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街子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结果分析(1986-1997)

通街子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结果分析(1986-1997)

一、铜街子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1986~1997年)安全监测成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1](2021)在《重力坝变形监控的智能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重力坝变形监测数据包含了大坝变形过程的重要信息,对其信息挖掘、分析预测、安全评价是掌握大坝安全性态至关重要的技术方法。随着大坝安全监控的发展,监测数据的采集方式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智能,数据量也越来越大,这就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更多的有用信息,是了解大坝运行性态的基础;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预处理,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前提;而对效应量保持长期精准的预测以及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是大坝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重力坝变形监测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引入数据挖掘、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方法,用于监测数据的异常值检测、预测预报、安全评价等分析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与实测数据验证,总结了重力坝变形的一般规律。首先,对空间维度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坝段之间均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形状相似系数,用于描述不同测点在变形幅度上的大小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以中间坝段为中心将坝体对称分开,一般情况下,处于对称位置的坝段变形相似度较高,同时相邻坝段的变形相似度也较高。然后,对时间维度的单测点数据进行了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从而得知某个数据与其前1时刻、前2时刻、或前3时刻有显着相关性。最后,从整体、局部和空间3个方面对重力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研究适合该类数据特征的异常值检测算法。(2)对重力坝变形监测数据中的异常值进行了定义,并总结了异常值的分类与特征。然后分析了基于距离的异常值检测算法在重力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中的适用性,并借鉴该类算法的思想,提出了多重局部异常系数法,该方法通过提取待检测值前k个数据组成的局部窗口数据,并根据设定的判别准则,可简单、快速地进行异常值实时检测。该算法主要针对原位监测数据中异常值的预处理检测,目的是为了获得高质量数据,便于后续建模分析。(3)改进了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关于初始解的选择方式,得到了改进的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Improved Self-Adaptiv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ISADE),这提高了该算法的全局优化能力,然后将其用于在线极限学习机(Online Sequentia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OSELM)的优化,提出并建立了基于ISADE-OSELM的重力坝变形预测模型。该模型仅通过训练最新数据便可更新已有模型的参数,可实现模型的自我更新,改善了传统模型的更新方式,同时结合优化算法,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泛化性。实例计算结果表明:ISADE-OSELM模型的综合性能优于逐步回归模型、ELM模型和OSELM模型。(4)在传统置信区间法拟定监控指标的基础上,考虑了监测数据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将云模型融入其中,使得一个具有明确边界的置信区间,拓展为一个以区间为边界的置信区间。提出并建立了云置信区间法的重力坝变形监控指标,该方法以ISADE-OSELM预测模型的误差为研究对象,因此可随着ISADE-OSELM模型的更新而更新,这使得监控指标的拟定方式更加高效。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云置信区间不仅具有传统置信区间的功能,还可按一定隶属度评价接近置信区间边界数据的安全性,这种评价方式更符合实际情况,对大坝的变形监控更加合理。

陈诗怡[2](2020)在《基于Copula理论的混凝土坝变形安全监控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形作为表征混凝土坝工作性态变化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与监控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构建大坝变形安全监控模型时,大坝变形监控模型中预报因子的选择,直接关系模型的泛化能力;而目前常用的传统单测点监控模型没有充分利用各测点间的相关信息。为了解决目前混凝土坝变形安全监控模型存在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力学、统计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基于Copula理论来研究混凝土坝变形安全监控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混凝土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根据某混凝土重力坝多年的运行监测成果,选取典型坝段的测点数据,绘制了环境量测值过程线、变形监测量过程线,对某混凝土重力坝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对环境量和变形监测量进行特征值分析和对照比较,从而对其变化规律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并对其是否异常有一个初步的判断。(2)提出建立基于Copula理论和随机森林(RF)的大坝变形监控模型(Copula-RF),分析比较了 Copula函数应用于大坝变形监测影响因子选择中的优势,并与最小二乘法进行对比。以实际工程中的监测数据作为依托,对影响因子集使用Copula函数进行非线性相关检验,选出优选因子集,使用RF模型对大坝变形进行预测,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3)提出建立多输出相关向量机(MVRVM)的多测点变形监控模型,以某混凝土重力坝监测数据为依据,首先对数据进行粗差剔除,归一化等预处理,然后使用Copula函数进行因子的选择,再利用MVRVM良好的函数逼近能力对多测点进行回归预测,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的精度能达到与单测点模型的精度水平。

刘武[3](2019)在《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碾压混凝土筑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使用干硬性混凝土,采用近似土石坝铺筑方式,用强力振动碾进行压实的混凝土筑坝技术。相对混凝土坝柱状浇筑法具有节约水泥、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至20世纪末,世界上已建在建碾压混凝土坝约209座,其中中国43座、日本36座、美国29座。21世纪初,中国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正式开工建设,是世界上首座200m级碾压混凝土大坝,坝高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方量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580万立方米(其中碾压混凝土385万立方米),项目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都是探索性的,施工进度管理实践也是探索性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建造施工过程往往跨10年左右,其总体进度计划编制需运用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远粗近细,滚动编制,动态管理。国内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式主要有横道图、网络计划技术。P3(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是一种融合了关键路线法CPM(Critical Path Method)及计划评审技术法PERT(Program Evalu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等网络计划技术的专业进度管理软件。根据总体进度计划及各层级分解计划编制与控制需要,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土建及金结安装主体工程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可逐层级依序分解为:主体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元工程。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计划编制,结合关键线路法CPM及计划评审技术(PERT)等网络计划技术思路,大致分四步两次循环优化(分→总→再分→再总…),形成总体进度P3横道网络图。根据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标段总体进度计划控制需要,承包商建立了严密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即按时间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进度计划,按项目分解成单项进度计划、专项进度计划,并按照滚动计划方法进行动态管理,最后落实到周调度执行计划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本文对承包商7年的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实际操作性探索工作进行了理论分析:(1)分目的、分对象综合运用好P3网络计划技术、横道图技术、CAD技术、GIS可视化动态仿真技术。(2)施工技术方案创新、施工管理创新达到了优化网络计划逻辑关系、缩短关键线路关键作业时间、现场持续高效作业等效果。(3)用系统工程理论思路,提前分析预测总施工进度各阶段所需人、设备、材料等施工资源数量,对大型成套施工设备等施工资源采用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高效配置。(4)项目组织机构分阶段重构,以适应项目前期、高峰期、尾工期各阶段进度管理重心动态变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建造好中国国内特大型水电项目,是因为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大胆引进借鉴国外优秀管理手段与理念,运用好了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平台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也运用好了中国央企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发挥集团化作战的体制优势。

武菲[4](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吴舅槐[5](2019)在《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市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兴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高度61.3m,是早期较为典型的以浆砌石为材料建成的中高重力坝。黄龙带水库浆砌石坝的安全性一直受到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开展了二次安全鉴定。本文以自身工作中承担的该大坝安全分析及鉴定任务为研究内容,对大坝的坝基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扬压力偏高及渗漏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包括现场调研、资料收集、扬压力统计分析、大坝渗漏规律及原因分析、有限元计算分析、加固处理分析等,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关于扬压力变化规律:建立了坝基扬压力的统计模型,得到了监控指标并进行转异判别,sy7测点扬压力属于异常状态,与该测点扬压力偏高超过规范值的实际表现特征相符,扬压水位滞后于上游库水位14天;综合工程地质、排水孔析出物等分析得出扬压力偏高异常的主要原因为坝基局部存在强透水裂隙,且灌浆止水和排水孔排水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2)关于大坝渗漏规律及原因:渗漏量主要取决于库水位,年渗漏量与当年最高库水位呈指数强相关;坝体渗漏原因为浆砌石坝体局部密实度低及空隙大,坝基渗漏的主要原因为两岸坝肩166170m高程的基岩浅部存在强透水裂隙,该裂隙经过固结灌浆仍存在渗漏通道。但是,大坝的渗漏量总体不大,坝体和坝基的防渗处于正常范围内。(3)关于防渗帷幕的防渗效果:对于黄龙带水库大坝,当防渗帷幕深度达到20m以上、且帷幕渗透系数小于5.0×10-7cm/s时,帷幕能起到较良好的防渗作用,与工程实际相符。(4)关于多次加固处理效果的评价:工程在运行中陆续采取了增设扬压力排水孔、局部补强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的加固处理措施,对降低扬压力和减少渗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加固后的渗漏量随年份的变化仍为随机性的上下波动,并没有明显的随年份降低的现象,所采取的灌浆、排水等措施,在减少渗漏方面效果不显着。今后,应重点关注166-170m高程区域的渗漏情况,必要时予以专门的加固处理。

李正兵[6](2018)在《高拱坝坝基软弱破碎带处置技术研究 ——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f5断层处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部地区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高坝大库不断涌现。混凝土高拱坝已经成为我国西南、西北山区大型水库和电站枢纽的主要坝型之一。混凝土高拱坝对地形和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坝基及坝肩抗力岩体的稳定性是拱坝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然而受地质构造影响,拱坝坝基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地质缺陷,可能引起坝体破坏,进而危及水电站的运营,高坝坝基及坝肩岩体破坏引起的灾难性事故在国内外均有发生。因此,根据坝基地质特征及地质缺陷的实际状况,采取科学可靠、经济合理的处置措施,是水电站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特高拱坝坝基处理与加固,尚无可靠的规范作为依据和成功的工程范例作为参考,本文以锦屏一级水电站300m级特高拱坝左岸坝基软弱岩体加固工程为依托,以坝基软弱破碎带(f5断层)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工程地质特征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剖析其所处不同部位对坝基安全稳定的影响,分别对主要的处置技术(灌浆、冲洗置换、锚固)进行了室内外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其内在机理,并论述了处置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借以现场监测数据对破碎带处置工程效果进行了反馈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建立了针对300m级高拱坝坝基典型地质缺陷—f5断层的综合处置技术方案体系。从区域构造及坝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等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层间挤压错动带、煌斑岩脉、深部裂缝以及Ⅳ2级岩体和Ⅲ2级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物质组成特征,并评价了建基面的岩体质量。详细调查分析了f5断层破碎带的工程地质特征特性(围岩物质特征、破碎带构造特征、力学性质及参数取值等)及其对高拱坝带来的危害影响,并据此初步提出了f5断层的综合处置技术方案体系,即:“置换(高压冲洗置换)处置+个性化灌浆处理(控制灌浆+高压帷幕防渗及固结灌浆+水泥-化学复合灌浆)+预应力锚固+渗压排水控制”技术体系——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的综合处置成套技术。该处置措施对于f5断层破碎带在坝基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加固处理,可有效提高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抗滑与抗变形能力,提高其渗透稳定性。(2)开发了适应地层性状和可灌性要求的系列灌浆材料,解决了断层破碎带低渗透岩带可灌难题和宽大裂隙带控制性灌浆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水泥灌浆材料的流变特性、可灌性、析水率和稳定性,研究表明浆液分属于三种不同流型,并发现了水灰比对纯水泥浆流型的影响,从而验证了水泥浆水灰比在牛顿液体、宾汉流体或幂律流体间的分界点。通过最小可灌裂隙宽度与水灰比对比试验,揭示了水灰比0.5的浆液仅能灌入0.4mm的裂缝;水灰比0.8的浆液可灌入0.1mm的裂缝,但灌浆速率较慢;当水灰比大于1.0时浆液可完全灌入0.1mm的微裂缝,且具有一定的灌浆速率。采用牛顿流体本构,以微元受力平衡为基础建立流体扩散微分方程,并结合杨氏浸润理论,增加灌浆时间的方法来提高灌浆扩散半径更加经济合理,其工程技术意义为低渗透浸润化灌理论中“长时间、低速率、浸润渗灌”灌浆的理论依据。通过不同配比化学灌浆材料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浆液粘度随时间历时变化的规律,进而解决了断层破碎带低渗透岩带的可灌问题。考虑断层破碎带的物理力学特征,确定了四类断层破碎带条件下(软弱低渗透断层破碎带、断层带影响区域微细裂隙、补强灌浆区域和断层影响带宽大裂隙等区域)的灌浆材料及相应的配比。根据f5断层各部位岩体特征及拱坝受力状况,提出了相应部位的灌浆处置设计方案,即:混凝土网格置换+加密固结灌浆(1730m高程以下):在1730m和1670m高程布置2条高度为10m的置换平洞对f5断层进行加密固结灌浆,置换平洞和斜井的宽度均根据f5断层实际宽度确定。防渗帷幕水泥灌浆:轴线布置3排防渗帷幕灌浆孔,排距1.3m,孔距1.0m;防渗帷幕水泥-化学复合灌浆处理:普通水泥材料灌注完成后,再采用两排化学-水泥复合灌浆。并对各类灌浆提出了灌后检查的指标要求。(3)开发了宽大破碎带高压对穿冲洗置换处理技术(高压往复式冲穿冲洗+群孔扩孔冲洗+混凝土置换回填技术),为软弱破碎带加固治理提供了新颖的处理思路和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块LS-DYNA系统地研究了气液射流高压对穿冲洗碎岩效果,提出了高压对穿冲洗扩散计算模型。研究表明高压对穿冲洗回填砼方案处理软弱破碎岩体的技术措施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高压对穿冲洗开始时,在孔壁与射流的接触部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使得接触部位的岩体发生向临空方向的变形破坏,破坏脱离后的块体在气液射流的高压作用下产生向下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液射流的应力波由接触部位开始向外部的岩体扩展延伸,并且对外部的岩体逐渐产生损伤破坏。经过气液射流的高压对穿冲洗作用后320mm的孔径扩大到1100mm,从而提出了高压对穿冲洗有效作用范围:孔径为320mm,3540MPa高压水和1.01.5MPa高压风作用下,在距孔壁小于0.4m岩体的冲洗、碎岩作用明显,高压对穿冲洗作用后320mm的孔径扩大到1100mm,出渣量为43.4m3。优选的高压对穿冲洗回填砼方案处理软弱破碎岩体的技术措施是科学、经济、安全和有效的,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高压对穿冲洗置换技术改善了断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加固效果显着,解决了宽大断层破碎带在特定环境中难以处理的技术难题,为断层破碎带加固处理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具体处理方法。(4)利用相似理论研制了受f5断层带影响的卸荷岩体的相似材料,设计了压力分散型锚索加固卸荷岩体的物理模型试验。试验分析表明压力分散型锚索较长锚索松弛而较短锚索过载的现象;岩体非线性变形特征明显,结合Mindlin应力解与卸荷岩体非线性本构推导了岩体的位移计算公式;锚索周围较远的岩体锚固内应力较小,岩体的非线性变形特征不明显;邻近锚索对岩体的附加应力较小,可采根据变形叠加原理计算邻近锚索引起的附加位移,并推导了附加位移引起的锚索应力损失计算式。采用FLAC3D对压力分散型锚索进行了单锚、双锚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物理模拟试验较吻合,其揭示的群锚效应规律为:锚索间距为5.0m时,主应力方向锚索的应力影响范围比较小,而且相邻锚索间应力明显无叠加。对压力分散型锚索锚结合被覆式面板(或框格梁混凝土)的群锚支护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法科学合理,对复杂岩体结构适应性强,有利于充分发挥预锚的锚固效应。(5)通过对f5断层灌后检查分析,浆液充分填充至裂隙及断层中,灌浆效果明显,固结灌浆透水率较灌前大幅降低,大于3Lu的孔段全部消除,水泥浆液对f5断层带填充效果明显。物探检查结果表明:各类岩级的声波值均不同程度得到了提升,各单元的变模值与灌前相比均有大幅度提升随灌浆进行单位平均注入量随灌浆孔序递增显着降低,地层渗透性改善明显;化学灌浆对普通水泥浆液不能到达的细微裂隙和特殊地质区域起补强加固作用;高压对穿冲洗置换回填后,透水率降低明显,声波及变模显着提高,满足设计指标要求。通过监测资料系统分析,高拱坝左岸坝基f5断层及其影响带,经采用综合处置措施后能够满足高拱坝安全运行要求。锦屏高拱坝左岸坝基f5断层及其影响带经过加固处理后,历经四个阶段的蓄水检验,左岸坝肩边坡位移增量无明显变化,目前总体变化量值不大(不超过5mm);左岸边坡浅部多点位移计(累计值不超过30mm)、锚索锚固力损失率(约为±15%)、各平洞内石墨杆收敛计位移变化量围岩无明显变形现象,岩体总体稳定;坝基帷幕后渗压计折减系数小于设计控制值,水位变化与上游水位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符合坝基扬压力分布一般规律;蓄水前后渗流变化符合一般变化规律;水位控制在1880.0m高程附近后,各部位的渗流渗压变化趋于平稳。从目前监测情况看,渗控工程总体在设计范围内工作。各类监测成果汇总分析表明,f5断层及其影响带加固处理后,高拱坝相应部位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高拱坝左岸坝基f5断层及其影响带,通过采用加密固结灌浆处理、帷幕防渗处理、水泥-化学复合灌浆处理、高压水冲穿冲洗回填混凝土及预应力锚固等技术措施,高拱坝蓄水经过四年多的监测与分析及评价,各项监测指标稳定受控,能够满足高拱坝安全运行要求。这充分表明上述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赵钊[7](2018)在《高坝模态识别与损伤检测改进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水库大坝建成数量最多的国家,且我国的筑坝工艺高、经验丰富,速度快,已经建造了一大批百米级的高坝。但是泄流结构在长期泄流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疲劳或振动破坏。因此,针对泄流激励下的泄流结构动力响应及损伤识别研究,对泄流结构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水弹性模型试验、理论方法的改进等手段,进行了碾压层属性对碾压混凝土坝模态频率的影响规律、泄流结构流激振动信号的数据级与决策级融合方法以及泄流结构模态参数与损伤识别的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泄流结构振动响应规律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碾压软弱层强度、碾压软弱层厚度、碾压软弱层数目的改变对高碾压混凝土坝模态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碾压混凝土坝存在软弱结构层时,碾压层面属性变化对坝体振动频率的影响与常规混凝土坝基本一致。而且在碾压层面数目一定时,控制碾压层面厚度在5cm10cm之间,且碾压层面弹性模量大于70%坝体非软弱层结构弹性模量时,计算得到的碾压混凝土坝的模态频率与常规混凝土坝接近。2)泄流结构工作性态识别方法研究。根据高坝泄流的振动响应特征,提出了相关性方差贡献率的数据层信息融合方法。通过对锦屏一级高拱坝原观拱圈测点振动位移信号的数据融合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水弹性模型实测信号的数据融合检验。其具有良好的抗噪性,能够全面的反映和体现高拱坝结构的整体动力特性。此外,该方法在挖掘坝体结构的密频信息和高频微弱信息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3)泄流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基于信息融合技术,依据D-S证据理论,提出了改进的基于Pignistic概率距离与冲突系数的D-S证据融合方法,并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仅有两条证据时就能识别出正确的结果,说明了其较快收敛速度。并且该方法最终融合结果的识别精度高达98.4%。表明了其较高的识别精度。将提出的方法应用到碾压混凝土坝软弱层结构的损伤识别。其融合结果的识别精度高达99.89%。与其他方法相比,对于非高冲突证据,该方法也能够非常有效的避免和降低错误的证据对最终损伤位置的识别造成误判的影响,准确的识别出碾压混凝土坝成层损伤所在的位置,再次验证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王建新[8](2017)在《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文中指出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重力坝和面板堆石坝是常用的两种坝型。混凝土重力坝依靠自身重力维持稳定、可靠性好,但混凝土坝体积大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发挥,并且坝踵处容易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从而引起坝体底部的开裂破坏。混凝土面板坝中的防渗面板比较单薄,堆石体的不均匀沉降容易造成防渗面板的开裂,从而造成防渗体的渗漏破坏。对此,在总结混凝土重力坝和面板堆石坝等坝型优缺点的基础上,刘汉龙提出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concrete rock-fill combination dam—CRCD),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作为混凝土坝与堆石坝的结合体,其结构主要由:上游混凝土墙、下游俯斜式堆石体、防渗体系(止水结构和防渗墙)以及上下游压重等组成。CRCD通过止水结构等与坝基非固结连接而不同于混凝土重力坝,CRCD中的混凝土墙不但作为防渗体类似于面板而且作为结构体与下游堆石体共同承受水压力。混凝土墙作为CRCD的防渗结构,相比重力坝减小了坝体断面面积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用量;下游俯斜式堆石体作为CRCD的支撑体,相比面板堆石坝大大缩减了土石体方量。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作为一种新型坝体结构,目前对其动力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而振动台试验是研究土石坝动力特性、破坏机理及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已开展诸多大型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相关研究,振动台试验在岩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对此,针对基岩和覆盖层坝基的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开展了大型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主要研究对比不同坝基CRCD的动力加速度、位移、动土压力、破坏模式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CRCD的动力响应特性和变形破坏模式,从而为CRCD的抗震设计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还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E-B静力模型和沈珠江等效粘弹性动力模型,分别对基岩和覆盖层坝基的振动台试验展开了数值分析,分析了不同坝基CRCD加速度响应特性和永久变形分布,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由此建立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CRCD的数值模型,分析探究了实际工程中CRCD坝体动力加速度、动应力、动土压力及永久变形的分布规律。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揭示了地震动作用下混凝土-堆石组合坝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坝高约3/5处以上部位加速度放大倍数增长迅速,表现出坝顶明显的“鞭梢效应”,试验结果符合一般土石坝的地震响应规律。(2)蓄水对CRCD的加速度响应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加速度放大倍数基本上随着输入地震波幅值的增大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地震波引起加速度反应不同的原因在于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差异,随着地震波幅值增大,土体的刚度降低、阻尼增强,对地震波高频产生滤波、低频产生放大的作用;覆盖层坝基加速度响应大于同工况的基岩坝基结果,其原因在于基岩坝基刚度大变形小,而覆盖层砂砾石坝基在地震动作用下土体颗粒发生重分布更容易产生形变,从而引起上部结构的剧烈反应。(3)通过不同坝基的对比试验,分析了堆石体永久变形分布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基岩和覆盖层坝基堆石体顶部永久位移都相对较小,其中覆盖层坝基堆石体顶部水平永久位移和竖向永久位移累计值达到3.475mm和-6.709mm,分别占模型坝高的0.35%和0.67%,均大于基岩坝基对应的试验结果。模型坝堆石体的破坏首先从靠近坝顶部位开始,破坏模式表现为堆石体颗粒松动、滚落、逐步出现局部小范围的浅层滑动,在堆石体坝坡顶部1/5倍坝高范围内位移响应最明显,在该区域可采取适当加固措施。(4)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与坝基依靠止水结构等形成防渗体系,因此混凝土墙对整个坝体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基于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监测的墙体位移及墙背动土压力结果,提出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中混凝土墙体的动态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包括墙体底部的位移稳定性及抗倾覆稳定性指标。(5)基于E-B静力模型和沈珠江等效粘弹性动力模型,建立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型,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由此,建立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混凝土-堆石组合坝的数值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该坝型的动力加速度、动应力、动土压力及永久变形的分布规律,计算表明:混凝土墙与堆石体之间的接触面是抗震设计的关键部位,实际工程可考虑坝体加筋等加固措施。

施玉青[9](2017)在《基于现场资料的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碾压混凝土拱坝由于施工工期短、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碾压混凝土拱坝与常态混凝土拱坝相似,同样存在温度裂缝问题,对其温度和温度应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吊洞碾压混凝土拱坝施工现场资料,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DINA模拟大坝真实施工过程,进行了大坝温度和温度应力仿真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整理分析吊洞碾压混凝土拱坝施工现场资料,获得仿真计算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对于缺少的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补充,为仿真计算提供基础。(2)根据施工期坝体实测温度资料,分析典型测点温度变化规律和断面温度分布规律,并采用复合形法对混凝土热学参数进行反演,以获得合理的热学参数。(3)采用反演得到的热学参数对吊洞拱坝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对比分析实测温度和仿真计算温度,重点研究坝体在实际施工方案下的温度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坝体基础温差、内外温差和汛期过流面温度状况。(4)在温度场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考虑诱导缝的影响,对大坝进行施工期和运行期全过程温度徐变应力仿真计算,重点研究坝体温度应力变化和分布规律。

李双龙[10](2017)在《特定地质条件下重力坝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中,坝基及近坝山体的抬升变形现象相对罕见。如何分析抬升变形的形成机制及合理评价抬升变形对工程安全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归纳,结合抬升变形问题理论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诱导产生抬升变形的特殊地质结构模式以及岩体特性参数对抬升变形的影响,同时针对向家坝左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实际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成果对类似水利工程抬升变形安全性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提出诱发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式,即坝址区存在倾向下游或两岸的相对隔水层,同时相对隔水层下具有连通上游水库的透水性相对较大的地质结构层(含水层)。2.岩体扩容机制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岩体试样孔隙水压力、渗透系数及变形模量对岩体扩容有较大影响;初始应力对岩体扩容影响微弱。3.利用数值手段,对含有不同水文地质结构研究方案进行对比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隔水层在库底出露位置距离大坝越近,其下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值越大;坝基下伏隔水层倾向一定,随着倾角逐渐增大,下游河床中的抬升变形范围越来越小,抬升变形最大值出现部位距离坝体越来越近;隔水层倾角一定时,其倾向变化直接影响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分布位置及范围大小。4.针对不同岩体变形模量及渗透系数对抬升变形的不同影响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抬升变形对变形模量比较敏感,变形模量越大,抬升位移量及其范围越小;抬升变形对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变化较隔水层更敏感。5.基于向家坝左岸近坝山体测点监测成果,研究左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左岸近坝山体的抬升变形是内部岩体在渗透压力作用下扩容变形积累的结果;左岸近坝山体挤压破碎带对渗流起到了阻滞作用,为抬升变形提供所需地质条件;左岸近坝山体布置的泄水孔可以有效降低挤压破碎带下盘岩体孔隙水压力;抬升变形可能导致近坝山体局部滑坡,还有可能造成坝基防渗帷幕开裂失效。

二、铜街子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1986~1997年)安全监测成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街子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1986~1997年)安全监测成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力坝变形监控的智能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异常检测研究进展
        1.2.2 大坝安全监控模型研究进展
        1.2.3 大坝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变形监测数据的规律与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重力坝变形影响因子及其规律分析
        2.2.1 水压因子
        2.2.2 温度因子
        2.2.3 时效因子
        2.2.4 重力坝的一般变形规律
    2.3 变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2.3.1 面板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2.3.2 面板数据的形状相似性分析
        2.3.3 时序数据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分析
    2.4 变形监测数据的特征分析
        2.4.1 整体特征
        2.4.2 局部特征
        2.4.3 空间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重局部异常系数法的异常值预处理
    3.1 引言
    3.2 异常值的基本概念
        3.2.1 异常值定义
        3.2.2 异常值的分类
        3.2.3 异常值的特征
    3.3 基于距离的异常值检测算法
        3.3.1 距离的度量方法
        3.3.2 局部离群因子算法
        3.3.3 K近邻算法
    3.4 多重局部异常系数算法研究
        3.4.1 多重局部异常系数算法
        3.4.2 窗口长度的选择
        3.4.3 阈值的选择
        3.4.4 多重局部异常系数
        3.4.5 实例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ISADE-OSELM重力坝变形预测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在线极限学习机
        4.2.1 单隐层前馈神经网络
        4.2.2 极小范数最小二乘解
        4.2.3 极限学习机
        4.2.4 在线极限学习机
    4.3 在线极限学习机的优化研究
        4.3.1 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4.3.2 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的改进
        4.3.3 ISADE-OSELM预测模型
    4.4 ISADE-OSELM预测模型应用研究
        4.4.1 工程概况
        4.4.2 模型拓扑结构
        4.4.3 参数选择
        4.4.4 ISADE-OSELM模型预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云置信区间法的重力坝变形监控指标研究
    5.1 引言
    5.2 置信区间法的变形监控指标拟定
        5.2.1 置信区间法
        5.2.2 误差序列的分布检验
        5.2.3 置信区间法拟定的监控指标
    5.3 云置信区间
        5.3.1 云模型
        5.3.2 云置信区间的组成
        5.3.3 云置信区间的计算步骤
        5.3.4 云区间的选择
    5.4 云置信区间法的变形监控指标拟定
        5.4.1 数据转换
        5.4.2 云区间的计算
        5.4.3 云置信区间法拟定的监控指标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Copula理论的混凝土坝变形安全监控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混凝土坝变形监控模型研究进展
        1.2.2 Coupla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某混凝土重力坝变形监测资料定性分析
    2.1 混凝土坝变形监测资料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2.1.1 特征值统计
        2.1.2 对比分析
        2.1.3 变化过程分析
        2.1.4 分布图比较
        2.1.5 相关图比较
    2.2 工程及监测概况
        2.2.1 平面、高程监测网
        2.2.2 水平位移和挠度监测
        2.2.3 垂直位移监测
        2.2.4 坝体横缝监测
    2.3 环境量监测资料分析
        2.3.1 水位变化规律分析
        2.3.2 降雨量变化规律分析
        2.3.3 温度变化规律分析
    2.4 大坝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2.4.1 引张线
        2.4.2 正、倒垂人工监测
        2.4.3 垂直位移
    2.5 本章小结
3.基于COPULA-RF的混凝土坝单点变形监控模型
    3.1 混凝土坝变形主要影响因素及表达方式
    3.2 最小二乘法
    3.3 COPULA函数理论
    3.4 随机森林理论
    3.5 COPULA-RF模型
    3.6 工程实例
        3.6.1 预测模型输入因子的选择
        3.6.2 模型参数选取
        3.6.3 混凝土坝位移预测结果
    3.7 本章小结
4.基于COPULA-MVRVM的混凝土多测点变形监控模型
    4.1 RVM基本原理
    4.2 MVRVM相关向量机基本原理
    4.3 COPULA-MVRVM建模过程
    4.4 工程实例
        4.4.1 预测模型因子优选
        4.4.2 多测点变形监控模型预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分析
        1.2.1 国外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1.2.2 国内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1.3 国内外进度管理实践与理论现状
        1.3.1 国外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1.3.2 国内水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1.3.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管理的研究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大型水电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探讨
    2.1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
        2.1.1 里程碑计划
        2.1.2 横道图(甘特图)
        2.1.3 网络计划
        2.1.4 形象进度
        2.1.5 工期优化
    2.2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2.2.1 进度偏差分析
        2.2.2 进度动态调整
    2.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常用方法
        2.3.1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计划
        2.3.2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控制
        2.3.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项目基本情况
    3.1 工程概况
        3.1.1 枢纽布置
        3.1.2 大坝建筑物布置
        3.1.3 坝体材料分区
    3.2 合同项目及主要工程量
        3.2.1 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
        3.2.2 主要工程量
    3.3 施工导流、施工特点、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3.3.1 施工导流
        3.3.2 施工特点
        3.3.3 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计划编制的研究
    4.1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4.1.1 合同控制性工期
        4.1.2 合同交面时间
        4.1.3 导流渡汛方案
        4.1.4 业主提供的主要条件
        4.1.5 主要施工方案
    4.2 总体施工程序、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4.2.1 总体施工程序
        4.2.2 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4.3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
        4.3.1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4.3.2 工程总体进度计划P3 横道网络图
    4.4 龙滩大坝各工程项目具体进度计划的工期分析
        4.4.1 施工准备工程
        4.4.2 混凝土系统建设工程
        4.4.3 上下游土石围堰工程
        4.4.4 上下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工程
        4.4.5 大坝基坑开挖支护和坝基处理工程
        4.4.6 大坝主体工程
        4.4.7 导流工程及其他项目工程
    4.5 总进度计划的主要项目施工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4.5.1 总进度计划主要项目年、季施工强度分析
        4.5.2 土石方明挖月强度分析及资源计划分析
        4.5.3 左岸进水口大坝碾压、常态混凝土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4.5.4 右岸大坝碾压、常态砼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4.6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4.6.1 单元工程划分
        4.6.2 单元工程工序工期分析
        4.6.3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控制的研究
    5.1 进度计划控制
        5.1.1 进度计划控制体系
        5.1.2 进度计划控制流程
        5.1.3 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
    5.2 进度控制施工管理组织体系
    5.3 施工资源
        5.3.1 系统工程理论,高效配置施工资源
        5.3.2 本工程分年度所需主要施工资源
    5.4 进度控制信息管理
    5.5 进度偏差分析
        5.5.1 进度偏差分析主要方法
        5.5.2 用生产调度周计划,分阶段动态进行偏差分析
    5.6 进度动态调整
        5.6.1 改变后续工作间的逻辑关系
        5.6.2 缩短关键线路持续时间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总进度管理效果分析
    6.1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
        6.1.1 进度调整计划编制
        6.1.2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计划控制
    6.2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管理效果
        6.2.1 总体满足合同目标及业主提前下闸蓄水、提前发电要求
        6.2.2 各阶段合同工期节点工程照片
        6.2.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进度管理的基本经验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附录图4-1~附录图4-13)

(4)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浆砌石重力坝的发展
    1.3 浆砌石重力坝的渗漏与扬压力过高危害
    1.4 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与渗漏研究现状
        1.4.1 扬压力计算的规范方法
        1.4.2 重力坝扬压力与渗漏的研究
        1.4.3 渗流监控指标及转异判别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基本情况及运行情况
    2.1 工程概况
    2.2 枢纽工程建设过程
    2.3 大坝工程地质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4 大坝设计、施工
        2.4.1 大坝结构及断面
        2.4.2 坝体砌筑施工及建筑材料情况
        2.4.3 大坝防渗措施
        2.4.4 大坝排水措施
        2.4.5 大坝基础处理
    2.5 大坝的渗漏与处理
第3章 扬压力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
    3.1 扬压力监测布置
    3.2 扬压力规律分析
        3.2.1 环境量监测变化过程分析
        3.2.2 扬压力变化过程
        3.2.3 扬压水头与库水位的相关关系图
        3.2.4 扬压力折减系数
        3.2.5 sy7 与相邻测点的对比分析
    3.3 扬压力统计模型分析
        3.3.1 回归方程
        3.3.2 回归分析几个定义
        3.3.3 回归方程建立步骤
        3.3.4 统计模型建立
        3.3.5 影响因子分析
    3.4 sy7 测点监控指标及转异判别
    3.5 sy7 测点扬压力偏高原因分析
        3.5.1 地质原因分析
        3.5.2 排水孔堵塞的可能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坝渗漏规律及原因分析
    4.1 以往关于大坝渗漏的认识
    4.2 渗漏量监测布置
    4.3 渗漏量变化过程
    4.4 渗漏特征值分析
    4.5 渗漏量变化规律分析
        4.5.1 渗漏量时程变化规律
        4.5.2 日最大渗漏量与库水位的相关关系
        4.5.3 年渗漏量与最高库水位的相关分析
        4.5.4 渗漏规律总结
    4.6 大坝渗漏原因分析
        4.6.1 渗漏拐点分析
        4.6.2 坝体渗漏原因
        4.6.3 坝基渗漏原因
        4.6.4 渗漏原因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坝基防渗帷幕数值模拟分析
    5.1 防渗帷幕深度的影响
    5.2 防渗帷幕渗透系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固处理及效果分析
    6.1 扬压力偏高处理措施
    6.2 渗漏处理措施
    6.3 加固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高拱坝坝基软弱破碎带处置技术研究 ——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f5断层处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高拱坝建设及拱坝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断层等软弱破碎带的灌浆处置
        1.2.3 断层等软弱破碎带的高压冲洗置换处理
        1.2.4 断层等软弱破碎带的锚固处置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f5断层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2.1 坝址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质构造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
    2.2 左岸坝基典型断层—f5断层的工程地质特征
        2.2.1 f5断层空间展布
        2.2.2 f5断层及其影响工程地质特征
        2.2.3 f5断层及其周围岩体分区
    2.3 坝基f5断层处置方案初步分析
        2.3.1 左岸坝基f5断层的灌浆处置方案
        2.3.2 左岸坝基f5断层的高压对穿冲洗置换方案
        2.3.3 左岸坝基f5断层的预应力锚固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断层带灌浆材料性能及浆液扩散理论研究
    3.1 灌浆材料性能及试验
        3.1.1 浆液的流变性试验
        3.1.2 浆液的可灌性研究
        3.1.3 浆液的塑性强度和可注期
    3.2 低渗透带水泥-化学复合灌浆技术
        3.2.1 单裂隙浆液扩散理论
        3.2.2 液体的浸润理论
        3.2.3 化灌材料试验
    3.3 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的灌浆模拟试验研究
        3.3.1 粘度时变性浆液性能特点
        3.3.2 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模拟试验
    3.4 灌浆材料工程适宜性研究
        3.4.1 宽大裂缝灌浆材料及配比
        3.4.2 断层破碎带补充加密灌浆材料及配比
        3.4.3 软弱低渗透破碎带灌浆材料及配比
        3.4.4 断层影响区微细裂隙灌浆材料及配比
    3.5 断层破碎带灌浆技术
        3.5.1 断层破碎带灌浆处理特点
        3.5.2 断层破碎带灌浆处理设计
    3.6 坝基f5断层破碎带灌浆效果评价
        3.6.1 防渗帷幕
        3.6.2 软弱岩带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对穿冲洗碎岩机理及置换效果分析
    4.1 高压对穿冲洗置换方案
    4.2 高压对穿冲洗数值模拟试验
        4.2.1 数值模拟设计
        4.2.2 材料参数取值
        4.2.3 数值计算流程
    4.3 高压对冲数值结果及分析
        4.3.1 运动趋势分析
        4.3.2 应力特征分析
        4.3.3 位移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层影响带卸荷岩体的锚固变形机制研究
    5.1 卸荷岩体力相似材料制作
        5.1.1 卸荷岩体力学参数及相似比
        5.1.2 岩石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5.1.3 岩体相似材料力学试验
    5.2 卸荷岩体锚固物理模型试验
        5.2.1 工程背景及试验目的
        5.2.2 单锚试验设计
        5.2.3 群锚试验设计
        5.2.4 数据采集及测量设备
        5.2.5 压力分散型锚索模型制作
    5.3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单锚试验结果及分析
        5.3.2 群锚试验结果及分析
        5.3.3 试验分析小结
    5.4 单锚及群锚数值模拟试验
        5.4.1 单锚数值模拟分析
        5.4.2 双锚数值模拟分析
        5.4.3 群锚数值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处置效果监测反馈与分析评价
    6.1 坝基f5断层固结灌浆处置效果评价
        6.1.1 固结灌浆成果统计分析
        6.1.2 固结灌浆透水率检查结果分析及评价
        6.1.3 固结灌浆物探检查成果分析及评价
    6.2 坝基f5断层帷幕灌浆处置效果及评价
        6.2.1 帷幕灌浆成果资料统计及分析
        6.2.2 帷幕灌浆透水率检查成果分析评价
        6.2.3 帷幕灌浆物探检查成果分析评价
    6.3 高压对穿冲洗置换回填成果检测及分析
        6.3.1 高压对穿冲洗区域回填混凝土后测试孔和检查孔透水率分析
        6.3.2 高压对穿冲洗区域检查孔岩芯分析
        6.3.3 高压对穿冲洗物探检测
    6.4 坝基f5断层综合处置后岸坡稳定性监测及分析
        6.4.1 岸坡坡面的变形观测
        6.4.2 岸坡锚固区的变形、应力监测
        6.4.3 坝基断层处置洞室变形监测及分析
    6.5 坝基f5断层处置后的渗控监测及分析
        6.5.1 坝基渗透压力
        6.5.2 灌浆平洞和排水洞排水渗透压力
        6.5.3 坝体和坝基渗流量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7)高坝模态识别与损伤检测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碾压混凝土坝软弱层结构的研究进展
        1.2.2 泄流结构流激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1.2.3 泄流结构振动响应信号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相关研究
        1.2.4 泄流结构健康监测的相关研究
        1.2.5 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泄流激励下高坝振动响应规律研究
    2.1 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数值模拟
        2.1.1 坝体的数值模拟
        2.1.2 坝体成层结构数值模拟
    2.2 碾压层面属性对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模态影响研究
        2.2.1 碾压层面结构弹性模量对自振频率影响
        2.2.2 碾压层厚度对自振频率影响
        2.2.3 碾压层层数对自振频率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坝泄流结构振动响应的数据级融合方法研究
    3.1 数据层信息融合的原理
    3.2 多传感器数据级信息融合方法
        3.2.1 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3.2.2 基于相关函数数据融合方法
        3.2.3 数据级数据融合方法对比
    3.3 基于相关性方差贡献率的数据级数据融合方法
        3.3.1 基于相关性方差贡献率的数据级融合算法的引出
        3.3.2 基于相关性方差贡献率的数据级融合动态融合模式
        3.3.3 相关性方差贡献率意义
    3.4 应用实例
        3.4.1 锦屏一级拱坝坝顶测点振动信号融合
        3.4.2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水弹模型流激振动信号融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D-S证据方法的泄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4.1 D-S证据理论概述
        4.1.1 D-S证据理论的发展
        4.1.2 D-S证据理论的原理
        4.1.3 D-S证据理论合成规则
        4.1.4 D-S证据理论存在问题
        4.1.5 D-S证据理论现有的改进方法
    4.2 改进的基于Pignistic概率距离与冲突系数的D-S证据组合方法
        4.2.1 Pignistic概率距离与Jousselme距离
        4.2.2 改进的基于Pignistic概率距离与冲突系数的证据组合方法
        4.2.3 改进的证据组合方法典型算例分析
    4.3 改进的D-S证据理论对碾压混凝土坝损伤识别的应用
        4.3.1 泄流结构损伤指标的研究
        4.3.2 单一敏感特征量的结构损伤识别
        4.3.3 多敏感特征量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的说明
致谢

(8)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动力特性物理模拟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设备及内容
    2.3 模型设计及传感器布置
    2.4 相似关系及试验材料
    2.5 传感器及采集系统
    2.6 输入地震动及加载工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坝基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加速度响应规律
    3.1 引言
    3.2 基岩坝基加速度响应
    3.3 加速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3.4 覆盖层坝基加速度分布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的墙体动态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基岩坝基结果分析
    4.3 覆盖层坝基结果对比
    4.4 动态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的堆石体永久变形及破坏模式
    5.1 引言
    5.2 位移监测点布置
    5.3 基岩坝基堆石体顶部永久位移
    5.4 基岩坝基坝坡向永久位移
    5.5 基岩坝基堆石体破坏模式和机理分析
    5.6 覆盖层坝基结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混凝土-堆石组合坝振动台试验的数值分析
    6.1 引言
    6.2 计算原理与方法
    6.3 数值模型的建立
    6.4 模型试验数值验证与计算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工程算例分析
    7.1 引言
    7.2 工程背景
    7.3 数值的模型的建立
    7.4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动力特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现场资料的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发展
        1.1.1 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发展概况
        1.1.2 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发展趋势
    1.2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与温度应力研究
        1.2.1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与温度应力研究的必要性
        1.2.2 混凝土坝温度与温度应力仿真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坝温度和温度应力仿真存在的困难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计算原理与方法
    2.1 温度场计算原理与方法
        2.1.1 热传导方程
        2.1.2 定解条件
        2.1.3 温度场求解的有限单元法
    2.2 温度应力场计算原理与方法
        2.2.1 弹性体温度应力计算原理
        2.2.2 考虑徐变效应的温度应力场求解
    2.3 基于ADINA软件的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
        2.3.1 ADINA软件简介
        2.3.2 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流程
        2.3.3 仿真计算关键技术处理
3 吊洞拱坝施工现场资料及坝体实测温度分析
    3.1 工程基本概况
    3.2 仿真计算现场资料分析
        3.2.1 施工现场资料
        3.2.2 仿真计算缺少资料
        3.2.3 仿真计算资料补充
    3.3 温度监测资料分析
        3.3.1 温度监测仪器布置
        3.3.2 测点温度时程规律分析
        3.3.3 最高温度分布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吊洞拱坝温度场仿真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及仿真计算条件
        4.1.1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4.1.2 大坝施工、蓄水过程仿真
        4.1.3 计算条件
    4.2 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反演方法和步骤
        4.2.3 反演结果
    4.3 温度场成果分析
        4.3.1 仿真计算温度与实测温度对比分析
        4.3.2 特征点温度时程规律
        4.3.3 拱冠梁剖面温度时程规律
        4.3.4 施工期最高温度分布规律
        4.3.5 基础温差状况
        4.3.6 冬季低温时刻内外温差状况
        4.3.7 汛期过流面附近温度状况
    4.4 本章小结
5 吊洞拱坝温度应力场仿真分析
    5.1 有限元模型及计算条件
        5.1.1 有限元模型
        5.1.2 诱导缝张开、灌浆仿真
        5.1.3 计算条件
    5.2 温度应力场成果分析
        5.2.1 特征点温度主拉应力时程规律
        5.2.2 拱冠梁剖面温度主拉应力时程规律
        5.2.3 最大温度主拉应力分布规律
        5.2.4 垫层温度应力状况
        5.2.5 冬季低温时刻坝体表面应力状况
        5.2.6 汛期过流时应力状况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特定地质条件下重力坝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利工程抬升变形文献分析
        1.2.2 国内水利工程抬升变形文献分析
        1.2.3 坝基及近坝山体变形特性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抬升变形理论与计算方法
    2.1 流固耦合基本方程
    2.2 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实现
        2.2.1 FLAC3D软件简介
        2.2.2 FLAC3D中流固耦合计算理论
    2.3 抬升变形机理分析
        2.3.1 物理试验研究
        2.3.2 数值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抬升变形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式研究
    3.1 概述
    3.2 抬升变形水文地质结构模式
    3.3 研究方案及数值模型
        3.3.1 计算方案
        3.3.2 计算模型
    3.4 相对隔水层空间位置变化对抬升变形的影响
        3.4.1 相对隔水层出露位置对抬升变形影响
        3.4.2 相对隔水层倾角对抬升变形影响
        3.4.3 相对隔水层倾向对抬升变形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体特性参数对抬升变形的影响研究
    4.1 概述
    4.2 坝基岩体变形模量对抬升变形的影响研究
        4.2.1 计算方案与计算模型
        4.2.2 坝基岩体变形模量对抬升变形的影响
    4.3 坝基岩体渗透系数对抬升变形的影响研究
        4.3.1 计算方案与计算模型
        4.3.2 坝基岩体渗透系数对抬升变形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向家坝左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研究
    5.1 工程背景
    5.2 左岸近坝山体地质概况及监测成果
        5.2.1 左岸近坝山体地质概况
        5.2.2 左岸近坝山体监测资料分析
    5.3 左岸近坝山体抬升变形计算
        5.3.1 数值模型及研究方案
        5.3.2 计算成果及分析
    5.4 左岸近坝山体及帷幕安全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课题目录)

四、铜街子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1986~1997年)安全监测成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力坝变形监控的智能分析方法研究[D]. 李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Copula理论的混凝土坝变形安全监控模型研究[D]. 陈诗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D]. 刘武. 湖南大学, 2019(02)
  • [4]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黄龙带水库浆砌石重力坝扬压力变化与渗漏规律研究[D]. 吴舅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高拱坝坝基软弱破碎带处置技术研究 ——以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基f5断层处置为例[D]. 李正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7]高坝模态识别与损伤检测改进方法研究[D]. 赵钊. 天津大学, 2018(07)
  • [8]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D]. 王建新.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9]基于现场资料的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D]. 施玉青.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特定地质条件下重力坝坝基及近坝山体抬升变形研究[D]. 李双龙.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通街子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结果分析(1986-199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