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元件也可能与旧元件有相同的故障!(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杰[1](2019)在《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文中认为数据中心是支持当今世界各种互联网服务的基础设施,面临硬件和应用两方面的挑战。硬件方面,通用处理器的性能提升逐渐放缓;应用方面,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对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同于容易并行的Web服务,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需要各计算节点间更多的通信,这推动了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的快速提高,也对共享数据存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数据中心的网络和存储基础设施主要使用通用处理器上的软件处理,其性能落后于快速增长的网络、存储、定制化计算硬件性能,日益成为系统的瓶颈。与此同时,在云化的数据中心中,灵活性也是一项重要需求。为了同时提供高性能和灵活性,近年来,可编程网卡在数据中心被广泛部署,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定制化硬件加速虚拟网络。本文旨在探索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可编程网卡在加速虚拟网络之外,还可以加速网络功能、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为此,本文用FPGA可编程网卡实现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网络、内存存储节点的全栈加速。首先,本文提出用可编程网卡加速云计算中的虚拟网络功能,设计和实现了首个在商用服务器中用FPGA加速的高灵活性、高性能网络功能处理平台ClickNP。为了简化FPGA编程,本文设计了类C的ClickNP语言和模块化的编程模型,并开发了一系列优化技术,以充分利用FPGA的海量并行性;实现了ClickNP开发工具链,可以与多种商用高层次综合工具集成;基于ClickNP设计和实现了200多个网络元件,并用这些元件组建起多种网络功能。相比基于CPU的软件网络功能,ClickNP的吞吐量提高了10倍,延迟降低到1/10。其次,本文提出用可编程网卡加速远程数据结构访问。本文基于ClickNP编程框架,设计实现了一个高性能内存键值存储系统KV-Direct,在服务器端绕过CPU,用可编程网卡通过PCIe直接访问远程主机内存中的数据结构。通过把单边RDMA的内存操作语义扩展到键值操作语义,KV-Direct解决了单边RDMA操作数据结构时通信和同步开销高的问题。利用FPGA可重配置的特性,KV-Direct允许用户实现更复杂的数据结构。面对网卡与主机内存之间PCIe带宽较低、延迟较高的性能挑战,通过哈希表、内存分配器、乱序执行引擎、负载均衡和缓存、向量操作等一系列性能优化,KV-Direct实现了 10倍于CPU的能耗效率和微秒级的延迟,是首个单机性能达到10亿次每秒的通用键值存储系统。最后,本文提出用可编程网卡和用户态运行库相结合的方法为应用程序提供套接字通信原语,从而绕过操作系统内核。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个用户态套接字系统SocksDirect,与现有应用程序完全兼容,能实现接近硬件极限的吞吐量和延迟,多核性能具有可扩放性,并在高并发负载下保持高性能。主机内和主机间的通信分别使用共享内存和RDMA实现。为了支持高并发连接数,本文基于KV-Direct实现了一个RDMA可编程网卡。通过消除线程间同步、缓冲区管理、大数据拷贝、进程唤醒等一系列开销,SocksDirect相比Linux提升了7至20倍吞吐量,降低延迟到1/17至1/35,并将Web服务器的HTTP延迟降低到1/5.5。
田岑[2](2019)在《基于不同信息源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4.0的到来,智能电网大幅改变了原有的电网运行模式。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出现在各级变电站中,这些智能设备的出现,正在逐步将原有的电网人工巡检模式转变为由分布式设备智能巡检,运行人员集中监控的模式。包括远程抄表、远程调控、远程故障定位等等。配电网是整个电力系统中最接近用电单位的一环,因此配电网是否能够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将直接关系到用电单位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变化、人为操作失误、设备老旧损坏等多种不确定因素,配电网故障很难做到百分百避免,而在故障发生之后,如何尽快排除故障恢复供电就是对供电运行单位的故障处理综合能力的考验。而在这之中,故障定位是故障处理的首要环节,也是重中之重。故障定位系统对故障的反应灵敏度越快、准确度越高就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故障处理速度的下限,为快速处理配电网故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对于配电网中的非测控区和测控区分别建立了故障定位模型。其中,针对非测控区,采用了结合故障投诉电话的动态矩阵算法来达到快速定位故障点的要求。针对老旧城区、配电网建设较早的地区,其智能化组件的配备不够完善,调度控制中心只能看到静态的电力系统接线图,无法及时发现配电网故障这种现象,将根据用户反馈的不同故障信息建立不同的根节点,与固定根节点的传统矩阵算法相比,大幅减少了遍历的次数和时间,为故障抢修赢得时间。针对测控区故障,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加权模糊Petri网模型的电力系统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通过对配电网中三种不同的元件:变压器、母线和线路分别建立不同的WFPN模型,通过分析SCADA收集到的保护、断路器采样信息,推断可能的故障点。相比于传统Petri网,加权模糊Petri网模型将输入信息模糊化,其取样值由0,1变为了[0,1],同时,对于不同的输入,根据其与故障点的关联强度,赋予不同的权值,并设立了阈值,排除不可靠的信息,这样就便于我们在分析故障时,发现并排除误动、误报的信息。最后,本文运用了MATLAB的Stateflow仿真工具,对一个简单的配电网电力系统的故障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研究的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加权模糊Petri网模型的电力系统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通用性,对于SCADA采样信息的错报、误报和异变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并且,利用Stateflow仿真工具自身对于逻辑处理的特点,仿真模型既直观又简洁易于修改。很好地处理了配电网复杂多变的系统结构所带来的维护和修改工作量。
吴正阳[3](2019)在《特高压直流及其分层接入的潮流建模及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高压直流(UHVDC)输电线路具有传输容量大、输送距离远和控制灵活等特点。与传统高压直流(HVDC)线路相比,UHVDC结构更为复杂,运行方式更加灵活。分层接入模式下,逆变侧连接两个不同的交流电网,其故障后对送、受端交流电网的冲击巨大。本文针对含UHVDC及其分层接入模式的交直流电网潮流建模及可靠性灵敏度分析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针对现有交直流潮流模型无法区分UHVDC非对称运行方式与分层接入模式的问题,提出含UHVDC及其分层接入模式的交直流系统潮流模型。区分UHVDC及其分层接入模式不同运行方式,确定独立直流变量,推导换流器等值功率及扩展雅可比矩阵中各元素,建立潮流约束方程。分析不同功率转移方案下分层接入各参数的变化,对比不同方案对电网潮流的影响。2)采用矩阵形式的频率及持续时间(F&D)法建立UHVDC分层接入模式的分层等值模型。建模过程中区分整流侧、逆变侧高端与低端换流单元内部元件,计及逆变侧不同端单独备用模式;根据元件故障后对线路容量的影响,将逆变侧交流滤波器归入换流单元子系统,确定分层等值过程,最终获得UHVDC 8状态等值模型;根据分层接入模式的结构与运行特性,提出两组可靠性指标。3)针对现有最优可靠性设计(ORD)模型中需要多次计算系统可靠性指标,且无法辨别非同调设备的问题,提出基于灵敏度的ORD模型。区分UHVDC不同运行方式,建立最优负荷削减模型,推导UHVDC增量转移率公式,量化系统可靠性指标;采用系统状态-UHVDC-元件的状态概率连接系统可靠性指标与元件可靠性参数,提出灵敏度直接计算方法,避免多次计算偏导,减小误差;结合灵敏度,将系统可靠性计算转化为线性问题,避免多次计算系统可靠性,同时辨别非同调设备,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与运行成本。4)针对序贯蒙特卡洛仿真(MCS)法中系统状态概率不是所有设备可靠性参数直接关系式的问题,提出基于序贯MCS法的灵敏度模型,并应用于含UHVDC的交直流系统之中。考虑可能的转移状态和概率,以及各状态的平均持续时间,提出新的UHVDC状态转移序列生成方法;基于系统状态生成条件,区分相关设备从仿真年开始到系统状态生成时间的状态,推导系统状态持续时间对相关设备参数的偏导,提出灵敏度模型;基于UHVDC自身灵敏度模型,以等值转移率连接系统可靠性指标与UHVDC元件参数之间关系,量化相关灵敏度。
宋佰忠[4](2017)在《试论石油企业电气设备检查与故障诊断》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石油企业的发展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石油企业在相关的生产管理当中,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电气设备的检查以及故障的维修,这对石油企业中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过程当中的安全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其中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操作方式等等各种方式都会对其的性能产生影响,所以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故障,针对这些故障相关的部门要制定有效的治理和防范措施,有效的降低石油企业电气设备的故障发生概率。本文针对石油企业电气设备的检查和故障诊断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赵洪玲[5](2016)在《模拟电路故障仿真注入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模拟电路故障仿真是复杂模拟电路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可分析和验证电路系统的健壮性或容错能力,并为改进系统设计、进行故障诊断等提供依据,同时也是逻辑测试中一个重要步骤。模拟电路故障种类、数量很多,相应的故障模型也很多。有效地组织管理故障模型,快速地查找匹配故障模型,灵活、自动地故障注入,是大规模模拟电路故障仿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型模拟电路仿真系统的研制为背景,主要是针对模拟电路故障仿真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电路的单故障自动注入方法,并进行了故障仿真设计和实现。进一步完成了多故障注入器设计与实现,实现了模拟电路的多故障的自动注入。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总结了模拟电路故障仿真的理论基础、方法与应用技术。阐述了模拟电路故障仿真的概念及工作原理,介绍了广泛工程应用的Spice仿真技术及原理,分析了模拟电路故障仿真中的核心技术,即故障建模技术与故障注入技术。基于这些理论与方法,本文主要针对项目需求研究应用技术与实现。其次,结合项目中的模拟电路仿真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电路的单故障自动注入方法。该方法基于仿真系统的功能模型建立故障模型,通过故障注入器将故障自动注入到模拟电路系统。阐述了采用等效电路法建立模拟电路故障建模,提出了将故障自动注入电路系统的方法。设计了模拟电路故障仿真的总体框架,支持从故障模型库自动注入、手动设置故障注入的方式。基于元器件模型、故障模型库等,采用Spice引擎,实现了故障自动注入与故障仿真。通过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最后,为了提升模拟电路故障仿真能力,基于上述故障仿真成果,进一步提出了多故障注入算法,实现了多故障注入器。通过预处理将包括子电路的分层电路系统的网表文件展平,采用多故障注入算法批量注入故障。设计和实现了多故障注入器,并实例验证了该故障注入器的可用性。
任华[6](2014)在《基于新疆电网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新疆电网的网架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新疆电网的运行状态变的越来越复杂,新疆电网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的作用变的越来越重要,系统的可靠性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高质量的数据源是新疆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而高质量的数据源取决于电网网络构建、状态估计、数据整合这三部分有效的结合。因此,研究电网网络构建、状态估计、数据整合这三部分是十分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首先对现有的新疆电网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新疆电网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的支撑的软件平台的功能,同时分析了新疆电网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功能。其次针对新疆电网的特点,提出了对新疆电网网络构建改进方案,并将所提的方案用PSASP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新疆电网网络构建方案的可行性,新疆电网网络构建方案大大简化了网络构建的规模。同时提出了提高状态估计合格率的调试方法,以及一种新的基于矩阵计算的环网线路参数估计实用化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验证,可以提高对电网的状态估计精度。最后研究了新疆电网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中数据整合的方案,并根据新疆电网的特点提出了数据整合改进的方案。
王洪轩[7](2013)在《电路正确性验证系统的建模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电子设备已经在现代社会中普及,并且应用到各个方面。这种微电子设备已经向着多功能化、微型化发展,并且在工业、航空业、农业、医学等多个方向取得了很大的贡献,对社会进步有着极大的发展。随着微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更多的微电子元件,或者微光电子元件,这些元件通过化学或者激光手段,被集成在一块面积很小的芯片上,而这一块芯片,执行着包括计算,感应,动作命令发出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从而达到了在微型空间内的高性能计算。微电子设备,包括机械设备和光电设备。机械设备通过机械元件,运用电能作为能源,执行微型的操作,包括传感,计算,存储等。这些元件在计算机中被广泛使用,执行计算和存储功能;也在嵌入式的设备中被使用,执行传感,计算等功能;包括在航空工业中,使用微电子作为无人状态下的控制器,执行一些高危险的工作。微光电设备包括微型光栅阵列、光学开关以及微型透镜阵列。光栅阵列及光开关主要在远距离的信号传输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转化电信号到光信号,将多元信息转化为不同波长的光,从而能够在同一个光纤中复合传播信息,并且互不干扰。通过光学开关,还能够控制光信号的走向,损耗较小地将特定光学信号在任意两点间传输。现有的微电子设备通常经过电子电路设计、虚拟功能验证、制造等过程产生,在电子电路设计及虚拟功能验证过程中,由于电路的复杂性高、集成数目的不断增加,验证过程逐渐成为制约微电子功能发展及产业化的瓶颈。设计实现了这样一种系统:通过界面化的输入,对已有的或者新增的微型电子元件进行建模,同时根据元件交互对接口及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建模,得到对预定系统的全部知识。输入系统预定义的功能,对功能需求进行建模,从而得到系统目标;在系统内部,系统的全部知识:元件函数、接口信息、拓扑结构等,与系统的预期功能通过逻辑公式进行计算,最终得到系统是否能够满足预期功能的结论。在元件的建模过程中,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元件进行区分建模,通过元件的参数、功能指标等信息对元件进行建模。得到包括数学函数、逻辑函数等一系列函数在内的元件知识,并对具有相同特性函数的元件进行归约,得到统一的函数,节约了函数空间。在功能验证的过程中,将得到的模型化、逻辑化的函数进行计算,根据设定的逻辑功能,计算模型系统的逻辑可行性,通过将逻辑公式编译为已有的逻辑问题求解器所能够接受的范式,然后用逻辑问题求解器求解,得到当前的条件下是否满足预定功能的结果。实现了对元件的建模,包括功能建模、接口建模、拓扑结构建模等。在功能建模中,主要实现了对元件的功能描述;接口建模主要实现了元件之间的交互;拓扑结构建模主要描述了整体系统的层次、结构等功能。实现了对已经建模系统的模型验证,虚拟验证了系统的功能,在已经得到系统建模的基础上,输入系统预期需要实现的功能,通过用计算机辅助计算,得到系统设计是否符合预期的结果。
刘文丽[8](2011)在《含柔性发输电设备的电网概率暂态稳定评估》文中认为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柔性发输电系统概率风险评估和优化配置模型研究,项目号50977094)和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研项目(项目号2007DA10512709103)资助。柔性发输电设备能够实现电网刚性约束的柔性化,因此可以有效提高电网的静态和动态安全水平。本文在电力系统分析软件PSAT(Power System Analysis Toolbox)仿真平台上开展了多机系统的小信号特征值分析和时域仿真,并进一步开发了柔性发电设备—异步化同步发电机ASG(Asynchronized Synchronous Generator)与PSAT(Power System Analysis Toolbox)之间的仿真接口,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对含ASG和晶闸管控制串联补偿器TCSC(Thyristor Controlled Seires Compensator)的柔性发输电系统进行了暂态稳定性能的概率量化评估。TCSC是一类应用比较广泛的FACTS(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s)设备,通过连续改变其等效阻抗从而有效阻尼系统振荡,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现有研究多围绕TCSC的控制策略问题展开,较少从整个电力系统的全局角度出发,全面分析TCSC对多机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定功率控制模式下TCSC元件的工作原理、运行方式和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和仿真分析,并对TCSC对多机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开展了定量计算。异步化同步发电机是一类转子磁场相对转子本体位置可控的新型柔性发电设备,由于增加了励磁控制的自由度,所以较传统同步发电机有很多优良特性。现有适用于多机系统分析的ASG模型无法直接应用到仿真软件PSAT中,本文根据PSAT的用户自定义元件功能UDM(User Designed Model),建立了适用于PSAT仿真平台的四阶ASG模块,实现了ASG与PSAT之间的有机衔接,并在单机无穷大系统和4机9节点系统上进行了验证。传统确定性分析只针对选定的少数“最坏情况”进行分析,而电力系统运行具有很多随机因素,因此考虑随机因素之后的概率评估将更加客观。影响系统运行的随机因素较多,本文综合考虑了负荷、故障位置、故障类型以及故障清除时间的随机变动规律,分别对传统多机系统、含ASG和含TCSC的多机系统进行了概率暂态稳定评估,计算了系统暂态失稳条件概率指标,并针对不同故障线路影响程度的不同计算了系统元件层暂态失稳条件概率。
梅念[9](2009)在《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高级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术界和工程界开始进行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探索,且近年来试点系统逐步增多。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主要在于基于二次设备信息的各项高级应用的实现。但是,目前系统的主要作用还停留在为保护专业人员分析电网故障提供原始数据,在系统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尚没有形成足够的提升系统价值的应用,其实用效果难以推进系统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文致力于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高级应用的研究,内容涉及电网故障诊断、配电网故障定位、保护动作特性分析以及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几个方面。目前,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系统相关概念仍比较模糊。根据国内外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和相关标准,本文对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探讨,尝试给出了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定义,然后归纳分析了其发展的若干技术关键问题。对计及信息畸变影响的电网故障诊断分级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准确及畸变开关变位信息下的停电区域搜索方法。当保护或断路器不正确动作且警报信息发生畸变时,传统的基于优化算法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中,相似性诊断方法可能漏诊断,覆盖性诊断方法则极易误诊断。为了提高电网故障诊断的准确性,本文结合两类诊断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在停电区域内进行电网故障诊断的分级优化方法。算例测试表明,所提出方法能够在畸变警报信息下快速、准确地定位多重故障,并通过状态向量的简单运算得到保护动作评价。提出了基于基本网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最大似然译码原理对监测到的信号进行信息校正,然后针对现有Petri网故障诊断模型难以准确模拟实际故障清除过程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基本网理论的故障诊断模型,并利用编码基本网理论对无畸变的信号进行故障诊断。逻辑分析和实例验证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基本网理论的故障诊断模型可准确地模拟实际的故障清除过程,且可快速地识别出故障元件、不正确动作的保护和断路器以及畸变信息。提出了基于过热区域搜索的多电源复杂配电网的故障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在过热弧搜索方法中定义支接点处的负荷及对最小配电区域进行故障定位,使其可以适用于含特殊开关接线的多电源网络。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简化算法——矩阵算法,给出了一种较简洁的多电源配电网多重故障定位的统一判据。同时,分别针对故障信息不完备和信息畸变的情况,为两种算法给出了相应的应用方法。借鉴交流保护动作特性的分析方法,对HVDC系统中阀短路保护和高压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动作特性进行了研究。HVDC工程中获得较广泛应用的两类阀短路保护的动作方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研究阀短路保护测量的电流在各种换流器故障下的变化规律,对两类动作方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其中的一类动作方程进行了改进,使其具备定位故障桥的功能。分析了已有阀短路保护制动函数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分段式制动函数,较好地克服了制动函数灵敏性和选择性之间的矛盾。HVDC工程中的高压电容器通常采用H形接线或分支接线形式。对单个支路电容器的故障发展过程中以及两个支路电容器均有电容元件击穿时的不平衡电流及相应的过电压倍数进行了定量推导。分别针对两种接线形式的电容器,分析了其不平衡保护的动作特性。最后,以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的阀短路保护系统为例,利用成功流法对各种冗余配置下整个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系统误动率(拒动率)分别随测量装置和保护装置的误动率(拒动率)变化的曲线,得出了直流保护系统的一些可靠性规律。
吕晓放[10](2007)在《厂家谈检修——彩色电视机常用维修方法与技巧(下)》文中研究指明9)自动搜台锁不住的测试点自动搜台锁不住应测CPU同步信号引入脚和AFT引入脚。对AFT引脚电压的测试同上。对同步信号引入脚的电压也应分静态和动态(原锁存节目或搜台过程中检索到节目的瞬间)两种情况,两种状态变化时应有电压跳变。图标值是动态值,测试结果若能达到动态值,说明CPU得到了同步信号;若仅为静态值,说明CPU未得到同步信号。
二、新元件也可能与旧元件有相同的故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元件也可能与旧元件有相同的故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优化软件 |
1.2.2 利用新型商用硬件 |
1.2.3 设计新硬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数据中心与可编程网卡概论 |
2.1 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
2.1.1 资源虚拟化 |
2.1.2 分布式计算 |
2.1.3 定制化硬件 |
2.1.4 细粒度计算 |
2.2 “数据中心税” |
2.2.1 虚拟网络 |
2.2.2 网络功能 |
2.2.3 操作系统 |
2.2.4 数据结构处理 |
2.3 可编程网卡的架构 |
2.3.1 专用芯片(ASIC) |
2.3.2 网络处理器(NP) |
2.3.3 通用处理器(SoC) |
2.3.4 可重构硬件(FPGA) |
2.4 可编程网卡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
2.4.1 微软Azure云 |
2.4.2 亚马逊AWS云 |
2.4.3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 |
第3章 系统架构 |
3.1 网络加速 |
3.1.1 网络虚拟化加速 |
3.1.2 网络功能加速 |
3.2 存储加速 |
3.2.1 存储虚拟化加速 |
3.2.2 数据结构处理加速 |
3.3 操作系统加速 |
3.4 可编程网卡 |
第4章 ClickNP网络功能加速 |
4.1 引言 |
4.2 背景 |
4.2.1 软件虚拟网络与网络功能的性能挑战 |
4.2.2 基于FPGA的网络功能编程 |
4.3 系统架构 |
4.3.1 ClickNP开发工具链 |
4.3.2 ClickNP编程 |
4.4 FPGA内部并行化 |
4.4.1 元件间并行化 |
4.4.2 元件内并行 |
4.5 系统实现 |
4.5.1 ClickNP工具链和硬件实现 |
4.5.2 ClickNP元件库 |
4.5.3 PCIE I/O通道 |
4.5.4 Verilog元件 |
4.6 应用与性能评估 |
4.6.1 数据包生成器和抓包工具 |
4.6.2 OpenFlow防火墙 |
4.6.3 IPSec网关 |
4.6.4 L4负载平衡器 |
4.6.5 pFabric流调度器 |
4.7 讨论: 资源利用率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KV-Direct数据结构加速 |
5.1 引言 |
5.2 背景 |
5.2.1 键值存储的概念 |
5.2.2 键值存储的工作负载变化 |
5.2.3 现有键值存储系统的性能瓶颈 |
5.2.4 远程直接键值访问面临的挑战 |
5.3 KV-Direct操作原语 |
5.4 键值处理器 |
5.4.1 哈希表 |
5.4.2 Slab内存分配器 |
5.4.3 乱序执行引擎 |
5.4.4 DRAM负载分配器 |
5.4.5 向量操作译码器 |
5.5 系统性能评估 |
5.5.1 系统实现 |
5.5.2 测试床与评估方法 |
5.5.3 吞吐量 |
5.5.4 能耗效率 |
5.5.5 延迟 |
5.5.6 对CPU性能的影响 |
5.6 扩展 |
5.6.1 基于CPU的分散.聚集DMA |
5.6.2 单机多网卡 |
5.6.3 基于SSD的持久化存储 |
5.6.4 分布式键值存储 |
5.7 讨论 |
5.7.1 不同容量的网卡硬件 |
5.7.2 对现实世界应用的影响 |
5.7.3 可编程网卡内的有状态处理 |
5.8 相关工作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SocksDirect通信原语加速 |
6.1 引言 |
6.2 背景 |
6.2.1 Linux套接字简介 |
6.2.2 Linux套接字中的开销 |
6.2.3 高性能套接字系统 |
6.3 架构概览 |
6.4 系统设计 |
6.4.1 无锁套接字共享 |
6.4.2 基于RDMA和共享内存的环形缓冲区 |
6.4.3 零拷贝 |
6.4.4 事件通知 |
6.4.5 连接管理 |
6.5 系统性能评估 |
6.5.1 评估方法 |
6.5.2 性能微基准测试 |
6.5.3 实际应用性能 |
6.6 讨论: 连接数可扩放性 |
6.6.1 基于可编程网卡的传输层 |
6.6.2 基于CPU的传输层 |
6.6.3 多套接字共享队列 |
6.6.4 应用、协议栈与网卡间的接口抽象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7.2.1 基于片上系统的可编程网卡 |
7.2.2 开发工具链 |
7.2.3 操作系统 |
7.2.4 系统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不同信息源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电网故障定位研究的现状 |
1.2.1 非测控区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
1.2.2 测控区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配电网电力系统介绍及拓扑分析 |
2.1 配电网基础知识介绍 |
2.2 拓扑分析 |
2.3 保护原理 |
2.4 配电网各元件保护动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测控区的故障定位方法 |
3.1 引言 |
3.2 模糊集理论 |
3.3 非测控区故障定位方法 |
3.3.1 非测控区故障定位原理 |
3.3.2 故障隶属度函数 |
3.3.3 模糊故障评判 |
3.4 仿真算例 |
3.4.1 32 阶矩阵仿真算例 |
3.4.2 24 阶矩阵仿真算例 |
3.4.3 16 阶矩阵仿真算例 |
3.5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控区的故障定位方法 |
4.1 PETRI网的基本介绍 |
4.2 加权模糊PETRI网 |
4.2.1 加权模糊Petri网的定义 |
4.2.2 加权模糊Petri网的基本规则 |
4.3 测控区故障定位原理 |
4.4 WFPN在配电网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
4.4.1 配电网故障定位建模原则 |
4.4.2 母线的WFPN模型 |
4.4.3 线路的WFPN模型 |
4.4.4 变压器的WFPN模型 |
4.5 测控区故障定位仿真 |
4.5.1 Stateflow工具 |
4.5.2 配电网母线的Stateflow模型 |
4.5.3 配电网变压器的Stateflow模型 |
4.5.4 配电网线路的Stateflow模型 |
4.6 测控区故障定位仿真算例 |
4.6.1 算例结果的比较 |
4.6.2 算例结果的容错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特高压直流及其分层接入的潮流建模及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及其分层接入模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交直流系统潮流建模研究现状 |
1.3.2 UHVDC线路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1.3.3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1.3.4 交直流混合系统可靠性及灵敏度研究现状 |
1.3.5 最优可靠性设计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UHVDC及分层接入模式潮流建模 |
2.1 交直流系统约束方程 |
2.2 考虑非对称运行的UHVDC潮流建模 |
2.2.1 不同运行模式下UHVDC潮流建模 |
2.2.2 直流变量初值及设定值的选取 |
2.2.3 扩展雅可比矩阵 |
2.2.4 含UHVDC交直流系统潮流计算 |
2.3 考虑受端分层接入模式的UHVDC潮流建模 |
2.3.1 分层接入模式对UHVDC潮流建模的影响 |
2.3.2 不同运行模式下UHVDC分层接入潮流建模 |
2.3.3 分层接入模式下不同功率转移对系统参数的影响 |
2.3.4 UHVDC分层接入模式潮流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HVDC分层接入模式可靠性评估及灵敏度分析 |
3.1 基于矩阵形式F&D算法 |
3.1.1 状态空间及F&D算法 |
3.1.2 基于矩阵形式的F&D算法 |
3.2 UHVDC分层接入模式可靠性评估 |
3.2.1 UHVDC分层接入模式的结构及运行模式 |
3.2.2 UHVDC分层接入模式可靠性建模 |
3.2.3 UHVDC分层接入模式可靠性指标 |
3.2.4 UHVDC分层接入模式可靠性计算 |
3.3 UHVDC分层接入模式灵敏度分析 |
3.3.1 基于矩阵形式F&D法灵敏度解析算法 |
3.3.2 UHVDC分层接入模式灵敏度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灵敏度的含UHVDC交直流系统最优可靠性设计 |
4.1 含UHVDC交直流系统可靠性模型 |
4.1.1 含UHVDC交直流系统最优负荷削减模型 |
4.1.2 含UHVDC交直流系统可靠性评估 |
4.1.3 UHVDC增量转移率的验证 |
4.1.4 含UHVDC交直流系统可靠性计算 |
4.2 含UHVDC交直流系统灵敏度分析 |
4.2.1 含UHVDC交直流系统灵敏度直接计算法 |
4.2.2 基于多元复合函数求导法计算含UHVDC交直流系统灵敏度 |
4.2.3 含UHVDC交直流系统灵敏度计算 |
4.3 基于灵敏度的含UHVDC交直流系统最优可靠性设计建模 |
4.3.1 基于灵敏度的最优可靠性设计模型 |
4.3.2 粒子群算法 |
4.3.3 基于粒子群算法求解最优可靠性设计模型 |
4.3.4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序贯蒙特卡洛仿真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5.1 基于序贯蒙特卡洛仿真的可靠性模型 |
5.1.1 序贯蒙特卡洛仿真 |
5.1.2 UHVDC线路状态转移序列 |
5.1.3 基于序贯MCS含UHVDC交直流系统可靠性评估 |
5.2 基于序贯MCS的灵敏度分析 |
5.2.1 序贯MCS灵敏度解析算法 |
5.2.2 系统可靠性指标对UHVDC元件参数的灵敏度 |
5.2.3 基于序贯MCS的灵敏度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试论石油企业电气设备检查与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油企业电气设备的检查方法 |
1.1 直观法 |
1.2 短接法 |
1.3 电压、电流测量法 |
1.4 对比法 |
1.5 元件置换法 |
2 石油企业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 |
2.1 对故障进行分析 |
2.2 对可靠性指标进行预测 |
2.3 对运行方式进行可靠性评定 |
3 结束语 |
(5)模拟电路故障仿真注入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模拟电路故障仿真概述 |
1.2.1 基本概念 |
1.2.2 基本工作原理 |
1.2.3 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模拟电路故障仿真与注入技术 |
2.1 SPICE电路仿真技术 |
2.1.1 概述 |
2.1.2 电路仿真原理 |
2.1.3 Spice仿真流程 |
2.2 故障建模技术 |
2.2.1 故障建模基本流程 |
2.2.2 故障建模方法 |
2.2.3 故障模型库技术 |
2.3 故障注入技术 |
2.3.1 故障注入原理 |
2.3.2 仿真故障注入方法 |
2.3.3 基于网表解析器的自动故障注入方法 |
第三章 基于等效电路的单故障自动注入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基于等效电路的单故障自动注入方法 |
3.2.1 等效电路法建模 |
3.2.2 自动注入原理 |
3.2.3 故障注入过程 |
3.3 单故障自动注入的故障仿真设计与实现 |
3.3.1 模拟电路故障仿真框架 |
3.3.2 模拟电路故障仿真自动注入实现 |
3.4 基于等效电路的单故障仿真实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多故障注入器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多故障注入原理 |
4.2.1 网表文件预处理 |
4.2.2 多故障注入器原理 |
4.3 多故障注入器设计与实现 |
4.3.1 多故障注入算法 |
4.3.2 多故障注入器实现 |
4.3.3 多故障注入仿真实现 |
4.4 多故障注入仿真实例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新疆电网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网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功能 |
2.1 系统概述 |
2.1.1 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
2.1.2 系统结构 |
2.2 支撑软件平台 |
2.2.1 支撑平台 |
2.2.2 分布式并行处理平台 |
2.2.3 冗余设计 |
2.3 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和预警功能 |
2.4 辅助决策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电网网络的构建改进方案研究 |
3.1 电力网络构建概述 |
3.2 新疆电力网络建模方案 |
3.2.1 小电源接入特点 |
3.2.2 风电、光伏接入方案 |
3.3 新疆电力网络风电、光伏接入方案仿真验证 |
3.3.1 稳态潮流仿真 |
3.3.2 暂态故障仿真 |
3.3.3 短路故障仿真 |
3.4 新疆电网网络构建方案在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高新疆电网状态估计合格率的方法及应用 |
4.1 状态估计的功能 |
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静态状态估计 |
4.3 提高状态估计合格率的调试方法 |
4.4 基于矩阵计算的环网线路参数估计 |
4.4.1 公式推导 |
4.4.2 实例分析 |
4.4.3 基于 MATLAB 参数估计求解 |
4.5 受连接母线阻抗影响的线路参数估计 |
4.6 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潮流匹配法的数据整合 |
5.1 数据整合的作用及目标 |
5.1.1 数据整合的作用 |
5.1.2 数据整合的目标 |
5.2 数据整合的信息传输方案 |
5.2.1 与 EMS 系统通信 |
5.2.2 与 WAMS 系统通信 |
5.3 新疆电网数据整合方案 |
5.4 改进的潮流匹配法的数据整合 |
5.4.1 等比例调整法 |
5.4.2 二次规划调整法 |
5.4.3 有功潮流匹配方案及流程 |
5.4.4 联络线节点电压匹配方法及流程 |
5.4.5 以新疆电网在线数据为基础的数据整合流程 |
5.5 数据整合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电路正确性验证系统的建模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微电子机械系统及微光电系统 |
1.2.1 微电子机械系统 |
1.2.2 微光电系统 |
1.3 系统等价性验证 |
1.3.1 等价性验证方法 |
1.3.2 等价性验证系统 |
第2章 微电子系统建模 |
2.1 微电子系统元件 |
2.1.1 主要元件 |
2.1.2 主要元件参数 |
2.2 微电子元件功能 |
2.2.1 主要元件功能 |
2.2.2 元件分层 |
2.3 微电子元件的抽象与建模 |
2.3.1 针对参数的抽象 |
2.3.2 针对功能的抽象 |
2.3.3 统一建模 |
第3章 系统形式化验证方法 |
3.1 元件结构的组织 |
3.1.1 逐层抽象 |
3.1.2 分层建模 |
3.2 逻辑公式 |
3.2.1 逻辑公式的表达 |
3.2.2 验证算法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设计 |
4.2 模块设计 |
4.3 详细设计 |
第5章 实验及结论 |
5.1 系统实现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含柔性发输电设备的电网概率暂态稳定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系统稳定的定义和分类 |
1.3 暂态稳定的研究现状 |
1.3.1 暂态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2 提高暂态稳定性措施的研究现状 |
1.3.3 暂态稳定概率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
1.4 柔性发电设备简介 |
1.5 柔性输电技术简介 |
1.6 时域仿真软件PSAT 简介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暂态稳定概率评估模型、方法和步骤 |
2.1 随机因素的概率模型和模拟方法 |
2.1.1 故障前系统状态 |
2.1.2 故障模型 |
2.2 故障事件的蒙特卡罗模拟 |
2.3 暂态稳定模拟及概率暂态稳定指标 |
2.4 暂态稳定评估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3 多机系统动态仿真研究 |
3.1 动态仿真主要元件模型 |
3.1.1 传统常用模型 |
3.1.2 晶闸管控制的串联补偿器 TCSC 模型 |
3.2 仿真流程及仿真原理 |
3.3 多机系统仿真算例分析 |
3.3.1 静态稳定特征值仿真分析 |
3.3.2 TCSC 等校正措施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ASG 的多机系统动态仿真模型与 PSAT 的有机接口 |
4.1 PSAT 平台下ASG 的用户自定义模块 |
4.2 ASG 用户自定义模块的有效性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含柔性发输电设备的多机系统概率稳定性评估 |
5.1 随机因素模型 |
5.2 随机因素的非序贯蒙特卡罗模拟 |
5.3 算例系统 |
5.3.1 元件层暂态失稳条件概率计算及影响程度排序 |
5.3.2 系统暂态失稳条件概率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测试系统:WECC 3机9节点系统 |
B 异步化同步发电机基本数据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高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高级应用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定义及技术关键 |
2.1 引言 |
2.2 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定义 |
2.3 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技术关键 |
2.4 小结 |
3 计及信息畸变影响的电网故障诊断分级优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开关变位信息的电网可疑故障元件集识别方法 |
3.3 计及信息畸变影响的电网故障诊断分级优化方法 |
3.4 算例分析 |
3.5 小结 |
4 基于编码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及监测信号校正 |
4.1 引言 |
4.2 基于最大似然译码原理的信息校正 |
4.3 基本网模型分析 |
4.4 基于编码基本网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6 小结 |
5 基于过热区域搜索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
5.1 引言 |
5.2 故障区段的定量比较方法 |
5.3 基于矩阵算法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
5.4 小结 |
6 直流保护的动作特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阀短路保护的动作特性分析 |
6.3 高压电容器不平衡保护的动作特性分析 |
6.4 小结 |
7 直流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7.1 引言 |
7.2 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统计方法 |
7.3 GO法的基本原理 |
7.4 基于GO法的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 |
7.5 小结 |
8 全文总结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对"整流侧(逆变侧)发生区内故障(故障10除外)时u_(dr)(u_(di))减小"的证明 |
四、新元件也可能与旧元件有相同的故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D]. 李博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2]基于不同信息源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田岑.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特高压直流及其分层接入的潮流建模及可靠性研究[D]. 吴正阳.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试论石油企业电气设备检查与故障诊断[J]. 宋佰忠. 科技视界, 2017(05)
- [5]模拟电路故障仿真注入技术研究与实现[D]. 赵洪玲.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6]基于新疆电网在线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研究与应用[D]. 任华. 新疆大学, 2014(02)
- [7]电路正确性验证系统的建模与设计[D]. 王洪轩. 吉林大学, 2013(04)
- [8]含柔性发输电设备的电网概率暂态稳定评估[D]. 刘文丽. 重庆大学, 2011(01)
- [9]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高级应用研究[D]. 梅念.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10]厂家谈检修——彩色电视机常用维修方法与技巧(下)[J]. 吕晓放. 家电检修技术,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