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晟铭[1](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张力夫[2](2020)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内胆管结石为胆道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复杂,其术后残石率与复发率高。本文通过对临床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因素对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探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预防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5例因肝内胆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实际纳入病例为106例。根据病人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第一次手术方式、结石分布、胆管狭窄、胆管癌等相关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情况,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在获得随访及完整临床资料的106例病例中,复发组病人29例,未复发组病人77例,复发率为27.4%。对年龄的单因素分析应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其他因素的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其中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胆管癌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第一次手术方式(P=0.00l)、结石分布情况(P=0.013)、胆管狭窄(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复发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手术方式(P=0.335)不是影响复发的因素,结石双侧分布(P=0.041,OR=1.979)、有肝内胆管狭窄(P=0.021,OR=3.166)为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结石双侧分布、胆管狭窄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肝部分切除术可切除病变的狭窄胆管,从而彻底解决胆管狭窄的问题,因此在降低结石术后复发率上具有一定优势。
李琼[3](2020)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时的肝切除:解剖性,非解剖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比较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并行肝脏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采取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然后根据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收集其住院病历信息,并完成电话或门诊随访咨询,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从而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的指标及术后复发和生存情况等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一般资料:(1)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一共有51例患者明确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结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共收集到21例采取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的性别占比为男性42.9%(9例)和女性57.1%(12例),平均年龄为59.24±1.37岁,平均体重为60.21±2.25kg,66.7%的患者结石病史超过10年。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21例患者中,术前即可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合并胆内胆管肿瘤的有12例(术前确诊率为57.1%);(2)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21例患者分为解剖性切除组(12例)和非解剖性切除组(9例),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体重、结石病史、临床表现、阳性体征、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围术期情况:(1)术中表现 部分患者肝脏有淤胆样改变,病灶所在肝叶或者肝段多有萎缩表现,触之质硬。肿瘤位置以肝左叶居多(16例),81.0%(17例)的患者表现为单发肿瘤,多发肿瘤数目不超过3个。肿瘤直径均值为5.78±0.48cm。在结石分布方面,也是以肝左叶居多(16例),另外有7例患者出现了脉管侵犯,8例患者出现了淋巴结侵犯(以第一肝门居多)。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两组患者之间在肿瘤直径、肿瘤数量、脉管及淋巴结侵犯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切除情况 21例患者均接受开腹手术,对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两组患者的手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及结石残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疗效 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均值分别为295.00±30.38 VS 177.50.±25.5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均值分别为306.25±50.39 VS 415.83±43.7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采取输血治疗、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指标 两组患者整体术后第1、4、7天的肝功能指标均出现逐渐好转,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得,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后第1、4、7天的ALT、AST、TBIL指标及术后第1天的ALB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第4、7天的ALB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纳差、刀口愈合不良、胆漏、低蛋白血症、腹腔或胸腔积液。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77.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1)术后结石、肿瘤复发 21例患者中共有3例出现结石复发,15例出现肿瘤复发。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手术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率为16.75%VS 11.11%,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7.8%VS 66.7%(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生存情况 21例患者中死亡19例,仍存活2例,总体的生存时间范围为4-48个月,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手术组患者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1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vs 77.8%、58.3%vs 44.4%、25%vs 11.1%、16.7%vs 0(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生存分析:(1)两组患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比较 Kaplan-Meier方法分析可得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生存分析 逐个纳入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结石病史、术前的实验室指标(WBC、HB、PT、ALT、AST、TBIL、ALB、CA199以及CEA)、肿瘤的特点(部位、数量、直径)、结石特点(部位、是否有残余)、脉管侵袭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第一肝门)、切缘距离、是否合并发症、是否有结石肿瘤复发。最终经检验分析可得:CA199、侵袭脉管、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结石病史以及合并并发症对HICC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的生存有影响作用(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生存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得:脉管侵袭、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及CA199是HICC影响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对于采取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而言,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相比,尽管手术时间更长,但解剖更精细,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少,并对健侧肝脏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不同的肝切除术式(解剖性或非解剖性)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结石复发以及肿瘤复发并无明显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评估并把握手术指征,同时结合术中的具体探查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3.脉管侵袭、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及CA199肿瘤指标的水平升高是影响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
崔金华[4](2020)在《腹腔镜与开腹左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与开腹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4月—2019年4月之间于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91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91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左半肝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管探查途径;术后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胆漏、切口感染、腹腔感染;术后第1、7天肝功能: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 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IBL)、白蛋白(Albumin,ALB);随访情况:手术效果、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术后胆管癌发生率。结果:1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胆管探查途径相比,观察组中经胆总管途径为42例、经左肝管残端途径为6例,对照组中例经胆总管途径为37例、经左肝管残端途径为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中有10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肺部肺炎4例、胆漏3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对照组中有1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肺部感染5例、胆漏3例、切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第1、7天肝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肝功能(ALT、AST、ALB、TIB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情况比较:观察组中发生结石残留3例(7.1%),对照组中发生结石残留患者2例(8.1%),两组结石残留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发生结石复发2例(4.8%);对照组中发生结石复发1例(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手术优良率为95.2%,对照组中手术优良率为97.3%,随访期间两组均无胆管癌发生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可靠性及有效性,与开腹左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值得有条件的医院推广应用。
吴田方,黄时界,岑荣飞,古明高[5](2020)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的效果。方法 20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情况[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肾上腺素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91.03±7.82)min、排气时间为(21.67±4.76)h、住院时间为(7.05±1.25)d,均短于对照组的(119.34±8.24)min、(34.18±8.67)h、(10.34±2.18)d,术中出血量(256.47±14.46)ml少于对照组的(400.46±24.3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CRP、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L-6、CRP、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64.79±9.85)μg/L、(2.01±0.46)mg/L、(276.49±42.19)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80.05±10.76)μg/L、(2.89±0.72)mg/L、(385.79±49.7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进行治疗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创伤小,值得推广。
彭建,郭鑫[6](2019)在《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56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叶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6例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20例(35. 7%),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34例(60. 7%),中转开腹左半肝切除2例(3. 6%)。手术时间(210±78) min,术中出血(700±400) ml,住院时间(15. 4±6. 8) d。术后胆漏2例(3. 6%),转氨酶升高超正常值3倍及以上者6例(10. 7%),左侧胸腔积液2例(3. 6%),胆道残余结石4例(7. 1%),无术后出血、膈下脓肿、肝功能衰竭、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4月无胆管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左肝内胆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安全和有效的。
李淳洋[7](2018)在《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腹部B超、增强CT与腹部MRI+MRCP三种检查以及三维重建对于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前评估价值,在术前对结石位置、肝脏萎缩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进行精准评估。对肝胆管结石病进行新的临床分型以更精准的指导手术。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术前接受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或上腹部MRI+MRCP检查,在我院接受手术证实为肝内胆管结石16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三种检查对于结石位置、肝脏病变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判断准确性。进一步三维重建出肝脏的三维模型和脉管结构。并根据远端胆管病变,肝门部病变和Oddi括约肌功能,提出一种新的肝胆管结石病分型,对新分型指导下的诊治策略进行疗效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腹部B超对结石诊断率为74.5%,对肝萎缩诊断率为34.7%。增强CT对结石诊断率为86.8%,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9.5%,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41.1%。MRI+MRCP对结石的诊断率为93.4%,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3.7%,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67.7%。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结石诊断率为100%,对肝萎缩的诊断率为100%,对胆管狭窄诊断率为81.2%。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结石诊断率为75.0%,对肝萎缩诊断率为100%,对狭窄诊断率为86.4%。116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其中D0P1O0型18例(15.5%),D0P1O1型1例(0.9%),D0P2O0型6例(5.2%),D0P2O1型1例(0.9%),D1P0O0型37例(31.9%),D1P0O1型2例(1.7%),D1P1O0型15例(12.9%),D1P2O0型32例(27.6%),D1P2O1型1例(0.9%),D2P0O0型3例(2.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率12.1%。其中8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4.1%。残石率为20.9%(18/86),最终残石率为18.6%(16/86),结石复发率9.6%(8/83),胆管炎发生率3.6%(3/83)。结论:术前联合应用三项检查能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肝脏的形态及脉管空间结构,尤其在对胆管狭窄的判断上较增强CT具有优势。肝胆管结石病新分型具有临床实用性。
赵腾,范明明,张海波[8](2017)在《不同术式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将80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多肝段联合切除+术中胆道镜取石术,对照组则给予单纯多肝段联合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随访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腔积液、肝功能衰竭、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0%、0.00%、2.50%,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5.00%、10.00%、15.00%(P<0.05);两组腹腔积液、胆瘘发生率及治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3年结石、胆管炎复发率分别为2.50%、5.0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7.50%、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多肝段联合切除术,多肝段联合切除+术中胆道镜取石术具有并发症少、术后3年结石及胆管炎复发率低特点。
王雁飞,刘勇,车平,梁长华,刘嘉涪,李增志,杨帆[9](2017)在《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该院外科治疗的8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胆管切开取石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残石率及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7.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石残留率为9.30%,复发率为6.98%,而对照组结石残留率为25.58%,复发率为27.9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膈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9.30%与对照组的11.6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效果显着,能明显减少结石残留,并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手术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肖怀忠,罗建管,王宏[10](2016)在《多肝段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采用多肝段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16例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完成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等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6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完成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计48例,所占百分比为41.38%;其中合并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患者16例,合并出现感染的患者12例,合并出现胸腔积液的患者6例,合并出现胰腺炎的患者6例,合并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患者4例以及出现胆漏的患者2例。于围手术期死亡的患者2例,所占百分比为1.72%;针对存活的114例患者,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发现,优90例,良19例,差5例,治疗总优良率为95.61%。结论对于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采用多肝段切除+术中胆道镜取石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显着疗效,能够将结石残余率显着降低,可以将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二、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5 仪器与试剂 |
2.方法 |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
2.1.1 治疗方法 |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1 基线资料 |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
2.2.3 肝功能指标 |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
2.2.5 术后随访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5.1 随访结果 |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样本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分组方法 |
2.1.5 病人基本资料 |
2.1.6 治疗 |
2.2 研究方法 |
2.2.1 统计学方法 |
2.2.2 资料处理 |
第3章 结果及分析 |
3.1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不同因素对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 |
4.1.1 高脂血症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4.1.2 不同手术方式的比较 |
4.1.3 结石分布对复发的影响 |
4.1.4 肝内胆管狭窄对复发的影响 |
4.1.5 肝内胆管癌对复发的影响 |
4.2 反思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综述 |
6.1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机制 |
6.1.1 细菌与寄生虫感染 |
6.1.2 胆汁淤积与胆道动力学改变 |
6.1.3 遗传与环境因素 |
6.1.4 饮食与代谢因素 |
6.2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
6.2.1 肝部分切除术 |
6.2.2 胆管切开取石术 |
6.2.3 胆肠吻合术 |
6.2.4 肝移植术 |
6.3 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
6.3.1 腹腔镜手术 |
6.3.2 胆道镜的临床应用 |
6.3.3 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时的肝切除:解剖性,非解剖性?(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背景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腹腔镜与开腹左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2.2. 1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 |
1.2.2. 2 作肝外叶切除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应激反应情况对比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6)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5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肝胆管结石的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
3.2 腹腔镜肝切除的体会 |
3.3 胆道镜检查可降低胆管残余结石 |
(7)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部分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的比较研究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系统对肝胆管结石诊治价值的效果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临床新分型和治疗效果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英文部分 |
Foreword |
Part Ⅰ Effect of three preoperative imaging evaluation methods forhepatobiliary stone disease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4. Summary |
Part Ⅱ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system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biliary stones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4. Summary |
Part Ⅲ New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forhepatolithiasis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4. Summary |
Full text summary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8)不同术式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平均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 |
2.2 并发症情况 |
2.3 临床疗效比较 |
2.4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9)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10)多肝段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价标准[4]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D]. 张力夫. 吉林大学, 2020(08)
- [3]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时的肝切除:解剖性,非解剖性?[D]. 李琼. 山东大学, 2020(11)
- [4]腹腔镜与开腹左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对比研究[D]. 崔金华.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5]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J]. 吴田方,黄时界,岑荣飞,古明高. 中国实用医药, 2020(02)
- [6]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56例临床分析[J]. 彭建,郭鑫.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05)
- [7]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D]. 李淳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不同术式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比较[J]. 赵腾,范明明,张海波. 肝胆外科杂志, 2017(05)
- [9]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J]. 王雁飞,刘勇,车平,梁长华,刘嘉涪,李增志,杨帆. 中外医疗, 2017(11)
- [10]多肝段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J]. 肖怀忠,罗建管,王宏. 当代医学, 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