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协调呼吸功能测量的 X 射线数字图像

用于协调呼吸功能测量的 X 射线数字图像

一、X线数字影像用于配合呼吸功能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今朝[1](2021)在《腺样体肥大伴口呼吸对颌面发育影响的纵向相关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发育期儿童腺样体中度及以上肥大对颅颌面部形态的影响,以及产生的颅颌面影响是否存在增龄性变化与选择腺样体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方法:以本地区所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且患腺样体肥大(A/N>0.6),伴有习惯性口呼吸的就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病史,口腔及呼吸习惯检查、鼻咽检查(包括X线侧位影像学检查),在符合采纳标准患儿中随机抽取了98名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同时选取正常鼻呼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以相同条件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采用Uceph软件进行测量,以X线头影测量片为基础通过标记特定的标志点、线、角等进行分析,测量侧位片上A/N比值及Jarabak各项头影测量指标,观察是否所有腺样体肥大且伴口呼吸儿童都会产生颌面畸形;同时应用颈椎骨龄定量分析法以确定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以本地健康儿童为参照,采用Jarabak头影测量分析法对实验组儿童进行对照分析,判断腺样体肥大伴口呼吸儿童的颅面特征和生长趋势,并应用统计学分析其与健康儿童在颅面发育上出现的差异,同时应用颈椎骨龄定量分析法对不同骨龄成熟度患儿进行分组,纵向分析各组间的差异,观察不同发育期这些儿童的颅面发育差异程度是否相同;探寻腺样体肥大伴口呼吸对牙颌及颅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产生畸形的机制与治疗时机。结果:腺样体肥大伴口呼吸儿童与健康儿童相比,Ar-Go-Me↑、N-Go-Me↑、S-Ar-Go↑、SNB°↓、S-Ar↑、N-Go↑、S-Go/N-Me↓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发育时期儿童,实验组内N-Go-Me、N-Me、Go-Me随骨龄成熟度增加而差异明显:N-Go-Me、Go-Me、N-Me、N-Go测量值在QCVMⅠⅢ组有统计学差异,N-Go-Me在QCVMⅡⅢ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与健康儿童组两两对比时发现S-Ar-Go在发育初期即体现显着差异;N-Go-Me、Go-Me在QCVMⅢ期,N-Me在QCVMⅡ期差异明显。结论:腺样体肥大同时伴有口呼吸的儿童在A/N>0.6时更容易表现出颅面发育畸形。在发育上以骨性Ⅱ类面型为首,表现为下颌骨的后缩,下颌角的增大,下颌体存在发育不足等问题。不同骨龄分期的儿童颅面发育异常大致相同,发育初期即可观察到关节角的明显增加,但随着骨龄成熟度的增加,下颌体短、前面高增加、下颌顺旋转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若能尽早发现口呼吸行为且颅颌面发育表现异常,可进行腺样体肥大切除术的儿童,手术切除时机最好在生长发育前进行,这样能避免生长发育后畸形程度的增加。

张光乐[2](2020)在《关节融合固定术在犬肩关节及腕关节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现在国民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家里饲养宠物已经成为国民的一种趋势。同时伴随而来是宠物疾病的增多,特别是宠物关节疾病成为影响宠物生活质量的重要因数。随着养宠数量的增多,宠物关节疾病的有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随着大家对宠物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宠物疾病的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家对疾病治疗不仅要治疗好当下的疾病,还要保证以后宠物的生活质量不受现在疾病的影响。对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的传统治疗方式,容易继发并发症,影响动物的生活质量。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改进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的治疗技术,克服目前手术带来的问题,以提高治疗效果,最大程度的保证动物的康复,保证宠物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临床上将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分为先天性和非先天性的。先天性的脱位一般建议早期就采用手术治疗,非先天性的脱位大多数是受外力的作用导致创伤性脱位,可以采用保守整复固定术和开创手术固定术。肩关节脱位目前手术方法可以分3种:1.关节囊缝合固定术;2.肌腱互换固定术;3.关节融合固定术。腕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有2种:全腕关节融合固定术和部分腕关节融合固定术。宠物临床上,关节囊缝合固定术和肌腱互换固定术应有比较多,但是这两种技术有复发和并发关节炎的风险。而关节融合固定术国内报道应用比较少,因为手术技术要求相对比较高,对并发症的了解比较少,临床实际应用中缺少可参考的依据。目的:通过对临床上接诊的10例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病例的回顾分析,总结关节融合固定术在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治疗的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等问题。为关节融合固定术在临床中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的疾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及结果:在2012年-2020年期间,对10例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的犬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有2例采用关节囊缝合术和肌腱互换术,7例采用关节融合术,1例采用保守整复固定术。通过手术病例术后X光线跟踪,以及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方面评估关节融合术的疗效。7例病例中,术后都是约10天拆线,5例术后15天左右患肢可以自由行走,术后1个月左右可以做奔跑和跳跃等稍剧烈的运动。2例在15天左右患肢才开始偶然点地运动,经过1个月左右的功能康复训练慢慢开始行走,持续2个月左右才恢复正常运动功能。结论:关节融合固定术在治疗犬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上,有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早期患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疗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戎天华[3](2020)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系列研究及计算机辅助聚类分型》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系列研究第一章半椎体畸形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形态学研究——前方椎体、后方结构及椎管内异常研究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scoliosis,CS)患者的椎体畸形复杂多变,从较为简单的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到复杂的广泛混合型畸形不等。HV是CS中常见的椎体畸形,其所致CS的严重程度与进展速率变化较大,手术指征与时机尚存在争议。目前尚无研究探讨孤立(单发完全分节)HV形态学参数与侧凸严重程度的关系。现有HV相关研究均侧重于对前方椎体的描述,对后方结构异常的分析较为欠缺。既往研究报道单发HV患者中合并椎管内异常(Intraspinal anomalies,ISA)的情况并不罕见,但尚无研究分析合并ISA对单发HV致CS形态学的影响。研究目的:对孤立HV致CS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定量测量,探索HV形态学与CS畸形严重程度的联系,评估畸形进展的相关因素。通过CT三维重建影像对HV后方结构的形态学异常进行研究,尝试提出更为细化的前后方对应关系分型,并浅析后方结构与畸形进展的关系。在单发HV患者中,通过MRI对椎管内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单发HV合并ISA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第一诊断为CS、主弯致畸因素为HV、在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且临床与影像资料完整的患者。针对孤立HV制定三项影像学参数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在冠状面,根据HV横径是否跨越“中线”,即远端邻近椎体中垂线,将HV分为两组。对HV及其两侧邻近正常椎体(从HV-1至HV+1)的凸侧缘高度进行测量,并定义凸侧缘高度比值(Lateral height ratio,LHR)为HV凸侧缘高度乘以2再除以近端与远端邻近椎体凸侧缘高度之和,分组切点为0.9。根据HV在矢状面上的相对位置将其分为侧方与侧后方两组。通过CT对HV后方结构形态异常与分节不良的种类与数量做详细观察与记录,并对前方椎体与后方椎板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与归纳,构建细化分型。通过MRI对单发HV致CS患者的椎管内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椎管内异常的种类、数量及位置,对有ISA(ISA+组)与无ISA(ISA-组)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参数进行对比。必要时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患者年龄对统计学分析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共纳入215例HV致CS患者,从中选取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病例进行各部分研究。经影像学二次筛选,共有132例孤立HV患者,平均年龄10.0±6.4岁,男性70例,女性62例。对年龄进行校正后,跨越中线组HV(n=64)较未跨越中线的HV(n=68)具有更大的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以及顶椎偏距,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具体数值分别为59.1±20.7°对44.7±16.6°,p<0.001;46.4±32.6°对 31.2±27.0°,p=0.023;40.1±17.3mm 对 32.5±14.2 mm,p=0.033)。LHR≥0.9 组(n=83)的侧凸 Cobb 角显着大于 LHR<0.9 组(n=49)(56.8±20.6°对43.0±15.4°,p<0.001)。对年龄进行校正后,侧后方HV(n=73)的后凸Cobb角与顶椎偏距均显着大于侧方HV(n=59)(具体数值分别为52.9±31.8°对20.8±16.9°,p<0.001;40.0±16.7 mm 对 31.4 ± 14.3 mm,p=0.039)。共有 1 16 例患者具有符合研究要求的高质量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平均年龄10.9±7.0岁,男性61例,女性55例,单发HV患者85例,多发HV患者31例;对共计153个HV的后方结构进行研究。将HV前后方结构对应关系分为4型:1)0型(n=57),完全一致型,前后方形态与分节方式均一致;2)1型(n=58),轻度不一致型:前后方形态或分节方式不一致,无后方结构错配;3)2型(n=28),中度不一致型,累及2个节段的后方结构错配;4)3型(n=10),累及3个或以上节段的后方结构错配,后方结构可有广泛畸形。各型HV所致CS的脊柱畸形影像学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共有129例单发HV致CS患者具有符合研究要求的完整全脊柱MRI影像资料,平均年龄12.2±6.4岁,男性61例,女性68例。经MRI检查确诊有37名患者(28.7%)合并ISA,其中最常见的三种畸形为脊髓纵裂21例(16.3%)、脊髓空洞19例(14.7%)及低位圆锥19例(14.7%)。ISA+组患者女性比例、主弯Cobb角及畸形椎体的数量均显着大于ISA-组(具体数值分别为67.6%对46.7%,p=0.032;63.0±26.8°对50.6±20.9°,p=0.006;6.3±3.3 对 3.2±2.8,p<0.001)。ISA+组合并肋骨畸形的比例与合并对侧未分节骨桥的比例均显着高于ISA-组(具体数值分别为67.6%对21.7%,p<0.001;45.9%对13.0%,p<0.001)。研究结论:在孤立HV致CS患者中,HV横径跨越远端邻近椎体中垂线、LHR≥0.9以及矢状位上HV处于侧后方这三项影像学指标与更加严重的畸形相关。根据HV后方结构与前方椎体的对应关系,可将HV分为4型:0型,完全一致型;1型,轻度不一致型;2型:中度不一致型;3型:重度不一致型;其中2型与3型存在后方结构错配现象。在单发HV致CS患者中,ISA发生率为28.7%,ISA更常见于女性患者。ISA+组患者的畸形椎体数量、合并肋骨畸形的比例及合并对侧未分节骨桥的比例均显着高于ISA-组;前者的畸形模式较后者更为复杂。第二章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干预研究——传统生长棒技术对正常椎体与分节不良节段生长的影响研究背景:应用生长棒技术(Growing rod,GR)治疗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控制畸形进展并保留脊柱生长潜能。既往研究提示生长棒产生的撑开力可促进脊柱生长,但单个正常椎体在生长棒治疗下的生长情况尚不明确。对于伴有顶椎区域分节不良的混合型早发性CS患者,GR能否促进分节不良节段凹侧的生长,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在接受双侧GR治疗的早发性CS患者中评估远端锚定点周围正常椎体的三维生长情况。在接受单侧GR治疗的混合型早发性CS患者中定量分析分节不良节段的生长情况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确诊为CS、首诊年龄小于10岁、至少接受4次生长棒撑开术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初次GR植入手术时间与末次随访时间。对患者初次植入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进行定量测量。对于接受双侧GR的患者,测量远端锚定点(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及其近端(DIV-)与远端(DIV+)各两个节段椎体的冠状面宽度、椎体高度及矢状面椎体前后径。对于接受单侧GR治疗的混合型早发性CS患者,通过手绘平滑曲线法测量分节不良节段凹侧与凸侧的长度,并测量胸廓参数。计算椎体生长的绝对值与百分比[(末次随访测量值-基线测量值)/基线测量值*100],并进行组间比较。研究结果:共纳入接受双侧GR治疗的患者21例,初次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5.8±2.5岁,男性7例,女性14例。平均随访时间6.9±1.6年,每位患者平均接受7.7±2.5次撑开。所有患者远端锚定点均为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生长幅度方面,DIV-组(撑开节段,n=40)的椎体高度总百分比增长显着高于DIV(n=44)与DIV+(n=29)组(59.5±16.4%对 47.5±15.0%与 46.1±15.8%,p 值均为 0.003)。生长速率方面,DIV-组椎体高度年百分比增长同样显着高于DIV与DIV+组(8.9±2.7%对7.1±2.5%与6.9±2.2%,p=0.003与0.005)。随着生长发育,三组椎体均表现出“细长化”的形态学改变(椎体高度/宽度比值升高)。DIV-组椎体在DGR撑开力的作用下,“细长化”的幅度显着大于其他两组(p<0.001)。共纳入接受单侧GR治疗的患者14例,初次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7.3±2.8岁,男性6例,女性8例,顶椎区域凹侧分节不良累及的范围为4-10个节段。平均随访时间4.9±1.2年,每位患者平均接受6.0±2.0次撑开。截至末次随访,分节不良节段凹侧椎体长度总增长率与年增长率均显着高于相应节段的凸侧(具体数值分别为40.0±13.5%对20.3±12.8%,p<0.001;8.5±3.1%对 4.3±2.5%,p<0.001);主弯平均矫形率为 27.3 ±13.4%;T1-S1高度年增长量为16.5±6.3mm;坎贝尔空间供肺比值较基线有显着增长(从 74.9±11.1%增长至 89.6±7.0%,p<0.001)。研究结论:在早发性CS患者中,双侧GR技术可促进DIV近端2个节段的椎体纵向生长,并使椎体高度/宽度比值的上升幅度(“细长化”幅度)显着增加。单侧生长棒技术可促进混合型早发性CS患者分节不良节段凹侧的生长,且能够有效控制畸形进展,改善胸廓不对称。第二部分先天性脊柱侧凸计算机辅助形态学分析与聚类分型研究研究背景:在脊柱侧凸领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与成人脊柱畸形的分型研究数量较多,更新速度较快。但在CS方面,分型的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仍是50年前提出的Winter分型,该分型从胚胎发育的角度将椎体畸形分为形成不良、分节不良以及二者兼有的混合型。然而,该分型仅关注X线上局部椎体畸形的特征,未涉及侧凸的整体形态,也未包括CT及MRI结果,在临床诊疗中提供的信息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整合X线、CT及MRI信息的创新性CS临床分型系统,以指导临床诊疗。CS的形态学改变十分复杂,通过传统的人力阅片对CS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测量与分类,效率较为有限。利用计算机技术作为人力的延伸,分析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通过聚类分析算法探索CS形态学规律,对建立新的疾病分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对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标准化CS影像组学数据库,研发影像参数聚类分析算法,探寻CS的形态学规律。综合聚类分析模型、文献调研与群体决策三方面研究结果,提出新的CS临床分型系统,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初步验证。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第一诊断为CS的患者,根据影像资料进行筛选,要求影像学上可见明确的椎体和/或肋骨先天骨性结构异常,且该异常为导致侧凸的主要因素。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建立标准化、结构化数据库。对分型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提取各分型的逻辑框架与核心参数。经小组讨论与领域内专家咨询后确定分型架构及纳入分型的候选参数。对来源于X线的分型参数,在纳入患者的X线影像上进行定量测量,研发聚类分析算法对其进行分型。对来源于临床资料、CT与MRI的分型参数,结合既往文献报道、现有共识以及本研究中纳入患者的特征,分别提出分组或分级方案,用以构建临床分型系统。通过多观察者、多时间点对同一组患者进行分型的方法验证新分型系统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共纳入352例CS患者,平均年龄为13.2±6.1岁,其中男性149例,女性203例。对现有的13个应用较为广泛的脊柱侧凸分型系统进行研究,从中提取如下6方面分型核心要素:1)患者年龄与生长潜能;2)侧凸数量、形态与位置;3)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后凸、平背、前凸等);4)躯干冠状面与矢状面平衡;5)局部椎体畸形的种类与累及范围;6)椎管内异常与脊髓功能情况。针对第1方面要素,建立年龄与生长潜能综合分组模块,共分为5组:1)EO组,年龄<10岁;2)AA 组,10≤年龄<19,Risser=0,三角软骨开放;3)AB 组,10≤年龄<19,Risser=0或1,三角软骨部分或完全闭合;4)AC组,10≤年龄<19,Risser≥2;5)AD组,年龄≥19。针对第2至第4方面要素,建立基于X线影像学参数的计算机辅助聚类分型模块,将CS患者全脊柱形态学异常的模式分为3组:Ⅰ型,角状侧凸/侧后凸型(形成不良为主);Ⅱ型,弧形侧凸型(分节不良为主);Ⅲ型,重度侧后凸型(形成不良与分节不良均为主要致畸因素)。针对第5方面要素,建立基于CT三维重建的主弯区域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性评分(简称评分)模块,共分为4组:1)S组,评分≤2;2)M组,2<评分≤6;3)L组,6<评分≤10;4)X组,评分>10。针对第6方面要素,建立基于MRI与体格检查的脊髓功能分级,共分为3组:1)N组,无ISA,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2)+组,有ISA,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3)++组:有神经系统阳性症状和/或体征,伴或不伴ISA。以上4个模块共同组成CS临床分型系统,该系统具有中等水平的观察者间一致性(Fleiss Kappa,0.526-0.709)与较好的观察者内一致性(Cohen Kappa,0.524-0.813)。研究结论:如下4个模块共同构成新的CS临床分型系统:1)前置模块,年龄与生长潜能综合分组;2)主要核心模块,基于X线的计算机辅助聚类分型;3)次要核心模块,基于CT的主弯区域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性评分;4)附加模块,脊髓功能分级。该分型整合了 X线、CT、MRI与基线资料信息,覆盖了用于构建分型的核心要素,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可用于临床实践,并为后续CS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标准。

于开俊[4](2019)在《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文中认为克山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心电图检测是克山病病区人群筛查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是依据监测人群特定的心电改变,确定疑似患者,再对其做进一步相关检查,最后明确诊断。由于其简便易行,便于随身携带,尤其是深入到农村,故在克山病多年的防治工作中,成为克山病诊断的重要工具[1]。为了解江源区病区人群的心电异常分布情况,我区于2013年和2015年选择江源区两个调查点进行了连续两轮监测,

杨建宝[5](2019)在《X射线健康体检风险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指明X射线检查技术在健康体检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但其检查的无痛性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射线的辐射损害。目前X射线健康体检普遍存在流程不科学、不系统,造成体检质量不高、效率低下、风险不确定等问题。在X射线健康体检中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突出X射线健康体检的目的性和低风险要求,既能提高X射线健康体检的质量和效率,又能够强化各类人员的协同能力,从而达到优化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节省X射线健康体检经费、提高X射线健康体检效用、降低X射线健康体检风险的目标。本论文主要针对基于X射线健康体检工作中的项目管理开展研究,在剖析当前X射线健康体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寻求科学、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有效控制手段。本论文构建了基于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的管理模式,并以部分离退休职工进行普通X线机检查为例,对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的五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的组织结构、任务分工、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控制等要素,从而能够达到高标准、高效率完成X射线健康体检任务的目的;在对比分析不同体检方案风险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因素和辐射剂量指标,提出最优的体检方案。最后,以某校医院新生入学计算机数字摄影体检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体检结果进行了跟踪问效,并验证了本文理论成果在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中的适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

陈华[6](2018)在《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基于CT扫描采集的二维图像,建立胸腰椎骨折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通过对胸腰椎骨折整复后外固定支具的数字化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定制化外固定支具。(2)建立胸腰椎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T12-L4),利用有限元法探讨3D打印外固定支具固定下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其对脊柱稳定的影响。(3)观察比较手法复位3D打印外固定支具固定(A组)、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手法复位卧床休息(C组)三种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根据1例镇痛下手法整复满意后的L1骨折的男性胸腰段椎体CT数据,建立三维模型,保存后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组织切割,获取骨、皮肤、肌肉三维模型,导入3-matic中,设计出新型外固定支具的后侧支撑板模型,并再次导入Mimics软件内,三维模型以*.STL的格式导出并通过3D打印机打印成型,完成组装,佩戴。(2)根据镇痛下手法整复满意后L1骨折的男性的胸腰段椎体CT数据,利用计算机将DICOM数据进行三维成像,利用Mimics、Ansys、Geomagic Studio、Hpermesh等专业的相关软件建立T12-L4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骨骼,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韧带)。并通过模拟胸腰段椎体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建立佩戴支具后的模型,进行佩戴不同松紧程度支具的直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五种状态下的椎体及椎间盘的应力和位移情况分析,进行3D打印支具佩戴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应模拟研究。(3)回顾性分析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评估各组治疗前后椎体前缘压缩度(AVBC),Cobb角的恢复及丢失情况,腰部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腰背部功能状况(ODI指数)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以评价三种治疗方案各自的优劣。结果:(1)基于CT扫描采集的二维图像,建立了胸腰椎骨折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通过3-matic等软件设计并经3D打印出了定制化的外固定支具。该支具具有个性化设计,固定精准,材质轻便等优点。(2)本研究利用相关软件,准确完整地建立了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以及骨折后佩戴外固定支具的模型。该模型不但具有与真实的胸腰柱骨折相同的外形,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几何相似性和仿真性。我们对该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将胸腰椎骨折后外固定支具佩戴下的有限元模型与未佩戴支具的胸腰椎骨折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支具的佩戴对于患者前屈,后伸,侧位,旋转等状态下骨折椎体的移位和应力均有一定改善,并且该新型支具的佩戴是安全的,骨折椎体高度继续丢失的风险很小。(3)经过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AVBC)、Cobb角、腰部疼痛(VAS评分)及腰背部功能状况(ODI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行组间比较时,C组末次随访的AVBC较B组差(p<0.05):A组AVBC丢失值与C组相比有显着优势(p<0.05);三种治疗方案在末次随访时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以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影像技术和数学物理方法(有限元法)进行有限元建模和生物力学分析,设计并制作外固定支具,对具有良好疗效的传统中医伤科治疗方法(手法整复辅以外固定支具)进行研究、分析、设计。不但以现代技术对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展开了有效性研究,而且制造出了定制化的新型胸腰椎外固定支具。该支具基于胸腰椎骨折病人CT数据,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成型,具有“个性化”、“精准化”特点。该支具能对骨折进行有效固定,帮助患者早期下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款用以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有效的外固定支具。

崔娟娟[7](2017)在《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是一种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系统,能从三维的角度,即是从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来显示相关的组织结构,排除传统二维影像的变形、重叠和扭曲等缺陷,在临床口腔疾病如牙体牙髓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此为研究基础,探讨了锥形束CT的应用在牙体牙髓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越性,文章主要从以下两部分内容展开了讨论:第一部分: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目的:通过锥形束CT影像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与传统二维影像作对比,探讨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据表随机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15例,平均年龄为(45.7±2.3)岁。对115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口腔临床检查,采用锥形束CT影像与传统二维影像(根尖片)相比较,病例中牙髓炎20例,根尖周病32例,根折40例,牙吸收23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3例。所有患者牙体牙髓病的诊断均由研究者本人、1名主任医师以及1名放射科主管技师共同作出。对所有患者均同时拍摄传统X线片和锥形束CT,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和比较传统X线片和锥形束CT(1)对牙体牙髓病患者牙体情况及根管形态上成像的差异;(2)在诊断根尖周病上的准确率差异;(3)在诊断牙根折上的准确率差异;(4)在诊断牙根吸收的类型、性质、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传统的二维影像相比,锥形束CT可以得到高清晰的三维影像(矢状位、水平位、冠状位),并对任意区域的解剖图像进行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诊断、分析;它可以按照不同的临床需求切到任意断层厚度,医师可以从各个角度查看根管的形态和结构。(1)锥形束CT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牙体牙髓病的患牙根管,尤其是在复杂根管上,可以清晰的显示根管的数目、特殊形态、走形、有无变异、根管是否有融合以及融合的具体位置等;(2)在32例临床筛查出的待确诊的根尖周病患牙中,锥形束CT的确诊率为100%,而常规的X线片仅诊断出13例,且影像模糊,其检出率仅为4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40例最后拔牙确诊为根折的患牙中,锥形束CT确诊39例,而普通X线片仅确诊5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23例牙吸收的患者中锥形束CT可以清晰、立体的显示吸收的精确位置、形态、大小及破坏程度;精确诊断出内吸收,炎性外吸收和根颈外吸收,而普通X线片显示不清,成像模糊,很多病例不能确诊。结论: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的诊断过程中的优势显着,它可以利用三维影像清晰的显示根管情况;可以清晰的显示根尖周病变的情况,尤其是对早期的根尖周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显示出传统X线片无法明确诊断的根折病变;可以精准、直观的呈现牙体牙髓病的类型、病变部位、范围以及程度;可以清晰的显示牙内、外吸收的位置、范围、程度,尤其是早期牙吸收在传统X线片上很难被发现,而在锥形束CT上可以精确显示,从而帮助早期诊断。总之,锥形束CT对牙体牙髓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目的:通过临床病例以及对根尖周炎患者实施根管治疗术后效果的对比,分析总结传统二维影像与锥形束CT影像之间的图像差异,为临床上根管治疗提供术中指导和术后效果评价。方法:1.按照随机数据表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之间确诊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中年患者6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2.3±2.2)岁。由专家医师团队在患者根管治疗术后即刻、3、9及12个月均进行传统X线片和锥形束CT的拍摄,进行图像数据分析;选取来我院进行口腔检查其牙齿健康人员62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1.5±3.1)岁,其中男性47例,女性15例。同时对患牙牙槽骨病损区和对照组进行牙齿骨密度测量,具体做法为:传统X线片:应用软件测量根尖病损区最远两点间连线的相对骨密度值均值以及牙齿健康的对照组相同位置两点之间牙槽骨相对骨密度值均值;锥形束CT影像系统:利用自带软件Simplant 12.02版本测量根尖病损区的最远两点连线的灰度值,进行加权平均,并测量牙齿健康的对照组所有相同面相同位置的灰度值均值。最终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锥形束CT相对传统X线片在检测根管治疗术治疗效果上的优势。2.按照随机对照表选择56例牙髓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的70颗牙,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8±2.3)岁;观察组29例患者的77颗牙,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2±2.7)岁。结合锥形束CT技术辅助进行根管治疗作为观察组,将应用传统X线片辅助进行根管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根管充填情况,比较两组的根充恰填率。结果:1.(1)与常规的X线片比较,锥形束CT系统能更直观,更明确的给出治疗中的提示信息,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根管治疗后的预后情况;(2)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各种髓腔及根管情况,如C形根管、侧支根管等。(3)锥形束CT影像系统可以同时对患者根管治疗术后冠状位及矢状位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术后即刻、3个月以及9个月后统计结果与正常牙齿骨密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牙12个月与正常牙槽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常规的X线片仅能对患者术后的冠状位进行骨密度比较,术后即刻、3个月后统计结果与正常牙齿骨密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9个月、12个月与正常牙槽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良好填充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锥形束CT可以对根管治疗过程进行全面检查,与传统的X线片相比,检查更为清晰直观;(2)锥形束CT在对复杂或变异的根管系统治疗时显示出显着的优越性,如C型根管、MB2等;(3)慢性根尖周病患者行根管治疗后,病变区骨密度的完全愈合期一般在12个月左右;锥形束CT比传统X线片更能真实反映骨密度情况。(4)应用锥形束CT对老年牙髓疾病患者行根管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充填效果。

王焕强[8](2014)在《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DR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 DR)胸片的硬片(胶片打印)与传统胶片-增感屏X线摄影(film-screen radiography, FSR)胸片诊断尘肺病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研究DR硬片诊断尘肺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和预试验,设计DR硬片诊断尘肺的质量控制研究方案。以四个职业病体检诊断机构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接尘工人和不同期别的各类尘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知情同意。对每个研究对象同期拍摄后前位高千伏FSR胸片和DR胸片。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各体检机构对研究对象的FSR胸片进行尘肺病诊断,结果作为诊断参考。共372名研究对象的DR胸片和FSR胸片质量符合课题要求,被纳入研究,其中矽肺87例、煤工尘肺145例、石棉肺41例、铸工尘肺1例,正常对照98例。由6名具有丰富尘肺病诊断经验且具有诊断资质的医师,分A、B两组,每组各3人,采取随机、双盲的原则,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在观片灯上分别对DR硬片和FSR胸片读片诊断。诊断资料用Epidata3.02录入,用Spss20.0逻辑检错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筛查试验准确性评价分析、Logistic分析、ROC分析、加权Kappa一致性分析等。结果:以参考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R胸片和FSR胸片筛查诊断尘肺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似然比等评价指标数值相近,ROC曲线下的面积Az分别为0.816(95%CI,0.781-0.852)和0.866(95%Cl,0.834-0.897),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z=-1.82,P>0.05)。DR硬片诊断尘肺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诊断医师组、体检中心(DR的参数和胸片打印效果)、胸片质量、DR硬片膈下光密度是否<0.4、摄制电压、胸片打印大小、是否为石棉肺、是否以p小阴影或s小阴影为主、总体密集度以及金标准等。以质量一级的FSR胸片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时,DR诊断尘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5.0%、84.6%和6.18,Az为0.935(95%Cl,0.896-0.973)。当DR胸片质量一级或二级,FSR胸片质量一级时,DR和FSR诊断尘肺五分类(正常、观察对象、壹期尘肺、贰期尘肺、叁期尘肺)的线性加权Kappa值kw=0.759(95%CI,0.671~0.847),两种胸片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55,P>0.05)。结论:DR胸片诊断尘肺与FSR胸片诊断尘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建议用DR诊断尘肺时,若以FSR胸片为标准片,用DR硬片在观片灯上读片,应在拍摄前对DR设备的参数进行调整,采用120kV以上高千伏摄片,DR胸片膈下光密度<0.4,使DR胸片影像表现与FSR胸片影像表现尽量趋于一致;建议研制DR胸片标准片,开展DR摄片技术和DR读片诊断培训。第二部分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接尘工人结核病目的:研制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读记录系统,提高职业病医生诊断结核病的准确性。方法:结合我国《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结核病的分类和《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中半定量记录诊断尘肺病的方法,研制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先用51例典型结核病病例和27例对照者的胸片验证该系统的适用性。8名职业病诊断医师和2名结核病医师平衡分两组,按随机、双盲的原则,先后两次阅片诊断。第一次用常规诊断方法,第二次用X线阅读记录表辅助诊断,两次间隔1个月,评估后修改记录表。在多个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先后以2278例既往职业健康体检中胸片异常者、10524例定期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接尘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研究对象用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进行辅助诊断验证。诊断资料用Epidata3.02录入,用Spss20.0逻辑检错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筛查试验准确性评价分析、Logistic分析、ROC分析、Kappa一致性分析等。结果:使用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后,两组医师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从47.1%和29.6%提高到90.2%和85.2%,Kappa值从0.452(95%Cl,0.295-0.609)提高到0.567(95%Cl,0.459-0.575)。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的验证结果表明,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能辅助医师有效鉴别结核病与尘肺病及尘肺合并结核,辅助医师对结核病分类,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951(95%Cl,0.938-0.964)和0.955(95%Cl,0.916-0.994)。结论: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职业病诊断医师诊断结核病,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规范化记录医师对结核病患者胸片影像特征的分析、诊断过程,保证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董洋[9](2013)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文中认为肿瘤靶区的勾画是制定治疗计划的关键,然而通常在CT平扫影像上肿瘤与周围组织电子密度相近,很难区分出来,容易造成靶区与实际肿瘤范围存在偏差。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CT扫描可以将多数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开来,显着提高勾画肿瘤靶区的准确性。但是,这样扫描后的定位CT,其CT值已经不能完全反应出患者组织真实的电子密度,基于增强后的CT影像进行图像引导和剂量计算,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这一偏差在使用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时的影响。CT定位是射波刀治疗流程中的基本步骤之一。通过CT模拟机获取的的影像数据既是数字影像重建的依据,又是治疗计划的基础。前者会影响图像引导的精度,后者会影响剂量计算的精度。本研究选取了41位使用射波刀治疗颅内肿瘤的患者,在其静止的情况下连续获取相同扫描参数的平扫CT和增强CT,通过图像引导和剂量计算两个方面分析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在对比剂对于图像引导的影响方面,本研究采用配对T检验的分析方法,考察分别基于增强CT和平扫CT的数字重建影像在患者身上的配准结果。实验表明,两者配准结果差异非常微小,六组位置参量中各自相应的偏差均值在±0.02mm之内,远远小于CT模拟机和射波刀图像引导系统的系统误差,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对比剂对于剂量计算的影响方面,本研究通过考察平扫CT和增强CT治疗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指标以及采用逐点比较的Gamma方法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对比剂对于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剂量计算结果总体百分比偏差很小,但该偏差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对比剂的应用对于靶区勾画准确性有明显的提高,因此临床上直接使用增强CT来制定射波刀颅内病灶的治疗计划是恰当的。同时按照对不同位置靶区的分区比较分析,了解到射线进入使用对比剂的组织中越深,剂量偏差就普遍越大的规律。综上所述,对比剂的使用对于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极其微小,临床中可以忽略其影响,而直接使用增强CT来生成数字重建影像和制定治疗计划。

毛翎[10](2011)在《尘肺病影像诊断技术的比较及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方法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直接数字式摄影(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 DDR)和传统的胶片-增感屏摄影(Film Screen Radiography, FSR) X线胸片对尘肺病小阴影形态和密集度辨识的可比性与一致性,评估DDR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可行性,探索适合尘肺病技术质量要求的DDR图像后处理参数。方法:1.通过测量胸片光密度和读片者对胸片质量的评定,选择适合的DDR图像后处理参数,使DDR胸片达到尘肺病诊断的技术质量要求。2. 5名读片者分别两次盲法独立读取29例尘肺患者和粉尘工人的DDR和FSR胸片,进行读片者自身和读片者之间的差异一致性分析。3. 5名读片者采取集体读片的方式,分别读取胸片质量达到要求的192例研究对象同期拍摄的FSR和DDR胸片,对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小阴影形态、总体小阴影密集度和诊断期别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1.图像后处理参数中灰度指标对比度调节(Contrast Adjust,CA)和亮度调节(Brightness Adjust,BA)分别在116%和164%时,图像灰度适中,胸片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符合尘肺诊断的要求。对其他图像增强指标的建议:降噪(Noise Reduction,NR)为0,边缘(Edge)为4,组织平衡(Tissue Equilization,TE)高曝光区域AREA=6%,STRENGTH=13%,低曝光区域AREA=20%,STRENGTH=49%。在此条件下,DDR图像清晰,肺纹理延伸到肺野外带,心影后肺纹理、肝肺重叠区纹理层次可见。DDR优良片率达到96.1%,明显高于FSR78%。2. 5名读片者DDR片总体密集度和期别自身差异一致率都在90%左右,平均κ值分别是0.82和0.70,一致性与FSR片相似。读片者之间的差异分析,FSR和DDR两种胸片对总体密集度的判定κ中位值分别是0.81和0.66;对尘肺期别的判定κ中位值分别是0.79和0.80。3. FSR和DDR两种胸片在判定肺区小阴影密集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κ=0.77,95%CI = 0.75 - 0.80),不同肺区小阴影密集度一致性κ值也在0.66-0.84范围,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上肺区一致性表现最高,下肺区最低。两种胸片对小阴影形态的判定没有明显差异(FSR93.2%,DDR90.0%)。结论:1.图像后处理参数是影响胸片质量的重要因素。2. DDR片质量优良,在尘肺诊断上表现出与FSR片显着的一致性。读片者自身和读片者之间的读片差异在FSR和DDR片中表现相似。目的:观察和评价在大容量全肺灌洗(Massive Whole Lung Lavage, MWLL)过程中,间歇加压通气、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加压灌洗在促进灌洗后残留液体吸收、改善血氧饱和度的作用,目的是优化MWLL,减少低氧血症发生和提高肺灌洗安全性。方法:以155例大容量全肺灌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加压通气组、肾上腺素组、加压通气+肾上腺素组、加压灌洗组和生理盐水组5组进行两肺分期MWLL。研究中除5例研究对象因故终止外,其余各组都完成了双肺灌洗,例数分别为28、31、29、30、32。分别观察各研究对象在MWLL前、术中、术后血氧饱和度(SpO2)、胸片、临床症状、肺功能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1.灌洗前后,临床症状差异评分5组没有明显差异,P > 0.05。2.灌洗前后肺功能检测显示,肾上腺素组FVC、FEF25%分别比灌洗前升高6.3%、10.9%,P < 0.05;生理盐水组FVC降低5.7%、FEV1.0和FEF25%分别升高10.9%和12.0%,P < 0.05。其余研究组和指标灌洗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灌洗术中术后,加压通气组、肾上腺素组、加压通气+肾上腺素组、加压灌洗组和生理盐水组SpO2?<?94%的发生率分别是0、4.8% (3/62)、0、3.3% (2/60)和12.5% (8/64),P < 0.014. 5组的灌洗液总量和肺部残留液量没有明显差异,P > 0.05。对灌洗后3h胸片两侧光密度之差值分析,加压通气+肾上腺素组最低0.152 <加压通气组0.194 <加压灌洗组0.197<肾上腺素组0.214 <生理盐水组0.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肾上腺素组与生理盐水组差异P > 0.05。结论:加压通气、肾上腺组和灌洗液加压联合用于大容量肺灌洗有利于肺部残留液体的转运吸收,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

二、X线数字影像用于配合呼吸功能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线数字影像用于配合呼吸功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腺样体肥大伴口呼吸对颌面发育影响的纵向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头颅侧位x线定位要求
        2.2口内检查
        2.3口呼吸判断标准
        2.4腺样体测量方法
        2.5测量软件
        2.6测量项目
        2.7测量误差控制
        2.8统计分析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关节融合固定术在犬肩关节及腕关节脱位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关节融合术治疗犬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
        1.1 关节融合术的研究概述
        1.2 关节融合术对临近关节的影响
        1.3 关节融合术治疗肩关节脱位的应用研究
        1.3.1 正常犬的肩关节解剖结构及功能
        1.3.2 肩关节的功能
        1.3.3 肩关节脱位的发病原因及机理
        1.3.4 肩关节脱位的诊断
        1.3.5 肩关节脱位的治疗
        1.4 关节融合术治疗腕关节脱位的应用研究
        1.4.1 正常犬的腕关节解剖结构及功能
        1.4.2 腕关节功能
        1.4.3 腕关节脱位的发病原因
        1.4.4 腕关节脱位的诊断
        1.4.5 腕关节脱位的治疗
临床病例研究
    第二章 关节融合固定术在犬肩关节及腕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
        2.1 主要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药品
        2.1.3 主要手术器械和用品
        2.2 诊断
        2.2.1 临床检查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诊断结果
        2.3 治疗
        2.3.1 保守治疗
        2.3.2 手术治疗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保守治疗
        2.4.2 手术治疗
        2.5 讨论
        2.5.1 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
        2.5.2 关节脱位治疗方案的选择
        2.5.3 肩关节融合术
        2.5.4 腕关节融合术
        2.6 小结
典型案例介绍
    第三章 肩关节和腕关节脱位案例介绍
        3.1 创伤性肩关节脱位病例
        3.1.1 病例信息
        3.1.2 诊断过程
        3.1.3 .诊断结果
        3.1.4 治疗
        3.2 创伤性腕关节脱位病例
        3.2.1 病例信息
        3.2.2 诊断过程
        3.2.3 诊断结果
        3.2.4 手术治疗过程
        3.2.5 术后管理
        3.2.6 预后
        3.3 讨论
        3.3.1 关节固定术术中注意事项
        3.3.2 关节固定术的术后康复与并发症
        3.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系列研究及计算机辅助聚类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现状与动态
    3. 研究目的与前景
第一部分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系列研究
    第一章 半椎体畸形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形态学研究——前方椎体、后方结构及椎管内异常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单发完全分节半椎体自身形态与畸形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2.2 半椎体前方椎体与后方结构对应关系的研究
        2.3 半椎体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异常的临床特点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干预研究——传统生长棒技术对正常椎体与分节不良节段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双侧生长棒与远端锚定点周围椎体生长
        2.2 单侧生长棒与分节不良节段凹侧生长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先天性脊柱侧凸计算机辅助形态学分析与聚类分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形态学聚类分析模型
        2.2 先天性脊柱侧凸临床分型
    3. 讨论
    4.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先天性脊柱侧凸分型研究的演进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范围
    1.2心电图检查与诊断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2异常心电图年龄分布情况
    2.3 8项异常心电改变分布及异常心电指数
3讨论

(5)X射线健康体检风险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的主要框架及内容
        1.3.1 主要框架
        1.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管理的主要构想
    2.1 X射线健康体检的概况
        2.1.1 X射线健康体检的定义
        2.1.2 各类X射线检查在体检中的作用
        2.1.3 X射线健康体检的特性
    2.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管理的构想
        2.2.1 X射线健康体检的目标和影响因素
        2.2.2 X射线健康体检的改进措施
        2.2.3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管理过程设计
    3.1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开始过程
        3.1.1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组织结构
        3.1.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任务分工
    3.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计划过程
        3.2.1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3.2.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各类计划制定
    3.3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结束过程
        3.3.1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验收
        3.3.2 X射线健康体检项目完成情况评估
        3.3.3 项目成果跟踪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射线健康体检方案风险分析与优化
    4.1 X射线透视机风险分析
        4.1.1 X射线透视机概况
        4.1.2 X射线透视流程
        4.1.3 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4.2 普通X射线机检查(屏胶系统)风险分析
        4.2.1 普通X射线照片机(屏胶系统)概况
        4.2.2 普通X射线机体检流程
        4.2.3 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4.3 计算机X射线摄影(CR)风险分析
        4.3.1 计算机X射线摄影概况
        4.3.2 计算机X射线摄影体检流程
        4.3.3 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4.4 计算机数字X线成像系统风险分析
        4.4.1 计算机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DR)概况
        4.4.2 计算机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DR)体检流程
        4.4.3 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4.5 计算机体层摄影(CT)风险分析
        4.5.1 计算机体层摄影(CT)概况
        4.5.2 计算机体层摄影(CT)体检流程
        4.5.3 风险分析及应对方案
    4.6 其它体检方案分析
        4.6.1 钼靶
        4.6.2 数字胃肠机
        4.6.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7 体检方案的优化
        4.7.1 综合分析各主要体检方案的特点
        4.7.2 研究比较
        4.7.3 体检组合方案设计
        4.7.4 最优体检方案推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DR健康体检项目概况
    5.2 DR健康体检项目实施
        5.2.1 DR健康体检项目开始过程
        5.2.2 DR健康体检项目计划过程
        5.2.3 DR健康体检项目执行过程
        5.2.4 DR体检项目控制过程
        5.2.5 某校体检中心DR体检项目结束过程
    5.3 DR体检项目成果的跟踪与分析
        5.3.1 DR体检项项目评估
        5.3.2 DR体检项目跟踪问效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1. 中医学对胸腰椎解剖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治疗的认识
二、西方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1. 西方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2. 西方医学对单纯胸腰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认识
三、胸腰椎骨折的体外器械复位及固定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外固定支具模型的建立与3D打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设计与制作
    1. 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设计
    2. 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制造
    3. 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组装
四、结果
五、讨论
    1. 数字化骨科技术在医疗辅具中的运用
    2. 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运用
    3. 3D打印材料的选择
    4. 新型胸腰椎骨折外固定支具的特点分析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3D打印外固定支具对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设备
    2 胸腰椎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3 胸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 模拟3D打印支具对骨折段腰椎的力学影响
    5 模拟佩戴不同松紧程度的绑带对胸腰椎的影响
    6 模拟正常佩戴支具(30N)下各种动作时胸腰椎的影响
二、结果
三、讨论
    1. 有限元法的优点
    2. 有限元分析的不足之处
    3. 有限元分析法在中医传统治疗中的应用
    4. 外固定支具治疗胸腰椎骨折模型建立的困难
    5. 本试验的局限性
四、结论
五、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手法整复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价
    4 评估时间点
    5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影像学指标
    3 临床症状指标
    4 并发症
三、讨论
    1 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
    2 手法整复的技巧
    3 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4 外固定支具弃戴时间问题
    5 三种治疗方案结果的分析
四、总结
五、结论
六、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2.1 锥形束CT的分类及特性
    2.2 锥形束CT与根尖片、曲面体层摄影、传统CT技术比较
    2.3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疗中的具体应用
    2.4 锥形束CT在临床牙体牙髓病诊疗上的应用列举
    2.5 锥形束CT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
    背景介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介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Case Report
临床工作总结
个人简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DR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评估
    一、研究背景
        (一) FSR和DR的介绍和比较
        (二) DR和CR诊断尘肺病的研究
        (三) DR用于尘肺病诊断的法规和标准
        (四) 流行病学诊断试验准确性的评价技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式
        (二) 合作中心
        (三)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估计
        (四) 仪器设备及测量
        (五) 医师读片诊断
        (六) 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七) 评价指标和方法
        (八) 伦理学审查
    五、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一) 验证试行
        (二) 技术路线
    六、质量控制措施
    七、结果
        (一)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尘肺参考诊断
        (二) DR胸片诊断尘肺的评价
        (三) DR胸片和FSR胸片诊断尘肺一致性评价
        (四) 诊断一致性的单因素分析
        (五) 诊断一致性Logistic回归分析
    八、讨论
    九、结论
    十、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DR和FSR胸片光密度值比较
    附录二 医师对胸片质量的评价比较
    附录三 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详细结果
    附录四
        记录表1 胶片密度测量记录表
        记录表2 DR课题研究胸片读片记录表
    附录五 系统综述--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用于尘肺病筛查和诊断研究的系统
        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接尘工人结核病
    一、研究背景
        (一) 接尘工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性和误诊情
        (二)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式
        (二) 研究对象
        (三) 样本量估计
        (四) 接尘工人结核病诊断流程
        (五) 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六) 评价指标和方法
        (七) 伦理学审查
    五、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一) 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二) 技术路线
    六、质量控制措施
    七、结果
        (一)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的研制和初步评价
        (二)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用于既往结核病诊断的质量控制
        (三)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用于接尘工人职业健康体检中结核病筛检
        (四) X线胸片阅读记录指南的研制
    八、讨论
    九、结论
    十、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接尘工人回顾性调查基本信息登记表
    附录二 接尘工人回顾调查X线胸片读片记录表
    附录三 接尘工人回顾调查X线胸片读片记录表填写说明
致谢
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编书籍和重要报告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交流
在读期间进修

(9)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放射治疗的关键问题
        1.1.2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特点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2章 射波刀系统概述
    2.1 射波刀的兴起与发展
        2.1.1 放射治疗的传承与射波刀技术的归类
        2.1.2 图像引导技术的作用
        2.1.3 射波刀的诞生与发展
    2.2 射波刀的主要系统构成
    2.3 射波刀的治疗流程
    2.4 射波刀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价值
        2.4.1 射波刀在听神经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4.2 射波刀在复发性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4.3 射波刀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第3章 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颅内射波刀治疗图像引导的影响
    3.1 CT 模拟定位在放射治疗中的发展和作用
        3.1.1 放射治疗模拟定位的发展
        3.1.2 CT 模拟定位的出现和发展
    3.2 CT 定位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的重要意义
    3.3 数字影像重建(DRR)
    3.4 射波刀颅骨追踪算法
    3.5 注射对比剂对六维颅骨追踪系统的影响
        3.5.1 实验方法与过程
        3.5.2 研究结果
        3.5.3 结论与分析
        3.5.4 讨论
第4章 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颅内射波刀治疗剂量计算的影响
    4.1 引言
    4.2 射波刀治疗计划系统的剂量计算算法
        4.2.1 射线追踪算法
        4.2.2 蒙特卡洛算法
        4.2.3 研究中对两种剂量计算算法的选取
    4.3 研究步骤与条件
        4.3.1 研究步骤
        4.3.2 实验设备及条件
    4.4 研究样本搜集
    4.5 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
        4.5.1 剂量体积直方图的考察价值
        4.5.2 研究结果
        4.5.3 结论与分析
    4.6 逐点剂量比较
        4.6.1 逐点剂量比较的价值
        4.6.2 结果
        4.6.3 结论与分析
    4.7 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几何问题方面
        5.1.2 剂量学方面
        5.1.3 研究特点总结
    5.2 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
        5.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尘肺病影像诊断技术的比较及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方法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直读数字式摄影应用于尘肺病诊断的可行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第二部分 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尘肺病的方法优化研究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索引
名词解释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X线数字影像用于配合呼吸功能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腺样体肥大伴口呼吸对颌面发育影响的纵向相关分析[D]. 陈今朝.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关节融合固定术在犬肩关节及腕关节脱位中的临床应用[D]. 张光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系列研究及计算机辅助聚类分型[D]. 戎天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J]. 于开俊.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9(06)
  • [5]X射线健康体检风险分析与控制[D]. 杨建宝.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6]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 陈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7]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D]. 崔娟娟. 武汉大学, 2017(01)
  • [8]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焕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9]静脉注射对比剂对射波刀治疗颅内病灶的影响[D]. 董洋. 清华大学, 2013(07)
  • [10]尘肺病影像诊断技术的比较及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方法的优化研究[D]. 毛翎.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用于协调呼吸功能测量的 X 射线数字图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