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离子技术在法国航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1](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杨鹏飞[2](2011)在《太赫兹通信系统及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器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到了近现代,借助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与进步,通信技术也得以迅猛发展。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大规模改造自然的需要以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日益社会化和国际话,所需要传递的信息数量几乎每周,每月都呈现创纪录的天文数字。现在已建立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在通信容量和通信效率方面正日益显露出局限性。THz波介于微波与远红外光之间,处于电子学向光子学的过渡领域,它集微波通信与光通信的优点于一体,同时在传输等方面也表现出独有的特性。THz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雷达、遥感、国土安全与反恐、高保密的数据通讯与传输、大气与环境监测、实时生物信息提取以及医学诊断等领域。因此,THz研究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同时,由于太赫兹频段属于空白频段,现在没有分配执照,可望提供固网和移动网的高服务质量(QoS)宽带多媒体10Gb/s左右的无线业务。电子学和光子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数据处理和传输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集成化成为主流的发展方向。传统介质集成光学器件由于衍射极限的限制,在小型化、集成化方面遇到瓶颈。表面等离子体是强烈束缚在金属和电介质材料界面上的一种特殊的电磁场形式。表面等离子体波导有着在亚波长尺度内对光的传导能力。通过适当的波导结构设计,就可以突破衍射极限的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表面等离子波及其器件,希望能够在微纳米级的器件和光回路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太赫兹通信的研究情况;以太赫兹通信系统的整体框架,介绍和分析了太赫兹通信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对太赫兹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做了展望。2.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介绍了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基本原理,特性以及激发方式。3.在传统狭缝等离子波导的基础上提出了异质双圆柱形纳米线等离子波导的结构设计。该结构主体由GaAs以及Ag纳米线组成,通过结构参数的调整,最小可以将波导中的传输模限制在只有衍射极限1/600大小的模场面积中。与此同时,通过结构尺寸的调整我们可以使传输距离增加到mm的范围内。4.通过在金属槽型等离子波导中引入高折射率介质材料,可将传输模能量耦合限制在高折射率材料中,以减少金属损耗。该波导结构设计可将槽型波导所支持的传输距离延长2倍,并且通过调整结构上方涂层折射率可以实现对传输距离的控制。5.利用麦理论讨论了纳米金属颗粒以及纳米金属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光学特性,结合等离子增益补偿原理,提出了具有增益补偿的的金纳米壳等离子激光颗粒的设计,分别对比分析了在包层以及同时在包层和芯中加入增益介质的情况,发现在壳两侧的包层及芯中同时加入增益介质更有利于受激辐射的产生。同时通过调整结构参数,其工作波长可实现在600nm-1000nm区间可调。
王广[3](2010)在《微波与低温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二维FDTD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等离子体隐身是一种利用等离子体回避雷达探测的方法和技术,此方法就其原理而言优点突出,极具发展前景。几个主要的军事大国都积极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工作。目前,此方法和技术尚未发展成熟,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还需要继续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近年来,数值模拟计算研究成效显着,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本文针对两种进气管模型(直型腔体和S型腔体),分别设置结构对照组(直型腔体和S型腔体),和等离子体模型组(腔体内壁覆盖低温离子体层),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腔体结构和等离子体层对于雷达波(电磁波)的屏蔽作用。结果表明,(1)直型金属腔体对电磁波具有强反射特性,S型金属腔体对电磁波的反射相对较弱,反映了结构隐身的作用;(2)腔体内壁覆盖等离子体层后电磁波的回波能量均明显减少,且金属直型腔体加入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吸收更加强,反映了等离子体隐身的作用;(3)结构隐身与等离子体隐身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对于电磁波的隐身作用;(4)等离子体碰撞频率、等离子体电子数密度和入射电磁波频率等因素对于其隐身效果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为低温等离子体隐身方法和技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韦萍兰,何立萍[4](2009)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等离子体实现隐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特点,归纳了等离子体实现隐身的关键技术,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外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导弹和飞机上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应用前景。
吴莹[5](2009)在《激光等离子体的微波干扰和诊断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实验和数值计算研究了激光等离子体对微波传输特性的影响,着重讨论了激光功率密度、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以及碰撞频率对微波反射和透射系数以及反射波频移的影响;并根据反射微波的频谱特性计算了等离子体临界面的运动速度和存在时间。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了微波入射到激光等离子体时的反射和透射系数,研究了等离子体频率以及电子碰撞频率对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因激光等离子体具有很高的频率,当其厚度很小时,仍可以使入射微波发生强烈反射。实验测量了激光等离子体反射微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现反射波向高频和低频两个方向均有频移,该频移分别对应于等离子体膨胀过程和熄灭过程,进而研究了入射激光功率密度以及入射波频率对反射波频移的影响。同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等离子体频率以及电子碰撞频率对反射波频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频率的变化对反射波频移影响较大;而电子碰撞频率的变化对反射波频移的影响较小,但对反射波电场强度的影响较大。实验研究了激光等离子体干扰雷达制导导引头模拟器的可行性,并分析了激光脉冲能量、入射微波的功率以及激光脉冲频率对干扰的影响。通过测量微波被激光等离子体反射时反射波的频谱,结合多普勒频移公式得到了等离子体临界面的最大运动速度,研究了等离子体临界面的运动速度与激光功率密度以及等离子体临界面电子密度的关系。基于序列脉冲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对反射微波的调制作用,提出了一种测量等离子体存在时间的方法。通过测量反射波的频谱计算了等离子体的存在时间,结果表明高密度等离子体层的存在时间较低密度等离子体层的存在时间短;且作用激光功率密度增加时,激光等离子体对后续激光的吸收增加,但其存在时间反而减小。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激光等离子体干扰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为等离子体特性参量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于爽,曹立辉,陈金来[6](2009)在《等离子体天线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文中研究说明等离子体天线具有隐形性、低噪声、灵活的方向性等显着优点,因此,等离子体天线技术成为各军事大国大力研究的一项技术。本文先介绍了等离子体天线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列举了等离子体天线的优点,最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等离子体天线技术的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
马洪霞[7](2009)在《等离子体技术在军事和航天领域的应用》文中认为目前,等离子体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在工业和家电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军事和航天领域的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跟踪等离子体技术发展动态,详细介绍了等离子体技术在军事和航天领域的发展概况和应用前景。
王野[8](2008)在《等离子隐身真的就那么神吗?》文中指出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最近一段时间里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随着不久前俄罗斯公布了"PAK-FA"计划后,航空迷们对等离子体隐身的讨论又进入到了一个高潮。目前关于 PAK-FA 的报导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而此前传闻最多和最令大家感兴趣的是俄罗斯将采用所谓的等离子隐身
王野[9](2006)在《电磁亦疯狂——主动反雷达隐身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隐身飞机的首次亮相在1989年12月20日,主角是美国的F-117,突袭目标为巴拿马军营。如果说当时F-117给人留下的印象还只是奇怪的外形的话,那么到了1991年1月17日,F-117这种奇怪的飞机才真正向世人展示了它的威力。空袭的第一天,F-117A便大显神威,摧毁了伊拉克的通信中心、预警雷达站、防空系统指挥机构、国防部、情报部以及内务部等重要指挥机构a,为美军后续机群的出击铺平了前进的道路。画面转到1999年3月27日,在南联盟贝尔格莱德市郊,F-117残骸上,南联盟市民举起嘲讽的标语:"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是隐身的!"这是这种不可一世的飞机首次折戟沉沙。2005年12月15日,美国新一代隐身飞机F-22A宣布服役,与此同时,美空军透露可能让F-117提前退役,据称前者集隐身、超音速巡航和攻击力于一身,威力要远高于后者。套用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台词:这正是"去了一个狠的,来了一个更狠的。"隐身飞机正变得越来越凶狠。近年来的数次战争与冲突大大提高了空军在诸兵种中的地位,空军的战机、无人机甚至空地导弹的发展也向更高层次迈进,其中隐身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消息称,俄罗斯有意重新启动第五代战机发展计划,欧洲启动自己的隐身无人机计划,他们都试图在隐身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控制技术或低可探测性技术,即一种很难被探测或被敌发现的距离很短的技术,这意味着在战场上自己可以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占据先机。隐身技术可分为无源隐身(又称被动/消极隐身)和有源隐身(又称主动/积极隐身)技术两大类。前者尽量减少目标本体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主要是通过降低飞行器自身的电磁、红外、可见光、声音等可探测特征,使敌方各种探测系统不能提前发现或发现概率很低,发现距离缩短,即使被发现,其防御系统也已来不及作出反应。而后者主要是采用有源或无源的电子干扰以及光电对抗等方法来欺骗、干扰、迷惑、阻断对方的探测系统,减少被敌雷达、红外、可见光等各种探测系统发现的可能。由于目前侦察探测系统有雷达、红外、可见光、电子、声波等探测系统,所以隐身技术也相应地包括反雷达、反红外、反可见光、反电子、反声波探测等隐身技术。其中反雷达占主要部分,其次是反红外,然后才是反可见光等。本专题将重点介绍飞行器的雷达隐身技术,其次介绍飞行器的红外隐身技术和可见光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又分被动隐身技术和主动隐身技术两部分。
孟新强[10](2005)在《国外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分析(续)》文中提出
二、等离子技术在法国航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离子技术在法国航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1 聚乙烯(PE) |
2.2 聚丙烯(PP) |
2.3 聚氯乙烯(PVC) |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1 尼龙(PA) |
3.2 聚碳酸酯 |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1 聚苯硫醚(PPS) |
4.2 聚醚砜(PESU) |
4.3 聚芳醚酮(PAEK) |
4.4 液晶聚合物(LCP) |
5 热固性树脂 |
5.1 酚醛树脂 |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
5.1.4 结语 |
5.2 聚氨酯(PU) |
5.2.1 全球投资近况 |
5.2.2 聚氨酯原材料 |
5.2.3 建筑节能 |
5.2.4 汽车用聚氨酯 |
5.2.5 医用聚氨酯 |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
5.2.8 小结 |
5.3 环氧树脂 |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
5.3.1. 1 双酚A(BPA) |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
5.3.4 新产品[153-159]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5.3.5. 1 涂料[161-183] |
1)管道及储罐 |
2)建筑 |
3)汽车 |
4)船舶 |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
1)汽车 |
2)石墨烯/航空航天 |
3)船舶 |
4)运动器材 |
5.3.6 结语 |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
5.4.1 市场动态 |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2)太赫兹通信系统及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THz通信意义及发展 |
1.1.1 太赫兹波的性质 |
1.1.2 太赫兹通信的意义 |
1.1.3 THz通信研究概况 |
1.2 表面等离子器件的研究与应用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THz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设计新设想 |
2.1 THz通信关键设备及技术 |
2.1.1 高功率太赫兹信号发射机研究方案 |
2.1.2 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技术研究 |
2.1.3 适用于太赫兹系统的高效信道编码方案 |
2.1.4 适用于太赫兹系统的先进电信号处理算法方案研究 |
2.2 ToF室内无线局域网传输系统新设想及关键技术 |
2.2.1 方案设计 |
2.2.2 ToF毫米波的光产生方案 |
2.2.3 ToF毫米波副载波的全光宽带多制式相位调制技术方案 |
2.2.4 多路单边带调制毫米波ToF的波分复用/解复用方案 |
2.2.5 毫米波ToF在光纤中传输的损伤机制和补偿技术研究 |
2.3 太赫兹通信展望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理论 |
3.1 金属的电磁特性 |
3.2 金属的Drude模型 |
3.3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激发理论 |
3.4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激发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表面等离子体数值计算方法 |
4.1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
4.1.1 时域有限差分法基本理论 |
4.1.2 边界条件的选取 |
4.1.3 数值稳定性分析 |
4.2 有限元方法 |
4.3 有效折射率法 |
4.4 其它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设计研究 |
5.1 狭缝波导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
5.2 异质双圆柱纳米线等离子波导结构设计与仿真 |
5.3 异质夹层槽型等离子波导设计与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纳米颗粒等离子激光器 |
6.1 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特性 |
6.1.1 实心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 |
6.1.2 带有介质壳的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 |
6.1.3 金属壳纳米颗粒光学特性 |
6.2 具有增益补偿的表面等离子激元的传输 |
6.2.1 增益基本原理及常用增益介质 |
6.2.2 表面等离子激元在金属/增益介质开平面上的传输 |
6.3 金纳米壳等离子激光器设计与仿真 |
6.4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的论文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微波与低温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二维FDTD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研究背景 |
1.2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
1.2.1 等离子隐身机理 |
1.2.2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优点及缺点 |
1.3 等离子体的FDTD方法 |
1.4 等离子体的FDTD方法的研究进展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等离子体的基础理论 |
2.1 等离子体的特征和等离子体判据 |
2.1.1 等离子体的整体特征 |
2.1.2 等离子体判据和德拜长度 |
2.1.3 等离子体频率 |
2.1.4 等离子体回旋频率 |
2.2 产生隐身等离子体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2.2.1 隐身等离子体方法简介 |
2.2.2 各国等离子体研究进展 |
2.3 小结 |
3 FDTD法对电磁波的数值模拟 |
3.1 电磁波的数值方法概述 |
3.2 FDTD方法的概念 |
3.3 非磁化等离子体FDTD算法的稳定性条件 |
3.4 PLJERC-FDTD算法 |
3.5 小结 |
4 用FDTD法对二维电磁波在直型腔体中传播的数值模拟 |
4.1 直型腔体的选取以及等离子参数的选择 |
4.2 等离子体碰撞频率为8GHz时的衰减情况(v_t=8GHz) |
4.3 等离子体碰撞频率为30GHz时的衰减情况(v_c=30GHz) |
5 用FDTD法对二维电磁波在直型腔体中传播的数值模拟 |
5.1 S型腔体模型设计 |
5.2 等离子体碰撞频率为8GHz时的衰减情况(v_c=8GHz) |
5.3 等离子体碰撞频率为30GHz时的衰减情况(v_c=30GHz) |
5.4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原理和方法 |
1.1 原理 |
1.2 方法 |
2 特点 |
3 关键技术 |
4 国外研究现状 |
5 在导弹和飞机上的应用 |
5.1 用于弹道导弹中段隐身 |
5.2 用于飞机隐身 |
6 结束语 |
(5)激光等离子体的微波干扰和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准经典方法 |
1.3.2 时域有限差分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理论和实验研究现状 |
1.4.2 工程实现现状 |
1.4.3 遇到的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激光等离子体的相关知识 |
2.1 等离子体的分类 |
2.2 等离子体的特征参数 |
2.3 激光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 |
2.4 激光等离子体的电离机制 |
2.4.1 多光子电离机制 |
2.4.2 雪崩电离机制 |
2.5 激光等离子体的参数测量 |
2.6 本章小结 |
3 FDTD法研究微波在激光等离子体中反射和透射 |
3.1 FDTD法的相关基础知识 |
3.1.1 Maxwell方程的差分格式 |
3.1.2 数值稳定性 |
3.1.3 PLRC-FDTD算法的迭代 |
3.1.4 吸收边界条件 |
3.2 数值模拟过程中激光等离子体模型的建立 |
3.2.1 均匀等离子体薄板模型 |
3.2.2 非均匀激光等离子体模型 |
3.2.3 时变等离子体模型 |
3.3 不同等离子体分布模型的微波反射、透射系数的计算结果和讨论 |
3.3.1 均匀等离子体中等离子体频率对微波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影响 |
3.3.2 均匀等离子体电子碰撞频率对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影响 |
3.3.3 等离子体厚度对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影响 |
3.3.4 非均匀等离子体对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影响 |
3.3.5 时变等离子体对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激光等离子体致反射微波产生频移的研究 |
4.1 实验研究激光击穿空气产生的等离子体对反射波频移的影响 |
4.1.1 实验原理 |
4.1.2 实验装置 |
4.1.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4.2 激光击穿铜靶产生的等离子体对反射波频移的影响 |
4.2.1 实验装置 |
4.2.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4.3 FDTD法研究激光等离子体对反射波频移的影响 |
4.3.1 反射波不产生频移的情形 |
4.3.2 反射波频率增加的情形 |
4.3.3 反射波频率减小的情形 |
4.4 本章小结 |
5 激光等离子体对导引头模拟器干扰的实验研究 |
5.1 雷达制导及其干扰原理 |
5.2 透射波对导引头模拟器的压制干扰 |
5.2.1 实验装置 |
5.2.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5.3 反射波对导引头模拟器的欺骗干扰 |
5.3.1 实验装置 |
5.3.2 激光脉冲能量对干扰的影响 |
5.3.3 入射微波功率对干扰的影响 |
5.3.4 激光脉冲频率对干扰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利用微波诊断激光等离子体的特性参量 |
6.1 等离子体诊断方法 |
6.1.1 微波干涉法 |
6.1.2 微波反射法 |
6.1.3 微波辐射法 |
6.1.4 微波散射法 |
6.1.5 其他方法 |
6.2 利用微波反射谱诊断激光等离子体临界面的运动速度 |
6.2.1 实验原理 |
6.2.2 激光击穿空气产生等离子体临界面的运动速度 |
6.2.3 激光击穿铜靶产生等离子体临界面的运动速度 |
6.3 利用微波反射谱诊断激光等离子体的存在时间 |
6.3.1 实验原理 |
6.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等离子体天线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等离子体天线的优点 |
2.1 隐形性 |
2.2 低噪声 |
2.3 灵活的方向性 |
3 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 |
3.1 等离子体天线方面 |
3.2 等离子隐形方面 |
4 国内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 |
5 结 论 |
(7)等离子体技术在军事和航天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武器装备的隐身 |
2.1 隐身原理 |
2.2 隐身的特点 |
2.3 研究概况 |
2.4 解决思路 |
3 具有隐身功能的等离子体天线 |
3.1 基本原理 |
3.2 天线特点 |
3.3 研究概况 |
4 等离子体技术在空间推进装置上的应用 |
4.1 基本原理 |
4.2 应用范围 |
4.2.1 军用飞行器 |
4.2.2 星际飞行器 |
4.3 研究概况 |
5 结语 |
(9)电磁亦疯狂——主动反雷达隐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 |
电磁对消技术 |
雷达干扰技术 |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
四、等离子技术在法国航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 [2]太赫兹通信系统及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器件研究[D]. 杨鹏飞. 天津大学, 2011(05)
- [3]微波与低温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二维FDTD模拟[D]. 王广.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4]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J]. 韦萍兰,何立萍.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09(05)
- [5]激光等离子体的微波干扰和诊断研究[D]. 吴莹.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4)
- [6]等离子体天线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J]. 于爽,曹立辉,陈金来.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09(S1)
- [7]等离子体技术在军事和航天领域的应用[J]. 马洪霞.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7)
- [8]等离子隐身真的就那么神吗?[J]. 王野. 航空知识, 2008(10)
- [9]电磁亦疯狂——主动反雷达隐身技术[J]. 王野. 现代兵器, 2006(05)
- [10]国外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分析(续)[J]. 孟新强. 飞航导弹,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