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监控系统在莘奉金高速公路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彬[1](2021)在《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研究——以上海市莘奉金高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内一线城市在经历大规模建设后,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成为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在长期"重建轻管"的现实背景下,设施管理能力难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为了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部分城市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的理念,探索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管养新模式,以提升政府及企业运营管理服务水平。基于此,文章以上海部分基础设施早期中长期养护项目为例,分析了运营管理中的成效与经验,为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参考。
雷鑫[2](2020)在《浙江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与严重程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能有效推动沿线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形势变得愈发严峻。目前,我国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积累了大量交通事故原始数据,然而当前针对交通事故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未充分挖掘其潜在的信息价值,不利于交通事故综合分析体系的建立。本文通过调查和收集浙江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历史资料,以及典型路段的车辆运行速度、交通流量、线形设计等资料,从人-车-路-环境多方面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从信息采集角度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中美两国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技术和方法,采用数据预处理技术对交通事故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理论分析、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交通事故时间、形态、天气、原因分布特性,并对互通式立交出口路段、隧道路段、连续下坡路段三类典型路段的交通事故特性进行分析;对常见的几种交通事故致因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合我国高速公路自身特点和现状,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类识别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再基于死亡事故分析结论以及前文事故致因和严重程度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完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综合分析体系的建立。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针对性预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对提高浙江省甚至全国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杜冠峰[4](2020)在《基于模糊PID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高速公路中的隧道在节约人们出行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驾驶的危险性,当隧道内的照明不充分时,由于隧道内外的高亮度差容易引发“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使驾驶员无法判断前方路况从而造成事故。因此,大部分的隧道无论是否有车通过,都采取长时间高亮度的照明策略,而这造成了巨大的电能损耗,大大增加了隧道的运营成本。为实现在保障驾驶员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能,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PID(比例-积分-微分)算法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首先,通过对《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进行研究,将隧道照明分为多个照明段,依据细则中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不同照明段的安全亮度与隧道外实时亮度之间的关系式。其次,对隧道照明控制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其中硬件部分基于STM32芯片和RS485总线设计了光环境检测设备、调光驱动器以及八回路开关,软件部分则基于.NET框架和SQLite等数据库设计了以“车进灯亮,车走灯灭”为调光策略的隧道亮度控制软件和监控软件。然后,研究了模糊PID控制算法,并将其与亮度控制相结合,确立了隧道照明模型下的模糊PID控制器的模糊子集和隶属函数,并制定了合适的模糊控制规则。最后,本系统在搭建好实验环境后进行了功能测试和节能分析,包括数据采集设备精度的测试、灯具调光效果的测试、模糊PID控制效果的仿真和测试、系统节能效果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依据隧道外亮度的变化实时控制隧道内的路面亮度,且节能效果良好。
唐聪[5](2019)在《PPP项目资本结构选择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PP全称为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一种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提供公共产品,通过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利用其产生的收益弥补社会资本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政府与社会资本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模式。PPP模式能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自的比较优势,产生协同效应,提高项目效率。从政府角度看,PPP项目通过有效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可以减轻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平滑年度间财政支出的波动;此外,PPP项目的推进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速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从社会角度看,PPP项目是一种高效的合作机制,通过合理的权责分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此外,通过建立激励相容的约束机制,PPP模式把政府政策目标、社会公众目标和社会资本的运营效率、技术进一步结合起来,充分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在发达国家,PPP项目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近年来,PPP模式在中国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PPP模式的推广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有望依法进入更多领域。PPP模式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撬动民间资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分散风险、有效配置资源等等),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项目融资成本由于民间资本的介入而升高、项目前期谈判耗时费力、项目不再在政府预算中入表处理从而软化了项目的财务约束、面对项目长周期内的供需关系变化时项目结构难以及时调整、项目私有化的合理性与时间方面存在争议较大等等。本论文核心内容着眼于PPP项目公司的资本结构的选择与优化,根据不同类型的PPP项目特点,构建不同的微观经济模型(主要分为技术诀窍转移注连续且线性、连续非线性边际递减、及连续非线性边际递增三种模型),分析如何在不同的市场风险环境下,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测算得出相应项目的最优资本结构,使得项目资本配置效率最大化。PPP项目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在给定公共风险和项目总收益的条件下,最优资本结构应使项目总成本最小化,资本使用效率最高。给定总收益时,公共风险会通过影响四类五大关键因素,影响最优资本结构本身及其对应的总成本。所以,控制PPP项目面对的风险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本论文在第一章中将具体阐述选题背景、研究内容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结构。此外,第一章还包含对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的论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将对与PPP资本结构的选择及优化和PPP项目风险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首先,第三章将会着重阐述影响PPP项目资本结构的四类五大因素以及PPP项目的主要风险,并分析得出PPP项目资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受PPP项目风险的直接影响的重要结论。有效控制并降低PPP项目的风险可以对PPP项目资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起到良性的影响,进而使得PPP项目在最优资本结构下的总成本进一步最小化。换一个角度来说,当PPP项目资本结构达到完全最优状态的时候,PPP项目的总风险也应为最小,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反馈效应。本论文另一核心部分为第四章,将会通过构建微观经济模型来研究给定项目风险及总收益条件下,PPP项目的最优资本结构(成本最小化)。对于项目资本结构,本文应用债务、政府股权、社会资本股权两类三大成分的描述方法。本论文在项目风险系数一定的条件下,以资本结构变量作为自变量,对项目成本建立模型,由此推导出给定总收益条件下,项目最优资本结构。探究过程中,本文采取逐步放宽假设的方式逐级探究:首先,假设债务股本比例不变,研究股权内部最优结构,即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最优配比;随后,放松债务股本比例不变这一假设,并假设债务、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分析债务、政府和社会资本的三者的最优比例与各种风险系数对资本结构变量的表达式形式,并分析风险系数对项目结构变量、项目总成本的影响。之后,本文应用上述理论模型与相关结论,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国内PPP项目案例和一个国际PPP项目案例,对比并总结理论结果与实际应用中的异同,验证本论文核心模型对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第五章将总结全文的核心研究结论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一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关注PPP项目最优资本结构,减少项目成本支出,提升项目成功率,二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关注影响最优资本结构的风险因素,改善风险环境,提升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度,最终实现国退民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论文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系统性地总结并归纳出PPP项目资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PPP项目风险之间的关系,构建出PPP项目资本结构选择和优化的模型和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本论文将模型应用到多个实际案例中,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国家制定的PPP政策会对PPP项目的资本结构有重要影响,由此进一步梳理和提炼出PPP项目发展建议、政府政策建议以及资本结构调整建议,对现实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的创新主要在于两大方面:首先,本论文发现PPP项目风险同PPP项目资本结构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合理的控制PPP项目风险可以进一步优化最优PPP项目资本结构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本论文通过探索型研究,基于相关理论基础,构建出微观经济模型并应用到现实国内外PPP案例中,通过理论结果和实际案例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为我国PPP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并对现实PPP项目提供相关的指导。
谷雨[6](2011)在《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的设计与实施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至2005年底,国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000公里,并计划扩展成为85000公里总里程的巨大高速公路网。从北京到省会城市的7条射线总里程将达到18000公里,连接起中国319个总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城际高速公路网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高速公路建设尤为引人瞩目。上海自1988年建成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以来,建设完成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880公里,“十二五”期间上海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上海道路网络将形成一张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但是,作为上海高速公路网的通信平台,于2001年建设的以Cisco公司DPT技术为核心的DPT通信环网因带宽不足和核心技术遭淘汰等方面的原因,已无法适应日益扩大的网络业务需求,亟需解决。上海高速通信网所面临的困境已经无法通过对旧有平台的技术改造或升级来改善,要解决问题就必须重新建设一个全新的通信网络。同时,DPT环网因网络设备产权结构的实际情况无法一次性全部退网,旧网络需要在二到三年内逐步更换,新通信网的方案也必须兼顾到这一点,必须能够为旧网络的继续运行提供冗余保障。因此,新高速公路通信网的设计不仅要求在核心技术上有足够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技术也必须是稳定的,成熟的,能够为上海高速公路的各类通信业务提供一个平稳、高效、大容量的网络平台,为下一步的网络扩大建设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方案也要求尽可能的完善,新网络需要为旧DPT环网的继续运行提供有力的保护。本文作者作为上海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的项目负责人,通过项目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以802.3ae万兆以太网技术为核心的高速公路通信网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完善地解决了高速公路通信网的所面临的问题,满足了业主的需求,并为企业获得后续工程以及在万兆以太网建设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万兆以太通信网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运运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沟通管理等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了项目的执行效率,为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项目顺利达成项目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分七章对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项目进行了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以该项目的项目背景为基础分析了项目需求,提出了项目目标和项目任务。第三章从项目可能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收益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第四章详细分析了该项目的业务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实现该项目所采用核心技术和系统构架。第五章依靠项目管理相关知识对项目进行了PBS和WBS分解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项目组织结构,明确了责任,最后划分了工程阶段。第六章结合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沟通管理进行了实践,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了陈述和分析。第七章为对本文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唐维君[7](2011)在《公共服务民营化视角下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从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我国高速公路零突破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4.5万公里,路网效应的形成,逐渐显现出高速公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上海为加快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大了对公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自“十五”期间高速公路开始面向社会招商引资,吸引民资和外资来投资高速公路,形成了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公路建设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个快速、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络构架。应该说,城市基础设施的民营化变革不仅为政府缓解了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同时通过市场竞争降低了服务成本、优化了管理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率及服务效益。然而,民营化变革所带来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也给后续运营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配套管理机制的滞后、路网发展不均衡等因素抑制了高速公路网整体规模效益持续发挥。本文主要以公共服务民营化视角为切入点,以上海高速公路多元化运营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职责定位、管理效率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对当前多元化运营管理模式的实际效力进行研究,并根据高速公路运营模式的发展趋势从政府权责定位、市场监督机制、合作治理模式、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促进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上的公私合作,本文认为首先要准确定位政府在合作治理过程中的职能转变,认清政府从服务生产者到行业监管者的定位,政府必须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承担起供给公共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加快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得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促进监管机制的完善,提高政府监管能力,为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稳定、有序的外部环境。第三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合作治理模式,从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推行委托管理模式,化解多元化管理模式带来的矛盾和弊端,逐步形成更为规范、高效、成熟的新型合作治理模式。第四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理念、技术手段来提高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水平,通过服务标准的建立、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来提升路网的整体对外信息服务水平。
万飞[8](2009)在《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安装与更换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云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子课题为依托,针对简支转连续梁桥板式橡胶支座安装及更换问题,就板式橡胶支座的安装方法、失效判别、支座更换展开深入研究,重点对板式橡胶支座安装施工工艺流程、失效判别标准、支座更换施工技术、支座更换施工工艺流程提出了新的方法、新的指标、新的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国内外公路桥梁橡胶支座的使用及更换现状。(2)详细分析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在安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板式橡胶支座安装的施工工艺流程。(3)从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失效的主要表现形式出发,对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失效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板式橡胶支座的失效判别标准。(4)应用ANSYS软件对20米跨径、四跨一联的简支转连续T梁桥进行“余弦逐波顶升”仿真计算分析,总结了梁体顶升过程中梁体局部应力及支座反力的变化规律。(5)以20米跨径、四跨一联的简支转连续T梁桥为原型,进行了梁体顶升模型试验,验证了“余弦逐波顶升”的可行性,并给出了该型桥梁在进行“余弦逐波顶升”时梁体的顶升限值。(6)系统总结了在进行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更换时的施工工艺,提出了支撑体系、梁体顶升液压系统、梁体顶升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制定支座更换方案所需要做的具体工作。
王盈[9](2008)在《上海市西南典型城市化样带LUCC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上海市1987年、1995年、2003年和2006年4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相关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并结合相关的生活生产消费资料,运用ArcGIS和ERDAS等软件在上海市西南区建立两条在空间上连续的典型城市化样带,重构了城市化发展的空间递推性和时间延续性的过程:通过分析样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正确把握规律,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提取样带内人均生态占用和供给,计算人类生态质量指数和波动指数;根据景观格局分析法将区域环境安全指数引入发达地区城市化过程研究中;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不仅找出影响样带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且对其影响大小进行因子排序;从三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刻画了样带城、乡区域LUCC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表明:1.空间上,样带城市边缘从近郊向远郊区域推进时,样带总体人类生态质量指数不高(19.04),人类生态正向波动幅度不大(0.99)。近郊区是城市化发展辐射的直接影响区,随着近郊区进入城市范围,两种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变,原来属于近郊的区域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剧烈带,出现景观格局多样性指数的峰值,因此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低值的存在预示着其峰值的到来。2.时间上,1987-2003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景观格局多样性指数逐年提高,在生态环境承受阈限内,有助于增加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其环境安全指数较高(0.91)。2006年近郊部分区域转变为城市区域,样带人类生态正向波动剧烈,IHEQ2003高达86.88,环境安全指数开始下降(0.85),标志着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压力和环境影响的负效应增大。3.建成区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变化分别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驱动力关联系数为0.965和0.966,样带城市化所占用的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近几年增加很快,导致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变化与农业人口比重的关联系数为0.962,随着农村人口逐年转为城镇人口,城市化占用耕地的面积逐年增加。
陈露晔[10](2008)在《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更换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云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子课题为依托,针对山区高墩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更换这一问题,就其顶升过程的施工方法、梁体自身力学行为及动力监控系统展开深入研究,重点对顶升施工工艺及步骤、主梁安全评估及同步顶升人工控制提出了新的方法、新的指标、新的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国内外桥梁支座更换技术和顶升动力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详细分析旧有桥梁支座更换方法、施工步骤、适用范围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山区高墩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更换的新方法。(3)应用MADIS/CIVIL对本文依托工程中的各类跨径、各种联数的简支转连续梁桥逐墩顶升工况进行三维梁单元仿真计算,总结出顶升对梁体的影响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并对顶升工况进行了评估。(4)初步设计一种分布式监控系统,其硬件有IPC、PLC以及HCS或PCS组成,其软件有分布式监控软件和桥梁结构分析软件组成,对其基本框图、基本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可变步长灰色预测人工同步控制和基于相似度聚类融合的自适应人工同步控制两种策略,供不同情况下使用。(5)建立简支转连续梁桥板式橡胶支座失效条件,提出一种实用的应力监测控制标准,推导钢套箍设计公式。
二、交通监控系统在莘奉金高速公路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监控系统在莘奉金高速公路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研究——以上海市莘奉金高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
1.1 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 |
1.2 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阶段 |
1.3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期内各阶段养护费用投入 |
2 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案例与模式 |
2.1 莘奉金高速2003—2015年中长期养护案例 |
2.2 采取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势 |
3 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的中长期养护质量控制 |
3.1 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养护规划制定 |
3.2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日常养护 |
3.3 结合预防性养护的专项工程养护 |
3.4 基于长期规划的设施大中修养护 |
3.5 全寿命设施养护管理的信息集成化与决策专业化 |
4 基于全寿命周期理念的养护项目委托模式设想 |
4.1 设施目标养护周期 |
4.2 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
4.3 养护费用设想 |
5 结束语 |
(2)浙江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与严重程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与预处理 |
2.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2.1.1 驾驶人因素 |
2.1.2 车辆因素 |
2.1.3 道路因素 |
2.1.4 环境因素 |
2.2 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 |
2.2.1 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方法 |
2.2.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分析 |
2.2.3 美国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分析 |
2.2.4 中美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对比分析 |
2.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预处理 |
2.3.1 数据清洗 |
2.3.2 数据集成 |
2.3.3 数据变换 |
2.3.4 数据规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3.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调查 |
3.1.1 调查范围与方式 |
3.1.2 调查路段基本状况 |
3.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布特性 |
3.2.1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特性 |
3.2.2 交通事故形态分布特性 |
3.2.3 交通事故天气分布特性 |
3.2.4 交通事故原因分布特性 |
3.3 高速公路典型路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3.3.1 互通式立交出口路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3.3.2 隧道路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3.3.3 连续下坡路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
4.1 交通事故致因理论与分析方法 |
4.1.1 交通事故致因理论 |
4.1.2 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方法 |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模型 |
4.2.1 主成分分析法理论原理 |
4.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模型建立 |
4.2.3 实证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析 |
5.1 统计学习理论 |
5.1.1 VC维理论 |
5.1.2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 |
5.2 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 |
5.2.1 线性分类问题 |
5.2.2 非线性分类问题 |
5.3 基于SVM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类识别模型 |
5.3.1 分类标签确定 |
5.3.2 分类方法选择 |
5.3.3 核函数选择 |
5.3.4 参数选取与优化 |
5.3.5 实证研究 |
5.4 死亡事故预防对策研究 |
5.4.1 死亡事故分析 |
5.4.2 预防对策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成果 |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基于模糊PID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公路隧道照明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照明控制方式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未来发展趋势 |
1.3.1 智能控制 |
1.3.2 改变隧道结构 |
1.3.3 使用高效光源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隧道照明特点及设计规范 |
2.1 隧道照明环境特点 |
2.2 人眼动态视觉特性 |
2.3 隧道照明指标 |
2.3.1 路面平均亮度L_(av) |
2.3.2路面亮度均匀度U0和路面中线亮度均匀度U_1 |
2.3.3 小目标可见度STV |
2.4 隧道照明设计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隧道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
3.1 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3.2 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
3.3 硬件设计 |
3.3.1 光环境检测设备 |
3.3.1.1 整体设计 |
3.3.1.2 亮度采集电路设计 |
3.3.1.3 色温采集电路的设计 |
3.3.1.4 RS485通讯电路 |
3.3.1.5 亮度色温自动校正功能的设计 |
3.3.2 车辆感知设备 |
3.3.3 色温可变调光驱动器 |
3.3.3.1 整体设计 |
3.3.3.2 色温可控调光电路设计 |
3.3.4 八回路开关 |
3.4 软件设计 |
3.4.1 软件需求分析 |
3.4.2 软件总体功能设计 |
3.4.3 隧道照明控制软件的设计 |
3.4.3.1 通信协议的设计 |
3.4.3.2 数据库的选择和设计 |
3.4.3.3 调光参数设定模块的设计 |
3.4.3.4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
3.4.3.5 运行界面展示 |
3.4.4 隧道运行状态监控软件的设计 |
3.4.4.1 通信协议的设计 |
3.4.4.2 数据库的设计 |
3.4.4.3 数据交互模块的设计 |
3.4.4.4 运行界面展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PID的亮度控制算法 |
4.1 PID控制模型 |
4.1.1 PID控制原理 |
4.1.2 PID参数的整定 |
4.2 模糊PID控制 |
4.2.1 模糊PID控制器的原理及结构 |
4.2.2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4.2.2.1 系统模糊化 |
4.2.2.2 模糊控制规则和推理 |
4.2.2.3 模糊判决 |
4.2.3 仿真与验证 |
4.2.3.1 照明系统传递函数的模型建立 |
4.2.3.2 模糊控制器的设定 |
4.2.3.3 搭建仿真模型 |
4.2.3.4 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隧道照明控制系统功能测试及节能分析 |
5.1 硬件设备测试 |
5.1.1 光环境检测设备 |
5.1.2 色温可控调光驱动器 |
5.2 整体功能测试 |
5.2.1 调光效果测试 |
5.2.1.1 模糊PID调光速度与分级调光速度对比测试 |
5.2.1.2 系统整体调光效果测试 |
5.2.2 节能效果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PPP项目资本结构选择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PPP在国外应用的现状 |
1.1.2 PPP在我国实施的现实背景及制度特征 |
1.1.3 PPP在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结构 |
1.3.3 论文结构图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PPP资本结构的选择及优化 |
2.1.1 PPP资本结构对项目的影响 |
2.1.2 PPP模式资本结构的研究方法 |
2.1.3 PPP项目现有的融资方式 |
2.1.4 国内PPP融资模式发展 |
2.1.5 国际PPP项目债股比例 |
2.1.6 PPP项目的公私结构实现资本优化 |
2.2 PPP项目风险 |
2.2.1 PPP项目风险的分类 |
2.2.2 PPP项目风险的分担原则 |
2.2.3 PPP项目风险的分担模型 |
2.2.4 我国PPP项目风险的分担机制 |
3. PPP项目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及其与风险的关系 |
3.1 PPP项目资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
3.1.1 项目总投资I与技术成本节省J的比例(I/J) |
3.1.2 政府全资出资的PPP公司的银行贷款杠杆率“a” |
3.1.3 PPP项目公司在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利率Rd |
3.1.4 PPP项目政府股权回报率要求(Rpu)和社会资本股权回报率要求(Rpr) |
3.2 PPP项目风险 |
3.2.1 PPP项目风险因素界定 |
3.2.2 经济学解释PPP项目风险分配 |
3.2.3 PPP项目风险分担主体分析 |
3.2.4 PPP项目风险最优分担框架 |
3.2.5 PPP项目风险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3.2.6 PPP项目风险控制与改善—国际经验 |
3.3 PPP项目资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及其与PPP项目风险的关系 |
3.3.1 决定性因素“I/J”与PPP项目风险之间的关系 |
3.3.2 决定性因素“a”与PPP项目风险之间的关系 |
3.3.3 决定性因素“Rd”与PPP项目风险之间的关系 |
3.3.4 决定性因素Rpu和Rpr与PPP项目风险之间的关系 |
3.3.5 决定性因素与PPP项目风险之间的关系总结 |
4. PPP项目最优资本结构模型探索与案例应用 |
4.1 理论基础 |
4.1.1 准公共产品理论和可竞争理论 |
4.1.2 公共财政优势理论和社会资本部门优势理论 |
4.1.3 股权优势理论和债权优势理论 |
4.2 博弈论论证政府股本和社会资本股本比例关系并非始终1:1 |
4.3 假设债务股本比例不变,政府和社会资本股本的最优比例模型 |
4.3.1 技术诀窍转移非连续性 |
4.3.2 技术诀窍转移连续且线性 |
4.3.3 技术诀窍转移连续且非线性 |
4.4 假设债务股本比例可变,债务、政府和社会资本股本的最优比例模型 |
4.4.1 技术诀窍转移连续且线性 |
4.4.2 技术诀窍转移连续且非线性(边际递减) |
4.4.3 技术诀窍转移连续且非线性(边际递增) |
4.5 案例分析及模型应用 |
4.5.1 典型案例1--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南水北调地表水厂及配套管网项目 |
4.5.2 典型案例2--晋中市餐厨废弃物处理PPP项目 |
4.5.3 典型案例3--安庆市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PPP项目 |
4.5.4 典型案例4--澳大利亚Peninsula Link高速公路项目 |
4.6 案例分析总结与模型的现实意义 |
4.6.1 模型案例总结 |
4.6.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4.6.3 模型的现实意义 |
5.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1.1 PPP项目风险与项目资本结构具有较强联系 |
5.1.2 在假设债务股本比例不变情况下,PPP项目存在最优的政府和社会资本股本比例,可以有效优化项目的资本结构 |
5.1.3 在假设债务股本比例变化情况下,PPP项目存在最优的债务、公共股本以及社会资本股本比例,可以有效优化项目的资本结构 |
5.2 政策建议 |
5.2.1 关注PPP项目最优资本结构,减少项目成本支出,提升项目成功率 |
5.2.2 关注影响最优资本结构的风险因素,改善风险环境,提升社会资本资本投资,从而实现国退民进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6)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的设计与实施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献检索 |
1.2.2 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的项目目标与任务 |
2.1 项目需求分析 |
2.1.1 上海高速公路通信网概况 |
2.1.2 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
2.2 项目目标任务 |
2.2.1 项目目标 |
2.2.2 项目任务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的项目可行性研究 |
3.1 可行性研究理论与方法 |
3.1.1 可行性研究的理论 |
3.1.2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
3.1.3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
3.2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
3.2.1 项目的必要性 |
3.2.2 项目的可能性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高速公路网业务量的增长 |
4.1.2 智能交通系统功能的支持 |
4.1.3 长三角高速公路网互联 |
4.1.4 中心城外围道路交通信息化网络 |
4.1.5 业务媒体数据分析 |
4.1.6 收费站通信业务分析 |
4.1.7 监控系统业务分析 |
4.2 关键技术方案 |
4.2.1 方案设计的原则 |
4.2.2 网络技术的选择 |
4.3 系统架构设计 |
4.3.1 万兆网的组建 |
4.3.2 分支节点的接入 |
4.3.3 DPT网冗余保护 |
4.3.4 网络路由设计 |
4.3.5 组播业务的实现 |
4.4 核心设备选择 |
4.4.1 高可靠性 |
4.4.2 高稳定性 |
4.4.3 高安全性 |
第五章 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的项目实施与组织 |
5.1 项目结构与任务分析 |
5.1.1 项目的PBS分解 |
5.1.2 项目的WBS分解 |
5.2 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 |
5.2.1 项目组织结构分析 |
5.2.2 项目组织结构选择 |
5.2.3 项目职责分工 |
5.3 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 |
5.3.1 工程阶段划分 |
5.3.2 工程进度计划 |
第六章 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的项目管理与控制 |
6.1 项目进度 |
6.1.1 项目进度控制 |
6.1.2 项目进度控制原理 |
6.1.3 项目进度控制实践 |
6.2 项目成本 |
6.2.1 项目成本估算 |
6.2.2 项目成本预算 |
6.2.3 项目成本控制实践 |
6.3 项目质量 |
6.3.1 项目质量管理原则 |
6.3.2 项目质量管理实践 |
6.4 项目沟通管理 |
6.4.1 沟通的重要性 |
6.4.2 沟通的目的和方法 |
6.4.3 项目沟通管理实践 |
6.5 项目实施效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公共服务民营化视角下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2. 已有文献综述 |
3. 基本假设及观点 |
4. 核心概念之界定 |
5. 研究方法及途径 |
6.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公共服务民营化: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公共服务及民营化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公共服务的创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第三节 民营化在我国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
第二章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变迁:公共服务民营化变革 |
第一节 国外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发展 |
第二节 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变革:逐步走向市场化 |
第三章 上海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实践:民营化的有限性 |
第一节 高速公路市场化运作背景 |
第二节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多元化运营管理模式特性分析:市场化的局限性 |
第四章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一节 准确定位政府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角色 |
第二节 加快配套法律法规及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
第三节 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合作治理模式 |
第四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推进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8)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安装与更换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橡胶支座的使用现状 |
1.1.2 桥梁支座更换国内外工程实例 |
1.1.3 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更换现状 |
1.2 我国桥梁支座更换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我国桥梁支座更换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我国桥梁支座更换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安装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板式橡胶支座安装施工的常见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
2.2.1 预制梁底的相关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
2.2.2 支座垫石的相关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
2.2.3 挡块的相关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
2.2.4 支座的异常变形、脱空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
2.2.5 四氟滑板式橡胶支座的安装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
2.3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安装技术研究 |
2.3.1 普通板式橡胶支座安装技术 |
2.3.2 四氟滑板式橡胶支座安装技术 |
2.4 本章 小结 |
第三章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失效判别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失效的表现形式 |
3.2.1 支座脱空 |
3.2.2 支座异常变形 |
3.2.3 滑动支座不能正常滑动 |
3.2.4 支座开裂 |
3.3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失效的原因分析 |
3.3.1 橡胶支座质量因素的分析 |
3.3.2 橡胶支座的试验检测 |
3.3.3 橡胶支座的选用和安装 |
3.4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失效判别机制研究 |
3.4.1 板式橡胶支座使用前的质量检测 |
3.4.2 板式橡胶使用后的失效判别 |
3.5 本章 小结 |
第四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余弦逐波顶升”仿真计算分析 |
4.1 引言 |
4.2 简支转连续梁桥结构受力特点分析 |
4.2.1 简支转连续梁桥类型 |
4.2.2 收缩徐变对简支转连续结构体系的影响分析 |
4.3 本文依托工程简介及总体计算说明 |
4.3.1 工程简介 |
4.3.2 总体计算说明 |
4.3.3 “余弦逐波顶升”地定义 |
4.4 4×20m 简支转连续梁桥梁体顶升计算结果 |
4.4.1 计算说明 |
4.4.2 梁体顶升荷载工况 |
4.4.3 应力计算结果 |
4.4.4 支座反力计算结果 |
4.5 计算结论 |
第五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梁体顶升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依据 |
5.2.2 试验方案设计 |
5.3 试验内容 |
5.3.1 顶升位置及测试截面 |
5.3.2 试验项目 |
5.4 试验综述 |
5.4.1 测点布置 |
5.4.2 荷载布置 |
5.4.3 试验仪器 |
5.5 试验结果 |
5.5.1 全桥配重应力检测结果 |
5.5.2 梁体顶升应力检测结果 |
5.5.3 2#墩顶连续处破坏试验应力检测结果 |
5.6 试验结论 |
5.6.1 关于配重 |
5.6.2 关于梁体的顶升 |
5.6.3 关于梁体的顶升量 |
5.6.4 关于余弦逐波顶升 |
5.6.5 试验数据与计算数据的比较 |
第六章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更换工程实例模拟 |
6.1 引言 |
6.2 工程背景资料简介 |
6.3 支撑体系的设计 |
6.4 梁体顶升液压系统设计 |
6.4.1 千斤顶顶升力的确定 |
6.4.2 选择顶升系统 |
6.4.3 顶升点处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
6.4.4 顶升及落梁 |
6.5 梁体顶升监测系统设计 |
6.6 支座更换方案的制定 |
6.6.1 支座更换背景资料调查 |
6.6.2 梁体顶升液压系统设计 |
6.6.3 支座更换实施步骤 |
6.7 本章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上海市西南典型城市化样带LUCC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LUCC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城市化发展研究现状 |
1.3.3 驱动力研究现状 |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样带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 |
2.1 遥感数据源选取 |
2.2 波段组合分析 |
2.3 遥感数据处理 |
2.3.1 图像几何校正 |
2.3.2 图像不规则分幅剪裁 |
2.3.3 分类解译 |
2.3.4 图像分类 |
2.3.5 分类后处理 |
2.3.6 分类结果精度评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其 LUCC 过程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样带城乡LUCC 时空动态过程 |
3.2.1 样带处理方案 |
3.2.2 城市化进程中的LUCC 时空动态过程分析 |
3.2.3 城市化进程中的LUCC过程变化规律及原因探究 第四章 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及区域差异 |
4.1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
4.2 土地利用程度及区域差异 |
4.2.1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
4.2.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区域差异 第五章 区域城市化发展阶段过程规律 |
5.1 区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人类生态过程 |
5.1.1 研究区生态足迹计算 |
5.1.2 区域人类生态质量指数模型 |
5.1.3 区域人类生态波动指数模型 |
5.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
5.2.1 景观水平指数 |
5.2.2 景观格局各项指数分析 第六章 区域 LUCC 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
6.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 |
6.1.1 LUCC 驱动力研究主要途径 |
6.1.2 我国驱动力研究的特点 |
6.1.3 驱动力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变化 |
6.1.4 驱动力系统模型及因子构建 |
6.2 驱动力研究的方法 |
6.2.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原理及方法 |
6.2.2 耕地面积变化与驱动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
6.2.3 林地面积变化与驱动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
6.2.4 草地面积变化与驱动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
6.2.5 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与驱动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
6.2.6 交通用地面积变化与驱动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
6.2.7 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与驱动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
6.2.8 工矿及仓储用地面积变化与驱动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第七章 结语与讨论 |
7.1 结语 |
7.2 讨论 |
7.2.1 对数据源和精确度的认识 |
7.2.2 对LUCC 驱动力研究的一些看法 参考文献 致谢 |
(10)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更换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简支转连续梁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
1.1.2 我国橡胶支座的使用现状 |
1.1.3 橡胶支座的破损原因 |
1.1.4 本课题的意义 |
1.2 桥梁支座更换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桥梁支座更换现状 |
1.2.2 国内桥梁支座更换现状 |
1.2.3 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更换现状 |
1.3 我国桥梁支座更换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我国桥梁支座更换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我国桥梁支座更换存在的问题 |
1.4 桥梁支座更换用动力系统研究 |
1.4.1 桥梁支座更换用动力系统研究现状 |
1.4.2 分布式监测控制系统 |
1.4.3 多液压缸同步控制系统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桥梁支座更换施工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旧有桥梁支座更换施工方法 |
2.2.1 枕木满布式支架法 |
2.2.2 桥面钢导梁法 |
2.2.3 端部整体顶升法 |
2.2.4 鞍型支架法 |
2.2.5 钢扁担梁法 |
2.2.6 扁型千斤顶法 |
2.3 桥梁支座更换新方法 |
2.3.1 钢蝴蝶梁法 |
2.3.2 钢套箍法 |
2.3.3 气动顶升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纵向单点(逐墩)顶升仿真计算 |
3.1 引言 |
3.2 简支转连续梁桥结构受力特点分析 |
3.2.1 简支转连续梁桥类型 |
3.2.2 收缩徐变对简支转连续结构体系的影响分析 |
3.3 本文依托工程简介及总体计算说明 |
3.3.1 工程简介 |
3.3.2 总体计算说明 |
3.4 (3~8)×20m、(3~7)×30m、(3~4)×40m 桥梁顶升工况仿真分析与结果 |
3.4.1 计算说明 |
3.4.2 应力与内力计算结果 |
3.4.3 反力与位移计算结果 |
3.5 顶升工况安全评估 |
3.5.1 安全评估指标和公式的建立 |
3.5.2 安全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
3.5.3 安全评估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更换动力监控系统研究 |
4.1 引言 |
4.2 简支转连续梁桥逐墩顶升对动力监控系统的要求 |
4.3 总体动力监控系统设计 |
4.4 简支转连续梁桥逐墩顶升工作原理 |
4.4.1 顶升点的选取 |
4.4.2 顶升过程分析 |
4.5 液压(或气动)动力系统 |
4.5.1 电液比例控制液压系统 |
4.5.2 气动动力系统 |
4.6 分布式监测控制系统 |
4.6.1 桥梁顶升DCS 的体系结构 |
4.6.2 桥梁顶升DCS 硬件构建 |
4.6.3 桥梁顶升DCS 软件构建 |
4.7 人工同步控制策略 |
4.7.1 可变步长灰色预测人工同步控制策略 |
4.7.2 基于相似度聚类融合的自适应人工同步控制策略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支座更换其他关键问题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简支转连续梁桥板式橡胶支座失效的判别 |
5.3 扁型千斤顶支座更换施工工艺 |
5.3.1 施工准备 |
5.3.2 施工步骤 |
5.3.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
5.4 一种实用的应力监测控制标准 |
5.5 钢套箍设计公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交通监控系统在莘奉金高速公路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研究——以上海市莘奉金高速为例[J]. 周彬. 工程技术研究, 2021(10)
- [2]浙江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与严重程度分析研究[D]. 雷鑫. 长安大学, 2020(06)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模糊PID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设计[D]. 杜冠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5]PPP项目资本结构选择与优化研究[D]. 唐聪.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6]高速公路万兆以太通信网的设计与实施管理研究[D]. 谷雨. 复旦大学, 2011(08)
- [7]公共服务民营化视角下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以上海为例[D]. 唐维君. 复旦大学, 2011(04)
- [8]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安装与更换技术试验研究[D]. 万飞.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9]上海市西南典型城市化样带LUCC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D]. 王盈. 上海师范大学, 2008(12)
- [10]简支转连续梁桥支座更换新技术研究[D]. 陈露晔. 重庆交通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