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粘性棉的检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朝夕[1](2020)在《大型精密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的热态及动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整体式涡轮盘是现代航天发动机的核心部件,通常由难加工的高温合金制成,且结构复杂。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对该类零件的加工能力较差,目前大型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已逐步成为整体式涡轮盘等大型复杂零件的主流加工装备。该类零件的特点是加工精度高、周期长,这对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精度、效率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小型电火花加工机床,其热变形和振动问题与金属切削机床相比体现得较不明显,因此,人们对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热态和动态特性关注也较少。然而,大型电火花加工机床的加工面积大、连续加工时间长、运动部件的质量大,主轴的热变形和振动会造成主轴头的位移和动力学特性的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加工精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热态方面,长时间大面积加工时积累的热量会导致主轴的热变形;在高速抬刀时,系统的大惯量会使主轴部件发热明显,也会降低加工精度。在动态方面,在高速抬刀运动中,尤其在使用大尺寸电极加工时,电极的液动力会造成主轴头的振动和冲击,进而改变间隙放电状态,影响加工效率和稳定性。为此,本文结合电火花加工的特点,以A2190大型牛头滑枕式精密六轴联动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为研究对象,对大型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的热态和动态特性进行研究,以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对放电加工的热、主轴驱动系统中元件的发热和环境温度的波动进行建模,分别探讨了以上热源对大型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温升和热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加工区热源,为提高机床热态特性分析的计算效率,提出了加工区的等效连续热源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该等效热源模型,分析了机床长时间加工的稳态传热过程,揭示了主轴和工作台的热变形规律。研究了主轴驱动系统的温升和热变形,搭建主轴温升和热变形位移的测试系统。在机床空载情况下模拟主轴的抬刀运动,同步测量机床的温升和热变形。研究了环境温度对机床热特性的影响,从温度梯度、平均环境温度、温度波动的频率及幅值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了加工区传热模型中主要参数以及环境温度对主轴头温升的影响规律。以加工热为边界条件,提出了一种模拟电火花加工机床热平衡实验的方法。得到机床主轴和工作台的瞬态温度场、热变形和热平衡时间,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模糊聚类分析法和相关性理论相结合,筛选出机床的热敏感点,建立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热变形预测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了抬刀周期对主轴热变形的影响规律。基于建立的热变形预测模型,选取半闭环前馈补偿方法对机床不同工况下产生的热变形进行补偿,实现了机床热变形的控制。高速抬刀运动是造成电火花加工机床冲击和振动的重要原因。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主轴进给系统模型,并对机床的主轴立柱单独进行模态分析,为后续动力学分析奠定基础。对比了梯形速度、常数加加速度和正弦加加速度三种抬刀控制策略的运动学特性。建立了抬刀运动中主轴头瞬态载荷的数值模型,尤其是针对电极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到工作液的吸附和挤压作用,推导了压差阻力的表达式,得到压差阻力的变化规律,并验证数值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分别建立了三种控制策略下,主轴周期性抬刀运动中进给驱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电极的运动与主轴头惯性力和液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测量电极运动过程中主轴头的位移,探究了抬刀速度对主轴振动参数的影响规律。根据放电波形的特点提出了电压电流上升沿和下降沿检测方法,实现了放电波形和击穿延时的识别和统计。基于该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抬刀速度和加工时间下的放电率和击穿延时,得出了主轴的振动对放电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从进入加工状态到主轴振动结束这段时间的加工间隙的流场和颗粒分布,判断抬刀运动引起的主轴低频振动能否有效排出放电间隙中的电蚀产物。最后应用主动阻尼控制法来控制主轴的振动,建立了进给驱动系统的仿真平台,并验证其有效性。
李振亚[2](2017)在《带承台(梁)桩缺陷检测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应变反射波法因其方便快捷且费用低廉的优势而在桩的完整性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对桩身缺陷动态测试的研究还不完善,缺乏桩身缺陷各要素对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结果的影响的系统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地震和滑坡等自然灾害、车船撞击等人为事故以及环境腐蚀等原因,使得带承台(梁)桩的检测评估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但现有检测方法存在很大不足。鉴于此,本文基于桩基振动理论研究桩身缺陷各要素对桩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带承台(梁)桩完整性检测的新方法。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系统地分析了桩身缺陷尺寸效应,即缺陷长度和径向尺寸(对变模量缺陷而言即模量减小程度)对桩的低应变反射波曲线的影响,以及与缺陷位置、桩-土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间位置较长缺陷造成的信号叠加干涉现象及较短缺陷的可识别性与一系列桩-土参数及激振脉冲宽度之间的关系。2.采用径向圈层间的剪切复刚度传递法考虑施工扰动造成的桩周土的径向非均质性,通过考虑桩的横向惯性效应近似模拟大直径桩的三维波动效应,建立了大直径桩桩顶频域响应解析解和时域响应半解析解,据此研究了非均质土中大直径桩纵向振动特性,分析了桩身缺陷各要素对大直径桩低应变反射波曲线的影响,以及与桩的横向惯性效应、桩身参数及施工扰动效应的关系,最后,通过与实测低应变反射波曲线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3.针对带承台桩完整性检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即基于行波分解的泛频响函数法,将承台对桩顶的作用简化为粘弹性支承边界,将桩身某一截面作为检测截面,采用自行编制的波动分析程序求解检测截面位置处的泛频响函数,并通过虚拟输入半正弦脉冲的方式将泛频响函数所包含的信息转换到时域内,从理论上论证了检测方法的合理性,继而分析了桩-土参数及桩身缺陷各要素对泛频响函数及由此转换而来的时域响应曲线的影响。4.采用考虑土体竖向波动效应的三维轴对称模型建立桩周土的纵向振动控制方程并考虑施工扰动效应造成的土体的径向非均质性,采用一维杆件理论建立桩的纵向振动控制方程、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桩顶连梁的振动控制方程,通过桩-梁之间的耦合条件求解得到单排高桩检测截面处的速度波和力波曲线,进而通过变换得到检测截面处的速度导纳和时域响应,论证了泛频响函数法的可行性,分析了桩-土参数及桩身缺陷的影响,以及与施工扰动效应的关系,最后论证了检测方法对既有结构物下大直径桩的适用性。5.基于三维轴对称模型建立了同时考虑桩周土和桩芯土成层性及径向非均质性的大直径管桩纵向振动频域响应解析解和时域响应半解析解,分析了桩芯土对大直径管桩纵向振动特性的影响、桩身缺陷的影响与桩芯土及土体径向非均质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既有结构物下大直径管桩动力响应及桩身缺陷的检测问题。本文所做工作对处于打桩结束阶段的单桩及带承台(梁)桩的完整性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姜世勋[3](2012)在《轮机模拟器防污染系统的建模与可视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环境保护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话题,近年来,海洋污染问题则尤其突出,船舶排放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因素之一,历来受到了各方的关注与研究。实践证明,在船舶排放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中,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为此,国际海事组织IMO一直致力于提高船员素质的诸多工作,其中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将轮机资源管理(ERM)内容变为强制性要求,该要求更加强调了船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提升船舶防污染技术和提高船员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轮机模拟器训练和培训,是提高船员素质,减少人为事故的重要设备之一,目前大连海事大学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研制的DMS-2005大型轮机模拟器的防污染设备的仿真模型过于简化,没有焚烧炉、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和油水分离器,不利于更深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操作和训练。本文结合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DMS-2005大型轮机模拟器存在的不足,对船舶防污染设备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防污染设备的数学模型,模型包括焚烧炉、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机舱油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控制装置,利用仿真支撑平台系统PROSIMS及VC++6.0分别实现了仿真模型和操作界面的程序设计,完成了仿真系统与模拟器仿真平台的集成和数据通讯,完成了船舶防污染设备仿真系统的开发,并作为轮机模拟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首先从国内外轮机模拟器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了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DMS-2005大型轮机模拟器在防污染设备与系统方面的不足,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其次以典型防污染设备及系统(含焚烧炉、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机舱油污水处理装置及其控制装置三个模块)为研究对象,从对设备结构、功能特点、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系统的仿真方案进行系统化设计。最后在制定了防污染设备与系统仿真方案的基础上,利用模块化建模思想,建立了焚烧炉、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和油水分离器等设备及其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仿真支撑平台系统PROSIMS和VC++编程语言完成了仿真模型的计算,利用VC++6.0完成了各系统的可视化操作界面的程序设计和编程,完成了仿真系统与模拟器仿真平台的集成和数据通讯,完成了防污染设备的可视化仿真系统的开发。该仿真系统可以作为轮机模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学生的操作训练与评估。
苑志超[4](2008)在《轻中型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不仅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安装和维修方便、节能环保的优点,而且可以改善汽车的操纵性能、提高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已渐渐取代液压助力转向(HPS)系统,可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等众多车型。目前,针对轻中型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国内外尚无相关文献和研究,因此研究开发轻中型商用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并使之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旨在对轻中型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轻中型商用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有:设计了适用于轻中型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两种助力传动耦合机构,通过对这两种方案的动力学及运动学分析,以及对转向性能影响的分析与比较,选取适用于商用车的助力传动耦合机构,为后面的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轻中型商用车的助力传动耦合机构设计轻中型商用车EPS系统,进行硬件选用与分析;建立了轻中型商用车EPS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推导得到适合控制的状态方程;提出了评价综合EPS系统和转向操纵性能指标,并推导相关表达式;通过计算与仿真研究各可变参数对转向操纵性能指标的影响,为EPS系统各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打下理论基础,为优化、开发系统做好准备。分析了商用车的助力特性曲线的特点,提出了轻中型商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转向助力特性曲线设计要求并研究了具体设计方法,结合某车型给出具体设计实例。为后面的助力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实际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对EPS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重点对车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进行相关研究。研究了直流电机的位置检测技术及弱磁原理,对EPS系统中电机控制进行仿真分析,为研制EPS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许兰杰[5](2005)在《梳棉机后罩板棉网清洁器有关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梳棉机后罩板处加装带有固定盖板的棉网清洁器,在三种工艺条件下,分别作对比试验,以确定导板的最佳长度;预分梳采用梳针分梳板还是采用锯齿分梳板有利于提高成纱质量;采用静电吸风装置时,静电压多大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提高。(1)其它条件不变,选择导板长度分别为25mm 、60mm、95mm 三种棉网清洁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导板长度为25mm 对提高成纱质量较为有利;(2)在刺辊下分别采用(a)只加小漏底;(b)锯齿分梳板+小漏底;(c)梳针分梳板+小漏底三种配置,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刺辊低速时,锯齿分梳板有利于短绒排除和成纱质量的提高;(3)采用静电吸风装置在不同电压下测生条的质量,结果表明,加装4kv 静电板对生条中短绒、棉结、杂质的排除是有利的。
许兰杰[6](2003)在《有关粘性棉的检测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粘性棉对纺织加工过程会产生不利影响 ,着重分析了粘性棉产生的原因 ,介绍了粘性棉含糖量的几种检测方法 ,并对每一种方法的利弊进行了评述。
姚穆,杨建忠[7](2001)在《棉花粘性与含糖的测试技术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综述了棉花粘性与含糖量的关系.目前世界各国测试棉花含糖量的方法及处理粘性棉的技术.指出了棉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呈现的粘性主要来自聚合度较低的外源糖类.比较各种测试含糖量方法的优缺点后,提出我国应研制用机械方法测试粘性棉的外源糖含量的仪器,来有效指导棉纺厂的配料和产品质量控制.
R.Crompton,何志贵,秦礼敏[8](2000)在《棉纤维粘性高速测试仪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钱云青[9](2000)在《关于纺织材料检测技术发展的探讨》文中提出 一、国外现代纺织检测技术发展概况1、高速度、大容量、自动化测试的技术路线已成为发展方向的主流。这是由于纺织材料性能离散性大的特征,要求每项测试有相当大的样本容量才能获得代表总体性能的测试结果。例如单纤维或单纱强力必须有数百上千次测试等等。只有走自动、快速测试途径,才能与当今经济的高效信息化要求相适应。当然,另一种是利用高新技术,改变检测机理,尽量在一次测试过程中扩大
沈仁之,王敏华,于开洋[10](1999)在《瞬态瑞雷波法在上海地区成层加固地基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阐述瞬态瑞雷波的发展及基本理论,着重介绍了瞬态瑞雷波法在上海地区检测成层加固地基的有效性。
二、有关粘性棉的检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粘性棉的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精密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的热态及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的研究现状 |
1.2.1 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的发展趋势 |
1.2.2 大型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 |
1.3 电火花加工中热态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 机床温度和变形的测量方法 |
1.4.1 机床温度的测量方法 |
1.4.2 机床主轴变形的测量方法 |
1.5 电火花加工中动态问题的研究现状 |
1.5.1 电极的抬刀运动 |
1.5.2 抬刀运动引起主轴振动的控制方法 |
1.6 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型电火花加工机床热源分析及其对机床热变形影响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机床的机械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 |
2.3 机床的主要热源分析及建模 |
2.3.1 放电加工热的计算 |
2.3.2 主轴传动系统中热源的计算 |
2.3.3 环境温度的传热模型 |
2.4 加工热对机床稳态温度场和热变形影响的仿真分析 |
2.4.1 仿真条件的设置 |
2.4.2 等效热源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2.4.3 机床关键部件的稳态温度场和热变形 |
2.5 抬刀运动引起主轴热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
2.5.1 温升和位移测试系统的搭建 |
2.5.2 温升及主轴热变形的仿真分析 |
2.5.3 温升和热变形的实验测试 |
2.6 环境温度对机床温升和热变形的影响研究 |
2.6.1 温度梯度和平均温度的测量 |
2.6.2 温度波动幅值和频率对热变形影响的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电火花加工机床瞬态热分析及热变形的预测与补偿研究 |
3.1 引言 |
3.2 加工热和环境温度对主轴头温升影响程度的研究 |
3.3 瞬态温度和热变形的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
3.3.1 机床的瞬态热分析 |
3.3.2 瞬态热分析的实验验证 |
3.3.3 机床热变形预测模型的建立策略 |
3.4 机床主轴热敏感点的优化研究 |
3.4.1 基于模糊聚类算法和相关性理论的测点优化 |
3.4.2 热敏感点的筛选 |
3.5 主轴热变形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5.1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
3.5.2 不同抬刀周期下的热变形预测 |
3.5.3 预测模型的验证 |
3.6 基于半闭环前馈控制的机床热变形补偿 |
3.6.1 机床的热变形补偿验证 |
3.6.2 减少电火花机床温升和热变形的建议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抬刀运动对大型电火花加工机床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进给驱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
4.3 机床主轴立柱的振动模态分析 |
4.4 不同抬刀控制算法的运动学特性分析 |
4.4.1 加减速控制参数的设置 |
4.4.2 控制策略的运动学特性 |
4.5 主轴头瞬态载荷的计算 |
4.5.1 主轴头瞬态载荷数值模型的建立 |
4.5.2 主轴头压差阻力影响因素研究 |
4.5.3 不同抬刀策略对主轴头受力的影响研究 |
4.6 抬刀运动引起的主轴动态特性的实验研究 |
4.6.1 主轴的瞬时动态响应分析 |
4.6.2 主轴动态特性的实验验证 |
4.6.3 工作液的脉动对主轴振动的影响 |
4.6.4 不同抬刀速度下的主轴振动参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型电火花加工机床主轴振动对放电状态的影响及其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放电波形的特征及分类 |
5.2.1 实验系统及实验条件 |
5.2.2 放电波形分类 |
5.3 放电状态检测技术研究 |
5.3.1 放电波形的识别与统计程序设计 |
5.3.2 放电状态检测方法的验证 |
5.3.3 平均击穿延时 |
5.4 主轴振动对放电状态和排屑效果的影响研究 |
5.4.1 抬刀速度和加工时间对放电率的影响 |
5.4.2 抬刀速度和加工时间对击穿延时的影响 |
5.4.3 主轴头的振动对排屑效果的影响 |
5.5 主轴系统的主动阻尼控制 |
5.5.1 主动阻尼控制原理 |
5.5.2 主动阻尼控制效果的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带承台(梁)桩缺陷检测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单桩振动理论研究 |
1.2.2 单桩完整性检测研究 |
1.2.3 带承台(梁)桩的完整性检测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缺陷尺寸效应对桩的低应变反射波曲线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数学模型与基本假设 |
2.3 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2.3.1 方程的建立 |
2.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2.3.3 土体振动方程求解 |
2.3.4 桩的振动方程求解 |
2.4 参数分析 |
2.4.1 变截面缺陷对低应变反射波曲线的影响 |
2.4.2 变模量缺陷对低应变反射波曲线的影响 |
2.5 结论 |
第3章 桩身缺陷对非均质土中大直径桩低应变反射波曲线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数学模型与基本假设 |
3.3 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3.3.1 方程的建立 |
3.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3.3.3 土体振动方程求解 |
3.3.4 桩的振动方程求解 |
3.4 参数分析 |
3.4.1 桩周土径向圈层划分数目的影响 |
3.4.2 变截面缺陷的影响 |
3.4.3 变模量缺陷的影响 |
3.4.4 桩身缺陷的影响与桩身参数的关系 |
3.4.5 桩身缺陷的影响与施工扰动效应的关系 |
3.5 工程应用 |
3.6 结论 |
第4章 基于行波分解的泛频响函数法在高承台桩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泛频响函数法原理 |
4.3 泛频响函数求解 |
4.4 参数分析 |
4.4.1 承台尺寸的影响 |
4.4.2 土体剪切波速的影响 |
4.4.3 桩身变截面缺陷的影响 |
4.4.4 桩身变模量缺陷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5章 考虑施工扰动效应的单排高桩基础动力响应及完整性检测 |
5.1 引言 |
5.2 数学模型与基本假设 |
5.3 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5.3.1 方程的建立 |
5.3.2 边界条件 |
5.3.3 土体振动方程求解 |
5.3.4 桩的振动方程求解 |
5.3.5 梁的振动方程求解 |
5.3.6 未知系数求解 |
5.4 参数分析 |
5.4.1 泛频响函数法可行性验证 |
5.4.2 梁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5.4.3 桩身缺陷的影响以及与施工扰动效应的关系 |
5.4.4 大直径桩横向惯性效应的影响 |
5.5 结论 |
第6章 考虑施工扰动效应的大直径管桩振动特性及完整性检测 |
6.1 引言 |
6.2 数学模型与基本假设 |
6.3 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6.3.1 方程的建立 |
6.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6.3.3 桩周土振动方程求解 |
6.3.4 桩芯土振动方程求解 |
6.3.5 桩的振动方程求解 |
6.4 与其他模型的对比 |
6.5 参数分析 |
6.5.1 桩芯土对大直径管桩振动特性的影响 |
6.5.2 变截面缺陷对大直径管桩振动特性的影响 |
6.5.3 变模量缺陷对大直径管桩振动特性的影响 |
6.5.4 既有结构物下大直径管桩的振动特性及完整性检测 |
6.6 现场试验 |
6.7 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轮机模拟器防污染系统的建模与可视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动态 |
1.2.2 国外轮机模拟器简介及发展动态 |
1.2.3 国内轮机模拟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船舶焚烧炉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1 船舶焚烧炉及其控制系统简介 |
2.1.1 船舶焚烧炉系统组成 |
2.1.2 焚烧炉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
2.1.3 污油系统和柴油系统 |
2.1.4 蒸汽加热系统和空气-烟气系统 |
2.2 船舶焚烧炉控制流程及时序 |
2.2.1 固体废料燃烧时序 |
2.2.2 固液混合含油垃圾燃烧时序 |
2.3 焚烧炉燃烧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
2.3.1 焚烧炉主要组成部分建模 |
2.3.2 焚烧炉仿真系统程序设计 |
2.4 小结 |
第3章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船舶日常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简介 |
3.1.1 船舶黑水常用处理技术 |
3.1.2 船舶灰水常用处理技术 |
3.1.3 有关国际公约对船舶日常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要求 |
3.1.4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轮机模拟器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现状 |
3.2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数学建模 |
3.2.1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作原理 |
3.2.2 船舶排放生活污水的规律 |
3.2.3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组成和功能 |
3.2.4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建模与可视化仿真程序设计 |
3.2.5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仿真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
3.3 小结 |
第4章 油水分离器仿真平台实现 |
4.1 油水分离器模型的建立 |
4.1.1 油水分离器模型 |
4.1.2 油分浓度监测设备模型 |
4.2 油水处理装置的可视化仿真界面设计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4)轻中型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概述 |
1.1.1 电动助力转向的主要组成及助力形式 |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轻中型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关键技术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轻中型商用车EPS 系统的传动耦合结构设计及分析 |
2.1 机构方案设计 |
2.1.1 蜗轮蜗杆助力传动机构设计 |
2.1.2 差动轮系助力传动机构设计 |
2.2 两种方案性能对比 |
2.2.1 蜗轮蜗杆助力传动机构方案分析 |
2.2.1.1 运动学分析 |
2.2.1.2 动力学分析 |
2.2.2 差动轮系助力传动机构方案分析 |
2.2.2.1 运动学分析 |
2.2.2.2 动力学分析 |
2.3 对比与分析 |
2.4 小结 |
3 轻中型商用车EPS 系统的组成设计及原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
3.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各部分特点及选用 |
3.3.1 电动机 |
3.3.1.1 电动机功能及型式 |
3.3.1.2 车用电机的主要要求 |
3.3.1.3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3.3.2 减速机构 |
3.3.3 扭矩传感器 |
3.3.4 车速传感器 |
3.3.5 电磁离合器 |
3.3.6 光学编码器 |
3.3.7 电子控制器ECU |
3.3.8 故障保护 |
3.4 小结 |
4 轻中型商用车EPS 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各参数对操纵性能的影响分析 |
4.1 系统各部件的动力学模型 |
4.2 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
4.3 汽车操纵性能的的表达式分析与推导 |
4.3.1 转向路感表达式推导 |
4.3.2 转向灵敏度表达式推导 |
4.4 各种参数对转向操纵性能影响的研究 |
4.4.1 对转向路感的影响分析 |
4.4.2 对转向灵敏度的影响分析 |
4.5 稳定性分析 |
4.6 小结 |
5 轻中型商用车EPS 转向助力特性曲线研究 |
5.1 引言 |
5.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不同的助力特性曲线 |
5.3 轻中型商用车转向助力特性曲线设计要求分析 |
5.4 商用车助力特性曲线的确定方法 |
5.4.1 理想转向手力与车速之间的关系 |
5.5 具体设计实例 |
5.5.1 助力特性曲线设计的基本原则 |
5.5.2 轻中型某型商用车转向助力特性曲线的计算 |
5.6 小结 |
6 EPS 系统控制策略及车用直流电机的研究 |
6.1 EPS 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
6.1.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的目标与方法 |
6.1.2 电机电流控制方法的控制策略 |
6.1.3 EPS 控制系统设计 |
6.2 车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研究 |
6.2.1 位置信号及其检测技术 |
6.2.1.1 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测 |
6.2.1.2 无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测 |
6.2.1.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位置检测的分析 |
6.2.2 车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 |
6.2.2.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6.2.2.2 系统设计 |
6.2.2.3 仿真分析 |
6.2.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弱磁控制 |
6.3 小结 |
7 轻中型商用车EPS 系统台架试验方案设计 |
7.1 EPS 系统台架试验的要求 |
7.2 试验台功能 |
7.3 台架试验方案的设计 |
7.3.1 EPS 硬件系统的构建与选型 |
7.3.2 试验方案的确定 |
7.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目录 |
(5)梳棉机后罩板棉网清洁器有关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高产梳棉机与棉网清洁器的发展 |
一、高产梳棉机的发展 |
二、梳棉机后罩板棉网清洁器的发展 |
(一) 棉网清洁器的发展 |
(二) 梳棉机后罩板棉网清洁器的组成及形式 |
1. 组成 |
2. 形式 |
(三) 棉网清洁系统的作用 |
1. 除杂作用 |
2. 分梳作用 |
3. 调节气流 |
(四) 目前棉网清洁器研究的重点 |
第二章 实验安排与条件 |
一、实验安排 |
二、试验材料 |
三、试验工艺流程 |
四、试验条件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棉网清洁器导板长度问题的探讨 |
(一) 试验方法及结果 |
(二) 试验结果讨论 |
1. 不同导板长度对生条质量影响 |
2. 不同导板长度吸尘器中落物的组析 |
3. 不同导板长度对成纱质量影响 |
二、预分梳对附加吸风装置梳理质量的影响 |
(一) 试验方法及结果 |
(二) 试验结果讨论 |
1. 不同方案对生条质量的影响 |
2. 不同方案吸尘器中废物组成的分析 |
3. 不同方案对成纱质量综合影响 |
三、静电对附加吸风装置梳理质量的影响 |
(一) 试验方法及结果 |
(二) 试验结果讨论 |
1. 静电特殊吸风装置对短绒(SFC)排除的影响 |
2. 静电特殊吸风装置对棉结(Nep)影响 |
3. 静电特殊吸风装置对杂质(Trash)和灰尘(Dust)影响 |
4. 静电特殊吸风装置对清除短绒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一、本次实验所得结论 |
二、此次试验所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有关粘性棉的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粘性棉产生的原因 |
2 粘性棉的检验与探测方法 |
2.1 化学方法 |
(1) 还原糖检验 |
(2) 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分离检验法 |
(3) 耶斯涅尔法 (Elsners Method) |
(4) 喷洒方法 (spraying method) |
2.2 机械方法 |
(1) 迷你梳棉机 (mini card test) 检验 |
(2) 热板检验机检验 |
(3) 卡仙粘棉检验机 (SST—1新型检验机) 检验 |
2.3 仪器探测法 |
2.4 直接检查法 |
3 结论 |
(8)棉纤维粘性高速测试仪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改 进 |
2 试验结果 |
3 结 论 |
四、有关粘性棉的检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精密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的热态及动态特性研究[D]. 赵朝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带承台(梁)桩缺陷检测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李振亚. 浙江大学, 2017(11)
- [3]轮机模拟器防污染系统的建模与可视化仿真研究[D]. 姜世勋.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0)
- [4]轻中型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D]. 苑志超. 青岛科技大学, 2008(05)
- [5]梳棉机后罩板棉网清洁器有关特性的研究[D]. 许兰杰. 苏州大学, 2005(04)
- [6]有关粘性棉的检测方法[J]. 许兰杰. 辽宁丝绸, 2003(04)
- [7]棉花粘性与含糖的测试技术及发展趋势[J]. 姚穆,杨建忠. 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1(02)
- [8]棉纤维粘性高速测试仪的改进[J]. R.Crompton,何志贵,秦礼敏. 国外纺织技术, 2000(03)
- [9]关于纺织材料检测技术发展的探讨[J]. 钱云青. 纺织信息周刊, 2000(03)
- [10]瞬态瑞雷波法在上海地区成层加固地基检测中的应用[J]. 沈仁之,王敏华,于开洋. 上海地质, 1999(01)
标签: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论文; 模拟驾驶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缺陷管理论文; 振动频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