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棉短纤维含量的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军,李丹,宋晨[1](2020)在《棉胎检测工作中常见问题的探讨及建议》文中认为本文以机制梳棉胎和GB/T 35932—2018《梳棉胎》标准为重点,探讨棉胎检测工作中使用说明、网纱、研磨率、包边、梳棉颜色级、短纤维含量、纤维含量等项目的常见问题,并对检测的注意事项、标准的修订完善给出建议。
孟义[2](2020)在《玻璃纤维形貌对AGM隔板生产工艺及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Valve Regulated Lead Battery,VRLA)因其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明显的价格优势,使其几十年间在电池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目前VRLA电池性能提升较慢,原因在于其使用的超细玻璃纤维隔板(Absorptive Glass Mat,AGM)的性能提高较慢。寻找AGM隔板性能的影响因素和改善AGM隔板性能以适应高性能电池的发展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对营口中捷仕达隔板有限公司使用的玻璃纤维原棉、纤维粗细比例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了AGM生产工艺各工序对纤维长度的影响以及纤维对AGM隔板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1)目前,AGM隔板企业用叩解度来间接表示玻璃纤维的长度与直径,叩解度是造纸业中对打浆程度的表示,但叩解度与纤维长度与直径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了准确测量出AGM隔板所用玻璃纤维原棉的长度和直径,依据增强材料纱线试验方法,对玻璃纤维原棉长度直径进行测量分析得出:不同的玻璃纤维原棉直径长度存在较大区别,直径和长度较分散,但是纤维长度一般不大于1.2mm,纤维直径小于7um。性能较好的隔板选用的是永红34°以及天鸿34°两种玻璃纤维棉进行配比生产而成,这两种纤维棉与其他纤维棉最大区别在于玻璃纤维直径在2um以下纤维数量大于60%,且存在20%的1mm以上的长纤维。所以在选取生产AGM隔板玻璃纤维棉时,尽量选取纤维直径在2um以下占比高于60%的纤维,且有不低于20%的1mm以上的长纤维,这为企业选取玻璃纤维原棉提供了参考价值。(2)该企业AGM隔板的生产工艺对玻璃纤维的直径无明显的影响,但制浆变频25HZ的A生产线线和制浆变频20HZ的B生产线都会破坏玻璃纤维长度,且随着制浆时间的增长,制浆对纤维长度的破坏逐渐降低。A线制浆过程玻璃纤维每分钟长度减少0.017mm,而B线制浆过程纤维每分钟长度减0.01mm。A,B线浓浆罐、浓浆高位槽以及流浆箱都对纤维长度有一定的破坏,且浓浆罐至浓浆高位槽过程对纤维长度破坏最明显,A线这一过程纤维长度破坏率为9.5%,B线这一过程纤维长度破坏率为16.97%。这些数据为企业控制玻璃纤维长度提供了理论参考。将生产工艺对纤维长度的破坏程度与玻璃纤维原棉长度联系起来,55%的龙腾29°和45%的嘉瑞海29°两种玻璃纤维棉配比,经B线生产出的隔板与60%的永红34°和40%的天鸿34°两种玻璃纤维棉配比后经A线生产出的隔板具有相同的纤维平均长度。(3)定义直径在3um以下玻璃纤维为细纤维,直径在3um以上为粗纤维,总结出AGM隔板中细纤维占比高时,AGM隔板的定量较大,孔隙率大,回弹率相对较高,拉伸强度高,加压吸酸量高,毛细吸酸高度大,孔径分布较均匀,最大孔径也会较小等优点,但会出现电阻较高,吸酸速率下降影响电池效率等缺点,且细纤维较粗纤维价格上偏高,因此AGM隔板中粗细玻璃纤维比例是影响性能的重要因素。实验的隔板2是目前公司性能最好的隔板,细纤维占比84.8%,粗纤维占比15.2%。通过原棉纤维直径统计表,细分到纤维直径范围,则最优配比为1.97%的直径在0-1um玻璃纤维、63.1%的直径在1-2um玻璃纤维、19.72%的直径在2-3um玻璃纤维、2.17%的直径在3-4um玻璃纤维、6.51%的直径在4-5um玻璃纤维、2.17%的直径在5-6um以及3.43%直径在6-7um玻璃纤维。此配比通过该企业A线生产所得隔板性能最优异,最优工艺为制浆15min,制浆机变频25HZ。此时隔板回弹率(96.1%)、毛细吸酸高度(710mm/24h)、拉伸强度(0.74N/m)明显高于一般商用隔板性能,电阻(0.00044Ω2dm2)也远达要求值。
张子阳[3](2020)在《再生棉纤维可纺性与节能降耗潜力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再生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纺织业作为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不断地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前行,机械法回收废旧纺织品作为一种废弃物重新利用的方式,具有原理简单,污染小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机械回收法的市场准入门槛低,行业生产不规范、机械化程度低,经营管理不善。我国浙江苍南地区从事废旧纺织品机械法开松已有几十年之久,至今很多工作仍需靠劳动力完成,由机械法开松出来的再生棉纤维强力、整齐度较差,长度较短,短绒率较高,多用于生产一些对外表要求不高的织物,极大地限制了再生棉纤维的使用场合与行业发展。目前对于再生棉纤维纺纱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纺纱厂各工序落棉的重复利用上,这类纤维受到的损伤小,用来纺纱较为容易,但由废旧纺织品开松出来的再生棉纤维性能较差。受到被开松织物的影响,再生棉纤维性能也都不相同,目前鲜少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再生棉开松工厂实地调研,研究了不同织物的开松方法,并对不同类型再生棉纤维的可纺性进行了初探,寻找适合再生棉纤维的纺纱工艺。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广再生棉纱,探究机械回收法的节能降耗潜力,对比了原生棉产品与再生棉产品的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状况。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机械法开松再生棉纤维做了介绍,研究了A、B、C三类织物的开松工艺,并对三类再生棉纤维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再生棉纤维相比较于原棉,纤维断裂强度与原棉相差不大,但其伸长率、短绒率与整齐度较差。其次,对再生棉纤维的纺纱工艺进行了探究,寻找了适合再生棉纤维的纺纱工艺流程,发现采用纤维成条仪代替梳棉工序,有利于降低梳理过程对再生棉纤维的损伤。然后采用A、B、C三类再生棉纤维分别与棉进行相同线密度的混纺,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三类再生棉纱进行优选,结果表明A类再生棉纱权重值为0.479,品质最优,因此选取A类再生棉纤维做后一步研究。第三,选取上一步最优品质纤维,即A类再生棉纤维研究混纺比对再生棉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纺纱断裂强力随着再生棉纤维混纺比例的增加而逐步下降,再生棉混用比例为53%时达到临界混纺比,在此处纱线断裂强力急剧下降。受再生棉纤维长度整齐度较差,机械工作状态的影响,纺成的纱线条干较理论值大。毛羽随着再生棉纤维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混纺比为60%时毛羽根数趋于稳定。第四,为获得性能较好的纱线,对再生棉纤维混入量为37.5%的再生棉纱进行转杯纺纱工艺参数:转杯转速、分梳辊转速与捻系数的优化,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用matlab软件绘制了各参数对纱线指标的影响曲面图,发现转杯转速对纱线质量影响较大。然后采用随机方向搜索法寻找最优解,结果表明当转杯速度在61420r/min,分梳辊速度为7405r/min,捻系数为568时纱线性能最优,通过纱线性能测试发现在此工艺参数下的纱线质量比优化前有了很大的提升。第五,为工厂进一步推广机械法开松再生棉纤维,使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为再生棉产品进行评估,利用Simapro软件估算了再生棉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状况,并与原生棉产品做了对比,发现再生棉纤维混入量为37.5%时,相较于原生棉产品,环境影响综合值下降了43.5%。
石振宇[4](2020)在《短纤维种类及工艺设计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原棉、生条、精梳中的短纤维对JC50/MOD50 40SK紧密纺主要成纱质量的影响,并对生产流程中出现短纤维过高的情况进行工艺改进分析。结果发现:随着使用原棉、生条及精梳中的短纤维的种类不同,获得的成纱质量也不同;通过改进工艺过程,可以提高成纱的质量。
曹继鹏,张志丹,张明光,陆惠文[5](2018)在《生条中短纤维含量与成纱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生条中短纤维含量对纱线指标的影响,更好地通过短纤维含量指标对纱线指标进行预测,通过在不同锡林刺辊速度条件下对棉纤维进行梳理,并采用相同的后序工艺进行纺纱,将生产的生条取样,借助USTER AFIS测试仪检测纤维的长度分布,分别统计出10、12、14和16 mm以下4种短纤维的含量,同时借助条干、毛羽和强力测试仪分别检测各种实验条件下生产纱线的条干、强力和毛羽等指标,最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出4种短纤维含量指标与成纱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当梳理工艺变化时,生条中短纤维含量指标与条干部分指标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与成纱强力指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与毛羽指标甚至是负相关。
孔繁荣,陈莉娜,杨明霞[6](2016)在《原棉短纤维含量测试中的纤维损失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原棉短纤维含量是棉花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生产贸易中受到了普遍关注.对罗拉法取样和模拟HVI取样器取样过程中纤维的损失量进行分析可知,使用两种方法在制取试样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较短纤维损失,得到的短纤维测试结果整体偏小.
赵爽[7](2016)在《点取样灰阶法棉纤维长度测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在研究现有的棉纤维长度测试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型快速测试棉花短绒率和各个长度指标的测试方法。通过实验,对所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得到了一系列有关棉花短绒率和各个长度指标测试的结论。论文首先提出棉花短绒率对贸易、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接着,在棉纤维长度分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棉纤维长度测试技术的现状,特别是在短绒率测试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对棉纤维长度的取样方法、测试原理等进行了综合论述。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微量取样的基础上,选择使用镊子在棉散纤维上通过点取样,来满足理想取样方法的要求。点取样时,每次取到的试样量是可控的,取到的纤维少有滑移、丢失及纠缠。由于目前使用的各类型照影机的结构、光电信号处理方式对棉花短绒率测试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论文在测试棉花短绒率时应采用窄宽度扫描线的理论下,提出点取样灰阶法原理:平行均匀光透射穿过取样器上随机抓取并经过梳理的伸直平行的棉纤维束,用数码相机拍摄该棉纤维束的透射光照片,把数码相机存储卡保存的数字影像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借助于Photoshop的明度直方图,记录纤维沿纵向各个位置的光亮灰度平均值,减去相应位置的背景光灰度平均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画出沿纤维长度方向透射光灰度变化曲线,得到棉纤维的照影机曲线,进而在照影机曲线上作图求得各纤维长度指标。在点取样灰阶法原理的基础上,论文通过光线均匀度实验、三角形纸板实验和等长纤维实验验证了点取样灰阶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际测试与罗拉法、AFIS及HVI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论文研究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论文对棉花短绒率和各个长度指标的测试进行了综合的研究,新的测试方法克服了目前HVI由于梳夹取样时根部纤维杂乱无序而无法正确测试短绒率,而罗拉仪测试速度慢、取样量不足等问题,在棉纺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韦京艳,唐淑荣,孟俊婷,褚平,侯爱玲,魏守军[8](2015)在《原棉短纤维界限含量的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探讨不同短纤维界限含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AFIS PRO2单纤维测试仪对同一品种不同果枝不同节位的2种短纤维界限含量分别进行测试,通过总体上的分析以及分不同果枝的分析,得到2个短纤维界限含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为我国短纤维界限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为纺纱厂进行配棉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赵瑞浩[9](2014)在《棉花新国标对HVI测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Uster公司的HVI是现在棉纤维检测仪器的代表,由于其测试准确、快速、测试项目全面和效率高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棉花检测机构和棉纺企业中。随着棉花新国标的实施,棉花颜色级检验取代品级检验,棉花进入到全面的仪器化检测时代,HVI不仅将在棉花的公检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会在棉纺企业的优化配棉、降低生产成本上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这就对HVI检测棉花质量指标的合理性、准确性、科学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研究如何使HVI满足这些要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反射率、黄度这两个反应棉花颜色级的指标与其他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和分析HVI检验棉花颜色级结果是否准确、科学、合理。(2)用HVI测试棉纤维的马克隆值和长强指标,并分别对影响马克隆值和长强指标的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同时结合不确定度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程度。(3)用HVI和AFIS测试棉纤维的短绒率,并分析两种仪器测试结果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用HVI测试棉纤维的长度整齐度和短绒率,并探讨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4)为了适应棉花新国标的要求,尝试在HVI测试棉花质量指标的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反射率与棉花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长度整齐度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正相关性,而棉花黄度与这些质量指标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负相关性;HVI在检验棉花颜色级指标的过程中检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2)HVI在测试棉纤维马克隆值的过程中,测试者对马克隆值的测试结果影响比较显着,两种不同的送样手法对测试结果影响显着,取样质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比较显着,测试次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不显着;结合不确定度分析法,确定了四个因素对马克隆值测试结果的影响程度:送样手法>测试者>取样质量>测试次数。(3)HVI在测试棉纤维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上半部平均长度的过程中,各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程度均是:取样质量>测试者>测试次数,但三个因素对这三个指标的测试结果影响均不显着;结合HVI不确定度主要来自于随机和系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计算出了各因素所占的不确定度分量,可以知道在HVI测试过程中,环境温、湿度、操作人员的操作手法、系统校准、仪器的性能等对HVI测试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通过长度整齐度的引入,得到了棉纤维短绒率和长度整齐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5)提出了 HVI应对棉花新国标测试要求的具体对策。
陆海岸,胡锦智,陆荣生[10](2014)在《短绒率对纱线纺制影响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以企业生产实践为依据,探讨短绒率和短绒率形成原因。在生产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好各工序的短绒率,确保成纱条干不匀、强力、毛羽、纱疵和生产成本不受其影响,纺制出优质的纱线满足后道客户的需求。
二、原棉短纤维含量的测试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棉短纤维含量的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棉胎检测工作中常见问题的探讨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检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
2.1 使用说明的不规范 |
2.2 网纱的特殊处理 |
2.3 研磨率的测定 |
2.4 包边的极差处理 |
2.5 梳棉颜色级的分层分级 |
2.6 短纤维含量的异常 |
2.7 纤维含量的判定 |
2.8 异性纤维的处理 |
2.9 检测面的选定 |
2.1 0 弹棉胎的检测 |
3 建议 |
(2)玻璃纤维形貌对AGM隔板生产工艺及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概述 |
1.2.2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1.2.3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发展 |
1.2.4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应用 |
1.3 AGM隔板 |
1.3.1 隔板的作用 |
1.3.2 AGM隔板的介绍 |
1.3.3 AGM隔板的特性 |
1.3.4 AGM隔板的选材 |
1.3.5 AGM隔板的制备工艺 |
1.3.6 AGM隔板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1.3.7 AGM隔板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
2.1 玻璃纤维原棉及生产工艺浆料中纤维检测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3 玻璃纤维原棉及浆液中玻璃纤维分析 |
2.2 AGM隔板性能测试 |
2.2.1 AGM隔板形貌 |
2.2.2 隔板的厚度 |
2.2.3 隔板拉伸强度的测定 |
2.2.4 隔板电阻的测定 |
2.2.5 隔板最大孔径的测定 |
2.2.6 隔板孔隙率的测定 |
2.2.7 隔板的定量 |
2.2.8 隔板毛细吸酸高度的测定 |
2.2.9 隔板的加压吸酸量 |
2.2.10 隔板水含量的测定 |
2.2.11 隔板的回弹率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玻璃纤维原棉分析 |
3.1.1 玻璃纤维原棉直径分析 |
3.1.2 玻璃纤维原棉长度分析 |
3.1.3 小结 |
3.2 生产工艺参数变化对浆液中玻璃纤维影响分析 |
3.2.1 制浆时间对玻璃纤维的影响 |
3.2.2 生产流程对玻璃纤维的影响 |
3.2.3 小结 |
3.3 玻璃纤维对AGM隔板性能影响分析 |
3.3.1 AGM隔板形貌分析 |
3.3.2 AGM隔板性能分析 |
3.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再生棉纤维可纺性与节能降耗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再生棉纤维开松过程 |
1.2.2 再生棉纤维纺纱工艺 |
1.2.3 再生棉纤维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机械法开松工艺及再生棉纤维性能分析 |
2.1 机械法开松工艺 |
2.1.1 开松前的预处理 |
2.1.2 粗开松 |
2.1.3 精开松 |
2.2 再生纤维性能研究 |
2.2.1 基本性能研究 |
2.2.2 表面形态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再生棉纤维可纺性研究 |
3.1 试验方案设计 |
3.1.1 试验原料与试验流程 |
3.1.2 梳理成条工序 |
3.1.3 并条工序 |
3.1.4 纺纱工序 |
3.2 再生棉纤维优选 |
3.2.1 建立问题递阶层次结构 |
3.2.2 构造判断矩阵 |
3.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2.5 计算各层元素组合权重 |
3.3 混纺比对再生棉纱的质量影响 |
3.3.1 试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
3.3.2 成纱质量测试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杯纺纱主要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的原理与应用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4.3 回归方程系数求解 |
4.4 显着性检验 |
4.5 成纱质量指标与参数关系图绘制 |
4.5.1 断裂强度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
4.5.2 条干不匀率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
4.5.3 粗节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
4.5.4 毛羽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
4.6 最优工艺参数求解 |
4.6.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4.6.2 最优值求解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再生棉节能降耗潜力研究 |
5.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基础 |
5.1.1 生命周期评价概念 |
5.1.2 生命周期评价在纺织服装业的应用 |
5.2 两种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
5.2.1 目的与范围确定 |
5.2.2 清单分析 |
5.2.3 环境影响评价与解释 |
5.3 两种产品生命周期对比评价 |
5.3.1 环境影响分类对比评价 |
5.3.2 环境影响综合值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优化设计回归方程参数计算 |
附录二 优化设计回归系数显着性检验 |
附录三 两种产品环境影响数据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短纤维种类及工艺设计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 |
1.1 试验原理 |
1.2 试验原料 |
1.3 仪器和设备 |
1.4 纺纱工艺流程[4-7] |
1.4.1 Modal纤维纺纱工艺 |
1.4.2 棉纤维纺纱工艺 |
1.4.3 棉与Modal混纺纱工艺 |
1.5 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短纤维种类成纱质量的影响 |
2.1.1 原棉短纤维 |
2.1.2 生条短纤维 |
2.1.3 精梳条短纤维 |
2.2 工艺改进方法 |
2.2.1 清花工序B11 |
2.2.2 梳棉工序 |
2.2.3 精梳工序 |
3 结论 |
(5)生条中短纤维含量与成纱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条件 |
1.3 实验方案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果分析 |
3.1 短纤维含量与成纱条干指标的相关性 |
3.2 短纤维含量与成纱强力指标的相关性 |
3.3 短纤维含量与成纱毛羽指数的相关性 |
4 结束语 |
(6)原棉短纤维含量测试中的纤维损失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棉短纤维含量测试中的纤维损失量分析 |
1.1 罗拉法取样过程中的纤维损失量分析 |
1.1.1 实验 |
1.1.2 结果与分析 |
1.2 模拟HVI大容量检验仪取样器取样过程中的纤维损失量分析 |
1.2.1 实验 |
1.2.2 结果与分析 |
2结论 |
(7)点取样灰阶法棉纤维长度测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短纤维含量的定义 |
1.2 测试SFC的意义 |
1.2.1 SFC对生产贸易的影响 |
1.2.2 SFC对纺纱工艺的影响 |
1.2.3 短绒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1.3 棉花SFC的测试方法和研究现状 |
1.4 棉纤维长度的分布及指标 |
1.4.1 纤维长度根数分布 |
1.4.2 纤维长度根数累积分布 |
1.4.3 照影机曲线 |
1.5 机采棉和手采棉的长度差异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点取样灰阶法测棉花长度研究 |
2.1 常用的棉花长度测量仪器存在如下问题 |
2.2 取样方法的选取 |
2.3 测量方法研究 |
2.3.1 图像获取方法研究 |
2.3.2 灰度 |
2.3.3 明度直方图 |
2.3.4 灰度值读取步骤 |
2.4 扫描线宽度的确定 |
2.5 扫描测试曲线的修正分析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2.7 SFC求取方法的选取 |
2.8 可行性验证 |
2.8.1 实验仪器与工具 |
2.8.2 实验方法 |
2.9 实验及结果分析 |
2.9.1 光线均匀度实验 |
2.9.2 三角形纸板实验 |
2.9.3 等长纤维实验 |
2.10 结论 |
第3章 点取样灰阶法新疆棉实验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数据 |
3.2.1 新陆中37点取样灰阶法实验 |
3.2.2 中棉所37点取样灰阶法实验 |
3.2.3 中棉所68点取样灰阶法实验 |
3.3 结论 |
第4章 点取样灰阶法与HVI、AFIS和罗拉法的比较 |
4.1 点取样灰阶法与HVI的比较 |
4.1.1 短绒率SFC与短纤维系数SFI |
4.1.2 平均长度 |
4.1.3 上半部平均长度UHML |
4.1.4 长度整齐度指数UI |
4.2 点取样灰阶法与AFIS的比较 |
4.2.1 根数短纤维率SFC(n)和重量短纤维率SFC(w) |
4.2.2 根数平均长度L(n)和重量平均长度L(w) |
4.2.3 跨距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比 |
4.2.4 上四分位长度UQL |
4.3 点取样灰阶法与罗拉法的比较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棉花新国标对HVI测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中美棉花标准简介 |
1.3 棉纤维检测技术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
1.4 HVI棉纤维快速测试仪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方案总体设计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2.3 试验条件 |
2.4 试验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VI检验棉花颜色级的试验及结果分析 |
3.1 棉花的反射率(Rd)和黄色深度(+b) |
3.2 棉花颜色级 |
3.3 HVI检验棉花颜色级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VI测试棉花马克隆值的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 单因素试验方差分析方法 |
4.2 有关影响棉花马克隆值测试结果因素的分析 |
4.3 不确定度分析方法 |
4.4 HVI测试棉花马克隆值的不确定度评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VI测试棉花长强指标的试验及结果分析 |
5.1 有关影响HVI测试棉花长强指标结果因素的分析 |
5.2 HVI测试棉花长强指标的不确定度评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HVI测试棉花短绒率的探讨与分析 |
6.1 棉花短纤维含量检测方法 |
6.2 乌斯特HVI和AFIS测试棉花短绒率的对比分析 |
6.3 棉花长度整齐度与短绒率关系的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HVI适应棉花新国标测试要求的对策 |
7.1 HVI的管理措施 |
7.2 HVI的改进措施 |
7.3 全面建立实验室HVI的不确定度评估管理模式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HVI检验棉花颜色级及有关质量指标的试验数据 |
附录2 HVI测试棉纤维马克隆值的试验数据 |
附录3 HVI和AFIS测试棉纤维短绒率的试验数据 |
致谢 |
(10)短绒率对纱线纺制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短绒率的定义 |
2 短绒率的检测 |
3 短纤维的成因 |
3.1 原棉采摘和加工中产生 |
3.1.1 棉花的品种 |
3.1.2 生长环境因素 |
3.1.3 机械加工对原棉纤维的影响 |
3.1.4 掺杂弄假现象 |
3.2 纺纱及织造过程中产生 |
3.2.1 打手速度太高造成 |
3.2.2 牵伸罗拉握持距的不当造成 |
3.2.3 落棉工艺设定太小造成 |
3.2.4 温湿度环境不合理造成 |
4 短绒率的控制方法 |
4.1 标准的制定 |
4.2 原料选择及控制 |
4.2.1 优选棉种, 因地制宜 |
4.2.2 优化加工工艺 |
4.2.3 加工工艺选择 |
4.3 降低纺纱打手速度、优化上车、落棉工艺 |
5 短绒率对成纱质量指标的影响 |
5.1 对牵伸不匀的影响 |
5.2 对强力及CV的影响 |
5.3 对毛羽及CV的影响 |
5.4 对生产及纱疵的影响 |
5.5 对成本及能耗的影响 |
6 结语 |
四、原棉短纤维含量的测试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棉胎检测工作中常见问题的探讨及建议[J]. 马建军,李丹,宋晨. 中国纤检, 2020(11)
- [2]玻璃纤维形貌对AGM隔板生产工艺及性能的影响[D]. 孟义.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3]再生棉纤维可纺性与节能降耗潜力研究[D]. 张子阳. 东华大学, 2020(01)
- [4]短纤维种类及工艺设计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J]. 石振宇. 纺织检测与标准, 2020(01)
- [5]生条中短纤维含量与成纱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曹继鹏,张志丹,张明光,陆惠文. 纺织学报, 2018(12)
- [6]原棉短纤维含量测试中的纤维损失量分析[J]. 孔繁荣,陈莉娜,杨明霞.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7]点取样灰阶法棉纤维长度测试及应用研究[D]. 赵爽. 东华大学, 2016(08)
- [8]原棉短纤维界限含量的分析[A]. 韦京艳,唐淑荣,孟俊婷,褚平,侯爱玲,魏守军. 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汇编, 2015
- [9]棉花新国标对HVI测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赵瑞浩. 东华大学, 2014(05)
- [10]短绒率对纱线纺制影响的探讨[J]. 陆海岸,胡锦智,陆荣生.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