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不例外》推荐阅读

《你也不例外》推荐阅读

一、《你也不例外》荐读(论文文献综述)

刘程悦[1](2021)在《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以媒介视角去定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远不如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即把握传播者的活动,更能深刻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进入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行的时代,其中群体传播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对其他传播形态产生影响。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明显的特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无处不在的虚拟空间,颠覆了大众媒体仅向少数精英群体分配社会资源的模式,被社会化媒体赋权的受众可以进行双向、多向互动传播,个人通过群体传播的社会网络集聚了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资本;大众传播为受众提供的拟态环境,因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对象的主体性媒介实践而逐步瓦解,受众有了定义情境的自主意识,他们在公共事务的表达中更加活跃,以网民和链接关系为根本要素的网络传播结构形成;技术演进实现了普通个体情感、认知的社会化表达,这成为传播新环境、信息生产新方式中的突出现象。论文关注的国家形象塑造的问题,本质上是探讨在群体传播新的时代环境下,以何种方式面向受众讲述中国故事,才能达到塑造正面形象的传播效果。这里需要关涉到新时代环境下政治传播语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家与民众间的关系由自上而下的告知性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复杂传播过程,公众借由互联网形成群体意识、权利意识更强的集体;传播方式从严肃、宣告式的硬性传播为主,转向多种传播方式并行发展的软性传播为主;情感要素在政治传播致效中的提振作用日益显现,基于“共情”为原动力构建认同成为关键。国家形象是对内的本国公众和对外的国际公众对一国在整体上和具体的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上的定位、认知与评价,是政治传播命题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面临“传不开、叫不响”的尴尬处境,急需寻求恰当有效的话语方式,强化信任,并将这种正面信任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情感。萌文化是当代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的代表之一,自日本传入后,经过多年的本土化发展,在群体传播时代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当前,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游戏、表情包、短视频等更适应群体传播时代的媒介话语方式日渐兴盛,以萌力量为支撑的萌化传播,作为契合新时代的重要传播策略,通过可爱、娱乐的外壳包裹意义深远的内核,表现出去中心化、更接地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将国家形象寓于萌文化消费体验的愉悦感中,满足传播对象渴望互动、表达情感的欲望,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新兴话语方式,更利于调动情感、形成认知互动,进而上升到更为稳固的集体性认同,为突破现有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呆板、不接地气等困境提供新思路。但由于萌文化本身存在过度美化与遮蔽社会现实等问题,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对公共传播环境造成污染。论文立足于网络群体传播时代政治传播语境转变的大背景下,官方话语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力量,如何借助萌化传播的独特优势,适应个人主体意识激活、情感互动凸显的传播环境,完成网络社会化转向,突破现有国家形象塑造的瓶颈,建构与国内、国外民众的有效对话,提振传播效果。具体操作上,论文通过寻找近五年来国家形象塑造中应用萌文化的典型案例,对其传播的合理性与传播效果进行考察,得出萌文化在群体传播时代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适应消费文化、跨越阶层限制、消解社会压力、丰富传播方式、强化情感认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内含萌元素的萌化传播,能够轻而易举地在众声喧哗的群体传播时代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内嵌于任何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介技术中,将国家形象理念蕴含在便于个人化的符码体系中,在高度共享的圈层化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形成一种以情感为连结的有效传播过程,从而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正面国家形象。但同时作为一个不稳定的传播方式,需要从媒介可供性方面挖掘萌化传播的可能性,规避其消解官方权威性、过度萌化万物、遮蔽现实的问题,运用萌文化自身带有的情绪感染力,建立起与民众同频共振的沟通语境;从建构认同的角度衡量萌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并进行正向引导,从而让萌化传播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文化标识。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赵柯雨[3](2020)在《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对高中语文古词教学的启示》文中提出《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是清末文学家俞陛云先生在古词类鉴赏方面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词学思想。不论是对古词的编选还是点评,俞陛云这本选本都显得十分优秀,对今天的高中古词教学有诸多借鉴意义,研究价值高。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整体介绍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的编选特色,从编选参考的角度出发,该书的编选主要受《唐五代词选》、《宋四家词选》与《词综》三家影响最大。从编选理念看,俞陛云编选该选本的目的是为了初学者学词,并且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身世也极大地影响了俞陛云选词的倾向。从编选条件看,俞陛云主要以择优、择少、择正为主要的编选标准。第二章整体介绍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的点评特色。俞陛云的点评能够融合不同词学派别的精华,呈现出中正严谨的特质,并且在点评中注重对词史的梳理,呈现出尊体复古的倾向。俞陛云十分重视对古词中关键地方的提炼和对艺术技巧的分析,对古词的审美意境也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俞陛云能够引用各种材料分析词作,并常运用对比方法论词,在语言修辞方面也十分具有个人特色。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和笔者在一线教学实习的经历,分析目前我国高中语文中古词编写与教学现状。首先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提炼出国家对高中学生古词能力的要求,并分析高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指出古词教学应当考虑学情。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材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材中古词编选、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目前高中语文古词的编选虽然有经典性高、豪放与婉约的平衡等优点,但存在可改进的空间,同时结合笔者一线教学实习的经历,探讨目前高中语文古词教学存在的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第四章则在前三章的基础之上探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对高中语文古词编选和教学的启示。第一节探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的编选长处对高中语文书古词编选的启示,包括增加小家名作、丰富词人风格多样性和丰富助读和练习系统。第二节探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的点评长处对高中语文古词教学的启示,首先在教学中要了解声韵知识、加强吟诵,其次在具体分析词的时候要梳理意脉、抓住关键,最后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品味情感、进入词境。第三小节以具体的教学设计说明如何将《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对古词教学的启示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杨丽[4](2020)在《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诗歌导学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诗歌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领会诗意、体悟诗情、品味诗言是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诗歌导学案是引领学生的诗歌学习行为,实现诗歌学习目标的任务或方案的统称,往往通过文字、音视频等形式呈现,主要包括课前激趣引导、课中深度加工和课后自我反思三部分。课前主要用于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基本的诗歌内容;课中主要解决学生课前自学所遇到的问题并适时进行检测,教师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点拨和指导以引导学生发掘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课后主要用于巩固所学知识以强化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促进深度学习的诗歌导学案就是师生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精选有价值的学习内容,通过激趣导引、深度加工及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等环节,促进对诗歌深度理解的学习计划或方案。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中山市H中学的320名高中生和30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师生对诗歌导学案的了解程度、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及使用过程中对诗歌导学案的具体认识情况三方面进行。通过数据分析得知师生皆认为诗歌导学案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必要性,但是对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养成作用并不显着,而且学生对于诗歌导学案的设计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低,所呈现出来的导学案中评价反思部分占比较小,并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另外,导学案中题目难度适中但数量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使得个人的学习效率被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确定本研究将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第一,设计主体以教师为单一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第二,内容设计数量过多,学生沉溺于题海战术而使得诗歌鉴赏能力得不到提升;第三,学习方法建议缺失,自学效率参差不齐;第四,评价反思流于形式,问题反馈不够及时。为了优化高中诗歌导学案的设计及运用效果,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促进深度学习,研究提出鼓励发现学习,突出主体地位;精琢目标导向,聚焦核心知识;注重条理整合,锤炼品鉴能力;巧设梯度问题,促成高阶思维;吸纳多样方法,强化迁移运用;强调科学反思,深化知识内容等六个方面的建议,以期深度学习的有效达成。

黄琳,李桂华[5](2019)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渠道融合路径及其对读者关系构建的影响》文中提出为进一步探索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渠道应用模式,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提升阅读推广效果,本研究选取50个图书馆类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整理其2019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的相关推送文章。根据微信推送文章系统梳理各馆读书日活动的渠道要素、渠道类型以及渠道融合模式等,并基于各活动案例中的信息流动方向总结渠道的三大信息交互功能,同时结合关系营销理论探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情况,最后提出促进阅读推广渠道融合发展、增进图书馆与读者相互关系的相关意见建议。图5。表1。参考文献20。

都平[6](2019)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网络时代快餐文化的冲击,浅表化、碎片化阅读较流行,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呈现下降趋势。电子产品普及逐步改变着我们阅读习惯的同时,深刻影响到我们思维方式的形成。这种碎片化阅读带来了海量无用信息干扰,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高中生学习中选择整本书阅读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为更好地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学者和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但这些研究大多只是零散实践经验总结,非系统化非理论,且多集中在对小学、初中学段的研究,缺乏高中学段的研究成果,而有些研究过于侧重策略理论,缺乏具体实践。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开始从策略实施方面做出了尝试,提出合理构建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适切的阅读,或者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等路径探索。笔者在本文中从整本书的影响因素、教师角色定位、整本书的策略、整本书的学习方式方面做出梳理,探索整本书教学设计活动要坚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自然差异,保护好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设计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交流讨论,碰撞思想、互动增益。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阅读学术着作的方法等都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安排内容,课标甚至还会具体到某一类作品中,以及作品的阅读目标等,这需要教师在整本书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标的具体内容做出适当调整。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可采用科学、合理的自评、他评等形式,帮助其自我检验阅读程度,发现自身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形成正确自我认知和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其阅读积极性。评价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由于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阅历、鉴赏能力的不足,允许就问题差异化的评价,提升文本阅读鉴赏力,把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结合起来,保障整本书阅读顺利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是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举措之一,也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探索工作的一项。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整本的书,陶冶性情,积极学习和思考各种优秀文化,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符合中学教育的目标,更适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传承发扬。

刘鑫[7](2019)在《庆阳广播电视台APP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营销传播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等都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正在推进媒体传播领域发生新的变革和发展,传统媒体权威地位的变化、观众的大量流失、影响力的削弱、广告投放额的下滑,传统媒体已经到了历史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和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对地方广电媒体整合营销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以庆阳广播电视台作为主要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从庆阳广播电视台媒体营销环境分析入手,深入研究庆阳广播电视台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进行媒体整合营销转型,针对庆阳广播电视台在媒体整合营销方面的现状,总结归纳出庆阳广播电视台从相“加”到相“融”阶段,媒体融合取得初步成效。通过以上研究,探索出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地方电视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媒体整合营销转型没有完全到位,新体制、新机制的活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广告经营创收面临较大困难,最核心的用户数量的增长上缺乏更为长远的规划,盲目跟随别人的脚步等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庆阳广播电视台作为地级广电媒体在转型中的优劣势,并提出了关于内容、形式、渠道、广告运营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地级广电融媒体整合营销发展提供策略参考。图52幅(组),表2个,参考文献57篇。

宋珊[8](2019)在《《诗境浅说》及其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诗境浅说》是清末文学家俞陛云先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和诗歌素养。其对诗歌的点评,见解独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而又兴味悠长,对当今的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有诸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故即便在今天,该书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论文根据《诗境浅说》的特点,提取实际教学中可利用的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及价值,梳理前人对作者及作品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现状制定论文的研究框架,并介绍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诗境浅说》的编选特色,主要从体裁、题材和风格三个方面来介绍:体裁上该作品只选取近体诗,包括五言律绝、七言律绝、五七言摘句等几方面的作品进行分析;题材上则是涵盖全面,抒情诗、写景诗、咏史诗及有其他各种题材的诗歌可以说一应俱全;风格上兼收并蓄,浪漫与现实、雄健与幽秀、险怪与自然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有选取。第三章主要是从《诗境浅说》的评点特色上来进行分析,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言简意赅、深中肯綮,包括注重分析关键字词深意、注重体会诗歌优美意境、注重品味诗歌深层意蕴等;二是多方引证、以诗证诗,包括引用范围广泛,引用方式多样,引用程度不一等;三是个性解读、特色鲜明,包括文辞雅洁、文采斐然,学养深厚、见解独到,借诗寄慨、托意遥深等方面。第四章立足于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际状况,先指出中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的欠缺,包括释义过于琐细、导致诗意支离,解读照本宣科、以致缺乏特色,分析面面俱到、往往关键不明等问题,分析针对这些问题,《诗境浅说》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从注重整体把握,讲好关键字词,适当引申扩展等几个方面作出相应的改进。最后在上述改进措施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作出展望。

赵康艳[9](2019)在《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个例研究 ——以P小学三维教师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在各方面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条件,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工资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吸引和留任优秀教师依然是农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大难题。农村教师这个身份好像失去了它应有的吸引力和魅力,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出现危机。因此,化解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帮助农村教师实现对其身份的积极认同是目前农村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初任教师,他们在面对新角色、新人群、新文化、新环境的过程中,是否能顺利实现身份认同决定着他们的去留和今后的专业发展,因而对其身份认同展开研究、关注他们内在的声音、使他们真正成长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自我对外界社会所赋予教师内涵的理解与确认,并在所处外界环境和他人的互动中将其理解付诸实践,主动建构自我以确认和获得教师身份感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因此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范式,选取P小学任职期限在三年之内的三位初任教师,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实物收集等方法收集身份认同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位教师入职前后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动态性描述。基于对现状的解读和分析,总结出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表现,具体为自我认同方面缺乏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认知、自我意义感和价值感丧失、离农心切丢弃农村教师身份意念强烈;他者认同方面家长交流陷入尴尬境地、领导管理缺少人文关怀、同事间人际关系紧张;环境方面生存环境简陋、组织环境涣散。而影响初任教师对农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主要有内部的教师从教动机、既有认知、专业能力;外部的教师培训制度、学校领导管理方式和教师文化、家长交流态度等。针对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尝试从教师自我、他者、环境方面分别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初任教师构建身份认同的对策建议,以期促使农村小学初任教师实现教师身份认同,更好地践行教育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自我内部统合整理,实现自我认同;其次,外部协力支持,提高他者认同;最后,政校合力,改善环境认同。

刘厚萍[10](2019)在《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学校空间为带有耦合特征的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学校空间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教育者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和开发,所以加强对学校空间的研究既有意义,也有必要。在社会经济急速变化、科学技术快速迭代、教育自身快速发展背景下,必须对旧有的学校空间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梳理了学校空间的研究文献,按建筑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化等视角进行分析,界定了学校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将学校内人造物——建筑以及包含建筑的容器——空间一起命名为“学校建筑空间”。学校中图书所包含的信息、计算机网络产生的或所能获取的信息,学校建筑物本身所蕴含的属性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所组成的空间,本文将之命名为“学校信息空间”。无论是建筑空间还是信息空间都要围绕提升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辅以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进行设计与建造。本文还通过中外学校建筑发展历程和信息空间发展脉络的介绍,把握学校空间演化趋势;通过学校空间设计规范和要点论述,研判当下学校空间建设的规范的不足;为学校空间的变革理论和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背景和基础。如同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和重构一样,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或透过育人性要求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教育自身也是学校空间变革最重要的推手,教育公平要求发挥学生的天然禀赋,也就是个性化育人,这对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和信息空间的共享性提出要求;效率要求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学习的灵活性,也就是智慧育人,这就对学校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提出要求。反过来,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也会推动个性育人、智慧育人,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学校使用者的访谈调查、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概念的逻辑推演,确定学校空间变革的四个主要方向:安全性、生态性、开放性和智能性。安全性是学校空间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性是强调学校空间中的自然和生命的元素,安全、生态的校园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学校空间的开放性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智能性体现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上述“学校空间变革理论”是否有效还需要实践论证。笔者对所在的华漕学校变革前的状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空间变革方向、思路、原则、策略,并由此展开变革实践,通过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和生态性,提升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提高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和智能性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合作,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前后的变化说明了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文最后,作者探讨了学校空间变革与“未来学校”建设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把学校信息空间纳入到学校空间进行讨论,将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从公平与效率的标准,演绎出个性育人、智慧育人,再推演到学校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并回溯论证了建筑空间、信息空间与个性育人、智慧育人之间的关系。以育人性为出发点,从学校空间变革动力分析入手,确定学校空间变革方向,构建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并通过实践进一步论证理论的有效性,由此展望未来学校建设,具有一定创新性。

二、《你也不例外》荐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也不例外》荐读(论文提纲范文)

(1)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国家形象
        (二)萌文化
        (三)萌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
    四、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国家形象塑造与萌化传播
    第一节 国家形象概述
        一、国家形象
        二、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实践的历史沿革
        三、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向积极多元发展
        四、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国家形象萌化传播的历史考察
        一、萌文化的源起与嬗变
        二、萌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第三节 国家形象萌化传播的强化
        一、群体传播时代莅临带来的改变
        二、群体传播调适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萌化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考察
    第一节 国家领导人形象萌化传播
        一、萌化传播现状
        二、领导人形象萌化利于塑造“多元立体”的互动叙事
    第二节 官方媒体萌化传播
        一、官方媒体微信公众号萌化传播现状考察
        二、官方媒体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
    第三节 公共外交萌化传播
        一、“熊猫外交”的发展史:动物符号到国家形象“代言人”
        二、“熊猫外交”上升为国家符号源于主客观双重作用
        三、“熊猫外交”利于塑造“友好包容”的大国形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成因解析
    第一节 新的社会土壤:注意力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催生消费文化兴起
        二、受众地位上升,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三、萌文化叫好又叫座,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第二节 新的技术环境:互联网形成的网状传播
        一、民意集结的公共领域形成
        二、泛媒介概念的流行激活萌文化内生动力
    第三节 新的传播模式:基于个人认知的情感强化
        一、情感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进路
        二、萌文化是情感强化的有力推手
    第四节 新的认知连结:圈层化互动的高度认同
        一、群体聚集的动力机制改变带来政治参与逻辑的改变
        二、群体传播语境的圈层互动为萌文化破圈提供可能
        三、破圈萌文化促使集体性认同达成与国家软实力增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萌化传播的可能风险与路径调适
    第一节 萌化传播的可能风险
        一、解构他者——过度萌化万物
        二、解构自身——消解官方权威性
    第二节 化解可能风险的现实路径
        一、建构新理念:基于“新”媒介的思考
        二、落实新举措:建构认同视阈下的传播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国人民政府网(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二:人民日报(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三:新华社(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四:央视新闻(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六:中国人民政府网(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七:人民日报(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八:新华社(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九:央视新闻(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十:中国之声(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对高中语文古词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章节安排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的编选特色
    第一节 编选之理念
        一、编选背景
        二、选本概述
    第二节 编选之依据
        一、《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与《唐五代词选》
        二、《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与《词综》
        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与《宋四家词选》
    第三节 编选之标准
        一、选择精优之词作
        二、选择少见之词作
        三、选择规范之词作
第二章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的点评特色
    第一节 点评之词学宗旨
        一、诗词有别,词有词性
        二、梳理词史,尊体复古
        三、融合流派,扬长避短
    第二节 点评之优长
        一、重视关键地方的提炼
        二、重视艺术技巧的分析
        三、重视审美意境的阐发
    第三节 点评之方法
        一、引用论词
        二、对比论词
        三、文辞清雅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词编选与教学之现状
    第一节 高中语文古词教学目标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
        三、高中学生学情的分析
    第二节 高中语文古词编选现状——以人教版为例
        一、以名家词作为主
        二、豪放与婉约平衡
        三、主题多元丰富
    第三节 高中语文古词教学现状——以在文华中学展开的调查为研究基础
        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二、学生学习古词积极性低
        三、师生忽视对古词的诵读
第四章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对高中古词编选与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对于高中古词编选的启示
        一、增加小家名作
        二、表现词人风格多样性
        三、丰富助读和练习系统
    第二节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对高中古词教学的启示
        一、了解声韵,加强吟诵
        二、积累学养,梳理意脉
        三、品味情感,代入词境
    第三节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雨霖铃》为例
        一、教学设计之概述
        二、教学设计之意图
        三、教学设计之实施
结语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4)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诗歌导学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导学案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
        2.促进深度学习的导学案设计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深度学习理论研究
        2.国内深度学习理论研究
        3.语文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
        4.高中诗歌教学导学案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诗歌导学案的理论建构
    (一)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诗歌导学案理论概述
        1.促进深度学习导学案所需的需求刺激
        2.促进深度学习导学案所需的层级分类
        3.促进深度学习导学案所需的体系建构
        4.促进深度学习导学案所需的支架助力
        5.促进深度学习导学案所需的评价反思
    (二)促进深度学习的导学案的特征及功能
        1.导学案的特征
        2.导学案的功能
        3.导学案的构成要素
    (三)深度学习与导学案的内在关联
        1.知识层面
        2.方法层面
        3.效果层面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诗歌导学案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诗歌导学案的现状调查
        1.使用必要性较大,鉴赏能力养成差
        2.学生参与度较低,方法建议力度小
        3.评价反思占比小,导学案供需不平
        4.整体数量比较多,题目难易度适中
        5.使用频率并不低,兴趣提高作用小
        6.有利于成绩提高,但效率参差不齐
    (二)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诗歌导学案的问题分析
        1.设计主体:教师单一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2.内容设计:习题痕迹显着,鉴赏能力作用一般
        3.学习方法:方法建议缺失,自学效率参差不齐
        4.评价反思:设计流于形式,问题反馈不够及时
四、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诗歌教学导学案优化设计策略
    (一)鼓励发现学习,突出主体地位
        1.师生共同参与
        2.依据学情设计
    (二)精琢目标导向,聚焦核心知识
        1.特色目标,点面结合
        2.目标生成,学情为基
    (三)注重条理整合,锤炼品鉴能力
        1.系统整合,目标指引
        2.品词炼句,方法积淀
        3.引情入境,迁移创造
    (四)巧设梯度问题,促成高阶思维
        1.层次性设疑
        2.探究性答疑
        3.生成性质疑
    (五)吸纳多样方法,强化迁移运用
        1.多重朗读,感知体验
        2.合作交流,动态生成
        3.立足学科,借助生活
    (六)强调科学反思,深化知识内容
        1.多元性参与
        2.开放性引领
        3.针对性编排
        4.全息性反馈
五、样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高中诗歌导学案设计与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二 高中诗歌导学案设计与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5)图书馆阅读推广渠道融合路径及其对读者关系构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
    1.1 渠道融合研究
    1.2 关系营销理论
2 研究方法
3 世界读书日活动渠道模式
    3.1 渠道类型
    3.2 渠道融合模式与路径
        3.2.1 单渠道
        3.2.2 多渠道
        (1)渠道并行
        (2)渠道承接
        (3)渠道派生
        3.2.3 复合渠道
    3.3 渠道的信息交互功能
4 图书馆与读者关系构建分析
    4.1 世界读书日活动中的关系构建层次
    4.2 渠道应用对关系构建的影响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5.2.1 发掘更多的渠道类型,创新渠道融合方式
        5.2.2 塑造多维关系空间,强化活动关系触点

(6)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整本书阅读研究现状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概述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概念界定
    第二节 概念的外延分析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
        二、整本书阅读与群文阅读
        三、整本书阅读与课外阅读
第二章 从整本书阅读现状反思教学出路
    第一节 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阅读习惯消退
        二、阅读意识淡薄
        三、阅读主动性缺失
    第二节 高中生整本书阅读习惯养成分析
    第三节 教师整本书阅读指导现状分析
        一、教学压力导致疏于研究
        二、方法不当导致轻视指导
        三、缺乏监管导致功利阅读
第三章 整本书阅读现状成因分析
    第一节 动机偏差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第二节 环境影响成因分析
        一、校园缺乏阅读氛围
        二、家庭缺乏阅读条件
        三、社会放任阅读浮躁
第四章 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节 依托兴趣定位教学
        一、课本选读教学激发兴趣
        二、名人光环教学激发兴趣
        三、启发诱导教学激发兴趣
    第二节 精选书目服务教学
    第三节 课标分类逐级教学
    第四节 任务驱动强化教学
        一、制定计划并监督进程
        二、任务单形式落实阅读量
        三、区别个体间差异精准指导
第五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设计
    第一节 评价设计出发点
        一、评价主体保障
        二、终结性评价检测
    第二节 评价方式多元
        一、自评与他评
        二、其他创新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问卷报告
附录二 学生问卷报告
致谢

(7)庆阳广播电视台APP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框架
2 理论研究与可行性分析
    2.1 庆阳广播电视台APP平台营销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2.1.1“关系营销”
        2.1.2 网络整合营销
        2.1.3“病毒式”营销
        2.1.4 直复营销
        2.1.5 软营销
    2.2 庆阳广电APP平台发展概况
    2.3 庆阳广电APP平台的传播特点和传播优势
        2.3.1 广电APP平台的营销传播特征——与微信、微博相比
        2.3.2 广电APP平台的传播优势
3 庆阳广播电视台APP平台营销策略分析
    3.1 庆阳广播电视台APP平台运行情况
        3.1.1 甘肃省传统媒体对广电APP平台的使用情况
        3.1.2 庆阳广播电视台APP平台概况
        3.1.3 庆阳广播电视台广电APP平台营销情况分析
        3.1.4 庆阳广播电视台广电APP平台营销策略分析
        3.1.5 庆阳广播电视台APP平台营销的特点及不足
4 庆阳广电新媒体APP平台营销的启示
    4.1 广电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营销转变
        4.1.1 内容生产——多样化、主动化
        4.1.2 内容传播——网络化
        4.1.3 用户发展——多渠道
        4.1.4 营销模式——多样化
        4.1.5 管理改革——多元化
    4.2 地方广电APP的营销不足及建议
        4.2.1 地方广电APP平台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4.2.2 地方广电媒体营销建议
5 结论
    5.1 论文工作概述
    5.2 文章创新点
        5.2.1 研究紧贴地方广电APP发展第一线
        5.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可行性发展策略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8)《诗境浅说》及其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诗境浅说》的编选特色
    第一节 体裁只选近体
        一、五言律绝
        二、七言律绝
        三、五七言摘句
    第二节 题材涵盖全面
        一、抒情诗
        二、写景诗
        三、咏史诗
        四、其他诗
    第三节 风格兼收并蓄
        一、浪漫与现实
        二、雄健与幽秀
        三、险怪与自然
第三章 《诗境浅说》的点评特色
    第一节 言简意赅,深中肯綮
        一、注重分析关键字词深意
        二、注重体会诗歌优美意境
        三、注重品味诗歌深层意蕴
    第二节 多方征引,以诗证诗
        一、引用范围广泛
        二、引用方式多样
        三、引用程度不一
    第三节 个性解读,特色鲜明
        一、文辞雅洁,文采斐然
        二、学养深厚,见解独到
        三、借诗寄慨,托意遥深
第四章 《诗境浅说》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 中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释义过于琐细,导致诗意支离
        二、解读照本宣科,以致缺乏特色
        三、分析面面俱到,往往关键不明
    第二节 《诗境浅说》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启示
        一、注重整体把握
        二、讲好关键字词
        三、适当引申扩展
    第三节 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个例研究 ——以P小学三维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
    (五)研究综述
    (六)理论基础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五)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三位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描述
    (一)L老师的个案描述
    (二)H老师的个案描述
    (三)Q老师的个案描述
四、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表现
    (一)自我认同的困境表现
    (二)他者认同的困境表现
    (三)环境认同的困境表现
五、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主观因素
    (二)外部客观因素
六、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对策与建议
    (一)内部统整,实现自我认同
    (二)外部协力,提高他者认同
    (三)政校合力,改善环境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学校生存性拷问
        二、理论研究的缺口
        三、实践存在的问题
        四、个人思考及感悟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学校空间的分类
        二、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学校空间
        三、学校空间的理念与实践
        四、对文献综述的再评述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二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空间及其衍生概念
        二、建筑空间
        三、信息空间
        四、学校空间
        五、育人性
    第二节 学校空间的育人解析
        一、学校空间的直接育人价值
        二、学校空间的间接育人价值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步骤与研究过程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三章 学校空间历史与演变
    第一节 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一、西方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二、我国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学校建筑空间的分类
        一、学习空间
        二、公共空间
        三、生活空间
        四、不同类型空间的协同
    第三节 信息空间发展脉络
        一、农耕时代
        二、工业时代
        三、信息时代
        四、智能时代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四章 中小学学校空间设计及建造要点解析
    第一节 中小学学校空间的发展趋势
        一、当下中小学学校空间的状态
        二、未来中小学学校空间的趋势
    第二节 中小学学校建筑空间设计与建造
        一、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三、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当代中国学校建筑空间实践
    第三节 中小学学校网络空间规范与要点
        一、网络空间实体部分的设计规范与建设要点
        二、网络空间虚拟部分的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五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体系构建
    第一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动力
        一、经济发展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二、科技进步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三、育人要求推动学校空间变革
    第二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一、安全性学校空间
        二、生态性学校空间
        三、开放性学校空间
        四、智能性学校空间
    第三节 学校空间变革与育人的关系
        一、学校空间变革促进个性育人
        二、学校空间变革促进智慧育人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六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实践论证
    第一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总述
    第二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策划
        一、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二、学校空间变革的思路
        三、学校空间变革的原则
        四、学校空间变革的策略
    第三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实践
        一、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
        二、提升学校空间的生态性
        三、提升学校空间的开放性
        四、提升学校空间的智能性
    第四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促进学校改进
        一、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与学校改进
        二、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的初步成效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七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未来学校的基本认识
        一、未来学校的理念内涵
        二、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和特质
        一、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
        二、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特质
    第三节 未来学校的再认识
结语:学校空间的再思考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你也不例外》荐读(论文参考文献)

  • [1]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D]. 刘程悦. 湖北民族大学, 202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对高中语文古词教学的启示[D]. 赵柯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诗歌导学案设计研究[D]. 杨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图书馆阅读推广渠道融合路径及其对读者关系构建的影响[J]. 黄琳,李桂华.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9(06)
  • [6]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都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庆阳广播电视台APP营销研究[D]. 刘鑫.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8]《诗境浅说》及其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启示[D]. 宋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农村小学初任教师身份认同的个例研究 ——以P小学三维教师为例[D]. 赵康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D]. 刘厚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你也不例外》推荐阅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