.3 新流程性能分析 |
4.3.1 现存工业兰炭废水处理效果 |
4.3.2 酸化对油尘脱除影响 |
4.3.3 萃取条件分析 |
4.4 新流程关键单元可行性分析 |
4.4.1 酸水汽提塔 |
4.4.2 溶剂回收塔 |
4.5 流程初步设计及经济性能分析 |
4.5.1 过程集成及设计 |
4.5.2 经济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酚氨废水处理流程能量集成 |
5.1 酚氨回收工艺运行现状 |
5.2 能量集成潜力分析 |
5.2.1 工艺物流节能分析 |
5.2.2 精馏塔或汽提塔热力学分析 |
5.2.3 能量集成可行性分析 |
5.3 能量集成方案 |
5.3.1 关键技术节点分析 |
5.3.2 污水汽提塔优先方案 |
5.3.3 溶剂汽提塔优先方案 |
5.4 能量集成经济和环境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柴油加氢装置质量升级改造的自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柴油加氢精制技术 |
1.3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选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柴油质量升级改造后装置整体工艺流程介绍 |
2.1 反应部分工艺流程介绍 |
2.2 分馏部分工艺流程介绍 |
2.3 公用工程部分工艺流程介绍 |
2.4 装置改造前后工艺方案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3 改进的控制及安全联锁方案设计 |
3.1 主要控制方案改进设计 |
3.1.1 改进后滤后原料油缓冲罐的液位控制 |
3.1.2 滤后原料油缓冲罐的压力控制 |
3.1.3 高压反应进料油泵进/出流量控制 |
3.1.4 高压换热系统控制 |
3.1.5 反应系统温度控制 |
3.1.6 反应系统压力控制 |
3.1.7 高压分离器液位控制 |
3.2 主要安全联锁设计 |
3.2.1 装置事故紧急泄压联锁系统 |
3.2.2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低低联锁 |
3.2.3 循环氢入口分液罐液位高高联锁 |
3.2.4 反应进料加热炉联锁 |
3.2.5 压缩机、高压机泵等成套机组自身安全联锁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柴油加氢装置现场监测仪表改进方案 |
4.1 仪表选型总体原则 |
4.2 反应器温度监测改进方案 |
4.3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监测及控制改进方案 |
4.3.1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监测 |
4.3.2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控制 |
4.4 反应进料泵出口流量监测改进方案 |
4.5 高压紧急联锁切断阀选型改进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5 柴油加氢质量升级改造装置DCS系统设计 |
5.1 DCS系统设计原则 |
5.1.1 总体设计原则 |
5.1.2 本装置DCS系统设计原则 |
5.2 装置DCS系统改造I/O点汇总 |
5.3 CENTUM VP DCS控制系统 |
5.3.1 CENTUM VP系统结构 |
5.3.2 CENTUM VP系统功能 |
5.3.3 现场控制站FCS |
5.4 DCS系统硬件设计 |
5.4.1 总体设计方案 |
5.4.2 DCS硬件配置 |
5.5 DCS系统可靠性、可用性 |
5.5.1 DCS系统可靠性 |
5.5.2 DCS系统可用性 |
5.6 DCS系统自控方案设计 |
5.6.1 根据工况选择控制回路 |
5.6.2 根据工况选择串级控制回路 |
5.6.3 分程控制回路 |
5.6.4 串级控制回路 |
5.6.5 温压补偿控制回路 |
5.6.6 压力补偿控制回路 |
5.6.7 产品分馏塔入口温度分程控制回路 |
5.6.8 冷高压分离器液位选择控制回路 |
5.7 DCS系统配置 |
5.8 DCS系统投运 |
5.8.1 DCS系统组态 |
5.8.2 DCS控制方案组态 |
5.8.3 DCS流程图画面组态 |
5.8.4 DCS投运实时画面显示 |
5.8.5 DCS投运历史趋势曲线画面 |
5.8.6 DCS投运报警界面 |
5.8.7 DCS投运操作数据记录显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石化行业水—能源—环境污染物耦合关系及清洁生产技术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能源-环境污染物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
1.2.1 水-能源-环境污染物耦合关系的概念 |
1.2.2 耦合关系的研究范围 |
1.2.3 耦合关系的研究方法 |
1.2.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清洁生产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
1.3.1 清洁生产的概念 |
1.3.2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
1.3.3 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 |
1.3.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1.5.1 论文框架 |
1.5.2 技术路线 |
2 石化行业水-能源-环境污染物耦合关系综合分析方法及案例研究 |
2.1 方法研究 |
2.1.1 石化行业WEEN模型 |
2.1.2 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 |
2.1.3 WEEN分析矩阵 |
2.1.4 WEEN三级耦合关系的量化 |
2.2 案例研究 |
2.2.1 案例企业简介 |
2.2.2 数据收集、处理、不确定性分析及结果验证 |
2.2.3 水-能源-环境污染物耦合关系综合分析 |
2.3 与传统分析方法的对比 |
2.4 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耦合关系的石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 |
3.1 方法研究 |
3.1.1 石化行业耦合关系分析框架的构建 |
3.1.2 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量化耦合关系 |
3.1.3 基于耦合关系的清洁生产技术评价 |
3.2 案例研究 |
3.2.1 案例企业简介 |
3.2.2 石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清单的建立 |
3.2.3 耦合关系计算 |
3.2.4 技术节水、节能、减污量计算 |
3.2.5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计算 |
3.2.6 最优清洁生产技术筛选 |
3.3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炼化企业水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概述 |
1.2 技术现状 |
1.2.1 数据校正技术 |
1.2.2 水夹点法 |
1.2.3 数学规划法 |
第二章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开发 |
2.1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研究与开发 |
2.1.1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研发目的 |
2.1.2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总体结构 |
2.1.3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的功能设计 |
2.1.4 水平衡测试与优化分析软件研发的环境 |
2.2 数据校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2.2.1 炼化企业水系统数据特点 |
2.2.2 水平衡测试数据校正原理 |
2.2.3 水平衡测试数据校正模型建立 |
2.2.4 水平衡测试数据数据校正流程 |
2.2.5 水平衡测试数据校正功能设计 |
2.2.6 水平衡测试数据校正技术应用案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水平衡测试 |
3.1 某石化公司2013 年夏季水平衡测试结果 |
3.2 某石化2013 年夏季用水技术经济指标及测试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水系统节水潜力分析及优化 |
4.1 某石化公司软件优化分析 |
4.1.1 现有运行装置 |
4.1.2 新建装置 |
4.1.3 改建装置 |
4.2 优化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大数据技术在提高重整汽油收率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石化行业汽油增产技术现状 |
1.2.2 石化行业催化重整现状 |
1.2.3 大数据技术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论文内容组织 |
第二章 工业分析(大数据)技术平台建设 |
2.1 大数据技术 |
2.1.1 大数据的定义 |
2.1.2 大数据分析技术 |
2.1.3 大数据应用平台(工具) |
2.2 建设目标 |
2.3 建设内容 |
2.4 平台的技术特点 |
2.5 数据存储架构 |
2.6 技术体系架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重整数据挖掘 |
3.1 茂名石化连续重整装置工艺技术 |
3.2 催化重整汽油收率的优化技术 |
3.3 重整装置数据的收集整理 |
3.4 基于相关性分析算法的寻优模型 |
3.5 重整汽油收率的相关性分析 |
3.6 提高汽油收率的潜在因素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业验证过程及结果 |
4.1 工业验证的目的 |
4.2 工业验证的方法及原则 |
4.3 工业验证的环境 |
4.4 短期验证过程及结果 |
4.4.1 E604 管程出口温度TI6024 的验证情况 |
4.4.1.1 瞬时值验证 |
4.4.1.2 平均值验证 |
4.4.1.3 MES数据验证 |
4.4.2 F602 出口支管温度TI6027C的验证情况 |
4.4.2.1 瞬时值验证 |
4.4.2.2 平均值验证 |
4.4.2.3 MES数据验证 |
4.4.3 F602 出口温度调节TC6028 的验证情况 |
4.4.3.1 瞬时值验证 |
4.4.3.2 平均值验证 |
4.4.3.3 MES数据验证 |
4.4.4 T601 汽提塔底温度TI6026 的验证情况 |
4.4.4.1 瞬时值验证 |
4.4.4.2 平均值验证 |
4.4.4.3 MES数据验证 |
4.4.5 F602 重沸炉支路流量调节FIC6011A验证情况 |
4.4.5.1 瞬时值验证 |
4.4.5.2 平均值验证 |
4.4.5.3 MES数据验证 |
4.4.6 短期验证结果 |
4.5 长期验证过程及结果 |
4.5.1 F602 重沸炉支路流量调节FIC6011A的长期验证情况 |
4.5.1.1 瞬时值验证 |
4.5.1.2 MES数据验证 |
4.5.1.3 流程模拟验证 |
4.5.2 长期验证结果 |
4.6 综合验证结果及机理分析 |
4.6.1 综合验证结果 |
4.6.2 机理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方案及实施效果分析 |
5.1 实际应用场景 |
5.2 实施方案 |
5.3 实施效果 |
5.4 实施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100 万吨/年连续重整预加氢单元流程总貌图 |
附录2:石脑油加氢单元工艺流程 |
附录3:100 万吨/年连续重整单元流程总貌图 |
附录4:重整单元工艺流程 |
附录5:总物料平衡表 |
附录6:石脑油加氢单元主要工艺指标 |
附录7:重整单元主要工艺指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延迟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组成及其对处理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延迟焦化废水污染物研究现状 |
1.2.2 延迟焦化废水污染控制过程 |
1.2.3 废水中有机物污染物分析技术 |
1.2.4 广东某石化公司现行延迟焦化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及其所面临的难题 |
1.2.5 延迟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组成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和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
2.2.1 主要的实验仪器 |
2.2.2 主要的化学试剂和及实验材料 |
2.3 样品的采集方法 |
2.4 样品的前处理 |
2.4.1 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萃取 |
2.4.2 有机污染物的分离—液液萃取 |
2.4.3 中性组分柱层析分离 |
2.4.4 酸性组分和碱性组分的衍生化 |
2.5 仪器分析条件 |
2.5.1 热重分析条件 |
2.5.2 光谱分析条件 |
2.5.3 GC/MS分析条件 |
第3章 延迟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组分解析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热重分析 |
3.3.2 光谱分析 |
3.3.3 初步解析延迟焦化废水各有机组分的构成及其在处理工艺过程中变化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延迟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识别 |
4.1 引言 |
4.2 研究对象及改进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优化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
4.2.3 仪器分析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酸性组分有机物构成及其处理工艺过程中变化规律研究 |
4.3.2 碱中性组分有机物构成及其处理工艺过程中变化规律研究 |
4.3.3 延迟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组成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含硫污水汽提装置中除油措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重力沉降技术 |
1.1 破乳剂 |
1.2 增设过滤器 |
1.3 增设分布器 |
2 油水分离器 |
3 旋流分离技术 |
4“罐中罐”技术 |
5 结论 |
(10)带侧线单塔加压汽提同时脱酸脱氨工艺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塔加压侧线抽出汽提工艺 |
2 汽提机理及模型 |
3 研究及应用现状 |
3.1 塔压与温度 |
3.2 侧线抽出口位置 |
3.3 侧线抽出量 |
3.4 冷热进料比 |
3.5 能耗 |
3.6 侧线三级分凝 |
3.7 塔结构及内构件 |
4 现有问题与研究方向 |
5 结 语 |
四、含硫污水汽提装置改造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200 t/h污水汽提装置的运行总结[J]. 尹佳伟. 硫酸工业, 2021(08)
- [2]煤直接液化污水汽提装置改造及运行效果[J]. 于航.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0(12)
- [3]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D]. 陈博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柴油加氢装置质量升级改造的自控设计[D]. 乔雪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5]石化行业水—能源—环境污染物耦合关系及清洁生产技术评价研究[D]. 孙德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炼化企业水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大数据技术在提高重整汽油收率方面的应用[D]. 王昱.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延迟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组成及其对处理效能的影响[D]. 方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9]含硫污水汽提装置中除油措施及应用[J]. 路蒙蒙. 化学工程师, 2012(08)
- [10]带侧线单塔加压汽提同时脱酸脱氨工艺应用现状[J]. 冯大春. 广州化工,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