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提速与机车生产组织机构改革——西安机务段第五次提速准备情况调查

第五次提速与机车生产组织机构改革——西安机务段第五次提速准备情况调查

一、第五次大提速与机务生产组织变革——对西安机务段第五次大提速准备工作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韩富强[1](2021)在《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技术规章是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货运组织和设备运用维护的制度基础。近年来,中国铁路已经建成世界上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为管好经营好世界一流的铁路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必须加强对铁路技术规章的高质量管理。国铁集团作为一家超大规模网络型企业,运营场景和外部环境极为复杂,需要管理的技术规章数量多、规模大、体系结构复杂。同时,中国铁路实行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管理机制,不同层级的主体对技术规章的管理目标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冲突,而且铁路运营管理涉及机务、车务、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不同专业,各专业在规章管理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利益诉求,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管理超大规模网络型、多层级、动态化、复杂系统特征明显的中国铁路技术规章,在世界上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在理论层面也属于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论文在深入分析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全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论、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等系统理论引入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研究,研究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和监管机制,分析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的优化,构建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为推动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改革,落实技术规章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是:(1)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优化。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等内容,结合调研,归纳总结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分别是制订、监管、宣贯和综合评价。(2)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过程优化。归纳总结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及模式,阐述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中的“囚徒困境”窘境,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和有专业部门牵头两种不同条件下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行动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科学设置专业部门“不合作”策略的惩罚金额,及时向“合作”专业部门通告“不合作”专业部门信息;充分利用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以及站段议事协调机构;鼓励专业部门树立长远和大局意识,摆脱短期利益思维等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协同策略。(3)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模式改进。构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模型,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这三个主体在监管过程中的博弈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技术规章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探讨了各因素对监管的影响程度,结论是国铁集团在加大技术规章监管力度时,站段落实技术规章就趋于认真,但带来了监管成本的增加;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为降低监管成本而放松监管时,站段倾向于简单执行;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加大对站段的奖励力度时,站段也倾向于认真执行。并据此提出技术规章监管优化措施。(4)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设计并实现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以优化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采用Petri网方法计算出宣贯平台对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的成效,即国铁集团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66.7%,铁路局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46.2%。(5)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优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采用AHP方法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在内的不同评价对象分别进行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技术规章管理办法是提升技术规章管理规范性的重要途径;计划管理是否合规直接影响国铁集团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技术规章起草管理是否合规是影响铁路局集团公司及站段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的重要因素;(4)技术规章宣贯常态化是保证技术规章宣贯有效落实的重要支撑;技术规章监管评价常态化是实现技术规章监管评价有效的重要手段;铁路应建立从上至下、相互补充的技术规章管理评价机制。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基于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动态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采用针锋相对战略或者冷酷战略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重复博弈和有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的完全信息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动态博弈进行求解,验证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铁路技术规章能够协同制定的前提条件。(2)构建了基于混合策略的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铁路站段间的三方监管博弈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得出铁路技术规章有效监管的条件和相关因素对技术规章监管的影响程度,有效地破解了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站段间的三方监管的博弈难题。(3)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的差异化评价,为各级管理主体精准评估自身技术规章管理能力和科学考核下级单位技术规章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

卢建昊[2](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曲成举[3](2020)在《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铁路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曲折的成长历程,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铁路自出现以来即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其所具有的连通疆域、活跃经济、利于军事等功能也使铁路成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载体。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间,铁路往往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被各方政治势力所窥伺,成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的交汇点,突出表现了铁路虽是一交通载运工具,但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发展紧密相关。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城市接管工作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到铁路基本功能及重要性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铁路接管工作。但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的接管铁路、接管后中共如何管理和改造整个铁路系统,是消灭官僚资本企业影响、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中共铁路接管工作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它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不同,铁路接管因其行业特色、涉及层面广泛决定了中共在接管中除了要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之外,更要确保铁路工厂、铁路附属单位等的完整,进而使广大铁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运营,为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所服务。因此,中共在铁路接管工作中遵循着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方式,对整个铁路体系进行了完整、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接收遵循的是“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具体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动员和自下而上的职工群众参与,对整个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组织机构、物资器材进行清点接收,奠定铁路尽快恢复秩序的人员、组织和物质基础。与接收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中共铁路管理工作,从整个接管过程来看,管理工作既是改造前的过渡,又是接收后的必然且贯穿始终。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因此中共在管理阶段实行了部分的制度延续政策,以保证秩序迅速走上正轨。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了铁路行业内部的线路修复、人事组织变革以及运营管理等,为广泛的铁路营运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造工作是共产党整个铁路接管的核心过程之一,改造进行的好与坏是铁路能否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标志,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改造、人事改造和制度改造,特别是在当时学习苏联先进铁路管理经验的政策下,经过改造后的铁路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依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中共铁路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历史过程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建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的基本属性,促进了新中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其他行业接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接管工作中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共铁路接管工作是成功、圆满的,且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邱铁鑫[4](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郑慧民[5](2020)在《和谐机车C6验证修的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和谐型机车“C6修”是我国机车检修规制规程中的最高等级,目的在于恢复机车性能,使之达到“修旧如新”,并提升机车的维修技术水平。太原公司是国铁集团规划的开展“C6验证修”项目的试点企业之一,期望探索和谐机车“C6修”的修制修程。本文以太原公司和谐机车“C6验证修”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在现有组织职能框架下对“C6验证修”项目的管控能力。本文运用项目管理的工作任务分解技术、过程控制理论及方法,结合现场管理实践以及和谐机车“C6验证修”项目的实施经验,分析了公司在和谐机车“C6验证修”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进度控制、项目成本控制以及项目质量控制等方面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管控能力不足的问题,并针对项目进度计划和进度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网络计划评审技术,确定了项目实施的关键活动和关键路径,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改进。本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太原公司项目管理组织架构、项目管理的制度体系、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以及项目管理的培训等方面,研究了项目计划和项目控制方面的改进措施,并在后续机车“C6验证修”项目的过程管控中得到应用,不同程度的改进了太原公司项目管理模式及实施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完善公司项目管理制度、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杨燕燕[6](2019)在《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重载机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机车检修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型机车的需要,更适应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修程C1-C6修应运而生。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作为路网性和谐型机车检修基地“五段二公司”之一,主要承担西北地区和谐型电力机车C4、C5修任务,随着修程修制改革,该段开始向精准检修、数据检修转变,但是面对的车型也从HXD3增加到HXD1、2、3D、3C等多型机车,如何提高机车检修质量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目前已建成投用的检修基地承修车型互不相同,仅能从理论层面给予探讨多机型的兼容性,但是缺少具体的实践指导。因此,本文拟结合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的实际情况,借鉴已有的模式,探索融合多机型的一套质量管理实践,以提高和谐型机车检修段质量。本文以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机车检修质量管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论述了质量管理相关的理论方法及机车检修质量的特点,指出机车检修遵循的原则、属性、要求及顾客需求等管理理论。首先对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机车检修项目实施流程及质量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并对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度的分析,详细分析了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自2015年正式运营以来,在机车检修质量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检修设备管理、检修技术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找出了机车检修质量管理过程中涌现的具体问题。其次遵循质量管理的相关原则和原理,提出了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相应的改进建议,具体包括制定质量目标、管理方案、检修流程一致性、改革职工培养方式、建立设备外包管理体系、强化质量控制、优化生产流程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最后建立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机车检修质量控制的保障措施,具体包括组织机构保障、信息技术建设及质量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保障机车检修质量。通过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研究得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方案,为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质量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有效提升了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检修质量水平。本文提出的理论对铁路机车检修相关单位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林木[7](2019)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文中认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城市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陆续接管和改造这些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初次探索,其不仅是巩固革命成果与支援前线战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关键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城市,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工业经济发达与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代表性强。因此,论文研究1948-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思想,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城市的一般规律;实践上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解决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首先,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准备,并梳理其具体过程;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成效与经验,并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沈阳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已有东北城市接管经验,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近代沈阳城市管理经验和苏美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沈阳政权、经济、文化、市政和社会系统分别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取得显着成效,为人民带来福祉,证明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还能创造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更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对当前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给以启迪。

周浩[8](2019)在《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文中指出自“十二五”起,国家对铁路投入不断加大,根据中铁总“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总体战略部署,铁路发展已经进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在牵引动力升级换代的同时,铁路牵引成本支出的结构和规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技术性强,波动周期复杂,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密切关联的全新特征。三棵树机务段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旗下唯一的纯客运机务段,在担当全局近60%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的同时,也是年均支出近10亿元的成本大户。机车牵引用能是该段直接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项目,应用精细化思想建立管控体系,节约机车用能成本,对改善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作者在三棵树机务段多年来从事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的实际工作经历为背景,从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实现的双重视角入手,对该段开展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前相关管控体系存在的各种粗放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精细化方法构建了适用于该机务段生产实际的机车用能成本精细化管控体系,在将精细化基本方法与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相关粗放问题逐一给出了解决方案。文章最后对精细化管理思想与铁路机车用能管控工作结合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要点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内容对新形势下各铁路机务段,尤其是内电混合机务段在机车用能领域实施精细化管控,减少成本支出,改善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玉[9](2011)在《提速背景下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随着铁路的大提速和装备现代化以及铁路管理的深刻变革,中国铁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伴随着铁路机车制度的改革、装备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机车乘务员的技能和健康要求越来越高;铁路列车提速后的长交路、单司机作业方式,造成机车乘务员劳动强度和心理上的压力明显增加;同时由于他们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责任重大,导致铁路机车司机在行车作业中的紧张度越来越高,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国有铁路现有机车司机12万人,分布于全国18个铁路局。作为一种在特殊工作环境下工作的职业人群,除了面对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的压力和紧张感以外,还要面对其所处铁路行业独特的安全工作压力以及高工作负荷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因此他们的工作压力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而目前铁路机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绝大部分仍只侧重于选拔、考核、奖罚、监管等方面,机车司机面临的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以Greenberg的工作压力模式为理论基础,参考Robbins的压力模型以及Cooper获得的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压力衡量指标等相关压力量表和OSI-R量表,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的特点进行修订而得到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量表,并作为研究测量工具。选择中国机车司机作为研究对象,切实了解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及其变化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先后在2007年和2009年针对北京、成都等11个路局的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分别为814份581份。根据访谈和量表调查结果,建构中国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反应模式,再依量测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发现铁路机车司机的压力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工作环境、工作负荷、角色冲突、组织管理、管理行为、事业发展、人际交往、工作与家庭等8个方面:评判铁路机车司机所承受的压力水平可以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和自我调节能力等4个压力衡量指标来衡量。通过对婚否、内外控、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工种、工龄、从业来源、收入水平、下属数量、换岗次数、单位规模等因素进行样本检验和方差分析,考查控制变量对各变量的影响,了解机车司机工作压力与样本特征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即分析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对机车司机压力源、压力衡量结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基础上和建立压力源、压力衡量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而得到机车司机工作压力源的结构和压力衡量结构。机车司机工作压力源包含工作环境、工作负荷、角色冲突、组织管理、管理行为、事业发展、人际交往以及工作与家庭等8个维度共31个条目。压力衡量包含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调节能力以及行为反应等4个维度共23个条目。通过满意度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压力水平呈负相关,充分说明员工压力大时员工满意度降低。把员工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引入,构建了一个包含压力源—员工满意度—压力反应结构的结构方程全模型。进一步构建了企业组织文化与压力反应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于探讨组织文化与压力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组织文化中勇于创新因素,对压力反应的四个因素都是反作用,特别是对生理反应而言,能显着降低生理反应的强度。对2009年与2007年的工作压力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对机车司机的基本状况以及压力相关因素变化状况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结合铁路装备现代化和管理制度变革进程揭示出两个时间断面里铁路机车司机压力变化的实际状况。最后,结合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研究结论,结合我国铁路机车司机行车作业方式的研究提出工作压力管理策略,指出应该从组织和个人两个角度积极应对、制定共同应对策略。应对策略同时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压力源管理策略、压力反应管理策略和压力症状管理策略,并由此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本研究的意义首先在于通过对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分析,揭示了我国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可以准确测量的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压力源、压力症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为该职业群体及其组织提出相应的工作压力管理的建设性建议。其次丰富我国关于工作压力的实证研究,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并充实理论研究。

郭玉华[10](2011)在《中国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彼此间竞争性格局逐步形成,交通运输市场不断发育与完善。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得到了各类运输企业的高度关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运输企业纷纷通过制定营销战略、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近二十年来,在向市场迈进和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自身的营销工作体系。但由于受运能紧张状况和政企分开改革的制约,我国铁路运输市场营销,特别是铁路货运市场营销工作还存在着货运经营性取向不突出、市场分析工作薄弱、运输产品体系不完善、货运计划与市场衔接不紧密、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不灵活、货运营销战略不清晰、策略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与当前及今后铁路企业分开改革、客货分线运输、运能逐步释放、铁路货运逐步由内部生产型向外部营销型转变的自身重大形势和货运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物流化的外在形势极不相称,将严重制约铁路货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目前尚缺乏针对铁路行业特征的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体系的系统深入研究。因此,结合铁路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展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提高铁路货运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对铁路货运营销理论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有:(1)系统构建了铁路货运营销的基本理论架构,阐述了铁路货运营销的概念和特征,从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角度分析了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形成机理,从活动、资源和功能等方面阐释了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构成要素,根据铁路货运行业生产与消费不能分离等特征重构了客户关系管理、运输产品、运输组织、运输服务、分销与促销等营销子系统,建立了基于顾客供应链管理的铁路货运营销战略,并从目标、战略、实施、支撑等四个层面规划设计了其实施路线。(2)分析了我国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目标、内容和流程,制定了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方案和相关工作机制,运用动态灰色预测法、Holt-Winters指数平滑法对我国铁路货运量进行了中长期和短期预测分析。从货物品类、组织形式、服务水平、时效性要求和区域性差别等方面建立了基于整体产品理念的典型铁路货运产品谱,构造了以O-D对类型与货物类型为特征的二维货运产品体系,探讨了质量功能展开法在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3)提出了基于中国铁路货运客户结构特征的大客户战略和客户忠诚度建设战略,运用客户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铁路大客户生命周期及其价值,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潜在型大客户发展和保持模型,并进行了实例测算。(4)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理论,在分析国外铁路货运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铁路货运业务流程再造模型,系统分析与诊断了铁路货运业务流程状况,从需求受理、资源配置、电子商务和客户服务中心等方面提出了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的相关策略。(5)系统阐述了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下的运输组织优化策略的目标领域、基本途径和支撑要素,深入分析了面向生产的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和面向服务的运输便捷化、服务物流化运输组织优化途径;提出了通过固定设施布局优化、移动设备运用集约化和车流径路优化提高铁路货运生产集约化程度的策略,建立了基于机会成本的铁路货运径路优化模型,为运力紧张时车流调整和运力宽松时车流回归提供了理论支撑;提出了适应“树”形网络的重量速度密度并举、货流车流对接、高效率和高协调性的装卸作业和良好的路企路港协作的铁路重载集疏运一体化运输组织模式,建立了我国多层重载运输管理体系。

二、第五次大提速与机务生产组织变革——对西安机务段第五次大提速准备工作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五次大提速与机务生产组织变革——对西安机务段第五次大提速准备工作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博弈论
        2.1.3 系统动力学
        2.1.4 系统评价
    2.2 铁路技术规章研究现状
        2.2.1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优化研究
        2.2.2 铁路技术规章特性和内容研究
    2.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现状
        2.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2.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博弈分析现状
        2.3.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状
        2.3.4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评价研究现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述
        3.1.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念
        3.1.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框架
    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分析
        3.2.1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主体
        3.2.2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流程
        3.2.3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
    3.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分析
        3.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特征
        3.3.2 跨专业的铁路技术规章协调机制
        3.3.3 跨层级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机制
    3.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问题分析
        3.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不协同
        3.4.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不到位
        3.4.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不及时
        3.4.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关键环节
    3.5 本章小结
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研究
    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及其困境
        4.1.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
        4.1.2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模式
        4.1.3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困境
    4.2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博弈分析
        4.2.1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构建
        4.2.2 无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3 有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策略
    4.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案例分析
        4.3.1 案例来源
        4.3.2 案例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监管机制研究
    5.1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关系分析
    5.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分析
        5.2.1 纯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2.2 混合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3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5.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3.2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应用
        5.4.1 监管措施的改进
        5.4.2 监管效果的提升
    5.5 本章小结
6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研究
    6.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分析
    6.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的分析与实现
        6.2.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需求分析
        6.2.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设计
        6.2.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6.3 基于宣贯平台的流程优化分析
        6.3.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
        6.3.2 基于Petri网的宣贯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6.4 小结
7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研究
    7.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指标体系构建
    7.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
        7.2.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7.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2.3 综合评价分析
    7.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7.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7.3.2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3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4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5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B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结果
    附录C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D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E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F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附录G AHP 及最终得分计算核心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1.3.2 选题的创新性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铁路的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铁路的论述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论述
    2.2 苏联无产阶级铁路管理的经验积累
        2.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铁路领导权转移
        2.2.2 巩固和恢复铁路运输的措施
        2.2.3 苏联早期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2.3.1 铁路能为军事服务
        2.3.2 铁路能为经济服务
        2.3.3 铁路能为社会服务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与政策
    3.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
        3.1.1 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背景
    3.2 中国共产党接管官僚资本的政策
        3.2.1 明确官僚资本界限,保护民族工商业
        3.2.2 保证机构完整,不轻易打乱企业原有组织
        3.2.3 稳定企业秩序,尽快恢复企业生产
        3.2.4 延续旧的制度,慎重改造企业规则
        3.2.5 稳定职工心态,妥善处置旧员工
    3.3 铁路接管的具体政策
        3.3.1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铁路营运
        3.3.2 原封不动,先接后管
        3.3.3 制度延续,缓步进行
        3.3.4 依靠群众,建设铁路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接收
    4.1 铁路接管的前期准备
        4.1.1 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接管对象
        4.1.2 组织准备,成立各级接管机构
        4.1.3 思想准备,强化接管干部纪律
    4.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机构接收
        4.2.1 东北地区铁路系统的组织接收
        4.2.2 大范围铁路管理局的接收
        4.2.3 铁路附属单位的接收
    4.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接收
        4.3.1 管理职员的接收
        4.3.2 技术人员的接收
        4.3.3 普通工人的接收
    4.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物资接收
        4.4.1 铁路器材的接收
        4.4.2 档案文件的接收
        4.4.3 其他物资的接收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管理
    5.1 过渡阶段的基本阐释
        5.1.1 过渡阶段管理的特点
        5.1.2 过渡阶段管理的内容
    5.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管理
        5.2.1 工人阶级的再界定
        5.2.2 铁路旧人员的管理
        5.2.3 接管人员的管理
    5.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管理
        5.3.1 职能机构的管理
        5.3.2 共产党组织管理
    5.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运营管理
        5.4.1 铁路既有线路的修复
        5.4.2 铁路运营管理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6.1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改造
        6.1.1 党组织的建立
        6.1.2 青年团的建立
        6.1.3 职工工会的建立
    6.2 中共对铁路职工的改造
        6.2.1 铁路职工的思想改造
        6.2.2 改造与生产相结合
        6.2.3 发动政治运动
    6.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制度改造
        6.3.1 推广铁路负责制
        6.3.2 改造经济制度
        6.3.3 改革行车制度
        6.3.4 管理民主化建设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与特点
    7.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
        7.1.1 明确目标,以尽快恢复铁路运营为中心
        7.1.2 政策调试,以稳定政权为首要任务
        7.1.3 调查研究,以铁路发展规律为导向
        7.1.4 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为基本力量
    7.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特点
        7.2.1 铁路接管具有跨地域性
        7.2.2 铁路接管具有复杂性
        7.2.3 铁路接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评价
    8.1 圆满完成了铁路接管工作
        8.1.1 科学分析形势,适时调整策略
        8.1.2 全面系统布局,完成接管改造
        8.1.3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发展铁路
    8.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影响
        8.2.1 确立了中共在铁路系统的领导地位
        8.2.2 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8.2.3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
        8.2.4 凸显了人民主体性
    8.3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历史局限
        8.3.1 接管实践中的行动偏差
        8.3.2 接管初期依靠工人阶级政策贯彻不彻底
        8.3.3 接管人员思想状况处理不及时
        8.3.4 铁路安全观念强调不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5)和谐机车C6验证修的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机车运维管理现状
        1.2.1 国外机车运维管理现状
        1.2.2 国内机车运维管理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本文框架结构
2 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2.1 项目的生命周期
    2.2 项目进度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2.2.1 项目进度管理的概念
        2.2.2 项目进度管理的内容
    2.3 项目进度计划的要点
        2.3.1 项目进度计划过程
        2.3.2 项目进度计划工具
    2.4 项目进度控制的要点
        2.4.1 项目进度控制过程
        2.4.2 项目进度控制实施
    2.5 项目进度优化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和谐机车C6验证修项目管理现状及分析
    3.1 太原公司项目管理情况概况
        3.1.1 太原公司的战略目标及SWOT分析
        3.1.2 太原公司组织结构的项目管理化概况
        3.1.3 太原公司实施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3.2 和谐机车C6验证修项目的进度描述
        3.2.1 项目里程碑计划
        3.2.2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描述
        3.2.3 项目工作责任的分配
        3.2.4 项目工作时间的估计
        3.2.5 和谐机车C6验证修的关键活动识别
    3.3 和谐机车C6验证修项目的工作任务控制
        3.3.1 项目采购进程的触发控制点
        3.3.2 项目进度的时间偏差分配
        3.3.3 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
        3.3.4 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
    3.4 本章小结
        3.4.1 项目进度计划存在的问题
        3.4.2 项目进度控制存在的问题
4 和谐机车C6验证修项目的进度和控制改进
    4.1 项目进度计划改进的总体思路
    4.2 项目进度计划的改进措施
        4.2.1 项目活动持续时间分配
        4.2.2 项目工期估算及进度时间图
        4.2.3 设置缓冲区改进项目进度计划
    4.3 项目进度控制的改进策略
        4.3.1 项目进度控制方法的改进
        4.3.2 项目进度偏差的处理流程改进
        4.3.3 项目变更控制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和谐机车C6验证修项目的保障措施及对策
    5.1 组织机构的优化和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
        5.1.1 优化公司组织机构
        5.1.2 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5.2 加强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
        5.2.1 实施动态化的全过程进度控制
        5.2.2 加强项目的节点控制
    5.3 加强项目管理培训和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5.3.1 加强公司项目管理培训
        5.3.2 加强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5.4 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5.4.1 建立信息化集成应用平台
        5.4.2 建立机车检修数据管理平台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机车检修质量的概念
        2.1.1 机车检修质量的概念
        2.1.2 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2.2 相关理论
        2.2.1 质量管理理论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3 统计质量控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西安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概况
        3.1.1 检修段简介
        3.1.2 检修段质量管理流程
    3.2 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现状
        3.2.1 机车检修质量保证的要求
        3.2.2 机车检修质量管理实现过程
    3.3 机车检修段机车检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人力资源管理不足
        3.3.2 检修设备及技术有待加强
        3.3.3 机车检修流程有待提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改进建议
    4.1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4.1.1 制定质量目标
        4.1.2 建立个人质量目标
        4.1.3 制定检修质量管理策略
        4.1.4 保证检修流程的一致性
    4.2 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激发职工创新增效
        4.2.1 引进储备人才
        4.2.2 建立企业文化
        4.2.3 改革职工培养方式
        4.2.4 注重唯才是举
    4.3 优化设备管理模式,提高设备综合管理
        4.3.1 做好和谐型机车检修设备前期管理工作
        4.3.2 改进设备维修管理方式
        4.3.3 建立设备外包管理体系
        4.3.4 加快和谐型机车C4 修扩能建设
        4.3.5 补强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设备能力
    4.4 夯实检修基础管理,强化检修质量控制
        4.4.1 夯实质量基础管理
        4.4.2 开展属地化检修,加强委外修配件质量管理
        4.4.3 实行技术方案“一车一案”制度
        4.4.4 运用量值修车,推行数据检修
        4.4.5 动画式作业指导书,确保作业步骤精准
        4.4.6 加强质量攻关,强化质量控制
    4.5 优化生产流程管理,压缩检修停时
        4.5.1 优化生产流程
        4.5.2 压缩检修停时
        4.5.3 合理组织生产
    4.6 运用指标管理,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控制保障措施及实施效果
    5.1 组织结构保障
    5.2 信息技术建设
    5.3 质量文化建设
    5.4 实施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阐释
        1.2.1 城市接管
        1.2.2 城市改造
        1.2.3 城市管理
        1.2.4 城市治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1.2 列宁的城市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城市工作思想
        2.2.1 毛泽东的城市工作思想
        2.2.2 陈云的城市工作思想
    2.3 中国共产党东北的城市接管经验
        2.3.1 哈尔滨的城市接管经验
        2.3.2 长春的城市接管经验
    2.4 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经验
        2.4.1 近代沈阳的城市管理经验
        2.4.2 苏联与美国的城市管理经验
3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背景及条件
    3.1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3.1.1 美苏对峙格局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博弈
        3.1.2 国民党财政经济危机与军事政治失败
        3.1.3 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与方针政策正确
    3.2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掌握战争主动权
        3.2.1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3.2.2 夏秋冬季攻势取得胜利
        3.2.3 辽沈战役加速推进沈阳解放
        3.2.4 战争中重视对沈阳的保护
    3.3 沈阳地下党组织采取有效行动
        3.3.1 调查与搜集有关沈阳的情报资料
        3.3.2 宣传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的方针政策
        3.3.3 组织沈阳各界群众开展护城运动
        3.3.4 保护沈阳党员进步分子与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
    3.4 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3.4.1 明确沈阳军事管制的目的与军管会的使命
        3.4.2 设置沈阳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
        3.4.3 调配与培训沈阳军管会所需的干部队伍
4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具体实践
    4.1 沈阳政权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1.1 解散反动党团与实行公开建党
        4.1.2 打碎旧政权机构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1.3 留用旧职人员与整顿公职人员思想纪律
        4.1.4 搜集军队遗留资财与加强军工军需生产
    4.2 沈阳经济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2.1 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与建立国营工业企业
        4.2.2 没收官僚资本财政金融机构与稳定金融市场
        4.2.3 保护与引导私营工商业向有益于国计民生方向发展
    4.3 沈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3.1 恢复进步报纸广播与加强职工文艺活动
        4.3.2 调整合并学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4.3.3 整治环境卫生与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4.4 沈阳市政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4.1 抢修煤气电力与自来水系统
        4.4.2 抢修邮电通讯系统
        4.4.3 修复铁路交通运输网
    4.5 沈阳社会秩序的接管和改造
        4.5.1 遣散散兵游勇与收容游民乞丐
        4.5.2 开展锄奸肃特斗争与打击盗匪抢劫
        4.5.3 取缔封建会道门与整顿宗教界活动
        4.5.4 封闭妓院与禁绝烟毒
5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及经验
    5.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
        5.1.1 政权相对稳定党政领导加强
        5.1.2 经济加快恢复国家财政好转
        5.1.3 文教卫发生变革人民素质提升
        5.1.4 市政设施改善社会风气净化
    5.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功经验
        5.2.1 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
        5.2.2 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
        5.2.3 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
        5.2.4 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5.3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5.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5.3.2 接管人员与机动兵力准备不足
        5.3.3 城市工作方法过粗
6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作用及启示
    6.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历史作用
        6.1.1 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6.1.2 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
        6.1.3 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
        6.1.4 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
    6.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现实启示
        6.2.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水平
        6.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6.2.3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6.2.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1.1.2 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2.1 国外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1.2.2 国内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1.2.3 国内外机车用管控研究综述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视角及主要内容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及机车用能管控基本内容
    2.1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
    2.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基本情况
    2.3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相关概念及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2.3.1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的基本术语及相关概念
        2.3.2 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理问题及分析
    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3.1.1 牵引动力配置相关评价体系缺位
        3.1.2 司机操纵节油考核客观性不足导致激励作用弱化
        3.1.3 运用系统擅自改变作业规范造成机车用能浪费
        3.1.4 机车热工状态不佳导致能耗成本上升
        3.1.5 机车燃油整备及交接管理粗放
    3.2 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3.2.1 冬季打温作业温间隔落实不到位
        3.2.2 打温期内暖库资源利用不充分
        3.2.3 内燃机车检修用油管控不力导致浪费
    3.3 内燃机车冬季燃油低烧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电力机车用电管控方面的问题
        3.4.1 司机操纵节电评价不够客观及高铁动车组节电管控缺位
        3.4.2 牵引用电计量设备不良导致计量失真
        3.4.3 牵引用电用管分离导致电费管控实质性缺位
    3.5 内电共用区段牵引力选择方面的问题
    3.6 绩效考核政策方面的问题
    3.7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粗放问题的归纳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4.1 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基本目标及原则方法
        4.1.1 基本目标
        4.1.2 构建原则及方法
    4.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4.3 内燃机车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4.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4.3.1.1 建立高度显性化的司机操纵精细化分析系统
        4.3.1.2 建立内燃机车牵引力利用程度定期评价机制
        4.3.1.3 清理影响内燃机车用油的不合理规定
        4.3.1.4 建立内燃机车热工状态分析管控机制
        4.3.1.5 建立内燃机车燃油交接及燃整作业质量监控机制
        4.3.2 建立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机制
        4.3.3 探索内燃机车燃油低烧节支潜能
    4.4 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管理体系的优化
        4.4.1 加强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日常管理
        4.4.2 开展针对高铁动车组用电的专项研究
        4.4.3 加强机车用电计量及电量抄记管理
        4.4.4 加强与供电部门的横向沟通与协作
        4.4.5 开展内电共用区段用能成本对比分析
    4.5 机车用能相关绩效考核政策的调整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及保障措施
    5.1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
    5.2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领域开展精细化管控需要的保障措施
        5.2.1 关于数据保障
        5.2.2 关于制度保障
        5.2.3 关于人才保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9)提速背景下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提速背景下的中国铁路
        1.1.2 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现实状况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成果综述
        1.2.1 工作压力的定义
        1.2.2 工作压力源
        1.2.3 工作压力对个体的影响
        1.2.4 主要工作压力的模型
        1.2.5 工作压力的中介及缓冲变量
        1.2.6 工作压力的测量工具
        1.2.7 工作压力研究评述与启示
    1.3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文献述评
        1.3.1 国外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1.3.2 国内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与启示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3.1 工作压力调查初始量表设计过程
        2.3.2 人格特质调查量表的使用
        2.3.3 内外控调查量表的使用
        2.3.4 企业组织文化调查量表的使用
        2.3.5 满意度量表的使用
        2.3.6 压力量表信度及效度研究
第3章 机车司机压力模型的因子分析
    3.1 压力反应的因子分析
    3.2 压力源的因子分析
    3.3 压力模型的构建
    3.4 基于压力模型的机车司机压力现状分析
        3.4.1 压力源各构面分析结果
        3.4.2 压力反应各构面分析结果
        3.4.3 总体压力状况及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个体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4.1.1 婚姻状况对于压力的影响
        4.1.2 受教育程度对压力的影响
        4.1.3 年龄对压力的影响
        4.1.4 工龄对压力的影响
        4.1.5 收入水平对压力的影响
        4.1.6 性格对压力的影响(性格自评表)
        4.1.7 A/B型人格对压力的影响
        4.1.8 内外控的影响
    4.2 组织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4.2.1 职位对压力的影响
        4.2.2 从业来源对压力的影响
        4.2.3 下属数量对压力的影响
        4.2.4 换岗次数对压力的影响
        4.2.5 单位规模对压力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5.1 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5.1.1 验证性因素分析简介
        5.1.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一般过程
    5.2 压力源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2.1 模型构建
        5.2.2 估计评价
        5.2.3 模型修正
    5.3 压力衡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估计评价
    5.4 满意度分量表的分析
        5.4.1 量表的探索性分析
        5.4.2 量表的验证性分析
    5.5 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压力模型的假设与验证
        5.5.1 模型假设的提出
        5.5.2 以员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工作压力模型检验
        5.5.3 工作压力模型结论及其拓展
    5.6 企业组织文化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5.6.1 组织文化的含义
        5.6.2 模型构建
        5.6.3 估计评价
        5.6.4 模型修正
        5.6.5 结论
    5.7 小结
第6章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对比分析
    6.1 机车司机队伍的构成变化分析
    6.2 机车司机的压力源状况变化情况分析
    6.3 机车司机的压力反应状况变化情况分析
    6.4 总体压力的变化情况
    6.5 小结
第7章 工作压力管理策略研究
    7.1 铁路机车司机行车压力情况调查的分析与探讨
    7.2 压力源管理策略
    7.3 压力反应管理策略
    7.4 压力症状管理策略
第8章 结论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
    8.3 论文的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8.3.1 论文的研究局限
        8.3.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10)中国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铁路货运营销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状况
        1.2.2 国内外铁路货运营销研究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第二章 铁路货运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2.1 铁路货运营销的理论基础
        2.1.1 市场营销理论
        2.1.2 现代管理理论
        2.1.3 规模化、集约化理论
        2.1.4 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理论
        2.1.5 协同化理论
    2.2 铁路货运营销的内涵分析
        2.2.1 铁路货运营销的范畴和本质
        2.2.2 铁路货运营销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的变迁
    2.3 铁路货运营销的特性分析
        2.3.1 铁路货运营销的基本特性
        2.3.2 铁路货运营销的行业特性
        2.3.3 中国铁路货运营销的阶段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体系分析与设计
    3.1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概念
        3.1.1 体系的概念
        3.1.2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含义
    3.2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形成机理
        3.2.1 货运行业内在要素的共同驱动
        3.2.2 货运行业外在因素的综合推动
    3.3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结构设计
        3.3.1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基本结构
        3.3.2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要素结构
        3.3.3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层次结构
    3.4 中国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的战略选择
        3.4.1 中国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
        3.4.2 中国铁路货运营销发展的战略重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分析
    4.1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概念
        4.1.1 市场调查的概念
        4.1.2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
        4.1.3 铁路货运市场预测
        4.1.4 货运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的关系
    4.2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设计
        4.2.1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主要内容
        4.2.2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流程设计
        4.2.3 铁路货运市场时间特征及预测目标确定
    4.3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方案设计
        4.3.1 货运市场调查方案制定
        4.3.2 货运市场调查方法设计
    4.4 我国铁路货运量预测分析
        4.4.1 货运量预测研究思路
        4.4.2 预测方法体系及典型模型
        4.4.3 我国铁路货运量预测方案设计
        4.4.4 我国铁路货运量中长期预测分析
        4.4.5 我国铁路月度货运量短期预测分析
    4.5 铁路货运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机制设计
        4.5.1 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分析
        4.5.2 质量控制和工作规范设计
        4.5.3 数据挖掘及分析报告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货运产品设计与开发
    5.1 铁路货运产品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5.1.1 铁路货运产品的内涵
        5.1.2 基于生命周期形态的铁路货运产品特征
    5.2 铁路货运产品设计的原则
        5.2.1 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原则
        5.2.2 满足定制化需求的原则
        5.2.3 满足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5.2.4 便于铁路竞争优势发挥的原则
    5.3 铁路货运产品种类及结构体系设计
        5.3.1 铁路货运产品的实质
        5.3.2 铁路货运产品的表现形式
        5.3.3 铁路货运产品的典型谱系
        5.3.4 铁路货运产品的结构体系
    5.4 铁路货运产品开发
        5.4.1 铁路货运产品的开发方案内容
        5.4.2 铁路货运产品的开发流程设计
        5.4.3 铁路货运产品的组织实现
    5.5 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
        5.5.1 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的含义与本质
        5.5.2 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5.5.3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法的铁路货运产品质量控制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货运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6.1 客户关系管理原理
        6.1.1 客户关系管理的含义
        6.1.2 客户关系的层次
        6.1.3 客户价值与客户忠诚
        6.1.4 顾客让渡价值
    6.2 我国铁路货运客户结构分析
        6.2.1 铁路货运客户结构的集中度刻画
        6.2.2 我国铁路货运客户分布结构
        6.2.3 我国铁路货运客户集中度分析
    6.3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铁路大客户发展模型
        6.3.1 铁路大客户生命周期的内涵
        6.3.2 铁路货运大客户细分
        6.3.3 铁路货运大客户开发模型构建
        6.3.4 铁路货运大客户保持模型构建
        6.3.5 铁路货运大客户发展模型实例分析
    6.4 铁路货运客户关系管理对策分析
        6.4.1 提高客户忠诚度
        6.4.2 提供差异化服务
        6.4.3 与客户协调创新
        6.4.4 提升信息化服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分析与设计
    7.1 国外铁路货运服务状况分析
        7.1.1 国外铁路货运经营环境分析
        7.1.2 国外铁路货运业务流程分析
        7.1.3 国外铁路货运客服中心的建设实践
        7.1.4 国外铁路货运服务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7.2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原理分析
        7.2.1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与货运营销的关系分析
        7.2.2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的特征分析
        7.2.3 铁路货运业务流程再造总体设计
    7.3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策略分析
        7.3.1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办理流程分析
        7.3.2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的基本思路分析
        7.3.3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途径分析
    7.4 我国铁路货运业务流程优化
        7.4.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受理流程优化设计
        7.4.2 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流程优化设计
        7.4.3 基于互联网的铁路货运总体业务流程优化设计
    7.5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分析与设计
        7.5.1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和职能设计
        7.5.2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分析
        7.5.3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分析
        7.5.4 铁路货运客户服务中心的业务流程设计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优化策略
    8.1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下货物运输组织优化策略的内涵分析
        8.1.1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优化与货运营销的关系分析
        8.1.2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下运输组织优化的构成分析
        8.1.3 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下运输组织优化策略的思路分析
    8.2 面向生产的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优化策略
        8.2.1 建设大型装车点
        8.2.2 路企直通运输
        8.2.3 铁路移动设备运用优化
        8.2.4 路网车流径路优化调整
    8.3 面向服务的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优化策略
        8.3.1 我国既有的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式分析
        8.3.2 搭建铁路物流平台
        8.3.3 基于物流理念创新铁路运输组织
    8.4 集疏运一体化的铁路货物重载运输策略分析
        8.4.1 我国铁路重载运输体系分析
        8.4.2 我国铁路集疏运一体化重载运输实践分析
        8.4.3 铁路重载运输实施策略设计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第五次大提速与机务生产组织变革——对西安机务段第五次大提速准备工作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韩富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3]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D]. 曲成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5]和谐机车C6验证修的项目管理研究[D]. 郑慧民.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质量管理研究[D]. 杨燕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D]. 林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D]. 周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9]提速背景下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D]. 刘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1)
  • [10]中国铁路货运营销理论与发展[D]. 郭玉华. 中南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第五次提速与机车生产组织机构改革——西安机务段第五次提速准备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