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中国人先看到最清晰的色彩(论文文献综述)
黄明姝[1](2021)在《青年问题与创造社研究》文中指出
史丽清[2](2021)在《美国新闻处对华宣传与形象塑造研究(1945-1949)》文中认为
童广芸[3](2021)在《梁漱溟儒学观研究》文中认为
吴弘毅[4](2021)在《倔强的坚持:从英国外交档案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前后的英国涉港决策》文中认为
李庆[5](2021)在《文化传播视角下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中文化类话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接受,引起关注热潮。《非正式会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其节目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与优化,在同类型节目中大放异彩,经久不衰。《非正式会谈》不仅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方法逐渐增多,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语言教学已不再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于娱乐形式中交流与传播文化的新角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加大对以《非正式会谈》为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及其文化价值的研究,将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有所裨益。本文以2015—2020年第一季到第六季《非正式会谈》节目中的中国文化类话题内容为研究对象,将节目与中华文化传播相联系,结合传播学的相关内容分析节目的文化传播要素,并通过问卷分析该节目对受众的影响调查,从而更形象直观地探究节目的中华文化传播意义及启示。研究表明,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增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同时,《非正式会谈》节目对中华文化传播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丰富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思维,灵活运用课堂辅助教学手段传输中华文化。汉语学习者要拓宽了解文化知识的渠道,注重文化积累,并在跨文化适应中了解中国。
李志成[6](2021)在《英语儒学文本汉译的连贯重构 ——《儒家的礼乐之学:哲学的阐释》(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英文专着《儒家的礼乐之学:哲学阐释》(第1、2章)的汉译实践分析,主要总结了翻译过程中的连贯问题,归纳了学术文本语篇连贯重构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原文属于学术文本,用词严谨,句子结构复杂,逻辑清晰,无论从语法、语义、还是从逻辑上,都有很强的连贯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关系、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译文中重构语篇连贯成为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通过分析原文,笔者从逻辑连贯、语法连贯、语义连贯三个层面探究如何重构译文语篇的连贯性。在逻辑连贯层面,着重探讨如何识别并转化原文中隐含的因果、转折、条件关系,实现译文的逻辑连贯;在语法连贯层面,主要从替代、照应、连接三个方面重构译文的语法连贯;在语义连贯层面,重点从词际连贯和句际连贯两个方面实现译文的语义连贯。针对不同层面的连贯问题,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可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实现语篇连贯的重构。本翻译实践报告有助于了解和学习学术文本语篇连贯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为今后学术翻译及相关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提供借鉴与参考。
弗朗索瓦·穆罗,桑瑞,程曾厚[7](2020)在《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17—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文中提出中国对于欧洲来说曾是一块神奇的、充满谜团的东方土地。随着传教士东去和西欧制图学的发展,17—18世纪西欧知识界对中国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认识逐渐提升,发生转折性变化。基歇尔的《中国图说》将中国纳入西方知识体系,耶稣会士的亲儒着述对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产生了影响。尽管耶稣会内部对中华文明的解读迥异,耶稣会的精神冒险还是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打开了大门。
高鲜花[8](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研究表明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刘心[9](2019)在《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光影因素在美术馆公共开放空间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改变了国内社会的文化状态,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让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思想也得到了解放,让中国艺术文化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美术馆空间出现了新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为了收藏、展示、研究,而是更注重与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在美术馆空间中,光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随着光影在设计领域的拓展,光影设计在美术馆空间的应用也在日趋广泛的不断延伸。本文基于视知觉理论,从光影因素研究美术馆公共开放空间,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实地的考察学习以及参考国内外的设计经验,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视知觉理论的心理需求和视觉体验出发分析光影在美术馆空间中的应用以及设计原则,分析光影在空间的功能表现,对色彩、材料及其他元素的影响以及与多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光影在空间中对观者产生的视觉影响和心理影响。现代设计趋向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本文以视知觉理论为基础,从人的心理上分析并总结出光影在美术馆空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四个原则,在满足功能性原则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性,通过影响情感变化产生互动交流体验,最后得出“与人的感知相适应的体验设计”理念。
欧阳丽花[10](2019)在《文化记忆视野下的第六代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第六代电影为研究对象,在解读电影文本的基础上,以“第六代电影如何参与转型时期文化记忆建构”为切入点,结合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探讨第六代电影的文化记忆。力求融合文化学、记忆学、电影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思想史的观点与方法,对第六代电影如何认同自我,又选择了什么方式记忆,以及记忆了什么做出分析归纳,以此呈现第六代电影在中国转型社会断裂中的记忆功能。第六代电影在参与转型社会的文化记忆建构中,建构了一个执着于寻找身份认同的第六代;建构了一个撕裂自我的传统之子;建构了一个向死而生的“废弃物”影像。论文由四部分组成,以总分总布局、层层推演递进、立论结合的思维结构展开论述,论文主体以“谁在记忆,如何记忆,记忆了什么”为逻辑一体。第一章是承上启下的内容,基于对文化记忆与第六代电影的关系为切入点,为第六代电影通往文化记忆寻找路径,为第六代电影进行文化记忆阐释寻找“缘”和“故”。为论文的主体即“我是谁,我何以成为记忆的主体,我记忆了什么”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石。第二章分析第六代电影所处的位置,即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所处的位置影响或决定着第六代电影的自我认同。阐述了第六代电影是一个在转型裂变的不确定中,在第五代影响的焦虑中,寻找“确定”的、有别于“他者”的自我形象。期间,呈现了一个寻找身份认同的第六代电影。第三章分析时间建构的第六代电影即解决第六代电影如何记忆、如何成为这样的我自己。第六代电影在与转型社会框架互动中,在保持时间的连贯性中为转型时代立碑而成为时代之子,在保持身份认同的统一性中成为了承担转型时代记忆使命的传统之子。由此,第六代电影以一种撕裂自我的方式建构时间,以追求绝对复原现实的艺术电影至“反商业电影”的方式进行转型时期的记忆提取。在撕裂自我的矛盾运动中,成就了不同凡响的传统之子。第四章阐释废弃物的影像记忆,即解决第六代电影记忆了什么的问题。基于“我是谁决定我记忆什么,而记忆了什么又建构了我是谁”的思路,阐述第六代电影将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工业文明的“剩余物”进行存储功能的创伤性记忆书写。以不消失、不移动、不流动、不交流不敞开的创伤性记忆表达他们强烈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创伤性记忆符号对时间进行了回忆的稳固,呈现了第六代电影的记忆良知,使第六代电影成了一个能触及时代回忆的坚硬核,成了一个向死而生的废弃物影像记忆。论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呈现出一个互文共建的关系,谁在记忆决定了记忆方式和记忆内容,但记忆方式和记忆内容又建构了第六代电影的身份认同。第六代电影在与转型社会互动中,建构了一个转型时期执着于寻找、撕裂自我、向死而生的废弃物影像记忆,表明了第六代电影是一个检验言说空间的知识存在。同时,也使第六代电影与前几代电影进行了区间性区别。通过分析第六代电影的文化记忆不仅能回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也能认识到一个不同凡响的第六代电影,理解到第六代电影是一个努力寻找、时间建构、对民族历史赋予深情和敬意的一代电影。
二、让中国人先看到最清晰的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中国人先看到最清晰的色彩(论文提纲范文)
(5)文化传播视角下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中文化类话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非正式会谈》节目概况分析 |
2.1 《非正式会谈》的节目设计 |
2.2 《非正式会谈》的节目构成 |
2.2.1 主持人 |
2.2.2 嘉宾 |
2.2.3 话题 |
2.3 《非正式会谈》的环节设置 |
第三章 《非正式会谈》中文化类话题分析与研究 |
3.1 话题内容 |
3.1.1 汉字 |
3.1.2 成语 |
3.1.3 中国古典文学 |
3.1.4 风俗习惯 |
3.1.5 地理环境 |
3.1.6 饮食文化 |
3.1.7 艺术文化 |
3.2 话题特点 |
第四章 《非正式会谈》的传播学分析 |
4.1 《非正式会谈》的“5W”传播模式分析 |
4.1.1 传播主体 |
4.1.2 传播内容 |
4.1.3 传播媒介 |
4.1.4 传播对象 |
4.1.5 传播效果 |
4.2 《非正式会谈》受众问卷调查分析 |
4.2.1 调查对象 |
4.2.2 调查目的 |
4.2.3 调查内容 |
4.2.4 调查情况分析 |
第五章 《非正式会谈》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与启示 |
5.1 《非正式会谈》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 |
5.1.1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5.1.2 增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
5.2 《非正式会谈》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启示 |
5.2.1 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启示 |
5.2.2 对汉语学习者的启示 |
5.2.3 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英语儒学文本汉译的连贯重构 ——《儒家的礼乐之学:哲学的阐释》(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文本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
2.1.2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1.4 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准备 |
2.2 翻译实践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2.3.1 自我审校 |
2.3.2 他人审校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逻辑连贯的重构 |
3.1.1 因果关系 |
3.1.2 转折关系 |
3.1.3 条件关系 |
3.2 语法连贯的重构 |
3.2.1 替代 |
3.2.2 照应 |
3.2.3 连接 |
3.3 语义连贯的重构 |
3.3.1 词际连贯 |
3.3.2 句际连贯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问题总结 |
4.2 经验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7)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17—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一块神奇的东方土地 |
二、西欧制图学的发展和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 |
三、基歇尔的《中国图说》让中国进入西方知识体系 |
四、耶稣会的亲儒着述及其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 |
结语 |
(8)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目的 |
四、选题意义 |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
(一) 同性恋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
(一) 疾病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
(一) 孤独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
(一) 漂泊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
(一) 一花一世界 |
(二) 一林一社会 |
(三) 一虫一人生 |
(四) 一物一世间 |
(五) 一色一身份 |
(六) 一音一情绪 |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
(一) 演出概况 |
(二) 导演构思 |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
(一) 演出概况 |
(二) 导演构思 |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
(一) 演出概况 |
(二) 导演构思 |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
(二) 借鉴象征手法 |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9)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光影因素在美术馆公共开放空间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基本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 |
2.1 视知觉理论概述 |
2.1.1 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概述 |
2.1.2 视知觉原理 |
2.2 光影的理论概述 |
2.2.1 光影的基本属性 |
2.2.1.1 自然光 |
2.2.1.2 人造光 |
2.2.1.3 光与影的关系 |
2.2.2 光影与空间的关系 |
2.2.3 光影下人的心理分析 |
2.3 美术馆概述 |
2.3.1 美术馆的发展历程 |
2.3.2 美术馆空间中的光影 |
第三章 光影设计在美术馆空间中的研究 |
3.1 光影在美术馆设计中的功能表现 |
3.1.1 光影在空间中传达信息功能 |
3.1.2 光影在空间中优化空间功能 |
3.1.3 光影在空间中烘托展品功能 |
3.2 光影在美术馆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 |
3.2.1 光影对材质的影响 |
3.2.2 光影对色彩的影响 |
3.2.3 光影对其他元素的影响 |
3.3 光影在美术馆空间的互动体验 |
3.3.1 光影在美术馆空间中的视觉体验 |
3.3.2 光影在美术馆空间中的情感体验 |
3.4 光影与多媒体技术在美术馆设计中的应用 |
3.4.1 光影与多媒体技术的互动 |
3.4.2 光影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
3.4.3 光影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
第四章 视知觉理论下光影在美术馆中的设计原则及理念 |
4.1 光影在美术馆空间中的设计原则 |
4.1.1 功能性原则 |
4.1.2 审美性原则 |
4.1.3 情感性原则 |
4.1.4 互动体验性原则 |
4.2 光影在美术馆空间中的设计理念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作品集 |
(10)文化记忆视野下的第六代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目标 |
第一章 文化记忆与第六代电影 |
一、电影与文化记忆 |
二、文化记忆中的第六代电影 |
三、第六代电影的文化记忆 |
第二章 寻找身份认同的第六代电影 |
一、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
二、转型社会框架下的“第六代” |
三、影响的焦虑 |
第三章 时间建构的第六代电影 |
一、建立时代纪念碑的主体 |
二、历时性记忆的第六代电影 |
三、共时性记忆的第六代电影 |
第四章 废弃物的影像记忆 |
一、废弃物 |
二、与世界隔离的创伤性记忆 |
三、通向世界入口的身体记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让中国人先看到最清晰的色彩(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问题与创造社研究[D]. 黄明姝.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美国新闻处对华宣传与形象塑造研究(1945-1949)[D]. 史丽清. 西北大学, 2021
- [3]梁漱溟儒学观研究[D]. 童广芸.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21
- [4]倔强的坚持:从英国外交档案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前后的英国涉港决策[D]. 吴弘毅. 外交学院, 2021
- [5]文化传播视角下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中文化类话题研究[D]. 李庆.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6]英语儒学文本汉译的连贯重构 ——《儒家的礼乐之学:哲学的阐释》(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李志成.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7]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17—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J]. 弗朗索瓦·穆罗,桑瑞,程曾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8]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光影因素在美术馆公共开放空间中应用的研究[D]. 刘心.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10]文化记忆视野下的第六代电影研究[D]. 欧阳丽花.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艺术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光影效果论文;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