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玫果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丽[1](2021)在《刺玫果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玫果富含多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广泛,在新药开发和新型功能性食品领域中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由于现代分离技术的局限性,刺玫果单体成分与药理活性构效关系的研究尚无重大突破,本论文针对刺玫果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今后刺玫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刺玫果总黄酮-Ca2+络合物的制备为其进一步综合利用开阔了思路本文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解吸的纯化法得到总黄酮含量高达60%以上的刺玫果总黄酮提取物,以此为原料,通过优化得到刺玫果总黄酮-Ca2+络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以无水甲醇为溶剂,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72 mg/m L,络合时间为4 h,恒温振荡器的水浴温度为30℃,Ca Cl2的质量浓度为6 mg/m L,体系p H值为10.5,最终络合转化率可高达98.43%,得率可达65.48%。目前未见相关报道,该研究为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黄酮金属络合药物提供了研究基础。2.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研究了刺玫果中不同类别化学成分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刺玫果总黄酮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极性萃取相,采用UV-vis法和HPLC法对不同极性萃取相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及生物活性分析。以刺玫果粗提物作为参比组,通过清除·OH、DPPH·、亚硝酸盐和抗脂质体过氧化及FRAP法评价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刺玫果中含有较多的极性物质,大部分富集于乙酸乙酯萃取相和正丁醇相。其次,各相均表现出较强的生物活性,其中黄酮类、皂苷类、多酚类以及鞣质类的含量与DPPH·、·OH、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抗脂质过氧化活性以及FRAP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目前未见关于刺玫果这方面的相关报道,该研究为刺玫果生物活性深入研究提供了物质信息。3.采用多种分离方法对刺玫果正丁醇萃取相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反向C18柱色谱、半制备HPLC、重结晶等分离技术,从天然刺玫果正丁醇萃取相中分离和分析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经结构鉴定确定了12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采用核磁共振法(1HNMR,13CNMR)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5-乙氧基-2-甲氧基甲基-6-(1-甲基-丁氧基)-四氢吡喃-3,4-二醇(C1)、6-((庚-5-烯-3-基)氧基)-2-(甲氧基甲基)四氢吡喃-3,4,5-三醇(C2)、3-甲基-己烷(C3)、乙酸(C4)、乙二醇单乙酸酯(C5)、鼠李糖(C6),其中C1、C2为新化合物;采用HPLC法定性定量地确证了6个已知的化合物,分别是芦丁(C7)、槲皮素(C8)、齐墩果酸(C9)、熊果酸(C10)、原花青素B2(C11)、没食子酸(C12)。4.研究了模拟胃肠道消化液对刺玫果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从动力学角度研究刺玫果粗提物摄入人体后,机体对活性成分的吸收情况,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法对刺玫果粗提物的8种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玫果提取物消化前后活性成分的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消化后的产物清除·OH、ABTS+·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在口腔和胃消化液中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性最强,肠透析液抗氧化性最弱,为研究刺玫果活性成分代谢动力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翟春梅,白晨曦,石雅维,付敬菊,秦蓁,孟永海[2](2021)在《基于果蝇模式生物刺玫果抗衰老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刺玫果野生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力、改善人体疲劳和壮阳等保健功能,是一种多营养,多功能,多用途的药食同源宝贵资源。本研究以果蝇为模型生物,通过果蝇行为学、MDA、SOD、GSH(与抗氧化相关指标)和糖原、LDH、Na+-K+-ATP酶、Ca2+-Mg2+-ATP酶(与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等为综合考察指标,探讨基于果蝇模式生物的刺玫果抗衰老活性机制。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刺玫果醇提物均可延长果蝇寿命;可改善果蝇MDA、SOD、GSH等氧化相关指标和糖原、LDH、Na+-K+-ATP酶、Ca2+-Mg2+-ATP酶等能量代谢相关指标。刺玫果醇提物可延长果蝇寿命,其机制与提高果蝇抗氧化作用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刺玫果抗衰老的作用机制,并为黑龙江省野生果类资源的再利用和产业化深度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方哲,方丽莎,高然,赵玉红[3](2019)在《蔷薇果功效与研发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综述了蔷薇果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安全性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蔷薇果开发的重点、难点,并展望了蔷薇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
李维,朱捷,许忠海,黄广林,刘峰,孟亚萍[4](2019)在《刺玫果功效成分和开发利用综述》文中认为本文以刺玫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刺玫果的功效成分,论述了刺玫果开发利用现状,展望了刺玫果应用发展前景,以期为刺玫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丁婷婷[5](2019)在《不同采摘时期山刺玫叶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其生理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是蔷薇科蔷薇属纯天然植物,广泛生长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其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三萜类和人体必需氨基酸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刺玫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免疫增强等功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大部分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山刺玫的果实上,而对于山刺玫叶的研究报道较少。所以,本研究以山刺玫叶中总黄酮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首次从抗氧化、免疫增强和抗衰老机制方面研究山刺玫叶总黄酮的生理作用。利用醇提法结合正交试验法对山刺玫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D101大孔树脂进行总黄酮的纯化。在此基础上,测定不同采摘季节山刺玫叶总黄酮含量变化。山刺玫叶总黄酮的抗衰老作用,主要在体外抗氧化方面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O2-·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进行检测。在体内抗氧化试验方面建立衰老模型,选取SPF级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并随机分为空白组、衰老模型组、维生素E组(50 mg/(kg·d))和山刺玫叶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1.0、2.0、4.0 g/(kg·d)),共6组(n=10),空白组小鼠均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和皮下注射,其余各组小鼠均颈背部皮下注射125 mg/(kg·d)D-半乳糖。6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肝脏、血清和脑组织中的SOD、GSH-Px酶活力及MDA含量。其次,从免疫增强方面检测各组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6、TNF-α;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以及对利用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考察,进而探究山刺玫叶总黄酮的免疫增强机制。本试验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由单因素分析结合正交实验法确定了山刺玫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80%乙醇浓度、料液比1:30 g/mL、水浴温度80℃、水浴时间2 h、得率为4.976%;通过对59月之间的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可知:8月中旬的山刺玫叶总黄酮含量最高,可达33.84mg/g;D101大孔树脂纯化条件确定为:上样液浓度为原提取液稀释4倍、吸附速率为2BV/h、上样液pH值为4、解吸液为70%乙醇、洗脱速率为2 BV/h、洗脱液用量为7BV,在此条件下,所得总黄酮的纯度为57.3%。2.山刺玫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山刺玫叶总黄酮对·DPPH、·OH、O2-·和ABTS+·等四种自由基均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清除率可随样品浓度增加而增大,其抗氧化能力与VC接近;山刺玫叶总黄酮的体内抗氧化研究表明:与衰老模型组比较,山刺玫叶总黄酮中、高剂量组能显着或极显着提高衰老模型组小鼠肝脏中的SOD酶活力(P<0.05,P<0.01),同时中、高剂量组也能显着或极显着降低小鼠肝脏中的MDA含量(P<0.05,P<0.01);山刺玫叶总黄酮中、高剂量组能显着或极显着提高衰老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SOD、GSH-Px酶活力(P<0.05,P<0.01),同时中、高剂量组也能显着或极显着降低血清中的MDA含量(P<0.05,P<0.01);山刺玫叶总黄酮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衰老模型组小鼠脑组织中的GSH-Px酶活力(P<0.05),且高剂量组也能显着降低脑组织中的MDA含量(P<0.05);维生素E组小鼠肝脏、血清和脑组织中的SOD、GSH-Px酶活力和MDA含量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3.在免疫增强方面,与衰老模型组比较,山刺玫叶总黄酮中、高剂量组能极显着提高衰老模型组小鼠脑指数(P<0.01),山刺玫叶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提高衰老模型组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P<0.05);山刺玫叶总黄酮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显着或极显着高于衰老模型组小鼠(P<0.05,P<0.01),而山刺玫叶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显着或极显着低于衰老模型组小鼠(P<0.05,P<0.01);维生素E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6、TNF-α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衰老模型组比较,山刺玫叶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的神经元细胞数量和细胞的坏死及变性情况均有明显减轻。山刺玫叶总黄酮对小鼠脾细胞有增殖作用,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由上述结果可知,山刺玫叶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能够从抗氧化和免疫增强方面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均起到延缓衰老的功效。此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山刺玫叶及其生理活性物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对山刺玫叶资源在食品领域和临床应用方面的开展运用具有积极意义。
杨莹莹,王晓燕,冯夏珍,叶松华,阮文辉[6](2018)在《HPLC测定黄刺玫果中主要花青素的成分及其含量》文中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黄刺玫果中花青素的主要成分及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通过光谱分析、样品水解前后HPLC分析,确定主要花青素的成分。含量测定采用Athena-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52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表明,黄刺玫果中主要花青素成分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其浓度在2μg/mL~100μg/mL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2%,RSD小于2%。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测定黄刺玫果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为黄刺玫果的质量控制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刘金璐[7](2018)在《刺玫果总皂苷的制备工艺及体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刺玫果是极具经济价值的天然资源,本文对刺玫果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和体外活性等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刺玫果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对刺玫果总皂苷的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分别采用热回流法、微波法、酶解法、微波协同酶法、微波协同表面活性剂法对刺玫果总皂苷进行了提取方法的探索,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刺玫果提取物中总皂苷的含量,以刺玫果总皂苷提取率为考察指标,比较了各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确定较优的提取方法,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次,对刺玫果总皂苷的纯化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LSA-21、LSA-10、LSA-33、ADS-17、AB-8、D-101、ADS-F8、LX-36等8种型号的大孔树脂对刺玫果总皂苷进行纯化,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刺玫果总皂苷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以刺玫果总皂苷的解吸率为考察指标,确定较优的纯化条件。最后,对刺玫果总皂苷的体外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刺玫果总皂苷提取液对多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其抗脂质作用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刺玫果总皂苷提取液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考察其体外降血糖活性。刺玫果总皂苷较优的提取方法为微波协同酶提取法,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6,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70℃,乙醇体积分数55%,微波时间8 min,微波温度60℃,微波功率600 W,在上述工艺条件下,刺玫果总皂苷的提取率可达3.15%;LSA-21型大孔树脂对刺玫果总皂苷的纯化效果最好,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液质量浓度为0.1927 mg/m L,吸附液体积为25 m L,吸附液p H为6.5,解吸液乙醇体积分数为90?%,解吸液体积为40 m L,解吸液p H为8.5。在上述纯化条件下,刺玫果总皂苷的吸附率、解吸率分别可以达到77.51%和65.28%,干浸膏中总皂苷的含量由9.49%提高到33.65%;纯化后的刺玫果总皂苷溶液对DPPH·、·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6.09%、69.05%、54.60%和34.58%;对脂质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的抑制率分别可达到70.24%和71.53%。经微波协同酶法进行提取、经LSA-21型大孔树脂纯化后的刺玫果总皂苷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降血糖活性,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张文琴,王晓燕,宋高林[8](2018)在《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品质的影响,采用热风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3种方法对黄刺玫提取物进行干燥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所得果粉的色泽、溶解性、吸湿率、堆积密度等理化性质及花色苷、多酚、黄酮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3种干燥方式黄刺玫果粉水溶性良好、水分含量低。热风干燥方式所得果粉流动性、吸湿率、临界相对湿度要好于其他2种,但果粉色泽褐黄,且已检测不到花色苷。喷雾干燥方式所得果粉虽得率较低77.51%,但果粉色泽红紫鲜亮、粒径微小,为7.71μm,且有效成分花色苷、多酚、黄酮含量最高。用综合指数法对3种果粉品质综合评分:喷雾干燥所得黄刺玫果粉的品质最佳。综合考虑果粉品质、干燥效率及生产能耗,喷雾干燥法是制备黄刺玫果粉工业化生产的最好选择。
王晓燕,张文琴,赵红革[9](2018)在《黄刺玫果粉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及物性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用响应面法对黄刺玫果粉的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果粉指标进行检测。以果粉得率、多酚含量为主要考察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黄刺玫果粉喷雾干燥的进料速度、出口风速、料液浓度主要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采用响应面法建立的模型具有显着性意义,在本实验条件下,影响果粉得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进料速度>出口风速>料液浓度。各因素最佳参数为:进料速度6.0 m L/min、出口风速4.0 m/s、料液浓度60%。果粉得率77.5%,与预测值78.6%的偏差为1.4%;实验所得黄刺玫果粉粒度均一细腻,粒径7.71μm,色泽粉紫,口味酸甜,具有黄刺玫果特有的香味和良好的水溶性。多酚含量为36.62 mg/g,含水率小于5.0%。结论:喷雾干燥法是制备黄刺玫果粉理想的一种干燥方法。
任洁[10](2016)在《不同方法提取刺玫果籽油工艺及提取其果籽油降血脂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刺玫果(Rosa fructus)属蔷薇科植物,又名野蔷薇果,广泛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等省。刺玫果性质温和、味道酸涩,含有丰富众多的营养物质;刺玫果果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黄铜类、鞣质类化合物及多种矿物质;刺玫果果籽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刺玫果中众多的营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症、抗衰老疲劳、增强免疫、降血脂、防止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刺玫果食药同源、营养丰富同时具有绝佳的保健作用,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我国对刺玫果加工利用的深入研究,刺玫果及其衍生的相关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天然保健品及食品的领域。刺玫果的化学、药理研究已日益丰富,利用刺玫果营养丰富及保护心脑血管的疗效,将刺玫果化学提取物制作成保健品,将刺玫果制作成果酒、果冻等食品。刺玫果果籽油中含有丰富的降血脂功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有关刺玫果果籽油提取工艺的研究较少。本课题首次利用刺玫果为原料,使用水酶法这一新型油脂提取技术提取油脂,并利用刺玫果油进行降血脂功能研究。本试验以刺玫果为原料,分别采用水酶法和低温压榨法两种方法对刺玫果籽进行油脂提取,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刺玫果籽不同因素下得油率,再采用正交试验对其加工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以刺玫果籽的得油率为指标,将不同方法得到的刺玫果籽毛油分别进行理化分析,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再利用得到的刺玫果籽毛油进行降血脂功能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以及验证试验,确定了水酶法提取刺玫果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即:料液比为1:8、酶反应温度为45℃、酶的种类及组合为中性蛋白酶+果胶酶、酶解时间为6h,各因素对刺玫果籽油脂提取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酶反应时间>酶反应温度>料液比。2.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以及验证试验,确定了低温压榨法提取刺玫果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压榨温度为45℃、压榨时间为100min、压榨压力为40Mpa,各因素对刺玫果籽油提取影响程度由强到弱的依次为:压榨压力>压榨温度>压榨时间。3.水酶法的得油率为9.0%明显高于低温压榨法的得油率4.5%,水酶法得到的刺玫果籽毛油的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皂化值分别均低于低温压榨法得到的毛油,说明水酶法提取毛油品质高于低温压榨法提取毛油品质。4.刺玫果籽油降血脂的动物实验结论:经过15d的灌胃给药试验,高脂+刺玫果果籽油组小鼠血脂水平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高脂+刺玫果籽油组的小鼠血清总TC、TG分别降低了27.6%、30.2%,低于高脂模型组,呈极显着性(p<0.01);高脂+刺玫果籽油组的小鼠血清HDL-C极显着升高(p<0.01),升高了23.5%;高脂+刺玫果籽油组的小鼠血清LDL-C显着降低(p<0.05),降低了12.7%。说明刺玫果籽油均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的TC、TG含量、升高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HDL-C的含量、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LDL-C的含量。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高脂+刺玫果籽油组的小鼠均比试验前体重增加18.5%、37.5%、22.2%。高脂模型组和高脂+刺玫果籽油组的小鼠体重差异显着(p<0.05),说明刺玫果籽油可以使小鼠体重下降,刺玫果籽油对小鼠脂肪生成具有一定拮抗作用。
二、刺玫果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玫果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刺玫果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学特征 |
1.2 化学成分 |
1.2.1 主要化学成分 |
1.2.2 含量测定 |
1.2.3 提取及纯化工艺 |
1.3 药理活性 |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二章 刺玫果总黄酮钙离子络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2 方法 |
2.2.1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2.2.2 刺玫果总黄酮提取物的制备 |
2.2.3 络合物的制备工艺 |
2.2.4 单因素实验 |
2.2.5 正交实验 |
2.2.6 工艺稳定性验证实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刺玫果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分析 |
3.2.1 不同极性萃取部位的制备 |
3.2.2 UV-vis法定量分析 |
3.2.3 HPLC法定量分析 |
3.2.4 生物活性测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刺玫果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 |
4.1.2 实验材料 |
4.1.3 药品 |
4.1.4 薄层色谱显色剂 |
4.1.5 柱层析及制备液相条件 |
4.1.6 分离纯化 |
4.2 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 |
4.2.1 高效液相色谱初步鉴定 |
4.2.2 核磁共振色谱解析 |
4.3 HPLC法定性与定量鉴别化合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对刺玫果提取物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5.1 仪器与试药 |
5.2 方法 |
5.2.1 待测液的制备 |
5.2.2 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
5.2.3 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5.2.4 生物活性测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果蝇模式生物刺玫果抗衰老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药品的制备 |
1.4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1.5 果蝇抗氧化及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刺玫果对果蝇行为学的影响 |
2.2 刺玫果醇提物对不同时期果蝇体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3 刺玫果醇提物对不同时期果蝇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 |
2.4 刺玫果醇提物对不同时期果蝇体内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
2.5 刺玫果醇提物对不同时期果蝇体内糖原含量的影响 |
2.6 刺玫果醇提物对不同时期果蝇体内LDH含量的影响 |
2.7 刺玫果醇提物对不同时期果蝇体内Na+-K+-ATP酶含量的影响 |
2.8 刺玫果醇提物对不同时期果蝇体内Ca2+-Mg2+-ATP酶含量的影响 |
3 结语 |
(3)蔷薇果功效与研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蔷薇果的化学成分 |
1.1 营养素 |
1.1.1 氨基酸 |
1.1.2 维生素 |
1.1.3 矿质元素 |
1.2 蔷薇果的功能成分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1.2.2 萜类 |
1.2.3 鞣质 |
2 蔷薇果的药理作用 |
2.1 抗氧化性 |
2.2 免疫调节与抗炎 |
2.3 心血管病 |
2.4 保护脏器 |
2.5 抗肥胖与糖尿病 |
2.6 抗癌与抗菌 |
2.7 止泻与利尿 |
3 蔷薇果的安全性 |
4 蔷薇果的开发利用 |
4.1 蔷薇果美容产品 |
4.2 蔷薇果医疗保健品 |
4.3 蔷薇果食品 |
5 展望 |
(4)刺玫果功效成分和开发利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刺玫果功效成分 |
1.1 氨基酸 |
1.2 维生素 |
1.3 黄酮 |
1.4 三萜 |
1.5 有机酸 |
1.6 矿物质元素 |
2 刺玫果饮品开发 |
2.1 刺玫果果汁 |
2.2 刺玫果果醋 |
2.3 刺玫果果酒 |
2.4 刺玫果果茶 |
2.5 刺玫果复合性饮料 |
2.6 刺玫果功能性饮料 |
3 刺玫果保健品开发 |
3.1 刺玫果果粉 |
3.2 刺玫果萃取胶囊 |
3.3 刺玫果复合营养食品 |
3.4 刺玫果注射液 |
4 前景展望 |
(5)不同采摘时期山刺玫叶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其生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山刺玫概述 |
1.2 山刺玫的化学成分研究 |
1.3 山刺玫的生理活性研究 |
1.4 抗衰老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山刺玫叶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
2.4 山刺玫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2.5 单因素试验法优化山刺玫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
2.6 正交试验法优化山刺玫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
2.7 不同采摘季节的山刺玫叶总黄酮含量变化 |
2.8 山刺玫叶总黄酮的纯化 |
2.9 山刺玫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研究 |
2.10 山刺玫叶总黄酮的体内抗氧化研究 |
2.11 山刺玫叶总黄酮的小鼠免疫作用研究 |
2.1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芦丁标准曲线绘制 |
3.2 单因素优化山刺玫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结果与分析 |
3.3 正交试验山刺玫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结果及分析 |
3.4 不同季节山刺玫叶总黄酮含量变化的结果与分析 |
3.5 山刺玫叶总黄酮纯化的结果与分析 |
3.6 山刺玫叶总黄酮体外抗氧化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3.7 山刺玫叶总黄酮对衰老模型小鼠的体内抗氧化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3.8 山刺玫叶总黄酮对小鼠免疫作用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山刺玫叶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结果的讨论 |
4.2 不同采摘季节山刺玫叶总黄酮含量变化的讨论 |
4.3 山刺玫叶总黄酮体内、体外抗氧化结果的讨论 |
4.4 山刺玫叶总黄酮对小鼠免疫作用研究结果的讨论 |
5 结论 |
5.1 确定了山刺玫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
5.2 山刺玫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测定 |
5.3 山刺玫叶总黄酮的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
5.4 山刺玫叶总黄酮的抗衰老作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HPLC测定黄刺玫果中主要花青素的成分及其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品来源 |
1.3 实验方法 |
1.3.1 黄刺玫提取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1.3.2 标准溶液的制备 |
1.3.3 供试样品的制备 |
1.3.4 水解样品的制备 |
1.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3.6 色谱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谱分析 |
2.2主要花青素成分的确定 |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精密度实验 |
2.4 重复性实验 |
2.5 稳定性实验 |
2.6 加样回收率实验 |
2.7 样品测定 |
3 结论 |
(7)刺玫果总皂苷的制备工艺及体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刺玫果研究背景 |
1.2.1 刺玫果的植物学特性 |
1.2.2 刺玫果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3 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及含量测定 |
1.2.4 刺玫果的药理作用 |
1.2.5 刺玫果的临床作用 |
1.3 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1 皂苷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方法 |
1.3.2 皂苷类化合物常用的纯化方法 |
1.3.3 皂苷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2章 刺玫果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3 方法学研究 |
2.2.4 刺玫果总皂苷提取方法的选择 |
2.2.5 微波协同酶提取法的优化 |
2.2.6 工艺验证性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刺玫果总皂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溶液的配制 |
3.2.2 供试品溶液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3.2.3 树脂的预处理 |
3.2.4 树脂型号的筛选 |
3.2.5 树脂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
3.2.6 静态解吸附动力学曲线的绘制 |
3.2.7 LSA-21树脂静态吸附单因素试验 |
3.2.8 LSA-21树脂静态吸附正交试验 |
3.2.9 工艺验证性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刺玫果总皂苷体外活性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溶液的配制 |
4.2.2 体外活性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黄刺玫果粉的制备工艺流程 |
1.3.2 黄刺玫果粉的不同干燥工艺 |
1.4 黄刺玫果粉理化性质分析测定方法 |
1.4.1 黄刺玫果粉得率的计算 |
1.4.2 溶解性的测定 |
1.4.3 色泽的测定 |
1.4.4 |
1.4.5 吸湿率 |
1.4.6 临界相对湿度 |
1.4.7 粒度分布和比表面积 |
1.4.8 堆积密度的测定 |
1.4.9 流动性的测定 |
1.5 黄刺玫果粉有效成分的测定 |
1.5.1 黄刺玫果粉中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1.5.2 黄刺玫果粉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
1.5.3 黄刺玫果粉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
1.5.4 黄刺玫果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6 黄刺玫鲜果中有效成分的测定 |
1.7 综合评分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
2.1.1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得率、溶解性的影响 |
2.1.2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色泽的影响 |
2.1.3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水分含量、吸湿率、CRH的影响 |
2.1.4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粒径、堆积密度、休止角的影响 |
2.2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2.2.1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2.2.2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多酚含量的影响 |
2.2.3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黄酮含量的影响 |
2.2.4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干燥方式制得黄刺玫果粉的品质综合评分 |
3 结论 |
(9)黄刺玫果粉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及物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喷雾干燥工艺流程 |
1.2.2 果粉测定的指标及方法 |
1.2.2. 1 果粉多酚含量的测定 |
1.2.2. 2 黄刺玫果粉得率的计算 |
1.2.2. 3 黄刺玫果粉水分含量的测定 |
1.3 提取液喷雾干燥单因素实验 |
1.4 提取液喷雾干燥响应面实验设计 |
1.5 黄刺玫果粉的物性指标测定及感官评价 |
1.5.1 果粉吸湿率的测定 |
1.5.2 粒度的测定 |
1.5.3 临界相对湿度 |
1.5.4 果粉的流动性 |
1.5.5 色泽 |
1.5.6 溶解性的测定 |
1.5.7 感官评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喷雾干燥单因素实验 |
2.1.1 助干剂添加比例对干燥效果的影响 |
2.1.2 进口温度对干燥效果的影响 |
2.1.3 进样速度对干燥效果的影响 |
2.1.4 出口风速对干燥效果的影响 |
2.1.5 料液浓度对干燥效果的影响 |
2.2 喷雾干燥响应面实验 |
2.3 响应面结果分析 |
2.4 验证实验 |
2.5 果粉的物性指标及感官评价 |
3 结论 |
(10)不同方法提取刺玫果籽油工艺及提取其果籽油降血脂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刺玫果的概述 |
1.2 刺玫果的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酶法提取刺玫果籽油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低温压榨法提取刺玫果籽油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不同方法提取刺玫果籽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
3.4 刺玫果籽油降血脂功能性研究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关于不同方法提取刺玫果籽油的讨论 |
4.2 关于刺玫果籽油降血脂功能性的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刺玫果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刺玫果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张晓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果蝇模式生物刺玫果抗衰老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J]. 翟春梅,白晨曦,石雅维,付敬菊,秦蓁,孟永海. 中医药学报, 2021(01)
- [3]蔷薇果功效与研发现状[J]. 方哲,方丽莎,高然,赵玉红. 食品与机械, 2019(12)
- [4]刺玫果功效成分和开发利用综述[J]. 李维,朱捷,许忠海,黄广林,刘峰,孟亚萍. 现代农业科技, 2019(15)
- [5]不同采摘时期山刺玫叶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其生理活性研究[D]. 丁婷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HPLC测定黄刺玫果中主要花青素的成分及其含量[J]. 杨莹莹,王晓燕,冯夏珍,叶松华,阮文辉.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8(10)
- [7]刺玫果总皂苷的制备工艺及体外活性研究[D]. 刘金璐. 吉林化工学院, 2018(01)
- [8]不同干燥方式对黄刺玫果粉品质的影响[J]. 张文琴,王晓燕,宋高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07)
- [9]黄刺玫果粉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及物性检测[J]. 王晓燕,张文琴,赵红革. 食品工业科技, 2018(13)
- [10]不同方法提取刺玫果籽油工艺及提取其果籽油降血脂的试验研究[D]. 任洁.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