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田水对浅层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气田水对浅层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一、气田水对浅层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燕燕[1](2020)在《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关中平原地处内陆深部,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敏感单元。近年来,随着战略地位的提高,关中平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传统的农业灌区,关中平原灌溉面积约156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7.6%,强烈的农业活动对脆弱的地下水环境施加了不可忽视的压力。由于关中平原面积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环境问题众多,例如地方病、苦咸水等,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要根治这些问题,需要对区域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深刻认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等手段,对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特征、环境背景值、水质污染状况、灌区地下水系统对灌溉的响应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基于2000年、2012年、2015年共892组地下水水质资料,以舒卡列夫分类法为依据,统计分析了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化情况;考虑水化学分布的空间连续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克服了常规绘图中不能反映离子含量大小排序、表达水化学类型有限等问题,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关中平原水化学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取得的关键性发现有: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场发生明显变化,水化学类型趋于复杂化,由2000年的48种上升至2012年的76种,且出现NO3-参与命名的水样。渭河南部水质整体优于渭河北部,渭河南部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HCO3-Ca·Mg型;渭河北部水化学类型自西向东逐渐由单一变得复杂,漆水河以西地区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HCO3-Ca·Mg型;漆水河以东泾河以西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Na、HCO3-Na·Ca、HCO3-Na·Mg型,2012年以来Mg型水增多;泾河以东阴离子复杂,水化学类型多为混合型,2012年以来Cl型和SO4型水增多。渭河南部地区地下水主要受水岩作用影响,渭河北部泾河以西受农业活动和水岩作用影响强烈,渭河北部泾河以东地区受蒸发和人类活动作用强烈。(2)给出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概念,将地下水流动所造成的时空差异性融入定义,指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是未受污染或者基本未受污染的情况下,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含量。首次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关中平原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进行计算。采用多种方法,对关中平原10个水环境单元各离子的背景值分别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环境背景值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呈现一定的演化规律,SO42-、Cl-环境背景值整体逐渐升高;受长期灌溉活动的影响,渭河北部泾河以东的泾惠渠-交口灌区各离子环境背景值极高。时间特征上,受水岩作用及人类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影响,多数离子环境背景值呈升高趋势,渭河北部地区尤为显着。采用F值法对背景水质进行评价,发现渭河南部背景水质整体良好,渭河北部背景水质大多较差或极差。(3)综合应用水盐均衡原理、同位素技术、端元混合模型、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对比研究了关中平原两个典型灌区地下水化学对灌溉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泾惠渠灌区水量负均衡但处于积盐状态,宝羊灌区水量均衡但处于排盐状态。径流条件差、补给水源和土壤盐分含量高是导致泾惠渠灌区地下水矿化度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地势平缓、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排泄区,灌溉水对地下水盐分的贡献度高,易发生盐分累积;径流通畅的地区则发生地下水淡化。提出盲目降低地下水位或加大井渠灌溉比并非改善土壤盐渍化的高效举措,应在综合考虑地下水质与量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地下水径流条件,合理选取井灌区域,从而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采用As、F-、Cr6+和NO3-作为评价指标对关中平原儿童与成人健康风险进行全面评价,并结合GIS技术,获得区域人体健康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开展因地制宜的地下水健康风险防控、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基于蒙特卡洛法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进行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确定Cr6+与F-分别对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的贡献率最高,是关中平原浅层地下水中需优先重点治理的有害物质。

陈歌[2](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矿井水深部转移存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化西部煤矿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矿井水疏放和水资源存储的内在联系,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开展矿井水深部转移存储的研究,系统研究了呼吉尔特矿区母杜柴登矿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底部宝塔山砂岩与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地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和补径排条件,利用MC-1井岩芯、测井资料,通过开展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电镜扫描、X衍射、压汞试验、渗流试验、水质检测、注水试验和压水试验等一系列的试验,定性与定量评价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目的转移存储层刘家沟组砂岩的潜力和前景。(1)系统研究了宝塔山砂岩的区域和井田范围内地质背景、岩石成分、水文地质条件和沉积条件,开展了微观分析测试,获取了其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岩石物理力学特征和渗流规律。延安组底部宝塔山砂岩为灰白色含砾粗砂岩,表现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河道砂坝与河漫滩交互,以河道砂坝为主,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弱胶结,结构疏松,孔隙度14%48%,以粒间孔为主,孔隙发育。宝塔山砂岩的自然抗压强度为33.90MPa,吸水率为5.53%,总孔隙度为19.89%,主要孔径范围为66nm8.48μm,相对较大的纳米级至微米级孔隙较发育,具有潜力可观的存储空间。宝塔山砂岩水为强碱CO3-Na型及CO3·Cl-Na型,因补径排有限和蒸发-浓缩-结晶作用呈现强碱性。在渗流演化上,长期疏排水能够增强其渗透率,与西部弱胶结砂岩的特性相符,在微观条件下,在饱和渗流阶段,水岩强度大且渗透系数迅速降低,进入稳定渗流阶段,水岩强度弱,渗透系数稳定在2.515×10-7m/d5.649×10-6m/d。(2)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地层岩性为紫色泥岩、灰白色中砂岩、灰白色和肉红色细砂岩,局部发育水平裂隙和垂直裂隙,是一套在炎热气候和强氧化环境中形成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建造,与上覆和尚沟组构成完整的沉积旋回。首次对刘家沟组进行了岩石学、孔喉结构特征、成岩、渗流、垂向非均质性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和细致评价,全面刻画了刘家沟组的回灌潜力。刘家沟组砂岩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量分别为40.1%和31.1%,上段石英含量低于下段,长石含量上段高于下段,整体上石英、长石、方解石构成的颗粒骨架在含量上,上段高于下段。黏土矿物含量为17.8%,以伊利石、绿蒙混层和伊蒙混层为主,其中,伊蒙混层和绿蒙混层含量占据主导地位,发育粒间孔、溶孔和微裂隙,其孔径范围分别为295.3nm19.01μm、72.09nm9.085μm和77.7nm4.86μm,以粒间孔为主。根据压汞试验,喉道中值孔径为4.44×102nm,喉道平均孔径为48.39nm,总孔隙度为7.50%,孔径<10μm的孔隙度为5.26%,有效孔隙的孔径范围为6.3312.08μm。孔隙率范围3.32%6.48%,均值5.03%,属于低孔隙致密砂岩,但从在深/浅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上,其垂向裂缝发育且岩性变化明显高于其它地层,垂向非均质性强。刘家沟组共计含水层38层,合计厚度177.1m,占地层总厚度的36.1%,以粗砂岩、中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在岩石物理力学特征上,刘家沟组底部砂岩岩石强度低于上部,但各组砂岩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与埋深未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规律不明显,垂向力学特征呈现非均质性。(3)刘家沟组原生地层水为酸性极高矿化度的Cl-Ca·Na型,受构造、沉积成岩、温度等作用和极差的补径排条件影响,岩盐、碳酸钡石、萤石处于溶解状态,且溶解潜势依次减小;重晶石、方解石、硬石膏、白云石、石膏和文石均处于沉淀状态,且沉淀潜势逐渐下降。混合水样的岩盐、碳酸钡石、萤石、石膏和硬石膏处于溶解状态,白云石、方解石、文石和重晶石均处于沉淀状态。(4)为增强回灌层刘家沟组的渗透性能,利用水力压裂拓展运移通道,既增加孔隙度,又增强裂缝的连通性。通过对砂岩压裂机理和模拟,刘家沟组地层破裂压力需大于31.5MPa,水力压裂人造裂隙易沟通原生裂隙形成地层破漏。深部砂岩在矿井水回灌过程中会受到矿井水压力、地层地应力、温度和水岩作用的影响和控制,原地应力决定天然裂隙扩展和延伸方向,矿井水压力促进诱导性裂隙扩展和延伸,温度降低形成的热胀冷缩效应仅对裂隙和颗粒的浅表面有效,水岩作用中酸碱水中和、可溶性矿物和亲水性矿物溶蚀、溶解等改变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刘家沟组地层厚层砂岩垂向裂隙发育,岩性组合面水平裂隙发育,人为主动提供矿井水回灌压力形成的诱导性裂缝会沿天然裂缝的北北东向和南北向地应力方向扩展和延伸形成主渗流通道。(5)通过先后开展自然水位恢复试验、多次注水试验,采用多种配线法对自然水位恢复试验的数据拟合,得到刘家沟组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表现为弱渗贫水含水层,渗透性和富水性均差,K值为5.31×10-6m/d6.19×10-6m/d。高压注水后,地层被压裂,渗透性和储水性能均大幅增加,K值为0.0111m/d0.0146m/d,Q稳定值为103.3m3/d,井口稳定压力6.8MPa。根据多期次的压力、流量监测,持续将高压低温矿井水进行回灌,能够共同促进地层潜在的储水能力。其中,高压能够压裂砂岩裂缝,作用最大;相对低矿化度矿井水能够溶蚀裂缝中岩盐、石膏等矿物成分,改变孔隙结构;低温矿井水吸收岩石热量使其发生微弱的热胀冷缩进而再次促进裂缝发育,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增强了深部储水层裂隙网络空间的回灌潜力。利用容积法计算可得极限储水量为131.8万m3,圆锥体数学模型估算了有效储水量为80.06104.72万m3。通过开展正常长期回灌工况的情景模拟,不同岩性含水层的渗透能力差异会导致矿井水水平扩散运移距离不同,粗砂岩内运移距离最远,井壁附近不易形成憋压,粉细砂岩内运移距离最短,井壁附近容易形成憋压。回灌初期转移存储层近区内矿井水扩散速率快、影响半径快速增大,呈现指数递增趋势,回灌中后期远区矿井水扩散速率慢、影响半径缓慢增加,呈现线性递增。(6)矿井水转移存储补充和深化了水资源存储的范畴,对西部矿区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通过开展区域和局域的地下水流场模拟、温度场和水化学场分析,确定了矿井水长期回灌后形成倒U型地下水丘和漏斗型低温区,对区域深部地下水循环产生一定的人为影响,会阻碍上游地下水迫使其绕流。大量矿井水进入深部砂岩层形成矿井水、混合水和原生地层水三类过渡区域,水质类型分别为SO4-Na型、SO4·Cl-Na型和Cl-Ca·Na型,矿井水长期回灌促使地层中富钙钠型水向富钠型转变,且矿物的溶解与沉淀一直存在,其中,岩盐、碳酸钡石、萤石、石膏、硬石膏等矿物处于溶解状态,白云石、方解石、文石和重晶石等逐渐趋向沉淀状态。该论文有图126幅,表15个,参考文献276篇。

焦艳军,袁勇,霍小鹏,李烨楠,唐春凌[3](2020)在《长宁页岩气田开发地下水环境风险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宁页岩气田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溶洞发育区,区内人口众多,居民饮用水源以地下水为主,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地下水污染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全面分析了页岩气开发地下水环境风险的环节和污染源,结果表明:页岩气开发中的钻井、排液试气、采输及返排液回注处置等阶段为产生地下水风险的主要环节。对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环节提出地下水防控措施,以期有助于全面把握页岩气开发地下水风险过程,为其他区块页岩气开发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示范和借鉴。

韩天凯[4](2019)在《节水改造对沈乌灌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水改造是缓解内蒙古河套灌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河套灌区沈乌灌域已开展的节水改造工程为背景,以地下水环境为切入点,分析节水改造渠道两岸、农田特征区和生态特征区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揭示区域性节水改造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变化趋势,为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的用水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衬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渗漏规律。渠道来水后,衬砌较未衬砌两岸0~500m处最小地下水埋深增加0.13~0.52m。夏灌期来水后两岸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规律由衬砌前的迅速减小变为短时间小幅较快减小-长时间波动变化-短时间大幅度快速减小;秋浇期来水后由衬砌前的短时间小幅较快减小-长时间缓慢减小-短时间大幅度快速减小变为长时间缓慢减小-短时间大幅度快速减小的规律。两岸地下水电导率全年变化幅度衬砌后(0.72~2.75ms/cm)较衬砌前(0.66~3.53ms/cm)降低,溶解性固体(TDS)、盐度、全盐量、总硬度的变化与电导率相似,衬砌后全年变化幅度降低;总碱度(137~350mg/L)变化幅度较小,总氮(0.07~2.54mg/L)和总磷(0.07~0.76mg/L)含量较小,但衬砌后变化幅度也有所降低。衬砌后地下水水质类型并未改变,仍为 Cl-+SO42-+HC03-·Ca2++Na+型。(2)节水改造后农田特征区地下水环境产生变化。农田特征区地下水埋深均有所增加,下游农田特征区(平均增加0.56m)增加幅度大于上游农田特征区(平均增加0.20m)。地下水电导率较高的农田特征区(大于5ms/cm)下降幅度为0.26~3.18ms/cm,较小(小于5ms/cm)的特征区下降幅度为0.01~2.61ms/cm,TDS、盐度、全盐量、总硬度、总碱度和总氮变化规律与电导率相似。地下水中阴离子主要以Cl-+SO42-+HCO3-为主,阳离子随灌水期在Na++Ca2+和Ca2++Na+之间转换。(3)生态特征区地下水环境对节水改造产生响应。荒地和林地特征区地下水埋深呈现增加趋势,较改造前全年平均埋深分别增加了 0.49m和0.20m。盐碱地和渠道旁特征区地下水电导率下降明显,盐碱化程度较高地区全年平均电导率由改造前的16.18ms/cm下降至改造后的12.71ms/cm。地下水TDS、盐度、全盐量、总硬度和总碱度较高的下降幅度较大。地下水中阴离子主要以Cl-+SO42-+HCO3-为主,阳离子随灌水期在Na++Ca2+和Ca2++Na+之间转换。(4)灌域地下水埋深3~5m所占面积呈增加趋势,约增加了 25%,1.5~3m所占面积呈减少趋势,约减少了 25%;地下水电导率0.46~1.5ms/cm所占面积呈增加趋势,约增加了 31%,大于1.5ms/cm所占面积呈减少趋势,约减少了32%;TDS含量小于3g/L的面积呈增加趋势,约增加了 3%,大于3g/L的面积呈减少趋势,约减少了 3%;盐度1~3PPT的面积呈现增加趋势,约增加了 6%,5~10PPT的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约减少了 2%。地下水中HCO3-、Cl-、SO42-、Mg2+和Na++K+、全盐量、总硬度和总碱度的含量也呈现下降趋势,Ca2+、CO32-、总氮和总磷变化不明显。综合节水渠道两岸、农田特征区和生态特征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对整体分析发现,节水改造后灌域地下水埋深有所增加,地下水水质无明显改变。

邱慧丽[5](2019)在《淮北宿临矿区松散层中层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淮北煤田供水主要源自厚松散层中部含水层地下水(简称“中层水”),其上覆的浅层水与矿区表生环境相连。由于工矿企业及居民供水量大,矿区环境因素复杂,因而中层水水源地环境质量问题一直受到矿区居民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选取淮北煤田宿临矿区(即宿南—临涣矿区)为研究区,对中层水及其上覆的浅层水进行取样测试,分析浅层水和中层水的常规水化学、微量元素和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联系,评价中层水环境质量,探讨中层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中层水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阐明了研究区浅、中层水常规组分的含量特征;依据Gibbs图解和主成分分析等手段进行了水常规组分的源解析,并揭示了水岩作用机理;利用TDS、F-、NO3-等含量的变异程度有效判断了浅、中层水之间的水质区别与联系。(2)通过水中微量元素丰度分析,发现浅、中层水中Mn、Sr含量较高(且Mn含量有超标现象),其余微量元素含量均未超标。并给出了受pH控制的微量元素富集率排序:Sr>Mn>Ba>Li>Mo>Zn>Ni>Rb>Cu>Cr>Cd>Pb。(3)根据研究区D、18O测试结果分析,得到了不同水体的D、18O线性方程(地表水蒸发线为δD=4.8δ1SO-13.6;浅层水线为δD=5.4δ180-12.5;中层水线为δD=6.1δ1SO-10.4),为浅、中层水的补给来源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4)基于中层水常规离子组分的历史监测数据分析,分时段开展了常规组分、水质类型的演变特征分析;并利用离子组合比、主成分载荷得分及TDS等值线图探讨了区域水岩作用、地下水流场的时空演化规律。(5)应用单因子法、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以及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中层水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的评价方法所得结论略有差异,但综合结果是中层水环境质量良好。(6)依据蒙特卡罗模拟法,利用Crystal Ball软件进行了水中微量元素健康风险评价,发现中层水中Cr的致癌风险大于Cd。微量元素的总致癌风险等概率分布特征显示,经饮水途径摄入的微量元素对人体产生致癌风险较小。图42表29参156

郭春艳[6](2019)在《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文中认为太原盆地地下水系统复杂,且地下水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太原盆地地下水的天然赋存环境和循环条件,引起了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水质恶化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水资源-环境问题。开展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的研究能够为该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依据。本研究结合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地下水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盆地内孔隙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动特征等,建立了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的概念模型,评估了地下水的更新性。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联用多种同位素方法计算了盆地地下水年龄,构建了太原盆地地下水年龄框架。盆地边缘地带地下水年龄较轻,盆地中心地带的地下水年龄较老。在太原市与清徐县交界地带以及文水县与汾阳市东部交界地带存在两个年龄高值区,且高值区的分布接近于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中心,一是由于强烈的开采活动作为强大的驱动力,促使地下水向漏斗中心移动,二是由于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引起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深层含水层中年龄较老的地下水进入漏斗区附近的中深层含水层。(2)识别了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并在典型区域计算了补给比例。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侧向补给,局部地区存在地表水的渗漏补给;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山区岩溶水和裂隙水的侧向补给、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以及深层地下水或基底裂隙水的顶托补给等;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山区岩溶水的侧向补给。(3)阐释了盆地地下水的流动特征,并指出各含水层地下水之间存在相互交叉。地下水流场和年龄分布等方面指示的地下水流动特征一致。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流动特征是从盆地四周向盆地中间流动,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的流动特征;中深层地下水的流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着,由盆地四周向各漏斗中心流动,已经形成多个地下水分水岭。漏斗区地下水垂向运动明显,中深层地下水接受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4)分析了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基底形态和沉积特征对断陷盆地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性的控制作用,评估了地下水更新性。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以小于3.5%a-1为主;中深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更新速率小于0.1%a-1。地下水更新性整体很差,山前地带的地下水更新性强于中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不宜开发利用。

李红叶[7](2019)在《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中监控结合技术探讨 ——以川西某石化场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石化企业属于高危行业,易发生泄漏、爆炸等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尤其是川西某气田某站场包含6口开发井、1座脱硫站、1座天然气集输站及1套气田水综合处理装置,站场场地中的重大污染源多且密度大,场地地下水环境风险高,场地下覆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渗透系数大、渗透性强。为了降低场地地下水发生污染事件的可能性以及提高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出合理且有效的技术方法达到对场地地下水环境的保护目标十分必要。针对此类强渗透、高浓度型场地应做好地下水日常保护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早预警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模拟场地发生污染事件,预测污染物迁移的范围和程度,根据预测结果分析讨论监控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即通过合理布置监控井的方式来达到污染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的时效性与应急性的要求。基于实际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产污环节分析,利用Visual Modflow预判污染范围,为监控井配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对地下水进行动态监测、及时预警,主要讨论监控井抽水影响因素,通过3种优化途径提出符合强渗透、高浓度场地的最优监控井布设方案使其达到监控结合、及时抽处的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对石化场地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文献的查阅,提出满足场地地下水环保要求的日常保护措施;针对这类高浓度、强渗透场地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监控结合技术方法实现将地下水监测、预警与污染事故控制的结合,达到场地污染应急处置要求。(2)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以场地为中心的区域地下水三维水流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场地发生泄漏事故的污染物迁移范围进行预测,由此范围作为监测控制井布设的关键依据;为监控井配备监测设备、设置监测频率,使监控井能及早发现地下水中污染物以实现早期预警。(3)场地污染预测结果分析表明,场地发生气田综合利用装置污水泄漏72h,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高、迁移距离远、影响范围大,将此泄漏事件定为现场级事件,启动基于监测与控制相结合的技术作为该场地发生现场级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置,即通过前期布设的监测控制井来动态监测,发现污染物早期预警并及时利用监控井做抽水处理抽出污染物以控制污染羽迁移。(4)通过对监控井抽水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了合理的井间距与滤网底板高程,针对石化场地设计33种监控井布设与抽水方案,运用加权平均法并综合考虑各项目标,结合应急状态下的技术要求,通过3种优化途径对设计的所有方案进行评分,最终推荐方案19作为该场地监控井的布设方式和抽水方案。(5)基于石化场地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中监控结合的方法探讨,探讨提出与该场地同类型强渗透、高浓度场地发生地下水污染事故“动态监测、早期预警、监控结合、及时抽处”的应急响应机制。

田玉平[8](2018)在《气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以苏里格气田西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气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钻井泥浆泄露、气田废水回注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环节。由于气田分布面积大,长期的开发过程可能对区域环境生态产生严重影响。本文以苏里格气田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水质调查了解该气田区域地下水的背景概况。通过对气田开发过程的工艺、产排污环节及主要污染物分析,了解气田开发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在对苏里格气田西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地下水流动数值模型、污染物迁移模型,并正确利用模型,对钻井过程中泥浆泄露和废水回注可能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目前气田区域地下水水质均符合地下水水质三类标准,水质良好。通过对钻井过程中污染物可能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分析看,在发生套管破损时,导致大量的钻井废物侵入含水层,在钻井附近的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极高,并且扩散稀释速度很慢,容易造成局部区域的地下水严重污染。在废水回注过程中,如果出现井管破裂(在白垩系含水层),将导致较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如果在侏罗系隔水层的局部区域存在较大的穿透性裂隙或“天窗”,将发生回注废水通过捷径式入渗进入白垩系含水层,导致较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因此在回注井勘探期间,务必做好回注井的选址及回注区侏罗系隔水岩层的完整性论证工作,在回注期间加强回注井的管理。

吴初,武雄,钱程,朱阁,张朝君,张宇喆[9](2017)在《杭锦旗气田开发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杭锦旗气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的基础上,定性评价气田开发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同时利用GMS软件模拟预测气田开发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运移规律,最后提出相应地防范措施。结果表明:(1)杭锦旗气田区浅层地下水局部矿化度偏高,集中于地下水埋深较浅区域,地下水离子以Na+和HCO3-为主,地下水化学形成以岩石风化溶解为主;(2)气田开发间接影响地下水水化学形成,气田水渗入浅层地下水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从而改变地下水环境。气田开发产生的钻井液、气田水可能会使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差,气田开发过程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很小;(3)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各污染源泄漏工况下,地下水中污染物均具有预测期内浓度低、污染范围小的特征,经采取一定保护和防渗措施,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可以达到相关标准,同时应该加强甲醇污水处理厂的防渗和生产管理,双管齐下,确保避免地下水污染。

唐哲,郑超,王维竹[10](2017)在《高含硫气田水综合处理工程环境监理重点》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含硫含湿天然气开采项目气田水综合处理工程配套设施,根据其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拟采取的水、气处理措施与工艺,分析了气田水综合处理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监理工作,强调环境监理重点为施工期地面防渗处理和污泥处置落实情况,以及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

二、气田水对浅层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田水对浅层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1.2.2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1.2.3 灌区地下水环境
        1.2.4 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1.2.5 关中平原地下水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2.4.1 地层系统
        2.4.2 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结构
第三章 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及成因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质量检验
    3.2 水样点分布情况
    3.3 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
        3.3.1 地下水化学类型统计
        3.3.2 基于GIS模型的水化学类型时空分布
    3.4 关中平原水化学组分来源及形成机理
        3.4.1 物质来源
        3.4.2 离子来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境背景值的地下水化学演化
    4.1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概念
    4.2 水环境单元的划分
    4.3 研究方法
        4.3.1 非参数方法
        4.3.2 参数方法
    4.4 环境背景值
        4.4.1 数据统计特征
        4.4.2 环境背景值计算结果
        4.4.3 阈值的确定
    4.5 基于环境背景值的水化学演化规律
        4.5.1 空间特征
        4.5.2 时间特征
        4.5.3 背景水质评价
        4.5.4 污染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关中平原典型灌区地下水化学研究
    5.1 典型灌区的概况
        5.1.1 泾惠渠灌区
        5.1.2 宝羊灌区
    5.2 研究方法
        5.2.1 均衡区的确定
        5.2.2 地下水水均衡与盐分均衡原理
    5.3 典型灌区的水盐均衡
        5.3.1 泾惠渠灌区水盐均衡计算
        5.3.2 宝羊灌区水盐均衡计算
        5.3.3 泾惠渠灌区与宝羊灌区盐分均衡比较
    5.4 盐分差异影响因素
        5.4.1 地形地貌
        5.4.2 地质与水文地质因素
        5.4.3 均衡项盐分
        5.4.4 灌溉历史
    5.5 灌溉对地下水化学的影响
        5.5.1 灌区地下水的盐分迁移
        5.5.2 灌区氢氧同位素特征
    5.6 灌区水化学成分形成机制
        5.6.1 研究方法
        5.6.2 泾惠渠灌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6.3 宝羊灌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7 灌区地下水管理举措
    5.8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平原地下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6.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6.2 关中平原浅层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
        6.2.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模型参数
        6.2.2 水质特征分析
        6.2.3 致癌风险评估
        6.2.4 非致癌风险评估
        6.2.5 基于Monte Carlo的不确定性分析
        6.2.6 敏感性分析
    6.3 基于健康风险的地下水质安全保障管理措施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矿井水深部转移存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下水回灌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水力压裂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水文地质
    2.1 区域地下水系统
    2.2 区域补径排条件
    2.3 母杜柴登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4 矿井水
    2.5 本章小结
3 宝塔山砂岩与刘家沟组地层特征
    3.1 宝塔山砂岩区域宏观特征
    3.2 刘家沟组地层区域特征
    3.3 MC-1井宝塔山砂岩微观特征
    3.4 MC-1井刘家沟组砂岩微观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宝塔山砂岩水与刘家沟组砂岩水水质特征
    4.1 宝塔山砂岩水
    4.2 刘家沟组砂岩水
    4.3 本章小结
5 刘家沟组低孔低渗砂岩水力压裂增透技术机理
    5.1 水力压裂增透技术概述
    5.2 水力压裂增透过程分析
    5.3 砂岩水力压裂增透微细观结构破坏演化
    5.4 砂岩水力压裂增透过程渗透率变化和评估
    5.5 砂岩水力压裂增透效果
    5.6 储水层天然裂缝与高压矿井水回灌诱导裂缝
    5.7 本章小结
6 高矿化度矿井水深层转移存储潜力
    6.1 转移存储成井技术要求
    6.2 MC-1井水位恢复
    6.3 MC-1孔注水试验
    6.4 矿井水转移存储潜力
    6.5 矿井水转移存储数值模拟
    6.6 本章小结
7 矿井水转移存储的环境影响分析
    7.1 矿井水转移存储地下水流场时空演化
    7.2 矿井水转移存储过程温度演化
    7.3 矿井水转移存储区域水化学时空演化
    7.4 矿井水转移存储对水资源存储的意义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和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长宁页岩气田开发地下水环境风险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概况
    1.1 松散岩类孔隙水
    1.2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1.3 碎屑岩夹碳酸盐裂隙溶洞水
    1.4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1.5 岩浆岩裂隙水
2 页岩气勘探开发工艺流程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节点
3 页岩气开发主要地下水环境风险
    3.1 钻井工程
    3.2 压裂工程
    3.3 排液试气及采输工程
    3.4 返排液回注处理阶段
4 页岩气开发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控
    4.1 钻井过程地下水污染防控
        4.1.1 井位选址调整
        4.1.2 井身结构优化
        4.1.3 环保钻井液体系
    4.2 排液试气及采输阶段地下水污染防控
    4.3 回注阶段地下水污染防控
        4.3.1 地质风险控制措施
        4.3.2 井筒风险控制措施
        4.3.3 长宁页岩气田返排液回注井实例
5 结语

(4)节水改造对沈乌灌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渠道渗漏对地下水及生态的影响
        1.2.2 地下水与农田土壤环境的关系研究
        1.2.3 地下水与区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地下水埋深的测定
        2.3.2 地下水水质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渠系水与地下水环境的关系研究
    3.1 渠系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分析
    3.2 渠系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分析
        3.2.1 夏灌期渠系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分析
        3.2.2 秋浇期渠系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分析
    3.3 渠系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3.3.1 渠系水对地下水电导率、电阻率、溶解性固体、盐度的影响分析
        3.3.2 渠系水对地下水八大离子的影响分析
        3.3.3 渠系水对地下水全盐量、总硬度、总碱度的影响分析
        3.3.4 渠系水对地下水总氮、总磷的影响分析
    3.4 小结
4 灌域农田特征区地下水环境变化对节水改造的响应研究
    4.1 灌域农田特征区地下水埋深的分析
        4.1.1 灌域农田特征区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分析
        4.1.2 节水改造前后农田特征区地下水埋深变化
    4.2 农田特征区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分析
        4.2.1 节水改造对农田特征区地下水电导率、电阻率、溶解性固体和盐度的影响
        4.2.2 节水改造对农田特征区八大离子的影响分析
        4.2.3 节水改造对农田特征区地下水全盐量、总硬度、总碱度的影响分析
        4.2.4 节水改造对农田特征区地下水总氮、总磷的影响分析
    4.3 小结
5 生态特征区地下水环境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5.1 生态特征区地下水埋深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5.1.1 荒地特征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5.1.2 盐碱地特征区地下埋深的变化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5.1.3 渠道旁特征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5.1.4 湖泊旁特征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5.1.5 林地特征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5.2 生态特征区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5.2.1 生态特征区地下水电导率、电阻率、溶解性固体和盐度的变化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5.2.2 生态特征区地下水八大离子的变化分析
        5.2.3 生态特征区地下水全盐量、总硬度、总碱度的变化分析
        5.2.4 生态特征区总氮、总磷的变化分析
    5.3 小结
6 灌域尺度地下水环境时空变化对节水改造的响应
    6.1 灌域尺度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分析
    6.2 灌域尺度地下水水质的时空变化分析
        6.2.1 灌域尺度电导率、电阻率、溶解性固体、盐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6.2.2 灌域尺度对八大离子的时空变化分析
        6.2.3 灌域尺度全盐量、总硬度、总碱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6.2.4 灌域尺度总氮、总磷的时空变化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淮北宿临矿区松散层中层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1.2.2 地下水水质评价
        1.2.3 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1.3 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中层水赋存环境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含隔水层水文特征
        2.4.1 区域含水层(组、段)
        2.4.2 区域隔水层(组)
    2.5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5.1 新生界含水层组
        2.5.2 侏罗系砾岩岩溶含水层
        2.5.3 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
        2.5.4 太灰及奥灰岩溶含水层
    2.6 本章小结
3 采样与测试
    3.1 含隔水层分布
        3.1.1 中层水的界定
        3.1.2 含隔水层分布特征
    3.2 采样点布置
    3.3 采样方法
    3.4 分析测试
        3.4.1 现场测试
        3.4.2 常规水化学测试
        3.4.3 微量元素测试
        3.4.4 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
    3.5 质量控制
    3.6 本章小结
4 浅-中层水水化学特征与联系
    4.1 浅-中层水水化学特征
        4.1.1 常规水化学特征
        4.1.2 微量元素水化学特征
        4.1.3 氢氧稳定同位素水化学特征
    4.2 浅-中层水水化学联系
        4.2.1 基于pH值变化
        4.2.2 基于TDS变化
        4.2.3 基于氟化物含量变化
        4.2.4 基于硝酸盐含量变化
    4.3 本章小结
5 中层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5.1 常规离子组分的演化
    5.2 水化学类型的演化
    5.3 水岩作用的演化
        5.3.1 基于离子组合比分析
        5.3.2 基于主成分分析
    5.4 水化学时空演化特征
        5.4.1 基于主成分得分的时空演化分析
        5.4.2 基于TDS值的时空演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中层水水环境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1 地下水质量分类
        6.1.2 单因子评价
        6.1.3 内梅罗指数法评价
        6.1.4 模糊层次分析法水质评价
        6.1.5 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6.1.6 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6.2 环境健康风险不确定性评价
        6.2.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6.2.2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6.2.3 健康风险评价过程
        6.2.4 蒙特卡罗模拟
        6.2.5 评价结果及讨论
    6.3 水源地保护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地下水年龄
        1.2.2 地下水循环
        1.2.3 地下水更新性
        1.2.4 以往工作基础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2.1.1 地形与地貌
        2.1.2 气象与水文
        2.1.3 社会经济
    2.2 地质构造与地层结构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结构
    2.3 含水层结构与地下水系统
        2.3.1 含水层结构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 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3.1 研究方法
        3.1.1 地下水年龄计算方法
        3.1.2 地下水更新性计算方法
    3.2 数据获取
        3.2.1 地下水水位统测与监测
        3.2.2 地下水水化学样品采集与测试
        3.2.3 地下水同位素样品采集与测试
第4章 盆地水文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特征
    4.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1.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4.1.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2 环境同位素特征
        4.2.1 地表水同位素特征
        4.2.2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盆地地下水年龄分布与规律
    5.1 浅层地下水年龄
        5.1.1 地下水3H年龄
        5.1.2 地下水CFCs年龄
        5.1.3 浅层地下水的年龄结果
    5.2 中深层地下水年龄
        5.2.1 地下水3H年龄
        5.2.2 地下水14C年龄
    5.3 深层地下水年龄
    5.4 典型剖面的地下水年龄分布与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与演化特征
    6.1 地下水循环规律的水动力场研究
        6.1.1 地下水流场总体特征
        6.1.2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6.1.3 地下水水位特征指示的基岩裂隙水的顶托补给
    6.2 地下水循环规律的水化学研究
        6.2.1 岩溶水、裂隙水对孔隙水的补给
        6.2.2 地下水的流动特征
    6.3 地下水循环规律的同位素研究
        6.3.1 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6.3.2 地下水的流动特征
        6.3.3 地下表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6.4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6.4.1 地下水动力场的变化特征
        6.4.2 地下水水化学的演化特征
    6.5 盆地地下水循环的概念模型
        6.5.1 浅层地下水循环
        6.5.2 中深层地下水循环
        6.5.3 深层地下水循环
        6.5.4 典型剖面地下水循环
    6.6 小结
第7章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评估
    7.1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影响因素
        7.1.1 地下水补给方面的影响因素
        7.1.2 地下水径流方面的影响因素
        7.1.3 地下水排泄方面的影响因素
    7.2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定量评估
        7.2.1 地下水年龄对地下水更新性的评估
        7.2.2 地下水补给速率计算
        7.2.3 地下水更新速率计算
    7.3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综合评估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中监控结合技术探讨 ——以川西某石化场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抽水井系统及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石化场地地下水污染事故的预防
    2.1 高浓度、强渗透场地的特点及环保要求
        2.1.1 不同类型场地的环保要求
        2.1.2 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
        2.1.3 某石化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2 石化场地地下水环境的日常保护措施
    2.3 地下水污染事故的处置
第3章 污染事故的预判与预警
    3.1 场地地下水污染预判
        3.1.1 事故情景假设
        3.1.2 场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3 场地数值模型建立
        3.1.4 事故中污染物迁移的预测
    3.2 地下水动态监测方案
第4章 基于监控技术结合的应急响应与处置
    4.1 监控井的应急响应机制
    4.2 监控井的布设原则
    4.3 抽出技术的影响因素
        4.3.1 井群排列的影响
        4.3.2 井间距的影响
        4.3.3 抽水井滤网放置高度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监控结合的抽出优化方案研究
    5.1 监控井布设方案设计
    5.2 监控井设置最优方案的确定
        5.2.1 成本控制最优方案确定
        5.2.2 时间控制最优方案确定
        5.2.3 环境友好最优方案确定
    5.3 小结
第6章 石化场地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中监控结合方法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气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以苏里格气田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中国油气资源现状及开发技术
        1.3.1 中国油气田概况
        1.3.2 油气藏成因
        1.3.3 采油(气)技术
    1.4 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1.4.1 油气田开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4.2 油气田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1.4.3 油气田开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4.4 油气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5 回注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步骤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
    2.3 水文
    2.4 地形地貌
    2.5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工程实施的不同时期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分析
    3.1 勘探期和施工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3.1.1 钻井废水和泥浆
        3.1.2 压裂废水
        3.1.3 井站生活污水
        3.1.4 管道试压废水
        3.1.5 井场生活垃圾
        3.1.6 钻井岩屑
    3.2 运营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3.2.1 天然气凝析水
        3.2.2 清管废渣
        3.2.3 基地和站场生活废水和垃圾
    3.3 退役期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第四章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
    4.1 评价依据与方法
    4.2 评价区近期地下水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4.2.1 评价区内地下水中TDS分布特点
        4.2.2 评价区内地下水中Cl~-分布特点
        4.2.3 评价区内地下水中SO_4~(2-)分布特点
    4.3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
        4.3.1 样品的采集和测试
        4.3.2 评价方法
第五章 工程建设及运行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价
    5.1 评价原则
    5.2 工况
    5.3 地下水流动及污染物迁移模型的建立
        5.3.1 评价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3.2 地下水流动及污染物迁移数学模型
        5.3.3 网格剖分
        5.3.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5.3.5 参数的选取
        5.3.6 源汇项
        5.3.7 模型校正及检验
    5.4 不同工况污染物迁移评价
        5.4.1 钻井过程评价
        5.4.2 废水回注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现状评价小结
    6.2 预测评价小结
        6.2.1 钻井过程评价小结
        6.2.2 废水回注影响评价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杭锦旗气田开发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 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
    2.1 水化学参数统计
    2.2 水质现状分析
3 气田开发对水化学形成的影响
4 气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及防护措施
    4.1 钻井液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防范措施
    4.2 甲醇处理厂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模型分析
        4.2.1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
        4.2.2 计算污染物预测源强
        4.2.3 模拟预测污染范围
5 结论

(10)高含硫气田水综合处理工程环境监理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工程概况
    2.1 水处理工艺环境影响分析
    2.2 废气处理工艺环境影响分析
3 环境监理重点
    3.1 施工期环境监理要点
        3.1.1 与环评相符合性核查
        3.1.2 地面防渗隐蔽工程
        3.1.3 污泥处置措施落实情况
        3.1.4 其他环境监理要点
    3.2 运营期环境监理要点
        3.2.1 环境管理
        3.2.2 环境监测
        3.2.3 运营期其他环境监理重点
4 结论

四、气田水对浅层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D]. 高燕燕. 长安大学, 2020
  • [2]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矿井水深部转移存储机理研究[D]. 陈歌.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长宁页岩气田开发地下水环境风险及防控技术研究[J]. 焦艳军,袁勇,霍小鹏,李烨楠,唐春凌.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0(01)
  • [4]节水改造对沈乌灌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D]. 韩天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淮北宿临矿区松散层中层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 邱慧丽.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6]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D]. 郭春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中监控结合技术探讨 ——以川西某石化场区为例[D]. 李红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3)
  • [8]气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以苏里格气田西区为例[D]. 田玉平. 内蒙古大学, 2018(06)
  • [9]杭锦旗气田开发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影响[J]. 吴初,武雄,钱程,朱阁,张朝君,张宇喆. 煤炭学报, 2017(12)
  • [10]高含硫气田水综合处理工程环境监理重点[J]. 唐哲,郑超,王维竹. 四川化工, 2017(02)

标签:;  ;  ;  ;  

气田水对浅层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