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泳——健身妙方(论文文献综述)
覃思[1](2019)在《从封面设计看《大众医学》40年健康传播议题演变》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全球气候及生存环境趋于恶化的情况下,各种心理疾病、亚健康屡见不鲜,慢性和恶性疾病频发。当下,人们对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信息的渴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在我国,党和国家—向重视人民健康问题,近年来更是将人民健康放在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上。由此可见,“健康”和“健康传播”不仅是我国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聚焦于健康传播领域。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以封面设计为切入点,选取1978年至2018年这40年间《大众医学》杂志封面作为研究对象,在爬梳所选的238期样本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大众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和编辑出版学封面设计理论,探讨并阐述了这40年来健康传播议题的阶段性特征——1978年至1990年:医护救助,群众卫生;1991年至2015年:慢病防治,两性健康;2016年至2018年:健康饮食,运动健身。在此基础上,总结了 40年来《大众医学》杂志在健康传播议题上发生的三个转向,即从群众卫生转向个人健康素养、从医护救助转向慢性病防治、从两性健康转向全民健康。究其原因,研究认为国家政策的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媒介生态的改变是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议程设置功能的三种作用机制——知觉模式、优先顺序模式和显着性模式,提出了优化《大众医学》杂志健康传播议题的建议:发展心理健康议题、重视营养膳食议题、强化运动健身议题。研究以扩大《大众医学》杂志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更多的读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身心健康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为目的;同时,为学界今后的健康传播研究和大众健康发展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健康传播议题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广大民众对健康需求的变化过程,有助于加强传统媒体对封面设计的重视。
钱琦[2](2018)在《游泳,清凉健身之妙方》文中研究表明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适合炎热夏季的最好运动是游泳。在合格泳池里游泳本身就是一项安全、高效的运动,在夏季游泳,更能发挥它的诸多优点。游泳时的水温一般会比人体温度低10℃左右,而水的导热性也远高于空气,这样人在水中会散失更多的热量,有效起到了防暑降温的作用。当然,如果浸泡在水中不做运动,人体产生的热量小于向外散发的热量,没多久就
王云[3](2011)在《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1843-1937)》文中认为在中国近代,一场剧烈的东西方文明冲突导致了文化断裂,现代女子体育止是在这种社会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发端的。因而中国现代女子体育并非是正常的文化交流结果,而是常常表现为民族危机压迫下的突发性历史事件。女性的性别与身体在这一场体育文化事件中无可避免地被涂抹上鲜明的时代色彩,并被打上社会思潮的深深烙印。最初的教会女子学校的体育理所当然地招致了国人普遍的抵触和抗拒,然而,被遮蔽的民间自发的女子西式体育娱乐还是破土而出了,这些西式体育项目的逐渐流行,源于近代女子面对“精彩”的外部世界时的好奇与兴奋,并由此产生了尝试的冲动。值得注意的是,最早从事西式体育的女性,既非闺阁女子,亦非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而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妓女和女佣,正是她们悄无声息地跨进历史的时间之流,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方得以发轫。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开端并没有想象的那般轰轰烈烈。正如唐振常先生所言: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层面比它的“精神”层面更易被中国人接纳。李欧梵先生也认为:现代性的最先多表现于物质层面,数量的慢慢积累才导致了质的改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平静水面下的暗涌正酝酿着潮汐。清末民初,绝大多数现代体育项目都已经在中国出现并基本定型了,这就意味着它们并没有按照时间先后或激烈程度的高低渐次与中国女性相遇,而有可能是一股脑儿地被引进到到中国。事实上也是如此,仅就上海租界公共区域西人所开展的运动项目而言,就有舞蹈、赛马、赛脚踏车、划船、拔河、体操、蹴鞠、马戏、田径、网球、垒球、高尔夫、游泳等等,总之,凡西人有的,租界无所不有。当然,每一种西式体育项目与中国女性遭遇时都有不同的命运,既不是按照倡导者所构想的方式(比如裸体运动),也不完全按照由和缓到激烈的通常方式(比如自行车);而且有的被接受并发扬光人(比如篮球),有的则被淘汰(比如足球),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冷不热(比如垒球和棒球)或忽冷忽热(比如溜冰和高尔夫,溜冰虽然是传统项目,但以化妆舞会和舞蹈的现代面目呈现)地存在着。这都与女性与西式体育的遭遇方式有关,这是强者的文化殖民和弱者的自救与自卫,前者应该包括教会女学的体育和民间自发的零星的体育活动,后者则包括中国女学堂的体操课。这三条线一直贯穿于近代女子体育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彼此间相互影响又相互交叉,但又有各自的轨迹与特点。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囿于某些偏见以及相关资料的缺失,民间自发的女子体育活动不仅被主流叙事所排斥,也一直难以进入现代研究者的视野。教会女学的体育(包括青年会办的女学堂和妇女短期的体育培训班)初起时是与标榜文明与先进的西式教育一同引进的,教会女学堂早期并没有正式的体育课,“至于按真正的体育着眼,最初教会学校所采用的简单游戏,不过只为了养心怡体,他们还没有把体育当做正式的课程,”为了迎合中国家长的需要,教会学校更重视音乐课,以期留住和扩大生源。教会学校正式的体育课的开设,和中国的维新思潮有着密切关系,而其后竞技运动的引入更是直接受到五四以后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甚至在女性的束胸问题上,它们也要赶在国人之前采取措施,波十顿的西佛先生(Mr. R. A. Seaver)很称赞教会学校在中国提倡体育的成绩,可是他又说:“教会的活动范围是育限的,但是一小部分的中国人总可以得到利益……”正因为如此,随着中国女性的不断觉醒和自主意识的迅速提高,在竞技运动兴起时,引领风潮的就是中国女学堂而不是教会女学校了。《良友》、《北洋画报》和《玲珑图画杂志》等在报刊杂志的公共空间中开始的对理想的现代女性的想象建构,可以追溯到吴友如的仕女画,以《明眸皓腕》图为代表的女性图像可以视为传统市民文人知识分子眼中的理想女性,她们在只有同性和孩子的环境中开展她们的西式体育,优雅的台球体现着画中女性的有闲阶级的身份,既传统义现代,既是贤妻良母又温文尔雅,浪漫时髦。有一个细节很是耐人寻味:与传统的春宫图以及晚清妓女明信片和名妓报刊相似的是,西式台球与女子手腕上的玉质手镯、耳垂上的玉坠、细细的鞋尖一样,都是意在引导读者想象女子身体的性感迷人。画面上虽然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却分明隐去了,一个潜在的男性观者。它预示着女性体育从一开始即落入历史的“凝视”(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h语),这或许正是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宿命。在近现代,女性自发的体育实践因为保持只为女性的健康与娱乐的纯洁日的,一直成为女性的“自留地”。但是,在国难背景下,女性自发性体育实践很难获得历史意义,只有当它与国族利益紧密维系在一起时,才育可能获得合法的地位和发声的机会。主流女子体育(以学校体育为主)的叙事完全是来自于精英知识分子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他们认为,正是女性的贫弱(裹足和无教育)才导致了中国人种的孱弱和国力的衰微。在国人笃信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视域中,只有改造进而强健母亲的身体,才能激活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因此,无论是人种的进化,还是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女子体育。女性体育“强国保种”的社会责任由此得到了社会的一致体认。现代女性也因此被赋予新的角色、身份和责任,以便纳入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的体系中,作为国家而非传统中的家庭的资源而被随机使用。但女性体育用以培训建立在性别分工基础上的女性身体,毕竟与男性体育不同。女性在体育或“尚武”中分别以国民母、女国民,或以巾帼英雄的身份进入身体叙事,这三种角色都表明国家话语对女子的体育活动的强力渗透。由此看来,近代女子体育产生于建立民族国家的迫切需要,当旧的性别关系尚未完全肃清,而新的性别关系尤其是女性这一性别群体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尚未明确之时,国家利益的种种诉求便一股脑儿推至女性眼前,民族危机的加剧,义使得女性别无选择,其结果是女性不得不牺牲自身利益而服从民族国家大计。不仅如此,女性还注定要被明显带有浓厚父权色彩的国家和性别政治所操弄,因此在民族国家框架下所设计的女性的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可能通向女性真正解放的道路。在近代中国,建立民族国家的迫切需要超乎一切,因此,一切有利于民族健康的运动,哪怕有可能损害男性性别群体的尊贵地位,国人也会对此保持中立的态度。同样,随着女性的觉醒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在这场体育改造身体的运动中从来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她们通过自觉地和积极地从民族国家体系中接过新角色和新身份,从而也象征性地接受了国家赋予自己的与男性平等的运动权利,而男性再也无法从“有伤风化”或政治权利的角度加以反对,只能从“生理事实”或女性气质的角度寻找借口,并加以阻挠。但是女性通过体育赋权从而在体育运动中得以像男子一样无所顾忌地挑战儿乎所有传统和体育禁忌,甚至打破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决然划分,使其变得模糊与暖昧,并且她们使篮球场真正变成了一个等同于男子的竞技场域,彻底破坏了男性欲使每一个女性集体活动的空间都变成竞美舞台的企图,成为新一轮性别关系中最具能动作用的力量。她们通过在体育领域中的一些“越界”行为,不断地调整和改变传统的性别关系,并反作用于民族国家建构中固有的性别建构。因此,国家无疑成为这新一轮性别关系的主要推手,而性别政治与反性别政治成为另-个构造新型性别关系的重要因素。从女性体育进入国家与社会的的第一次预演——《女学堂演武》,到女性运动会集体运动的特点以及游泳和篮球运动等等,无一不是二者在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意识形态与日常实践的差距,再加之党派政治、政府要员的个人喜好、阶级与阶层等各种因素,我们今天看到的运动义会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既能看到符合女性气质的女学生土风舞,也能看到倪明辉的裸体舞和“大腿舞”;既有男性化的足球运动,也有中性的田径、篮球运动;既有令人大跌眼镜的裸体运动与天乳运动,也有束胸、游泳和健美运动;既有贵族化的网球、骑马和高尔夫球,也有不温不火的垒球和棒球运动。女性体育必然要涉及女性的身体形象问题,民族救亡的外在呼号只有转变为女性切己切身的内在需要,才能使女性自觉、持久又充满热情地投入体育锻炼,因此“健康美”这个关于新时代女性美的标准由国族精英们想象打造出炉。根据1933年《女子月刊》的一个《理想的爱人征文结论》的征文调查结论,“健美的身体是现代妇女第一个条件”,我们可以看到健美是如何与民族国家的建构相联系的。这一标新立异的女性美的新观念,分明脱离了传统而具有了“现代”的性质。在时尚的报刊杂志所提供的公共空间,健美的新女性想象也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倡导,迅速地影响到读者的流行想象,以至于后来的新中国一直到目下,我们择偶时对于女性的首要标准始终未变:健康美。这些足可证明流行的新女性形象由理想变为现实的的轨迹。结局或许是难以令女性满意的;由于国家、社会及商业、性别政治的合力操卉,女子体育不会仅止于健康,随着健美的女性身体成为各种欲望合理合法的释放地,同时也成为各方力量交锋的场所,成为各种叙事尽情阐释自身的场域。因此,天乳运动、裸腿、裸足和裸体运动、人体美与游泳运动等等先后登场,而一种符合“国民母”形象的丰乳肥臀的理想的女性美的身体终于击退各路摩登,无可动摇地成为近代女性的标准身形,占据着媒体和消费空间的中心位置,并主导流行。女性身体开始转向现实的维度,向福柯的文化的身体的语域转变,而非自然的生物的转变,就是符合福柯所说的符合审美标准的“有用的身体”,由此,健美运动最终演变为一场通过运动塑型身体的运动。福柯与当今最杰出的女性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都认为:“身体与性都是文化建构的。”对处于他者地位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研究,也让我们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张洪潭[4](2011)在《体育概念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认为研究体育概念的适宜方式是连续撰写论文。作者于1989年写出其第一篇专题论文,认为体育的属性是人的肢体活动,其种差是强化体能和非生产性。该专题研究持续了20多年,现已构织出体育概念四级对接体系。
张继[5](2010)在《体育行为对四川省广元市基层干警不良心理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安工作是一项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激的特殊职业。警察,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也正在经历着时代急剧变革带来的心理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警察的期望值不断提升,民警在承担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内心都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纵观世界各主要国家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上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警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39]。四川广元是“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当地基层民警所肩负的使命及必须履行的重责更让他们长期承受着来自身心两面的高压,由于长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一些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事故或伤亡事件越来越“猝不及防”。本研究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评工具对四川省广元市公安局的1685名基层干警进行了心理调查,发现其29%的基层干警存在中度及以上的不良心理问题及心理缺陷,按程度高低主要表现为强迫症、躯体化、偏执与敌对、抑郁。针对受试干警年龄、性别的差异及心理健康水平等实际问题,研究者结合相关理论及实践成果设计、制定了心理康复运动处方以对心理不良症状的9个因子实施针对性干预。该方案整合了各类适宜的体育锻炼、运动项目,为实施针对性干预提供了实质性参考。本文以警察心理健康、体育行为、运动处方相关理论为依据,对大量国外相关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查阅和总结,综合了当前国内最前沿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体育行为能否作为影响不良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而发挥其干预作用做了反复的推敲及论证。同时,对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基层干警成功实施了干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干预实施的效果来看,此次干预研究还对干警长期从事体育运动(锻炼)的兴趣培养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张晓方[6](2009)在《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及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决定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所以员工的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员工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而其中,工作效率低下(在此定义为“员工因健康问题而导致工作时效率下降”)比缺勤和残疾导致了更多的生产率降低和经济损失。由于健康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以及对其干预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比,许多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对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研究上,并均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但是在国内,笔者尚未见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其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目的通过本研究检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其中包括: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有关联?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三、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Quasi-experiment)这一研究方法。在国外的《健康和绩效调查问卷》(HPQ,Health and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工作能力快速调查问卷》(WPSI,Work Productivity Short Inventory)、《健康和工作问卷》(HWQ,Health and Work Questionnaire)和密歇根大学的健康风险估卷基础上开发出本研究所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对某市交响乐团131名员工进行了三次横断面调查,并根据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分布和小组访谈结果对其进行了6个月的健康干预,通过基线调查以及干预后调查与基线调查的对比,来检验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计算工作效率低下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及其在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中所占的比例。结果一、在基线调查的员工的12个健康危险因素中,压力大占69.4%,其次分别为自我感觉健康差(60.3%)、吸烟(57.0%)、身体活动少(43.8%)、血压高(38.8%)和超重/月巴胖(37.2%)。员工拥有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0-8个不等。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53名,占43.8%;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46名,占38.0%。干预后,所有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其中,干预3个月后,有5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自我感觉健康差(P=0.031)、超重/肥胖(P=0.021)、胆固醇高(P<0.001)和工作满意度差(P=0.003)。干预6个月后,有3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超重/肥胖(P=0.002)和胆固醇高(P<0.001)。干预后和基线相比,员工拥有的最多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8个降到了6个,中期时(干预3个月后)有65.9%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末期时(干预6个月后)有66.7%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并且健康危险因素减少2个或2个以上的员工人数连续增加,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增加的员工人数连续减少。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x2=6.629,P=0.010)、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比从事演奏指挥的员工(x2=6.629,P=0.010)、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x2=5.873,P=0.016)更多地自我报告了具有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Z=-2.117,P=0.034)、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Z=-2.748,P=0.006)、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比学历在大学以下的员工(Z=-2.151,P=0.032)的工作效率低下等级要高。干预后和基线相比,无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增多,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减少。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发现压力大和生活满意度差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压力大,OR=7.045,95%CI:627-30.507;生活满意度,OR=7.229,95%CI:1.455-35.921);本研究末期和基线相比较时,发现身体活动少的改变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级的改变之间存在关联(Z=-2.308,P=0.021)。基线时,压力大和无压力大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5.11%和0.95%,生活满意度差和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8.80%和2.79%,身体活动少和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4.60%和3.25%。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有压力大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者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者多出86元。如果按2周有80个工作小时计算,有压力大者比无压力大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3.3小时的工作时间:生活满意度差者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4.8小时的工作时间:身体活动少者比无身体活动少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1.1小时的工作时间。本研究未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的关联,但发现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为383,98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为219,988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某市交响乐团2008年为其员工总共支付员工个人医疗保险费用101,64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以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结论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有压力大、自我感觉健康差、吸烟、身体活动少、血压高和超重/肥胖,其中压力大、吸烟、血压高、超重/肥胖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为4个。有43.8%的员工处于中健康危险等级,38.0%的员工处于高健康危险等级。干预后,12个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年龄≤38岁、女性、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自我报告了较多的工作效率低下。干预后,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情况出现了好转。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可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而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压力大、生活满意度差和身体活动少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即跟心理/感觉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较强。有压力大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的员工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多出86元。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隐形损失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而因病缺勤和医疗保险费用分别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和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
张志祥[7](1999)在《想参加冬泳吗?请现在起步吧!》文中研究说明
王琨翎子[8](2020)在《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医综合调摄研究》文中认为围绝经期又称更年期,是指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完全停止其内分泌功能的一段过渡时期,也是妇女机体从旺盛时期走向衰老的一个转折时期。女性在围绝经期会出现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功能失调等生理特征,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精力逐渐减弱。而这一时期女性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社会职能改变,易出现抑郁、悲观、孤独的心理变化,甚至罹患抑郁症。围绝经期是每一个妇女都要经历的必然过程,而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此阶段妇女的高发疾病之一。作为一项发病率逐年增长的女性特有疾病,它在临床上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作为妇女在围绝经这一重要人生阶段的高发精神类疾病,单纯的抗抑郁药物很难达到预期的疗效,同时还会有副作用及依赖性等缺点。研究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医综合调摄方法,有助于从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预防该疾病的发生,维护此阶段的广大妇女群体的身心健康,缓解抑郁症所带来的痛苦,也有利于给相应的临床研究提供一个合理全面的中医调摄参考。中医在情志病治疗调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优势,在辨证论治和形神兼养的理论指导下,中医能通过精神、情志、生活、饮食、药物等多方面手段缓解精神疾病的痛苦,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中此类文献数目颇多,值得进行整理研究。本论文拟将古代中医典籍与现代中医文献相结合,进行有关中医综合调摄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古代文献主要通过咨询相关专家、阅读妇科中医专着、查找情志病中医名家医案,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中医古籍数据库等方法获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现代文献查找主要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围绝经期抑郁症或更年期抑郁症的相关文献,尤其是与中医治疗、调养护理有关的文章,包括期刊、博士硕士论文、会议等文献,通过逐条查阅筛选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在文字工作的基础上,笔者结合临床实际,在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室有目的性地学习了围绝经期抑郁症的针灸辨证取穴、针刺手法和按摩手法,在实践中获得了有价值的中医调摄方法。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在阐述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定义及西医、中医的诊断标准,确定该疾病的定义,为接下来的论述打下基础。鉴于此病目前没有确切的中医定义和诊断标准,笔者在基于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内科学官方教材对于绝经前后诸证和郁证的认识,结合妇女围绝经期的特殊年龄段和相关特殊生理病理表现,将此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作了较为明确的划分。第二部分主要归纳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将古代与现代医家的认识加以总结归纳,明确这一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病因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方面论述,病机分别从古代文献相关病机和现代文献相关病机进行阐论。第三部分通过查阅相关疾病的诊疗标准及官方教材、围绝经期抑郁症知网文献相关统计,分析该病的临床常见基本分型,将分型确立为四种,分别为肾虚肝郁、肝郁气滞、心肾不交、肝郁脾虚,并明确了各个分型的临床表现,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分类思路和要点。第四部分具体论述了该疾病的中医综合调摄内容,从情志疗法、四时起居、食疗药膳、中药治疗、针灸按摩及养生功法五大板块入手,其中情志疗法和四时起居部分采用了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阐述,食疗药膳、中药治疗和针灸按摩养生功法这三板块均按照第三部分总结出的四种辨证分型为纲,列举了每种手段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为患者和临床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了提高调摄方法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在相关情志调理方法、中药方剂、药膳方以及导引功法之后附以相关对照研究文献或古籍评注等作为依据,使之更为严谨、科学。第五部分对以上四部分研究结果做了总结,明确了该研究的成果和内容。本研究为围绝经期抑郁症初步明确了其中医病因病机,制定了一个相应的临床诊断标准和基本证型,为诊断该病和选取合适治疗方法打下基础。其次通过对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医综合调摄方法的梳理整合,进行了一个五大板块的调摄研究,涵盖面广,为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多样化思路。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中医调摄围绝经期抑郁症确有效果,且副作用小无依赖性,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受众人群大,可操作性强。对该病患者采用中医综合调摄方法,结合必要药物治疗,能够起到单纯抗抑郁药物或激素治疗难以达到的效果。对于这一受生理、心理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以整体观为基础,有治未病理念的中医调摄优势尽显,能充分的做到医养结合,为广大女性的健康提供保障。
杨晨[9](2019)在《居家养老模式下南京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是近些年全世界共同面对的巨大考验,对于我国而言,老龄化问题更是越发明显。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居家养老已成为趋势,同时也非常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而怎样能够为老年人营造一个适合养老的家居及公共环境是当今社会聚焦的关键点。目前大部分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去了解老年群体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归纳出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总结出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实状况以及探讨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模式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使用上产生的问题。本文以老龄化程度高的南京市锁金村一村到四村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实地调研论证研究方法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和行为观察三种方式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调查总结分析60岁以上老人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生理与行为习惯和需求,总结锁金村住区中交通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相关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绿化种植四个方面的现状。构建AHP-TOPSIS组合模型,以锁金村一到四村为评价对象,对四个住区用统计学等数学算法的综合运算来确定公共空间中各要素的重要性权重值,并根据权重以及调研问卷来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为后续改造提供依据。最后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结果以锁金村一到四村为例的南京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提出适老化改造策略,为南京市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提供依据和参考。
刘帅兵[10](2019)在《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文中认为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境中,武术教育如何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是新时代所需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民国时期的武术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其开展与国家建设相关。政权为寻求强国之路,由“病夫”引发诸多议题,成为各种社会力量为政权献策的切入点。社会精英群体的出现立即成为政权主动寻求合作的社会力量。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自觉参与下,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出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可以说是当代武术教育助推“教育强国”的基石。“历史虽过去,而非真过去”,历史只有在不断被重写中才能实现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和对话,并在新的解释和理解中得以完善和丰富。鉴于此,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和倒溯等研究手段,对国家与社会两者是如何相辅相成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进行诠释,旨在重新发现、理解阐明、解释意义。结论:1)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顺应社会现实脉络和自身演进中呈现出初始、探索、全盛、滞缓等四阶段。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其历史性转变体现在逐渐成为国之大事、实现行政力主导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开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完成教育价值的转向。2)民国时期在构建武术教育体系中,师资培育的政策与方式相契合,教法改进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教材也出现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全国教材等三级。师资培育、教法改进、教材编制为武术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技术前提。从学校武术自主设置课程到地方性课程标准纲领以及全国性课程标准纲领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国家和社会联动合力下将以往武术教育散点性教学的一次重大整合。3)聚焦个案,北京体育研究社作为社会力量承担着国家本应的责任和义务。其提倡武术兼及体育、提交议决案、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探索教法、研究理论是整个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缩影。精武体育会作为社会力量,除开展武术教育之外,积极承担着践行民族解放、重塑新民人格、启蒙强种强国的重任,这直接与国家建设相关。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官方组织,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仅因经济和战争因素就足以使其倒闭,更无之后出现将学校武术教育推向高峰的局面。建议:1)当代武术教育继续在国家与社会相辅相成中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强化国家在政策上的保障和扶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重视武术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培养与社会接轨的武术人才。2)继续深化师资培育的全面性,完善师资聘任制度、进修制度、福利待遇。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继续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开展。优化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和全国教材,使校本武术课程、地方武术课程、全国武术课程相结合。3)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依然要坚守社会的责任担当,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强化武术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规避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依附和模仿。推行多元教育形式联动,维系武术教育的过程性。4)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入挖掘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材的编制以及课程设置当中。5)研制《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使其理论和技术相结合,拳术与器械相结合,套路和技击相结合。同时在《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中留有余地鼓励地方性优秀拳种的引入。
二、游泳——健身妙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游泳——健身妙方(论文提纲范文)
(1)从封面设计看《大众医学》40年健康传播议题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理论 |
(一) 议程设置理论 |
(二) 封面设计理论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健康传播 |
二、健康传播议题 |
三、封面 |
第二节 《大众医学》杂志简介 |
第二章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分析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选择 |
第二节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分期 |
一、1978年至1990年:无文字、纯图像式封面 |
二、1991年至2015年:人物+文字组合式封面 |
三、2016年至2018年:图示+文字组合式封面 |
第三节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分析的类目构建 |
第四节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分析的编码与信度检验 |
第三章 《大众医学》封面健康传播议题特征及其演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大众医学》封面图像对健康传播议题的呈现 |
一、封面人物 |
二、封面风景 |
三、封面图示 |
第二节 《大众医学》封面文字对健康传播议题的呈现 |
一、文字内容 |
二、文字色彩 |
第三节 《大众医学》封面健康传播议题分阶段特征及其演变原因分析 |
一、《大众医学》封面健康传播议题的分阶段特征 |
二、《大众医学》封面健康传播议题演变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大众医学》健康传播议题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发展心理健康议题 |
第二节 重视营养膳食议题 |
第三节 强化运动健身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1843-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理论借鉴与概念界定 |
四、基本思路与论述框架 |
五、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西风东渐与近代女子体育的发轫 |
第一节 观西人赛马 |
第二节 美人打球 |
第三节 金谷香尘走细车 |
第四节 教会女学堂的体操课 |
小结 |
第二章 女性的觉醒与体操课的兴起 |
第一节 中国女学堂体操课的兴起 |
第二节 保身、保国与女权 |
第三节 兴女学教习自任 |
第四节 女学堂演武 |
小结 |
第三章 集体运动与性别意识 |
第一节 彰显国家意识的运动会 |
第二节 女学校唱歌与女子体育 |
第三节 体育课风波 |
小结 |
第四章 破茧而出的女性竞技运动 |
第一节 性别的限制与挑战 |
第二节 闯入男性的领地 |
第三节 篮球赛的风行 |
小结 |
第五章 运动、健康与理想的女性 |
第一节 健康美与理想的女性 |
第二节 昙花一现的裸体运动 |
第三节 游泳运动与新女性 |
小结 |
第六章 消费空间中被凝视的风景 |
第一节 被凝视的女性 |
第二节 胸部的尴尬与烦恼 |
第三节 消费空间中的女运动家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体育概念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回 看 |
3 进 展 |
4 盘 点 |
(5)体育行为对四川省广元市基层干警不良心理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1.3 课题的提出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 |
2.1 心理健康相关概念 |
2.1.1 健康的概念 |
2.1.2 心理健康的概念 |
2.1.3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
2.1.4 SCL—90量表因子定义 |
2.2 体育行为概念的界定 |
2.3 运动处方概念的界定 |
第3章 警察心理健康 |
3.1 心理健康标准 |
3.2 警察心理健康标准 |
3.3 警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4 警察不健康心理可能产生的危害 |
3.5 警察心理健康的意义 |
第4章 体育行为 |
4.1 体育与体育行为 |
4.2 体育的价值概述 #25体育与身心,自然,社会的和谐 |
第5章 运动处方 |
5.1 运动处方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 |
5.2 运动处方的分类及主要内容 |
5.2.1 运动处方的分类 |
5.2.2 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 |
5.3 运动处方在康复治疗和预防健身中的作用 |
第6章 体育行为的干预机制 |
6.1 身体收益与心理收益 |
6.1.1 身体收益 |
6.1.2 心理收益 |
6.2 体育行为改善心理健康的机制 |
6.2.1 体育行为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机制 |
6.2.2 体育行为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学机制 |
第7章 方案的制定 |
7.1 运动处方的设定 |
7.1.1 运动类型 |
7.1.2 运动强度 |
7.1.3 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 |
7.2 传统体育的挖掘 |
7.3 研究用干预方案 |
7.3.1 运动项目 |
7.3.2 运动强度与频率 |
第8章 干预的实施 |
8.1 实施干预前干警心理健康水平的特点与分析 |
8.2 实施干预后干警心理健康水平的特点与分析 |
8.3 自查报告 |
8.3.1 自查报告的内容构成 |
8.3.2 对比 |
8.4 执行 |
8.5 效果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分析 |
9.1 结论 |
9.2 分析 |
9.2.1 引起基层民警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 |
9.2.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相关概念定义(按论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假说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
第五节 论文基本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二)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三) 伦理学考虑 |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
(一) 躯体健康检查 |
(二) 问卷调查 |
(三) 小组访谈 |
第三节 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一) 研究指标 |
(二) 主要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
第四节 健康干预方案 |
第五节 质量控制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现场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六节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基线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人口统计学情况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分布情况 |
(四)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分析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中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末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三期调查结果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
第五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计算 |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测算 |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测算 |
(三) 某市交响乐团为员工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 |
(四) 健康相关经济损失及各方面所占比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变化 |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和变化 |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 |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附录二: 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三: 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小组访谈1提纲 |
附录五: 小组访谈2提纲 |
附录六: 致乐团员工的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
附录八: 健康干预记录 |
附录九: 研究时间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索引 |
(8)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医综合调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
1.西医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定义 |
2.西医诊断标准 |
3.中医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定义 |
4.中医诊断标准 |
第二章 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 |
1.中医关于围绝经期抑郁症病因的认识 |
1.1 内因 |
1.2 外因 |
1.3 不内外因 |
2.中医关于围绝经期抑郁症病机的认识 |
2.1 中医古代文献相关病机阐论 |
2.2 中医现代文献相关病机阐论 |
第三章 围绝经期抑郁症常见中医辨证分型 |
1.相关诊疗标准及教材的辨证分型 |
2.知网相关文献辨证分型统计 |
3.总结分型 |
第四章 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医综合调摄方法 |
1.情志疗法 |
1.1 以情胜情 |
1.2 移情易性 |
2.四时起居 |
2.1 四时调摄 |
2.2 起居调摄 |
3.食疗药膳 |
3.1 肾虚肝郁证 |
3.2 肝郁气滞证 |
3.3 心肾不交证 |
3.4 肝郁脾虚证 |
4.中药治疗 |
4.1 肾虚肝郁证 |
4.2 肝郁气滞证 |
4.3 心肾不交证 |
4.4 肝郁脾虚证 |
5.针灸按摩及养生功法 |
5.1 针灸按摩 |
5.2 养生功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9)居家养老模式下南京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现状 |
1.1.2 现状养老模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
1.3.2 老旧住区及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的概念 |
1.3.3 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概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
1.4.1 国内外养老模式及相关政策概述 |
1.4.2 国内外住区适老化改造理论概述 |
1.4.3 国内外适老化设计实践研究 |
1.4.3.1 国外适老化设计实践研究 |
1.4.3.2 国内适老化设计实践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老年人特征及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原则 |
2.1 老年人特征 |
2.1.1 老年人生理特征 |
2.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
2.1.3 老年人行为特征 |
2.2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原则 |
2.2.1 安全性 |
2.2.2 易识别性 |
2.2.3 易达性 |
2.2.4 可交往性 |
2.2.5 无障碍性 |
2.2.6 包容性 |
2.2.7 住区文化原真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锁金村公共空间及老年群体行为调查与分析 |
3.1 南京市概况及住区的选择 |
3.1.1 南京市地理概况 |
3.1.2 南京老旧住区改造的历史回顾 |
3.1.3 锁金村概况 |
3.2 调查概况 |
3.2.1 调查内容 |
3.2.2 调研对象及对象选取 |
3.2.3 样本回收情况 |
3.3 锁金村的公共空间及老年人活动情况调查 |
3.3.1 锁金村公共空间现状 |
3.3.2 老人在公共空间活动概况 |
3.3.2.1 老人活动类型 |
3.3.2.2 老人活动时间特征 |
3.3.2.3 老人活动空间分布与聚集程度 |
3.3.3 老人对住区公共空间需求 |
3.3.3.1 老人身体健康需求 |
3.3.3.2 老人精神文化需求 |
3.3.3.3 老人环境设施需求 |
3.4 锁金村公共空间适老性程度评价分析 |
3.4.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
3.4.2 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
3.4.2.1 构造判断矩阵 |
3.4.2.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4.2.3 建立锁金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评价指标体系 |
3.4.2.4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
3.4.3 TOPSIS法评价 |
3.4.4 评价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
4.1 交通空间适老化改造 |
4.1.1 车行道路空间 |
4.1.2 步行道路空间 |
4.1.3 驻车空间 |
4.2 公共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 |
4.2.1 入口空间 |
4.2.2 广场空间 |
4.2.3 零星空间 |
4.3 相关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 |
4.3.1 铺地 |
4.3.2 扶手 |
4.3.3 台阶和坡道 |
4.3.4 室外座椅 |
4.3.5 户外照明 |
4.3.6 标识系统 |
4.4 绿化适老化改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调查 |
附录B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
作者简介 |
(10)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武术教育阶段划分研究 |
1.4.2 武术教育研究 |
1.4.3 武术科学化研究 |
1.4.4 社会思潮对体育(武术)教育影响的研究 |
1.4.5 人物思想研究 |
1.4.6 体育政策研究 |
1.4.7 文献综述述评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6.1 基本结构 |
1.6.2 研究重点 |
1.6.3 研究难点 |
1.6.4 研究创新点 |
2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进程特征 |
2.1 武术教育的历史进程 |
2.1.1 清末武术教育式微 |
2.1.2 武术教育的初始阶段(1912-1915) |
2.1.3 武术教育的探索阶段(1916-1927) |
2.1.4 武术教育的全盛阶段(1928-1938) |
2.1.5 武术教育的滞缓阶段(1939-1949) |
2.2 武术教育历史性转变的表现特征 |
2.2.1 武术教育逐渐成为国之大事 |
2.2.2 武术教育实现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
2.2.3 武术教育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 |
2.2.4 武术教育逐渐完成教育价值转向 |
【本章小结】 |
3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生成归因 |
3.1 体育议决案对武术教育生成的促进 |
3.1.1 军国民教育为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提供合法地位 |
3.1.2 兵式体操的废除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有利时机 |
3.1.3 推动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必修课 |
3.1.4 推动武术师资的培育 |
3.1.5 推动武术教材的编订 |
3.1.6 推动武术教育的社会化 |
3.2 社会思潮对武术教育发展的规范 |
3.2.1 军国民教育思潮促使武术教育传授方式的改造 |
3.2.2 民主与科学思潮促使武术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
3.2.3 自然主义体育思潮为武术教育目标的设定提供学理性支撑 |
3.2.4 民族体育思想下武术教育的军事化实践 |
3.3 社会精英在武术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
3.3.1 梁启超:尚武精神倡导者 |
3.3.2 范源濂:教育家 |
3.3.3 马良:军政要人 |
3.3.4 张之江:国术馆馆长 |
3.3.5 唐豪:武术史拓荒者 |
3.3.6 徐一冰:留日学派 |
3.3.7 吴志青:武术科学化倡导者 |
3.3.8 许禹生:武术教育者 |
【本章小结】 |
4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主体表现 |
4.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的政策、方式及其表现特征 |
4.1.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相关政策述略 |
4.1.2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 |
4.1.3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的表现特征 |
4.2 武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造动因、类别及其历史意义 |
4.2.1 武术教学方法改造动因 |
4.2.2 武术教学方法分类 |
4.2.3 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意义 |
4.3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以及课程设置状况、特征 |
4.3.1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 |
4.3.2 课程设置状况及特征 |
【本章小结】 |
5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呈现缩影 |
5.1 北京体育研究社对武术教育的历史贡献 |
5.1.1 提倡武术兼及体育,促使土洋体育融合 |
5.1.2 拟定议决案,为武术进入学校提供“立法”保障 |
5.1.3 消除门派畛域,加强交流,培养武术专业师资 |
5.1.4 编写武术教材,探索武术教学新模式 |
5.1.5 创办期刊,研究理论,促进武术科学发展 |
5.2 精武体育会的社会意义 |
5.2.1 促进民族运动,践行民族解放 |
5.2.2 改造国人奴性,重塑新民人格 |
5.2.3 崇尚文武兼修,启蒙强种强国 |
5.3 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产生、发展及其启示 |
5.3.1 国体师专产生的历史归因 |
5.3.2 国体师专发展及特点论述 |
5.3.3 国立师专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启示 |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游泳——健身妙方(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封面设计看《大众医学》40年健康传播议题演变[D]. 覃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游泳,清凉健身之妙方[J]. 钱琦. 健康生活, 2018(07)
- [3]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1843-1937)[D]. 王云. 南京大学, 2011(01)
- [4]体育概念研究进展[J]. 张洪潭. 体育与科学, 2011(03)
- [5]体育行为对四川省广元市基层干警不良心理的干预研究[D]. 张继.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 [6]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D]. 张晓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 [7]想参加冬泳吗?请现在起步吧![J]. 张志祥. 游泳, 1999(06)
- [8]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医综合调摄研究[D]. 王琨翎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9]居家养老模式下南京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D]. 杨晨. 东南大学, 2019(01)
- [10]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D]. 刘帅兵.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