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二委员会进展及体内剂量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二委员会进展及体内剂量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一、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二委员会工作进展及对内照射剂量学中某些问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1](2021)在《新疆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放射诊疗机构、放射设备、放射防护用品、放射质量控制设备及放射工作人员的分布、配置公平性和职业卫生监护现况进行调查,获得新疆地区现有医疗放射资源及利用现况,以期为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研究新疆地区不同放射工种的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状况,分析探讨影响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的有关因素,根据职业心理健康因素探索促进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并进行干预效果评价,最终为改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及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调查新疆地区14个地州768个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资源分布及职业卫生现状,使用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评价配置公平性;2)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新疆地区75个放射诊疗机构共计3372名医务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089份,剔除填写内容不足90%的或连续勾选相同选项超过10项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2992份,有效率为88.73%;3)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中式职业倦怠量表(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MB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工作能力指数问卷(Work Ability Index,WAI),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高血压、糖尿病)和行为习惯特征(吸烟、饮酒)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获得一般人口学特征和行为习惯特征基线一致的研究对象,调查职业特征(岗位类别、放射工种、放射工龄、甲状腺疾病、视觉损害)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4)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3个三级放射诊疗机构的625名医务放射工作人员作为干预对象,分为无干预组(140人)、健康教育干预组(126人)、工作场所干预组(161人)和健康教育+工作场所干预组(198人)。实施干预8个月后再次使用ERI、CMBI、SDS和WAI问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调查区域内768个放射诊疗机构均可开展放射诊断项目,42家开展介入放射项目,12家开展放射治疗项目,8家开展核医学项目;2018年共计开展常规X射线诊断686.76万人次,CT诊断249.46万人次,其他X射线诊断21.89万人次,介入治疗7.22万人次,放射治疗9.05万人,核医学诊断10.68万人次,核医学治疗4560人;2)调查区域内每万平方千米放射诊疗机构拥有量为4.63个,每百万人口放射诊疗机构拥有量为35.28个,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放射诊疗机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和0.43;每万人口医用放射设备拥有量为0.87台,设备类型主要以DR和口内牙片机居多;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放射诊断类设备和CT的基尼系数小于0.30,基于人口数量的介入放射类设备和DSA的基尼系数在0.30~0.40之间,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核医学类和放射诊疗类设备的基尼系数大于0.50;3)调查区域内每台放射诊断类设备平均配有3.82件放射防护用品,介入放射类设备为23.89件/台,核医学类设备为13.97件/台;除阿克苏地区外,其他地区每家放射诊疗机构配置的放射质控设备远低于1台;4)本次调查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共计5038人,每万人口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拥有量为2.31人,基于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基尼系数分别是0.29和0.22;2018年职业健康体检率为92.28%,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7.41%,放射防护培训率为94.27%;5)新疆地区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0%,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婚姻状态、糖尿病、饮酒、工作岗位、放射工种、放射工龄、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间的职业紧张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30岁及以上、男性、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离异或丧偶、患糖尿病、护士、介入放射学、放射工龄5年及以上、患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水平较高(P<0.05);护士、技师和其他岗位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医师的1.623倍、1.421倍和1.643倍,介入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种职业紧张的风险分别是诊断放射学的1.444倍、0.193倍、0.484倍和0.716倍,5~9年放射工龄和10~20年放射工龄的职业紧张风险是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1.560倍和2.226倍,视觉损害的职业紧张风险是无损害的2.233倍;6)新疆地区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57.2%,其中29.6%为轻度职业倦怠,22.6%为中度职业倦怠,5.0%为重度职业倦怠;不同年龄、学历、糖尿病、工作岗位、放射工种、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间的职业倦怠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30~39岁、本科学历、患糖尿病、护士、诊断放射学、患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种职业倦怠的风险分别是诊断放射学的0.532倍、0.578倍和0.655倍,5~9年放射工龄的职业倦怠风险是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1.278倍,患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风险是未患病者的1.553倍和2.233倍;7)医务放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不同水平的抑郁(63.17%),51.70%为轻度抑郁,10.23%为中度抑郁,1.24%为重度抑郁;患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抑郁水平高于未患病人群(P<0.05);患甲状腺疾病者的抑郁风险是未患病的1.429倍;8)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中下的占比为42.08%,工作能力优良的占比为57.92%;不同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婚姻状态、糖尿病、放射工种、放射工龄、甲状腺疾病和视觉损害间的工作能力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30岁以下、男性、初级及以下职称、研究生学历、未婚、牙科放射学、放射工龄小于5年、无甲状腺疾病和无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最好(P<0.05);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和其他放射工种工作能力中下的风险分别是诊断放射学的0.449倍、0.603倍、0.611倍和0.697倍,10~20年放射工龄和大于20年放射工龄的工作能力中下的风险分别是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1.373倍和0.676倍;9)不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等级间的工作能力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职业紧张的放射人员工作能力低下的风险是无职业紧张者的1.855倍;轻度、中度和重度倦怠的医务放射人员工作能力低下的风险分别是无倦怠者的2.225倍、3.734倍和13.355倍;(10)不同干预组间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抑郁和工作能力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学历、工作岗位、放射工种和放射工龄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对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不同(P<0.05);工作场所干预和健康教育干预对缓解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抑郁和提高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效,且以同时实施工作场所干预和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职业紧张和抑郁水平、提高工作能力的效果最佳。结论:1)新疆地区的放射诊疗资源在服务区域面积和服务人口数量的分布均较不公平,整体以北疆在数量和结构上优于南疆为主要特点,其中乌鲁木齐市的放射医疗资源明显优于其他地州;放射诊断类设备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达到绝对公平,介入放射类设备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达到基本公平,核医学类和放射治疗类设备因费用、操作要求高,难以实现配置的相对公平;放射防护用品配置基本达到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基本要求,但放射质量控制设备配置明显不足;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测指标基本达到国家职业病防治监测相关标准;2)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水平较高;工作岗位、放射工种、放射工龄和职业暴露敏感器官疾病和机能改变等因素均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有影响,工作岗位护士、放射工种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工龄5年及以上、患甲状腺疾病和有视觉损害的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风险较高,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水平的加剧严重影响了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建议用人单位在持续做好职业健康监测的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管理工作,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防护意识等措施,缓解不良职业心理情绪,促进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3)工作场所的管理重点为放射场所防护性能、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电离辐射警示标识,职业健康教育的重点为放射防护基础知识、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及法规概述、各放射工种放射防护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需根据职业特点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地制定工作场所安全促进和职业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案有利于促进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

袁炜烨[2](2020)在《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所致人员辐射剂量估算模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核工业生产加工、应用以及核应急情况中,存在因各种情况导致放射性核素经吸入、食入、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损害受污染人群的健康。在此情况下,为了解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所带来的人体损伤,应进行内照射剂量的估算。通过建立内照射生物动力学模型并应用,可以了解放射性核素在进入人体后体内的滞留分布规律,在发生核应急突发事件后能快速对可能受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进行模拟,为评估放射性损害提供有效的剂量学数据,这是评估放射性损伤的基础与依据,也是核应急事件中医学响应的重要研究领域。方法1.检索并分析ICRP 100号、130号出版物所推荐的生物动力学模型,严格按照模型隔室转运途径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中搭建呼吸道、消化道、全身转运隔室模型,完成正确性检验。2.代入核应急事件中常见放射性核素的内污染转运参数并进行计算应用,探讨分析此类放射性核素主要滞留器官及排出途径,并计算了人员内污染所受待积有效剂量与器官当量剂量。为促排药物的选择、最佳医疗介入时间窗口等医疗响应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在应用呼吸道隔室模型时,除了关注肺部沉积外,进入消化道核素的剂量贡献不可忽视。以含铀化合物计算结果为例,UF6进入胃中的量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其在隔室中吸收入血的速率较快。U3O8/UO2在100天后任然有少量增加,原因在于核素持续进入ET2隔室。。2.根据消化道隔室模型计算结可知不同核素内污染发生后最佳医疗干预时间窗口,如碘元素为1至3天,钚元素为一周左右,其余核素同样可根据本文所推荐方法了解其最佳医疗干预时间窗口。3.同种核素因化合物状态的不同,其在体内各隔室之间的转移速率有差异,因此该核素主要的滞留器官虽然相同,但最终所受内照射剂量可能相差巨大,在建立隔室模型之前应严格按公式准确计算转移系数。结论1.通过隔室模型正确性计算检验发现,本文所构建模型计算结果真实可信,可以用于放射职业健康管理中内照射数据分析、核应急群体内照射剂量估算、事故性内照射剂量估算等。2.结合核突发事件中常见核素的生物体内代谢参数,根据呼吸道隔室模型与消化道隔室模型计算结果可知各个核素及其化合物在体内的分布滞留规律,以此为依据对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损害进行评估,并指导医学救治的实施。

瞿述根[3](2019)在《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对我国北方某核工业单位自建立以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的职工进行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情况,以客观评价该单位人员60年的健康状况,重点观察辐射暴露对职业健康的影响;同时将该人群纳入前瞻性研究队列,收集基线资料,介绍辐射暴露与队列基线的现状;再对国际核工业从业人群实体肿瘤死亡状况进行荟萃分析,以期进一步佐证辐射暴露与职业健康的关系,为制定核工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标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辐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参考辐射流行病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借鉴相关标准模板,编制“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框架。结合到核工业北方某单位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根据调查现场出现的问题与建议进行客观修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死因分析:获得该单位职工基本信息、辐射暴露职工放射工龄,并对该单位自组建以来到2017年12月31 日的所有死亡职工进行死亡信息核查,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时间、根本死因及职业岗位等,再根据随访终点时间与刚开始工作时间计算研究人群的累积随访人年。分性别和年龄别计算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以2010年全国死亡率分别计算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并对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相应死亡率进行比较。基线调查:将该单位所有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于2017年10月10日到2018年7月23日,进行健康体检及血样采集,检查的内容包括内、外、眼、心电图、胸片、B超、血常规、生化,肿瘤标注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癌抗原(Cancer antigen)125。同时根据自愿原则,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生活史、家族遗传史、职业变动史、体育活动、睡眠及疾病医疗情况,并采用标准的方法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所有血样现场离心,分离血清和血浆,超低温保存备用,并对两组人群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介绍。荟萃分析:通过检索Pubmed和Embase两大数据库中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所有发表的英文文献,经过标题、摘要、全文和内容的四层筛选,确定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和质量,并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摘录,使用STATA软件对国际核工业职工的实体肿瘤死亡率的SMR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团体标准:建立《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综合集成创新,既有经典流行病学特征,又适合辐射暴露人群。该标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和质量控制等9部分内容和5个资料性附录。其中调查设计就建议辐射流行病学应明确调查对象范围、调查内容及结局的判定,并要求调查辐射剂量学资料及相应分子生物学信息。资料整理与分析要求既包括传统分析性流行病学相关指标,同时应具有辐射特性的超额相对危险度(Excess risk ratio,ERR)和相对危险系数等,并列出质量控制措施。死因分析:该单位累积有7260位职工,共随访259593人年。其中1049人死亡,标化后死亡率为404.09/105,SMR(95%CI)为0.61(0.58-0.64)。恶性肿瘤死亡 442 人,标化后死亡率为 177.56/105,相应 SMR(95%CI)为 0.96(0.94~0.98)。暴露组的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Top-10肿瘤及其他疾病与非暴露组的死亡密度比(mortality density ratio,MDR)均小于1,除淋巴瘤外,非暴露组人群Top-10肿瘤的死亡率均高于暴露组,随着年龄的增加,MDR下降并趋于稳定。基线情况:该队列研究共收集了 3301份基线调查问卷,其中男女分别占56.3%、43.7%,男性的身体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率、血压均显着高于女性。暴露组男性人数显着多于女性,非暴露组则相反。暴露组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腰围、BMI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同样暴露组人群吸烟率、饮酒率、喝茶率、体育运动率、夜班工作率及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该队列男性放射工作暴露平均286个月,女性269个月,P<0.05,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放射人群数量呈双峰分布,不同年龄段性别间平均放射工龄差异不大。荟萃分析:对纳入的27篇国际核工业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合并后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的SMR(95%CI)分别为0.88(0.83-0.94)、0.80(0.71-0.90)。进一步对每个实体肿瘤进行分析发现,除脑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前列腺癌外,其余恶性肿瘤的SMR均小于1。敏感性分析显示实体肿瘤、肺癌的SMR不存在异质性且Q值显示无发表偏倚。结论:1、《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经过核工业北方某单位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我国各相关行业开展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的指导性文件。2、该单位自组建以来,职工整体死亡率低于2010年全国水平,但部分实体肿瘤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与国际核工业队列研究结果相似。3、该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率均低于同期非暴露组,LDIR不会增加死亡风险,存在健康工人效应。除脑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外,荟萃分析佐证了辐射暴露不会增加其他肿瘤死亡风险。4、本研究在国内放射工作人群中建立了首个前瞻性研究队列,基线数据丰富、资料真实、可靠,为全面分析放射性职业暴露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提供了详细的基础资料,并为今后从事相关辐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郑钧正[4](2016)在《放射防护领域的新进展》文中指出根据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UNSCEAR)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等权威国际组织不断演进的新出版物,归纳揭示出电离辐射量体系、放射生物学效应和放射防护体系等构成放射防护三大重要基础的新进展;同时本文第四部分扼要评述影响面很广的热点课题医疗照射防护的新进展。

李素英[5](2016)在《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以及剂量学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验证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并比较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与外照射治疗技术这两种方法在治疗肺癌裸鼠移植瘤时各自的特点以及优势,为临床治疗肺癌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首先需要建立肺癌裸鼠模型。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肺腺癌细胞株A549接种在BAB L/c免疫缺陷裸鼠左前肢背侧皮下,约7周左右成瘤810 mm,筛选出18只肿瘤大小符合实验要求的裸鼠用于实验。18只肺癌肿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外照射组和125I粒子植入组,每组6只。分别在实施干预的前1天及干预后1周行MRI检查,准确测量肿瘤最长径a以及与最长径垂直的最短径b,并通过公式计算肿瘤体积。干预后一周解剖实验小鼠,将瘤体标本以及肿瘤周围重要的器官肝脏做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与肝脏组织的形态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查文献得知:V=a×b2×0.5(V表示肿瘤体积,a表示最长径,b表示最短径)结果125I粒子植入组小鼠在植入粒子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明显,在植入粒子一周后可见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经过统计分析其肿瘤体积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照射组小鼠在治疗前后肿瘤体积有变化,其差异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肿瘤体积变化较小,较125I粒子组变化不明显。而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呈持续增大趋势,经统计学分析其肿瘤体积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与外照射治疗均能有效地治疗肿瘤,二者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能更显着地杀死肺癌细胞,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用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时肿瘤周围重要危及器官肝脏不会出现明显的放射性损伤。结论目的通过比较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与常规外照射技术治疗肺癌时各剂量学参数,来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与外照射在治疗肺癌时各自的剂量学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上肺癌的治疗提供更优的选择。方法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影像研究所收集20例经CT图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的肺癌患者。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5例。采用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计划系统制定术前计划,设置处方剂量为120 Gy,在CT图像上画出临床靶区CTV(clinical target volume),在CTV内植入125I粒子,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粒子数目、粒子的空间分布和剂量分布。本研究所采用的125I粒子放射活度为1.0 m Ci/颗。所有病例所植入的中位粒子数量为26颗(584颗),探究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靶区适形度、靶区最大最小和平均剂量、肿瘤周围重要器官所受的剂量以及DVH图;再将这20例患者的原始影像资料导入外照射3D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该计划系统由成都奇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出品)。设置其处方剂量为60 Gy,探究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靶区最大最小剂量、周围重要器官所受剂量和DVH图;并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各剂量学参数。结果1.对于125I粒子植入组,所有病例均有D90>MPD,即有90%的靶区所受照射剂量均超过匹配周缘剂量MPD,符合内照射剂量评估的标准,意味着所有病例粒子植入质量良好,靶区剂量适形度好。2.对于内照射与外照射两种放射治疗方法来说,处方剂量所覆盖的靶体积的百分比V50、V8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V100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于内照射与外照射两种放射治疗方法来说,80%、90%的靶体积所受到的照射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00%的靶体积所受到的照射剂量没有差异(P>0.05);4.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时气管和食管所受的平均照射剂量均小于外照射治疗时所受剂量,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这两种方法治疗时脊髓所受到的最大照射剂量在统计分析时没有差异(P>0.05)。5.对于肿瘤靶区来说,125I粒子组的肿瘤靶区所受到的最大照射剂量和平均剂量与外照射治疗相比较有差异,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25I粒子组均大于外照射治疗组;而用这两种方法治疗时其最小剂量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差意义(P>0.05)。结论与外照射治疗方式相比较,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具有靶区剂量适形度好、靶区剂量高、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低的特点,是一种相对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赵力[6](2011)在《核突发事件内照射剂量快速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突发事件情况下,释入环境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体内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内照射剂量评估是进行内照射危害评估的前提和依据,是核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响应的重要研究内容。本论文立足于核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响应内污染剂量的快速评估,开展了内污染核素参数库、基于环境监测的内照射剂量的快速估算方法等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的成果如下:首先,将可能发生的核突发事件归类为核设施相关事件、核爆炸和放射性散布装置袭击事件三大类(9小类)。然后,根据IAEA、UNSCEAR、ICRP等国际组织的相关出版物和文献、既往核武器试验的监测资料及其它文献资料,研究确定了各类事件可能释放的内污染核素的组成,确定了核素的物理衰变参数和生理代谢参数数据。研制了用于核突发事件内污染核素的参数数据库。数据库方便、快捷,可用于不同事件可能释放的内污染核素的查询及核素的参数数据的查询,有助于应急情况下人员内污染的快速监测及评估。其次,环境监测是核突发事件应急必须也是最先开展的工作,能最快得到污染数据。本论文通过分析核突发事件应急环境放射性监测的特点和内容,确定了不同摄入途径的内污染关键核素,并结合应急内污染剂量快速评估的目的和需求,建立了基于环境监测的公众成员经吸入、食物摄入和饮用水摄入途径的内污染剂量的快速估算模式、参数和软件,对影响剂量估算的室内外停/居留、食物加工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修正的参考建议。此外,软件还具有计算不同摄入途径及核素的关键受照器官的待积当量剂量、不同待积时间的待积剂量、多核素、多摄入途径总待积剂量等功能,是目前国内针对环境监测内剂量估算最全面、更具实用性的软件。最后,总结了最可能用于RDD袭击的放射源种类、可能的主要照射途径和剂量估算方法和参数,建立了适用于RDD爆炸的高斯烟团大气扩散模式和参数。在选取同样的参数值的情况下,模拟计算了24’Am等9个关键核素的瞬时活度浓度和有效剂量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在源项核素不明的情况下,对内照射宜以241Am源为假想源,对外照射宜以60Co为假想源。

郑钧正,卓维海[7](2011)在《各相关领域实用的六类电离辐射量》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核科学和电离辐射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电离辐射量体系一直在不断演进。本文根据各种电离辐射量的实际应用场合和主要特性,归纳整合为六大类各相关领域实用的电离辐射量(包括有关衍生量)加以评述,旨在从方便实用出发,有助于各相关领域人员更好理解和正确应用有关的电离辐射量及单位。

郑钧正,李君利[8](2008)在《ICRP放射防护基本建议书的演进及其启示》文中提出不断演进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基本建议书,具体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放射防护的总指导方针与原则,是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制定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的基本依据。ICRP基本建议书的最新更迭是,2007年底出版的第103号出版物——《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建议书》取代了其第60号出版物。本文从放射防护体系,防护体系的应用,权重因子和标称危险系数的更新,剂量评价方法,放射防护最优化,医疗照射防护,环境的放射防护等7方面介绍了2007年建议书的更新特点;同时,从更新取决于认识的深化,完善防护体系没有止境,区别对待是重要的防护方针,正确运用剂量限值,培植安全文化等5方面讨论了建议书不断演进的启示。

姚青山[9](2006)在《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上环境保护和辐射防护领域新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保护我国环境中的非人类物种展开初步研究,为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评估提供工具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本工作通过对国外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率和辐射效应评估的两种主要方法即美国能源部(DOE)的GRADED方法和欧共体(EU)的FASSET项目中的方法,分步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在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评估方面应该开展的工作和所要解决的难点。得到的结论为:我国应该在GRADED方法和FASSET方法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实用方法。在进行以生态系统为保护目的大范围的评价和保护时,只要针对我国自己的特点补充有关的生物浓度指南数据集,就可以使用GRADED方法进行整体放射生态评价。在针对物种个体或具体种群进行评价和保护中应该完善自己的数据,采用FASSET的方法。综合欧共体和美国的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条件,从实用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可行性方面考虑,具体路线和方法应该着重考虑的内容是:1)应该建立一些我国特有物种的剂量模型,在ICRP和FASSET推荐的参考生物的基础上,补充我国自己的参考生物数据和相应的生物几何模型以及相应的剂量模型。2)由于我国核场址的地理特征和气象特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有必要以非人类物种保护为目的,收集一些场地核素组份、浓度及转移规律方面的核环境参数。3)需要对各种有可能受到危害的物种的生活习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有关场址范围内核素的分布、扩散途径、转移行为和生物浓集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整理、现场测量和实验室模拟研究等工作。4)因为FASSET的方法假定了核素在所有生物体内均匀分布,在对具体生物进行剂量计算时,有必要对所用的剂量转换因子(DPUC)进行分析和改进。5)、在分析具体生物效应时,针对不同的生物,怎样进行适当的生物器官加权也是应该加以分析和研究的。文章中针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一般性描述,进而针对非人类辐射剂量评估过程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工作针对我国的核环境特点,参照了国际上几个主要机构和组织在非人类物种领域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初步解决了在我国开展相应工作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了一个初步的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评估分析思路,能够对具体的核环境中生物的辐射剂量分别以核素和途径给出结果。本文参考了国际上一些主要的辐射剂量评估思路和方法,使用了GRADED方法中计算出的浓集因子(LP值)和FASSET的课题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选定了我国的国营四0四厂的3#天然蒸发池环境(以下简称四0四厂蒸发池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本工作在对近期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上,使用了必要的计算程序,并计算了在该特定环境中辐射对各种生物造成的辐射剂量率。本文用两种方法对四O四厂蒸发池环境中的具体生物进行了剂量分析和评估。在使用GRADED方法进行评估时,通过一般筛选(一级筛选)得到的结果是:如果是以陆地动、植物为保护对象,土壤中的核素浓度都没有超过参考值,水体中的90Sr超过了参考值(BCGs)的22倍。针对滨岸动物,水体中的90Sr和137Cs超过了参考值,沉积物中的90Sr、137Cs和239pu都超过了参考值。其中90Sr和37Cs超标比较严重,而239pu与参考值相近。考虑到所有核素的总体效果,在本文研究的环境范围,核辐射对非人类物种造成的辐射影响大小依次为:通过水体对滨岸动物的影响,通过沉积物对滨岸动物的影响和通过水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通过二级筛选估算结果表明:针对三种生物组、三类途径和所有核素而言,在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范围中,核辐射对非人类物种造成的辐射剂量率大小依次为:(1)水体中的90Sr对滨岸类动物的影响。(2)沉积物中的90Sr对滨岸类动物的影响。(3)水体中的137Cs对滨岸类动物的影响。(4)水体中的137Cs对水生类动物造成的影响。(5)沉积物中的90Sr对水生类动物造成的影响。筛选方法的最新版本程序“RESRAD-BIOTA1.0”在其三级筛选剂量评估中提供了对具体环境特征的定义和对具体生物的剂量评估功能。本文以环境中的一种水鸟(赤麻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三级筛选剂量估算。综合所有途径,所选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对赤麻鸭造成的辐射剂量率按核素依次为:90Sr:0.36Gy/d、137Cs:0.18Gy/d、238U:0.0013Gy/d。所有核素通过所有途径对赤麻鸭造成的辐射剂量率为0.54Gy/d。本工作使用了FASSET项目中的方法对四0四厂蒸发池环境中的具体生物分类型、核素和途径作了剂量率计算,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核素浓度都没有超过参考值。在四0四厂蒸发池环境中水体中的放射性核素对该地生物产生的总体影响大小依次为:90Sr、137Cs、60Co、238U、235U、134Cs和239Pu,其中90Sr对蜻蜒幼虫、芦苇和赤麻鸭的辐射剂量率超过参考值3-6倍。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对该地生物产生的总体影响大小依次为:90Sr、238U、137Cs、239Pu、235U、134Cs和60Co,其中90Sr超过参考值23-24倍。核辐射对非人类物种造成的辐射影响大小依次为:通过水系对滨岸动物的影响,通过沉积物对滨岸动物的影响和通过水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由此可见,两种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本文提出了在对筛选场地使用具体核素浓度控制的基础上应该附加一个核素总量控制的建议,并对具体的方法和参考值的制定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在论文中,建立了基于鸟类解剖学的剂量模型并作了相应的Monte-Carlo计算和比较,认为在计算γ能量较低的γ射线内照射剂量时,应该考虑到由于器官沉积特征造成的能量吸收分数的变化。作为本工作的特点,第一,对GRADED方法和FASSET方法进行了比较,在FASSET方法中将生物整体平均核素浓度作为剂量率计算的基础,针对其实际应用方面的不足,使用了根据器官重量加权的方法并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用生物器官核素浓度的测量值得到生物辐射剂量评估结果。第二,对已有的环境测量数据进行了整理,使用自己编写的程序,对四0四厂蒸发池环境中的生物进行了辐射剂量率评估。第三,从实际数据出发建立了解剖学鸟类模型和相应的剂量评估模型。针对核素沉积在肝脏时的情况,编写了程序并计算了源器官对主要靶器官和对整体的能量吸收分数,进而估算了鸟类的内照射剂量转换因子(DPUC)。将得到的DPUC与整体模型得到的结果以及FASSET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做了分析,认为结果是合理的。

郑钧正[10](2004)在《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医疗照射是不断增加的最大人工电离辐射照射来源 ,加强医疗照射防护已成为国际放射防护领域新进展的突出特点。同时 ,我国电离辐射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迅速发展并广泛普及 ,原有放射防护基本标准已很不适应此方面发展需要。新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 8871 2 0 0 2 ) ,从明确责任、加强正当性判断、推动防护最优化、建立指导水平、防范事故性照射等五方面强化了对医疗照射的控制。认真执行新基本标准 ,必将有力地推动提高我国医疗照射的防护水平。

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二委员会工作进展及对内照射剂量学中某些问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二委员会工作进展及对内照射剂量学中某些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放射诊疗资源及职业卫生现况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地区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的现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心理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放射诊疗工作者职业健康调查问卷
综述 低剂量暴露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及健康管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所致人员辐射剂量估算模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放射性核素隔室转运模型的建立
    1.1 呼吸道隔室模型建立
        1.1.1 吸入后放射性核素的沉积
        1.1.2 放射性核素吸入后肺部隔室转运过程
        1.1.2.1 粒子转运
        1.1.2.2 血液吸收
        1.1.3 Simulink仿真模型建立
    1.2 消化道隔室模型建立
        1.2.1 消化道隔室模型概述
        1.2.2 消化道隔室模型结构
        1.2.3 Simulink仿真模型建立
    1.3 全身循环隔室模型建立
        1.3.1 全身隔室模型概述
        1.3.2 Simulink仿真模型建立
第二部分 放射性核素体内滞留与分布
    2.1 结果正确性检验
        2.1.1 参照文献的选取
        2.1.2 计算结果对比
    2.2 生物动力学隔室模型应用
        2.2.1 吸入性内污染滞留量计算
        2.2.1.1 肺部滞留量对比
        2.2.1.2 呼吸道隔室间分布差异
        2.2.1.3 不同含铀化合物吸收入血与进入胃肠道的量对比
        2.2.2 食入性内污染滞留量计算
        2.2.2.1 排泄物中核素量的差异
        2.2.2.2 碘在体内滞留分布规律
        2.2.2.3 不同钚化合物在全身滞留量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内照射剂量估算与讨论
    3.1 内照射剂量学中的物理量
        3.1.1 内照射剂量学框架
        3.1.2 内照射剂量学物理量整理
    3.2 内照射剂量的计算方法
    3.3 模型在内污染案例中的应用
        3.3.1 原始数据整理
        3.3.2 计算结果
        3.3.2.1 病例L,A,Y剂量估算结果
        3.3.2.2 病例X,D剂量估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性核素体内照射剂量估算方法发展及现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本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的建立
    1.1 建立调查标准的依据
        1.1.1 国际辐射流行病学发展现况
        1.1.2 国内辐射流行病学发展情况
        1.1.3 建立调查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1.2 资料与方法
        1.2.1 建立标准技术路线
        1.2.2 文献综述
        1.2.3 方法
        1.2.4 过程
        1.2.5 质量控制
    1.3 结果
    1.4 理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北方某单位60年职工辐射暴露与死因分析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3 数据收集
        2.2.4 相关定义
        2.2.5 诊断标准
        2.2.6 质量控制
        2.2.7 技术路线
        2.2.8 资料管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整体人口学情况
        2.3.2 死亡人群基本情况
        2.3.3 死亡人群三间分布
        2.3.4 研究对象全死因分析
        2.3.5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全死因比较
        2.3.6 与中国死亡人口登记数据比较
        2.3.7 恶性肿瘤总体死亡情况
        2.3.8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恶性肿瘤死因比较
        2.3.9 与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比较
        2.3.10 实体肿瘤死亡情况
        2.3.11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实体肿瘤死因比较
        2.3.12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2.3.13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前十位恶性肿瘤死因比较
        2.3.14 其他疾病死亡情况
        2.3.15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其他疾病死亡比较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北方某单位前瞻性队列基线介绍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测量指标及方法
        3.2.4 有关定义与诊断标准
        3.2.5 质量控制
        3.2.6 流程图
        3.2.7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基线特征分析
        3.3.2 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3.3.3 临床检查结果分析
        3.3.4 现患疾病分析
        3.3.5 辐射暴露情况分析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实体肿瘤死亡风险的荟萃分析
    4.1 前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文献检索
        4.2.2 相关定义
        4.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2.4 数据选择
        4.2.5 质量控制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文献选择
        4.3.2 研究对象描述
        4.3.3 全肿瘤死亡分析
        4.3.4 实体肿瘤分析
        4.3.5 其他实体肿瘤分析
        4.3.6 敏感性分析
        4.3.7 发表偏倚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创新点
综述一
    REFERENCES
综述二
    References
附件
    附件1 调查对象知情同意书
    附件2 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附件3 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放射防护领域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离辐射量体系的新进展
2 放射生物学效应的新进展
3 放射防护体系的新进展
4 医疗照射防护的新进展

(5)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以及剂量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125)I 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剂量学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核突发事件内照射剂量快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概述
    2 内照射剂量学量
    3 内照射剂量估算的基本方法
    4 核突发事件内照射剂量评估概况
        4.1 评估的一般程序
        4.2 内污染的监测及评估
        4.3 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模拟
    5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6 论文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各类事件内污染核素参数库的研制
    1 研究路线和方案
    2 核突发事件的分类
        2.1 核设施相关事件
        2.2 核爆炸
        2.3 放射性散布装置袭击事件
    3 各类事件可能释放的内污染放射性核素
        3.1 核设施相关事件
        3.2 核爆炸事件
        3.3 放射性散布装置袭击事件
    4 内污染放射性核素参数数据库的研制
        4.1 参数数据的确定
        4.2 参数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环境监测的内剂量快速评估
    1 环境介质的污染途径和特点
        1.1 空气污染
        1.2 食品和水
    2 吸入内照射剂量快速评估模式和参数
        2.1 吸入烟羽中放射性核素所致剂量估算
        2.2 吸入再悬浮放射性核素所致剂量
    3 食物摄入途径内照射剂量的快速评估模式和参数
        3.1 短期或单次食入
        3.2 事件第一年的待积剂量
        3.3 食物因加工对剂量估算的影响
    4 饮用水摄入途径内照射剂量的快速估算模式和参数
        4.1 短期或急性摄入途径
        4.2 长期摄入模式
    5 基于环境监测的内照射剂量估算软件的研制
        5.1 吸入内照射剂量估算模块
        5.2 食物摄入内照射剂量估算模块
        5.3 饮用水摄入内照射剂量估算模块
        5.4 多途径摄入内照射剂量估算模块
        5.5 软件的验证及应用
        5.6 各模块的主要输入量和输出量
    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DD爆炸大气扩散模拟及剂量估算研究
    1 源项分析
        1.1 放射源
        1.2 爆炸装置和方式
        1.3 爆炸与放射性物质的理化特性
    2 大气扩散模型
        2.1 大气扩散基本概念
        2.2 高斯烟团模式
        2.3 高斯烟团模型的修正
    3 剂量估算模式及参数
        3.1 内照射剂量估算
        3.2 外照射剂量
    4 大气扩散模拟
        4.1 瞬时浓度分布
        4.2 有效剂量分布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各相关领域实用的六类电离辐射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表征放射性衰变特性的量
    1.1 放射性活度 (Activity)
    1.2 放射性衰变常数 (Radioactive Decay Constant)
    1.3 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 (Air Kerma-Rate Constant)
2 常用的电离辐射剂量学量
3 用于外照射监测的实用量
    3.1 强弱贯穿辐射和虚拟辐射场
    3.2 周围剂量当量H* (d) 和定向剂量当量H′ (d, Ω)
    3.3 用于个人监测的实用量HP (d)
4 用于评价的主要放射防护量
    4.1 当量剂量 (Equivalent, Dose HT)
    4.2 有效剂量 (Effective Dose, E)
5 计量内照射的量
    5.1 摄入量 (Intake, I)
    5.2 待积当量剂量HT (τ) 和待积有效剂量E (τ)
    5.3 评估氡及其子体所致内照射的专用量
6 表征群体受照射的防护量
    6.1 集体有效剂量 (Collective Effective Dose, S)
    6.2 截尾有效剂量负担[Truncated EffectiveDose Commitment, Ec (τ) ]
7 结束语

(8)ICRP放射防护基本建议书的演进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2007年建议书的主要更新点
    2.1 充实以防护三原则为核心的放射防护体系
    2.2 防护体系的应用从以活动过程为基础转向基于照射特征情况
    2.3 更新了辐射权重因子、组织权重因子和标称危险系数
    2.4 关于剂量评价方法
    2.5 突出放射防护最优化
    2.6 强化医疗照射防护
    2.7 专门论述环境的放射防护
3 建议书不断更新的启示
    3.1 不断更新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3.2 完善防护体系没有止境
    3.3 区别对待是重要的防护方针
    3.4 正确运用剂量限值
    3.5 大力培植安全文化

(9)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概述
    1.1 目的意义
        1.1.1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
        1.1.2 在我国开展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评估的意义
    1.2 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特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工作特点
2 国际上两种主要辐射剂量评估方法的比较和结论
    2.1 对参考生物的考虑
    2.2 不同类型的核素及介质条件方面的考虑
    2.3 辐射剂量计算模型及效应分析
    2.4 中国开展非人类核辐射影响评估应该开展的工作
3 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
    3.1 环境放射性污染特征分析(时空分布)
    3.2 特定环境中生物分布特征或生活习性研究
    3.3 外照射几何条件的确定
    3.4 生物体内核素浓度的导出和测量
        3.4.1 获得生物体内核素浓度的几种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3.4.2 进一步研究课题建议
4 四0四厂蒸发池环境个例研究和应用
    4.1 四0四厂蒸发池环境中核素分布特征分析
    4.2 四0四厂区环境中生物分布特征及生活规律分析
        4.2.1 四0四厂区环境中生物分布特征一般描述
        4.2.2 四0四厂区生物生活规律分析
    4.3 数据分析及整合
    4.4 用美国的方法进行剂量评估
        4.4.1 剂量计算
        4.4.2 剂量评估分析
        4.4.2.1 总体剂量评估分析
        4.4.2.2 结果分析讨论
    4.5 用欧共体的方法进行剂量评估及效应分析
        4.5.1 欧共体 FASSET的剂量评估
        4.5.1.1 数据整合
        4.5.1.2 辐射剂量计算结果
        4.5.2 剂量计算结果分析
        4.5.3 放射性核素浓度总量控制初探
        4.5.4 结果分析讨论
    4.6 辐射剂量评估结论及建议
5 鸟类模型的建立及能量吸收分数的蒙卡计算
    5.1 鸟类解剖学模型的建立
    5.2 能量吸收分数的蒙卡计算及结果
    5.3 一些基本知识和数据
    5.4 基于解剖学模型的剂量学模式
6 结论和建议
    6.1 本论文工作的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Monte-Carlo 模拟中对各种几何的标准定义
附件2 MCNP4 Monte-Carlo模拟程序
附件3 用FASSET 方法评估非人类辐射剂量的计算程序
附件4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工作

(10)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医疗照射防护是国际放射防护领域的发展趋势
    1.1 医疗照射是不断增加的最大人工电离辐射照射来源
    1.2 有关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医疗照射防护
2 加强医疗照射防护是适应我国医用辐射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
    2.1 我国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迅速发展
    2.2 不断发展的医用辐射现状亟待防护与安全标准加以规范
    2.3 我国历代放射防护基本标准很少涉及医疗照射防护
3 强调医疗照射防护是新基本标准的重要特点
    3.1 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充分重视医疗照射的控制
    3.2 新基本标准关于控制医疗照射的框架
4 新基本标准关于控制医疗照射的要点
    4.1 明确保证患者防护与安全的责任
        4.1.1 施行医疗照射必须强制实行许可制度
        4.1.2 有关各方各负其责
    4.2 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判断
        4.2.1 医疗照射正当性判断的一般原则
        4.2.2 放射诊断检查的正当性判断
        4.2.3 群体检查的正当性判断
        4.2.4 控制与临床指征无关的放射学检查
        4.2.5 有关医学研究志愿者的照射问题
    4.3 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
        4.3.1 医用辐射源设备方面的有关要求
        4.3.2 医疗照射操作方面的有关要求
        4.3.3 医疗照射的质量保证要求
    4.4 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与剂量约束
        4.4.1 建立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必要性
        4.4.2 放射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4.4.3 核医学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4.4.4 其他与医疗照射相关的剂量约束
    4.5 重视防范事故性医疗照射
        4.5.1 防止意外医疗照射的一般原则
        4.5.2 加强意外医疗照射的调查分析
        4.5.3 做好与评价剂量有关参数的记录
5 进一步推动提高我国医疗照射的防护水平
    5.1 认真贯彻实施新基本标准
    5.2 不断健全配套的相关法规标准体系
    5.3 深入开展有关医疗照射防护的调查研究
    5.4 加强医疗照射防护的监督管理和防护培训

四、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二委员会工作进展及对内照射剂量学中某些问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放射诊疗作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D]. 张哲.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所致人员辐射剂量估算模型应用研究[D]. 袁炜烨. 苏州大学, 2020(02)
  • [3]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D]. 瞿述根. 苏州大学, 2019(04)
  • [4]放射防护领域的新进展[J]. 郑钧正. 辐射防护, 2016(06)
  • [5]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以及剂量学评价[D]. 李素英.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6]核突发事件内照射剂量快速评估研究[D]. 赵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2)
  • [7]各相关领域实用的六类电离辐射量[J]. 郑钧正,卓维海. 辐射防护, 2011(02)
  • [8]ICRP放射防护基本建议书的演进及其启示[J]. 郑钧正,李君利. 辐射防护通讯, 2008(06)
  • [9]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评估方法研究[D]. 姚青山.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6(04)
  • [10]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J]. 郑钧正. 辐射防护, 2004(02)

标签:;  ;  ;  ;  ;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二委员会进展及体内剂量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