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中视传媒目前几个问题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丹丹[1](2021)在《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影产业票房屡创新高,国产影片数量、质量也大幅提高。此外,国家多项政策的扶持促使许多企业涌入影视行业,进一步推动了影视行业的繁荣发展。但是由于影视行业轻资产的特殊性,普遍具有收益高、投资周期长、盈利不确定等特点,导致企业存在财务风险。如何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影视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强对影视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本文的研究对象HY影视公司是国内知名综合性娱乐公司,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被称为“影视娱乐第一股”。研究其2015-2019年财务报告发现:净利润逐年下降,2018和2019年更是接连亏损,财务风险凸显。论文以HY公司经营状况作为切入点,以其财务风险作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HY影视公司2011-2019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财务风险管理现状,识别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因子分析法对HY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双重评价,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发现:HY影视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结构不合理、偿债压力大、投资风险高、资金占用严重、主营业务管理水平低、收益分配不合理等现象。本文从财务风险的预防、规避等角度提出了多条控制措施: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强化企业对现金流的管控;改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筹资活动;谨慎选择投资项目,降低投资风险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引起HY影视公司对其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同时为其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马铃毓[2](2020)在《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随着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冲击,文化传媒业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也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国家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又提出文化自信与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在未来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文化传媒业在经历飞速发展之后,自2016年逐步迈入调整期,进入到新的整合、变革的阶段,但依旧保持高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因而它带来的经济增加是正向的。随着国家对行业的监管逐渐加强,完善市场体系和完备市场规则的建立,未来的文化传媒业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国内外文献和我国文化传媒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对财务绩效评价采用的方法是单一的,且主要基于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和熵值法等,但是每一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通过比较各种财务绩效评价的方法,发现因子分析法具有解释性强的优点,熵值法具有赋权客观的优点,将两种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取得更加客观结果,使得各个企业的综合得分排名的结果对企业具有参考价值。以往文化传媒业财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主要着力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而忽略了价值创造能力,文化传媒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主要依托于无形资产,而该行业无形资产区别其他行业的特征是,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版权、开发权、赛事特许权等是可以为企业带来主营业务收入的资产,同时价值创造能力的指标会对当前甚至后几期的财务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引入该类指标并将其量化。因此,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再辅之以聚类法对我国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在指标选取上,结合我国文化传媒行业的特点及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选择了五个方面的十四个财务指标构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2016-2018年我国47家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综合得分并排名,结合聚类法,对行业内的企业进行分类,找出各自的优劣势,以供企业借鉴。最后,综合所有的分析结果,对行业和利益相关者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业呈现“橄榄型”竞争格局,企业发展态势各异。(2)文化传媒业评价的五个维度在三年内的趋势变化呈现不同的状态。(3)营业收入增长负向变化较大,人力资本建设缺乏重视。(4)财务绩效状况良好的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在价值创造能力表现卓越。(5)文化传媒业技术创新态势不足,无形资产积累匮乏。根据研究结论,分别对文化传媒业整个行业和相关利益者提供建议。
黄颖君[3](2020)在《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文中认为“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在2020年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就此文化产业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而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力量,为传播当代中国优良的价值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论文期望通过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价研究,能够为我国该类型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为管理者提供改善和健全公司机制的合理化建议。第一,本论文介绍了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和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通过其他绩效评价方法与DEA方法的互相比较,最终确定DEA方法中的BCC投入导向模型作为本论文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第二,本人在新浪财经的行情中心找到74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根据研究样本公司的相关选取原则,最终筛选出49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2016年到2018年的财务数据作为本论文的研究样本。第三,为了让研究的投入与产出指标更加科学合理化,本论文使用灰色关联度(GRA)和相关系数相融合的方法对财务指标进行筛选,确定固定资产、应付职工薪酬、主营业务成本作为投入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第四,利用CCR模型和BCC模型计算出49家公司连续三年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并且从这四个方面对49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进行横向、纵向和综合评价分析。本文利用DEA方法对我国49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进行了有效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效率普遍较低,其中规模无效率是导致该类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公司并没有在最佳的规模点上进行生产运营。因此,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应该采取优化资产管理、加强企业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成本控制、注重技术研发和调整企业规模等有效手段,能让企业合理有效的分配固定资产、员工人数及主营成本的投入,使得企业能够用最少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产出,以此来提升公司的效率,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活力。
杨晓艺[4](2020)在《R传媒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创新引领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发生碰撞,如何在新旧媒体碰撞交融中保持企业竞争力,跟上技术创新发展的步伐是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R传媒公司作为一家以杂志起家的出版集团,在近年来也拓展了不少业务,进行了创新发展,但业绩成效并不显着。所以,对现阶段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认清当前传媒产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现状,并可以通过行业内差异分析,为R传媒公司之后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之路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先分析了 R传媒公司创新发展的环境,运用了 PEST和SWOT环境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介绍了公司现阶段的创新情况。在技术创新效率的分析上,本文使用了考虑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项的三阶段DEA模型。通过回顾技术创新效率和文化传媒业的相关文献,选取投入指标为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资金投入额,产出指标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选取企业成立年限、财政补助、地方人均GDP作为环境变量,利用三阶段DEA方法对我国36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并对R传媒公司技术创新效率与行业平均情况进行比较。最后,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结果显示,R传媒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较差,在行业内排名均处中等偏下水平。本文所考察的36家传媒产业上市公司的整体技术创新效率不高,行业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在0.7以下,剔除环境因素、管理无效率和随机噪声之后,纯技术效率升高,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降低,传媒产业整体需要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尤其是规模效率。将R传媒公司技术创新效率与行业平均情况进行比较,R传媒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在均值之下,且调整后还有明显的降低,证明环境因素对其效率水平有一定较大影响,R传媒公司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需要从政策支持和内部管理两方面采取措施。
方成[5](2020)在《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人民用智慧、汗水铸造了令人称奇的中华文明,为世人创造了大量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文化产业强势崛起,发展前景尤为广阔。对于正如火如荼发展的中国文化产业而言,想要实现稳健、长效、持续发展,既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科学指引,同时也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文化资源方面积极发挥调控作用。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文化+金融”模式的推行与实施不仅极大地扩大了金融服务范围,使文化金融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使得文化产业的融资生态发生显着变化。文化传媒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脚步不断加快以及国内政策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国家主导的中国文化传媒产业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文化传媒公司具有科技含量高、收益不稳定、资产可抵押能力偏低等特点,这就意味着相比其他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更加依赖资本市场的资金输入以及对融资资金进行专业经营和管理。只有有效地解决好融资约束多、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化传媒公司方可实现稳健、长效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根据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以文化传媒公司融资现状为切入点,采用2014年至2018年相关数据,通过DEA-BCC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测算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并深入分析后者的时间演变格局。除此之外,本文还通过创建CLAD模型的方式对影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本文主要由七部分构成:一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等进行了基本论述;二是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阐述,对文章研究所需的理念和定义进行简单阐述,如融资、效率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融资效率概念等;三是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首先对文化传媒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全面地论述,其次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现状进行了细致说明,为下一步进行融资效率实证分析做铺垫;四是实证研究,本文在对常用公司融资效率模型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前提下,立足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情况,通过DEA方法对其融资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并试图在各细分行业之间进行比较;五是在定性分析影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CLAD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解决融资效率问题提供实证分析数据;六是依据前文研究针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提高融资效率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七部分为本文研究结论、研究局限与展望。通过分析本文得到下述结论:首先,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发展资金,政府资金也给予一定支持。虽然文化传媒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融资渠道,但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依旧存在着创新程度不足的情况。其次,通过DEA-BCC模型、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静态和动态效率。2018年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静态效率为0.751,与2014年相比下降幅度较大,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规模效率的均值2014年、2018年分别为0.964和0.876,纯技术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937和0.863。可见,2014-2018年间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融资规模效率下降幅度大于融资纯技术下降幅度。从规模报酬变动情况来看,2018年较2014年相比两极分化更为严重,规模报酬递减公司增多。细分行业中,文化和艺术业融资效率下降幅度最小,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下降幅度最大。从规模报酬变动情况来看,各细分行业变化情况与总体一致,即规模报酬不变公司数量减少,规模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递增公司数量增加。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的动态效率来看,总体上,融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提高,说明目前技术进步是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从细分行业来看,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总体分别上升16.2%,8.9%,只有文化和艺术业出现了下降。对其融资动态效率的时间演变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在2014-2018五年间,总体上融资动态效率波动幅度较大,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变化趋势与总体一致,且后者波动幅度较小,两者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文化和艺术业在观测期内变化幅度与总体相反,融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再次,通过CLAD模型详尽探讨了文化传媒上市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总资产对融资效率有显着的负影响;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占比和资产回报率对融资效率有显着的正影响;股权集中度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有影响但不显着;与国有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较高,但股东性质对融资效率影响并不显着。最后,本文认为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提升需从以下三个主体展开:对于政府,应该优化角色定位,包括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传媒产业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对于金融机构,应该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国际融资等方面进一步提供多元化服务;对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应当从提升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四个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应该改善自身经营,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张宇超[6](2019)在《中视传媒公司财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是一个充满了活力,每天都有可能会遇到新挑战和新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开放和双赢的时代。一家公司需要既有新观念又有新思维,才能在巨大的经济洪流中稳步前进。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此,传媒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消费者个人喜欢的巨大差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处于传统媒体行业的企业需要尽快完成转型升级。财务战略作为一家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组件,能够深刻地影响到一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因为如此,着力于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战略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在结构上可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全文的介绍。第二章介绍了哈佛分析框架和财务战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以及国内外文献研究情况。第三章开始进行中视传媒公司的案例分析。首先介绍了公司的简要情况,然后分析了公司的业务情况,接着分析了所处行业的情况和公司的战略,最后说明了公司采取了怎样的财务战略。第四章对中视传媒公司进行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从而全面的评价中视传媒公司选择的财务战略实施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预期,从中发现公司在财务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在前一章节提出的问题基础上,利用建立财务战略矩阵的分析方法,对中视传媒公司的财务战略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分析,明确中视传媒有限公司所选取的财务战略的情况,同时也注意到,当前情况下,其对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刚刚开始出现资金压力,总体来说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但未来有望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调整实现持续增长。因此,中视传媒公司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方式和股权融资方式,寻找到一个更为均衡的融资结构。在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时不能害怕风险,要相信公司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投资那些有价值、并且能够使企业实现盈利、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长的项目。此外,股息支付比率应进一步合理化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罗奇江[7](2019)在《华谊兄弟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文化传媒行业的蓬勃发展,助力文化传媒行业各板块的百花齐放。随着国内经济的稳定有序的增长,企业之间的竞争角逐越发激烈,也逐渐产生了更多的并购以此扩大公司规模,并购重组成为传媒企业巩固自身发展优势、展露头角的快速扩张方式。华谊兄弟是国内影视综合传媒集团的领军者,其影视扩张版图的形成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并购的协助整合。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指导性政策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影视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从而掀起影视行业的并购浪潮。并购已成为影视企业快速发展的扩张途径之一,在了解华谊兄弟一系列并购活动之后进行再深入全面的分析其动因,并全面考量并购绩效,由此为相关影视产业在并购之路上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和思路。在分析了不同的学者对于企业并购相关的动因,首先是对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等进行介绍,然后是对于并购动因效应相关的文献综述。接着,总括出整体背景的发展趋势与情况,并且找出行业发展规模与特点,梳理了华谊兄弟近几年的并购案例,选取三家特殊的明星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的相应并购数据,分析出相应的并购动因,同时从股东角度、并购动因、财务绩效等维度分析华谊兄弟的并购绩效特征。通过对公司财务业绩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并引入对比机制,与之行业地位相似的中视传媒作为对比研究分析其并购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进一步对比出并购的优劣性。最后,得出结论并提供意见及对策,通过对并购动因考量与并购绩效总结得出,公司进行并购的目的是实现规模扩张扩充现有业务、延申上下游产业链、集中获取优质资源,高质量的作品等,在投资领域上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取得溢价效应。而且公司在进行并购扩张的阶段中,对于提升公司盈利性、成长性以及价值创造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并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会有一定的风险,如偿债风险及资本营运风险,当然也获得了一定的启示,需要重视并购后的管理与融合,提升自身营运管理能力,充分享受经过并购所提供的的模式化扩张与全面性整合,以便更新公司未来的生命力与经济价值。
张玉翠[8](2019)在《市场法在印纪传媒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市场法是企业价值评定估算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单、评估结果更接近市场价值和更易为评估相关当事人所接受的显着优点。国际上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应用的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市场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较而言,我国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应用的研究并不多,加之市场法应用的资本市场和信息等基础建设比较缓慢以及一些评估要素选取难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应用的精准性还有待提高,市场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市场法简化企业价值评估工作、提升评估结果可理解性、为经济活动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应用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理解市场法及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促进经济学和资产评估学相关知识的探讨,丰富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应用的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提升市场法应用的精准性、指导资产评估专业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市场法并为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完善市场法应用规范提供参考。关于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从市场法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内涵以及替代理论、均衡价值论以及资本市场法有效理论入手;采用文献研究、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印纪传媒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的应用为具体研究案例,深入分析市场法评估印纪传媒企业价值的主要评估要素及市场法的选择、可比公司的选择、价值比率的选择及调整、流动性折扣的调整及评估结果的测算等主要的评估实施过程;揭示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应用存在可比公司及价值比率选取不当、差异因素调整精准性低、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不强等问题;在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及资产评估行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市场法应用的资本市场以及信息基础建设、应用定量方法选择可比公司及价值比率、注重差异化因素的量化调整、增强评估结果客观性等建议,以期提升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应用的精准性,为经济活动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王怡[9](2019)在《影视文化行业连续并购绩效研究 ——以长城影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传媒行业近几年处于鼎盛繁荣时期。同时,国家也陆续出台众多利好政策,鼓励资本流入文化传媒行业,大力扶持文化传媒。因此,近些年文化传媒产业,尤其是影视文化行业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投资并购热潮。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巨额税款等负面问题也接踵而至,致使2018年影视文化行业一度进入“凛冬将至”的状态。为了使资本市场回归理性,监管层收紧政策,调高了影视企业重组失败率。本文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以连续四年发生23次并购活动的长城影视为研究对象,对其连续并购绩效进行分析,探究长城影视高频度的并购行为是否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背后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以期对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在未来能够选择恰当的并购战略,更加合理地顺利开展并购活动,促使整个影视文化行业的繁荣发展。本文首先从连续并购的定义、动因和绩效三方面出发,整理并综述了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且回顾了连续并购的三大理论基础:并购效率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另外,还汇总了用于连续并购绩效评价的三种主要方法: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阐述了单独使用每种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接着,本文引入整个影视文化行业的并购背景。前期为2010年2013年,在政策的支撑下,并购环境得到优化,并购热情不减;中期为2014年2016年,大量资本涌入,更推进了影视文化行业的集中度;后期从2017年至今,监管趋严,审核力度加大,市场慢慢回归理性。在此背景下,呈现长城影视的并购历程,并根据年报得出其进行连续并购的三个动因。第一,延伸产业链条,进行资源整合;第二,网罗优秀人才,提升团队能力;第三,降低现有风险,寻找新利润点。然后,利用事件研究法对长城影视公告并购事件窗口期内短期绩效进行评价,可知连续并购前期短期绩效表现良好,但随着并购次数增加,已完成的并购交易在短期内没有为股东带来正效应;用财务指标分析方法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四个维度评价其长期绩效,并与行业指标相比较、与具有相同经营业务范围但近四年未开展并购活动的中视传媒进行对比,发现其债务风险和运营风险较大,盈利水平和成长能力较为显着,与竞争对手相比实景娱乐板块的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总结长城影视因连续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是高溢价产生的商誉减值风险、高负债与高质押产生的运营风险以及内容业务收入下滑引起的经营风险。对此,提出四点建议:在今后的并购中应合理制定标价,谨防高额商誉;可通过抛售部分资产或采取战略合作的方式缓解当前的资金压力;在并购中要发挥经营协同效应,加强存货管理能力;随着并购的进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但应坚持以内容为主,努力打造优质的知识产权。
王倩[10](2018)在《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价值、高潜力的发展优势,因此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发展“国民经济支助性产业”的目标。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文化产业融资问题自然受到各界学者的普遍关注。近些年来,关于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一直不断增加,但绝大多数局限于融资现状、融资方式、建议层面的定性分析,很少有学者从融资效率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并探讨影响其融资效率的各种宏观微观因素。因此,本文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之下,以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其融资效率问题,并给出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相关建议,有效的弥补相关文献的不足之处,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关于融资及融资效率的相关研究之后,选用了DEA模型评价了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并进行了相应的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具体研究如下:首先,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筛选了49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企业,又通过资金链视角对融资效率的进行了概念界定,将融资效率分为资金筹集阶段的筹资效率和资金使用阶段的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在分析了DEA模型在评价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上的有效性后,确定了各个阶段的投入产出指标,建立了文化产业上市融资效率评价的DEA模型,并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视角对静态结果进行分析。之后通过Malmquist指数对融资效率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了文化产业总体及细分行业融资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此外,本文引入了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资金筹集阶段和资金使用阶段的协调度,从而研究融资系统的连贯程度。最后,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通过建立Tobit回归模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融资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的改进意见。
二、关于中视传媒目前几个问题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中视传媒目前几个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财务风险的概念 |
2.1.2 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识别 |
2.2.2 风险评估 |
2.2.3 风险应对 |
2.3 财务风险管理内容 |
2.3.1 筹资风险管理 |
2.3.2 投资风险管理 |
2.3.3 资金回收风险管理 |
2.3.4 收益分配风险管理 |
2.4 财务风险管理相关方法 |
2.4.1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
2.4.2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
2.4.3 财务风险控制方法 |
第三章 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识别分析 |
3.1 影视行业及其财务风险管理特点介绍 |
3.1.1 HY影视公司所处行业介绍 |
3.1.2 影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特点 |
3.2 HY影视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2.1 公司简介 |
3.2.2 主要业务 |
3.2.3 组织架构 |
3.2.4 商业模式 |
3.2.5 经营现状 |
3.3 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
3.3.1 财务制度相关内容 |
3.3.2 财务组织结构 |
3.3.3 财务管理控制情况 |
3.4 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识别过程 |
3.4.1 筹资风险识别 |
3.4.2 投资风险识别 |
3.4.3 资金回收风险识别 |
3.4.4 收益分配风险识别 |
3.5 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识别结果 |
3.5.1 筹资结构不合理 |
3.5.2 项目投资风险大 |
3.5.3 主营业务管理水平低 |
3.5.4 资金占用现象严重 |
3.5.5 收益分配不合理 |
3.5.6 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
第四章 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
4.1 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1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
4.1.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 |
4.1.3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纵向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适用性检验 |
4.2.2 提取因子 |
4.2.3 因子的旋转 |
4.2.4 建立评价模型 |
4.2.5 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
4.2.6 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
4.3 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横向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1 适用性检验 |
4.3.2 提取因子 |
4.3.3 因子的旋转 |
4.3.4 建立评价模型 |
4.3.5 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
4.3.6 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
5.1 财务风险预防法 |
5.1.1 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
5.1.2 加强对企业现金流的管控 |
5.1.3 优化企业筹资结构 |
5.2 财务风险回避法 |
5.3 财务风险降低法 |
5.3.1 重视主营业务管理 |
5.3.2 采取合理的收益分配方式 |
5.3.3 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结构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文化传媒业的定义及其特点 |
2.1.2 财务绩效 |
2.1.3 财务绩效评价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企业价值创造理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我国文化传媒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2.3.4 文献述评 |
3 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选择 |
3.1 基本思路 |
3.2 基本原则 |
3.3 文化传媒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3.4 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3.4.1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
3.4.2 因子分析法 |
3.4.3 熵值法 |
3.4.4 聚类法 |
4 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2 数据预处理 |
4.3 因子分析法评价过程 |
4.3.1 因子适用性检验 |
4.3.2 因子的解释能力 |
4.3.3 公共因子的确立 |
4.3.4 公因子的命名 |
4.3.5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
4.3.6 计算因子得分 |
4.4 熵值法确定权重 |
4.5 聚类法评价过程 |
4.6 评价结果 |
4.6.1 指标横向分析 |
4.6.2 因子贡献度分析 |
4.6.3 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分析 |
4.6.4 聚类结果分析 |
5 结论 |
5.1 论文研究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5.2 论文创新之处 |
5.3 研究建议 |
5.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回顾 |
2.1 文化产业及文化传媒类公司概念界定 |
2.2.1 文化产业及文化传媒类公司的内涵 |
2.2.2 文化产业及文化传媒类公司的特征 |
2.2.3 文化产业及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 |
2.2 文化传媒类公司的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2.2.1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
2.2.2 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
3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方法及模型选择 |
3.1 绩效评价理论 |
3.2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
3.3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法确立 |
3.3.1 数据包络分析法可行性分析 |
3.3.2 数据包络分析法原理和应用 |
3.3.3 数据包络分析法具体步骤 |
4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绩效的评价 |
4.1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DEA基本模型选择 |
4.2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BCC模型规划式 |
4.3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样本选择 |
4.3.1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选取原则 |
4.3.2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样本确立 |
4.4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4.4.1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取原则 |
4.4.2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取来源 |
4.4.3 投入指标的选取确定 |
4.4.4 选用各项投入及产出指标的说明 |
4.5 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DEA基本模型构建 |
4.5.1 横向分析 |
4.5.2 纵向分析 |
4.5.3 综合分析 |
5 结论及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研究的创新点 |
5.4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R传媒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
1.2.2 传媒创新相关研究 |
1.2.3 现有文献总结与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基础与模型选择 |
2.1 基础理论 |
2.1.1 创新理论 |
2.1.2 技术创新理论 |
2.1.3 效率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技术创新效率 |
2.2.2 传媒产业 |
2.3 模型方法 |
2.2.1 参数法与非参数法 |
2.2.2 数据包络分析 |
2.2.3 模型选择: 三阶段DEA模型 |
3 R传媒公司技术创新发展环境与现状 |
3.1 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分析 |
3.1.1 PEST分析 |
3.1.2 SWOT分析 |
3.2 传媒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
3.3 R传媒公司技术创新现状 |
3.3.1 利用互联网创新传播渠道 |
3.3.2 利用新媒体创新运营模式 |
3.3.3 利用资源优势创新产业链 |
4 基于三阶段DEA的R传媒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
4.2 模型说明与数据来源 |
4.3 R传媒公司三阶段DEA实证研究 |
4.3.1 第一阶段DEA实证结果 |
4.3.2 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 |
4.3.3 第三阶段DEA分析 |
4.4 小结 |
5 R传媒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建议 |
5.1 微观层面建议 |
5.1.1 促进多业联动,实现规模效应 |
5.1.2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
5.1.3 完善管理机制,降低环境影响 |
5.2 宏观层面建议 |
5.2.1 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 |
5.2.2 税收优惠和政府购买 |
5.2.3 知识和人才政策保护 |
5.2.4 政府支持建设和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传媒产业上市公司各指标数据 |
附录B 第一阶段效率值 |
附录C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效率值 |
致谢 |
(5)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
1.2.2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 |
1.2.3 公司融资效率 |
1.2.4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 |
1.2.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2. 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 |
2.1 文化产业相关概念 |
2.2 产业融合、文化金融与文化传媒上市公司 |
2.2.1 产业融合、文化金融 |
2.2.2 文化传媒公司概念 |
2.2.3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特点 |
2.3 融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3.1 融资相关概念 |
2.3.2 融资方式及特点 |
2.3.3 融资理论 |
2.4 效率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4.1 效率概念界定 |
2.4.2 效率测度方法 |
2.5 融资效率及测度方法 |
2.5.1 融资效率概念界定 |
2.5.2 传统融资效率测度方法及其局限性 |
2.5.3 数据包络分析(DEA)在融资效率分析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及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
3.1 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
3.1.2 行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 |
3.1.3 新兴传媒兴起,传媒产业发展呈现新特点 |
3.2 文化传媒产业融资现状 |
3.2.1 并购趋势明显,近两年回归理性 |
3.2.2 融资最为活跃细分领域:影视音乐、网络视频 |
3.2.3 IPO退出回报率上升,境外上市占比增加 |
3.3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分析 |
3.3.1 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能力不足 |
3.3.2 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4.1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测算方法 |
4.1.1 适用于融资效率静态衡量的基本模型 |
4.1.2 适用于融资效率动态衡量的基本模型 |
4.2 样本选择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样本选择 |
4.2.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3 评价指标选取 |
4.2.4 评价指标相关性检验 |
4.2.5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
4.3 样本指标的统计性描述 |
4.3.1 样本公司资产规模 |
4.3.2 样本公司营业收入 |
4.3.3 样本公司净利润 |
4.4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静态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4.4.1 融资静态效率整体分析 |
4.4.2 融资静态效率具体分布状况 |
4.4.3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比较分析 |
4.4.4 融资效率规模报酬分析 |
4.4.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细分行业融资静态效率比较分析 |
4.5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动态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4.5.1 融资动态效率整体分析 |
4.5.2 新闻和出版业融资动态效率分析 |
4.5.3 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融资动态效率分析 |
4.5.4 文化艺术业融资动态效率分析 |
4.5.5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动态效率的时间演变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
5.2.1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5.2.2 描述性统计 |
5.2.3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1 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2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提高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优化角色定位 |
6.1.1 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法律法规建设 |
6.1.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6.1.3 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传媒产业 |
6.1.4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
6.2 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服务 |
6.2.1 银行贷款 |
6.2.2 股权融资 |
6.2.3 债券融资 |
6.2.4 国际融资 |
6.3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6.3.1 提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研发能力 |
6.3.2 提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生产能力 |
6.3.3 提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营销能力 |
6.3.4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
6.4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提升管理水平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1.1 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 |
7.1.2 影响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主要因素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视传媒公司财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财务分析体系研究 |
2.1.2 财务战略研究 |
2.1.3 文献综述小结 |
2.2 相关理论 |
2.2.1 哈佛分析框架概述 |
2.2.2 财务战略概述 |
3 中视传媒现状分析 |
3.1 中视传媒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主营业务分析 |
3.2 战略分析 |
3.2.1 行业分析 |
3.2.2 公司战略分析 |
3.3 公司财务战略 |
3.3.1 融资战略 |
3.3.2 投资战略 |
3.3.3 利润分配战略 |
4 中视传媒财务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
4.1 中视传媒会计分析 |
4.1.1 辨别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4.1.2 分析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4.2 中视传媒财务分析 |
4.2.1 比率分析 |
4.2.2 现金流量分析 |
4.3 中视传媒前景分析 |
4.3.1 行业前景预测 |
4.3.2 财务前景预测 |
4.4 中视传媒财务战略面临的问题 |
5 中视传媒财务战略改进 |
5.1 中视传媒财务战略改进 |
5.1.1 中视传媒EVA计算 |
5.1.2 建立战略矩阵 |
5.2 对策建议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华谊兄弟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并购动因及其评述 |
2.1.2 并购绩效研究评述 |
2.1.3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元化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效率理论 |
2.2.4 市场势力理论 |
2.2.5 交易费用理论 |
3 行业概况与并购现状 |
3.1 影视传媒行业概况及发展现状 |
3.2 影视行业SWOT分析 |
3.3 企业并购特征 |
4 华谊兄弟并购活动介绍 |
4.1 华谊兄弟简介 |
4.1.1 基本情况 |
4.1.2 股权结构 |
4.1.3 主营业务 |
4.1.4 华谊兄弟核心竞争力 |
4.2 华谊兄弟的并购过程 |
4.3 被并购公司的选择 |
4.3.1 浙江常升影视娱乐公司 |
4.3.2 浙江东阳浩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 |
4.3.3 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 |
4.4 被并购公司的特征 |
4.5 华谊兄弟并购动因分析 |
4.5.1 整合产业链,强化核心竞争力 |
4.5.2 汇聚明星股东号召力,推动产业升级 |
4.5.3 获取优质资源,促进产业融合 |
4.5.4 产生资本市场效应,扩大投资收益 |
4.5.5 小结 |
4.6 华谊兄弟并购绩效 |
4.6.1 股东财富效应 |
4.6.2 华谊兄弟并购财务业绩分析 |
4.7 并购的效应评估——EVA框架分析 |
4.7.1 会计调整事项 |
4.7.2 加权资本成本分析 |
4.7.3 EVA计算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市场法在印纪传媒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1.5.1 研究路线 |
1.5.2 创新点 |
2 市场法及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 |
2.1 市场法的内涵 |
2.1.1 市场法的基本概念 |
2.1.2 市场法的基本思路 |
2.2 企业价值的内涵 |
2.2.1 企业价值的概念 |
2.2.2 企业价值的特点 |
2.2.3 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 |
2.3 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 |
2.3.1 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
2.3.2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 |
2.3.3 企业价值评估的价值类型 |
2.4 理论依据 |
2.4.1 套利定价理论 |
2.4.2 均衡价值论 |
2.4.3 有效市场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印纪传媒企业价值评估 |
3.1 印纪传媒基本情况 |
3.1.1 印纪传媒案例选择 |
3.1.2 印纪传媒的简介 |
3.1.3 主要产品及服务 |
3.2 主要评估要素 |
3.2.1 评估目的及评估基准日 |
3.2.2 评估对象及评估范围 |
3.2.3 价值类型及其具体定义 |
3.3 评估方法及评估实施过程 |
3.3.1 市场法的选择 |
3.3.2 可比公司的选择 |
3.3.3 价值比率的选择 |
3.3.4 价值比率的调整 |
3.3.5 流动性折扣的调整 |
3.3.6 评估结果的测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印纪传媒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应用存在的问题 |
4.1 可比公司及价值比率选择不当 |
4.1.1 可比公司选择标准不合理 |
4.1.2 应用的价值比率过于单一 |
4.2 差异因素调整精准性低 |
4.2.1 企业间差异因素调整不准确 |
4.2.2 流动性折扣确定依据不充分 |
4.2.3 忽略股权控制权带来的溢价 |
4.3 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不强 |
4.3.1 评估过程的信息披露不足 |
4.3.2 评估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 |
4.4 本章小结 |
5 完善市场法在印纪传媒企业价值评估中应用的建议 |
5.1 加强市场法应用的资本市场和信息基础建设 |
5.1.1 进一步丰富市场主体 |
5.1.2 呼吁投资者理性投资 |
5.1.3 强化信息的披露制度 |
5.1.4 增建评估用大数据库 |
5.2 运用定量方法选择可比对象及价值比率 |
5.2.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可比公司 |
5.2.2 建立具有综合性的价值比率体系 |
5.3 注重差异性因素的量化调整 |
5.3.1 运用主成分回归模型来调整差异 |
5.3.2 充分的论证流动性折扣的适用性 |
5.3.3 引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控制权溢价 |
5.4 增强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
5.4.1 强化评估过程中的信息披露 |
5.4.2 丰富评估要素选择定量方法 |
5.4.3 进一步制定细化的准则规范 |
5.4.4 提高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
5.4.5 提升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影视文化行业连续并购绩效研究 ——以长城影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1.2.1 连续并购定义研究 |
1.2.2 连续并购动因研究 |
1.2.3 连续并购绩效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绩效评价方法 |
2.1 连续并购理论基础 |
2.1.1 并购效率理论 |
2.1.2 市场势力理论 |
2.1.3 多元化经营理论 |
2.2 连续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2.2.1 事件研究法 |
2.2.2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2.3 个案研究法 |
3 长城影视连续并购案例 |
3.1 影视文化行业并购背景 |
3.1.1 前期:政策环境优化,并购热情高涨 |
3.1.2 中期:资本推波助澜,行业整合加速 |
3.1.3 后期:监管审核严苛,市场回归理性 |
3.2 长城影视连续并购概况 |
3.2.1 长城影视简介 |
3.2.2 长城影视连续并购历程 |
3.3 长城影视连续并购动因 |
3.3.1 延伸产业链条,进行资源整合 |
3.3.2 网罗优秀人才,提升团队能力 |
3.3.3 降低现有风险,寻找新利润点 |
4 长城影视连续并购绩效分析 |
4.1 连续并购短期绩效分析 |
4.1.1 选择样本数据 |
4.1.2 选择事件窗口 |
4.1.3 计算超额收益率 |
4.1.4 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 |
4.1.5 短期绩效分析 |
4.2 连续并购长期绩效分析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营运能力分析 |
4.2.3 盈利能力分析 |
4.2.4 成长能力分析 |
4.2.5 同中视传媒对比分析 |
4.3 连续并购整体绩效分析 |
5 长城影视连续并购风险与建议 |
5.1 存在的风险 |
5.1.1 高溢价产生商誉风险 |
5.1.2 高负债与高质押产生经营风险 |
5.1.3 内容业务收入持续下滑 |
5.2 对策建议 |
5.2.1 合理制定标价,谨防高额商誉 |
5.2.2 抛售部分资产,采取战略合作 |
5.2.3 加强存货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
5.2.4 坚持内容至上,打造优质IP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0)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融资理论研究综述 |
1.2.2 国内融资效率理论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文化产业概念界定及经济特征 |
2.1.1 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
2.1.2 文化产业的经济特征 |
2.2 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及融资效率 |
2.2.1 非上市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 |
2.2.2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 |
2.2.3 融资效率的概念界定 |
2.3 理论基础 |
2.3.1 MM理论 |
2.3.2 权衡理论 |
2.3.3 代理理论 |
2.3.4 融资优序理论 |
第三章 现状分析 |
3.1 文化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
3.1.1 文化产业资金流入总体情况分析 |
3.1.2 细分行业及地区资金流入情况分析 |
3.2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
3.2.1 上市环境分析 |
3.2.2 发展现状分析 |
3.2.3 融资现状分析 |
3.2.4 财务现状分析 |
3.3 文化产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4.1 融资效率DEA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1 DEA基本模型简介 |
4.1.2 融资效率DEA模型的构建 |
4.1.3 DEA方法评价融资效率的适用性 |
4.2 DEA模型的投入产出指标构建 |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
4.2.3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4.3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4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
4.4.1 DEA模型测算结果的综合分析 |
4.4.2 基于CCR模型的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
4.4.3 基于BCC模型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对比分析 |
4.4.4 融资效率的投影分析 |
4.4.5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动态分析 |
4.4.6 融资效率子系统协调度分析 |
第五章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
5.1.1 宏观视角的影响因素 |
5.1.2 微观视角的影响因素 |
5.2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变量的选择 |
5.2.2 影响因素的统计性描述 |
5.2.3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
5.2.4 回归结果及结论分析 |
第六章 提高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的建议 |
6.1 政府视角 |
6.2 金融体系视角 |
6.3 企业自身的视角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中视传媒目前几个问题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HY影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宋丹丹.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马铃毓.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D]. 黄颖君.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4]R传媒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杨晓艺.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我国文化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方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视传媒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 张宇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7]华谊兄弟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D]. 罗奇江. 重庆大学, 2019(01)
- [8]市场法在印纪传媒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张玉翠.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9]影视文化行业连续并购绩效研究 ——以长城影视为例[D]. 王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