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A和P-选择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uPA和P-选择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uPA、P-选择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孙凤[1](2020)在《抗新生血管新生肽ES2的体外非抗凝肝素化修饰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或者是多肽类药物在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高有效性、强特异性、低毒性和副作用、明确的生物学功能等特征,对特定疾病具有无可替代的疗效。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是一个分子量为20 kDa的多肽,是被研究最多的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剂。它可通过抑制肿瘤及其组织附近的新生血管的生成来发挥抗肿瘤作用。ES2(60-70,IVRRADRAAVP)是ES中一段可高效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的氨基酸片段,其体内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活性约为完整ES序列的3倍。但是与小分子化学药物相比,存在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免疫原性等共性缺点。通过聚乙二醇化,这些缺点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但是由于聚乙二醇在体内不可降解,其大量长期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由于聚乙二醇不具有任何生物功能,其作用相对单一。近年来,多糖在抗肿瘤研究中获得了飞跃性的进步,由于其抗药性、高安全性以及相对较小的副作用,它们成为抗肿瘤药物筛选的重要信息源之一。研究表明,肝素(Heparin,HP)能与肿瘤部位过度表达的新生血管相关的生长因子(VEGF、bFGF)结合而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肿瘤部位血管新生,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但因其具有抗凝活性,其作为抗肿瘤药物在体内长期较大剂量应用具有较大出血风险。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对对肝素进行结构改造,在降低其抗凝活性的同时,保持或提高其抗肿瘤增殖和转移的活性。使肝素结构中非硫酸化糖醛酸C2-C3邻位羟基断裂可以制备抗凝活性显着降低甚至消失的非抗凝肝素(GSHP),将GSHP和ES2通过酰胺键连接,制备GSHP-ES2结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氢谱(1HNMR)、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质谱(MS)等对中间产物和终产物进行结构确证。对GSHP-ES2的体内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APTT检测到结合物抗凝活性较低、在不同温度和pH的条件下结合物的稳定性均高于ES2;对结合物进行体内外抗新生血管的研究,结果发现GSHP-ES2的活性均高于ES2;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GSHP-ES2的半衰期比ES2延长了 3.67倍,且与ES2相比,结合物在体内肝脏中具有较高的浓度,且保留时间比其他组织更长;靶向性研究发现,GSHP-ES2对内皮细胞和P-选择素的亲和力均显着高于ES2;考察GSHP-ES2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发现GSHP-ES2(38.36%)的抗肿瘤活性显着高于ES2(24.77%)。在此基础上,为增加抗肿瘤活性,将含有二硫键的胱胺(CYS)与GSHP通过酰胺键连接,将天然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与GSHP通过酯化反应连接,再将ES2与CYS通过酰胺键进行连接,制备了 PTX-GSHP~CYS-ES2结合物。采用谷胱甘肽(GSH)对PTX-GSHP~CYSES2的环境响应性进行考察,发现PTX-GSHP~CYS-ES2表现出氧化还原敏感性的释药行为;以内皮细胞EAhy926和高转移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为模型,通过CCK-8、划痕、管腔、Transwell等方法考察PTX-GSHP~CYS-ES2结合物的抗新生血管生成能力,结果显示它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通过凋亡和周期考察PTX-GSHP-CYS-ES2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发现结合物能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且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从而获得了具有肿瘤微环境敏感且具有“一药双靶”能力(一次给药,多肽针对新生血管、化疗药针对肿瘤细胞两个靶点)的协同抗肿瘤药物,为开发靶向性抗肿瘤的多肽药物奠定了基础。

董凤歌[2](2020)在《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荟萃分析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Web of Scienc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检索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相关的文献研究,检索时间均由建库开始到2019年12月。采用风险比(Hazard ratio,HR)评估CD24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评估CD24表达阳性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如肿瘤TNM分期、年龄、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三阴性乳腺癌、核分级高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状态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1篇研究,共计有乳腺癌患者28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是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其中OS:HR=1.15,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4-1.17,P<0.00001;DFS:HR=1.28,95%CI:1.02-1.61,P=0.003;(2)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RR=1.17;95%CI:1.02-1.34;P=0.03);(3)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高级别核分级显着相关(RR=1.16;95%CI:1.04-1.30;P=0.009);(4)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Her-2阳性表达显着相关(RR=1.21;95%CI:1.08-1.36;P=0.001);(5)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显着相关(RR=1.47,95%CI:1.06-2.04,P=0.021);(6)CD24在乳腺癌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三阴性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OS、DFS具有显着相关性,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2.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高级别核分级、Her-2阳性状态、肿瘤TNM分期显着相关。3.CD24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与患者年龄、三阴性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

齐洁敏,于淑莉,白兴武,王闯[3](2019)在《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P-选择素和HP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技术检测40例良性葡萄胎、12例恶性葡萄胎组织中P-选择素和HPA的表达情况,同时对比观察40例正常胎盘绒毛。结果 P-选择素和HPA在正常胎盘绒毛、良性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组织中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阳性表达强度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P-选择素和HPA在良、恶性葡萄胎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 05)。结论 P-选择素和HPA过表达促进葡萄胎的发生、发展,检测两者表达对于良、恶性葡萄胎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葡萄胎恶性发展的生物学预测指标。

郭杏丹,林春华,陈旻,唐蜜,桑娜[4](2018)在《P-选择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P-选择素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卵巢癌患者病情进展、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经病理学确诊的87例卵巢癌患者为恶性组,另选取同期该院病理科收集的44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切片为良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标本中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分析P-选择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恶性组的P-选择素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卵巢癌组织中P-选择素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显着相关(P<0. 05)。P-选择素蛋白阳性表达的卵巢癌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P-选择素蛋白阴性表达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P-选择素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阳性表达患者。结论 P-选择素与卵巢癌的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高表达对患者的预后不利。

杨凤国,马卫军,王闯,白兴武,齐洁敏[5](2017)在《P-选择素、整合素α5β1和HPA在PSTT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胎盘原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与绒毛膜癌、侵袭性葡萄胎、良性葡萄胎并列为第四种滋养叶细胞真正肿瘤。PSTT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妊娠实验大多为阳性,阴道不规律出血或闭经,除误诊为妊娠、良恶性葡萄胎外,还常常误诊为绒癌。近几年,文献曾报道该少数患者死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因此发

李伟[6](2013)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信号传导通路蛋白表达谱筛选和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胃癌是世界上排在第四位的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而因为胃癌所导致的肿瘤相关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在世界上排在第二位。大多数的胃癌病人在出现症状的时候已经处于TNM分期的III期或者IV期,并且这些病人中大多数伴随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手术前确定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对判断胃癌的分期以及针对性地制定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手术对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主要是基于影像学技术,而依靠淋巴结大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技术不是一个可靠性的指标。因此在术前找到有效地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出参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的蛋白质,找出这些蛋白质所参与的信号传导网络,寻找针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靶点,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从而帮助预测胃癌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及预后。方法:本研究应用蛋白通路芯片技术(Protein pathway array,PPA)针对193个磷酸化或非磷酸化抗体,检测测试队列中的130例胃癌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应用SAM统计学软件发现在训练组中的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和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并进一步对验证组胃癌病例应用K-fold交叉验证法(K=10)以及SVM模型分类器鉴定筛选出来的差异性表达蛋白质的分类能力。本研究还应用聚类分析方法鉴定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并应用Ingenuity PathwayAnalysis(IPA)分析软件研究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网络的影响。为了检测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SAM统计学软件针对测试队列中的57例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和73例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探讨了胃癌淋巴结转移蛋白质表达谱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脉管浸润之间的关系。为了计算胃癌病人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应用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和临床病理学参数建立了一个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并计算了模型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进一步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优势。我们进一步用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找到影响生存的风险因素。最后在验证队列中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状态及预后的能力进行验证。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测试队列的训练组中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和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之间共有27个蛋白质或磷酸化蛋白质存在差异性表达,在这27个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之间有12个蛋白质被用作分类蛋白,认为这些蛋白具有较强的分类能力,其对训练组和验证组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的准确率分别为83%和86%,敏感度分别为86%和88%,特异度分别为80%和82.5%;应用分层聚类分析方法分析这12个具有较强分类能力的蛋白质,将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和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分开为两类,12个蛋白质根据表达上升或下降也分为两类;IPA系统根据这些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绘制出了胃癌淋巴结转移信号传导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与细胞运动、细胞死亡和生存、细胞发育、细胞生长及增殖以及基因表达相关,并且这些蛋白质也与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胃肠道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这些蛋白质的上游调节蛋白质可能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的靶点;在不同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脉管浸润状态的胃癌患者中,存在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这些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可能是潜在的与胃癌进展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我们的研究还表明5个蛋白质(Factor XIII B、TFIIH p89、ADAM8、COX-2和CUL-1)和脉管浸润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风险因素。结合5个蛋白质和脉管浸润建立了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其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96.3%和91.2%。胃癌淋巴结转移模型还可以用来预测每一个患者的预后情况。在一组独立样本中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胃癌淋巴结转移模型中的5个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其结果与以上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着眼于胃癌淋巴结转移信号传导通路,通过对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组织标本和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组织标本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筛选和PPA分析,研究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的信号传导通路在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对胃癌细胞发育、运动、生长和增殖以及凋亡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存在广泛的信号传导蛋白质的表达的异常。其中部分蛋白质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脉管浸润状态相关,可能作为判断胃癌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特别是基于Factor XIII B、TFIIH p89、ADAM8、COX-2和CUL-1这5个蛋白质以及脉管浸润所建立的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为预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以及判断患者预后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预测系统。

黄秀英,李凤玲,唐福兴,张颖,张素华[7](2013)在《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转移扩散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法检测93例IDC、25例乳腺导管内癌(DCIS)和17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IDC中,P-选择素、CD44v6和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7%、82.79%和79.56%,P-选择素和CD44v6在IDC的阳性表达率高于DCIS和正常乳腺组织,nm23在IDC的阳性表达率低于DCIS和正常乳腺组织(P<0.05)。P-选择素、CD44v6和nm23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P-选择素和CD44v6高表达、nm23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选择素和CD44v6与IDC临床分期有关(P<0.05),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14,P<0.05)。结论 P-选择素、CD44v6与nm23蛋白可能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恶性转化及转移扩散过程。

张占东[8](2012)在《P-选择素和p16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p16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和TNM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P-选择素和p16基因蛋白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P-选择素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而正常乳腺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P<0.01);乳腺癌组织p16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1)。乳腺癌组织P-选择素和p16基因蛋白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或<0.01)。乳腺癌组织P-选择素和p16基因蛋白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72,P<0.01)。结论 P-选择素和p16基因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二者表达的联合检测对评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和TNM分期可能有一定价值。

黄秀英,唐福兴,李凤玲,齐磊岩,张颖,张素华[9](2012)在《P-选择素、CD44V6的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选择素、CD44V6基因在乳腺癌转移扩散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选择素、CD44V6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25例,浸润性导管癌(IDC)68例及17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选择素、CD44V6在DCIS和IDC中的阳性和强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44V6蛋白在IDC中的强阳性率明显高于DCIS(P<0.05),P-选择素、CD44V6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不同分化程度之间及不同临床分期0~Ⅰ期和Ⅱ~Ⅲ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选择素、CD44V6与肿瘤的大小及患病年龄状况均无关(P>0.05)。P-选择素与CD44V6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χ2=15.942,r=0.414,P<0.01)。结论 P-选择素与CD44V6蛋白可能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恶性转化及转移扩散过程。

马吉光[10](2012)在《MAPK及SNAIL蛋白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认为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2年CA期刊在线公布了美国癌症统计数据,乳腺癌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9%,位居首位,死亡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14%,仅次于肺癌。我国2011年报道了乳腺癌发病率为47.64/10万,位于第1位,死亡率为10.41/10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5位。“三阴”型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C-erbB-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亚型。研究表明此种类型的乳腺癌侵袭性强,预后差,但因这一类型乳腺癌三种受体均无表达,故无法从内分泌及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中获益。MAPK是细胞内的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细胞生长、分化等过程。Snail是一种编码锌指蛋白的转录因子,可诱发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已知MAPK及Snail在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但截至目前尚缺少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三阴”型乳腺癌组织中MAPK及Snail的表达,探讨MAPK和Snail的表达与“三阴”型乳腺癌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临床分期、复发转移及预后间的关系,了解其可否作为“三阴”型乳腺癌复发转移、生存等预后因素的预测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银川市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确诊,5年随访资料完整的“三阴”型和非“三阴”型乳腺癌组织各40例以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5cm)中的MAPK和Snail的表达。全面分析MAPK和Snail的蛋白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同时分析两种蛋白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APK及Snail阳性表达均定位细胞浆及部分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分布,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无表达或低表达。40例“三阴”型乳腺癌组织MAPK的阳性表达率为45.0%(18/40),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5%(3/2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Snail在“三阴”型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55.0%(22/40),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为25%(5/20),两者相比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三阴”型乳腺癌组中,MAPK的阳性表达率为45.0%(18/40),Snail的阳性表达率为70.0%(28/40),与“三阴”型乳腺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APK与Snail蛋白在“三阴”及非“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其发病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家族史、民族、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阴”型乳腺癌患者中,MAPK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及TNM分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ail蛋白在原发灶T1、T2及T3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57.7%及66.7%,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淋巴结无转移及N1,N2+3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0%,66.7%和81.8%,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TNM分期的Ⅰ期、Ⅱ期及Ⅲ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43.5%及91.7%,三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阴”型乳腺癌中MAPK及Snail的阳性表达率在发生复发转移组中分别为68.4%(13/19)和89.5%(17/19),与未复发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MAPK及Snail阳性表达者易出现复发转移;但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相同的综合治疗基础上,“三阴”型乳腺癌组中,MAPK阴性表达组与阳性表达组5年总生存期分别为77.3%及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il阴性表达组与阳性表达组5年总生存期分别为88.9%及40.9%,两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Logistic多因素分析,MAPK的表达及TNM分期是“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独立危险因素。7.MAPK与Snail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45,P<0.05)。结论1.MAPK及Snail蛋白在“三阴”型乳腺癌及非“三阴”型乳腺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呈低表达或无表达,表明MAPK及Snail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2.MAPK及Snail蛋白高表达的“三阴”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生存率低。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并共同作用促进乳腺癌的进程。3.MAPK的表达是影响“三阴”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uPA、P-选择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PA、P-选择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抗新生血管新生肽ES2的体外非抗凝肝素化修饰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非抗凝肝素化ES2结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ES2的固相合成
        2. GSHP药物的制备
        3. GSHP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4. GSHP-TBA的合成
        5. GSHP-TBA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和分子量测定
        6. GSHP-ES2的合成及纯化
        7. GSHP-ES2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和分子量测定
        8. GSHP-ES2和ES2药物的形态学表征
    三. 实验结果
        1. ES2肽的表征
        2. GSHP的合成及~1H-NMR谱分析和分子量的测定
        3. GSHP-TBA的合成及~1H-NMR谱分析
        4. GSHP-ES2的合成及~1H-NMR谱分析和质量测定
        5. GSHP-ES2和ES2药物的形态学表征
    四. 讨论
        1. ES2肽的合成与表征
        2. GSHP的合成与表征
        3. GSHP-TBA的合成与表征
        4. GSHP-ES2的合成与表征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ES2及GSHP-ES2的体内外抗血管新生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1. GSHP和GSHP-ES2体外抗凝活性的测定
        2. ES2及GSHP-ES2的稳定性研究
        3. EAhy926/B16F10细胞的复苏、培养和传代
        4. ES2及GSHP-ES2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5. ES2及GSHP-ES2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6. GSHP-ES2结合物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
        1. GSHP和GSHP-ES2体外抗凝活性的测定
        2. ES2及GSHP-ES2的稳定性研究
        3. ES2及GSHP-ES2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4. ES2及GSHP-ES2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5. ES2及GSHP-ES2结合物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四. 讨论
        1. GSHP和GSHP-ES2体外抗凝活性的测定
        2. GSHP和GSHP-ES2稳定性测定
        3. ES2及GSHP-ES2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4. ES2及GSHP-ES2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5. ES2及GSHP-ES2结合物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SHP-ES2的靶向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
    二. 实验方法
        1. ES2及GSHP-ES2对P-选择素的亲和能力
        2. ES2-FITC及GSHP-ES2-FITC药物的制备
        3. 生物药物ES2-FITC和GSHP-ES2-FITC的分析方法建立
        4. ES2及GSHP-ES2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 实验结果
        1. ES2及GSHP-ES2对P-选择素的亲和能力
        2. 生物药物ES2-FITC和GSHP-ES2-FITC的分析方法建立
        3. ES2及GSHP-ES2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 组织分布
    四. 讨论
        1. ES2及GSHP-ES2对P-选择素的亲和能力
        2. 生物药物ES2-FITC和GSHP-ES2-FITC的分析方法建立
        3. ES2和GSHP-ES2的药代动力学
        4. 组织分布
    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肿瘤微环境敏感PTX-GSHP~CYS-ES2的合成与表征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GSHP~CYS的合成
        2. GSHP~CYS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3. GSHP~CYS-TBA的合成
        4. GSHP~CYS-TBA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5. PTX-GSHP~CYS的合成
        6. PTX-GSHP~CYS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7. PTX-GSHP~CYS-ES2的合成
        8. PTX-GSHP~CYS-ES2药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9. PTX-GSHP~CYS-ES2药物的形态学表征
    三. 实验结果
        1. GSHP~CYS的~1H-NMR谱分析
        2. GSHP~CYS-TBA的~1H-NMR谱分析
        3. PTX-GSHP~CYS的~1H-NMR谱分析
        4. PTX-GSHP~CYS-ES2的~1H-NMR谱分析
        5. PTX-GSHP~CYS-ES2药物的形态学表征
    四. 讨论
        1. GSHP~CYS的合成与表征
        2. GSHP~CYS-TBA的合成与表征
        3. PTX-GSHP~CYS的合成与表征
        4. PTX-GSHP~CYS-ES2的合成与表征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TX-GSHP~CYS-ES2的环境响应性、稳定性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试剂
    二. 实验方法
        1. PTX-GSHP~CYS-ES2对环境响应性测定
        2. PTX-GSHP~CYS-ES2的稳定性研究
        3. 细胞的复苏、培养和传代
        4. PTX-GSHP~CYS-ES2结合物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三. 实验结果
        1. PTX-GSHP~CYS-ES2对环境响应性测定
        2. PTX-GSHP~CYS-ES2的稳定性研究
        3. PTX-GSHP~CYS-ES2结合物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四. 讨论
        1. PTX-GSHP~CYS-ES2对环境响应性测定
        2. PTX-GSHP~CYS-ES2的稳定性研究
        3. PTX-GSHP~CYS-ES2结合物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五.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CD24的生物学特性
    2.2 CD24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2.3 CD24在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和复发转移中的作用
    2.4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2.5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
    2.6 结语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检索策略
    3.4 数据提取
    3.5 质量评价
    3.6 统计学方法
        3.6.1 统计学软件及分析
        3.6.2 敏感性分析
        3.6.3 发表偏倚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检索结果
    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NOS评分
    4.3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4.3.1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OS的相关性
        4.3.2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DFS的相关性
        4.3.3 敏感性分析
        4.3.4 发表偏倚
    4.4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4.4.1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4.4.2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核分级的相关性
        4.4.3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的相关性
        4.4.4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Her-2 状态的相关性
        4.4.5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年龄的相关性
        4.4.6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的相关性
        4.4.7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状态的相关性
        4.4.8 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孕激素受体状态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P-选择素和HP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
    1.3 方法
        1.3.1 免疫组化SP法
        1.3.2 RT-PCR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1.1 良、恶性葡萄胎中P-选择素和HPA蛋白的表达
        2.1.2 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P-选择素蛋白和HP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2.2 RT-PCR检测结果
        2.2.1 P-选择素mRNA在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
        2.2.2 HPA mRNA在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
        2.2.3 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P-选择素mRNA和HPA mRNA表达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P-选择素
    3.2 HPA
    3.3 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P-选择素和HPA的相关性

(4)P-选择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免疫组化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标本中P-选择素蛋白的表达差异
    2.2 P-选择素蛋白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P-选择素蛋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3 讨论
    3.1 背景研究
    3.2 两组标本中P-选择素蛋白的表达差异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3.3 P-选择素蛋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5)P-选择素、整合素α5β1和HPA在PSTT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选择素与PSTT
    1.1 P-选择素的结构和功能
    1.2 P-选择素与肿瘤
2 整合素α5β1与PSTT
    2.1 整合素α5β1的结构和功能
    2.2 整合素α5β1与肿瘤
3 HPA与PSTT
    3.1 HPA的结构和功能
    3.2 HPA与肿瘤
4 小结与展望

(6)胃癌淋巴结转移信号传导通路蛋白表达谱筛选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淋巴结转移机制的概述
        1.2.2 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2.3 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信号传导通路
        1.2.4 小结
第2章 实验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病例选择和标本取材
    2.2 蛋白通路芯片技术(Protein pathway array,PPA)
        2.2.1 实验材料及配制
        2.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Blot,WB)
        2.3.1 实验材料及配制
        2.3.2 实验方法
    2.4 统计软件及方法
        2.4.1 统计软件
        2.4.2 统计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3.1 测试队列中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组织与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组织间差异表达信号传导通路蛋白的筛选及鉴定
        3.1.1 结果
        3.1.2 讨论
    3.2 IPA 系统分析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和网络
        3.2.1 结果
        3.2.2 讨论
    3.3 胃癌淋巴结转移蛋白质表达谱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3.3.1 结果
        3.3.2 讨论
    3.4 基于蛋白质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3.4.1 结果
        3.4.2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的表达
    2.2 P-选择素、CD44v6和nm23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IDC中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表达的关系
3 讨论

(8)P-选择素和p16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试剂与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P-选择素和p16的阳性表达比较
    2.2 乳腺癌P-选择素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的关系
    2.3 乳腺癌p16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的关系
    2.4 乳腺癌P-选择素和p16表达的相关性
3 讨论

(10)MAPK及SNAIL蛋白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实验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四、uPA、P-选择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新生血管新生肽ES2的体外非抗凝肝素化修饰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孙凤. 山东大学, 2020(12)
  • [2]CD2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D]. 董凤歌. 吉林大学, 2020(08)
  • [3]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P-选择素和HP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齐洁敏,于淑莉,白兴武,王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9(03)
  • [4]P-选择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J]. 郭杏丹,林春华,陈旻,唐蜜,桑娜. 中国妇幼保健, 2018(24)
  • [5]P-选择素、整合素α5β1和HPA在PSTT中的研究进展[J]. 杨凤国,马卫军,王闯,白兴武,齐洁敏.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7(06)
  • [6]胃癌淋巴结转移信号传导通路蛋白表达谱筛选和分析[D]. 李伟. 吉林大学, 2013(08)
  • [7]P-选择素、CD44v6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黄秀英,李凤玲,唐福兴,张颖,张素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01)
  • [8]P-选择素和p16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张占东. 河北医药, 2012(17)
  • [9]P-选择素、CD44V6的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研究[J]. 黄秀英,唐福兴,李凤玲,齐磊岩,张颖,张素华. 河北医药, 2012(13)
  • [10]MAPK及SNAIL蛋白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马吉光. 宁夏医科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uPA和P-选择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