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国、英国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日本、美国、英国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一、日本、美国、英国对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李媛媛[2](2021)在《西方继续教育培训经验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范围内,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更多的是在继续教育的范畴下讨论的。肇始于美国,拓展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经过近九十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发展模式。总结这些发达国家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做法和经验对"十四五"时期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未来我们要通过强化法律支持、更新培训理念、保障培训经费、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丰富教学形式、加强质量管理、利用社会和市场力量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效益。

郑小凤[3](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徐中[4](2021)在《核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文中认为核能是一种广受重视的清洁能源,然而福岛核事故之后公众接受度低限制行业发展,国内多个涉核项目搁浅。我国在核电建设方面非常强调核电企业的公众接受度,并把它作为核电项目审批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改善核电企业的公众接受度成为我国核电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从核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探讨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首先以文献研究归纳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信任、公众认知、风险感知和收益感知,提出假设:公众对核电企业社会责任感知能够提升核电公众接受度。然后以秦山核电周边211名居民为研究对象,整合并修正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信任、公众认知、风险感知、收益感知等已有量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我国公众对核电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分为两个维度,分别是法律责任感知、经济与道德责任感知;(2)法律责任感知对核电公众接受度存在正向影响;公众认知、恐慌风险感知和收益感知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以嘉兴市周边(排除海盐县)195名居民为研究对象,分三组观看核电企业不同社会责任的宣传视频或不观看视频,以ANOVA分析比较了不同宣传内容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公众接受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核电企业宣传其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提升公众接受度(2)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方面对提升公众接受度的效果并无显着差异。

郭家田[5](2021)在《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老牌汽车制造业强国,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是应对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解决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确定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及其能力结构是什么。第二,培养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国外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及国内的职业资格框架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并调研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根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竞赛培养三条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路径下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不足;竞赛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较快,但技能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对较窄,对资源的需求度却相对较高;校企合作培养路径能够满足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要求,但存在培养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缺乏职业素质培养等情况。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路径现状,结合培养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类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终身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竞赛培养路径的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专业兴趣等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多层次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资源的转化及受众面,提升以赛促学的效果。根据企业培养路径现状,结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等影响程度较高的机制类因素,通过完善企业培养机制和培训资源,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何俊萍[6](2021)在《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的劳动人们”。2015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行业的引导作用,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多种方式去激发企业的办学活力,明确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人才培养全过程离不开行业企业参与,应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的建议”。在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重视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和就业质量,并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为政府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提供参考,增强企业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提升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研究对象主要是广东省内的三所高职院校,研究方法采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搭建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含产教融合投入指标、产教融合过程指标、产教融合效果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教学与培训、课程建设、企业效益、学校效益、学生满意度等九个指标,三级指标有三十二个。运用评价体系对H1、H2、H3三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H1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属于优秀水平,H2和H3高职院校均属于良好水平。三所样本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发展产教融合提供了一个范本。但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投入环节、过程环节和效果环节上依然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应在充分了解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基础上去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水平的建议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设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建设实践导向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以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投入环节的建设。增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构筑以学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以强调技能为核心高效开展教学与培训,以实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环节的优化。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效益,基于就业导向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对产教融合服务和自身发展满意度,以保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果环节的产出。

熊华城[7](2021)在《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校园足球教师培训是加强我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分为国家级、省级、县区级等各类足球教师培训。为了掌握培训的绩效水平,同时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不断发展与完善,进行绩效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的实际出发,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征和体育教师培训特点,构建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为例,对本文构建的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希望能为培训主办方提供科学的第三方评价工具。本研究借助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询与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梳理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现状,成人继续教育、绩效评价等专业理论知识,结合校园足球项目特点,确立了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初步拟定了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然后通过21名专家的两轮咨询,最终确立了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拟定评价指标的标准。最后通过借助案例对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分析,并根据案例分析的启发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续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或其他体育项目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确立了由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影响层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并得出以下结论:(1)提升各方主体关于培训绩效的评价意识是开展培训绩效评价的基础;(2)通过授权高校等第三方主体,提供绩效相关信息,有利于丰富培训绩效评价活动;(3)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具有培训内容分享、实践心得分享、教学实践信息上传等功能的移动软件,既有利于系统收集受训教师在本次培训前后变化数据,从而全面的开展培训绩效评价,同时也有利于以点带面,加大受训教师的骨干辐射作用。

武光晨[8](2021)在《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文中指出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经两年有余,这次修改力度之大是空前的,改变了传统的分类税制,提高了税收起征点,增加了一些反避税条款等。但其中最根本的变革在于新增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法律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不同纳税人的个体差异,体现出税收公平原则;该制度的规定同时回应了民众对个人费用支出扣除的社会呼声,重点照顾的是中低收入群体,这也体现出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不在局限于调节收入分配,而在于更加关注社会民生;该制度的增加也体现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与时代接轨、与国情共融的局面,有利于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以及减轻税负,让每一个纳税人能够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更深一层看,该项制度不单单是税收领域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法治建设等国家建设问题,有利于推进我国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制度,由于该制度的某些实施规定较为模糊、相关部门缺乏实践经验等,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根据该制度两年来的实践现状,以税法学中的基本原则——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及量能课税原则和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这六大项目中归纳出该制度在扣除项目、扣除范围、扣除标准和扣除对象上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某些特殊项目的扣除没有列入、多个项目的扣除范围的限定不适合我国国情、扣除标准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没有考虑到特殊性以及扣除对象分摊方式的设置存在矛盾。长此以往,会不利于个人所得税在促进社会公平、缓解贫富差距上作用的发挥。虽然该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其他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因而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在该制度上积累的成功经验来为我国完善该制度提供启发。重点分析出英国、日本、美国这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出可以借鉴的地方,在扣除项目、扣除范围和调整机制上予以改进。根据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为该制度提供完善建议:在扣除项目上增加某些特殊人群、意外事件和商业保险的扣除;对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扣除项目的扣除范围进行适当改进;在扣除标准上引入地区特殊性规定和动态调整机制,还有根据各个项目的特殊性进行个性化设计;根据“大家庭”和“小家庭”结构的划分机制设置更为灵活的扣除对象分摊方式。

徐晓霞[9](2021)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是培养中职学校教师“双师”能力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构建完善的中职教育机制。当前,伴随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有效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获得了迅速提升与进步,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亦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因此,笔者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功能视角展开全面分析,以期能够对其形成透彻、清晰的认识。论文主要借助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展开研究,以广西6所中职学校的社会调研为案例,深入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施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第一,笔者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相关概念展开了全面的论述,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激励理论、学习迁移理论等,分析了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为有效推进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围绕着制度构建为重点,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重要性展开,分析该制度功能的理论根源,实现理论研究与现实功能相结合的深入分析。第三,围绕功能实效展开,借助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等手段对广西的中等职业学校实际展开研究,从问题意识出发,全面分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制度中产生问题的根源,以此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全面性归纳。第四,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前中国的实际状况出发,基于国家、学校、企业和教师四个角度出发,针对性探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良好实施的有效对策,为相关研究贡献新的思路和见解。论文全面分析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功能的具体情况,在科学把握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所出现的不足之处展开全面分析,把握其背后的缘由,以此针对性探寻有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良好发展的合理举措,以期能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和新教学改革等方面产生现实意义。

孙丹[10](2021)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 ——以Y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个人所得税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工具,具有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而且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和增强个人的纳税意识。个人所得税是目前我国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第四大税种,但是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较低,使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2018年8月31日,《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次修正完成,这也开启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从分类税制转变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综合所得的征收对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成为税务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逐渐发展起来,从不同角度对税收征管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公共管理理论确立了纳税人与税务部门平等的经济主体关系,提倡政府职能管理市场化,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信息不对称理论启示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同时积极获取更多的第三方涉税信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中一系列理念对新形势下个人所得税征管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以“个人所得税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对新公共管理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读,基于作者对Y区税务局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详细调研,结合Y区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通过文献分析、访谈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出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征管服务资源不足、征管探索不深入、自然人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税收征管大数据建设较落后四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征管经验,结合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加强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完善自然人信用评价及应用体系、加快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建设。希望本文能为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日本、美国、英国对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美国、英国对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西方继续教育培训经验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
    (一)英国
        1.做法
        (1)立法保障。
        (2)市场化导向的理念。
        (3) 主管机构和培训主体。
        (4)继续教育培训主体。
        (5)负责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机构主要有:一是政府各部门设立的培训中心。
        2. 经验
        (1)完善的经费保障。
        (2)系统的继续教育及全方位的改革体系。
        (3)多元化的教学实现形式。
        (4)多层次有差别的学费支付方式。
        (5)通过加强社会监督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二)美国
        1.做法
        (1)终身教育和实用主义理念。
        (2) 管理的法制化。
        (3) 培训机构的多元化。
        2.经验
        (1)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前沿[3]。
        (2)培训的市场化运作。
        (3)培训突出特色和重点。
        (4)设置机构对继续教育的机构和教师进行认证,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日本
        1.做法
        (1) 主管继续教育的机构。
        (2) 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机构。
        2.经验
        (1)充足的经费保障。
        (2)重视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
        (3)根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
        (4)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
        (5)教学形式多样化。
    (四)法国
        1.做法
        (1)相对完善的立法。
        (2) 明确的主管机构。
        (3) 多样化的成人继续教育学习机构。
        2.经验
        (1)专业技术公职人员的培训有充足保障。
        (2)培训要务实。
        (3)努力追求低成本、高效益。
        (4)要培训注重发挥评估的作用。
二、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启示
    (一)强化法律支持[8]
    (二)更新培训理念
    (三)保障培训经费
    (四)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五)丰富教学形式
    (六)加强质量管理
    (七)利用社会和市场力量提高培训效益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核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核电公众接受度研究综述
        2.1.1 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发展
        2.1.2 实例研究与比较
        2.1.3 最新研究热点
        2.1.4 国内相关研究
    2.2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2.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
        2.2.2 核电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2.2.3 消费者与企业社会责任
    2.3 企业社会责任与核电公众接受度
3 研究构思
4 研究一:核电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变量及研究工具
        4.3.2 问卷发放
        4.3.3 统计分析方法
        4.3.4 被试信息统计
    4.4 量表修正
        4.4.1 核电企业社会责任感知量表的项目分析
        4.4.2 核电企业社会责任感知量表的信度分析
        4.4.3 核电企业社会责任感知量表的效度分析
        4.4.4 核电公众接受度及相关变量量表的项目分析
        4.4.5 核电公众接受度及相关变量量表的信度分析
        4.4.6 核电公众接受度及相关变量量表的效度分析
        4.4.7 量表修正结果
    4.5 研究结果与分析
        4.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5.2 相关分析
        4.5.3 回归分析
        4.5.4 中介效应检验
    4.6 小结与讨论
5 研究二:核电企业社会责任宣传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实验设计
        5.3.2 实验流程
        5.3.3 被试信息统计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相关分析
        5.4.2 正态检验
        5.4.3 社会责任实验操作对公众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和接受度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结果总述
    6.2 讨论
7 创新与意义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核电企业认知调查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制造业及高技能人才
    2.1 国际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2.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2.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1 资格框架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3.2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3.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1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4.2 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3 竞赛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4 岗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5.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5.2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5.3 提高大赛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5.4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建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目的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产教融合
        三、绩效评价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绩效管理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IPO评价模型
        四、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设计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
        二、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三、要遵循数据可获得性和权威性原则
        四、坚持投入、过程与产出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确定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专家调查法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信效度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及调查实施
        二、问卷信效度分析及指标筛选结果
    第四节 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阐述
        一、产教融合投入的指标说明
        二、产教融合过程的指标说明
        三、产教融合效果的指标说明
    第五节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二、运用层次法计算指标权重
第四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相关研究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测算步骤
    第二节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一、评价对象
        二、数据来源
        三、原始数据
    第三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过程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单因素评价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第四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结果
        一、产教融合投入的评价结果分析
        二、产教融合过程的评价结果分析
        三、产教融合效果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投入环节
        一、设立产教融合的专项资金
        二、建设实践导向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
        三、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第二节 优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环节
        一、增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
        二、构筑以学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
        三、以强调技能为核心高效开展教学与培训
    第三节 保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果环节
        一、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效益
        二、基于就业导向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三、提高学生对产教融合服务和自身发展满意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三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调查表
    附录五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基本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7)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绩效
        1.4.2 教育评价
        1.4.3 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
        1.4.4 校园足球
    1.5 研究对象、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访谈法
        1.6.3 德尔菲法
        1.6.4 层次分析法
        1.6.5 问卷调查法
        1.6.6 数理分析法
    1.7 研究创新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流程图
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2.1 教育评价理论
    2.2 培训迁移理论
    2.3 教师专业能力理论
    2.4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特点
        2.4.1 受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变化性
        2.4.2 优化培训绩效的功能性
        2.4.3 客观信息来源与主观判断的统一性
        2.4.4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的结合性
    2.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功能
    2.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意义
    2.7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作用
    2.8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与原则
        2.8.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依据
        2.8.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
3 江西省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步骤
    3.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3.2.1 国外经典绩效评价模型述评与启示
        3.2.2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模型框架设计
        3.2.2.1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内涵
    3.3 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初选评价指标
        3.3.1.1 反应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1.2 学习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1.3 收获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1.4 影响层的一级、二级初选评价指标
        3.3.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3.3.2.1 专家问卷的形成
        3.3.2.2 问卷的发放和填写方法
        3.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3.3.2.4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
        3.3.2.5 意见收集与指标修订
        3.3.2.6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
    3.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
        3.4.1 层次分析法
        3.4.1.1 指标权重概念
        3.4.1.2 层次分析法概述
        3.4.1.3 层次分析法的工作程序
    3.5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
        3.5.1 反应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5.2 学习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5.3 收获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5.4 影响层下的各指标标准
    3.6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自评
4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验证分析——以2020 年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足球培训
    4.1 江西省体育教师足球培训概况
    4.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方案
        4.2.1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实施方案
        4.2.2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指标转化为实操量表
        4.2.2.1 针对反应层、学习层、收获层的转化
        4.2.2.2 对影响层的转化
        4.2.3 数据的计算
        4.2.4 数据收集时间
    4.3 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试行
        4.3.1 具体案例
        4.3.1.1 调查问卷的样本情况
        4.3.1.2 数据收集时间
        4.3.1.3 影响层追踪调查情况
        4.3.2 各层次分值
        4.3.2.1 反应层
        4.3.2.2 学习层
        4.3.2.3 收获层
        4.3.3 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界定
    (二)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理论依据
        1.税收法定原则
        2.税收公平原则
        3.量能课税原则
        4.收入分配理论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法律制度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法律制度的规定
        1.扣除项目
        2.扣除范围
        3.扣除标准
        4.扣除对象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缺少特殊项目扣除
        2.扣除范围不合理
        3.扣除标准僵化
        4.扣除对象分摊方式不科学
三、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及借鉴
    (一)英国
    (二)日本
    (三)美国
    (四)借鉴之处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增加特殊扣除项目
    (二)适当改进扣除范围
    (三)科学设计扣除标准
    (四)采用灵活的扣除对象分摊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政策导向
        2.现实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内涵的研究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问题的研究
        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议的研究
        4.文献述评
    (五)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界定
        2.相关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梳理
    (一)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二)地方政府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三)学校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四)企业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意义与功能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意义
        1.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2.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3.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功能
        1.规范功能
        2.协调功能
        3.保障功能
        4.激励功能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功能实效检视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调查
        2.访谈调查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规范功能实现情况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中实践时间制度的执行情况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协调功能实现情况
    (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保障功能实现情况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中的安全保障情况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中的资金保障情况
    (五)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激励功能实现情况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2.中等职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目的与意愿调查结果
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制定的企业实践制度不规范,教师参与方案不完善
        2.企业主体参与度较低,尚未形成校企融合的发展局面
        3.教师缺乏开放的发展观念,参与企业实践的整体认识不端正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功能实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1.国家层面: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框架尚未完善
        2.学校层面:学校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不到位
        3.企业层面:校企实践融合发展制度有待优化
        4.教师层面: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处于被动地位
五、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功能实效提升的建议
    (一)国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经验借鉴
        1.提升实践能力在教师综合素质中的考察地位
        2.构建规范合理的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制度标准
        3.政策资金支持为教师企业实践提供充分保障
        4.学校、企业、教师三位一体协调机制构建
    (二)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功能的建议
        1.国家层面
        2.学校层面
        3.企业层面
        4.教师层面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 B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访谈提纲(教师提纲)
附录 C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访谈提纲(学校提纲)
附录 D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访谈提纲(企业提纲)
致谢

(10)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 ——以Y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不足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个人所得税基本概念
        2.1.2 个人所得税改革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Y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现状及问题
    3.1 Y区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
        3.1.1 Y区个人所得税征管概况
        3.1.2 Y区税务部门的主要征管措施
    3.2 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3.2.1 自然人征管服务水平不高
        3.2.2 全员全额扣缴申报质量不高
        3.2.3 纳税激励与惩戒应用不够
        3.2.4 自然人涉税信息共享运用不完备
    本章小结
第4章 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自然人征管服务资源不足
        4.1.1 个人所得税专家型人才缺乏
        4.1.2 涉税服务机构发展不健全
    4.2 自然人征管探索不深入
        4.2.1 自然人征管服务经验不足
        4.2.2 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4.2.3 对自然人执法思路不清晰
    4.3 自然人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
        4.3.1 自然人纳税信用评价制度还未建立
        4.3.2 自然人税收违法成本较低
    4.4 税收征管大数据建设较落后
        4.4.1 一人式数据归集存在障碍
        4.4.2 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不完备
        4.4.3 涉税信息核验方法传统过时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外发达地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经验及启示
    5.1 美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经验借鉴
        5.1.1 美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
        5.1.2 美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经验的启示
    5.2 英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经验借鉴
        5.2.1 英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
        5.2.2 英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经验的启示
    5.3 日本个人所得税征管经验借鉴
        5.2.1 日本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
        5.2.2 日本个人所得税征管经验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6章 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建议
    6.1 加强纳税服务体系建设
        6.1.1 加大个人所得税宣传培训力度
        6.1.2 拓宽纳税服务渠道
        6.1.3 提高个人所得税管理社会参与度
    6.2 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
        6.2.1 组建专业化个人所得税征管队伍
        6.2.2 优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岗责配置
        6.2.3 完善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功能
        6.2.4 规范自然人执法程序
    6.3 完善自然人信用评价及应用体系
        6.3.1 建立自然人纳税信用评价制度
        6.3.2 实施不同等级纳税人分类管理制度
        6.3.3 建设自然人涉税风险智能识别系统
        6.3.4 建全纳税信用部门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
    6.4 加快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建设
        6.4.1 加强信息整合与分析
        6.4.2 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6.4.3 优化信息核验方法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日本、美国、英国对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西方继续教育培训经验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启示[J]. 李媛媛. 继续教育研究, 2021(07)
  •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核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D]. 徐中. 浙江大学, 2021(08)
  • [5]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郭家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D]. 何俊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7]江西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师培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熊华城.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我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 武光晨.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9]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D]. 徐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 ——以Y区为例[D]. 孙丹.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标签:;  ;  ;  ;  

日本、美国、英国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