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图书馆员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学生图书馆员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一、学生图书员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娟[1](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周芮[2](2021)在《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随着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发起了“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号召,阅读被提升到影响国民综合素质的高度。“书香校园”也是“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小学长期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情况更加值得关注。本研究旨在立足于客观现实,发现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以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提高学校的育人实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采用调查研究法、实地观察法,通过对重庆市W区教育局和I、J、O三个农村小学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以及相关实证资料搜集,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其次,结合访谈文本和实证材料探析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政府层面发现: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阅读推广后续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学校层面发现: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习惯和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社会层面发现: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休闲方式泛娱乐化,学生阅读行为弱化。最后,针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其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的投入与指导,具体要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其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具体要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其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和利用环境,具体要大力推广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其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和爱心帮扶,具体要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赵春花[3](2021)在《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研究 ——以洱源县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则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政府或社会组织向人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正在对这项公共文化服务产生深刻影响,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通过网站、手机APP、便携式阅读器轻而易举地而且是跨越物理空间地进行阅读,获取知识信息。公共图书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优化服务,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于广大读者,既是应对挑战的必然要求,又是其发展绕不开的一个时代课题。本文把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作为切入点,选取云南西部县份——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为研究样本,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服务优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研究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的理论基础;其次收集了国家及云南省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权威资料以及洱源县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回顾了洱源县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并采用基于Lib QUAL+TM模型的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洱源县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准洱源县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上存在问题及原因,然后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洱源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近年来洱源县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在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群众需求上还存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政府“掌舵”式提供服务,图书馆事业发展受限;二是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管理者主观服务意愿不强烈;三是忽视了公民权益保障,需求表达不足;四是责任意识不强,考核评价缺位。针对于此,应采取的优化措施有:一是由“掌舵”到服务,优化内部管理;二是突出战略性地思考,优化发展思路;三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项目;四是强化责任意识,优化考核评估。洱源县公共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在服务中学习服务,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和价值,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拥有一席之地。

林晨晨[4](2021)在《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智慧服务走入人们的生活,智能技术在高校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也大放异彩,各式各样新型的智慧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用户。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积极探索各种智慧服务的开展,希望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助力学校师生学习、科研工作等。为了确保研究效果,考虑将年轻一代的互联网用户即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因此本文拟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大学生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根据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到影响大学生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应举措,以促进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让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能够被广泛推广和使用。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研究,总结用户技术接受行为理论、信息系统成功理论以及用户体验、隐私关注、个体创新等理论,结合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现状,构建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提出影响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使用意愿的模型。在实证分析中,首先通过线上问卷发放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收集400份问卷,经过对无效问卷的筛选、剔除,最终得到359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24.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接下来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通过构建数学公式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具体因果关系。最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验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个体创新、社会影响对大学生的行为意愿有显着影响;服务质量通过努力期望,间接地影响大学生行为意愿;用户体验、隐私关注对用户行为意愿不存在显着的线性影响关系。此外还发现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大学生在使用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努力期望上有差异性;使用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学生类型在个体创新性上也具有差异性。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具体解释说明,根据有效影响因素从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馆员、大学生三个方面对促进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并且总结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唐海康[5](2021)在《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充分响应减负号召,大多数小学实行“三点半放学”。然而,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学生放学时间提前,家长下班晚,“空白期”孩子无人看管的“三点半”现象。201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对“三点半”问题进行了回应,提倡各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起课后教育责任,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意见》中明确了课后服务的内容,其中包括“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据笔者前期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具备开展课后服务自主阅读活动的条件,但由于承办课后服务经验不足,对自主阅读活动的理解与实践偏差,缺乏系统科学的自主阅读课后服务体系等原因,造成自主阅读活动在小学课后服务中存在中高段开展困难、管理界限不清等问题。因此,通过调查和行动研究设计、实践并提出一套适合小学校在课后服务时段实施的自主阅读课程和具体操作模式,对于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课后服务自主阅读概念界定”“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课程构建”“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课程操作模式构建”三个核心问题,在行动研究的范式下,结合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在对课后服务自主阅读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设计课程,并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最终提出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课程及其操作模式。研究过程及结论如下:综合学界、《意见》中关于“课后服务”“自主阅读”概念的界定和相关表述,将课后服务自主阅读定义为:学校在下午放学后,遵循学生自愿原则,根据自身办学情况组织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能力和需求在课后服务时段,由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自主、自在、自信地进行阅读的行为。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课程构建。通过问卷调查C市22个区市县25所小学校学生关于课后服务自主阅读课程目的、内容、组织以及评价方面的认识,结合文献研究和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构建了以“自主选择内容、自由选择时间、自在阅读过程、自信阅读评价”为特点,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认识、兴趣,能力和自信”为目的,以“图书馆现有书籍(包括使学生沉浸书籍、学生感兴趣书籍、课标推荐书籍、教师推荐书籍、家长推荐书籍、同学推荐书籍)”为内容,以“课程介绍+学生自主阅读+预约/有条件教师指导+读书分享+主题汇报”为组织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为评价方式的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课程。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课程操作模式构建。在C市W小学A班、B班、C班分别开展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行动研究,得到包括三阶段六环节十八个方面的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课程操作模式:三个阶段包括课程实施前、课程实施以及课程实施后。六个环节包括课程准备环节、课程介绍环节、自主阅读环节、阅读分享环节、主题汇报环节、课程评价环节。其中,课程准备环节,主要包括课程时间、课程地点、课程对象选取以及材料准备四个方面;课程介绍环节,包括课程介绍书的设计、教师课程介绍用语、课程介绍时间选择三个方面;自主阅读环节包括学生指导、环境布置、教师观察三个方面;阅读分享环节包括学生引导、环境布置、教师参与三个方面;主题汇报环节包括学生指导、环境布置、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课程评价环节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其中定量分析包括:《学生课程记录表》、《学生课程观察表》、《学生自主阅读行为影响因素量表》、《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定性分析包括班主任、学生本人、学生同学及家长的访谈。

刘士轩[6](2021)在《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政策支持、教育理念转型、学界研究导向背景下,创新理念熠熠生辉,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掀起创新之风,图书馆事业亦不甘落后并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创新类学习空间服务就是其中之一。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是一种具备共享研讨、创新体验等功能的物理或虚拟场所,其致力于培育用户创新思维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养。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空间服务品质。本研究从用户需求的视角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探讨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的方法与策略。本研究遵循分析现状、调研需求、构建模式、服务实践的思路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和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研究现状;运用网络调查法对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官网进行访问,对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高校大学生群体关于创新学习空间的服务需求,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处理分析,归纳出最主要的4类核心服务需求;在网络调研结果及需求访谈分析结果总结的“四大问题,四大需求”基础上,确定了创新学习空间虚实形态、创新学习空间用户群体、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团队、创新学习空间支撑平台、创新学习空间泛在资源在内的5个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要素;以用户需求驱动理论为主导,借鉴已有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项目构建流程,构建了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总体框架,并在分别论述了侧重于创新资源服务需求、创新培训服务需求、创新管理服务需求、创新评价服务需求4个核心方面的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具体服务运行过程与策略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实施保障路径。选取Q大学学生为服务对象进行服务实践应用研究,验证本文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反思了服务亮点与不足之处。最终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建设的后续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万依然[7](2021)在《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书评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渐应用于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本研究查阅、归纳了国内外涉及微阅读、微书评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微书评的概念、特征、起源以及发展历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出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1)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微书评的认识还不全面,并非所有的图书馆都采用了微书评来进行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2)当前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的微书评微阅读服务模式、专家参与不足,微书评质量不一、缺乏后续的绩效评价和管理工作、微书评推广应用的技术支持不足;(3)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将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影响因素归为社会与环境因素、制度与管理因素、人员与观念因素、技术发展的因素、微书评自身因素5个方面;结合当前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本文最后分别从对应的层面提出对策,如:社会与环境层面可以构建微书评资源共享联盟;制度与管理层面需要完善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微书评栏目,安排专人定期维护;观念层面需要明确微书评工作的定位、加强对微书评工作认识;人员与观念层面可以通过打造精品微书评撰写队伍来提高微书评质量;技术发展层面可以建立微书评数据库来提供导航服务、增加虚拟馆藏,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推送;微书评自身层面可丰富微书评种类,推出热点相关的微书评等等。

赵娜[8](2020)在《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前,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深入地挖掘高校图书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动地发挥和释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类型之一,不仅具有文献信息收集、管理、保存、传递等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从这些基础性功能中延伸出来的。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适应时代发展上不谋而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无论是古代“书院藏书楼”还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实际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未间断。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育人意识不强;馆藏资源满意度低;服务示范效果不明显;环境熏陶效果欠佳;功能实践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功能认识尚未到位;馆藏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馆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育人合力机制尚未形成。为充分地挖掘和释放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其次,要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再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第四,要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最后,要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该论文有图23幅,表有2幅,参考文献101篇。

李鑫鑫[9](2020)在《科技查新服务的情景构建及在智能化查新平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仝欣[10](2020)在《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文化权益,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为提升全民素质而提供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因区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原因,出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间的供需失衡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所以需要对其供需进行评估,发现现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为实现供需均衡和资源合理配置,从用户角度出发量化供给和需求,并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用户需求两个角度出发,以天津市滨海新区各公共图书馆的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供需匹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从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发现问题及可借鉴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其次,利用相关文献和政策条例收集整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内容,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对供需评估指标进行修正、筛选,初步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及层次分析法对初步构建的供需评估体系进行指标权重设计,确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最终确立信息资源、图书馆设施、图书馆环境、图书馆员工、图书馆服务这5个一级指标以及具体划分的12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再次,根据已确立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进行问卷设计,从用户感知服务的满意度和对该指标的需求程度两个方面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的用户进行问卷发放,通过问卷星回收276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分析,并基于供需匹配模型评估数值。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总分馆之间和不同用户类型之间的供需匹配度,发现流动人口、青少年、男性、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这五类用户的评估数值较高;同时大多数用户认为信息资源和图书馆服务供给要素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并从提升供需匹配度、提升供给效率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三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策略,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二、学生图书员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图书员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2.农村小学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
        3.国家提出“全民阅读”建设的号召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1.发挥图书教育功能、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2.完善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育人实力的需要
        3.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制定的图书馆建设标准
        2.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4.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一)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
    (二)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
    (三)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
    (四)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
    (五)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
    (六)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
三、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政府层面
        1.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
        2.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
        3.全民阅读推广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
    (二)学校层面
        1.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
        2.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
        3.习惯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
        4.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
    (三)社会层面
        1.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
        2.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
        3.娱乐消遣方式泛滥,学生阅读行为弱化
四、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投入与指导
        1.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
        2.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
        3.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
    (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
        1.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
        2.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
        3.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
        4.积极组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5.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
    (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及利用环境
        1.大力宣传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2.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
        3.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
    (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与爱心帮扶
        1.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
        2.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教育局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5:图书室管理员访谈提纲
附录6:W区教育局工作文件
致谢

(3)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研究 ——以洱源县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有关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公共图书馆
        二、公共文化服务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
        四、服务优化
    第二节 理论支撑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洱源县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洱源县图书馆发展历史沿革
    第二节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体制机制
        一、洱源县图书馆服务管理体制
        二、洱源县图书馆服务运行机制
    第三节 洱源县图书馆主要服务内容
        一、图书借阅
        二、信息咨询
        三、阅读推广
        四、送书下乡
        五、网络服务
        六、讲座活动
    第四节 新形势下洱源县图书馆服务变革现状分析
        一、洱源县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
        二、洱源县级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
第三章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读者满意度调查
    第一节 参考Lib QUAL+TM模型的满意度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满意度分析
        一、相关数据统计
        二、对各项目的满意度分析
        三、读者综合评价及意见建议分析
第四章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管理不健全,工作效率不高
        二、藏书数量少,馆舍基础设施落后
        三、服务内容不丰富,缺乏多样性
        四、服务覆盖面小,群体针对性不强
        五、服务标准不清晰,缺乏有效评估体系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掌舵”式提供服务,图书馆事业发展受限
        二、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管理者主观服务意愿不强烈
        三、忽视了公民权益保障,需求表达不足
        四、责任意识不强,考核评价缺位
第五章 优化洱源县图书馆服务的对策
    第一节 由“掌舵”到服务,优化内部管理
        一、完善组织和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
        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
        四、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改善办馆条件
    第二节 突出战略性地思考,优化发展思路
        一、着眼长远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二、注重群众参与,突出共商共建共享
        三、推进总分馆制建设,盘活县域阅读资源
        四、适应信息化发展,打造县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第三节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项目
        一、进行需求调查,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
        二、延伸服务领域,拓展形式多样的服务
        三、重视形象宣传,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
        四、关注公民权益,增强对特殊群体的服务
    第四节 强化责任意识,优化考核评估
        一、完善服务标准,重视读者意见
        二、引入第三方评估,接受社会监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4)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方面
        1.2.2 国内外图书馆用户接受行为方面
    1.3 国内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1.4 研究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
        2.2.1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内涵
        2.2.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主要技术支撑
    2.3 用户技术接受行为理论研究
    2.4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理论
    2.5 其他相关理论
        2.5.1 个体创新性
        2.5.2 用户体验
        2.5.3 隐私关注
第3章 模型设计与分析
    3.1 模型构建
    3.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3.2.1 高校图书馆智慧系统相关影响因素
        3.2.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用户相关影响因素
        3.2.3 外部环境相关影响因素
        3.2.4 其他相关影响因素
第4章 问卷调查与方法应用
    4.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问卷设计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4.3 效度分析
    4.4 信度分析
    4.5 方法应用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回归分析
        4.5.4 方差分析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个人信息描述性统计
        5.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5.2 皮尔逊相关分析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4 中介效应分析
    5.5 单因素方差分析
        5.5.2 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检验
        5.5.3 学生类型的差异性检验
    5.6 验证总结
第6章 分析结果与建议
    6.1 分析结果
        6.1.1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绩效和易用水平
        6.1.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社会影响
        6.1.3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质量
        6.1.4 大学生的个体创新性和计算机水平
    6.2 建议
        6.2.1 提升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绩效和易用水平
        6.2.2 增强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社会影响
        6.2.3 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能力和素养
        6.2.4 提升大学生创新性和计算机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终身学习的需要
        1.1.2 “三点半”现象的需求
        1.1.3 自主阅读实践的需要
        1.1.4 小学课后服务自主阅读实践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价值
        1.3.2 理论价值
    1.4 核心概念
        1.4.1 课后服务
        1.4.2 自主阅读
        1.4.3 课后服务自主阅读
    1.5 文献综述
        1.5.1 课后服务的相关研究
        1.5.2 自主阅读的相关研究
        1.5.3 课后服务自主阅读相关研究
        1.5.4 相关研究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对象
        2.2.1 调查对象
        2.2.2 行动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行动研究法
        2.3.4 观察法
    2.4 研究重难点
        2.4.1 重点
        2.4.2 难点
    2.5 研究工具
        2.5.1 学生自主阅读调查问卷
        2.5.2 学生自主阅读行为影响因素量表
        2.5.3 学生课程记录表
        2.5.4 学生课程观察表
        2.5.5 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
    2.6 研究思路
    2.7 研究的创新点
3 调查研究
    3.1 调查样本构成
    3.2 小学课后服务自主阅读现状调查结果
        3.2.1 自主阅读目的
        3.2.2 自主阅读内容
        3.2.3 自主阅读组织
        3.2.4 自主阅读评价
    3.3 学生自主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现状调查
        3.3.1 描述性分析
        3.3.2 差异性分析
    3.4 调查结果与启示
    3.5 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课程开发
        3.5.1 课程特点
        3.5.2 课程原则
        3.5.3 课程目标
        3.5.4 课程内容
        3.5.5 课程组织
        3.5.6 课程评价
4 行动研究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4.1.1 确定问题
        4.1.2 行动计划
        4.1.3 行动实施
        4.1.4 总结与反思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4.2.1 确定问题
        4.2.2 行动计划
        4.2.3 行动实施
        4.2.4 总结与反思
    4.3 第三轮行动研究
        4.3.1 确定问题
        4.3.2 行动计划
        4.3.3 行动实施
        4.3.4 总结与反思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自主阅读课程调查问卷
附录 B 学生自主阅读行为影响因素量表(预调查)
附录 C 学生自主阅读行为影响因素量表(正式调查)
附录 D 学生课程记录表
附录 E 学生课程观察表
附录 F 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研究现状
        1.2.2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
        2.1.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
    2.2 理论基础分析
        2.2.1 需求驱动理论
        2.2.2 创新学习理论
        2.2.3 创新理论
        2.2.4 创新扩散理论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现状与用户需求分析
    3.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现状网络调查分析
        3.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3.1.2 资料收集与整理
        3.1.3 服务现状与分析
    3.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3.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3.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3 数据编码与分析
        3.2.4 用户对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的需求分析
第4章 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
    4.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原则及目标
        4.1.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原则
        4.1.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目标
    4.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要素
        4.2.1 创新学习空间的虚实形态
        4.2.2 创新学习空间的用户群体
        4.2.3 创新学习空间的服务团队
        4.2.4 创新学习空间的支撑平台
        4.2.5 创新学习空间的泛在资源
    4.3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总体框架设计
    4.4 基于用户分类需求的创新学习空间服务过程与策略
        4.4.1 侧重创新资源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4.4.2 侧重创新培训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4.4.3 侧重创新管理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4.4.4 侧重创新评价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4.5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实施保障路径
        4.5.1 盘点本馆实际条件,明确高校用户需求
        4.5.2 规划创新学习空间,优化资源设施建设
        4.5.3 完善创新服务团队,增强创新服务质量
        4.5.4 健全创新服务机制,激活服务管理力量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实践应用分析
    5.1 服务对象选择与用户需求分析
    5.2 服务方案设计
        5.2.1 确定创新服务目标
        5.2.2 搭建创新学习空间
        5.2.3 组建创新培训团队
        5.2.4 制定创新培训内容
        5.2.5 联合支撑服务平台
    5.3 创新培训服务实施与反思
        5.3.1 创新培训服务实施过程
        5.3.2 服务反思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微书评与阅读推广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微书评相关概述
        一、微书评的概念及特点
        二、微书评的兴起及发展
        三、微书评的传播价值
    第二节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
        一、微书评与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理论的对接与融合
        二、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方式
        三、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价值
第三章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调研实施
        一、问卷设计
        二、调研对象
        三、样本情况
    第二节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现状
        一、微书评活动认知态度
        二、微书评活动开展情况
        三、微书评活动评价情况
    第三节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问题
        一、缺乏完善微书评微阅读服务模式
        二、专家参与不足,微书评质量不一
        三、缺乏后续的绩效评价和管理工作
        四、微书评推广应用的技术支持不足
第四章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与环境因素
    第二节 制度与管理因素
    第三节 人员与观念因素
    第四节 技术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 微书评自身因素
第五章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用对策
    第一节 社会与环境层面
        一、构建微书评平台
        二、建立资源共享联盟
    第二节 制度与管理层面
        一、完善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服务管理制度
        二、加强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栏目维护管理
        三、建立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服务反馈机制
    第三节 人员与观念层面
        一、加强对馆员的培训
        二、充分利用阅读推广人的影响力
        三、健全好志愿者服务体系
        四、明确微书评工作的定位
        五、加强对微书评工作认识
    第四节 技术发展的层面
        一、丰富微书评数据库的内容
        二、改善微书评数据库导航服务
        三、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精准推送
    第五节 微书评自身层面
        一、增加微书评的种类
        二、加强微书评质量
        三、紧扣社会的热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关问题概述
    2.1 高校图书馆及其功能
    2.2 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2.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考察
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应然定位
    3.1 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
    3.2 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
    3.3 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
    3.4 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
    3.5 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
4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调查
    4.1 关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卷调查
    4.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分析
5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5.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
    5.2 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
    5.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5.4 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
    5.5 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案例实证-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书香校园,悦读人生”读书节为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文化服务
        2.1.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1.3 图书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1.4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2.1.5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相似理论
        2.2.3 供需匹配模型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3.1.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研究
        3.1.2 供给主体研究
        3.1.3 供给模式研究
        3.1.4 供给评估研究
        3.1.5 供给现状研究
        3.1.6 供给优化路经研究
    3.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服务相关研究
        3.2.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研究
        3.2.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机制研究
        3.2.3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研究
    3.3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研究
    3.4 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构建
    4.1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要素分析
        4.1.1 供需评估维度划分
        4.1.2 供需评估指标获取
    4.2 基于专家访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修正
        4.2.1 访谈设计与实施
        4.2.2 访谈结果分析
        4.2.3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汇总
    4.3 基于问卷调查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修正
        4.3.1 信效度分析
        4.3.2 重要度分析
        4.3.3 供需评估指标筛选结果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赋权
        4.4.1 层次分析法(AHP)原理介绍
        4.4.2 指标权重具体设计
        4.4.3 指标权重汇总
第五章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实证研究
    5.1 供需评估模型可行性分析
    5.2 问卷设计与预调研
    5.3 样本选取与数据分析
        5.3.1 信效度检验
        5.3.2 描述性分析
    5.4 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供需评估定量分析
        5.4.1 以图书馆不同区块划分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4.2 以户籍划分不同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4.3 以年龄划分不同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4.4 以性别划分不同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4.5 以受教育程度划分不同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5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不足
第六章 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策略
    6.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精准供给
    6.2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6.3 提升公共图书馆治理水平推进总分馆制资源均衡供给
    6.4 提升图书馆人才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6.5 基于用户需求确定服务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访谈提纲
附录2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附录3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4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实证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学生图书员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D]. 周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研究 ——以洱源县图书馆为例[D]. 赵春花.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林晨晨. 扬州大学, 2021(09)
  • [5]小学课后服务“中高段”学生自主阅读行动研究[D]. 唐海康. 成都大学, 2021(07)
  • [6]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D]. 刘士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7]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 万依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赵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9]科技查新服务的情景构建及在智能化查新平台的应用研究[D]. 李鑫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0
  • [10]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 仝欣.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学生图书馆员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