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

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

一、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唐文倩[1](2021)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智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刘珍[2](2020)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自身所处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未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个体和环境因素如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以及人格等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探讨了负性生活事件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以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以气质性乐观作为调节变量考察了其内部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修订版生活倾向问卷》对46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382份。使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利用PROCESS宏进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积极应对方式以及气质性乐观水平均较强。气质性乐观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男性的气质性乐观水平要低于女性。消极应对方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相比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大一年级学生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最大,大四年级学生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最小。(2)大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气质性乐观与主观幸福感均显着相关。其中负性生活事件可以显着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显着正向预测消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显着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积极应对方式和气质性乐观显着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3)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为33.91%,积极应对的中介效应为18.83%。(4)气质性乐观调节了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但同时还发现气质性乐观也可以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而且当不加入应对方式这一中介变量时,气质性乐观可以直接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贺静[3](2019)在《不同身体练习方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疲劳的消除,免疫系统的恢复、整合,以及记忆的巩固,而长期睡眠问题会降低认知功能、食欲和免疫功能,对情绪和葡萄糖代谢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发现,从事规律性运动可以有效地刺激相关睡眠因子的分泌水平,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因睡眠问题而引起的身体疾病。但已有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多以小群体的现状调查为主,缺少在大样本的支持下探讨体力活动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有关睡眠的运动干预实验研究方面,多采用结果性评价,缺乏全程监测;睡眠质量评价方面,以单一测量工具较多,采用主观、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此外,力量练习、耐力练习以及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仍待进一步讨论,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的单次运动时长以及时间段尚存争议。研究目的:通过本研究,寻求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较佳的身体练习形式、运动时长和运动时间段,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运动干预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睡眠生理机制、影响因素、运动干预研究以及测量工具进行阐述,初步确定了研究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七大地理分区1680名大学生(男698;女973)睡眠质量的调查,发现存在主要睡眠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实验法对大学生进行不同运动干预的实验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由此筛选出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过较佳的身体练习形式、时长和时间段。研究结果:1、对我国七大地理分区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PSQI得分≥8的人数高达633人(37.88%),男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7.36±2.57,女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7.17+2.36。PSQI各因子得分排名前三的是: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状态焦虑(0.596)(29)人际关系(0.546)(29)健康与适应情况(0.216)(29)受惩罚(0.160)(29)亲友与财产丧失(0.104)(29)其它(0.099)(29)三十到五十九分钟的运动(0.066)(29)中等强度的运动(0.065)。2、经过一次性力量、耐力及其组合练习,耐力组男、女大学生睡眠效率显着性增加(P(27)0.05),力量组女大学生睡眠潜伏期和夜间清醒次数、组合组男大学生的夜间清醒时间在实验前后均显着性下降(P(27)0.05);三个运动实验组男大学生的褪黑素和皮质醇以及女大学生的皮质醇分泌水平均显着性增加(P(27)0.05),运动实验组男、女大学生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变化值与对照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5)。3、经过八周力量、耐力及其组合练习后,三个运动实验组男、女大学生上床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早起感觉、夜间觉醒时间均显着性下降(P(27)0.05),睡眠效率及睡眠时间显着性增加(P(27)0.05),实验组男、女大学生褪黑素、皮质醇显着性增加(P(27)0.05)。且各组别以上指标变化值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5)。与耐力组和力量组相比,力量与耐力组合组大学生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褪黑素以及皮质醇变化幅度较大。4、经过八周不同时长的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之后,三个运动实验组大学生上床时间显着性提前(P(27)0.05),入睡时间/睡眠潜伏期、夜间清醒次数、夜间觉醒时间和早起感觉得分显着性下降(P(27)0.05),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显着性增加(P(27)0.05),褪黑素、皮质醇分泌水平显着性增加(P(27)0.05),各个组别以上指标变化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5),与30MIN组、60MIN组相比,45MIN组大学生睡眠时间、夜间觉醒时间、褪黑素以及皮质醇的变化幅度较大。5、经过八周不同时间段的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之后,运动实验组大学生上床时间、起床时间显着性提前(P(27)0.05),入睡时间/睡眠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早起感觉得分和夜间觉醒时间均显着性下降(P(27)0.05),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效率均显着提高(P(27)0.05),褪黑素、皮质醇在实验前后均显着增加(P(27)0.05),各组别指标变化值差异显着(P(27)0.05)。下午组大学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夜间觉醒时间变化均值与早晨组和晚上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27)0.05),并且下午组的变化幅度较大。结论:1、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严重,其主要睡眠问题主要有:睡眠时间过短、入睡时间过长和日间功能障碍;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状态焦虑、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健康与适应情况、受惩罚、亲友与财产丧失)、运动(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等。2、一次性不同形式的身体练习(力量、耐力及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均可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睡眠效率,缩短入睡时间。但是,身体练习形式不同,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也不一样。3、八周不同形式的身体练习均可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使大学生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提前,减少入睡时间和夜间清醒次数,增加睡眠时间,促进精力恢复,提高睡眠效率,其中,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较佳。4、不同时长(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的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均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其中,45分钟的运动时长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较佳。5、不同时间段(早上、下午和晚上)45分钟的的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均可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其中,下午进行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较佳。

林燕媛[4](2019)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关系 ——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提出学业成就是反映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和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本研究关注影响学业成就的内在机制。而青春期的初中生不仅面临身心发展的变化,也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负性生活事件,并且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水平的高低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反应状况,进而对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学业成就情况产生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负性生活事件、情绪智力、心理韧性与学业成就四者的内在作用关系。研究一以1172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另外,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和初中生学业成就分别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2)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学业成就有显着的直接效应,能够负向预测初中生学业成就。(3)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除了各自独立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学业成就之间起中介作用,情绪智力还能通过影响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就,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共同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学业成就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研究二着眼于提高初中生心理韧性和学业成就的有效途径,根据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IRP国际复原力项目和团体动力学理论等编制出针对初中生心理韧性的训练课程,并在实验组班级中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实施,希望提高初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而提升其学业成就,为教育教学实践领域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心理韧性团体辅导方案。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接受为期8周的心理韧性团体辅导干预后,其心理韧性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其后测的心理韧性水平和学业成就得分显着高于前测,而且后测的心理韧性与初中生学业成就显着正相关。

刘壮壮[5](2019)在《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和平顶山市的中职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该群体的手机依赖的现状、特点及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倾向的关系,探索生活事件对手机依赖影响的内在机制,为中职生改善手机依赖倾向,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方式,来了解乌鲁木齐市和平顶山市的861名中职生的具体情况,测量问卷包括青少年流动性情况问卷、手机成瘾指数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以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使用SPSS22.0对所得数据处理,以了解现阶段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特征,探究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中的具体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程度显着低于理论均值,手机依赖检测率为24.0%。(2)中职生手机依赖水平在恋爱状态、流动性上的差异明显,而在年级、性别和生源上不存在差异。(3)中职生的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间呈显着正相关,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间呈显着负相关,且高手机依赖程度学生的生活事件水平显着高于低手机依赖程度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显着低于低手机依赖倾向学生。(4)中职生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影响手机依赖的过程里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占总效应的16.96%,链式中介模型表明,生活事件既能分别通过心理弹性的支持力来影响中职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还能通过支持力-个人力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而影响手机依赖倾向。由此可以得出本研究的结论,现阶段中职生手机依赖状况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中职生手机依赖水平在恋爱状态、流动性上差异较大,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相关显着,且心理弹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支持力是影响更为直接的因素。因此,降低中职生生活事件水平,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特别是完善外部保护性因素方面,构筑该群体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对降低中职生手机依赖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郭玉江[6](2017)在《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的关系:两种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文中指出目的和方法:为探讨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的关系,以及2种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效应,采用问卷对208名在役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对运动员心理疲劳有显着性负向影响,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有显着性正向影响;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运动员采用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和集中处理情绪应对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实际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与心理疲劳的关系有显着的调节效应,经常采用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的运动员获得越多的主观支持其心理疲劳反而越高。结论:社会支持在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之间起调节效应,其中主观支持维度起主要调节效应;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不显着,建议开展运动员实际支持量大小和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等方面研究。

万红[7](2017)在《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心理一致感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家庭、学习、工作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类紧张性刺激,高中生生活压力事件主要来源于受惩罚、丧失、人际压力和学习压力方面;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在学习中可能开始退缩或不愿投入精力,最后导致了身体、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耗竭,进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目标和理想,学习成绩降低的同时,自我价值感也有所降低,高中生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低成就感维度;应对方式是指个体为了控制、降低或者最小化压力性事件而做出行为或者心理方面的努力,包括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类;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对生活的总体的感受和认知,即一种普遍、持久、深入的自信心,是一种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高中生的心理一致感集中表现在可理解感和可控制感方面。高中生的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心理一致感能够增强生活事件与积极应对方式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影响学习倦怠水平。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一致感量表对陕西省两所高中8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经统计检验上述四个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适用于本研究;(2)高中生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受惩罚、丧失、人际压力和学习压力方面,其中家住农村的学生高于家住城镇的;(3)高中生学习倦怠现象在低成就感维度表现明显,非班干部高于班干部,文科高于理科,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高三学生高于高一和高二;(4)在高中生积极应对方式方面,班干部高于非班干部,家住城镇的高于家住农村的;家住城镇的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也高于家住农村的;(5)高中生心理一致感理科高于文科,班干部高于非班干部;(6)高中生生活事件、学习倦怠、应对方式和心理一致感四者之间均显着相关;(7)高中生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8)高中生心理一致感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即调节了生活事件与积极应对的关系。

吴敏[8](2014)在《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结构、测量与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组织压力是指个体在与组织环境持续互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刺激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压力感,这些刺激因素统称为组织压力源。在具体研究中,组织压力源主要是从领导、文化、团队、后勤、人际关系、运动生涯等方面提取。由于竞技体育本身固有的竞争性和挑战性,运动员不可避免地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压力会给运动员个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引起运动员的焦虑情绪、攻击行为、低满意度,进而影响其竞赛成绩和身心健康。当运动员感到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无法应对体育组织环境的需求时,运动员可能会产生倦怠体验,甚至在运动生涯的顶峰时期退出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目前,运动员的组织压力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对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题展开了系列实证研究,首先,界定了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概念,检验了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结构,修订了组织压力源测量工具,并调查分析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及相关变量的现状;其次,探索了组织压力源对运动员倦怠影响的作用机制,考察了个体变量(心理坚韧性)和环境变量(社会支持)在组织压力源影响运动员倦怠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管理策略。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修订后的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包括执教、选拔、目标和发展、团队和文化、后勤和管理等五个因子,组织压力源五因素结构适用于中国运动员的测量。2.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组织压力源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压力源得分从高到底依次为,目标和发展压力源、执教压力源、选拔压力源、团队和文化压力源和后勤和管理压力源。其中,男运动员感受到的后勤和管理压力源程度高于女运动员;16岁以下运动员感受到的后勤和管理、团队和文化压力源相对更大;体能和技能类运动员感受到执教压力源程度高于异属多项类运动员,但感受到的选拔压力源程度要低;二级运动员感受到团队和文化压力源程度高于国际健将、运动健将和一级运动员。3.我国优秀运动员倦怠总体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倦怠得分从高到底依次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贬低。其中,男运动员运动贬低得分高于女运动员;21岁以上运动员成就感降低得分低于20岁以内的运动员;技能类运动员成就感降低和运动贬低得分高于体能运动员;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运动贬低和运动员倦怠得分普遍高于国际健将和运动健将级运动员。4.社会支持各维度(情绪、信息、尊重和有形支持)对运动员倦怠均有负向预测作用;情绪支持对目标和发展、后期和管理、选拔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情绪支持可以缓冲以上三个压力源对倦怠的负面影响;信息、尊重支持对目标和发展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信息、尊重支持可以缓冲该压力源对倦怠的负面影响;有形支持对目标和发展、后期和管理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有形支持可以缓冲以上两个压力源对倦怠的负面影响。5.心理坚韧性各维度(坚定、自信和控制)对运动员倦怠均有负向预测作用:坚定对目标和发展、团队文化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坚定可以缓冲以上两个压力源对倦怠的负面影响:自信对目标和发展、后期和管理、团队和文化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自信可以缓冲以上三个压力源对倦怠的负面影响;控制对目标和发展、选拔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控制可以缓冲以上两个压力源对倦怠的负面影响。6.结合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有效应对运动员常见组织压力源的管理对策,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增强运动员社会支持和培养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相关途径。

陈祥岩[9](2013)在《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借助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对优秀运动员的生活史进行追溯式考察,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实证研究的个案分析。研究者通过走进优秀运动员的生活,倾听优秀运动员的声音,解析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在聆听讲述和梳理他们人生轨迹的过程中,笔者似亲历了一次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变迁和体育发展,他们每个人生轨迹的转变,都引发着笔者深刻的思考,尤其是他们在体育道路上的经历和转折点上,更是折射出中国体育发展变迁的痕迹。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分析,作为一个社会环境中的人,优秀运动员生命轨迹的形成受所处的历史时空、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生命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交互建构;作为一个举国体制培养下的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生命轨迹特征。本文所要力图回答的问题是: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的图景及其特殊生命历程的形成机制。即从宏观的社会视角,纵览优秀运动员的整体生命历程;从微观的体育视域,呈现不同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历程的样态;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特有的生命历程轨迹进行分析,寻找优秀运动员与普通人的生命历程的异质性轨迹特征;通过异质性特征反观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优秀运动员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对竞技体育发展带来有意义的启示。从历时性角度呈现社会环境影响、重要他人建构、生命事件影响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重构四个不同类型的生命历程,解析个案,分析形成机理;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受其所经历的社会重大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社会制度和相互联系的生命等因素的构建,个体主观能动性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不同互动关系形成了优秀运动员差异化的生命历程图景。从共时性的视角,在生命历程理论“轨迹”、“转变”与“延续”的框架中对优秀运动员群体的“公共生命历程阶段”(进入专业队、专业运动队生涯、退役、就业)中转变的发生机制及轨迹延续的状态进行分析,探究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轨。以生命历程的四个分析范式为维度探寻优秀运动员生命轨迹的致因,分析发现竞技体育制度、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环境、地域环境、社会重大事件、家人、教练员和队友、个体生命事件等因素对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具有构建和影响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重构作用。通过对优秀运动员运动轨迹的分析,归纳出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特征:优秀运动员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开始的早期性、专业与职业发展的高度同一性、就学顺序异于常态、体制性的文化教育困境、学生与运动员角色内冲突、运动生涯期间社会化的“孤岛期”、二次就业的必然性等特征。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需求并非常规的文化教育,主要是能力教育,应树立运动员“需求式”能力教育的文化教育理念;根据优秀运动员的需求,从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四个模块提供优秀运动员需要的教育;针对运动员学习时间少、零散、不规律的特点,采取学分制管理和多样化的授课形式,积极开发隐性课程。本着破解“孤岛期”社会化过程存在的问题为原则,提出促进“孤岛期”正常社会化、创造优秀运动员“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的优秀运动员培养对策。

戴群,吉承恕[10](2011)在《《大学生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中文版(LESCA)的信、效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大学生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LESCA)中文版的信、效度进行评价。方法:通过量表的翻译、回译及文化调适,建立LESCA的中文版。总共测量了619名大学生运动员,分别以《生活事件量表》(LES)为复本,以《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为校标,分别对LESCA的内容效度、实证效度进行了验证;以LESCA间隔4周的重复测量对其重测信度进行验证。结果:LESCA与LES的积极事件、消极事件和总得分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75、0.71;LESCA的消极事件和总得分与CSAI-2各分量表的得分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71、-0.63、0.54、0.67、-0.57;LESCA的积极事件、消极事件和总得分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84、0.81。结论:LESCA拥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实证效度和重测信度;LESCA的各项目内容比较适合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群体。

二、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1.1.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1.1.3 主观幸福感理论
        1.1.4 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
    1.2 负性生活事件的研究综述
        1.2.1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1.2.2 负性生活事件的测量
        1.2.3 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3 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1.3.1 应对方式的概念
        1.3.2 应对方式的测量
        1.3.3 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4 气质性乐观的研究综述
        1.4.1 气质性乐观的概念
        1.4.2 气质性乐观的测量
        1.4.3 气质性乐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5 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性乐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6 问题提出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2.2.1 生活事件量表
        2.2.2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2.2.3 主观幸福感量表
        2.2.4 修订的生活倾向问卷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分析
    3.2 各量表信度检验分析
    3.3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各变量的人口学差异检验分析
        3.4.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检验分析
        3.4.2 各变量的年级差异检验分析
        3.4.3 各变量的生源地差异检验分析
        3.4.4 各变量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检验分析
    3.5 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气质性乐观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
    3.6 整体回归分析检验假设分析
    3.7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3.8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分析
        3.8.1 气质性乐观在消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中介的调节作用分析
        3.8.2 气质性乐观在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中介的调节作用分析
第4章 分析讨论
    4.1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性乐观、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分析
    4.2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性乐观、主观幸福感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4.3 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型乐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4.4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气质性乐观的调节效应分析
    4.6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文献参考
附录
致谢

(3)不同身体练习方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睡眠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
        1.1.2 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日益凸显
        1.1.3 规律性运动是睡眠改善的良好助剂
        1.1.4 睡眠质量运动干预研究彰显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睡眠生理调控机制研究
        1.3.3 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1.3.4 睡眠质量运动干预实验研究
        1.3.5 睡眠质量测量工具应用研究
        1.3.6 文献总结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2.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框架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3.1.1 我国大学生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1.2 我国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各因子得分
        3.1.3 我国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排序
        3.1.4 小结
    3.2 一次性力量、耐力及其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3.2.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2.2 不同组别大学生加速度计测量指标变化
        3.2.3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
        3.2.4 小结
    3.3 八周力量、耐力及其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3.3.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3.2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日记测量指标变化
        3.3.3 不同组别大学生加速度计测量指标变化
        3.3.4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
        3.3.5 小结
    3.4 不同时长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3.4.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4.2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日记测量指标变化
        3.4.3 不同组别大学生加速度计测量指标变化
        3.4.4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
        3.4.5 小结
    3.5 不同时间段力量与耐力组合练习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3.5.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3.5.2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日记测量指标变化
        3.5.3 不同组别大学生加速度计测量指标变化
        3.5.4 不同组别大学生睡眠相关激素水平变化
        3.5.5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创新、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创新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关系 ——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负性生活事件
    2.2 情绪智力
    2.3 心理韧性
    2.4 学业成就
    2.5 负性生活事件、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和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第三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四章 研究一: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关系——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研究二:心理韧性干预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4 研究结果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
    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心理韧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附录3 心理韧性团体心理辅导知情同意书
致谢

(5)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核心概念界定
        1.1.1 手机依赖
        1.1.2 生活事件
        1.1.3 心理弹性
    1.2 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1.2.1 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特点
        1.2.2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1.2.3 手机依赖的不良影响
    1.3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1.3.1 心理弹性的机制模型
        1.3.2 心理弹性的作用
    1.4 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1.4.1 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1.4.2 生活事件的作用机制
    1.5 生活事件、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1.5.1 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1.5.2 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1.5.3 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2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意义
        2.4.1 理论意义
        2.4.2 现实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调查法
        3.2.2 访谈法
    3.3 研究工具
        3.3.1 《青少年流动性情况问卷》
        3.3.2 《手机依赖指数量表》
        3.3.3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3.3.4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3.3.5 访谈提纲
    3.4 施测程序
    3.5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及检验
    3.6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手机使用的现状调查
        4.1.1 手机使用的现状研究
        4.1.2 手机依赖的现状研究
        4.1.3 手机依赖倾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2 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4.2.1 生活事件、心理弹性的现状及在不同手机依赖程度上的差异
        4.2.2 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4.2.3 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手机依赖中介模型的建构及检验
    4.3 对中职生手机使用的访谈结果
5 讨论与分析
    5.1 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5.2 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3 生活事件的现状及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5.4 心理弹性的现状及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5.5 生活事件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5.6 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6 教育建议
7 研究创新、不足及展望
    7.1 研究创新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 1 手机依赖量表(MPAI)
    附录 2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
    附录 3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附录 4 访谈提纲
    附录 5 访谈记录(部分)
后记

(6)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的关系:两种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1.2 研究工具
        1.2.1 中国运动员应对量表 (钟伯光、姒刚彦等编制) [12]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肖水源编制) [13]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 (Zimet编制) [13]
        1.2.4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 (Raedeke和Smith修订) [12]
    1.3 测查与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运动员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的关系
    2.2 2种社会支持对应对方式与心理疲劳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3 讨论
    3.1 应对方式对运动心理疲劳的影响
    3.2 社会支持对运动心理疲劳的影响
    3.3 主观支持的显着调节效应
    3.4 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展望

(7)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心理一致感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价值
        1.3.1 学术价值
        1.3.2 实践价值
    1.4 研究的假设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生活事件的研究综述
        2.1.1 生活事件的概念界定
        2.1.2 生活事件的测量
        2.1.3 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2.2 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
        2.2.1 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
        2.2.2 学习倦怠结构和测量
        2.2.3 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2.3 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3.1 应对概念界定
        2.3.2 应对方式的理论
        2.3.3 应对方式的测量
        2.3.4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4 心理一致感研究综述
        2.4.1 心理一致感概念界定
        2.4.2 心理一致感的测量
        2.4.3 心理一致感的作用机制
        2.4.4 心理一致感发展的特点
        2.4.5 心理一致感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3.2.2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
        3.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3.2.4 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
    3.3 研究程序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检验
        4.1.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4.1.2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4.1.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4.1.4 心理一致感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4.2 高中生生活事件的发展状况
        4.2.1 高中生生活事件的总体状况
        4.2.2 高中生生活事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4.3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发展状况
        4.3.1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
        4.3.2 高中生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状况
    4.4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发展状况
        4.4.1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4.4.2 高中生应对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状况
    4.5 高中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状况
        4.5.1 高中生心理一致感的总体状况
        4.5.2 高中生心理一致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状况
    4.6 生活事件、学习倦怠、应对方式和心理一致感的相关分析
    4.7 生活事件、学习倦怠、应对方式和心理一致感的有调节的中介关系
        4.7.1 生活事件、学习倦怠、应对方式和心理一致感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4.7.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4.8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共同方法偏差
第5章 分析和讨论
    5.1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5.2 高中生生活事件的人口学变量差异状况分析
    5.3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人口学变量差异状况分析
    5.4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人口学变量差异状况分析
    5.5 高中生心理一致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状况分析
    5.6 高中生生活事件、学习倦怠、应对方式和心理一致感的相关分析
    5.7 高中生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影响学习倦怠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5.8 高中生生活事件、学习倦怠、应对方式和心理一致感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探讨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的不足之处
    教育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结构、测量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
        1.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概念
        1.2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理论模型
        1.3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测量
        1.4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实证研究
    2 运动员倦怠
        2.1 运动员倦怠的概念
        2.2 运动员倦怠的理论模型
        2.3 运动员倦怠的测量
        2.4 运动员倦怠的实证研究
    3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的关系
    4 运动员组织压力过程的调节变量
        4.1 心理坚韧性
        4.2 社会支持
    5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5.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量表的本土化
        5.2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对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影响
        5.3 运动员组织压力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5.4 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的运动员倦怠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
        1.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问卷的修订及检验
        1.2 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及相关变量的现状分析
        1.3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对运动员倦怠作用机制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路线
第三部分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结构及初步应用
    研究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量表的修订与检验
        1 研究内容与假设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施测与数据处理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项目分析
        3.2 量表的结构效度分析
        3.3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3.4 信度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2 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及倦怠的现状分析
        1 研究内容与假设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调研工具
        2.2 数理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现状分析
        3.2 运动员倦怠现状分析
        4 讨论
        4.1 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现状特点
        4.2 我国优秀运动员倦怠现状特点
        5 小结
第四部分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作用机制
    研究3 社会支持在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调节作用
        1 研究内容与假设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调研工具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社会支持和运动员倦怠的关系
        3.2 社会支持对组织压力源和运动员倦怠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4.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社会支持和运动员倦怠的关系
        4.2 社会支持对运动员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启示
        5 小结
    研究4 心理坚韧性在组织压力源与运动员倦怠间的调节作用
        1 研究内容与假设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调研工具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心理坚韧性和运动员倦怠的关系
        3.2 心理坚韧性对组织压力源和运动员倦怠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管理策略
    1 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的有效应对
        1.1 应对目标和发展压力源
        1.2 应对后勤和管理压力源
        1.3 应对团队和文化的压力源
        1.4 应对执教压力源
        1.5 应对选拔压力源
    2 增加运动员的外在环境资源——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其有效作用
    3 培养和加强运动员的内在心理资源——心理坚韧性
    4 正确对待倦怠感,积极调整,尽早预防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3 后续研究的展望
        3.1 主观压力源与客观压力源的研究
        3.2 反应和感觉状态相关的评价机制
        3.3 应对过程和策略的研究
        3.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运动员倦怠研究
        3.5 加强运动员倦怠的纵向追踪和质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博士)
致谢

(9)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由
        1.1.1 时代背景
        1.1.2 理论关注
        1.1.3 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
    1.5 研究结构
    1.6 文献回顾
        1.6.1 关于运动员培养的研究
        1.6.2 关于运动员资本的研究
        1.6.3 关于运动员职业生涯的研究
        1.6.4 关于运动员就业的研究
        1.6.5 关于运动员保障的研究
        1.6.6 关于运动员生命历程的研究
2 理论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命历程
        2.1.2 社会化
        2.1.3 人力资本
    2.2 研究对象
        2.2.1 优秀运动员的界定
        2.2.2 选样方式
        2.2.3 样本范围
        2.2.4 个案选择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访谈法
        2.3.3 叙事探究法
    2.4 资料整理和分析
    2.5 研究价值取向
3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个案
    3.1 社会环境造就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工人运动员-教练员-业余运动员
        3.1.1 高干家庭的足球小子
        3.1.2 文革期间应征入伍
        3.1.3 因早恋事件,被开除甲级队
        3.1.4 车旅生活结束,退伍入职业队
        3.1.5 社会需要,8年工人运动员
        3.1.6 足校兴起,10年足校教练员
        3.1.7 买断工龄下岗,加入老年足球队
        3.1.8 A运动员的生命历程解析
    3.2 生命事件影响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车队队长-司机-管理员-看门人-教练员
        3.2.1 跳出农门,入运动队
        3.2.2 运动生涯,成绩突出
        3.2.3 重要事件,要房风波
        3.2.4 被停训了,被退役了
        3.2.5 攻读学位,毕业待业
        3.2.6 要房事件影响,被压制20年
        3.2.7 领导提携,体能教练
        3.2.8 B运动员的生命历程解析
    3.3 重要他人建构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教练员-商人-无业人员
        3.3.1 生于高干革命家庭
        3.3.2 校队是运动生涯起点
        3.3.3 骗取户口本,办理入队手续
        3.3.4 母亲一手遮天,18年单身生活
        3.3.5 跌宕起伏的青年队运动生涯
        3.3.6 遭人陷害,险失入伍机会
        3.3.7 退伍,被迫进入工厂
        3.3.8 弃工从商,生意兴隆
        3.3.9 顺母亲意,生意失败
        3.3.10 C运动员生命历程解析
    3.4 个体能动性重构的生命历程:专业运动员-器材管理员-体育局领导
        3.4.1 右派之子
        3.4.2 升学无望,入运动队
        3.4.3 善于动脑,不服输
        3.4.4 靠本事吃饭
        3.4.5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3.4.6 D运动员的生命历程解析
    3.5 个案比较
        3.5.1 个案的同质性分析
        3.5.2 个案的异质性分析
4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轨迹
    4.1 进入运动队的驱动力
        4.1.1 兴趣使然
        4.1.2 解决温饱
        4.1.3 寻个出路
        4.1.4 家庭影响
        4.1.5 教练动员
        4.1.6 组织安排
        4.1.7 学校体育是基础
    4.2 专业运动生涯的过程
        4.2.1 加班加点训练不学习
        4.2.2 努力训练且余暇自学
        4.2.3 用心训练兼设计未来
        4.2.4 运动生涯社会化分析
    4.3 退役的原因
        4.3.1 因伤退役
        4.3.2 退役求学
        4.3.3 组织安排
        4.3.4 被退役了
        4.3.5 运动水平没有提升空间
        4.3.6 全运会积分不够了
    4.4 求学的动因
        4.4.1 混个文凭
        4.4.2 为了恋爱
        4.4.3 为了就业
    4.5 就业依赖的资本
        4.5.1 文化资本
        4.5.2 运动资本
        4.5.3 运动资本和文化资本
5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致因
    5.1 时空环境的建构
        5.1.1 社会制度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1.2 竞技体育制度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建构
        5.1.3 经济体制对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影响
        5.1.4 文化环境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1.5 地域环境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1.6 社会重大事件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2 相互联系的生命的影响
        5.2.1 家人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2.2 教练员对优秀运动员的个人发展的影响
        5.2.3 队友对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影响
    5.3 生命事件的影响
    5.4 个人能动性的重构
6 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的特征
    6.1 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开始的早期性
    6.2 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高度同一性
    6.3 就学顺序异于常态
    6.4 体制性的文化教育困境
    6.5 存在学生与运动员的角色内冲突
    6.6 运动生涯期间社会化的孤岛期
    6.7 次就业的必然性
7 从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看优秀运动员的培养
    7.1 概括优秀运动员生命历程研究结果
    7.2 破解“社会化孤岛期”问题的优秀运动员培养策略
    7.3 策略1:促进“孤岛期”正常社会化
        7.3.1 制订“竞地两用”人才培养目标
        7.3.2 变运动员文化教育为“需要式”能力教育
        7.3.2.1 运动员文化教育需求的主诉
        7.3.2.2 提供运动员需要的文化教育内容
        7.3.2.3 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形式
        7.3.3 搭建同龄群体(非运动员)交流平台
    7.4 策略2:创造优秀运动员“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
        7.4.1 着力发展群众体育,创造运动员岗位需求
        7.4.2 以“精英”视角挖掘优秀运动员就业岗位
    7.5 策略3: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运动员培养模式
        7.5.1 “学校”模式
        7.5.2 “单飞”模式
    7.6 成立“优秀运动员研究和指导中心”
    7.7“以人为本”关注优秀运动员个体发展
8 研究的效度、推论和局限性
    8.1 效度问题
        8.1.1 选样效度
        8.1.2 访谈效度
        8.1.3 资料分析效度
    8.2 推论问题
    8.3 局限性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学生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中文版(LESCA)的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LESCA中文版的建立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内容效度的检验
        1.3.2 实证效度的检验
        1.3.3 信度检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效度检验
        2.1.1 内容效度
        2.1.2 实证效度
    2.2 信度检验
3 结论与建议

四、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智慧的影响研究[D]. 唐文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D]. 刘珍.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不同身体练习方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D]. 贺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关系 ——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D]. 林燕媛. 广州大学, 2019(01)
  • [5]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 刘壮壮.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的关系:两种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J]. 郭玉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12)
  • [7]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心理一致感的调节作用[D]. 万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8]我国优秀运动员组织压力源结构、测量与作用机制[D]. 吴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9]优秀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D]. 陈祥岩.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5)
  • [10]《大学生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中文版(LESCA)的信、效度研究[J]. 戴群,吉承恕. 运动, 2011(13)

标签:;  ;  ;  ;  ;  

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