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比例测试的对称性 - 单纯形设计与分析

混凝土比例测试的对称性 - 单纯形设计与分析

一、混凝土配比试验的对称——单纯形设计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驰[1](2020)在《气化粉煤灰-钢渣基地质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钝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化粉煤灰是典型的石化行业气化灰渣,排放量巨大且逐年增加,其水化胶凝活性差,严重缺乏高值化利用的途径。钢渣安定性不足、矿物活性低的特点制约了它的材料化利用,目前仅以堆存作为钢渣处理的主要方式。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能大量利用气化粉煤灰与钢渣的新技术、新材料。地质聚合物虽然在重金属钝化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该材料在合成中大量添加的强碱限制了其应用发展。研究以钢渣部分取代强碱试剂合成气化粉煤灰-钢渣基地质聚合物并处理重金属污染,为地质聚合物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本文以原始气化粉煤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钢渣与偏高岭土,共混合于碱性激发条件下构筑地质聚合物体系,研究地质聚合物的矿物结构与理化性能间构效关系,揭示钢渣激发机理与地质聚合反应机理,并分类表征聚合物体系对重金属的钝化作用,阐明地质聚合体系下重金属与主体的结合过程,并解释重金属的钝化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气化粉煤灰中含Si、Al矿物占总质量80.15%,其中具有火山灰活性成分矿物在90%以上,Si/Al为2.43;平均粒径D[4,3]仅为10.1μm,颗粒几乎全部呈无定形态的空心玻璃微珠,且颗粒中附有少量重金属,对环境有潜在威胁。气化粉煤灰在高浓度的强碱溶液环境下极易分解为活性SiO4、AlO4四面体,解聚程度与颗粒平均粒径、Si/Al和f-CaO含量有定量关系。加入一定量的钢渣可以降低激发剂中NaOH的用量与浓度,并在常温下代替高浓度强碱溶液促进气化粉煤灰活性矿物的溶解与释放。(2)气化粉煤灰-钢渣-偏高岭土共混在质量分数33.3%的8mol/L NaOH与工业水玻璃混合液激发下合成高强度地质聚合物,强度满足数学回归模型。开发的早强型地质聚合物3天抗压强度可达19.88 MPa、终强型28天强度65.6MPa。终强型聚合物气化粉煤灰含量较高、早强型钢渣含量较高,柔韧性后者更优。在60℃左右的养护条件下地质聚合物前期强度最大。常温条件下合成的地质聚合物抗冻融循环、耐酸/碱腐蚀、抗硫酸盐腐蚀以及抗碳化等能力较强,具有出色的长期稳定性。原料中的大部分重金属由于地质聚合物形成而被固封失活,其中Cd、Ni、Pb的稳定化效率超过了90%,重金属浸出毒性符合地下水三级标准。(3)含Si、Al的无定形态矿物是构成地质聚合物主体的基础,反应期间伴有小分子水化产物的生成。地质聚合物中无定形态主要呈现致密的片层状结构,金属阳离子通过电性平衡链接在层与层之间。地质聚合物主体于7天内形成,热力学表明前期由水化反应生成的产物在体系中不稳定,它们会溶解于液相并帮助聚合物无定形态凝胶生长、填补介孔孔隙。凝胶的最终含量为97.5%。地质聚合反应是一种低产热量的缩聚反应,过程最大放热来自原材料矿物的溶解与水化相矿物的生成。动力学研究表明无定形态凝胶的成核反应分为均相成核与异相成核,均相成核阶段性出现且满足Krstulovic-Dabic方程描述,异相成核贯穿整个缩聚反应,满足Cahn方程描述。聚合物生长时,分子从聚合到扩散符合硅酮球聚模型,固、液体分界面存在反应界面膜,固相生长反应的物质传递在该膜内完成。(4)典型重金属阳离子Pb2+、Zn2+、Cu2+与阴离子团Pb(OH)42-、CrO42-在地质聚合物内均可被钝化。重金属离子随养护龄期由弱酸可提取态渐变为稳定的残渣态。重金属对地质聚合物的物理性能负影响较大,合适浓度重金属添加下的聚合物经28天养护对Pb、Cr、Zn、Cu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9.23%、99.46%、97.21%、96.82%。分析钝化机理发现,重金属离子的加入诱导体系形成少量重金属-水化矿物复合晶体;多数重金属阳离子通过替换无定形态层间碱/碱土金属离子被固定,重金属阴离子以四面体分子形式进入凝胶相代替SiO4与AlO4四面体参与缩聚反应形成骨架主体。(5)垃圾焚烧飞灰相对于碱性激发环境材料来说是一种惰性物质,未经预处理的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离子Pb2+、CrO42-、Ni2+含量超标。用终强型地质聚合物对垃圾焚烧飞灰进行固化稳定化,30%固化剂掺量的固化体3天强度达6.2MPa,毒性浸出明显减弱。调整水灰比,将固化剂掺入垃圾焚烧飞灰中模拟实际填埋场条件下的固化粉体回填载入填埋场填埋,发现固化粉体的重金属离子浸出浓度全部达到《危险废物填埋标准》,而且地质聚合物极大改善了粉体的土力学性能。

霍晓亮[2](2020)在《基于单纯形重心理论的高强混凝土组成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筑工业化、产业化和绿色化已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建筑工业化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需求极大,为了短时间内达到目标强度等级,预制混凝土常采用蒸汽养护方式,在高强混凝土的生产中甚至要采用高压蒸汽养护的方式,而高压蒸汽养护过程中热力学损伤效应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后期强度不足等问题。基于此,课题旨在常压蒸汽养护条件下设计出C80强度等级的高强、早强混凝土。通过单纯形重心理论设计10组水泥-硅灰-微珠三元体系混凝土,探讨胶凝材料组成对混凝土强度、流变学、水化进程和物相组成的影响,确定胶凝材料最佳组成范围;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养护制度;最后考察高强、早强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氯离子渗透、抗硫酸盐侵蚀、抗冻性)。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单纯形重心理论,设计了10组高强、早强混凝的胶凝材料组成,并建立胶凝材料组成与屈服应力、最大剪切应力、流动指数、水化放热量、结合水含量、氢氧化钙含量、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回归方程。(2)通过正交试验可知蒸养制度对混凝土不同龄期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早期抗压强度的3个因素主次顺序为:养护温度→静停时间→恒温时间,而影响后期强度主次顺序为:静停时间→养护温度→恒温时间。通过方差分析发现,静停时间、养护温度和恒温时间在显着性水平0.10上对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显着,但通过蒸汽养护加速了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于C80强度等级混凝土,推荐的蒸养制度为:静停时间5h,养护温度55℃,恒温时间20h。(3)通过分析复合胶凝体系水化进程发现,硅灰可降低诱导期结束时间,加快水化进程,增加浆体总放热量,降低结合水含量和氢氧化钙含量,说明硅灰虽加快了水化反应进程,但对浆体凝结硬化后的水化程度具有负效应。微珠可增加诱导期结束时间,延缓水化进程,增加浆体的总放热量,降低结合水含量和氢氧化钙含量,说明微珠对水化程度也有负效应。硅灰对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程度的负效应比微珠更显着,并且硅灰的火山灰活性高于微珠。龄期从3d到90d,结合水含量增高,氢氧化钙含量降低,说明经蒸汽养护的混凝土,在凝结硬化后水化程度随龄期有所增长。(4)对比分析水泥-硅灰-微珠体系混凝土的水化进程和抗压强度,硅灰和微珠虽降低了水化程度,但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水泥-硅灰-微珠体系存在一个配比使抗压强度最大,龄期越长,配比中硅灰所占的比例越高。(5)水泥-硅灰-微珠三元体系高强混凝土经蒸汽养护后具有良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和抗冻性能。

申培亮[3](2018)在《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及短柱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建、构筑物的超高化、大跨度化和长耐久是建筑行业重要发展方向,将力学性能优异的超高性能混凝土与钢管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弥补彼此缺点,具有极大的承载能力,降低构件自重的同时提升耐久性能,在国防工程、海洋工程、防护工程及桥梁工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由于胶凝材料用量大、超低水灰比和无粗骨料等特征使得其存在较高的收缩值,不但影响其体积稳定性,也难以实现两者的结合,阻碍了钢管UHPC的发展和工程应用。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寿命混凝土制品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及工程应用基础研究”,从UHPC组成和收缩特性出发,揭示了UHPC收缩发生机制,探明了UHPC膨胀难以实现的本质,提出膨胀设计理论方法,实现膨胀剂有效窗口和内养护水释放窗口有机统一,制备出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优异的微膨胀UHPC,并形成了微膨胀、宏观性能增强的理论机制;解决了UHPC收缩大、易开裂的难题,实现钢管和UHPC的有机结合,制备出了新型微膨胀钢管UHPC,并系统研究了钢管UHPC膨胀应力设计和短柱力学性能,为其今后工程设计、应用提供理论支持。论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1)在最紧密堆积设计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使用湿堆积密度表征颗粒堆积密实度,针对钢管混凝土施工工艺特殊,无法通过振动密实的问题,在兼顾UHPC力学性能的基础上,使用响应面法开展UHPC最紧密和流动性能设计,通过数学方法模拟,确定最优胶凝材料体系组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胶比、钢纤维和减水剂对UHPC流变性、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系统建立了自密实UHPC设计制备方法,制备出了一种自密实UHPC。(2)系统开展了UHPC自收缩特性研究,揭示了UHPC收缩发生机制。针对UHPC自收缩特性及产生机理开展了深入研究,低水胶比使得UHPC早期水化所需水分严重不足,降低了内部湿度,对收缩具有重要作用的介孔数量显着增加,由于此时其强度相对较低,极易受到毛细孔负压影响而产生收缩。同时在凝结硬化之前平均毛细孔负压可达-1.95MPa,使得早期自干燥收缩效应大。(3)揭示了UHPC膨胀难以实现的本质,提出膨胀设计理论方法,制备出了膨胀可控的微膨胀UHPC。膨胀窗口与内部相对湿度演变及混凝土收缩窗口不统一是UHPC膨胀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较低的内部相对湿度在初期限制了膨胀剂膨胀作用发挥,且收缩的集中爆发不利于膨胀反应及膨胀的产生。针对UHPC收缩特性,研究实现“微膨胀”两步设计:引入额外水降低UHPC的自身收缩,同时促进膨胀剂发挥作用;然后通过膨胀窗口和内养护水释放窗口匹配设计,制备出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优异的微膨胀UHPC。(4)探明了微膨胀UHPC膨胀机制,揭示了其性能增强的本质。从水化产物组成、形貌结构、孔结构演变出发,基于微纳米尺度力学特性分析,结合内养护材料养护区域形成机制,对UHPC膨胀、增强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内养护水在水泥凝结之后快速释放出来,界面周围形成了致密的水化产物层和氢氧化钙晶体,且氢氧化钙晶体呈板状多层聚集,起到优异的补偿收缩效果。微膨胀UHPC微观结构密实,水化产物链长、各元素结合能显着提高,水泥基体孔隙率降低50%以上,且在内养护材料周围形成了100μm致密水化层,补偿了内养护材料引入的孔洞对强度、耐久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得微膨胀UHPC不但具有优异的体积稳定性能,也具有更优异的宏观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5)利用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将其与钢管结合,首次制备出了微膨胀钢管UHPC,系统研究了钢管UHPC膨胀应力设计和短柱力学性能。对于普通UHPC,由于收缩大,造成钢管与UHPC之间的界面极限粘结强度低,钢管无法充分发挥约束作用,界面结合性能和短柱承载力差。而本文制备的UHPC,由于膨胀作用,增强了界面摩擦力,界面组合性能优异,两种材料协同发挥作用,提高了试件的抗压等力学性能。基于实验研究,提出了微膨胀钢管UHPC界面粘结性能和轴压性能退化模型,并对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为工程设计、应用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形成的系统理论与技术成果可以促进UHPC收缩、膨胀理论与控制技术进步,对于微膨胀UHPC设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赵春华[4](2016)在《单簧片式空间展开结构的屈曲力学性能分析及参数优化设计》文中提出单簧片式空间可展柔性结构以其结构简单、质量轻、无摩擦、能够自动展开和自锁等诸多优点在大型航天空间可展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开口圆柱薄壳结构,簧片受载时很可能在未达到强度破坏前就已经发生失稳。因此,簧片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空间展开结构整体的承载能力,也是决定飞行器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本课题对于单簧片结构的屈曲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和优化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单簧片结构的屈曲问题进行研究:(1)根据弹性薄壳弯曲理论建立了单簧片结构纯弯状态下的力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簧片正反向折叠过程中弯矩随弯曲角度的变化规律。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簧片厚度、截面圆心角、半径、长度对稳态弯矩和折叠后储存应变能大小的影响规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参数。(2)建立了单簧片结构两端受轴向压缩状态下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两种不同工况下受压簧片结构的屈曲过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考虑了结构两端简支和两端固支两种工况。采用修正的弧长法,通过引入初始几何缺陷,研究了缺陷尺寸和簧片厚度、截面圆心角、半径、长度对结构屈曲承载能力和后屈曲行为的影响规律。另外,采用CSS-111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单簧片结构进行了压缩实验,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3)基于响应面方法,建立了以单簧片结构厚度、截面圆心角、半径、长度为设计变量,分别以结构驱动能力和屈曲承载能力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进行了优化求解。采用最大差值最小化响应面拟合方法建立了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与设计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内点法对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实现了单簧片式空间可展结构的参数优化设计。同时,在上述优化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以ABAQUS软件为求解器,以MATLAB软件为开发平台,利用MATLAB和Python语言编写二次开发程序,实现了单簧片式空间展开结构的模块化设计。

杨超,卢都友,许仲梓,严万国[5](2015)在《基于混料试验设计的水泥-钢渣-矿渣三元胶凝体系的配比优化》文中认为针对钢铁渣粉用作水泥辅助性胶凝材料时胶凝体系的配比优化,采用混料设计方法并基于抗压强度测试建立了水泥-钢渣-矿渣三元胶凝体系的强度与各组分含量之间的数学拟合模型。模型可准确预测三组分任意配比时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利用混料设计中的"响应优化器"工具可获得最大限度利用钢铁渣粉条件下不同目标强度等级水泥的最优配比。基于52.5强度等级水泥,在钢铁渣粉的取代量为50%时制备42.5和42.5R强度等级的复合水泥,水泥、钢渣和矿渣的最优配比分别为0.50∶0.33∶0.17和0.50∶0.15∶0.35。

付进秋[6](2015)在《铝酸盐基超高水充填材料的制备研究》文中认为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充填开采方法,所用超高水材料主要为硫铝酸盐基材料,材料来源较为单一。本文以铝酸盐类胶凝材料为基础原料,进行超高水材料研究,以拓展超高水材料的原料来源。通过均匀配方设计研究各主要原料(铝酸盐水泥、石膏、石灰)配比。结果表明:铝酸盐水泥的含量对混合材料有显着的影响,当其含量在50%-90%,石膏和石灰的量大于5%能够达到初凝状态。固定石膏石灰的比例,调节铝酸盐水泥的用量,或固定铝酸盐水泥用量,调节石膏和石灰用量均能达到水固比较高的材料配比。本文对材料的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铝酸盐水泥中有效成分、天然石膏种类、石膏粒径分布、水温对混合材料的初凝时间有显着的影响。混合材料中铝酸盐水泥的含量与其有效物质CA和CA2的含量有关。相同条件下,CA和CA2的含量越高,铝酸盐水泥在配比中含量越少。天然石膏中,A石膏比B石膏效果好。石膏粒径分布对材料的混合配比无影响,但对初凝时间有一定影响。石膏粒径越细,混合材料的初凝时间越小。水温越接近环境温度,混合材料的初凝时间越短。本文着重考察了速凝剂对材料初凝时间的影响。通过对28种外加剂筛选比对,发现其中的两种(2号和8号)对混合材料有显着影响,其最佳掺量分别为4%和4.8%。研究表明:外加剂的阴离子半径越小、价态越高,其混合材料的初凝时间越小。同时不同来源的同类外加剂对混合材料的初凝时间有不同的影响,但对最佳掺量无影响。此外,外加剂的掺加方式对混合材料的初凝时间及抗压强度也有显着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最终制得水固比可达10:1(水体积份额达96%以上)的超高水材料。最佳条件下,在水固比分别为10:1、8:1、6:1时,材料7d强度可分别达到0.19MPa、0.31MPa和0.53MPa,强度上达到超高水材料要求。最后,本文对形成的超高水材料的抗压强度、表观黏度、抗风化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形成的材料固结体强度及黏度变化能够满足超高水材料的要求,材料的抗风化性能与硫铝酸盐基超高水材料类似,较易风化。材料固结体具有早强、快硬的特点,1d强度可达最终强度的75%以上。后期抗压强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速率减小,7d后抗压强度基本稳定。混合材料单浆黏度随水固比及时间变化不大,能够满足工业上对超高水材料管道输送的要求。混浆黏度随时间变化较大。起初,黏度先线性增加,在达到初凝时间时材料黏度瞬间增大。研究表明,用铝酸盐基材料制备超高水材料是可行的。

王维[7](2015)在《抑制煤炭自然发火注浆堵漏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煤炭成为了我国不可或缺的能源支柱,然而煤炭自然发火导致的矿井火灾除了造成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使煤矿工人的生命岌岌可危。众所周知,足量的破碎遗煤、持续的漏风供氧、发火点有积聚氧化热的环境、持续足够的时间是引起煤炭自然发火的四个因素,因此堵住漏风进而隔绝氧气的供给是防治煤炭自然发火釜底抽薪的措施。在研究了目前矿用封堵注浆材料的分类、特点、使用条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是否满足环保要求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注浆堵漏材料。通过正交设计法设计试验,利用极差法分析、处理注浆材料性能参数的测试结果,得出:在不同水固比和掺量下,水泥以及添加剂对注浆堵漏材料粘度、析水率、结石率等性能参数的影响大小排序。此外,在其他试验材料和掺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SEM试验来观察并分析不同掺量下的聚丙烯纤维对浆体试件微观结构的影响,从而确定注浆堵漏材料的最佳水固比以及水玻璃、减缩剂、增稠剂、聚丙烯纤维添加剂的掺量分别为1:1.4,2.5%,1.4%,0.4%,0.3%。最后,凝聚封堵试验和堵漏风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抑制煤炭自然发火注浆堵漏材料具有较好的堵漏风效果。

王迎鑫[8](2014)在《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蟹味菇在我国的栽培日渐广泛,主要以工厂化栽培为主,这种名贵珍稀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越来越受国内外关注。工厂化栽培蟹味菇能够更精确的控制蟹味菇生长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蟹味菇工厂化栽培高投入、高效率和数据标准化的栽培特点需要一套完整,稳定的栽培技术方法。本研究以不同来源的六个蟹味菇栽培菌株H1、H2、H3、H4、H5、H6为试验材料,采用工厂化栽培蟹味菇的管理方法,通过记录分析菌丝的生长速度、生长势、菌丝疏密度、发菌时间、料面恢复时间、转色完成时间、现蕾时间、整齐度、平均菌柄长度、平均菌盖直径、平均菌盖厚度、平均菌褶长度、平均单产、生物转化率等一系列参数,比较筛选适合工厂化栽培蟹味菇的最适宜菌种。再以筛选出的最适菌种为供试菌种,采用固体菌种栽培和液体菌种栽培这两种栽培方式,比较研究这两种栽培方式的优缺点。同时以发酵液菌丝生物量为最终指标,研究筛选1000L发酵罐液体发酵的最适发酵条件为:pH为6.5,温度T为22℃,通气量为0.1Mpa,接种量为1200mL,发酵时间为8天。再在最适发酵条件的基础上,运用真菌生长的遗传算法动力学模型Logistic方程来模拟蟹味菇菌体发酵的生长过程。通过取样检测分析,先建立组成蟹味菇配方中各个原材料的供应标准,确保原材料的稳定。然后采用对称单纯形设计方法来对组成配方的六种主要的原材料:木屑、玉米芯、米糠、麸皮、棉籽壳和玉米粉同时兼受上下界的约束条件混料问题进行配方设计。设计的思路是先在蟹味菇栽培的配方中筛选出一个较高产的配方做基础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组成配方的这六个原材料的范围,在利用混料设计软件Design-ExpertV8.0对配方进行设计,按照设计表格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返回Design-ExpertV8.0软件中,运用Design-Expert V8.0对优化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拟合分析,获得蟹味菇平均单产的二次回归方程。然后对该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及相关的系数进行方差分析,与试验的真实值进行拟合。如果该二次回归方程模型能够描述蟹味菇工厂化栽培平均单产的实际情况,那么就对该二次回归方程求解,得出平均单产的最大组合,再进行出菇验证。最后分别对蟹味菇工厂化栽培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参数和蟹味菇子实体阶段调控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如下:1.菌种H3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7.3mm/d;平均单瓶产量最大,为209g。它更适宜作为蟹味菇工厂化栽培的稳定高产菌株。2.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各有优势,也各有缺点。不过从长远角度看,蟹味菇工厂化栽培扩大规模实现产业化选用液体菌种栽培更有优势,液体菌种是未来实现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3.1000L发酵罐液体发酵的最适发酵条件为:pH为6.5,温度T为22℃,通气量为0.1Mpa,接种量为1200mL,发酵时间为8天。建立用来模拟蟹味菇液体发酵菌丝生长规律的方程,最大菌丝生物量理论预测值为7.265g/L,方程拟合度高。4.获得蟹味菇平均单产的二次回归方程,与试验的真实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显着性概率值P值为0.00129(P<0.05)在0.05水平上是极显着,说明模型回归显着,能够描述蟹味菇工厂化栽培平均单产的实际情况,该二次回归方程求解,得出平均单产的最大组合为:木屑比例a=29.74%,玉米芯比例b=25.29%,米糠比例c=34.81%,麸皮比例d=10.16%,平均单产的最大理论值为254.475g。最后对平均单产最大组合进行出菇验证,得到平均单产的真实最大值为252.061g,与预测值很接近,说明模型拟合度高。筛选配方最佳初始pH值、含水量、装料重优化结果显示:配方最佳初始条件为:pH值为6.5,含水量为65%,装料量为700g时,平均单产可达到最大值。配方最佳钙源pH调节剂的筛选结果表明:蟹味菇工厂化栽培的最佳钙源pH调节剂应选择碳酸钙作为稳定的pH调节剂。5.蟹味菇工厂化栽培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参数优化结果:温度23度,湿度70%,二氧化碳浓度为0.3%为菌丝培养阶段最佳培养参数。子实体阶段调控参数优化结果:菌丝恢复期(第1-5天)最适参数为温度16度,湿度95-100%,光照黑暗,二氧化碳0.1-0.2%,通排风5/20min,内循环3/20min;原基形成期(第5-12天)最适参数为温度15度,湿度90-95%,光照5/120min,二氧化碳0.1%,通排风30/10min,内循环15/10min;原基分化期(12-14天)最适参数为温度15度,湿度90-95%,光照5/120-15/105min,二氧化碳0.1%,通排风10/15min,内循环15/10min;子实体生长期(14-16天)最适参数为温度14.5度,湿度95-100%,光照15/105-15/45min,二氧化碳0.1-0.2%,通排风10/15-15/10min,内循环15/10min;子实体成熟期(16天-采收)最适参数为温度14.5-15.5,湿度95-100%光照24h,二氧化碳0.1-0.2%,通排风15/l0min,内循环30/10-30/1min。

肖杰[9](2013)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原料选择及配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盾构施工煤矿长距离斜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六“煤层开采对斜井管片结构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为背景,就课题研究中采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选择什么样原料以及如何确定原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本论文选择水泥石膏作为模型试验研究所用的相似材料,用石英砂做骨料,同时加入重晶石来调节材料密度。通过分析比较常用试验设计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正交试验设计法进行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研究,利用编制的MATLAB程序进行数据分析,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研究可知,水泥石膏是一种较好的模拟岩石的相似材料,并对水泥石膏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2、经过分析和研究,设计制作了用于材料标准试件制作的模具,并且在本次试验中得到了很好的使用。在使用中,操作方便、结实耐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操作者技术差异引起的误差,降低了同一批次试件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提高了材料试验的精度和速度。用该套模具制作的材料试件尺寸完全能够达到材料试验规范的要求。3、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砂胶比、水泥石膏比和重晶石占骨料百分比为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置5个水平,设计了25组材料配比方案,进行了外形体积测量、称重、含水率测试、单轴压缩试验和劈裂试验。经过试验得到了一系列不同配比下的水泥石膏相似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不同配比的相似材料物理力学指标分布的范围较大,能够满足不同性质岩体模型试验对岩体相似材料的要求。对于后期的模型试验可以从中选择合适配比的相似材料,而无需再进行配比试验。也可以为其它模型试验相似材料原料选择和配比设计提供依据。4、基于MATLAB计算软件编制了用于正交试验设计数据分析的程序。利用编制的正交试验设计软件,对相似材料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到主要和次要影响因素。影响密度的主要因素为砂胶比和重晶石的含量,其规律为:随着砂胶比的减小、重晶石含量的增加,材料密度增大。在对材料强度影响的因素中,砂胶比是影响材料抗压、抗拉强度最显着的因素,其次是水泥石膏比,重晶石在骨料中含量的变化对材料强度的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各因素对材料强度影响规律为:随着砂胶比的增加材料抗压、抗拉强度减小;随着胶结材料中水泥的增加材料抗压、抗拉强度也增加;重晶石与石英砂的比例对材料强度的影响几乎为零。在选择相似材料时,所选取重晶石的粒径应与石英砂粒径相同。这样在确定材料强度选取砂胶比之后,我们可以随意调整重晶石与石英砂的比例关系,从而来调整材料密度以模拟不同密度岩层。5、基于MATLAB计算软件编制了用于回归分析的软件。回归分析中,设砂胶比为X1、水泥占胶结材料百分比为X2、重晶石占骨料百分比为X3、密度指标为Y1、抗压强度指标为Y2、抗拉强度指标为Y3。利用编制的回归分析软件,分别对X1、X2、X3与Y1、Y2、Y3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由水泥石膏相似材料密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指标推算材料配比的经验公式:1)X1=9.621-0.637Y2-12.362Y3;2)X2=0.123+0.915Y2-8.165Y3;3)X3=-5.561+3.706Y1-0.915Y2+5.658Y3;在以后的水泥石膏相似材料配比试验中可以用上述经验方程根据欲得到的材料物理力学指标进行配比设计。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今后水泥石膏相似材料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石振国[10](2012)在《湘江砂卵石碱活性研究及抑制碱—骨料反应的胶凝材料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一直是全世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指出,在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掺入矿物掺合料可以有效地抑制碱—骨料反应有害膨胀的发生,同时采用这些掺合料还可以提高混凝土其它方面的耐久性能,并且节约成本,因此研究矿物掺合料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有效性,以及对抑制碱—骨料反应的胶凝材料进行设计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采用采用岩相法(ASTM C295-08),砂、石碱活性快速试验方法(CECS48:93),快速砂浆棒法(ASTM C1260)以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多种测试手段对湖南湘江湘阴段、湘潭段、望城段的砂子和卵石的碱活性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湘江湘潭段、湘阴段和望城段的砂和卵石由硅质的杂砂岩和石英岩组成,其中存在相当含量结晶较差的隐晶和微晶石英,具有碱活性的可能性极大;快速砂浆棒法测得的结果也指出,试件14d的膨胀值均超过了ASTMC1260规定的阈值0.1%,因此,判定这些砂和卵石为碱活性骨料。最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了典型的碱-硅酸(ASR)反应产物凝胶形貌,以及骨料周边的裂纹,同时辅以能量散射X-射线分析(EDXA),得到了这些产物的化学组成,证实了产物为ASR凝胶。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掺入粉煤灰和矿粉等质量取代水泥,可以有效地抑制ASR反应的膨胀。同时,采用正交设计法设计的了7组实验对抑制ASR反应膨胀的胶凝材料进行了优化,绘制了相应的膨胀值等值线图,并得到了抑制ASR反应膨胀的安全的胶凝组分区域。基于正交设计法的基本原理,求得了预测ASR膨胀的回归方程模型,对湘江砂和卵石分别设计了多组实验,比较了预测值与实测值,结果显示,一方面,预测的结果误差非常小,满足规范的精度要求,另一方面,置信水平为95%时,预测值与实测值也显示出非常好的拟合效果。证实了因子设计法用于抑制ASR膨胀的胶凝材料设计时有很好的适用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湘江砂和卵石存在碱活性,采用这类骨料的工程发生碱-骨料反应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予以重视;工程中对胶凝材料的设计,不仅要能够考虑ASR膨胀,同时还要保证其它耐久性指标的要求,因此,首次将因子设计法应用于抑制碱骨料反应的胶凝材料设计,采用这种方法设计胶凝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混凝土配比试验的对称——单纯形设计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配比试验的对称——单纯形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气化粉煤灰-钢渣基地质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钝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化粉煤灰与钢渣概述及应用现状
        1.2.1 气化粉煤灰产生与综合利用现状
        1.2.2 钢渣的产生与综合利用现状
    1.3 地质聚合物及其应用
        1.3.1 地质聚合反应
        1.3.2 地质聚合物的合成
        1.3.3 地质聚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1.4 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处理现状及发展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原材料特性与钢渣活性激发机理
    2.1 原材料、实验方法及仪器
        2.1.1 原材料
        2.1.2 测试方法
    2.2 原材料特性
        2.2.1 含水率及浸出pH
        2.2.2 原材料化学组成
        2.2.3 原材料矿物组成及形貌
    2.3 气化粉煤灰活性表征与钢渣激发机理
        2.3.1 气化粉煤灰碱激发活性的表征
        2.3.2 原材料碱性溶解度
        2.3.3 钢渣促进碱激发溶解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化粉煤灰-钢渣基地质聚合物合成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
    3.1 实验方法及仪器
        3.1.1 聚合物合成
        3.1.2 实验优化设计
        3.1.3 实验方法
        3.1.4 基本性能分析
    3.2 气化粉煤灰-钢渣-偏高岭土三元组分制备地质聚合物
        3.2.1 激发剂水灰比
        3.2.2 三元组分地质聚合物合成
        3.2.3 回归模型建立及诊断
        3.2.4 回归模型应用
    3.3 地质聚合物力学性能
        3.3.1 抗压强度
        3.3.2 抗折强度
    3.4 地质聚合物耐久性能
        3.4.1 抗冻融循环
        3.4.2 温度稳定性研究
        3.4.3 耐酸特性
        3.4.4 抗碱腐蚀性
        3.4.5 抗硫酸盐腐蚀性
        3.4.6 抗碳化性
    3.5 地质聚合物环境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质聚合物聚合机理
    4.1 实验方法及仪器
        4.1.1 测试方法
        4.1.2 分析方法
        4.1.3 扩散生长模型分析
    4.2 气化粉煤灰-钢渣基地质聚合物的组成与微观结构
        4.2.1 地质聚合物矿物组成
        4.2.2 无定形态定量计算
        4.2.3 地质聚合物微观形貌
        4.2.4 孔隙分布与比表面积
    4.3 地质聚合反应热力学
        4.3.1 聚合反应热
        4.3.2 溶解热
        4.3.3 三元相图分析
    4.4 聚合反应动力学
        4.4.1 Krstulovic-Dabic模型研究
        4.4.2 异相成核动力学模型
        4.4.3 硅酮球型聚合-扩散模型
    4.5 气化粉煤灰-钢渣基地质聚合物聚合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化粉煤灰-钢渣基地质聚合物钝化重金属机理
    5.1 实验方法及仪器
        5.1.1 重金属-地质聚合物固化体成型
        5.1.2 地质聚合物凝胶相-重金属化合物
        5.1.3 重金属浸出与BCR连续提取
        5.1.4 固化体重金属浸出影响因素
        5.1.5 重金属微观分析方法
    5.2 重金属-地质聚合物固化体性质
        5.2.1 固化体机械性能
        5.2.2 重金属浸出毒性
        5.2.3 浸出毒性影响因素
        5.2.4 重金属形态分布
    5.3 重金属钝化机理
        5.3.1 矿物相分析
        5.3.2 聚合物及重金属化学键
        5.3.3 重金属地质聚合物微观形貌
        5.3.4 重金属与无定形态凝胶的结合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质聚合物处理垃圾焚烧飞灰的研究
    6.1 实验方法及仪器
        6.1.1 地质聚合物-垃圾焚烧飞灰固化体制备
        6.1.2 毒性浸出与重金属动态浸出
        6.1.3 标准固结试验
        6.1.4 膨胀收缩
        6.1.5 垃圾焚烧飞灰固化体重金属渗透淋溶
    6.2 MSWI-FA固化稳定化
        6.2.1 垃圾焚烧飞灰的基本性质
        6.2.2 飞灰固化体性质
        6.2.3 固化体毒性浸出
        6.2.4 重金属动态浸出
    6.3 地质聚合物-垃圾焚烧飞灰固化体长期稳定性
        6.3.1 飞灰固化体孔隙及压缩特性
        6.3.2 固化填埋体随时间轴向位移
        6.3.3 固化体膨胀率与线收缩率变化规律
        6.3.4 固化体柱淋溶重金属毒性浸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发明专利
致谢

(2)基于单纯形重心理论的高强混凝土组成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1.1.2 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1.1.3 蒸汽养护制度下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设计理论
    2.1 胶凝材料
        2.1.1 水泥
        2.1.2 硅灰
        2.1.3 粉煤灰微珠
    2.2 骨料
        2.2.1 河砂
        2.2.2 石
    2.3 外加剂
    2.4 水
    2.5 单纯形混料试验
        2.5.1 单纯形格子设计
        2.5.2 单纯形重心设计
第三章 水泥-硅灰-微珠体系复合胶凝材料流变学分析
    3.1 试验方案
    3.2 剪切应力-剪切速率
    3.3 模型比较
    3.4 屈服应力
    3.5 最大剪切应力
    3.6 流动指数
    3.7 表观粘度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硅灰-微珠体系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硬化过程
    4.1 试验方案
    4.2 水化热测试结果及分析
    4.3 热分析测试结果及分析
        4.3.1 结合水含量
        4.3.2 氢氧化钙含量
    4.4 物相组成
    4.5 微观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养护制度优化
    5.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1.1 确定骨料比例
        5.1.2 确定水胶比
        5.1.3 确定胶凝材料用量
        5.1.4 确定初步配合比
    5.2 坍落度
    5.3 抗压强度
    5.4 蒸养制度
        5.4.1 直观分析
        5.4.2 方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化养护制度下高强混凝土耐久性
    6.1 试验方案
        6.1.1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6.1.2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6.1.3 抗冻试验
    6.2 抗氯离子渗透
    6.3 抗硫酸盐侵蚀
        6.3.1 外观变化
        6.3.2 质量损失
        6.3.3 抗压强度耐蚀系数
    6.4 抗冻性能
        6.4.1 质量损失
        6.4.2 相对动弹性模量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及短柱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高性能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备技术、微结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2.2 超高性能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能及改善措施研究
        1.2.3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现状
    1.3 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钢管混凝土的基本特征及发展
        1.3.2 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优势和应用前景
        1.3.3 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
        2.2.2 制备方法
        2.2.3 试验方法
    2.3 超高性能混凝土最紧密堆积设计
        2.3.1 超高性能混凝土最紧密堆积设计方法综述
        2.3.2 基于Dingger-Funk模型计算存在问题
        2.3.3 超高性能混凝土湿堆积密实度表征方法提出
    2.4 基于响应面法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1 分布模数确定及配合比初步设计
        2.4.2 基于响应面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5 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2.5.1 水胶比对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5.2 减水剂用量的确定
        2.5.3 钢纤维掺量对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5.4 自密实性能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制备及过程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原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特性及控制机制研究
        3.3.1 超高性能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能特征分析
        3.3.2 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孔结构特征及演变
        3.3.3 基于孔结构的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机理分析
        3.3.4 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特性及控制机制探讨
    3.4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问题分析及设计思路
        3.4.1 各类膨胀剂对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性能的影响规律
        3.4.2 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收缩特性的膨胀剂作用机制的认识
        3.4.3 微膨胀自密实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思路提出
    3.5 低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及性能研究
        3.5.1 内养护引入水量及内养护材料用量确定
        3.5.2 体积稳定性能
        3.5.3 力学性能
        3.5.4 耐久性能
        3.5.5 工作性能及密度
        3.5.6 内部相对湿度
        3.5.7 水化程度和水化热
        3.5.8 孔结构
    3.6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及性能研究
        3.6.1 超高性能混凝土膨胀有效窗口匹配设计
        3.6.2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能
        3.6.3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
        3.6.4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
        3.6.5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特性
        3.6.6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孔结构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膨胀及增强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4.2.1 原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水化产物组成
        4.3.1 XRD
        4.3.2 热分析
        4.3.3 BSE-EDS
        4.3.4 核磁共振
    4.4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水化产物元素化学结合状态分析
        4.4.1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水化过程中主要元素结合态分析
        4.4.2 界面过渡微区XPS分析
        4.4.3 硅和氧元素结合状态与水化产物组成之间的关系
    4.5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形貌结构分析
        4.5.1 SEM
        4.5.2 BSE形貌分析
        4.5.3 Micro—CT三维微观结构
        4.5.4 膨胀机制认识
    4.6 内养护材料周围养护区形成机制
        4.6.1 工作性能
        4.6.2 内养护材料在不同湿度下的释水过程
        4.6.3 内养护材料在超高性能混凝土中释水过程的表征
        4.6.4 基于断层扫描技术的内养护作用过程研究
        4.6.5 超高性能混凝土内养护区域形成机制新认识
    4.7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孔结构改善
        4.7.1 孔结构演变
        4.7.2 孔结构改善
        4.7.3 超高性能混凝土水泥基体强度计算
    4.8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微观力学行为研究
        4.8.1 石英砂界面区显微硬度
        4.8.2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陶砂界面区显微硬度
        4.8.3 水胶比对超高性能混凝土陶砂界面区显微硬度影响
        4.8.4 养护制度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基体显微硬度的影响
    4.9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纳米力学行为研究
        4.9.1 超高性能混凝土纳米力学性能及物相弹性分布图
        4.9.2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纳米力学性能
        4.9.3 陶砂界面过渡区纳米力学性能
    4.10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增强机制分析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5.2.1 原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试验设计
    5.3 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膨胀应力分析及计算
        5.3.1 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膨胀过程分析
        5.3.2 与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膨胀过程比较
        5.3.3 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膨胀应力计算
    5.4 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5.4.1 滑移破坏过程
        5.4.2 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滑移破坏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5.4.3 钢管环、轴向应变分布及发展过程
        5.4.4 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界面滑移破坏模型
        5.4.5 极限界面粘结强度计算
    5.5 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
        5.5.1 微膨胀超高性能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及破坏形态
        5.5.2 普通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
        5.5.3 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
        5.5.4 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性能退化全过程分析
        5.5.5 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极限抗压承载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申请专利及参加科研情况

(4)单簧片式空间展开结构的屈曲力学性能分析及参数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开口圆柱薄壳结构屈曲力学性能的研究
        1.2.2 单簧片式空间展开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
        1.2.3 单簧片式空间展开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结构稳定性理论基础
        2.1.1 结构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2.1.2 壳体结构屈曲分析基本理论
        2.1.3 大变形问题
    2.2 响应面方法的基本理论
        2.2.1 最大差值极小化响应面拟合方法
        2.2.2 实验设计方法
        2.2.3 响应面拟合精度检验
    2.3 有限元法概述
        2.3.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2.3.2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2.3.3 有限元法的软件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簧片结构纯弯状态下的屈曲分析与参数影响研究
    3.1 单簧片结构纯弯状态下模型的建立
        3.1.1 几何模型
        3.1.2 力学模型
    3.2 单簧片结构纯弯状态下屈曲的仿真分析
    3.3 单簧片结构纯弯状态下屈曲的实验验证
    3.4 几何参数对单簧片结构纯弯状态下屈曲的影响分析
        3.4.1 厚度的影响分析
        3.4.2 截面圆心角的影响分析
        3.4.3 长度的影响分析
        3.4.4 半径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簧片结构受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屈曲分析与参数影响研究
    4.1 单簧片结构两端简支受轴压作用下的屈曲分析
        4.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2 单簧片结构两端简支受轴压作用下屈曲的仿真分析
        4.1.3 单簧片结构两端简支受轴压作用下屈曲的参数影响分析
    4.2 单簧片结构两端固支受轴压作用下的屈曲分析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单簧片结构两端固支受轴压作用下屈曲的仿真分析
        4.2.3 实验验证
        4.2.4 单簧片结构两端固支受轴压作用下屈曲的参数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簧片式空间展开结构驱动能力优化设计
    5.1 优化模型的建立
        5.1.1 设计变量
        5.1.2 目标函数
        5.1.3 约束条件
        5.1.4 收敛条件
        5.1.5 优化模型
    5.2 优化模型求解
        5.2.1 非线性规划问题及内点法理论
        5.2.2 优化流程
        5.2.3 软件二次开发
    5.3 数值算例
        5.3.1 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显式化
        5.3.2 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响应面拟合精度检验
        5.3.3 优化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单簧片式空间展开结构屈曲承载能力优化设计
    6.1 优化模型的建立
        6.1.1 设计变量
        6.1.2 目标函数
        6.1.3 约束条件
        6.1.4 收敛条件
        6.1.5 优化模型
    6.2 优化模型的求解
        6.2.1 优化流程
        6.2.2 软件二次开发
    6.3 数值算例
        6.3.1 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显式化
        6.3.2 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响应面拟合精度检验
        6.3.3 优化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混料试验设计的水泥-钢渣-矿渣三元胶凝体系的配比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试验
    2.1原料
    2.2试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试验设计及强度测试结果
    3.2拟合模型建立
    3.3模型拟合效果检验
    3.4胶凝体系配比优化
4结论

(6)铝酸盐基超高水充填材料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高水材料概述
    1.2 水泥类胶凝材料
    1.3 速凝剂
    1.4 缓凝剂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原料的基本分析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原料的化学分析
    2.4 原料的矿物质分析
    2.5 实验方法
3 超高水材料的配比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的配比
    3.3 铝酸盐类凝胶材料配比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超高水材料影响因素研究
    4.1 铝酸盐水泥对形成材料的影响
    4.2 石膏细度对材料的影响
    4.3 水温对形成材料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超高水材料速凝剂研究
    5.1 速凝剂的初步选取
    5.2 速凝剂的优化
    5.3 速凝剂的掺加量研究
    5.4 速凝剂的掺加方式对材料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材料基本性能的研究
    6.1 抗压强度研究
    6.2 材料的流动特性研究
    6.3 抗风化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8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抑制煤炭自然发火注浆堵漏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注浆堵漏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概述
        1.2.2 矿井注浆堵漏材料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2.3 注浆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1.2.4 注浆渗透理论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注浆堵漏材料的制备
    2.1 试验材料的选取
    2.2 试验方法的选择
        2.2.1 正交设计法及其特点
        2.2.2 均匀设计法及其特点
        2.2.3 基于正交设计法的试验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注浆堵漏材料性能参数的研究
    3.1 浆液粘度
        3.1.1 粘度测定
        3.1.2 注浆堵漏材料粘度数据分析
    3.2 浆液流动度
        3.2.1 流动度测定
        3.2.2 注浆堵漏浆液流动度数据分析
    3.3 浆液的稳定性
        3.3.1 析水率测试及数据分析
        3.3.2 浆体结石率数据分析
    3.4 凝结时间
        3.4.1 凝结时间测定
        3.4.2 注浆堵漏浆液凝结时间数据分析
    3.5 浆液结石体抗压强度
        3.5.1 浆液结石体抗压强度测定
        3.5.2 注浆堵漏浆液抗压强度数据分析
    3.6 注浆堵漏材料微观结构研究
        3.6.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备
        3.6.2 浆体微观结构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注浆堵漏材料堵漏效果试验研究
    4.1 引起煤炭自燃漏风分类
    4.2 注浆材料堵漏机理
    4.3 注浆堵漏材料凝聚封堵效果试验研究
        4.3.1 试验材料及试验仪器
        4.3.2 试验过程
        4.3.3 试验数据分析
    4.4 堵漏风模拟试验
        4.4.1 试验原理
        4.4.2 试验过程
        4.4.3 试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蟹味菇的简介
        1.1.1. 蟹味菇的形态特征
        1.1.2 蟹味菇的
    1.2 蟹味菇的食药用价值
        1.2.1 食用及营养价值
        1.2.2 药用及保健价值
    1.3 蟹味菇生物特性研究
        1.3.1 蟹味菇营养条件研究
        1.3.2 蟹味菇生长环境条件研究
    1.4 蟹味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1.5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现状及展望
        1.5.1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现状
        1.5.2 国外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现状
    1.6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现状及展望
        1.6.1 我国蟹味菇工厂化栽培现状
        1.6.2 国外蟹味菇工厂化栽培现状
    1.7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稳定性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适宜蟹味菇工厂栽培的稳定高产菌株筛选
        3.1.1 供试蟹味菇菌株及其来源
        3.1.2 栽培基质配方
        3.1.3 蟹味菇栽培管理方法及所用设备
        3.1.4 营养生长阶段生物学特性观测
        3.1.5 生殖生长阶段各参数测定
    3.2 蟹味菇固体菌种栽培与液体菌种栽培比较
        3.2.1 供试蟹味菇菌种
        3.2.2 固体菌种栽培与液体菌种栽培比较方法
    3.3 蟹味菇1000L发酵罐液体发酵生长模型的建立
        3.3.1 供试菌种
        3.3.2 1000L发酵罐液体发酵数据采集
        3.3.3 1000L发酵罐液体发酵生长模型的建立
    3.4 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稳定的高产稳产配方设计研究
        3.4.1 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3.4.2 蟹味菇稳定的高产稳产配方设计研究
    3.5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3.5.1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菌丝生长阶段环境调控参数的优化
        3.5.2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出菇阶段调控参数的优化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适宜蟹味菇工厂栽培的稳定高产菌株筛选
        4.1.1 营养生长阶段生物学特性观测
        4.1.2 生殖生长阶段子实体各参数测定
    4.2 蟹味菇固体菌种栽培与液体菌种栽培比较
    4.3 蟹味菇1000L发酵罐液体发酵生长模型的建立
        4.3.1 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情况
        4.3.2 发酵液菌丝生物量变化情况
        4.3.3 发酵液黏度值变化
        4.3.4 发酵过程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4.3.5 1000L发酵罐液体发酵生长模型的建立
    4.4. 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稳定的高产稳产配方设计研究
        4.4.1 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4.4.2 稳定的高产稳产配方设计研究
        4.4.3 筛选配方初始最佳pH值、含水量、装料重优化
        4.4.4 配方最佳钙源pH调节剂的筛选
    4.5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4.5.1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菌丝生长阶段环境调控参数的优化
        4.5.2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出菇阶段环境调控参数的优化
第五章 讨论
    5.1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对菌种选育的要求
    5.2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固体菌种栽培和液体菌种栽培的比较
    5.3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配方的优化
    5.4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总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适宜蟹味菇工厂栽培的稳定高产菌株筛选
    6.2 蟹味菇固体菌种栽培与液体菌种栽培比较
    6.3 蟹味菇1000L发酵罐液体发酵生长模型的建立
    6.4 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稳定的高产稳产配方设计研究
    6.5 蟹味菇工厂化栽培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课题及发表论文

(9)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原料选择及配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似材料原料选择
        1.2.2 相似材料配比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模型试验相似理论
    2.1 物理现象相似
    2.2 相似现象的几个基本概念
    2.3 相似理论
        2.3.1 相似第一理论——相似现象的性质
        2.3.2 相似第二定理(π定理)——相似判据的确定
        2.3.3 相似第三定理——相似现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3.4 相似条件
    2.4 相似关系的分析方法
    2.5 相似材料物理力学性质
3. 相似材料原料选择
    3.1 相似材料的选择原则
    3.2 相似材料原料的选择
        3.2.1 胶结材料
        3.2.2 充填材料
        3.2.3 水
        3.2.4 添加剂
    3.3 相似材料原料间的化学反应
        3.3.1 石膏和水间的相互作用
        3.3.2 水泥和水间的相互作用
        3.3.3 胶结材料和充填材料间的粘结特性
    3.4 相似材料原料基本参数
        3.4.1 石膏
        3.4.2 水泥
        3.4.3 石英砂
        3.4.4 重晶石
        3.4.5 硼砂溶液
4.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4.1 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意义
    4.2 试验设计中的几个常用概念
    4.3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4.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4.3.2 正交试验设计法的优越性
    4.4 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4.4.1 常用统计方法
        4.4.2 常用分析工具
        4.4.3 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4.4.4 试验数据的整理方法
        4.4.5 MATLAB简介及应用
5. 相似材料配比正交试验设计
    5.1 试验设计
        5.1.1 试件的选取及要求
        5.1.2 混合料的搅拌与密实
        5.1.3 试验因素及水平
    5.2 试验过程
        5.2.1 模具制作
        5.2.2 试件制作
        5.2.3 试件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6. 试验结果分析
    6.1 试验数据整理
        6.1.1 试验初始数据
        6.1.2 试验数据初步整理
    6.2 试验结果分析
        6.2.1 各因素敏感性分析
        6.2.2 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湘江砂卵石碱活性研究及抑制碱—骨料反应的胶凝材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的组成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混凝土中的碱—骨料反应
        2.1.1 碱—骨料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2.1.2 碱-硅反应的机理
        2.1.3 碱的来源及对膨胀的影响
        2.1.4 碱活性骨料
    2.2 骨料碱活性的测试方法
    2.3 碱—骨料反应的预防和抑制措施
        2.3.1 控制混凝土的碱含量
        2.3.2 使用非活性骨料
        2.3.3 掺矿物掺合料
        2.3.4 掺化学外加剂
        2.3.5 其它缓解措施
    2.4 正交设计法介绍及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原材料及方法
    3.1 实验原材料
        3.1.1 胶凝材料
        3.1.2 骨料
        3.1.3 化学药品
    3.2 胶凝材料组成
        3.2.1 七组基准胶凝材料组成
        3.2.2 预测点的胶凝材料组成
    3.3 实验方法
        3.3.1 岩相观察和分析
        3.3.2 砂、石碱活性快速试验方法
        3.3.3 快速砂浆棒法
        3.3.4 环境扫描电镜
第4章 湘江砂卵石碱活性测定
    4.1 岩相分析
        4.1.1 湘阴段砂和卵石的岩相分析
        4.1.2 湘潭段砂和卵石的岩相分析
        4.1.3 望城段砂和卵石的岩相分析
    4.2 压蒸法评定
    4.3 快速砂浆棒法
        4.3.1 湘阴段砂和卵石快速砂浆棒法评定
        4.3.2 湘潭段砂和卵石快速砂浆棒法评定
        4.3.3 望城段砂和卵石快速砂浆棒法评定
    4.4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湘江砂卵石碱活性抑制效果
    5.1 湘阴段砂和卵石碱活性抑制
    5.2 湘潭段砂和卵石碱活性抑制
    5.3 望城段砂和卵石碱活性抑制
    5.4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抑制碱—骨料反应的胶凝材料设计
    6.1 实验设计
    6.2 含湘阴段砂和卵石胶凝材料设计
        6.2.1 含湘阴段砂的试验
        6.2.2 含湘阴段卵石的试验
    6.3 含湘潭段砂和卵石胶凝材料设计
        6.3.1 含湘潭段砂的试验
        6.3.2 含湘潭段卵石的试验
    6.4 含望城段砂和卵石胶凝材料设计
        6.4.1 含望城段砂的试验
        6.4.2 含望城段卵石的试验
    6.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碱—骨料反应膨胀值预测
    7.1 方法原理
    7.2 方程的建立
    7.3 预测结果的验证
        7.3.1 含湘潭段砂的膨胀值的预测
        7.3.2 含湘潭段卵石的膨胀值的预测
        7.3.3 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混凝土配比试验的对称——单纯形设计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化粉煤灰-钢渣基地质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钝化机理研究[D]. 陈宇驰. 武汉大学, 2020
  • [2]基于单纯形重心理论的高强混凝土组成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D]. 霍晓亮. 长安大学, 2020(06)
  • [3]微膨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及短柱力学性能研究[D]. 申培亮.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4]单簧片式空间展开结构的屈曲力学性能分析及参数优化设计[D]. 赵春华.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5]基于混料试验设计的水泥-钢渣-矿渣三元胶凝体系的配比优化[J]. 杨超,卢都友,许仲梓,严万国. 硅酸盐通报, 2015(08)
  • [6]铝酸盐基超高水充填材料的制备研究[D]. 付进秋.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7]抑制煤炭自然发火注浆堵漏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维.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8]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稳定性研究[D]. 王迎鑫. 西南大学, 2014(10)
  • [9]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原料选择及配比试验研究[D]. 肖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10]湘江砂卵石碱活性研究及抑制碱—骨料反应的胶凝材料设计[D]. 石振国. 湖南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混凝土比例测试的对称性 - 单纯形设计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