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中风护理

发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中风护理

一、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脑卒中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晴[1](2021)在《《康复中心的脑卒中护理问题》(12-15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白洁[2](2021)在《脑卒中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

何兴月[3](2021)在《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评估、干预、家庭管理的相关证据进行总结,为制定家庭护理管理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构建科学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为临床护理随访提供综合指导方案。3.将方案引入临床实际,评价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行性,明确实施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1.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采用AGREE II对指南质量评价,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评价标准(2017)评价专家共识,其余文献依据原始文献类型进行质量评价,并对文献内容汇总,形成最佳证据。2.根据最佳证据内容,拟定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初稿。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初稿进行修改,形成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最终方案。3.通过临床现场调查,评价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操作性;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明确方案实施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结果:1.脑卒中患者家庭管理的证据总结:共纳入文献10篇,包括指南7篇,专家共识3篇。共汇总了50条推荐意见,包括组织管理、护理目标、评估时机、评估方式、患者评估、患者管理、社会支持系统、脑卒中远程服务及健康教育8个方面。2.构建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将推荐意见汇总形成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初稿。第一轮专家咨询中除“1.4、5.5、5.6”变异系数>0.25,其余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第二轮变异系数均<0.25。第一轮专家咨询一级条目和二级条目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326、0.442,P<0.001。修改、删除条目后,第二轮专家咨询一级条目、二级条目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422、0.456,P<0.001,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形成最终方案。3.方案评价:通过对14名实践最相关护士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方案条目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评分均超过75%;访谈对象认为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为专业人员开展实践的水平有限、支持设备的限制以及患者因素等,促进因素为系统内部的凝聚力和监督。结论:1.本研究基于循证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估清单和实践流程图,明确了评估的对象、时机、家庭管理等内容,方案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2.方案的临床意义和可操作性较强,但部分条目与临床实践存在差距。建议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客观环境和社会动态因素的相互作用,缩小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促进方案的实施。

黄青青[4](2021)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以保护动机理论为依据,制定首发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案。研究该护理干预方案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脑卒中防治知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实施护理干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框架,研究对于首发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并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预实验的方式制定最终干预方案。研究于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甲医院进行,将该院神经内科两病区住院的82名首发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名患者。通过抽签方式随机选取十病区为对照组,九病区为干预组。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和健康教育;对于干预组患者,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在干预前、干预一个月、干预两个月后使用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脑卒中防治知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价。应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共79例患者参与本研究,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39例。干预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2个月,干预组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分别为(178.38±3.16)分、(196.85±7.81)分;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分别为(168.67±3.67)分、(177.77±3.95)分。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得分(p<0.05),且在干预后的1个月、2个月,除安全用药管理得分在干预后无意义(p>0.05),自我管理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均提高,组内各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2个月后,干预组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均提高,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2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分别为(69.63±7.28)分、(74.50±6.58)分,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分别为(64.87±7.02)分、(70.00±7.07)分;干预后1个月、2个月,干预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均提高,组内各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首发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加强患者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学习;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朱晓萍[5](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秦雪[6](2020)在《住院脑卒中患者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基于对脑卒中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相关文献进行循证分析,对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质性访谈以及后续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一套满足临床实际护理需求、高效反映护理服务质量的住院脑卒中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2)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临床验证,从临床实践方面综合考量验证指标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回顾获取高质量证据,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访谈有丰富脑卒中临床护理经验和管理经验的神经内科相关专家,形成住院脑卒中患者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初稿。之后在目标医院选取一定数量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护理专家和医生进行专家访谈和预调查,修改和完善指标体系初稿,形成专家咨询稿。采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进一步修改完善指标体系,形成临床施测稿。将临床施测稿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进一步优化并形成指标体系终稿。结果(1)文献回顾过程中检索数据库文献1956篇,去除重复文献、与主题不相关文献、会议摘要、综述、评论、无法获取全文、质量等级为C级且内容存在交叉等最终纳入17篇,其中ⅠA2篇、ⅠB 1篇、ⅡA2篇、ⅡB 2篇、ⅢA5篇、ⅢB 4 篇,ⅣA 1 篇。(2)访谈过程中共访谈9位脑卒中临床专家,其中护理专家7名,医生2名。访谈时长280min,转录文字约3.3万字。提炼主题2个:指标构建角度、应用愿景期待;亚主题6个:同类研究学习、基于理论模式、患者需求导向、把握构建原则、关注临床应用、质控工具结合。(3)两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 00%和90.5%,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7和0.889,协调系数检验P<0.001。形成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14个的住院脑卒中患者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将此指标体系应用于临床,收集三个月数据,汇总分析数据后修改完善指标体系,形成终稿。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住院脑卒中患者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目标群体,具有一定适用性和临床可操作性。

张培钰[7](2020)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急性中耳炎患儿情绪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耳鼻喉科门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案,观察其对急性中耳炎患儿疗效、情绪行为发展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19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耳鼻喉科诊疗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患儿78例,对其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实施门诊常规护理,即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患儿养护人提出关于疾病治疗及护理的问题,认真解答。观察组39例实施以家庭为中心(FCC)的急性中耳炎护理方案,干预方案分为知识宣教、技能培训、行为干预三个部分。结果1.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史、病变部位、治疗用药、初诊评分;两组养护人的性别、年龄、与患儿关系、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收入、职业、婚姻、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观察组养护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三个维度和健康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健康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养护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和健康行为总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养护人鼻腔滴药法、耳部滴药法、床上洗发护理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养护人3项技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自身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患儿干预3天、干预1周、干预2周鼓膜充血、耳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3天、干预1周、干预2周鼓膜充血、耳痛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鼓膜充血、耳痛评分治疗期间均呈逐渐下降趋势,鼓膜充血评分在第一时相、第二时相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耳痛评分在第一时相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3天、干预1周、干预2周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情绪症状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量表总分低于干预前,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自身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养护人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的知识知晓率,但对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健康行为的短期效果不明显,整体提高了养护人的健康知识素养。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养护人的专业护理操作能力。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急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疗效。4.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缩短了急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时间。5.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急性中耳炎患儿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短期效果明显,患儿的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明显改善。6.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急性中耳炎患儿的生活质量。

赵喜娟[8](2020)在《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质性研究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对出院计划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根据需求内容和评估结果制定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效果。为脑卒中患者出院计划的评估及提供专科优质出院准备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出院计划需求的质性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分别对1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15例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归类和提炼主题,为制定出院计划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包括出院计划筛查表和评估表。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初步拟定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基本框架。采用德尔菲法,选取15名来自不同省市的三甲综合医院和医学高等院校的脑血管临床护理、康复护理等领域专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筛选修订指标,确定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第三部分: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5月-12月云南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干预。以BI指数量表、出院准备度量表、照顾者准备度量表为主要评价工具,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进行干预效果评价,并对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第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需求归纳为5个主题:疾病知识、康复锻炼、心理支持、经济支持、转介服务需求;照顾者出院计划需求归纳为3个主题:照护知识/技能指导、康复器械指导和喘息服务需求。第二部分:两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8、0.886,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67、0.230(P<0.0.01)。根据专家意见筛选、修订指标,最终形成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筛查表和评估表的出院计划评估体系。第三部分:1.患者出院准备度:出院时干预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在个人状态、疾病知识、应对能力、预期性支持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者准备度:入院时两组照顾者准备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照顾者准备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入院时、出院时两组患者BI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BI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干预组的平均住时间和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再入院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1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对出院计划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能为临床护士制定出院计划提供依据。2.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有利于缩短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再入院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出院准备度和照顾者准备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患者全程、动态、多学科、个性化管理,进而改善患者的康复结局。

孟宪梅[9](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王燕,王娴[10](2019)在《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角色职能的相关研究及启示》文中提出介绍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的概念和起源,主要综述了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的临床价值、实践范围,提出应明确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的角色与职责,发展本土化研究;整合院校和临床资源,加速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发展。

二、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脑卒中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脑卒中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脑卒中家庭护理研究现状
    1.3 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相关概念
    1.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脑卒中患者家庭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问题的确立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文献质量评价与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2.3 证据汇总及等级划分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1 资料与方法
        1.1 拟定专家咨询问卷
        1.2 专家入选标准
        1.3 咨询方式
        1.4 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1.6 伦理学考虑
    2 结果
        2.1 专家一般情况
        2.2 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
        2.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2.4 咨询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学考虑
    2 结果
        2.1 方案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调查结果
        2.2 质性研究访谈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第一轮)
    附录2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第二轮)
    附录3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最终方案)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附录5 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评价表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1.2.2 国外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现实意义
        1.5.2 理论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干预方案构建
    2.1 成立研究小组
    2.2 理论框架
        2.2.1 威胁评估
        2.2.2 应对评估
    2.3 初步构建方案
        2.3.1 文献回顾
        2.3.2 小组讨论
        2.3.3 专家咨询
        2.3.4 预实验
    2.4 确立干预方案
        2.4.1 强化严重性与易感性
        2.4.2 弱化内部收益与外部收益
        2.4.3 增加反应效能与自我效能
        2.4.4 降低反应代价
3 干预方案的应用研究
    3.1 研究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性质
        3.2.2 样本量计算
        3.2.3 抽样方法
    3.3 研究干预
        3.3.1 对照组
        3.3.2 干预组
    3.4 研究工具
        3.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3.4.2 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评价量表
        3.4.3 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
        3.4.4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3.5 资料收集
    3.6 统计分析
    3.7 质量控制
    3.8 伦理原则
4 研究结果
    4.1 干预前比较
        4.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1.2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
        4.1.3 干预前两组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得分比较
        4.1.4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比较
    4.2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4.2.1 干预前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4.2.2 干预后两组组间各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4.3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影响
        4.3.1 干预前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脑卒中防治知识比较
        4.3.2 干预后两组组间各时间点脑卒中防治知识比较
    4.4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4.4.1 干预前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4.4.2 干预后两组组间各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5 讨论
    5.1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5.2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对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影响
    5.3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住院脑卒中患者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政策背景
        1.2 脑卒中的患病态势依然严峻
        1.3 护理质量评价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提出与发展
        1.5 国内外住院脑卒中患者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
        1.6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3.1 相关概念
        3.2 理论依据
        3.3 理论框架
    4 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 文献回顾
    2 质性访谈
    3 专家咨询
    4 指标验证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原则
结果
    1 指标体系初稿的构建
        1.1 文献检索
        1.2 质性访谈
        1.3 专家咨询
        1.4 指标验证
讨论
    1 指标体系初稿构建过程分析
        1.1 按照规范流程构建指标体系初稿
        1.2 将PDCA循环和三维质量模型应用于指标体系
        1.3 利用质性访谈结果完善指标体系初稿
    2 专家咨询过程分析
        2.1 严格专家遴选程序
        2.2 专家咨询问卷处理过程严谨
        2.3 采纳专家提出的合理建议
    3 指标体系验证过程及适宜性分析
        3.1 指标验证过程的分析
        3.2 指标权重分配程序基本合理
        3.3 指标数据的收集处理与上报需要信息技术支持
        3.4 指标数据能够反映临床护理效果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思考
        2.1 研究的创新性
        2.2 研究的局限性及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 住院脑卒中病人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急性中耳炎患儿情绪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干预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路线
    7 医学伦理学
结果
    1 两组家庭一般资料比较
    2 干预前后两组养护人幼儿园家长问卷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
    3 干预前后两组养护人护理操作技能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
    4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时间比较
    5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治疗时间比较
    6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长处与困难量表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
    7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
讨论
    1 两组家庭一般资料分析
    2 干预前后两组养护人幼儿园家长问卷结果分析
    3 干预前后两组养护人专业护理技能操作评分结果分析
    4 干预前后两组急性中耳炎患儿鼓膜充血、耳痛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5 干预前后两组急性中耳炎患儿治疗时间比较分析
    6 干预前后两组急性中耳炎患儿长处与困难量表结果分析
    7 干预前后两组急性中耳炎患儿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结果分析
结论
研究的局限及创新之处
    1 局限性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出院计划需求的质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出院计划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一、田野研究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一、明确方案主题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质量控制
    五、伦理考虑
    六、研究结果
    七、小结
第九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角色职能的相关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的概念和起源
    1.1 概念
    1.2 起源
2 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的临床价值
    2.1 对病人的价值
    2.2 对医护人员及医疗系统的价值
3 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的实践范围
    3.1 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是临床高级护理实践的提供者
        3.1.1 早期预防
        3.1.2 症状管理
        3.1.3 并发症管理
        3.1.4 心理护理
        3.1.5 延续护理
    3.2 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是护理教育者及临床顾问
    3.3 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是系统的支持者和协调者
    3.4 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是护理服务的创新者
4 启示
    4.1 明确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的角色与职责, 发展本土化研究
    4.2 整合院校和临床资源, 加速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发展

四、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脑卒中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康复中心的脑卒中护理问题》(12-15章)翻译实践报告[D]. 王雨晴.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脑卒中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白洁. 长江大学, 2021
  • [3]基于循证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D]. 何兴月.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D]. 黄青青.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6]住院脑卒中患者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构建[D]. 秦雪. 郑州大学, 2020(02)
  • [7]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急性中耳炎患儿情绪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培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D]. 赵喜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脑卒中高级实践护士角色职能的相关研究及启示[J]. 王燕,王娴. 护理研究, 2019(06)

标签:;  ;  ;  ;  

发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中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