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荔枝新品种──瓜皮荔(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波,徐宁,秦献泉,李鸿莉,侯延杰,邱宏业,张树伟,朱建华,彭宏祥[1](2020)在《广西原产和引种荔枝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广西荔枝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核心种质,为广西荔枝种质资源的保存、遗传改良及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原产和引种的88份荔枝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40对SSR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按原始群体50.00%、25.00%和12.50%的取样比例,采用逐步聚类法优先选择性状优良材料的原则构建广西荔枝核心种质。【结果】40对SSR引物从88份荔枝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282条清晰的条带,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2~13条,平均7.05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82条,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数1~13条,平均4.55条,每对引物扩增条带的多态性比率为14.29%~100.00%,平均64.54%。88份荔枝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3~0.96,说明其遗传多样性较低;在遗传相似系数0.86处,88份荔枝种质资源可分为七大类群,第Ⅰ~Ⅶ类群分别包含3、12、6、6、1、2和58份种质,其中第Ⅰ类群均为龙荔种质资源,第Ⅱ类群主要为早熟种质,第Ⅳ类群主要为早熟实生种质,表明荔枝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与熟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88份荔枝种质资源在40个SSR位点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指数(I)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3.2750、2.1137、0.8092和0.5107。核心种质-1、核心种质-2和核心种质-3的种质资源数量分别为44、22和11份,其中,核心种质-2的Ne、I和He 3个遗传多样性参数均最高,分别为2.1774、0.8452和0.5271;仅核心种质-3的Na与原始群体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3组核心种质的其余遗传多样性参数与原始群体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核心种质-1和核心种质-2均能充分代表原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根据核心种质构建的原则,最终选择核心种质-2作为广西荔枝核心种质。【结论】SSR分子标记是一种适用于荔枝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核心种质构建的理想分子标记。广西荔枝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相对较窄,遗传多样性较低,今后应加强荔枝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郑锦锦,陈岩,刘帅,刘香香,杨慧,王富华[2](2019)在《荔枝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外观品质、内在品质、贮藏品质及加工品质等方面对荔枝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荔枝的良种选育、加工贮藏、产业优化和品质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陈哲[3](2016)在《‘井岗红糯’荔枝嫁接亲和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植物嫁接成活过程等同于砧穗愈合过程,是不同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相互作用,最后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嫁接愈合过程要比伤害愈合过程复杂,它涉及到组织学、细胞学、遗传学等多方面问题。前期国内外学者从形态解剖学、生理生化、遗传特性等方面对植物嫁接亲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研究以‘井岗红糯’为接穗品种,观测了‘井岗红糯’与其它荔枝品种嫁接亲和性,在分析生理生化指标与嫁接亲和性的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石蜡切片观察亲和组合和不亲和组合解剖结构的差异;并利用RNA-seq测序,研究了荔枝嫁接亲和组合与嫁接不亲和组合愈合过程中愈合处茎段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亲和与不亲和组合间差异表达基因,以期弄清荔枝嫁接(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井岗红糯’作为接穗品种,嫁接在‘六月雪’、‘宋家香’、‘雪怀子’、‘状元红’、‘怀枝’、‘白糖罂’、‘桂林’、‘黒叶’、‘进奉’、‘晚埔’、‘早埔’、‘双肩玉荷包’、‘乌叶’等荔枝品种上,经过两次嫁接亲和性评价,结果表明,用‘六月雪’、‘白糖罂’、‘怀枝’作为砧木品种接接穗品种‘井岗红糯’亲和性良好,其亲和性分别为60.0%、45.6%和43.3%。另外,观察不同砧穗组合嫁接后的表现,发现嫁接亲和性组合不仅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而且嫁接亲和组合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更高,净光合速率也较高。对嫁接9个月后各组合接穗叶片的SOD、POD、PPO等嫁接亲和相关酶活性分析表明,叶片的相关酶活性越高,其组合嫁接亲和性越高。接穗叶片SOD活性与嫁接亲和性相关系数为0.459;POD活性与嫁接亲和性相关系数为0.521;PPO活性与嫁接亲和性相关系数为0.620,相关系数均达到显着水平。说明嫁接亲和关联酶在嫁接愈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亲和性较好的组合其酶活性也较高。2、运用流式细胞仪以及SCoT分子标记分析,分析了‘进奉’、‘黒叶’、‘怀枝’等13个砧木品种及‘井岗红糯’接穗品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嫁接亲和性较高的组合,其砧木品种的基因组大小与接穗品种‘井岗红糯’的基因组大小更加接近,且其遗传关系与接穗品种越相近。同时测定砧木和接穗荔枝品种叶片的干重、水势、糖、氮、磷和钾、可溶性糖、蛋白、淀粉、相对电导率和总酚的含量,我们发现与嫁接亲和性显着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有叶片干物质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两种荔枝品种间的上述生理生化指标来预测两者的嫁接亲和性。石蜡切片观察表明,亲和性良好的组合,砧穗间的离层基本消失,维管束桥形成;而亲和性差的组合愈合处隔离层仍然存在,愈合处两侧细胞中细胞器少,鲜见维管束桥连通。3、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不同亲和性组合愈合处愈合过程中数字表达谱变化,共检测到了30408个genes表达,其中符合筛选条件的差异表达genes中,嫁接亲和组合有6060个差异表达基因,嫁接不亲和组合有5267个差异表达基因。对两个组合中的显着差异基因进行等级聚类分析,得到四大类基因表达变化模式,并发现了大量的转录因子家族(如MYB、WRKY、NAC等),经过GO、KEGG、COG、WGCNA分析,富集较多的途径主要有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信号转导途径、响应刺激以及抗氧化活性等方面。经过综合分析,筛选出与嫁接亲和性相关的途径有信号转导途径、IAA生物合成以及信号传递相关途径以及木质素合成途径。从转录组中还筛选得到16条与已知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并用Q-PCR技术对RNA-Seq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表达谱测序的结果是准确可信的。4、对LcPOD和LcPAL等荔枝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的序列、表达及功能进行了研究。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显示,LcPOD蛋白与杨树的POD蛋白同源性最高。LcPAL1与柠檬(Citrus limon)中的PAL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81.98%,LcPAL2与山茶(Camellia japonica)中的PAL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77.02%。LcPOD和LcPAL在不同嫁接组合愈合的不同时期中均有表达,在嫁接亲和组合中表达丰度显着高于不亲和组合。转LcPOD和LcPAL烟草木质素含量高于未转基因烟草。对转基因烟草进行嫁接实验发现,长势最好的是LcPAL1-line2/CK和CK/LcPAL1-line2,其次是LcPAL2-line2/CK和CK/LcPAL2-line2,它们的PAL活性都明显高于非转基因烟草的PAL活性。而长势最差的为LcPOD1-line1/CK和CK/LcPOD1-line1。对LcMYB进行定位和功能研究发现,LcMYB定位于细胞核中,并且具有调控木质素合成基因PAL和C3H的功能。
李明芳,卢诚,刘兴地,王向社,郑学勤[4](2016)在《荔枝无核和焦核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荔枝无核和焦核机理的研究概况作了综述。指出大孢子发育异常无法完成受精和单性结实是导致荔枝无核的主要原因,今后对无核荔枝无核机理的研究应该着重从大孢子败育和单性结实发生分子机理的角度展开,重点阐明无核荔枝发生大孢子败育、受精被阻和单性结实的分子途径。科技界对荔枝焦核机理的研究主要从组织细胞水平、生理生化角度和分子水平进行:从细胞水平看,主要是胚乳过早解体和胚在胚囊外发育引起合子或胚早期败育,进而导致胚珠败育形成焦核;从生理生化角度看,植物内源激素、多胺、酚类物质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都与胚珠败育、焦核形成有关;从分子水平看,两条特异片段OPL-12-1 645 bp与OPL-12-722bp,可能与荔枝的焦核基因相关。认为今后对荔枝焦核机理的研究应该着重于合子期到心形胚期,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究竟是哪些基因异常表达使合子分裂受阻、使胚乳过早解体,使球形胚、心形胚形成受阻。
庞新华,张继,张宇[5](2014)在《我国荔枝产业的研究进展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荔枝研究进展资料,剖析了荔枝属植物的种质资源、栽培技术、采后处理与保鲜加工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为人工调节荔枝生产、培育新品种、突破荔枝保鲜技术和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曹颖,郜海燕,陈杭君,符勇[6](2011)在《荔枝加工品质评价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荔枝加工制品的品质评价指标、加工特性与品质的相关性。针对不同的荔枝加工产品,对其加工适宜性的评价指标、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对加工品质评价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荔枝加工品质评价提供一套可行的参考方法,亦为荔枝加工产品原料的选择和品质评价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孙清明,欧良喜,向旭,陈洁珍,邱艳萍,李志强,蔡长河[7](2010)在《荔枝品种选育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荔枝是原产中国的重要的亚热带果树,在解决农民就业和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荔枝产业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新品种的选育是荔枝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通过分析荔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应以培育不同熟期、优质、抗生物、非生物胁迫及耐贮运、适加工等特性的荔枝新品种为现阶段荔枝育种目标;总结了近50年来传统育种技术在荔枝新品种选育上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育种中开始应用;对今后荔枝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王艳琼,陈业渊[8](2008)在《荔枝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荔枝种质的调查、野生资源分布、种质分类、保存、分子水平、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刘冰浩[9](2008)在《广西部分野生、半野生、栽培荔枝遗传多样性SSR分析及博白野生荔枝种群生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广西博白野生荔枝种群年龄结构和广西部分野生、半野生、栽培荔枝的果实性状及三种荔枝群体SSR标记开展研究,分析广西野生荔枝种群生存现状,以及广西荔枝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广西荔枝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供基本资料。1.对广西博白六佳村野生荔枝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该野生荔枝种群存活曲线更趋于Deevey—Ⅰ型,种群的存活率呈单调减少,相应的积累死亡率呈单调增加,其下降或增加的幅度是前期高于后期。种群生长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死亡高峰期。该野生荔枝种群生存现状严峻,亟待加强保护。2.荔枝野生、半野生资源及栽培品种果实形态研究:对果实多个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及方差分析,同时进行形态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果重、果实大小、果肉厚度和可食率方面,三种荔枝群体间均达到显着差异,野生荔枝果实表现出典型的野生性状。以成熟果实中部果皮龟裂片形状分类,三种群体的荔枝龟裂片均可分为三类:尖突型、隆起型和平坦型,且三种龟裂片类型中均以隆起型所占比例最大,尖突型与平坦型次之。3.SSR标记研究:利用10对SSR引物对32份野生荔枝,46份半野生荔枝及9个栽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半野生荔枝遗传多样性较野生荔枝大。UPGAM聚类结果表明,在0.65相似水平下,野生荔枝群体可以分为5个类群;半野生荔枝群体可以分为7个类群;栽培荔枝可以分为6个类群。三种荔枝群体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表明,栽培品种与野生荔枝的遗传距离最大,而半野生荔枝在遗传物质上更接近野生荔枝。
朱建华,彭宏祥,苏伟强,黄凤珠,刘业强,刘荣光[10](2005)在《广西八个荔枝新品种(株系)果实品质分析》文中提出
二、荔枝新品种──瓜皮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荔枝新品种──瓜皮荔(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原产和引种荔枝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样品采集 |
1.3 基因组DNA提取 |
1.4 PCR扩增与电泳检测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SR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 |
2.2 广西荔枝种质资源聚类分析结果 |
2.3 广西荔枝核心种质构建结果 |
2.4 广西荔枝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
3 讨论 |
4 结论 |
(2)荔枝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荔枝外观品质评价 |
2 荔枝内在品质评价 |
2.1 香气物质 |
2.2 糖分 |
2.3 有机酸 |
2.4 可溶性固形物 |
2.5 影响荔枝内在品质的因素 |
3 荔枝的贮藏品质评价 |
4 荔枝的加工品质评价 |
5 结论 |
(3)‘井岗红糯’荔枝嫁接亲和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影响嫁接不亲和的因素 |
1.1.1.1 遗传因素 |
1.1.1.2 外界因素 |
1.1.2 嫁接不亲和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
1.1.2.1 生理方面 |
1.1.2.2 生化方面 |
1.1.2.3 结构方面 |
1.1.2.4 分子生物学方面 |
1.1.3 嫁接亲和性早期鉴定 |
1.1.4 荔枝嫁接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3.1 技术路线图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嫁接亲和性的评价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2.1 嫁接 |
2.2.2.2 形态指标测定 |
2.2.2.3 嫁接组合光合特性观测 |
2.2.2.4 嫁接相关酶活性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嫁接亲和性初步评价 |
2.3.2 嫁接亲和性再评价 |
2.3.3 嫁接组合光合速率 |
2.3.4 嫁接相关酶活性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嫁接亲和性早期鉴定指标筛选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3 方法 |
3.2.3.1 流式细胞仪测定荔枝品种基因组大小 |
3.2.3.2 SCoT分子标记分析 |
3.2.3.3 生理生化指标 |
3.2.3.4 石蜡切片制作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流式细胞仪测定基因组大小结果 |
3.3.2 SCo T分子标记分析样品间亲缘关系 |
3.3.3 叶片干物重与嫁接亲和力 |
3.3.4 叶片水势与嫁接亲和力 |
3.3.5 叶片氮磷钾含量与嫁接亲和力 |
3.3.6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嫁接亲和力 |
3.3.7 叶片蛋白含量与嫁接亲和力 |
3.3.8 叶片淀粉含量与嫁接亲和力 |
3.3.9 叶片相对电导率与嫁接亲和力 |
3.3.10 叶片总酚含量与嫁接亲和力 |
3.3.11 荔枝嫁接亲和性生理指标测定与嫁接亲和相关分析 |
3.3.12 愈合处石蜡切片观察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嫁接组合转录组特征与亲和相关基因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方法 |
4.2.2.1 嫁接愈合部愈合过程石蜡切片观测 |
4.2.2.2 RNA提取,建库准备以及RNA-seq测序 |
4.2.2.3 基因功能注释 |
4.2.2.4 WGCNA算法基础 |
4.2.2.5 定量RT-PCR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嫁接成活率和生长势 |
4.3.2 嫁接愈合处愈合过程石蜡切片观察 |
4.3.3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4.3.4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4.3.5 转录组数据功能注释 |
4.3.6 WGCNA |
4.3.7 基因表达验证分析 |
4.3.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4.3.9 嫁接愈合过程中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
4.3.10 嫁接愈合过程中差异基因转录因子筛选 |
4.3.11 嫁接亲和相关基因筛选 |
4.3.11.1 植物内源激素IAA相关基因 |
4.3.11.2 嫁接愈合过程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 |
4.3.11.3 嫁接愈合过程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Lc POD和Lc PAL的功能验证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1.1 植物材料 |
5.2.1.2 主要实验试剂 |
5.2.1.3 主要仪器设备 |
5.2.2 Lc POD和Lc PAL克隆与分析 |
5.2.2.1 荔枝RNA的提取及检测 |
5.2.2.2 引物设计 |
5.2.2.3 c DNA第一链的合成 |
5.2.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和检测 |
5.2.2.5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载体连接、转化、阳性克隆的鉴定与测序 |
5.2.2.6 c DNA片段序列的比对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3 Lc POD和Lc PAL的表达分析 |
5.2.3.1 定量引物设计 |
5.2.3.2 Real-Time PCR反应 |
5.2.3.3 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5.2.4 Lc POD和Lc PAL的功能验证 |
5.2.4.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5.2.4.2 农杆菌转化检测 |
5.2.4.3 烟草遗传转化程序 |
5.2.4.4 转基因烟草的分子检测 |
5.2.4.5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及嫁接实验 |
5.2.5 荔枝重要嫁接相关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5.2.5.1 载体构建 |
5.2.5.2 重组质粒的农杆菌转化检测 |
5.2.5.3 本氏烟草注射及观察 |
5.2.6 双荧光报告实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Lc POD和Lc PAL克隆与序列分析 |
5.3.1.1 Lc POD和Lc PAL开放阅读框全长的克隆 |
5.3.1.2 Lc POD和Lc PAL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 |
5.3.2 Lc POD和Lc PAL的时空表达特性分析 |
5.3.2.1 荔枝POD基因在荔枝嫁接愈合不同时期的表达特征 |
5.3.2.2 荔枝PAL基因在荔枝嫁接愈合不同时期的表达特征 |
5.3.3 Lc POD和Lc PAL基因转化烟草的表型分析 |
5.3.4 荔枝MY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5.3.5 Lc MYB基因亚细胞定位分析 |
5.3.6 双荧光报告实验 |
5.4 讨论 |
5.4.1 荔枝POD同源基因 |
5.4.2 荔枝PAL同源基因 |
5.4.3 荔枝MYB同源基因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全文讨论与结论 |
6.1 全文讨论 |
6.2 全文结论 |
本文的创新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 |
附录A SCoT引物序列 |
附录B q RT-PCR所选基因引物序列 |
附录C 生长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
附录D 嫁接亲和组合与嫁接不亲和组合嫁接后不同时期愈合处IAA含量测定 |
附录E 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q RT-PCR验证 |
附录F 转基因烟草嫁接后生长情况 |
附录G 克隆基因序列 |
(4)荔枝无核和焦核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核荔枝 |
1.1 已发现的无核荔枝的株系 |
1.2 无核荔枝形成机理的研究概况 |
1.3 无核荔枝形成机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
2 焦核荔枝 |
2.1 焦核荔枝的种类 |
2.2 焦核荔枝形成机理的研究概况 |
2.2.1 组织细胞水平的研究 |
2.2.2 生理生化角度的研究 |
2.2.3 分子水平的研究 |
2.3 焦核荔枝的诱导 |
2.4 焦核荔枝焦核机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
(5)我国荔枝产业的研究进展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 |
1.1 种质资源调查 |
1.2 主栽品种分布与产期 |
1.3 荔枝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 |
2 栽培技术 |
3 采后处理与加工 |
3.1 采后保鲜 |
3.2 加工 |
4 生物技术研究 |
4.1 荔枝分子标记 |
4.2 荔枝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5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6)荔枝加工品质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荔枝加工特性研究 |
1.1 荔枝加工品质评价指标 |
1.2 荔枝加工特性与制品品质相关性 |
2 荔枝加工适宜性 |
2.1 鲜食荔枝 |
2.2 荔枝干 |
2.3 荔枝罐头 |
2.4 荔枝果汁与果酒 |
3 荔枝加工品质评价技术研究 |
3.1 常用加工品质评价技术 |
3.2 指纹图谱技术 |
3.3 综合评价方法 |
4 展望 |
(7)荔枝品种选育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荔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育种目标 |
1.1 荔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1 产期集中, 品种结构不合理, 特早熟、特迟熟品种少 |
1.1.2 产量、品质有待提高 |
1.1.3 荔枝病虫危害逐年增加, 抗性品种缺乏 |
1.1.4 耐贮运及适宜加工品种少 |
1.2 育种目标 |
2 荔枝传统育种取得的成就 |
2.1 实生选种 |
2.2 芽变选种 |
2.3 人工杂交育种 |
3 生物技术在荔枝育种上的应用 |
4 问题与展望 |
4.1 正确认识荔枝的童期, 发掘、利用短童期资源 |
4.2 加强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重视野生资源 |
4.3 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
(8)荔枝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的调查研究 |
2 野生资源的分布研究 |
3 分类研究 |
4 种质保存研究 |
5 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
6 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 |
7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9)广西部分野生、半野生、栽培荔枝遗传多样性SSR分析及博白野生荔枝种群生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荔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1.1 荔枝野生、半野生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1.2 栽培荔枝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3 广西荔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 SSR分子标记及其在果树种质研究中的应用 |
1.2.1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
1.2.2 微卫星DNA标记在果树上的应用 |
1.3 荔枝种群生存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目的与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材料与方法 |
2.1 广西野生荔枝种群生存研究 |
2.1.1 材料及概况 |
2.1.2 方法 |
2.2 果实性状研究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SSR标记研究 |
2.3.1 材料 |
2.3.2 试剂及配制 |
2.3.3 主要仪器设备 |
2.3.4 模板DNA的制备 |
2.3.5 DNA的浓度和质量检测 |
2.3.6 PCR扩增 |
2.3.7 扩增结果的检测 |
2.3.8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野生荔枝种群生存研究 |
3.1.1 野生荔枝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与存活曲线 |
3.1.2 野生荔枝种群死亡率曲线 |
3.1.3 野生荔枝种群生存分析函数曲线 |
3.2 果实性状研究 |
3.2.1 果实形态变异 |
3.2.2 果皮龟裂片分类 |
3.3 SSR标记结果 |
3.3.1 荔枝基因组DNA的提取 |
3.3.2 本文所选用的引物 |
3.3.3 遗传多样性比较 |
3.3.4 聚类分析 |
3.3.5 群体间的聚类关系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关于广西野生荔枝种群生存现状的讨论 |
4.1.2 关于荔枝果实性状多样性的讨论 |
4.1.3 关于荔枝叶片基因组DNA提取的讨论 |
4.1.4 关于荔枝SSR引物的探讨 |
4.1.5 关于荔枝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探讨 |
4.1.6 关于荔枝种质亲缘关系的探讨 |
4.1.7 关于广西荔枝资源遗传演化的探讨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四、荔枝新品种──瓜皮荔(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原产和引种荔枝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J]. 李冬波,徐宁,秦献泉,李鸿莉,侯延杰,邱宏业,张树伟,朱建华,彭宏祥. 南方农业学报, 2020(07)
- [2]荔枝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J]. 郑锦锦,陈岩,刘帅,刘香香,杨慧,王富华.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9(02)
- [3]‘井岗红糯’荔枝嫁接亲和性及其机理研究[D]. 陈哲.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2)
- [4]荔枝无核和焦核机理的研究进展[J]. 李明芳,卢诚,刘兴地,王向社,郑学勤. 热带作物学报, 2016(05)
- [5]我国荔枝产业的研究进展及对策[J]. 庞新华,张继,张宇.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4(04)
- [6]荔枝加工品质评价研究进展[J]. 曹颖,郜海燕,陈杭君,符勇. 中国食品学报, 2011(08)
- [7]荔枝品种选育进展[J]. 孙清明,欧良喜,向旭,陈洁珍,邱艳萍,李志强,蔡长河. 果树学报, 2010(05)
- [8]荔枝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王艳琼,陈业渊. 江西农业学报, 2008(07)
- [9]广西部分野生、半野生、栽培荔枝遗传多样性SSR分析及博白野生荔枝种群生存研究[D]. 刘冰浩. 广西大学, 2008(01)
- [10]广西八个荔枝新品种(株系)果实品质分析[J]. 朱建华,彭宏祥,苏伟强,黄凤珠,刘业强,刘荣光. 中国南方果树,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