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局麻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一、局部麻醉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论文文献综述)

丰浩荣,许鹏程[1](2006)在《利多卡因的不良反应综述》文中指出

赵雷,张春鹏,王鹤儒,李智博,刘斌[2](2021)在《体外膜肺氧合在高危重症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在冠状动脉病变复杂高危有介入治疗指征患者(CHI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行VA-ECMO循环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PCI经过、ECMO辅助治疗过程、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复合事件。随访患者出院后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入选31例患者,年龄(64.6±10.1)岁,其中男性19例。纳入患者均于术前辅助应用VA-ECMO、局部麻醉下预埋ProGlide血管缝合器迅速建立循环。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例(29.0%)、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例(32.3%)、不稳定性心绞痛12例(38.7%)。术中置入支架(2.8±1.8)枚,VA-ECMO撤机时间为[24.0(2.0,88.5)]h。与术前检查结果相比,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49%(42%,55%)比43%(35%,52%),P<0.01],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均降低,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升高(P均<0.05)。术后24 h内血红蛋白下降>20 g/L者18例(58.1%),穿刺处渗血2例(6.5%),假性动脉瘤1例(3.2%),术后新发脑梗死1例(3.2%)。术中无死亡病例,院内死亡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MACE事件的发生率为13.8%(4/29),其中死亡2例,再发心肌梗死入院1例,心力衰竭1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为80.0%。结论 CHIP介入治疗中应用VA-ECMO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邱忠明[3](2021)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优化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的多中心研究》文中指出自2015年以来,至少7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一致证实了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在发病24小时内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中的疗效显着优于单独药物治疗。然而,血管再通治疗策略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譬如,后循环由于解剖和生理功能均有别于前循环,目前尚不明确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是否可以获益于血管内治疗。另一个焦点问题是针对发病4.5小时内符合静脉溶栓标准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前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否带来额外疗效和/或增加风险也亟需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本文围绕上述两个科学问题,联合全国多个卒中中心协同进行研究。第一部分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背景和目的: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于发病24小时内给予血管内治疗可以显着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功能结局,由于后循环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不同于前循环,这些试验未纳入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目前,尚不明确血管内治疗是否可以改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功能结局。本研究旨在探讨与单独标准药物治疗相比,标准药物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是否可以减轻发病24小时内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残疾严重程度和降低死亡率。研究方法:本研究是研究者自发组织的非随机对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组发病24小时内经CTA/MRA/DSA证实的症状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年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血管内治疗分为两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者为标准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血管内治疗者为标准药物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组(手术组)。主要终点事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自0至6共7个等级,0分为无症状,评分越高残疾越重,6分为死亡)评估患者90天残疾严重程度,通过有序logistics回归模型并校正预先指定的影响因素估算主要效应指标共同比值比(c OR)。次要终点事件包括90天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m RS评分0~3分,表现为无辅助下独立行走)比例。安全性终点事件包括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90天死亡率。研究结果:自2014年01月至2019年05月,中国15个省市自治区51个卒中中心为本研筛选评估了1254例患者,最终成功入组829例。其中男性612(73.8%)例,年龄中位数(M)为65(四分位间距[IQR]:57~74)岁。182例患者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归为对照组,其余647例接受标准药物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归为手术组。手术组患者90天残疾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M[IQR],5[2~6]对6[5~6];校正后c OR,3.08[95%可信区间(CI):2.09~4.55];P<0.001)。此外,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手术组患者90天良好功能预后比例显着较高(32%[207/647]对9.3%[17/182];校正后OR,4.70[95%CI:2.53~8.75];P<0.001)、90天死亡率明显较低(46.2%[299/647]对71.4%[130/182];校正后OR,2.93[95%CI:1.95~4.40];P<0.001),但是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显着增加(7.1%[45/636]对0.5%[1/182];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中国首个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病例数据库。结果表明,于发病24小时内给予血管内治疗与较低的残疾严重程度和死亡率显着相关。尽管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显着增加,但从获益风险比而言,血管内治疗仍旧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式。研究结果有待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第二部分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比较单独血管内治疗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背景和目的:多项高质量试验结果一致认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在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神经功能结局方面优于单独静脉溶栓治疗,而且两种治疗策略的安全性无显着差异。国内外相关指南一致推荐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作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首选标准治疗方法。然而,血管内治疗前的静脉溶栓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使部分患者血管再通避免血管内治疗,也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获益与风险并存。本试验旨在探讨是否可以跨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血管内治疗,单独血管内治疗是否可以取得与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相似的疗效。同时,考察两种治疗策略的安全性是否有差异。研究方法:本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盲法评估终点事件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合格受试者为发病4.5小时内经CTA/MRA确诊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成年卒中患者,符合静脉溶栓标准且无相应禁忌证。所有受试者都接受快速血管内治疗。采用基于网络平台的随机化软件系统和区组随机化方法将合格受试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至单独血管内治疗组(直接取栓组)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组(桥接取栓组)。所有入组受试者随访期为90天,主要终点事件为90天功能独立(定义为m RS评分02分)比例。安全性终点事件包括48小时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90天内死亡率。非劣效界值为-10%。采用5阶段成组序贯设计,Pocock函数确定各阶段有效性终止边界值。运用两独立样本率的非劣效检验估算统计量Z值和相应P值,同时计算两组率差值的单侧97.5%可信区间下限。研究结果:试验计划入组最多970例受试者,入组234例后进行首次期中分析时结果达到了统计分析计划要求的有效性终止边界值,故而提前终止。自2018年05月20日至2020年05月02日,中国9省27个市县33家卒中中心筛选评估了509例受试者,入组234例合格受试者,所有入组病例均获得90天随访结果,无失访及跨组病例,最后一例受试者随访日期是2020年07月22日。234例患者中,女性102(43.6%)例,年龄中位数70(IQR:6078)岁,随机分配至直接取栓组和桥接取栓组的病例数分别为116例和118例。直接取栓组63(54.3%)例和桥接取栓组55(46.6%)例患者获得90天功能独立(率差值:7.7%;单侧97.5%CI:-5.1%∞),单侧97.5%可信区间下限-5.1%大于预设非劣效界值-10%。两独立样本率的非劣效检验统计量Z值和相应P值分别为Z=2.7157和P=0.003,跨过预设首次期中分析有效性终止边界值Z=2.35826和P=0.00918。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6.1%对6.8%;率差值-0.8%,95%CI:-7.1%5.6%)和90天内死亡率(17.2%对17.8%;率差值-0.5%,95%CI:-10.3%9.2%)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对于发病4.5小时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成年患者,单独血管内治疗在获得90天功能独立方面非劣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两种治疗策略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无显着差异。单独血管内治疗可以作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替代治疗策略。这些研究结果应在可接受的非劣效性阈值背景下进行解释。

李磊[4](2021)在《Venus-A主动脉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瓣膜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75岁中的人群中,发病率约为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传统上,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是治疗AS的唯一有效方法,然而,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建立与发展,近年来,AS的治疗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过去的15年中已有超过35万例AS患者实施了TAVR,已成为了治疗重度AS的一线方法。在我国接受TAVR治疗的重度AS患者中,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比例达40-50%,远高于发达国家患者。此外,我国接受治疗的重度AS患者常常合并有严重的主动脉瓣钙化以及冠脉病变,使TAVR治疗面临更大的挑战。Venus-A主动脉瓣膜是一款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膨式瓣膜,于2017年上市。本研究旨在收集分析我中心行TAVR患者的资料,探究我国自主研发的Venus-A主动脉瓣膜在TAVR中治疗我国中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Venus-A主动脉瓣膜的应用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并初步探讨术前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TAVR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安全性。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探究Venus-A主动脉瓣膜治疗我国中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与SAVR疗效相比较,以及初步探讨术前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TAVR患者,应用PCI技术的短期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STS评分≥4%的外科手术中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57例,采用Venus-A主动脉瓣膜实施TAVR。其中行PCI+TAVR患者7例。回顾性收集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采用心功能、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反流、肌酐及BNP作为TAVR治疗效果评价指标,进行TAVR术前、术后自身前后对照统计学分析。术后随访1月、3月、12月。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研究终点TAVR术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主要方式为电话随访、术后门诊心脏超声。同时纳入在我院同时期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SAVR)的外科手术中高风险患者51例,其中行冠脉搭桥(CABG)+SAVR的患者9例,比较TAVR组与SAVR组术前资料及术后30天、1年临床结局,以及比较PCI+TAVR组与CABG+SAVR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0天全因死亡、脑卒中等临床结果。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照比较用t检验,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对照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对照比较一般采用χ2检验,必要时可采用Fisher检验。运用Kaplan-Meier法对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7例患者均完成TAVR手术,术后患者胸闷、心绞痛等主动脉瓣狭窄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自身对照统计学分析,患者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53.8±17.3mm Hg vs.12.2±6.1mm Hg,P<0.001)、LVEF(51.2±10.1%vs.54.7±6.7%,P=0.036)、主动脉瓣反流例数(23例vs.0例,P<0.001)、BNP(3848.4±2602.6pg/m L vs.2259.1±1757.3pg/m L,P<0.001)、肌酐(98.3±27.9vs.69.6±16.3μmol/L,P=0.031)及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例数(46例vs.3例,P<0.00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为7.0%。并发症包括5例患者因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行永久起搏器植入,4例患者发生脑卒中。与SAVR组相比,植入Venus-A主动脉瓣膜的TAVR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更低,两组患者在术后30天、1年全因死亡风险无明显差异。CABG+SAVR组和PCI+TAVR组,两组患者在年龄、ST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30天全因死亡、脑卒中等相关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ABG+SAVR组相比,PCI+TAVR组患者年龄更大,手术风险更高,但术后短期全因死亡、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结论:Venus-A主动脉瓣膜在TAVR治疗外科手术中高危风险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近中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不劣于SAVR。同时对于术前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TAVR患者,术中应用PCI技术介入治疗短期是安全的。

袁伟,仲建军,李卫东,陈小节,严金川[5](2019)在《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12例诊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2例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右冠状动脉痉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8例(66. 7%),左前降支痉挛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例(16. 7%),右冠、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痉挛急性下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2例(16. 6%)。术中经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冠状动脉痉挛均消失,术后经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及他汀药物等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有效地指导药物治疗,临床上硝酸酯类加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效果显着。

王晓舸[6](2012)在《不同麻醉药物对牙体牙髓病的麻醉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对比不同麻醉药物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急性牙体、牙髓病患者分为A组(n=45)和B组(n=45),给予A组利多卡因麻醉,B组采用阿替卡因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对心血管影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的VAS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②注射前所有受试者血压、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操作中A组和B组各有1例患者收缩压高于正常值,操作结束后均恢复正常范围;操作中两组患者均有心率上升趋势,两组患者心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替卡因用于口腔科中治疗牙体、牙髓病的麻醉效果较利多卡因更为理想,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无明显麻醉副作用,值得临床关注。

二、局部麻醉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麻醉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利多卡因的不良反应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2 过敏反应
3 心脏停搏及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4 呼吸系统症状
5 急性肾功能衰竭
6 诱发肝性脑病
7 眼部症状
8 产生依赖性
9 其他少见不良反应
    9.1 暂时性失语
    9.2 呃逆

(3)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优化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的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分组办法及各组治疗方案
        2.4 资料收集
        2.5 结局指标及其评估方法
        2.6 影像学资料的评估
        2.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例入选总体情况
        3.2 基线资料
        3.3 主要疗效性终点事件
        3.4 次要疗效性终点事件
        3.5 安全性终点事件
        3.6 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3.7 亚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比较单独血管内治疗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监督
        2.2 参研单位及研究者的基本要求
        2.3 受试者的选择标准
        2.4 随机及隐匿
        2.5 分组治疗方案
        2.6 结局指标及其评估方法
        2.7 统计分析
        2.8 试验提前终止的考虑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例入选情况及基线特征
        3.2 主要终点事件
        3.3 次要终点事件
        3.4 安全性终点事件
        3.5 亚组分析
        3.6 中心效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研究历程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Venus-A主动脉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12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
    1.2 介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不同麻醉药物对牙体牙髓病的麻醉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药物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分析
    2.2 心血管系统反应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局部麻醉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利多卡因的不良反应综述[J]. 丰浩荣,许鹏程. 临床误诊误治, 2006(12)
  • [2]体外膜肺氧合在高危重症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赵雷,张春鹏,王鹤儒,李智博,刘斌.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08)
  • [3]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优化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的多中心研究[D]. 邱忠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4]Venus-A主动脉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研究[D]. 李磊.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12例诊治分析[J]. 袁伟,仲建军,李卫东,陈小节,严金川.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6)
  • [6]不同麻醉药物对牙体牙髓病的麻醉效果比较[J]. 王晓舸.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4)

标签:;  ;  ;  ;  ;  

局麻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