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传琦,张志强[1](2021)在《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及机制分析》文中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一直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无抵押、无担保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在发展内循环的背景下,利用金融科技的普惠性,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其数字化转型、提升其融资能力。利用2011-2018年我国中小板上市企业数据以及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编制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通过双向固定效应以及工具变量方法,检验了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金融科技通过融资约束和企业创新对中小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研究结论:第一,金融科技发展显着促进了中小企业成长,即金融科技发达程度越高的地区,中小企业的成长速度越快;通过金融科技三个不同维度指数的作用可以进一步表明,金融科技覆盖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支持服务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中小企业成长。换言之,中小企业外部环境越好,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个性化水平以及便利性越高,外部融资成本越低,中小企业成长性越好。在使用工具变量以及改变估计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表明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可以稳定存在。第二,通过外界环境的调节作用以及企业异质性检验后发现,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表现出异质性,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以及非国有中小企业更能受到金融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且金融科技也是对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有益补充。第三,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影响机制分析后表明,金融科技发展主要通过降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以及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的渠道对企业成长产生促进作用,在使用不同的融资约束和研发创新代理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影响机制依然存在。研究结果支持了金融科技的普惠性,有助于理解在"双循环"新发展战略背景下,金融科技如何在微观层面上畅通要素流动、提升内循环效率。
滕磊[2](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产品生产、国家税收创造、就业岗位供给、市场活力赋能等方面贡献巨大。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始终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现象,集中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既有中小企业经营历史短、抵押资产少、信用资本不足等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金融市场发育不足、金融结构不够合理、融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原因,另外,传统金融活动本身的运行逻辑,即其“嫌贫爱富”的风险-收益匹配机制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重要成因。从上述种种原因和特定的时代经济背景出发,国内外众多学者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优序融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普惠金融理论等角度为之提供解决之道,但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相对恶劣的融资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甚至在特定时期还出现较为强烈的反弹。例如,2018年之后我国中小企业就再次面临了较为严重的融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强调“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寻求中小企业融资便利的现实路径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各类数字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正凭借对于数据金融信息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持续展现其在实现金融普惠服务中的价值,这为原本缺乏信用数据信息而被传统金融体系所排斥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解决融资问题的新思路。那么,数字金融实现金融普惠的金融经济学逻辑是什么?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悖论?如果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其具体途径又是什么?另外,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全社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来源,众多处于企业发展种子期和萌芽期的创业企业同样是中小企业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创业融资约束,那么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同样对其具有融资约束缓解效应?这种效应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能否将包括传统和新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金融监管机构等纳入数字金融创新系统,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解决路径?以上均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首先,本文对中小企业和数字金融发展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回顾,并结合中国现实,深入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解决之道,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概念缘起、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存在着强劲的需求和供给动力,其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则充分发挥了数字金融以金融普惠服务为核心的创新价值,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可行选择。其次,运用理论分析演绎的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是从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参与者的禀赋特征等出发,建立了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框架,为理解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打下了理论基础。二是在分析传统信贷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悖论的基础上,通过将数字普惠金融因素引入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如何通过发挥其普惠价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普”、“惠”、“险”不可能三角悖论,通过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抵押资本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从而提升其进行各类项目投资的成功概率。第三,在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假说,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实际效果。研究使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建立了基于现金-现金流融资约束指标的实证模型,固定效应和差分GMM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缓解效应,且相对国有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两条路径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在具体的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方式中,投资和信贷服务的缓解效应最为明显。另外,基于创业资金是制约创业活动的核心约束条件,本文建立创业活跃程度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框架,固定效应和系统GMM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创业活动具有较为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使用深度对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覆盖广度,最后是数字化程度;在地区异质性检验中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中部地区创业活动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是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而城镇化水平越低、社会资本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最后,在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融资约束实际效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了构建面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链,并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构建监管沙盒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配置资源效应和有为政府的监管作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的技术性改造,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金融运行的方式,而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提供金融普惠服务,这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实际价值。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创新结合,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许嘉禾[3](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张玉霞[4](2020)在《我国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模式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8月20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且贵的问题一直是其快速发展的阻碍,解决此问题成为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所幸近年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带来了曙光,新型的网络融资平台突破了传统金融的限制进而成为相关企业的新宠。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有关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第三章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及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内容;第四章阐述了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产生的几种融资模式并进行了相关介绍,最后通过X公司互联网金融融资的案例说明网络融资平台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第五章通过分析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建议企业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第六章是对中小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
高锐[5](2020)在《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以来,随着一系列“严监管”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各类金融风险呈现收敛可控的局面,中国金融杠杆率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次凸显出来。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各项举措缓解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但又出现政策持续放宽导致的局部领域杠杆率快速回升的问题。为什么“防风险”政策和行动会加剧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而随后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和举措会再度引发风险?从公共治理学科的视角看,“防风险”与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不能实现平衡的根本原因在哪儿?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解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涵,给出推动“防风险”背景下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答案。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防控金融风险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间的矛盾,其本质上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政府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二者的协调本质上涉及金融体制结构改革、政府经济金融职能重新定位、政府金融管理权力分配等问题。因此,本文从金融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给出如何促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答案。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形式,是各类金融活动主体在国家治理框架下维护金融稳定、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相互关系,以及治理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和能力。本文认为,“金融治理”的概念和框架更加适用于解释和应对纷繁复杂的金融事务管理活动和金融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其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蕴意是健全现代金融治理体系、塑造现代金融治理能力,即实现国家金融治理的现代化。本文所探讨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是金融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就是金融风险可控,包括实现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银行同业业务等的良好治理,同时,把握好改革、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避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就是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而为金融体系注入源源活力、为金融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推论,构建现代化金融治理框架,对缓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出现的突出矛盾、实现两者的统一与平衡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旨向是要求政府履行现代金融治理职能,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明确政府干预边界、推进金融市场化程度,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有为地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从而实现“金融监管”到“金融治理”的转变、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实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平衡,即如何处理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总体上,文章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背景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变化的实践状态,通过建构现代金融治理分析框架,考察其中存在的金融治理偏差和失灵问题,继而寻求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具体而言,首先,研究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进一步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意愿和能力,进而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使得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变窄,促使银行收紧信贷政策、减少民营企业贷款份额,从而加剧了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次,文章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旨就是要实现金融治理现代化,推动传统的金融监管范式向金融治理转变。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金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模式的现代化,是金融治理制度、金融治理体制的现代化,是金融治理主体、金融治理工具的多元化,是政策供给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动员能力、金融服务能力、通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调金融治理中的部门整合和多元融合。再次,文章认为从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实践情况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表现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前后民营企业融资难度的变化,不同企业由于规模、类型、信用甚至隐性社会地位的差异而金融风险与融资水平不同,以及抑制金融业发展造成的金融资源配置和实体经济发展在结构上出现不协调、不适应。其原因在于金融治理制度、体制、政策、协调能力、动员能力等出现问题与偏差,以及金融体系公平竞争机制长期缺位、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潜在矛盾、金融治理体系存在的固有矛盾引发的治理失灵。本文从金融治理偏差与失灵两个理论分析维度出发,通过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归因分析结构,系统地揭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一般规律。最后,本文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背景下实现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化需要完善金融治理偏差与矫正金融治理失灵。其一,采用多元化治理工具,继续推进金融治理手段科技化,丰富已有治理理念。其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积极推动建立更加有序、有效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其三,建立综合型治理政策调控架构,建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其四,推进现代金融治理的“元治理”进程,为金融治理得以实现提供各种制度机制支持。其五,明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建立治理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风险分担和问责机制。其六,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金融法人治理体系等金融治理各项体系,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增强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刘海伦[6](2020)在《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基于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健康发展在解决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末,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6万户,对中国GDP贡献超过60%,对税收贡献超过50%。但《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运行报告》指出,中国中小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竞争激烈,市场低迷,并且融资问题依然突出,38.8%的中小企业表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融资需求不能被有效满足。经营风险高、缺乏抵押物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问题已然成为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与企业自身因素相关,也与宏观金融环境密切相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难题可以从优化金融结构出发。在金融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从中小银行发展、银行业竞争等角度出发,探讨何种银行业结构更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然而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具有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和多样化金融产品等特点,其发展可能为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提供新的动力。基于此研究动机,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方法,在梳理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结果,并引入涵盖了对股票市场发展水平衡量的相关金融结构指标,来进一步探讨优化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的同时为我国通过优化金融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这一思路提供参考,并丰富相关研究文献。本文通过归纳与演绎,从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和公司治理出发,分析了金融结构通过金融功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过程,并且探讨了企业特征与金融环境对金融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关系的调节作用。在对理论观点的验证分析部分,本文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统计分析部分,通过对我国金融结构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金融结构仍然以银行为主导,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比重较低但逐年上升,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资金缺口大、有效融资途径少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在实证检验部分,首先采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再将金融结构指标引入该模型,考察金融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1)我国中小企业存在显着的融资约束;(2)金融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有影响,且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水平越低;(3)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高于国有中小企业,并且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民营中小企业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4)经济下行期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高于经济上行期,并且提高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在经济下行时期能发挥更大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5)在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提高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显着强于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地区。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中小企业金融市场环境、建立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结构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使金融结构调整优化与中小企业发展更相适应。
徐华[7](2020)在《影子银行对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体系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针对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问题研究,目前较多的集中在全国视角,较少的选择具体省份具体区域进行相关研究,而山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标领先和中小企业数目众多的省份,其发展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并不能完全套用之前的研究结果。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进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其在创造经济价值、吸纳就业等发面发挥了显着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制度不够健全、达不到商业银行抵押担保等要求,不得不寻求影子银行的帮助,影子银行成为中小企业寻求资金帮助的贷款通道。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山东省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子银行如何影响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回顾和整理了以往相关学者针对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做的相关研究,其次,在了解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理顺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机制,再次,本文又对我国和山东省影子银行现状和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相对全面的现状分析,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现金—现金流敏感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2009—2018年中国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山东省的中小企业的年度数据为原始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虽然山东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其融资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即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也得出了影子银行对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缓解作用,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相应的门槛效应。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进行梳理总结并得出结论,并从对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山东省中小企业强化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唐元香[8](2020)在《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透明度和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显着,但获得的金融资源却与其贡献不符,受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倡导各级政府部门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营造惠普性金融环境,积极开发创新性金融模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供应链金融模式自出现以来,对缓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供应链金融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产生,金融机构依托核心企业信用水平,对供应链进行整体授信,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使银行能更多的搜集和获得企业信息,降低了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银企间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从而更加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同时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服务优势,在实现对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授信成本,也逐渐成为金融机构实现战略转型和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结合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特点及业务模式,分别从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对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其次,选取2008-2018年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和供应链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中的作用,并分别从企业内部个体特征和外部金融环境出发,引入企业信息透明度和金融发展水平作为调节变量以作进一步考察,研究不同类型企业融资约束的差异性以及供应链金融对其融资约束缓解效果的差异性,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结合本文实证结论和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对本文的研究局限做出了说明,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现象;第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第三,信息透明度负向调节供应链金融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即信息透明度越高的企业供应链金融对其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越弱;第四,金融发展水平负向调节供应链金融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即所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企业供应链金融对其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越弱。
王馨桐[9](2019)在《数字金融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小微企业法人达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超过90%,提供了 80%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GDP贡献度超过60%,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度达61.46%,税收贡献超过50%,新增专利申请占比70%,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经营风险高、抵押品不足、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其发展长期受资金制约,81%的中小企流动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60.5%企业无法取得长期贷款。随着数字金融的出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有了新的突破口。数字金融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大数据、金融科技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实现数字信息与金融全方位融合,涵盖信息技术、客户洞察、金融场景、产品运营、智能风控等融资全过程。以大数据为纽带将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相联结,起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双方融资成本的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便捷、高效的新途径。本文综合运用了网络经济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理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等基本理论,将数字金融代入中小企业融资情景,利用融资博弈模型和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论证数字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可行性和必要性,测量数字金融对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支持效果,发现其在增强资金供求双方信任度、匹配度,提高资金、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方面独具优势。详细系统分析数字金融作为新兴业态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现状: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选择;融资支持初具规模;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融资风控形式灵活并带动了中小企业经营优化。但在长期发展中仍存在局部领域风险高、企业征信体系发展滞后、传统金融数字化改革缓慢、数字金融与科技结合层次浅,中小企业难以适应数字金融环境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对数字金融高风险领域防控;大力推进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推进“三信”平台建设;加快传统金融数字化进程;推进数字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搭建数字化供应链生态系统等创新对策措施,防范数字金融风险,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利用率,增强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适应性,实现数字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自我完善,极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杨蓉[10](2019)在《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来自我国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证据》文中提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在促进就业、推动科技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然而,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并不完善且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完善,因此,那些对外部资金依赖性较强的公司可能会因为内部资金匮乏、又面临外部融资困难,而不得不错过甚至放弃一些有潜力的、可获利的投资机遇。这种情况下即说明企业受到融资约束困境,而这一困境将会严重抑制企业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更严重的,会导致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停业的威胁。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存在融资约束的问题,与在A股上市或者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相比,“新三板”挂牌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相对更大,一方面由于其自身能力不足,达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标准或者无法提供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贷担保,另一方面在于金融机构等资金供给方与企业在信息的获取上存在不对称,使得企业从外部融资负担的成本要大于内部资金成本,进而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时受到严重约束。而近来许多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使高质量的信息在企业间快速流通,并且对集聚区企业产生道德约束作用,使企业在外部融资时面临的资信度低、资产抵押不够、信息不透明、交易及监管成本高等困难得到有效缓解,与集聚区外企业相比,更易获得融资。因此本文欲基于产业集聚这一外部影响因素,探究产业集聚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此外,不少国内外学者又基于外部融资环境角度,探究外部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本文将顺着这一外部宏观因素,实证研究金融发展水平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又由于产业集聚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即在初始环境较差时集聚效应更明显,本文拟进一步探究金融发展水平不同时,产业集聚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新三板挂牌工业企业2014-2016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先分别检验产业集聚和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然后研究在金融发展水平不同时,产业集聚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产业集聚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2)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水平更低;(3)地区金融发展越滞后,产业集聚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困境的改善效果越显着。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同时,也对相关部门引导企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及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金融科技与中小企业成长 |
(二)融资约束 |
(三)研发创新 |
三、研究设计与变量定义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1. 被解释变量 |
2. 解释变量 |
3. 中介变量 |
4. 控制变量 |
(三)模型构建 |
四、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金融科技与中小企业成长 |
(三)金融科技子维度的影响 |
(四)稳健性检验 |
1. 内生性问题。 |
2. 替换估计方法。 |
3. 替换被解释变量。 |
4. 样本选择。 |
(五)机制分析 |
1. 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 |
2. 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 |
3. 中介效应判断 |
五、进一步讨论 |
(一)外部因素调节作用 |
(二)异质性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 不同维度上积极发挥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
2.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制定差异性服务 |
3. 完善金融科技政策,进而推动金融科技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
(2)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 |
2.1.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来源 |
2.1.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研究 |
2.1.3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解决途径 |
2.2 数字普惠金融有关问题的研究 |
2.2.1 数字普惠金融的起源与理论基础研究 |
2.2.2 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研究 |
2.2.3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
2.3 文献评述 |
2.3.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文献评述 |
2.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评述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 |
3.1.1 中小企业 |
3.1.2 融资约束 |
3.1.3 数字普惠金融 |
3.2 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理论 |
3.2.1 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理论 |
3.2.2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 |
3.2.3 企业成长周期与融资需求规律 |
3.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理论 |
3.3.1 数字经济理论 |
3.3.2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理论 |
4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国际比较 |
4.1.1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与主要融资指标的比较 |
4.1.2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国际比较 |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
4.2.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类别 |
4.2.2 主要融资渠道的建设情况 |
4.3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境况 |
4.3.1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与其经济贡献度不匹配 |
4.3.2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
4.3.3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脆弱 |
4.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取得的积极成效 |
4.4.1 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和组织体系逐渐健全 |
4.4.2 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渐多元 |
4.4.3 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
4.4.4 融资成本有所下降,风险相对可控 |
5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与核心价值 |
5.1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 |
5.1.1 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 |
5.1.2 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基础与政策环境 |
5.2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动力与运行机制 |
5.2.1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供给动力 |
5.2.2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需求动力 |
5.2.3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5.3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与核心价值 |
5.3.1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 |
5.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 |
6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
6.1 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解释 |
6.1.1 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 |
6.1.2 数字普惠金融参与者的经济特征 |
6.1.3 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及其均衡 |
6.2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传统融资悖论的破解 |
6.2.1 传统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 |
6.2.2 数字普惠金融对融资悖论的破解 |
7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一:基于现金流视角 |
7.1 研究假说 |
7.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 |
7.2.1 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 |
7.2.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7.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7.3.2 数据来源和统计性描述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基准回归分析 |
7.4.2 异质性分析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融资约束的维度分析 |
8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二:基于创业融资视角 |
8.1 研究假说 |
8.2 计量模型与描述性统计 |
8.2.1 模型构建 |
8.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8.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整体效果分析 |
8.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基准回归分析 |
8.3.2 不同维度的回归结果分析 |
8.4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创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
8.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
8.4.2 影响因素检验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课题项目与论文成果 |
致谢 |
(3)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我国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指导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定义和理论概述 |
2.1 相关定义 |
2.1.1 互联网金融 |
2.1.2 中小企业 |
2.2 相关理论 |
2.2.1 金融中介理论 |
2.2.2 长尾理论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互联网金融背景的分析 |
3.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3.1.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突出,遭遇融资困境 |
3.1.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
3.2 互联网金融概论 |
3.2.1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3.2.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
3.2.3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障碍 |
3.2.4 资管新规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
3.3 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融资的优劣势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4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 |
4.1 网络贷款模式 |
4.2 大数据金融融资模式 |
4.3 众筹 |
4.4 银行系统借助互联网金融融资 |
4.5 X公司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融资举措 |
4.5.1 公司及其融资背景 |
4.5.2 公司的宜人贷历程 |
4.5.3 案例分析 |
4.6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 |
4.6.1 企业初创期融资模式的选择 |
4.6.2 企业成长期融资模式的选择 |
4.6.3 企业成熟期融资模式的选择 |
4.6.4 企业衰退期融资模式的选择 |
5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监管,信贷风险较大 |
(二)信息技术发展不够成熟,技术风险高 |
(三)互联网融资规模小,影响力不够 |
(四)缺乏专业性人才,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
6 建议及展望 |
6.1 建议 |
6.1.1 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议 |
6.1.2 商业银行的建议 |
6.1.3 相关部门的政策建议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政府经济金融职能的理论演进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 |
(三)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相关研究 |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
(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相关概念 |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关系 |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的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政府金融监管改革理论 |
(二)现代金融治理理论 |
第二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概述 |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时代背景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行动机制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对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 |
(一)正面影响 |
(二)负面影响 |
三、实践层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平衡 |
(一)调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重点 |
(二)平衡“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关系 |
(三)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
第三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理论意旨:金融治理现代化 |
一、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
(一)金融治理体系现代化 |
(二)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金融治理模式现代化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下的现代金融治理意涵 |
(一)“防风险”与“促发展”的有机统一 |
(二)政府治理行为制度性约束的同步加强 |
(三)中央和地方金融治理权力的合理配置 |
(四)政府、市场和自组织治理机制的协调 |
(五)金融治理“公共理性”水平显着提升 |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下的现代金融治理理论框架建构 |
(一)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构面 |
(二)现代金融治理能力构面 |
(三)现代金融治理模式构面 |
第四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实践探析:金融治理的偏差与失灵 |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陷入失衡的实践景观 |
(一)总体性失衡表现 |
(二)阶段性失衡表现 |
(三)结构性失衡表现 |
(四)冲突性失衡表现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下金融治理偏差 |
(一)治理制度偏差 |
(二)治理体制偏差 |
(三)治理主体偏差 |
(四)治理工具偏差 |
(五)金融政策偏差 |
(六)协调能力偏差 |
(七)动员能力偏差 |
(八)服务能力偏差 |
(九)通用能力偏差 |
(十)治理模式偏差 |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下金融治理失灵 |
(一)金融体系公平竞争机制长期缺位 |
(二)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潜在矛盾 |
(三)金融治理机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失衡归因的二维结构 |
(一)基本假设 |
(二)二维结构 |
(三)结构矩阵 |
第五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实现平衡的路径选择:金融治理的矫正与完善 |
一、提升金融治理工具的运用水平 |
(一)实现治理工具多元化 |
(二)推进治理手段科技化 |
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
三、建立综合型治理政策调控架构 |
(一)加强各项政策紧密配合 |
(二)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政策 |
(三)落实民企长效发展政策 |
四、推进现代金融治理的“元治理” |
五、理顺金融治理之中的各种关系 |
(一)明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 |
(二)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问责机制 |
(三)建立治理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六、改革完善金融治理体制与体系 |
(一)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
(四)建立金融法人治理体系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基于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金融结构研究 |
1.2.2 融资约束研究 |
1.2.3 金融结构与融资约束的关系研究 |
1.2.4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借鉴 |
2.1 基本概念 |
2.1.1 中小企业 |
2.1.2 金融结构 |
2.1.3 融资约束 |
2.2 理论借鉴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金融排斥理论 |
2.2.3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
第3章 融资约束的机理与研究假定 |
3.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存在性分析 |
3.2 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
3.3 调节变量影响下的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
3.3.1 产权性质、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
3.3.2 经济周期、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
3.3.3 地区金融发展程度、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
第4章 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分析 |
4.1.1 我国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征 |
4.1.2 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构性分析 |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
4.2.1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
4.2.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统计分析 |
第5章 金融结构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实证分析 |
5.1 引言 |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样本选择 |
5.3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5.3.1 模型构建 |
5.3.2 变量定义 |
5.3.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4 单位根检验 |
5.3.5 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
5.4 金融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研究 |
5.4.1 基本模型检验 |
5.4.2 扩展模型检验 |
5.4.3 基于调节变量分组的实证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进一步讨论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
6.2.2 优化中小企业金融市场环境 |
6.2.3 建立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结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影子银行对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影子银行的概念及特征 |
2.1.2 融资约束的概念及衡量办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规模匹配理论 |
2.2.4 企业融资顺序理论 |
2.2.5 企业金融成长生命周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机制分析 |
3.1 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分析 |
3.2 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机制分析 |
3.2.1 银行机构内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机制 |
3.2.2 非银行机构内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机制 |
3.3 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机制分析 |
3.3.1 影子银行可能缓释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分析 |
3.3.2 影子银行可能削弱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缓释作用的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东省影子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
4.1 山东省影子银行现状 |
4.1.1 银行渠道影子银行数量稳步提升 |
4.1.2 非银行渠道影子银行数量迅猛发展 |
4.2 山东省影子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影子银行自身系统性风险较大 |
4.2.2 规避监管造成操作风险大 |
4.2.3 信息不对称引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
4.2.4 期限错配引发流动性风险 |
4.3 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4.3.1 山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
4.3.2 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的问题 |
4.4 山东省中小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融资面临的问题 |
4.4.1 财务信息不健全 |
4.4.2 抵押担保能力弱 |
4.4.3 信用能力弱 |
4.4.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子银行对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取 |
5.2.1 研究假设 |
5.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5.3 模型构建 |
5.4 实证分析 |
5.4.1 描述性结果分析 |
5.4.2 基准回归 |
5.4.3 门槛效应检验 |
5.4.4 异质性分析 |
5.4.5 稳健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规范影子银行发展 |
6.2.2 优化山东省中小企业金融环境 |
6.2.3 山东省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8)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透明度和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文献回顾 |
2.1.1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研究 |
2.1.2 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和作用的研究 |
2.1.3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 |
2.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相关文献回顾 |
2.2.1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因的研究 |
2.2.2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的研究 |
2.3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
2.4 研究评述与展望 |
第3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3.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
3.2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业务模式 |
3.2.1 预付账款类融资模式 |
3.2.2 存货类融资模式 |
3.2.3 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 |
3.3 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
3.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2 交易成本理论 |
3.3.3 委托代理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现象 |
4.2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
4.3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信息透明度的调节作用 |
4.4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选择与设定 |
5.1.1 模型的选择 |
5.1.2 模型的设定 |
5.2 变量定义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核心解释变量 |
5.2.3 调节变量 |
5.2.4 控制变量 |
5.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5.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政府方面 |
6.2.2 金融机构方面 |
6.2.3 中小企业方面 |
6.3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数字金融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小企业融资 |
2.1.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
2.1.3 数字金融及模式 |
2.1.4 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意义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网络经济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理论 |
2.2.3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 |
2.2.4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3 数字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可行性分析 |
3.1 数字金融对融资双方博弈行为影响分析 |
3.1.1 模型假设 |
3.1.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3.1.3 完全信息重复博弈 |
3.1.4 不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弈 |
3.2 数字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实证研究 |
3.2.1 样本来源和变量说明 |
3.2.2 模型假设与检验 |
3.2.3 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及结果分析 |
4 数字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现状及问题 |
4.1 数字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现状 |
4.1.1 数字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选择 |
4.1.2 数字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初具规模 |
4.1.3 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 |
4.1.4 数字金融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形式灵活 |
4.1.5 数字金融带动中小企业经营优化 |
4.2 数字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数字金融局部领域风险高 |
4.2.2 企业征信体系发展滞后 |
4.2.3 传统金融数字化改革缓慢 |
4.2.4 数字金融与科技结合层次浅 |
4.2.5 中小企业难以适应数字金融环境 |
5 增强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对策建议 |
5.1 防范数字金融风险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利用率 |
5.1.1 加强对数字金融高风险领域防控 |
5.1.2 大力推进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
5.1.3 推进“三信”平台建设 |
5.2 增强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适应性 |
5.2.1 加快传统金融数字化进程 |
5.2.2 推进数字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 |
5.2.3 引导数字金融向边远地区拓展 |
5.3 数字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自我完善 |
5.3.1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
5.3.2 搭建数字化供应链生态系统 |
5.3.3 增强企业对数字金融的理性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来自我国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 |
2.2 产业集聚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
2.3 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信贷配给理论 |
3.1.3 产业集聚理论 |
3.2 研究假说与论证逻辑 |
3.2.1 产业集聚与企业融资约束 |
3.2.2 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 |
3.2.3 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 |
3.3 研究分析框架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设计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计 |
5 实证结果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多元回归分析 |
5.2.1 产业集聚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2 金融发展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3 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关系的实证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3.1 替换产业集聚代理变量 |
5.3.2 考虑托宾Q值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 |
5.3.3 基于欧拉方程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 |
5.4 拓展性检验 |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及机制分析[J]. 吴传琦,张志强.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D]. 滕磊. 四川大学, 2021(02)
- [3]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4]我国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模式探究[D]. 张玉霞.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5]现代金融治理视域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平衡研究[D]. 高锐. 吉林大学, 2020(08)
- [6]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基于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刘海伦. 西南大学, 2020(01)
- [7]影子银行对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D]. 徐华.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8]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透明度和金融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D]. 唐元香. 山东大学, 2020(11)
- [9]数字金融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究[D]. 王馨桐.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10]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来自我国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证据[D]. 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