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扫描图像的质量

如何检查扫描图像的质量

一、如何检查扫描图像的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雷,李娜,孙怡咪,马静文[1](2021)在《不同屏气方式在MRI胸部及腹部检查中的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患者自主屏气、放射技师指导屏气两种不同的屏气方式对MRI成像在肺癌(胸部)及肝癌(腹部)检查中的差异性。方法选择疑似肺癌患者64例(男58例,女6例),采用T1WI-DIXON、T2WI-STIR序列进行MRI扫描,每位患者采用不同的屏气方式各采集一次;选择疑似肝癌患者103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28例),采用T1-DIXON、T2WI-DIXON序列进行MRI扫描,每位患者采用不同的屏气方式各采集一次。获得的MRI图像由3位放射医师进行评估,并进行图像评分。结果在胸部检查及腹部检查中,与临床较长使用的放射技师指导屏气相比,患者自主屏气在整体图像质量及呼吸运动伪影方面均未见显着性差异。结论患者自主屏气有可能成为传统放射技师指导屏气的一种替代方式,能够改善患者在MRI检查中的舒适感。

王凤仙[2](2021)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对比剂优化策略及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Revolution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检查中,基于碘流率(IDR)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此外,制定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方案,并评价其在老年患者C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CCTA检查合理使用碘对比剂提供一定的思路并为该检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方法:第一部分:分析CCTA检查中采用基于碘流率的个体化注射方案的可行性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7月180名于我院影像科行CCTA检查的受检者,随机分为A组(n=90)与B组(n=90),两组注射时间均为12s。A组为对照组,采用固定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即60ml&5.0ml/s;B组为试验组,基于患者体重选择相应的碘流率(≤60kg-1.12g I/s、60~70kg-1.26g I/s、≥70kg-1.40g I/s),然后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对比剂流速及用量。比较A、B两组患者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并分析不同注射方案中体重对血管强化程度的影响。第二部分:评估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效果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12月于我院影像科行CCTA检查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前三个月的37例患者为对照组,后三个月的3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状态焦虑问卷(S-AI)评分、重复准备人数、人均检查时长及患者满意度。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以上数据,方法包括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比剂优化使用策略的效果评价中:与A组相比,B组患者各血管节段的CT值、CNR有所降低,但CT值均大于300HU、CNR大于8,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A组不同体重患者目标血管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同体重患者目标血管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S-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复准备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人均检查时长、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Revolution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基于碘流率的注射方案能在合理使用碘对比剂的同时能获得不同患者之间较均一的血管增强效果。(2)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能有效缓解CCTA检查中老年患者的焦虑程度、缩短人均检查时间,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为检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护理保障。

张天乐[3](2021)在《不同扫描模式在头颈CTA中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扫描模式在头颈CTA检查中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方法:将前瞻性连续收集行头颈CTA检查的180例病人按照体质量指数分为A组(18.5kg/m2≦BMI<34.9 kg/m2)和B组(BMI≧34.9 kg/m2),每组90人;A组和B组又根据不同扫描方案分为A1、A2、A3,B1、B2、B3亚组,每个亚组30人。A1、B1亚组患者使用普通扫描模式,A2、B2亚组使用k V Assist扫描模式,A3和B3亚组使用能谱扫描模式。所有病人均采用前置40%和后置70%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测量和计算所有图像的主动脉、双侧颈总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的CT值均值、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采用5分值法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各组病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然后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radiation Dose,ED)。分别对六个亚组病人的CT值均值、SNR、CNR、主观评分值和辐射剂量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A1、A2、A3、B1、B2、B3图像的CT值分别是361.5±44.3HU、416.6±88.5 HU、513.3±92.7 HU、352.7±43.4 HU、365.8±84.2 HU、505.7±90.6 HU;SNR分别是35.8±7.4、37.1±9.7、44.3±13.7、28.7±7.1、28.4±7.3、45.6±12.7;CNR分别是31.2±6.8、33.1±9.6、43.1±11.2、28.5±6.6、27.5±9.3、43.6±11.6;ED分别是1.2±0.2 m Sv、0.7±0.1 m Sv、1.1±0.2m Sv、1.3±0.4 m Sv、1.1±0.3 m Sv、1.2±0.4 m Sv以及主观评分分别是3.8±0.2、4.1±0.3、4.4±0.3、3.0±0.2、3.1±0.2、4.4±0.4。其中A3和B3亚组病人图像的SNR、CNR及主观评分值高于其他亚组(P<0.05);B1和B2亚组中分别有9人和12人的主观评分值低于3分,且其图像的主观评分值低于其他亚组(P<0.05);A1和A2亚组病人图像的SNR、CNR及主观评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2亚组病人的平均有效剂量(0.7±0.1m Sv)较A1组(1.2±0.2m Sv)及A3组(1.1±0.2m Sv)m Sv分别下降41.7%和36.4%。B组中各亚组病人的辐射剂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头颈CTA检查中,18.5 kg/m2≦BMI<34.9kg/m2病人推荐使用k V Assist扫描模式;BMI≧34.9kg/m2病人推荐使用能谱扫描模式。

耿雪[4](2021)在《全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女性化疗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扫描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化疗女性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扫描中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综合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行颈、胸、腹、盆CT增强检查的女性化疗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人。两组患者均行颈胸腹盆动脉期及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A组应用全扫描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Organ Dose Modulation,ODM),B组应用常规扫描模式。两组其它扫描参数相同,如下:管电压120 k Vp;管电流采用3D Smart m A技术,管电流范围200 m A~600 m A;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为基于5mm层厚的基础上设置为7;图像重建采用前置50%和后置70%水平ASi R-V技术(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扫描结束后记录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在甲状腺、乳腺、卵巢层面前、左、后、右方向管电流及平均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radiation Dose,ED)。分别测量并计算两组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甲状腺、乳腺、卵巢层面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对所得图像采用5分值法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年龄、BMI、SNR值、CNR值、管电流均值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组与B组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甲状腺、乳腺、卵巢层面图像的SNR值、CNR值及主观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在甲状腺、乳腺、卵巢层面前、左、后、右4个方向平均管电流(甲状腺:324.46±53.25、327.97±61.34;乳腺:243.13±50.04、248.32±60.33;卵巢:332.28±71.50、339.78±76.69)均低于B组(甲状腺:407.60±96.81、402.73±90.15;乳腺:313.00±106.68、315.20±106.73;卵巢:457.78±106.56、459.63±106.27),上述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CTDIvol均值及DLP均值较B组分别降低22%和24%,颈部、胸部及腹盆部有效剂量均值较B组分别降低19.3%、21.4%和26.4%(P<0.05)。结论:在女性化疗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中应用全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尤其是对电离辐射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江珊[5](2021)在《双低优化三联扫描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应用Revolution CT进行胸痛三联检查,在不同管电压下,调整扫描顺序,比较两种不同的扫描模式下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完成检查总的扫描时间和对比剂用量的影响,为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双低”模式扫描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方法 收集2019年10至2020年12月主诉因胸痛来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临床上诊断为疑似“胸痛三联症”而行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的患者,按照排除标准纳入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肺动脉、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的一站式CTA联合扫描。根据管电压的不同(100kv、80kv)和扫描顺序不同{优化扫描模式(肺动脉-胸主动脉-冠状动脉)、传统扫描模式(肺动脉-冠状动脉-胸主动脉)},将受检者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15例。A组管电压设为100kv,采用优化扫描模式;B组管电压设为100kv,采用传统扫描模式;C组管电压设为80kv,采用优化扫描模式;D组管电压设为80kv,采用传统扫描模式。各组其余的扫描参数均一致。采用阈值自动触发法,以气管隆突水平设为监控层面,感兴趣区设置于肺动脉主干处。测量并比较四组血管各段相同层面的平均CT值及冠状动脉扫描时的右心室和右心房的CT值,比较各组完成扫描所用的总检查时间,各组完成检查所用的对比剂用量,比较各组的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噪声、辐射剂量和主观评价的差异,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四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发现的主要病变进行统计,在调整胸痛三联扫描顺序的探讨中四组的年龄、性别、BMI值、静息下的心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完成胸痛三联检查所用总的扫描时间对比,A组的扫描时长为(17.97±0.59)s,B组的扫描时长为(26.85±0.72)s,C组(18.12±0.55)s,D组(26.92±0.76)s,使用优化扫描模式的A、C两组的时长较使用传统扫描模式的B、D两组的时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对比剂用量对比,A组(79.22±2.12)ml,B组(104.11±1.79)ml,C组(78.82±1.80)ml,D组(103.48±1.24)ml,A、C两组较B、D两组对比剂用量少,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肺动脉、冠状动脉、胸主动脉各段的CT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各段的CN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CA的近段、中远段,LAD的近段、中远段,LCX的近段、远段,各段的CN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扫描范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使用100kv管电压的辐射剂量值较C、D两组使用80kv管电压的辐射剂量高,四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和胸主动脉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冠状动脉主观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图像的噪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使用肺动脉-胸主动脉-冠脉的扫描顺序可以减少对比剂用量,缩短扫描时间,为急性胸痛患者节约宝贵的时间;同时也能够减少冠脉扫描时右心房和右心室对比剂积聚对冠状动脉的影响,提高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为影像科医生提供高品质的影像资料。2使用100kv和80kv的管电压均能很好的完成胸痛三联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图 5 幅;表 6 个;参 71 篇。

郭亚哲[6](2021)在《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疑似急性PE患者对其进行CTPA扫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使用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30例);B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30例);C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宽容积扫描(30例)。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后处理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客观评价:测量3次肺动脉主干、双侧肺动脉及其各3-4级分支肺动脉的C 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取平均值进行比较。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1.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肺动脉造影。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观评分:A组评分为(3.8±0.9)分,B组评分为(4.4±0.6)分,C组评分为(4.5±0.7)分,B、C组主观评分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评分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0.75,P<0.05);三组图像有心脏搏动伪影者:A组14例、B组6例、C组2例。A组出现伪影例数最多,C组出现伪影例数最少,图像显示最佳,可观察7级以上血管,边缘光滑锐利,以右肺中叶肺动脉、左肺上叶肺动脉为着。3.客观评价:三组图像的各级分支CT值、SNR、CNR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A、C组的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及分支、左肺动脉及分支的SNR和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缘旁易受伪影的左肺上叶肺动脉CT值三组比较:CT值比较中B组最大(575.5±97.2)HU,A组最小(484.1±131.4)HU(P<0.05);SNR比较中B组最大(39.0±9.5)HU,A组最小(28.1±13.4)HU(P<0.05);CNR比较中B组最大(26.0±13.1)HU,A组最小(36.2±9.0)HU(P<0.05);B组及C组组内比较无差异(P>0.05);右肺中叶肺动脉三组比较:CT值比较中B组最大(632.7±264.7)HU,A组最小(474.0±126.1)HU(P<0.05);SNR比较中B组最大(37.8±14.1)HU,A组最小(27.6±14.1)HU(P<0.05);CNR比较中B组最大(35.4±13.4)HU,A组最小(25.4±13.7)HU(P<0.05);B组及C组组内比较无差异(P>0.05)。4.辐射剂量:三组间患者的辐射剂量指标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CTDIvol分别为(9.1±1.5)m Gy、(19.7±6.3)m Gy、(13.6±3.7)m Gy;DLP分别为(241.7±42.4)m Gy.cm-1、(509.1±156.1)m Gy.cm-1、(362.2±145.1)m Gy.cm-1;ED分别为(3.3±1.1)m Sv、(7.3±2.1)m S v、(5.2±2.0)m Sv,三项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比较中:A组三项最低,B组三项最高,C组三项分别较B组降低31%,29%,30%。结论:在CTPA扫描中应用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明显改善心缘旁搏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李冬雪[7](2021)在《不同前置和后置ASiR-V水平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前置和后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水平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中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瞻性将150例行CCTA患者随机分为A、B、C、D、E五组,分别采用前置40%、50%、60%、70%和80%ASiR-V权重扫描和后置70%ASiR-V权重重建获得CCTA图像,计算所有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采用5分值法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各组病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然后根据公式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radiation Dose,ED)。经统计学分析,优化出在保证影像质量前提下辐射剂量最低的前置ASiR-V权重值。第二部分:将优化出最佳前置ASiR-V权重值的图像(D组)分别用40%~90%,间隔为10%的后置ASiR-V重建出D0、D1、D2、D3、D4和D5共6个亚组图像,记录各亚组图像的SNR、CNR及主观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优化出图像质量最佳的后置ASiR-V权重值。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A、B、C、D四组图像的SNR值、CNR值及主观评分值没有统计学差异(P=0.313),E组图像的SNR值、CNR值及主观评分值均低于A、B、C和D组(P<0.001)。B、C、D组的平均ED值较A组分别降低7.01%、13.37%和18.87%。D4和D5亚组图像的SNR和CNR高于其他亚组(D0~D3),且D4亚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值高于其他亚组(D0,D1,D2,D3,D5)(P<0.001)。结论:宽体探测器联合前置70%ASiR-V并结合后置80%ASiR-V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与设备生产商推荐的前置40%的ASiR-V相比,可明显的降低CCTA病人的辐射剂量。

李伟[8](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主动脉CT增强扫描图像合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对于图像合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在一些医学领域的图像合成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不足,其中包括对主动脉夹层增强扫描图像的合成研究。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中,CTA图像诊断优势要远强于平扫CT图像。但是CTA图像所采用的增强扫描存在一定的弊端,因而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网络模型,将平扫CT图像合成为CTA图像,对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后提出了基于通道注意力机制的主动脉夹层增强扫描图像合成方法以及基于主动脉分割图像的合成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制作图像合成数据集。对受试者分别采集胸腔CT平扫图像和增强扫描后的CTA图像,将图像人工分类为存在和不存在主动脉夹层病症用例两类。针对器官运动和人体呼吸导致的图像空间位置上不一致问题,采用医学图像工具对采集的CT平扫图像和CTA图像进行配准对齐。为了排除其他器官干扰使模型更有针对性,对采集的图像制作多组主动脉标签,并通过分割网络获得多组仅包含主动脉区域的成对CT和CTA图像。(2)结合主动脉夹层病症的特征,构建了一种基于通道注意力机制的主动脉夹层增强扫描图像合成模型。利用Fcd Net模块能有效获取信息的特点,所提方法能够很好捕捉主动脉夹层撕裂边缘等信息,提高图像合成的质量。最终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在主动脉夹层的合成问题上具有更好的效果。(3)构建了基于主动脉分割图像的合成模型。本文对主动脉分割后的图像提出了基于级联生成对抗的主动脉夹层增强扫描图像合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在通道注意力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级联生成器以及双重判别器组成的网络,进一步提升合成图像质量。为了证明模型中各个模块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对应的消融实验。最终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对比其他模型,有更好的合成效果。

柏瑞[9](2021)在《低剂量双能量CT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双能量CT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成像低剂量扫描参数。2、研究双能量CT“双能量染色减少征”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诊断的分子影像基础。方法:1、对9例人体膝关节标本进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两组参数的双能量CT扫描,对交叉韧带成像数据进行后处理,并对图像信噪比、主观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2、回顾分析35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低剂量参数进行双能量CT扫描的图像数据,以“双能染色减少征”为诊断标准,将CT诊断结果与其磁共振及关节镜结果进行对照分析。3、将羟赖氨酸及羟脯氨酸试剂配置成6组不同浓度、配比的溶液,对其进行双能量CT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其双能染色情况,并对其CT值、图像信噪比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1、9例人体膝关节双能量CT前交叉韧带图像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信噪比无统计学差异,两位专家各自两剂量组图像主观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2、利用“双能染色减少征”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22例,18例与关节镜术后结果一致;诊断前交叉韧带正常13例,12例与关节镜术后结果一致。低剂量成像下该征象的诊断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75%,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92.3%。经Kappa检验其Kappa值为0.836,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单纯羟赖氨酸或羟脯氨酸浓度变化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伪彩编码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CT值亦随之增加。4、羟赖氨酸与羟脯氨酸浓度同步递增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染色程度随两种氨基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CT值亦随之增加。5、羟赖氨酸与羟脯氨酸浓度反向增减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染色程度随羟赖氨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CT值亦随之增加。6、羟赖氨酸浓度递增与羟脯氨酸浓度固定混合液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染色程度随羟赖氨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CT值亦随之增加。7、羟脯氨酸浓度递增与羟赖氨酸浓度固定混合液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染色程度无明显变化,CT值亦无明显变化趋势。结论:1、低剂量扫描参数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成像与诊断中是可行的,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显着减少。2、双能量CT成像后“tendon”模式下的伪彩色编码(即双能染色)和羟赖氨酸和羟脯氨酸有关。3、羟赖氨酸和/或羟脯氨酸浓度的变化影响双能染色程度,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4、两种氨基酸在双能染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羟赖氨酸起主要作用,羟脯氨酸起次要作用,双能染色更依赖于羟赖氨酸。5、双能染色程度变化伴随着CT值的变化,二者亦呈正相关。

蒋裕静[10](2021)在《双源CT碘定量技术在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碘定量技术在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价值,为术前评估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化程度提供一种新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并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BUC)共50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低级别BUC为20例,高级别BUC为30例。利用第3代西门子SOMATOM force双源CT获取所有患者的全腹部或盆部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的双能量扫描图像,将图像在双能量模式下打开并导入肝脏VNC后处理程序,得到碘图,在病灶最大层面及相邻上下2个层面勾画ROI,连续测量3次碘浓度,求取其平均值,记录为病灶的碘浓度值(IC),同时测量同一层面髂总动脉碘浓度记录为ROIb,将二者的比值定义为标准化碘浓度(NIC)并记录数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低级别BUC和高级别BUC之间的IC和NIC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接收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评估各种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HGBUC组病灶的IC(1.050±0.336)及NIC(0.110±0.034)均大于LGBUC组 IC(0.780±0.399)及 NIC(0.083±0.0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 LGBUC 组病灶的 IC 和 NIC 为 1.912±0.700 和 0.398±0.105,LGBUC 组病灶的 IC和NIC为1.533±0.427和0.339±0.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IC和NIC诊断HGBUC的AUC分别为0.759和0.72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和60%、57.7%和 86.7%。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碘定量技术有助于术前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如何检查扫描图像的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检查扫描图像的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屏气方式在MRI胸部及腹部检查中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图像采集
    1.3 图像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比较
    2.2 整体图像质量及呼吸运动伪影
    2.3 评估结果的一致性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2)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对比剂优化策略及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伦理原则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对比剂优化使用策略的效果评价
        3.1.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辐射剂量的比较
        3.1.2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及主观评分的比较
    3.2 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评价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2 两组患者S-AI评分的比较
        3.2.3 两组重复准备人数的比较
        3.2.4 两组患者人均检查时长的比较
        3.2.5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4 讨论
    4.1 个体化注射方案中碘对比剂的优化使用
    4.2 个体化注射方案对血管强化程度的影响
    4.3 CCTA检查中的辐射剂量
    4.4 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体化注射方案在冠状动脉 CT 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不同扫描模式在头颈CTA中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案
        1.2.1 检查设备
        1.2.2 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2.3 对比剂使用方案
    1.3 图像评价
        1.3.1 主观评价
        1.3.2 客观评价
    1.4 辐射剂量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病人一般情况分析
    2.2 图像质量分析
        2.2.1 图像主观评价
        2.2.2 图像客观评价
    2.3 辐射剂量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剂量扫描在头颈CTA检查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全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女性化疗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扫描方案
        1.2.1 扫描前患者准备
        1.2.2 检查设备
        1.2.3 扫描参数
        1.2.4 对比剂使用方案
    1.3 图像质量评价
        1.3.1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1.3.2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1.4 辐射剂量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图像质量评价
        2.2.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2.2.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2.2.3 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评估
    2.3 辐射剂量比较
        2.3.1 两组患者管电流比较
        2.3.2 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全视野 ODM 在临床应用及优势
    3.2 全视野ODM技术在不同器官的不同方向降低管电流的作用
    3.3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对颈部及甲状腺的保护作用
    3.4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对乳腺的保护作用
    3.5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联合应用迭代重建算法
    3.6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剂量 CT 扫描方案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5)双低优化三联扫描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1.3 图像后处理
        1.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2 图像质量分析
        1.2.3 辐射剂量比较
    1.3 讨论
        1.3.1 优化胸痛三联扫描模式的优势
        1.3.2 管电压对胸痛三联检查的影响
        1.3.3 Revolution CT在胸痛三联检查上技术优势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双低”模式在胸痛三联检查中的研究进展
    2.1 背景概述
        2.1.1 发病机制
        2.1.2 胸痛三联的检查方法
        2.1.3 胸痛三联检查的现状
    2.2 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
        2.2.1 降低管电压
        2.2.2 降低管电流
        2.2.3 增加螺距
        2.2.4 前瞻性心电门控
        2.2.5 迭代重建算法
    2.3 能谱CT在心胸血管检查中的应用
        2.3.1 能量成像的原理及现状
        2.3.2 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
        2.3.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
        2.3.4 支架
        2.3.5 心肌灌注
    2.4 胸痛三联检查的局限性
    2.5 胸痛三联扫描方案的优化
    2.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辐射剂量CT肺动脉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不同前置和后置ASiR-V水平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扫描方案
    1.3 图像评价
        1.3.1 图像客观评价
        1.3.2 图像主观评价
    1.4 辐射剂量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图像质量评价
        2.2.1 主观评价
        2.2.2 客观评价
        2.2.3 辐射剂量
第三章 讨论
    3.1 ASiR-V在临床的应用及优势
    3.2 不同前置ASiR-V水平对C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3.3 不同后置ASiR-V水平对C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降低CCTA检查辐射剂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深度学习的主动脉CT增强扫描图像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研究现状
        1.2.2 图像合成研究现状
        1.2.3 研究难点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卷积神经网络
    2.3 生成对抗网络
    2.4 注意力机制
    2.5 代表性算法模型介绍
        2.5.1 Pix2pix
        2.5.2 Cycle GAN
        2.5.3 Rev GAN
        2.5.4 Pix2pix HD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通道注意力机制的主动脉夹层增强扫描图像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数据集采集制作
        3.2.1 原始数据采集
        3.2.2 CT图像配准
    3.3 基于通道注意力机制的主动脉夹层增强扫描图像合成方法
        3.3.1 通道注意力机制理论分析
        3.3.2 主动脉夹层增强扫描图像合成算法网络框架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数据集组成
        3.4.2 实验评价指标
        3.4.3 实验对比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主动脉分割图像的合成研究
    4.1 引言
    4.2 主动脉分割
    4.3 基于级联生成对抗的主动脉夹层增强扫描图像合成模型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数据集组成及实验设置
        4.4.2 消融实验
        4.4.3 实验对比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低剂量双能量CT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双能量CT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成像低剂量扫描参数优化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低剂量双能量CT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对照分析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能量CT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分子影像基础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10)双源CT碘定量技术在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临床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2.2.1 检查设备及参数
        2.2.2 检查方法
    2.3 影像资料数据整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膀胱尿路上皮癌各参数的比较
    3.2 各参数诊断效能的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局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能C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如何检查扫描图像的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屏气方式在MRI胸部及腹部检查中的差异性研究[J]. 李雷,李娜,孙怡咪,马静文. 中国医疗设备, 2021(10)
  • [2]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对比剂优化策略及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应用效果评价[D]. 王凤仙.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扫描模式在头颈CTA中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D]. 张天乐. 河北大学, 2021(09)
  • [4]全视野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女性化疗患者颈胸腹盆CT增强中的应用研究[D]. 耿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5]双低优化三联扫描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探究[D]. 江珊.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6]320排CT宽容积扫描模式联合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D]. 郭亚哲.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7]不同前置和后置ASiR-V水平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D]. 李冬雪. 河北大学, 2021
  • [8]基于深度学习的主动脉CT增强扫描图像合成研究[D]. 李伟. 西北大学, 2021(12)
  • [9]低剂量双能量CT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D]. 柏瑞.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10]双源CT碘定量技术在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价值[D]. 蒋裕静. 扬州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如何检查扫描图像的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