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线失压自投和变压器自动投退装置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金公羽[1](2021)在《广域备自投原理及其动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电力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以下简称备自投)装置对确保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运的厂站端备自投装置在某些运行方式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多个站串联供电方式下发生故障后无法恢复所有非故障负荷、负荷转移后无法考虑到备用电源侧设备的负载率情况、存在分布式电源接入时备自投动作策略受干扰较大、单一因素可能造成备自投装置误动等等。本文首先针对目前地区电网中广泛使用的厂站端备自投装置,分析其原理及其在多种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下存在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适用于区域电网系统的广域备自投方案,并详细分析了其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合理动作策略及其技术原理和功能实现形式。其次,在考虑备用电源侧设备负载率方面,本文分析了传统备自投装置的现状和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了以设备载流能力为约束条件的故障恢复策略优化算法,基于该优化算法推出了广域备自投的完整动作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编写优化算法的仿真程序,通过对某一区域电网系统实际案例进行仿真,验证了优化算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最后,针对电网系统中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了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对广域备自投功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策略。
刘建华[2](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及安全保障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公众对轨道交通安全普遍关切,如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长期保持在安全、准点、高效的运营水平,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现实挑战的课题。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在事故状态下,如何快速应急,如何降低事故损失并尽快恢复正常运行,以及如何全面保障牵引变电系统的安全,化解和防范安全风险,保障系统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做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进行技术调研,详细分析了其技术组成及设计方案。具体对110k V主变电所的供电模式,设备构成、继电保护原理和方案进行阐述;对35k V牵引降压变电系统的供电结构,设备组成、继电保护原理和方案进行阐述,重点对24脉波整流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供电结构、设备组成、继电保护原理和方案进行阐述,重点对机车移动供电负荷供电机理、接触网—受电弓滑动取流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牵引供变电系统的继电保护设计方案,运用FMEA的方法,对牵引供变电系统的安全风险模式、事故原因和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了风险预测和分析;运用FTA的方法,通过对牵引供变电系统确立关键顶事件,进行事故原因深入分析,具体以110k V主变电所35k V母线供电失效、35k V牵引降压变电所整流机组供电失效、直流1500V馈线供电失效为顶事件,进行了FTA建模分析,求出最小割集,进行事故风险重要度和关键度分析。通过各种理论工具的分析,探究出设备失效原因、失效结果,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依据。再次,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在各种供电事故状态下,如何开展应急,如何快速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对事故应急处置的原则、程序,技术方案一一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组织方案,技术措施两大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较为详细、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技术措施,为牵引供变电系统各个子系统出现事故故障时,快速查找故障、诊断故障、处理故障,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南。最后,针对如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的运行安全,从日常运行保障,设备检修维护,事故应急优化等方面做了前瞻性的探索,提出了系列科学,合理、高效的安全保障建议与方案,有力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健康、稳定、安全、高效运行。
臧新霞[3](2020)在《提高邹城电网备自投装置动作可靠性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简称备自投)在主供电源因故障退出运行时可以迅速投入备用电源,确保电力供应不间断。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而且保证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邹城电网的备自投装置经过多年实际应用,结合历史故障情况分析,还存在若干须改进的问题。由于邹城配电网的主接线型式类型主要为单母分段与内桥接线,备自投逻辑存在一定的缺陷。此外,由于越来越多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接入邹城电网,为了确保备自投动作成功率,目前采用直接切除DG后再启动备自投功能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显然不符合智能电网的兼容性要求。为此,针对邹城电网的备自投存在问题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备用电源自投功能,对保证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在对备自投的工作原理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邹城电网内桥接线、单母分段接线情况下备自投存在的缺陷。其中,内桥接线的备自投在主变保护动作时,不恰当的闭锁方式将可能导致全所失电,单母分段接线的备自投在母线失压时,不能区分线路故障还是母线故障,存在可能备自投动作后合闸于故障的风险。针对这两种情况,进行了备自投动作逻辑的改进,并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进行验证。随着分布式电源不断接入配电网,改变了配电网原来的无源属性,针对DG接入导致备自投启动的无压条件不能满足,造成备自投不能动作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备自投带DG进行同期合备用电源的改进策略。在区域配电网进入孤岛状态后,根据DG出力与负荷大小的关系创造同期合闸的条件,使备自投在同期装置的配合下能够实现同期合上备用电源。当DG出力大于负荷时,通过DG控制系统实现电压、频率的稳定并满足同期合闸条件;当DG出力小于负荷时,切除部分负荷,使其尽可能地满足同期备自投合闸的条件;再由同期装置捕捉同期合闸点,然后输出可合闸指令至备自投,由备自投合上备用电源。在规定时间内捕捉同期不成功或可切除负荷小于须切除负荷时,则切除DG再重新进入常规备自投的逻辑判断与动作过程。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对基于不同主接线方式与含DG配电网的改进后的备自投装置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备自投装置能够解决内桥接线、单母分段接线方式下的缺陷,能够实现带DG同期合备用电源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备自投的可靠性。
闵鑫[4](2020)在《基于谓词逻辑的电网事故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网规模的扩大,事故后故障设备的迅速判别和恢复成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而伴随智能电网的建设,目前调度端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调度工作也开始由经验型调度向分析型调度转变,对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事故的智能决策和自动处理已具备相当的研究条件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调度平台现有功能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110k V城市电网故障的事故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本文首先对故障处理系统的功能架构进行设计。根据实际事故处理流程确定相关功能模块,并对模块间的调用关系和技术路线进行说明;再以调度平台EMS和OMS系统为基础,构建了不同数据源间的交互格式和接口方案。之后构建了一套实现电网故障知识准确表达的知识表示模型。系统基于专家系统架构实现电网故障的判断和故障后方案的生成;本文结合谓词逻辑与面向对象思想对电网设备对象进行类别层次划分,并对对象类别间的属性和关系进行约束定义,再以产生式规则形式对故障处理的相关措施与依据进行表达,相较于传统专家系统有着更好的知识表达能力且通用性更强。接着针对故障判断时故障报文误报漏报、相关设备误动拒动等不确定情况,基于知识表示模型设计了一种考虑不确定因素的电网故障的事故链推理方法。首先依据不同类别故障报文的关联性给出报文校核原理,之后将一二次设备的动作逻辑表示成谓词规则对故障范围内的疑似故障设备进行事故链推理,最终通过对故障发生概率的定量计算筛选出最佳诊断结果,实现故障原因和发展过程的准确判断。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对系统的具体实现进行说明。首先交代了系统的界面设计,之后分别以实际的线路故障案例和主变故障案例对系统的整个处理过程进行测试说明,从处理效果与人工处理基本一致对系统的智能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刘嘉镇[5](2020)在《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保持稳定、可靠的供电是电力部门的重要目标,备自投装置与继电保护装置相配合的技术措施,能经济有效地实现不间断供电。但是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备自投装置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时常出现拒动或误动的情况。目前国内能够生产备自投装置的公司有很多,生产技术也逐渐成熟,但是任何场景都有其特别之处,任何装置都有其应用死区,有必要对备自投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动作情况进行研究。因此,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提高备自投装置的正确动作率。本文先阐述备自投装置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过程,介绍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原理与常用功能分类,再通过近年来备自投装置的运行情况对备自投装置发生的异常动作原因进行统计。选取近年来比较典型的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过程、处理的方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分别对装置短时无压判别方法、装置定值的整定原则、开入量接点的可靠选取、过负荷闭锁方式的优化提出改进措施。最后,通过模拟试验校验备自投装置动作的正确性,确保无缺陷投运。
王晓祥[6](2020)在《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是指遵循自动化系统下达的操作命令,根据预先规定的操作逻辑并在五防闭锁规则校核通过的前提下,变电站电气设备自动完成运行、热备用、冷备用三种状态之间的转换的一种操作模式。顺控操作将传统的操作票转变成任务票,实现操作单键启动、自动校核、顺序完成,缩短人工停、送电时间,大幅提高操作效率;同时操作过程无需或极少需要人工干预,有效规避人为误操作风险,降低人身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倒闸操作的安全性。顺控操作是智能变电站的一项高级应用,是提高变电站智能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智能变电站顺序控制技术导则》为依据,依托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探讨顺控操作模式的安全、可靠构建以及规范、高效实施,以期将顺控操作推向更大的应用市场,从而达到提高变电站智能化水平,提高倒闸操作效率的目的。本文第一章介绍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阐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具体讨论如何构建顺控操作模式,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构建软件系统,主要是操作票系统和防误系统的构建;第二部分是改造硬件设施,这其中就包括调度端、运维班端、变电站端的“三端”改造。本章深入剖析当前顺控操作不能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无法满足电力《安规》刀闸设备操作后是否到位的非同源“双确认”技术要求,并针对性的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加装传感器方法加以解决。第三章从变电运维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变电运维生产尤其是倒闸操作工作实际,提出顺控操作的安全实施要求,旨在将变电站顺控操作模式加以规范和高效的运用,最大程度发挥其安全、高效的优势,为其推广提供管理方面的思路。并根据工程实际,以一座110kV在运变电站为改造蓝本进行具体说明,为在运变电站的智能化顺控操作改造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改造方案,以期为其他在运变电站顺控操作改造提供参考。第四章对全文做出了总结并提出期望。
肖科[7](2020)在《小电源影响下变电站10kV备自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继电保护作为供电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继电保护设计时需考虑当前的运行现状及远期的变电站发展,但由于当前配电网发展快速,尤其是各种小电源的接入,使得当前大部分运行中的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难以适应当前的现状,无法充分发挥出其价值。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小电源接入对110kV变电站存在影响的部分继电保护装置配置,研究了小电源接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基于实时功率判断的备自投解决方案,并对备自投新策略的保护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备自投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备自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备自投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备自投装置简介、备自投基本要求、备自投的分类及动作条件、110kV典型变电站备自投的配置,并对常规备自投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小型水利发电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垃圾发电厂的特点,给出了典型110kV变电站相关的保护配置,分析了小电源接入对110kV变电站10kV备自投、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10kV出线线路保护的影响,并开展了相应的仿真分析。结合典型变电站接线及小电源接入后的工况,在当前10kV备自投主要功能和逻辑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10kV备自投策略。该策略引入智能联跳小电源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投入后,当小电源出力无法满足负荷需求时,系统自动触发切断小电源。对10kV备自投新策略应当具有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不仅要解决小电源接入对10kV备自投本身的不利影响,同时要解决对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的不利影响。根据10kV备自投新策略的功能分析,将备自投新策略划分若干模块,给出了TV断线监测、联跳小电源、母线失压跳主变开关、过流保护、充电保护、备自投充电等主要模块的设计。对10kV备自投新策略动作策略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动作流程图。对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进行简要介绍,并搭建相关模型,对备自投新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备自投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梁苑[8](2020)在《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220kV变电站自动复电策略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220k V站中,若某110k V母线失电,那么站内备自投动作的策略目标是调整为另一主变供电。但若本站的主变均已失压,站端备自投策略失效,这时需要调度员人工切换到远方电源进行复电。当系统大面积故障发生时,调度员需要核查大量信息,效率低,耗时长,其复电结果也可能造成系统局部线路过载。为统筹用好电网备用资源,提高电网大面积失压后的复电速度,减轻调度员劳动强度,提高供电可靠性,本文在调度自动化系统基础上,根据地区电网实际情况,提出了自适应的220k V变电站自动复电策略。首先,在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基础上,构建了失压和自动复电策略模型。在模型中创建复电单元来管理失压和复电的过程,并配置“动作开关”、“负荷开关”来指定遥控设备,避免了其他设备误动,同时,结合相关防误策略,提高了策略执行的准确性,以实现“智能双向投切”、“远端备投”、“智能决策”等基本功能。其次,提出220k V变电站失压后自动复电的具体实现策略。以一个220k V变电站为目标进行建模,对调度自动系统采集的相关关键遥信、遥测数据进行梳理,结合“与”、“或”、“非”逻辑,得出模型中充电条件、闭锁条件、触发条件、动作条件的详细策略内容及表达式,描述策略生成和执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普遍适应性的220k V变电站失压复电的具体策略进行完善,使自动复电策略模型具有良好的普遍适用性。然后,提出一种依据优先级顺序的复电后线路过负荷自动联切策略方法。复电后,若检测到线路过载,则启动过负荷联切策略。过负荷联切策略考虑了基于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紧急负荷转移功能,并通过人工或自动方式设置负荷优先级,实现精准保负荷。最后,开发一套软件,并设计现场试验来验证策略。试验结果表明:策略智能、准确,且满足相关实用化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自动复电比人工操作耗时能节省97.5%,减轻了调度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电网停电时间,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孙之鑫,杨伟[9](2020)在《10kV备自投负荷均分功能探讨及优化》文中认为10 kV备自投装置负荷均分功能对保证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广泛应用的10 kV备自投装置中,其负荷均分功能仍存在动作模式单一、动作逻辑不够灵活以及可能导致母线失压的缺陷。本文以3台主变带4段母线的110 kV变电站为例,介绍了国内主流10 kV备自投装置负荷均分逻辑的充电条件及动作条件,探讨了该逻辑存在的优缺点,并对该逻辑中有可能导致母线失压的缺陷进行优化。通过在负荷均分逻辑中加入"先合后分"控制字定值,使备自投装置可以根据当前变电站的参数以及运行工况合理选择负荷均分逻辑,对保障用户用电可靠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曦[10](2019)在《供电企业低压台区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据统计,我国城乡电网改造后,配电网系统发生的故障中,主网故障仅占到10%,而分支网和客户端故障占到了 90%。解决配电网运行安全的最佳途径就是安装快切装置,将故障设备快速从系统切除,并将故障回路快速送电,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建设国际一流配电网的过程中,即在实现配电网广域运行参数时间同步和无线通信保密技术满足配电网远程控制技术前,最大限度减少因切改电源导致的短时停电、电器损伤等情况,亟需在低压配电网进行无感知停电调电技术突破,提升配电网安全可靠供电水平。本文研究了无感知调电技术在400V电压等级层面的应用,针对现在切换电源过程停电时间长的问题,重点对自动切换装置的功能进行提升,整合断路器、灭弧装置,利用单片机编程控制开关,实现切换电源客户无感知的目标,对今后电网中配电检修方式的升级、不同供电线路间配电方式调整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本文阐述了无感知自动切换装置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结合工作中低压台区故障的统计分析,指出了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无感知切换装置需求分析。通过对“先切后合”以及“先合后切”自动切换装置的功能分析,确立采用“先切后合”的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并依次分解功能模块需求,选择符合功能要求的设备,确定功能实现的最佳方案,达到缩短双电源自动投切时间小于60ms的目的。其次,在实际工程应用上,通过理论方法分析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对单稳态永磁机构、真空灭弧室、PIC单片机I/0端口功能进行研究与设计,通过C语言编程完成程序开发。最后,通过调试试验对各电路及控制策略进行校正,并对低压台区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进行现场测试实验,证明其对工业类负荷、办公类负荷均能实现无感知调电,达到了最初的设计目的。2019年初,在山东省第一个10kV智能化配电室—淄博市张店区春江苑配电室400V母线侧安装了低压台区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并在台区设备检修、故障处理等过程进行应用,电源切换过程中工业、居民客户全程无停电感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母线失压自投和变压器自动投退装置的分析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线失压自投和变压器自动投退装置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广域备自投原理及其动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备自投及广域备自投的原理及实现形式 |
1.2.2 备自投在潮流转移及防止设备过载方面的措施 |
1.2.3 电网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备自投的影响 |
1.3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2 备自投装置的原理及应用 |
2.1 传统备自投原理 |
2.1.1 进线(或变压器)备自投 |
2.1.2 分段(或桥)备自投 |
2.1.3 站内多进线备自投 |
2.2 传统备自投装置的局限性 |
2.2.1 在恢复负载供电方面的局限性 |
2.2.2 在考虑备用电源侧设备负载率方面的局限性 |
2.2.3 应对分布式电源接入时的局限性 |
2.2.4 在防止单一因素造成误动方面的局限性 |
2.3 广域备自投的原理及应用 |
2.3.1 广域备自投的优势及其动作策略 |
2.3.2 广域备自投的原理及功能实现形式 |
2.4 小结 |
3 考虑设备载流能力约束的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优化 |
3.1 备自投装置的现状与需求 |
3.1.1 设备过载的产生及影响 |
3.1.2 传统备自投装置应对设备过载问题的现状 |
3.1.3 广域备自投装置应对设备过载问题的措施 |
3.2 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及优选方法 |
3.2.1 设备载流能力约束 |
3.2.2 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优选思路及流程 |
3.3 广域备自投故障恢复策略集生成方法 |
3.3.1 网络简化建模 |
3.3.2 广度优先搜索 |
3.4 数值仿真与算例分析 |
3.4.1 数值仿真程序简介 |
3.4.2 失电负荷整体转移算例分析 |
3.4.3 失电负荷分裂转移算例分析 |
3.4.4 失电负荷部分切除后分裂转移算例分析 |
3.5 小结 |
4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广域备自投的影响及处理策略 |
4.1 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及其发展趋势简述 |
4.2 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的影响 |
4.2.1 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 |
4.2.2 对广域备自投动作策略的影响 |
4.3 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广域备自投处理策略 |
4.3.1 传统处理策略 |
4.3.2 广域备自投应对分布式电源接入时的优化策略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及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 |
2.1 110k V主变电所系统 |
2.2 35k V牵引降压变电系统 |
2.3 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 |
2.4 小结 |
3 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1 分析方法选择 |
3.2 基于FMEA的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2.1 110k V主变电所的FMEA分析 |
3.2.2 35k V牵引降压系统的FMEA分析 |
3.2.3 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的FMEA分析 |
3.3 基于FTA的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3.1 110k V主变电所的FTA分析 |
3.3.2 35k V牵引降压变电所的FTA分析 |
3.3.3 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的FTA分析 |
3.4 小结 |
4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
4.1 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抢修的原则 |
4.2 牵引变电所事故应急抢修组织流程 |
4.2.1 牵引变电所事故故障分类 |
4.2.2 Ⅰ类事故故障抢修组织流程 |
4.2.3 Ⅱ、Ⅲ类事故故障抢修组织流程 |
4.2.4 抢修处理流程及要求 |
4.3 牵引变电所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
4.3.1 110k V GIS断路器跳闸故障抢修措施 |
4.3.2 110k V主变压器故障抢修措施 |
4.3.3 35k V GIS开关柜发生保护跳闸故障抢修措施 |
4.3.4 整流变压器、动力变压器故障抢修措施 |
4.3.5 整流器故障抢修措施 |
4.3.6 电力电缆故障抢修措施 |
4.3.7 直流1500V馈线开关柜故障跳闸抢修措施 |
4.3.8 直流框架电流保护动作抢修措施 |
4.3.9 直流框架电压保护动作抢修措施 |
4.3.10 变电所用交、直流电源系统故障抢修措施 |
4.4 .小结 |
5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保障研究 |
5.1 牵引变电所可视化运行管理 |
5.2 牵引变电系统设备检修精益化管理 |
5.3 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优化 |
5.4 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提高邹城电网备自投装置动作可靠性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备自投在不同主接线型式中的应用 |
1.2.2 DG接入对备自投动作的影响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邹城电网备自投应用情况分析 |
2.1 备自投要求及其工作原理 |
2.1.1 备自投相关概念 |
2.1.2 备自投相关要求 |
2.1.3 备自投方式及其工作原理 |
2.2 邹城电网备自投应用现状 |
2.2.1 邹城电网备自投应用情况 |
2.2.2 ZZ变电站备自投应用情况 |
2.3 ZZ变电站分布式电源接入情况 |
2.3.1 ZZ变电站的DG基本情况 |
2.3.2 DG低电压穿越功能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邹城电网主接线型式的备自投改进方法 |
3.1 内桥接线的110kV备自投及其改进 |
3.1.1 内桥接线下110kV备自投存在的问题 |
3.1.2 内桥接线下110kV备自投的改进方法 |
3.2 单母分段的110kV备自投及其改进 |
3.2.1 单母分段110kV备自投存在的问题 |
3.2.2 单母分段110kV备自投的改进 |
3.3 备自投改进的仿真验证 |
3.3.1 改进110kV备自投仿真模型 |
3.3.2 内桥接线110kV备自投仿真验证 |
3.3.3 单母分段接线110kV备自投仿真验证 |
3.4 基于主接线改进备自投的应用情况 |
3.4.1 内桥接线改进备自投应用情况 |
3.4.2 单母分段改进备自投应用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G接入对备自投影响及其改进措施研究 |
4.1 含DG配电网进入孤岛后的残压分析 |
4.1.1 故障后不联切DG的必要性 |
4.1.2 含DG配电网孤岛运行的残压分析 |
4.2 含DG备自投改进策略研究 |
4.2.1 备自投带DG同期合备用电源的改进思路 |
4.2.2 DG出力大于负荷时的备自投动作逻辑改进 |
4.2.3 DG出力小于负荷时的备自投动作逻辑改进 |
4.2.4 同期合闸和备自投功能的协调 |
4.3 残压对备自投影响的仿真分析 |
4.3.1 分布式电源仿真建模 |
4.3.2 含DG配电网的仿真建模 |
4.3.3 DG对备自投影响的仿真分析 |
4.4 备自投改进策略的仿真验证 |
4.4.1 同期合闸条件的设置 |
4.4.2 改进备自投的逻辑仿真模型 |
4.4.3 DG出力大于负荷时的改进备自投动作情况 |
4.4.4 DG出力小于负荷时的改进备自投动作情况 |
4.5 含DG的改进备自投应用情况分析 |
4.5.1 含DG的改进备自投调试情况 |
4.5.2 含DG的改进备自投运行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谓词逻辑的电网事故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网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2.2 电网知识表达的研究现状 |
1.2.3 事故处理决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工作 |
第二章 事故处理系统的架构搭建与功能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 业务流程与模块功能设计 |
2.3.1 报文读取与解析 |
2.3.2 报文校核 |
2.3.3 故障类型判断 |
2.3.4 故障情况评估 |
2.3.5 故障方案选择 |
2.3.6 故障方案执行 |
2.4 系统平台接口设计 |
2.4.1 消息队列简介 |
2.4.2 消息队列格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谓词逻辑的电网故障知识的表达 |
3.1 引言 |
3.2 一阶谓词逻辑的知识表达 |
3.2.1 基于谓词逻辑的事实表达 |
3.2.2 基于谓词逻辑的规则描述 |
3.3 基于谓词逻辑的电网故障知识的描述 |
3.3.1 电网概念层次的划分 |
3.3.2 对象类别的属性定义 |
3.3.3 对象类别间关系定义 |
3.3.4 故障处理规则的知识表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不确定因素的电网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故障信息报文的校核 |
4.3 设备的动作逻辑的表示 |
4.3.1 二次设备动作逻辑整理 |
4.3.2 二次设备动作逻辑的规则表示 |
4.4 故障事故链的推理 |
4.4.1 事故链推理流程 |
4.4.2 故障诊断结果的判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事故处理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界面设计 |
5.2.1 主界面设计 |
5.2.2 任务总览界面 |
5.2.3 事故处理界面 |
5.2.4 历史记录查看界面 |
5.3 故障案例说明 |
5.3.1 线路案例 |
5.3.2 主变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原理与常用功能分类 |
2.1 备自投装置的介绍 |
2.2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逻辑 |
2.2.1 有压、无压条件及进线无流条件 |
2.2.2 充电条件 |
2.2.3 放电条件 |
2.3 备自投装置的常用功能分类 |
2.3.1 分段备自投方式 |
2.3.2 变压器备自投方式 |
2.3.3 进线备自投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备自投装置运行情况及问题分析 |
3.1 某地区电网的运行情况 |
3.1.1 电网运行情况介绍 |
3.1.2 变电站的主接线方式 |
3.1.3 电网结构安全性分析 |
3.2 某地区电网备自投装置的配置情况 |
3.2.1 备自投装置的接线方式 |
3.2.2 备自投装置的功能逻辑多样化 |
3.2.3 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运维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事件分析 |
4.1 电压异常导致装置误放电 |
4.1.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1.2 故障概况 |
4.1.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1.4 结论分析 |
4.2 装置定值配合不当误闭锁 |
4.2.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2.2 故障概况 |
4.2.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2.4 结论分析 |
4.3 开入异常导致备自投不成功 |
4.3.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3.2 故障概况 |
4.3.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3.4 结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的应对方案 |
5.1 无压判别方法的分析与改进 |
5.2 备自投装置定值的整定原则设计 |
5.3 开入异常及过负荷闭锁的改进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备自投装置的技术改进与改进后的动作研究 |
6.1 备自投装置改进的实施 |
6.1.1 备自投装置部分改进要点 |
6.1.2 备自投装置的改造风险及防范措施 |
6.2 备自投装置的测试 |
6.2.1 装置开入量测试 |
6.2.2 备自投装置的充放电逻辑测试 |
6.2.3 绝缘及耐压测试 |
6.2.4 备自投装置的功能测试 |
6.3 备自投装置动作逻辑的检验 |
6.3.1 短时无压逻辑试验 |
6.3.2 开入异常逻辑试验 |
6.3.3 均分负荷逻辑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顺控操作模式概述 |
1.1.1 顺控操作的概念 |
1.1.2 顺控操作对设备要求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模式的构建 |
2.1 构建的基础 |
2.2 软件系统构建 |
2.2.1 构建操作票系统 |
2.2.2 构建防误操作系统 |
2.3 硬件设施改造 |
2.3.1 改造目标 |
2.3.2 改造原则 |
2.3.3 改造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模式的实施 |
3.1 顺控实施安全要求 |
3.1.1 运行要求 |
3.1.2 维护要求 |
3.1.3 操作要求 |
3.2 工程实例 |
3.2.1 基本情况 |
3.2.2 改造内容 |
3.2.3 改造方案 |
3.2.4 施工方案 |
3.3 实施成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附录1 顺控操作票 |
附录2 防误闭锁逻辑库 |
引文出处及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小电源影响下变电站10kV备自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规备自投 |
2.1 备自投的分类及适用条件 |
2.2 110kV变电站10kV常规备自投策略介绍 |
2.3 10kV常规备自投策略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电源接入对常规备自投策略的影响 |
3.1 分布式小电源特点 |
3.2 典型110kV变电站部分保护配置 |
3.2.1 10kV备自投 |
3.2.2 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 |
3.3 小电源接入的影响 |
3.3.1 小电源接入对10kV备自投的影响 |
3.3.2 对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的影响 |
3.4 小电源接入的影响仿真分析 |
3.4.1 小电源接入对10kV备自投的影响 |
3.4.2 小电源接入对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0kV备自投新策略原理及设计 |
4.1 10kV备自投新策略功能分析 |
4.2 10kV备自投新策略功能模块设计 |
4.3 备自投新策略动作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备自投新策略仿真分析 |
5.1 仿真软件PSCAD简介 |
5.2 仿真设计 |
5.3 备自投新策略的应用效果仿真 |
5.3.1 小电源功率大于等于负载功率(智能联跳模式) |
5.3.2 小电源功率小于负载功率(智能联跳或直接联跳模式) |
5.4 不同小电源接入下备自投新策略的应用效果 |
5.4.1 小型水力发电 |
5.4.2 太阳能发电 |
5.4.3 风力发电 |
5.4.4 垃圾发电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结论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220kV变电站自动复电策略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调查分析综述 |
1.2.1 自动复电方法的发展 |
1.2.2 广域备自投方法的提出 |
1.2.3 基于调度主站系统的自动复电方法 |
1.2.4 现状研究的不足和借鉴意义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总体构架和策略建模 |
2.1 总体设计框架 |
2.2 基本数据支撑 |
2.2.1 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拓扑 |
2.2.2 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 |
2.2.3 相关数据预处理 |
2.3 自动复电策略模型 |
2.3.1 复电单元 |
2.3.2 动作开关和复电路径 |
2.3.3 负荷开关和线路过载 |
2.4 复电防误策略 |
2.4.1 时延配合处理 |
2.4.2 多条件校验策略 |
2.5 基本功能要求 |
2.5.1 自动建模 |
2.5.2 智能双向投切 |
2.5.3 远端备投 |
2.5.4 方式自适应、智能决策 |
2.5.5 过负荷联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体实现策略 |
3.1 自动复电策略论述 |
3.2 具体策略内容 |
3.2.1 充电条件 |
3.2.2 闭锁条件 |
3.2.3 触发条件 |
3.2.4 动作条件 |
3.2.5 复电策略生成 |
3.2.6 复电路径选择 |
3.2.7 复电策略的执行 |
3.3 过负荷自动联切策略 |
3.4 复电策略的普遍适应性 |
3.4.1 普遍性充电条件 |
3.4.2 普遍性闭锁条件 |
3.4.3 普遍性触发条件 |
3.4.4 普遍性动作条件 |
3.4.5 普遍性复电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策略应用研究 |
4.1 策略逻辑控制框图 |
4.2 策略模型的参数设置 |
4.2.1 全局参数设置 |
4.2.2 实用化应用指标值 |
4.3 软件框架设计 |
4.3.1 参数数据输入输出模块 |
4.3.2 策略生成模块 |
4.3.3 策略执行模块 |
4.3.4 界面模块和其他模块 |
4.4 在线试验和应用效果分析 |
4.4.1 在线试验方法 |
4.4.2 充电条件验证 |
4.4.3 闭锁条件验证 |
4.4.4 触发条件、动作条件验证 |
4.4.5 切负荷策略验证 |
4.4.6 应用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10kV备自投负荷均分功能探讨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10 kV备自投装置典型负荷均分逻辑分析 |
1.1 典型均分逻辑充电条件及动作流程 |
(1)典型均分逻辑充电条件 |
(2)典型均分逻辑动作流程 |
1.2 典型均分逻辑优缺点探讨 |
(1)检测母线电压 |
(2)联切负荷线路或小电源联络线 |
(3)主变运行方式 |
2典型均分逻辑的改进方法 |
3 结语 |
(10)供电企业低压台区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低压台区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功能探讨 |
2.1 引言 |
2.2 低压电网设备及故障分析 |
2.2.1 低压电网设备构成 |
2.2.2 低压台区故障统计分析 |
2.3 备自投的“无感知”功能研究 |
2.3.1 备自投实现“无感知”功能难点 |
2.3.2 “无感知”目标推算分析 |
2.3.3 模拟验证分析 |
2.3.4 无感知停电调电成套设备与技术的设计原则 |
2.4 故障状态下的“无感知”切换 |
2.5 小结 |
第3章 低压台区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功能设计 |
3.1 引言 |
3.2 自动切换装置总体方案 |
3.2.1 “先切后合”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功能特点 |
3.2.2 “先合后切”的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功能特点 |
3.2.3 两类装置数据比对 |
3.3 自动切换装置总体方案 |
3.4 自动切换装置总体方案的分解 |
3.4.1 主体执行单元的选择 |
3.4.2 核心控制单元的选择 |
3.4.3 扩展转接单元的选择 |
3.4.4 低压台区无感知双电源切换装置配置 |
3.5 小结 |
第4章 低压台区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实现及测试 |
4.1 引言 |
4.2 PIC单片机控制及程序编写 |
4.2.1 PIC单片机配置I/O端口功能 |
4.2.2 测试信号控制动作正确率 |
4.2.3 编写录入输出程序 |
4.2.4 测试程序误码率 |
4.2.5 计算全桥整流电气参数 |
4.2.6 测试全桥整流转换效率 |
4.3 设备组装及实验 |
4.3.1 单稳态永磁机构及相关附件组装 |
4.3.2 真空灭弧室选择 |
4.3.3 开关设备选择 |
4.3.4 PCB转接板安装 |
4.3.5 分单元接线、组装 |
4.3.6 装置整体组装 |
4.3.7 装置整体切换时间试验准备 |
4.3.8 装置整体切换时间试验 |
4.4 设备运行及效益分析 |
4.4.1 装置运行检查 |
4.4.2 效益计算 |
4.5 应用实例验证 |
4.5.1 全省首家实现高低压双电源无感知自投 |
4.5.2 全省首家应用一键顺控不停电调电技术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过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母线失压自投和变压器自动投退装置的分析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域备自投原理及其动作策略研究[D]. 金公羽. 浙江大学, 2021(02)
- [2]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及安全保障研究[D]. 刘建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提高邹城电网备自投装置动作可靠性的应用策略研究[D]. 臧新霞. 山东大学, 2020(04)
- [4]基于谓词逻辑的电网事故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闵鑫.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D]. 刘嘉镇.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 王晓祥. 山东大学, 2020(12)
- [7]小电源影响下变电站10kV备自投策略研究[D]. 肖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220kV变电站自动复电策略研究及应用[D]. 梁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10kV备自投负荷均分功能探讨及优化[J]. 孙之鑫,杨伟. 广西电力, 2020(01)
- [10]供电企业低压台区无感知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设计与开发[D]. 王曦. 山东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