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翻内移截骨、交叉张力固定矫治肘内翻(论文文献综述)
李承恩[1](2021)在《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后期联合中药熏洗进行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分析2014年07月至2019年1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肘内翻畸形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12岁,平均6.8岁,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双平面截骨矫形联合中药熏洗,对照组只采用双平面截骨矫形,每组术前测量携带角及前倾角,精确测量计算所需矫正的角度,进行冠状面楔形与矢状面梯形截骨设计,术中均行双平面截骨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石膏外固定,治疗组功能锻炼时配合中药熏洗。结果:两组30例患儿性别、年龄及患肢等无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刀口均一期愈合,2个月内截骨断端达临床愈合标准,3个月肘关节屈伸功能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提携角为(10.57±2.97)°,前倾角为(33.46±2.48)°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82,P<0.01;Z=-4.782,P<0.01)。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方法,手术后两组均P<0.01,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术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15,P<0.01)。随访期间未见携带角丢失、骨折畸形愈合与延迟愈合、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应用双平面截骨可矫正肘内翻畸形且能同时矫正伴随肘内翻畸形出现的肱骨远端关节面的后倾即前倾角丢失的情况。2.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能减轻术后疼痛,提高功能锻炼效果,临床效果好,有推广价值。
靳博[2](2021)在《基于“骨正筋柔”理论的HTO保膝软组织张力特征和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KOA患者可因膝关节疼痛引起反应性肌张力增高、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KOA发生膝内翻畸形时,膝关节中软骨表面、半月板所受应力较正常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内侧间室处于高负荷状态,胫骨高位截骨是“骨正筋柔”理论指导下的代表保膝措施,手术结束后,恢复下肢力线,纠正内翻畸形,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逐渐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内侧间室应力发生改变。研究目的:实验一:探究基于“骨正筋柔”理论的HTO保膝治疗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特征的影响。实验二:探究基于“骨正筋柔”理论的HTO保膝治疗对膝关节软骨应力的影响。研究方法:实验一:本临床研究病例选择自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期间天津医院关节镜一病区收治病人,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患者30例。收集患者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Visual analogue scale,WOMAC),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股胫角(Femora tibial angle,FTA)放射学数据,进行放射学评估,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膝周股四头肌及半腱肌、股二头肌进行肌张力测试,收集肌张力测试数据,用统计学软件评估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选择1名符合HTO手术指征的患者,收集患侧膝关节CT扫描的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将存储DICOM格式的CT图像导入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中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随后在Geomagic studio中优化修整,再将数据导入到网格划分软件Hypermesh中进行网格划分及材料属性的定义,最后在有限元处理软件Aabaqus中约束边界条件,施加重力2100N载荷,收集股骨干、股骨软骨、胫骨软骨及半月板的最大Mises接触应力、位移值等数据。模拟胫骨截骨手术过程,对该模型进行截骨矫形,设计T型钢板支撑固定后,施加同样的载荷,收集数据,对所得数据与相关文献的数据进行比较验证。研究结果:实验一: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WOMAC评分、HS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差异(P<0.001),各时间点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术后各评分呈逐渐改善趋势(P<0.001),术前下肢力线比率(WBL)平均为17.74%变为术后平均60.34%,平均改变差值为42.6%,FTA值术前平均为为186.37°矫正至平均173.4°,角度平均改变12.97°,术前与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VM(股内侧肌)、RF(股直肌)、VL(股外侧肌)、S(半腱肌)、BF(股二头肌)的肌张力位移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01),各时间点肌张力位移值经重复测量,术后呈上升变化趋势(P<0.001)。实验二:HTO术后股骨软骨、半月板、胫骨软骨的应力大小、位移、内外侧应力比值发生改变,外侧应力较术前变大,内外侧比值较正常膝关节中的内外侧比值减小,膝关节应力向外侧发生变化,股骨软骨后部、胫骨软骨前外侧及半月板内外侧位移值变大,形变增大。胫骨干、股骨干应力分布区域及应力大小产生改变,较术前应力值减小。研究结论:1.HTO手术可改善患者临床功能,矫正下肢力线后膝关节由“骨不正”状态变为“骨正”状态,术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组织张力发生变化,较术前减小,肌肉高张力状态得到改善,“筋复其柔”,符合中医学“骨正筋柔”理念,验证了HTO手术中的“骨正筋柔”思想。2.HTO手术改变了膝关节中的关节软骨、半月板表面的应力分布特征及位移值,使其内外侧应力比值较正常值减小,内侧应力分布区域变小,应力向外侧间室改变,并小于正常值,使“筋”的力学特征发生改变。
冯硕,南国新[3](2020)在《肱骨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肘关节远端骨折常见的远期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报道相关治疗方案较多,故对肱骨髁上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做一综述。查阅国内外儿童肘内翻截骨矫形手术的相关文献,目前主要有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术、阶梯式截骨矫形术、圆顶形截骨矫形术、三维截骨矫形术,以及由上述术式演变出的其他截骨方式。目前仍需要对儿童肘内翻畸形截骨方式和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冯硕[4](2020)在《依据成角旋转中心原则行等腰三角形截骨治疗肘内翻畸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等腰三角形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中三角形顶点的最佳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23例肘内翻畸形患儿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为4.1岁~13.9岁,平均8.6岁。术前测量双侧提携角、鲍曼角,应用成角旋转中心原则确定成角旋转中心,测量计算所需矫正角度,进行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术中均行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石膏外固定。结果:23例患儿术后获12月~47月随访,术后6月随访患侧提携角为3.4°~15.6°,平均9.0°,术后随访6个月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6%。随访期间未见外髁突出、提携角丢失、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采用成角旋转中心原则对肘内翻畸形儿童进行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矫正肘内翻畸形,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及实用价值。
鲁洋[5](2020)在《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股骨形态学变化及其对截骨矫形手术决策与疗效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膝骨性关节炎是发生于骨关节的退行型病变,其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劳损、代谢、生物力学等多种因素。根据其病变累及部位,可分为内侧间室型、外侧间室型、髌股型及全关节型,其中以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最为常见,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内翻畸形。“不均匀沉降”理论认为胫骨内侧平台的塌陷是由于胫骨平台骨质硬度较低,又承受较大应力,在长期高负荷下会出现塌陷,塌陷导致下肢力线向内侧移动进一步增加内侧平台的负荷,以上过程互为因果,最终加速内侧间室的磨损,形成内侧间室型膝骨性关节炎。此理论是从生物力学角度阐释了膝骨关节炎发生的诱因,而基于此理论的胫骨高位截骨术、腓骨近端截骨术等术式均是以纠正膝关节远端错误的机械力线为目的,最终达到恢复下肢正常的力线。胫骨高位截骨术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中青年轻至中度的膝骨关节炎,并已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由于胫骨高位截骨术手术简单,费用低、临床效果好,几乎被默认为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保膝治疗的唯一术式,考虑到膝关节由股骨和胫骨构成,股骨内侧髁与胫骨内侧平台直接接触,胫骨内侧平台的应力同样反作用于股骨内侧髁,即股骨内髁承受比股骨外髁更大的应力,基于微骨折及骨改建等理论,承受较大应力一侧理应发生形态学的改变,但目前尚无相关数据印证及完整理论支持这种观点。随着X线摄片技术的发展,下肢全长X片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尤其是在预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下肢的手术规划当中。因为全膝关节置换术目标是恢复下肢力线,术前的手术计划为的是术中能够准确的找到髓内定位杆的入针点和角度,提前选择合适的假体。曾有文献报道应用股骨远端截骨术治疗由股骨造成的膝内翻,但绝大多数股骨远端截骨都用于膝外翻的治疗。股骨机械轴内翻在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中的存在与否,以及是否存在普遍性还是一个较少被涉及的盲区。从下肢全长X片也同样可以测得股骨的机械力线,本研究通过对大量不同程度膝内翻患者下肢全长X片的测量获得股骨内翻在内侧间室型骨关节炎中的发病率以及分布等流行病学资料,并对股骨机械轴内翻的具体骨形态学变化进行探究。“不均匀沉降”理论已经指出胫骨平台塌陷使力线内移并加重内侧平台的负担,大量相关生物力学实验也对胫骨平台塌陷时膝关节内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实验验证。但生物力学实验多采用截断股骨和胫骨的关节标本进行,在这种标本上施加应力与生理状态下的力线起止点及经过膝关节水平的位置相差甚远,不能很好的代表真实的应力状态,而且下肢全长标本即使获得也难于保存,过长的高度难以装配到大部分的生物力学机上,因此对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实验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状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领域,与传统生物力学实验相比,有限元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不受实验器材及实验条件等的约束,只要模型建立准确,所术得到的数据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并且只要在运算之前做好设置,就可同时获得多种效应指标的数据。有限元的这些特点能够很好的弥补生物力学实验的缺陷,对于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实验,有限元分析是较为理想的方法。本实验以符合条件的下肢全长标本为模版,通过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下肢全长标准三维立体模型及存在不同程度的股骨内翻的下肢全长三维立体模型,在有限元中对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股骨内翻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为保膝治疗理论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第一部分股骨机械轴内翻对下肢力线的影响及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基于骨形态的影像学分型目的:通过对大量不同程度内翻膝关节下肢全长X片的测量,统计股骨机械轴内翻在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中的分布情况;探讨股骨机械轴内翻对膝内翻的影响;对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进行基于骨形态的影像学分型,为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月~7月连续就诊的非外伤性膝关节疼痛患者的下肢全长正位X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测量指标有股骨机械轴远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distal femoral angle,m M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关节线交角(j 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KL分级。以股骨内翻、胫骨内翻和JLCA为依据将收集到的下肢分为4型,分别统计股骨内翻、胫骨内翻、JLCA增大在膝内翻下肢的发病率及各类型畸形的构成比,统计4种类型的膝内翻的发病率及在不同程度KL分级中的构成比;统计分析膝内翻的形体学构成因素。结果:股骨内翻在膝内翻中的发病率为男性24.77%、女性24.57%,胫骨内翻则为男性97.21%,女性95.54%,4种分型中,I型(单纯胫骨内翻)占多数,男性为73.07%,女性为72.16%,Ⅲ型(胫骨内翻+股骨内翻)男性为24.15%,女性为23.3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m MDFA、MPTA、JLCA共同对HKA造成78.2%的影响(β值分别为-0.491、0.487、-0.463,P<0.01),女性为81.2%(β值分别为-0.464、0.560、-0.450,P<0.01)。结论:股骨内翻是构成膝内翻的重要形态学构成因素,但由于其发病率相对较低,术方案的选择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第二部分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的股骨动态形变规律目的:通过对下肢X片的测量,寻找和辨析可造成股骨机械轴内翻的股骨具体形变;分析各种形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各种形变与年龄、性别的相互关系,探索股骨动态形变规律,为临床上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诊断相对复杂(需在下肢全长X片上测量),内翻程度相对较小,临床上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基于下肢形态学改变的影像学分型系统将股骨内翻、胫骨内翻及关节间隙的变化综合考虑,对保膝治疗手方法:应用之前收集到的下肢全长X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测量指标有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m MDFA,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股骨弯曲度(Femoral bowing angle,FBA),股骨解剖轴远端内侧角(Anatomic medial distal femoral angle,a MDFA)。将测量值按照不同年龄段分成<40岁,40-60岁,>60岁三组,对三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将m MDFA作为因变量,与NSA,FBA,a MDFA做回归分析。结果:在女性患者中,年龄与m MDFA,FBA,a MDFA均呈显着相关(r=-0.076,0.253,0.141,P<0.01),FBA与NSA,a MDFA均显着呈相关(r=0.312,0.233,P<0.01),当FBA为控制因素时,对年龄与NSA做偏相关分析,从无相关变成负相关(r=-0.065,P<0.05)。而在男性患者,年龄与所有变量均无显着相关性。女性患者中股骨机械轴内翻(m MDFA减小)的形态学构成是NSA,FBA,a MDFA。将m MDFA作为因变量,与NSA,FBA,a MDFA做回归分析,调整R方为0.722,标准化beta值分别为NSA 0.071,FBA-0.528,a MDFA 0.803。结论: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病程中,女性患者股骨存在动态形变。形变包括NSA、FBA、a MDFA的变化,他们变化的叠加最终导致股骨机械轴内翻。而且股骨的形变涉及股骨整体,而非单一局部的变化,股骨弯曲会导致股骨近远两端相应形变。男性股骨的形变现象不明显。第三部分有限元分析股骨内翻对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目的:建立完整膝关节标准有限元模型;建立股骨内翻0°、5°、10°、15°模型和胫骨内翻0°、5°、10°、15°、20°、25°模型,并相互搭配形成24种不同情况的下肢内翻有限元模型;对人体下肢标本做生物力学实验得出骨骼应变值,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不同股骨内翻度与胫骨内翻度组合对膝关节应力及接触面积等骨关节炎诱发因素的影响,从而探讨股骨内翻在KO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具经甲醛防腐处理(未超过1个月)成年男性下肢全长标本,以热塑膜包裹固定后行X片摄片,CT及MRI扫描,文件以DICOM格式保存。将标本固定于BOSE生物力学试验机,于股骨张力侧及压力侧各寻找5个位点,粘贴应变片,用数字应变仪记录100~500N垂直载荷下10个点的应变值。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Unigraphics NX、Abaqus软件建立完整下肢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不同股骨内翻度于不同胫骨内翻度组合的24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500N垂直载荷下,股骨内翻对关节软骨最大von Mises应力、关节接触面积、关节“异常应力”面积的影响。结果:用线性回归方程对10个测试点的50对应变值进行分析,回归方程y=1.025x+0.025,R2=0.969,说明模型有效性很好。在同一胫骨内翻度的基础上,股骨内翻越大,关节内最大Mises应力越大,关节接触面积越小,“异常应力”面积成上升趋势。将股骨内翻度和胫骨内翻度分别与关节最大Mises应力、关节接触面积、“异常应力”面积做回归分析,所得Beta值分别为0.789和0.556、-0.776和-0.406、0.388和0.713(P<0.05)。结论:建立的下肢全长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能很好的模拟正常下肢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股骨内翻可在原有胫骨内翻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膝关节最大von Mises应力、减小关节接触面积、增大“异常应力”面积,并且其影响与胫骨内翻同样重要。第四部分有限元分析股骨内翻对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及保膝治疗手术方案的选择目的:建立股骨胫骨混合内翻的下肢行股骨胫骨双截骨术后、胫骨高位截骨术后矫形不足、胫骨高位截骨术后矫形过度三种下肢全长有限元模型;分析比较三种截骨手术后膝关节应力、关节接触面积等骨关节炎相关指标的差异,探讨股骨内翻对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之前建立的下肢全长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建立股骨胫骨双截骨术后、胫骨高位截骨术后矫形不足、胫骨高位截骨术后矫形过度三种下肢全长有限元模型,分析在500N垂直载荷下,股骨内翻对关节软骨最大von Mises应力、关节接触面积、关节“异常应力”面积、侧副韧带上的最大von Mises应力、钢板最大von Mises应力的影响。结果:股骨内翻的加剧可增加矫形不足组和矫形过度组的关节最大von Mises应力、增加“异常应力”面积、增加侧副韧带上的应力、减少关节接触面积、增加矫形不足组的钢板上最大von Mises应力。结论:股骨内翻的存在导致胫骨高位截骨术后会出现矫形不足和矫形过度两种情况,对关节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均会随股骨内翻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股骨内翻可加快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关节的磨损、增大可能发生磨损的面积,导致关节的松弛,故对于存在股骨胫骨混合内翻的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应行股骨截骨+胫骨高位截骨才能获得最佳的术后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失败的可能。
陈禹名[6](2019)在《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上行截骨与下行截骨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保膝理念的开展,胫骨高位内侧开放截骨矫形手术作为一种推迟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保膝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成为最重要的一环。目前较为流行的截骨方式是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上行截骨和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下行截骨,两种截骨方式均被证明可以矫正下肢力线,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虽然胫骨高位截骨术可以推迟全膝关节置换的时间,但全膝关节作为终末期的治疗仍然是所有学者的共识。因此对胫骨高位截骨术后的膝关节解剖形态研究仍有必要,以避免解剖形态的改变从而增加将来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的手术难度。目的:探讨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上行截骨及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下行截骨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外一科于2016年1月-2019年之间收治34例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膝内翻畸形行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治疗的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上行截骨组和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下行截骨组。以术前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胫股角、髌骨高度及胫骨平台后倾角为观察指标。随后将数据结果输入到SPSS22.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当结果显示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A组(即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上行截骨组)术前术后HSS评分、胫骨角、髌骨高度(即Insall-Salvati比值)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差异,经检验数据成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HSS评分及胫股角变化术前术后有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髌骨高度(即Insall-Salvati比值)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术后无差异。比较B组(即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下行截骨组)术前术后HSS评分、胫骨角、髌骨高度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差异,经检验数据成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HSS评分及胫骨角变化术前术后有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髌骨高度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术后无误差异。比较A组即B组术后HSS评分、胫股角变化、髌骨高度变化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变化,经检验成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认为A组和B组术后HSS评分、胫骨角变化、胫骨平台后倾角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髌骨高度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即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上行及下行截骨术)术后均改善了膝关节功能以及下肢力线得到矫正。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上行截骨组改变了髌骨高度,而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下行截骨组并没有改变髌骨高度,对于胫骨平台后倾角变化,两种手术方式并没有差异,因此我们认为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下行截骨更能保留术前的髌骨高度。
朱博,时国富[7](2019)在《楔形截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创伤后肘内翻畸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楔形截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创伤后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技巧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8-02采用楔形截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的33例儿童创伤后肘内翻畸形。术前摄患侧与健侧肘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借助影像学软件测量外翻截骨内移范围与角度,术中按术前规划严格操作。结果 33例均获得1年随访,术后8周内均获骨性愈合,无神经麻痹、穿针时尺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提携角平均-24.1°(-24.1°~-11.0°),术后平均11.4°(8.2°~14.2°)。末次随访时患儿肘关节伸屈功能均恢复正常,前臂与上臂对线满意。疗效采用Laupattarakasem标准评定:优17例,良14例,可2例。结论楔形截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创伤后肘内翻畸形安全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效果满意,可确保患儿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恢复良好的肢体功能。
石磊,秦泗河,郑学建,张力,王全,臧建成,秦绪磊[8](2018)在《Ilizarov技术矫治儿童踝关节骨折后遗内翻畸形》文中提出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治儿童踝关节骨折后遗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7年7月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治疗的10例踝内翻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均为14岁以前踝关节外伤后逐渐形成。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17.4岁(10~26岁),左侧2例,右侧8例,6例存在内踝皮肤瘢痕挛缩,4例同时伴患肢短缩。应用CORA方法确定踝内翻畸形成角中心,定制Ilizarov足踝环式外固定架,手术采用微创截骨器行踝上截骨,2例增加跟骨截骨,安装环式外固定架,术后通过调整外固定架逐步矫正踝内翻及合并畸形,2例同时进行肢体延长。采用AOFAS评分标准评估治疗前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96个月(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伤口愈合顺利,术后3~5天患肢可开始锻炼站立走路,患者及家属对矫形后外观及功能改善表示满意,带架时间平均16周(12~24周),2例矫形同时延长的儿童患者出现一定程度踝内翻复发;AOFAS评分:术前平均40分(30~65分),术后平均85分(75~95分)。结论 Ilizarov技术矫治儿童踝关节骨折后遗内翻畸形具有微创、软组织并发症少灵活可调、可同时矫正合并畸形、可早期负重、有利骨愈合和软组织重建、力线恢复满意等优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吴任涛,陈隆福,黄潮桐,刘晓雷,刘平胜[9](2018)在《截骨远端内移联合改良French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截骨远端内移联合改良French截骨治疗肘内翻畸形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肘内翻畸形患儿7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实施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皮质内侧行部分连续接骨的方法,研究组去除内侧骨皮质,使远端的骨块向内侧移动,并借助克氏针予以固定。截骨术后的4周、6周,借助X线影像法评估骨折断端愈合状况,从而决定是否拆除石膏并取出骨折部位的内固定物;再借助Bellemore方法评估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石膏固定时间、骨折愈合去除内固定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2组患侧提携角(humerus elbow-wrist angle,HEWA)和肘外侧突起指数(lateral process index of elbow,LCPI)大于手术前,关节活动度小于手术前(P<0.05);2组健侧HEWA,手术前后患侧HEWA、LCPI和关节活动度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内翻畸形患儿采取截骨远端内移联合改良French截骨方案治疗,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且能规避术后可能出现的塑形不佳,是治疗此类畸形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李玉婵,王志刚,蔡海清,徐蕴岚[10](2016)在《截骨远端内移——改良French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常见的并发症,French截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常用于治疗肘内翻畸形,但容易产生肘外侧隆起畸形,我们在闭合楔形截骨的基础上将肱骨远端内移治疗肘内翻。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肘内翻患者132例,排除随访小于3个月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测量健侧及患侧的提携角(HEWA),患侧术前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肘外侧突起指数(lateral condylar prominence index,LCPI)。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均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第一组保持内侧骨皮质部分连续;第二组凿断内侧骨皮质,使远端骨块内移,截骨后用克氏针固定。术后4周、6周复查拍摄X线片根据截骨端愈合情况决定是否拆除石膏及取出内固定。并根据Bellemore的方法评估手术效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33个月,平均5.2个月。第一组患儿36例,平均年龄7.3岁。术前患侧HEWA平均为-17.3°,术后为8.5°,健侧为10.2°,术前患侧LCPI平均为-2.5%,术后为10.2%。第二组患儿43例,平均年龄6.4岁。术前患侧HEWA平均为-17.7°,术后为8.2°,健侧为9.7°,术前患侧LCPI平均为-0.6%,术后为-3.3%。两组患儿术后HEWA及其改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LCPI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结合远端骨块内移的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在纠正肘内翻畸形的同时避免出现外侧髁的骨性隆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二、外翻内移截骨、交叉张力固定矫治肘内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翻内移截骨、交叉张力固定矫治肘内翻(论文提纲范文)
(1)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 |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术前准备(截骨方案设计) |
1.4.1 正位截取楔形骨块测定 |
1.4.2 侧位截取梯形骨块测定 |
1.5 手术操作 |
1.6 术后处理 |
1.7 联合中药熏洗进行功能锻炼 |
1.7.1 活血止痛熏洗剂组成 |
1.7.2 肘内翻矫形后肘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治疗进展 |
1.局部解剖特点 |
2.生物力学特点 |
3.儿童肘关节内翻畸形的发生机制 |
4.儿童肘内翻畸形的诊断 |
5.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治疗方法 |
5.1 单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 |
5.2 倒“V”形截骨 |
5.3 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术 |
5.4 阶梯式截骨矫形术 |
5.5 圆顶形截骨矫形术 |
5.6 三维截骨矫形术 |
5.7 双平面截骨 |
6.肘内翻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骨正筋柔”理论的HTO保膝软组织张力特征和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基于“骨正筋柔”理论的HTO保膝软组织张力特征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结果 |
讨论 |
1.KOA肌力下降的特点 |
2.KOA肌力下降的影响因素 |
3.“筋失其柔,骨失其正”的形成机制 |
4.KOA的传统医学治疗 |
5.基于“骨正筋柔”理论的KOA胫骨截骨治疗 |
6.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附录 |
实验二 基于“骨正筋柔”理论的HTO保膝治疗有限元分析 |
1.材料和方法 |
2.实验步骤 |
3.结果 |
讨论 |
1.有限元在骨科的发展及应用 |
2.有限元模型的优化 |
3.KOA的生物力学特征 |
4.本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肾亏虚”对KOA膝内翻形成的影响 |
1.KOA膝内翻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 |
2.肾虚对软骨变化的影响 |
3.肾虚与软骨生物钟的联系 |
4.肾虚对软骨下骨变化的影响 |
5.“肝肾亏虚”对膝关节中“筋”的影响 |
6.“肝肾亏虚”与KOA膝内翻形成的联系 |
7.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肱骨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指征 |
2 手术时机 |
3 手术方法 |
3.1 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术 |
3.2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术 |
3.3 阶梯式截骨矫形术 |
3.4 圆顶形截骨矫形术 |
3.5三维截骨矫形术 |
4 固定方法 |
5 小结 |
(4)依据成角旋转中心原则行等腰三角形截骨治疗肘内翻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基本资料 |
1.3 术前设计截骨方案 |
1.4 手术 |
1.5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术前等腰三角形截骨块的设计 |
3.2 肘内翻畸形矫形的时机 |
3.3 不足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肱骨远端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股骨形态学变化及其对截骨矫形手术决策与疗效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股骨机械轴内翻对下肢力线的影响及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基于骨形态的影像学分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的股骨动态形变规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有限元分析股骨内翻对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有限元分析股骨内翻对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及保膝治疗手术方案的选择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手术方式及其适应症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上行截骨与下行截骨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实验设计 |
第2章 综述 |
2.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
2.2 HTO截骨方式的选择 |
2.3 胫骨高位开放楔形截骨术(OWHTO)的适应症 |
2.4 OWHTO的手术技术 |
2.5 内固定材料 |
2.6 总结 |
第3章 正文 |
3.1 一般资料 |
3.2 研究对象 |
3.3 术前设计 |
3.4 手术方法 |
3.5 术后处理 |
3.6 数据统计 |
3.7 研究结果 |
3.8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存在问题 |
4.4 今后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楔形截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创伤后肘内翻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前设计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8)Ilizarov技术矫治儿童踝关节骨折后遗内翻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法方法 |
1.2.3 术后处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儿童踝关节骨折后内翻畸形的特点 |
3.2 术前计划 |
3.3 微创踝上截骨 |
3.4 Ilizarov技术原理和外固定架的改进 |
(9)截骨远端内移联合改良French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石膏固定时间, 骨折愈合去除内固定时间, 健侧HEWA及手术前后HEWA、LCPI、关节活动度比较 |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四、外翻内移截骨、交叉张力固定矫治肘内翻(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平面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分析[D]. 李承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骨正筋柔”理论的HTO保膝软组织张力特征和有限元分析[D]. 靳博.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肱骨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研究进展[J]. 冯硕,南国新. 现代医药卫生, 2020(23)
- [4]依据成角旋转中心原则行等腰三角形截骨治疗肘内翻畸形[D]. 冯硕.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股骨形态学变化及其对截骨矫形手术决策与疗效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鲁洋.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6]胫骨高位内侧双平面上行截骨与下行截骨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陈禹名. 北华大学, 2019(01)
- [7]楔形截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创伤后肘内翻畸形[J]. 朱博,时国富.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05)
- [8]Ilizarov技术矫治儿童踝关节骨折后遗内翻畸形[J]. 石磊,秦泗河,郑学建,张力,王全,臧建成,秦绪磊.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8(02)
- [9]截骨远端内移联合改良French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研究[J]. 吴任涛,陈隆福,黄潮桐,刘晓雷,刘平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8(04)
- [10]截骨远端内移——改良French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J]. 李玉婵,王志刚,蔡海清,徐蕴岚.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6(06)
标签: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论文; o型腿论文; 张力论文; 膝关节论文; 胫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