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伤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论文文献综述)
叶国辉[1](2021)在《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复发率,着重分析TCCF的复发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F患者49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总结临床资料、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复发率及术后转归情况,系统性总结、分析、评价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F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可靠性,复发率,分析并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TCCF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将所有TCCF病例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所有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处理,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掉无意义的变量,再把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标准的49名TCCF患者,男性34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4岁-75岁。其中34例TCCF血管内治疗采用1个球囊栓塞,15例TCCF采用多个球囊(2个或更多以上)栓塞。闭塞瘘口并颈内动脉保留43例,闭塞颈内动脉6例。临床随访总共有8例复发,复发率16.3%,于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2天-18天,平均(7.38±5.76)天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瘘口在颈内动脉不同位置的TCCF在球囊栓塞术后复发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瘘口位置在颈内动脉弯曲段为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TCC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93,95%CI:1.83-91.46;P<0.05)。结论: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TCCF有较高的疗效,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的特点,但是颈内动脉通畅率尚不能达到100%,并且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及复发率。在我院可脱性球囊栓塞术仍然是复发性TCCF再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TCCF复发后,由于海绵窦内存在显影剂过早泄漏或移位的球囊,因此再次治疗球囊可能难以完全通过瘘口进入海绵窦内。再次治疗时可能需要采用弹簧圈、液体胶、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或闭塞颈内动脉方法治疗TCCF。可脱性球囊治疗TCCF在2周内复发率较高,瘘口位于颈内动脉弯曲段是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TCC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荣辉,赵曰圆,秦杰,黄河,潘力,杨铭,宋健,徐国政,姚国杰,马廉亭[2](2020)在《坚持“三个首选”与“治疗原则”在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治中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坚持"三个首选"(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经颈内动脉入路、首选可脱球囊为栓塞材料)和"治疗原则"(闭塞瘘口、保留颈内动脉通畅、改善颅内循环、消除眼部症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41例TCCF的临床资料。通过动脉入路40例,联合动静脉通路1例;采用可脱球囊33例,应用覆膜支架10例,使用两种或以上材料8例;辅助弹簧圈填充残余瘘6例,辅助使用Onyx胶闭塞残余瘘2例;球囊闭塞试验证实后闭塞颈内动脉与瘘口5例。结果所有病人均治愈,无死亡,未因治疗增加残疾;一次介入治愈29例,二次介入治愈10例,三次介入治愈2例;瘘口完全闭塞36例,瘘口残留少量血流5例,经辅助间断性压迫颈动脉后治愈。结论本文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首选"与"治疗原则"在TCCF诊治中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
杨振兴,孙阳阳,苏芳琴,黄德俊,李宗正[3](2020)在《外伤性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54例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有效性和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Barrow A型TCCF患者。使用可解脱球囊或Onyx-18联合弹簧圈经动脉入路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复发定义为即刻完全栓塞的病灶,再次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发现原来的瘘口再次显影。临床痊愈定义为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均消失、眼球各方向活动无障碍及视力下降恢复。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影像学复发和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4例Barrow A型TCCF患者。患者年龄(42.5±10.6)岁(范围28~70岁);男性36例(66.7%)。临床表现:眼部症状(突眼、结膜充血等)40例(74.1%),颅内血管杂音35例(64.8%),视觉障碍(视力下降、视野缺损)36例(66.7%),头痛32例(59.3%),外展神经麻痹15例(28.3%),鼻衄4例(9.1%)。眼上静脉引流47例(87.0%),岩上、下窦引流19例(35.2%),皮质静脉引流9例(16.7%)。Onyx-18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51.9%),可解脱球囊治疗26例(48.1%)。47例(87.0%)术后即刻完全栓塞,其中4例球囊栓塞失败后改用Onyx-18联合弹簧圈均达到完全栓塞;7例(13.0%)达到次全栓塞。47例(87.0%)痊愈,4例症状较入院时好转,但视力未完全恢复(其中3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2例出现轻度偏瘫,无死亡患者。术后随访时有5例(9.3%)复发,采用Onyx-18联合弹簧圈达到完全栓塞。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次全栓塞是影响术后影像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6.63,95%可信区间1.74~159.33;P=0.015),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影响术后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9.08,95%可信区间1.61~226.58;P=0.020)。结论 Onyx-18联合弹簧圈或可解脱球囊治疗TCCF安全有效。次全栓塞与影像学复发相关,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临床痊愈的独立影响因素。
王铭义,刘永晟,李克,刘勇建,张国栋,安祥博,吴邯,王峰[4](2020)在《以突眼为表现的眼部血管病——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眼部表现特点、影像学检查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8例首诊于我院眼科的颈动脉海绵窦瘘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18例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结果所有病例中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搏动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障碍等。头颅或眼部CT平扫检查所有病例均显示患侧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增粗;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18例(20眼)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14眼),结果 10例(12眼)瘘口完全闭塞,发生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3眼)、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3眼),瘘口均完全闭塞,无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全部手术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间(12±3.4)个月,无复发病例,颈动脉覆膜支架内未发生狭窄及闭塞。结论对于以突眼及其他相关症状就诊于眼科的患者,应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能,血管造影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手术治疗对颈动脉海绵窦瘘是安全有效的。
姚银旦[5](2020)在《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目的:探讨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Non-acute Atherosclero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Occlusion,NAILAO)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连续性纳入32例发病超24小时的症状性NAILAO患者在本中心尝试接受以安全为首要原则的血管内晚通治疗。主要疗效结局为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为2b或3级);主要安全结局为术后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次要疗效结局为术后90天时功能独立(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结果:32例患者的影像记录闭塞至治疗的中位数时间为25.5天(四分位间距:10.5-36.5)。17例患者获得成功再通,总体再通成功率为53.1%(17/32)。总体患者的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的发生率6.3%(2/32),成功再通组的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的发生率为5.9%(1/17),与再通失败组6.7%(1/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7)。在成功再通组中,术后90天时的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70.5%,12/17)较术前(23.5%,4/17)显着增加(P=0.015);而在再通失败组中,术后90天时的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66.7%,10/15)较术前(66.7%,10/15)无变化(P=1.00)。成功再通组术后90天时的改良Rankin评分较基线下降值中位数为1.0(四分位间距:1.0-2.0),而再通失败组为0.0(四分位间距:0.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经过仔细筛选的发病超24小时的症状性NAILAO患者,血管内晚通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围手术期安全性在可接受范围内,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成功再通可能能够有效地改善此类患者的残障程度。第二部分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连续性纳入78例症状性CICAO患者在本中心尝试接受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T)、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及复合手术。主要终点:1)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为3级);2)术后30天内任何卒中或者死亡,和第31天至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1)术后90天时功能独立(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2)术后1年内致残性卒中;3)术后第31天至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结果:共有58例患者获得成功再通,其中ET再通11例(19.0%,11/58),CEA再通8例(13.8%,8/58),复合手术再通39例(67.2%,39/58)。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总体再通成功率为74.4%(58/78),较单纯ET或CEA的再通成功率(24.4%,19/78)显着增高(P<0.001)。两组的临床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24.0月(四分位距,12.8-42.0),所有患者的临床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两组总体的1年内主要终点发生率为11.5%(9/78),成功再通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为10.3%(6/58),与再通失败组(15.0%,3/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在术后30天内,两组总体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9.0%(7/78),成功再通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0.3%(6/58),与再通失败组(5.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0)。成功再通组的1年内致残性卒中发生率为1.7%(1/58),与再通失败组(5.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术后90天时,成功再通组的功能独立比例为77.6%(45/58),而再通失败组为80.0%(17/2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1.000)。成功再通组术后第31天至1年内的同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发生率为1.7%(1/58),较再通失败组(20.0%,4/20)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比值比:0.09,95%置信区间:0.01-0.73,P=0.014)。结论:对于经过仔细筛选的症状性CICAO患者,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与初始单纯ET或CEA相比较,多模式再通治疗可以显着提高再通成功率。然而,该治疗存在较高的围手术期卒中风险,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尚不能明确多模式再通治疗能否降低症状性CICAO患者术后1年内的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第三部分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有78例连续性CICAO患者在本中心接受了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本研究纳入了其中45例获得成功再通且有术后影像随访的CICAO患者。根据影像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闭塞组和非再闭塞组。通过回顾性分析前瞻性收集的数据来评估再闭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5例患者的临床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0.0月(四分位间距,12.0-41.5),影像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2.0月(四分位间距,6.8-18.0)。在随访期内,有11例患者发生了(24.4%,11/45)颈内动脉再闭塞,其中1例为症状性再闭塞。手术至影像诊断颈内动脉再闭塞的中位数时间为7.0月(四分位间距,6.0-11.0)。另外,有7例(15.6%,7/45)患者发生了无症状性颈内动脉再狭窄,其中5例患者接受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术。术后1年时再闭塞的累积发生概率为28.1%(95%置信区间:9.9%-4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颈内动脉局部残余狭窄率>50%(风险比:9.766,95%置信区间:1.907-50.011,P=0.009)和术前影像记录闭塞至手术的时间>90天(风险比:4.843,95%置信区间:1.358-17.275,P=0.015)是CICAO接受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颈内动脉局部残余狭窄率>50%和术前影像记录闭塞至手术的时间>90天是CICAO接受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可,李辉,黄楚明,张伟杰,蔡楚伟[6](2019)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病变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16例颈内动脉病变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岩骨段夹层动脉瘤并破裂出血3例,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破裂出血8例。Willis覆膜支架成功治疗1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术后随访3~6个月,1例术后6个月载瘤动脉轻度狭窄;1例术后3个月患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术后残留微小内漏3个月随访造影时内漏消失;16例GOS评分5分。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但需要更远期随访。
任登鹏,涂悦,薛德友,张赛[7](2018)在《Scepter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Scepter球囊保护下应用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4例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的TC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21~65岁[(42.6±6.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5分。均为单侧病变。其中右侧13例,左侧11例。伴发颅内杂音23例,搏动性突眼伴球结膜充血水肿22例,眼球运动障碍19例,视力减退9例。术中通过微导管造影明确TCCF瘘口的位置及回流特点。将保护球囊置于颈内动脉瘘口处,再沿微导管在海绵窦内近瘘口处填入少量弹簧圈后分次推注Onyx胶,直至瘘口闭塞。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颅内杂音、搏动性突眼、视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改善情况,术后复查数学减影血管造影(DSA)了解颈内动脉通畅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2周,24例TCCF患者原有颅内杂音、搏动性突眼、球结膜水肿症状均消失,19例眼球活动障碍患者中2例改善不明显,9例视力障碍患者中2例改善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Onyx胶与保护球囊粘连,将球囊连同导引导管送至颈外动脉后撤出球囊,术后患者无并发症。随访6~12个月,临床症状未见复发,无手术相关并发症,DSA示瘘口均完全闭塞,且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Scepter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TCCF可闭塞瘘口,消除眼部症状,维持颈内动脉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高飞[8](2018)在《可脱球囊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可脱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33例,采用可脱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其中单球囊栓塞26例,多球囊栓塞7例,观察瘘口封堵情况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颅内杂音、突眼、颅神经麻痹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2例(6%)发生术后24 h内球囊破裂,再次球囊栓塞后完全封堵;1例(3%)并发外展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回访好转。结论可脱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安全可靠。
侯振华,肖久鑫[9](2017)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性改变以及间接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4年间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轴位图像、冠状位图像特点及增强扫描图像特点,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增强图像及后处理图像明确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及眼上静脉均同时强化,患侧海绵窦、眼上静脉增宽,1例眼外肌增粗。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可以准确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原因,及时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黄勇[10](2017)在《海绵窦和相关静脉的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关于海绵窦结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海绵窦内颅神经等解剖研究较多,但海绵窦及其相关静脉解剖研究甚少、个体变异较大,深入研究海绵窦及相关静脉的概念及解剖结构,不仅对神经外科手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临床介入治疗同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课题旨在:(1)通过尸头解剖标本,观测海绵窦及与相关静脉的形态、尺寸和相互位置关系等指标;(2)结合临床介入治疗病例,探讨海绵窦及相关静脉解剖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一类疾病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提高治疗成功率和降低治疗风险。方法:本课题分两部分:1对5例(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沿颅底与颅盖分界线锯开颅骨,保留脑膜,仔细分离并保留面静脉、眼上静脉、眼下静脉、侧裂静脉、岩上窦、岩下窦等静脉系统,利用肉眼下和显微镜分别观察海绵窦范围、分区,观察相关静脉走行、毗邻关系及相关尺寸。2总结上海长征医院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的部分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和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病例,探讨海绵窦及相关静脉解剖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1解剖部分:通过对5例(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解剖充分暴露海绵窦及其邻近结构,观测结果如下:(1)海绵窦的范围:海绵窦前方延伸至前床突和眶上裂的内缘。后部在后床突后方。上壁由前床突下缘的硬膜以及后床突和岩尖的硬膜构成。海绵窦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在下方汇合,构成海绵窦的下缘,下缘超过颈内动脉以下。(2)海绵窦的分区:以颈内动脉为界,海绵窦分为前下间隙、后上间隙、内侧间隙和外侧间隙。(3)海绵窦内侧壁距离中线距离分别为:垂体窝水平内侧缘和中线间的距离:7.36±1.01mm(左)、7.58±1.98 mm(右);位于蝶窦的上方水平内侧缘和中线间的距离:13.76±0.87mm(左)、12.56±1.08mm(右);蝶窦下方水平内侧缘和中线间的距离:22.96±2.23mm(左)、23.05±1.15mm(右)。(4)相关静脉或静脉窦:基底窦位于斜坡上方,较宽,左右两端与两侧的海绵窦相通,并分别与两侧的岩上窦和岩下窦相通。眼静脉在海绵窦前下间隙汇入海绵窦。外侧裂静脉有5侧直接汇入海绵窦,4侧先汇入蝶顶窦,再引流到海绵窦,1侧无汇入点。岩下窦起自海绵窦后部,分垂直段和水平段,本组10侧岩下窦均直接汇入颈静脉球。2临床部分:(1)基本资料:患者资料共47人,其中男性21人,女性26人。其中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tCCF)15例,均首选以经动脉球囊栓塞,3例球囊治疗失败改行经动脉行弹簧圈+ONYX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DAVF)共32例,其中有3例(均为单侧颈外动脉供血),采取经动脉以胶栓塞,29例首选经静脉入路栓塞。其中岩下窦显影明显病例13例,其中1例因海绵窦分隔改行眼静脉穿刺插管,12例均行岩下窦插管以弹簧圈(或辅助ONYX)栓塞。岩下窦不显影病例16例,10例经不显影岩下窦插管栓塞,经面静脉2例,岩上窦1例,颞中静脉1例,眼静脉切开插管1例。15例t CCF病人栓塞后瘘口完全不显影14例,其中1例球囊栓塞失败,因经济原因未做进一步治疗。32例DCAVF病人栓塞治疗后即刻动静脉瘘完全不显影29例;1例眼静脉不显影,但外侧裂静脉仍显影;2例眼静脉不显影,但同侧岩下窦仍显影。1例外侧裂静脉显影的病例3个月后随访不再显影,2例岩下窦仍显影的病例3个月后随访1例岩下窦不再显影,1例仍显影。47例病人除1例因经济原因未进一步治疗外,46例病人经3个月后随访症状均恢复正常且均无复发。(2)解剖知识的临床应用:关于海绵窦范围、分区、和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和骨性标志的关系等以及关于眼静脉、外侧裂静脉、岩下窦等静脉窦的开口、走行以及分段等解剖概念的掌握,对相关疾病的介入治疗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岩下窦不显影、海绵窦间隔存在等原因导致微导管到位困难及多处静脉插管的病例,提供了较重要的解剖学依据。结论:将海绵窦及相关静脉解剖学基础研究所测的相关数据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如微导管的插管、栓塞等操作)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明显提高介入插管及栓塞的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手术风险。
二、外伤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
1.2 TCCF分类 |
1.3 TCCF瘘口位置分段 |
1.4 TCCF静脉引流方式 |
1.5 TCCF的治疗 |
1.5.1 神经介入放射学发展 |
1.5.2 TCCF的治疗 |
1.6 临床分型对TCCF的治疗指导意义 |
1.7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一般资料 |
2.5 TCCF血管构筑学资料 |
2.6 手术方法 |
2.6.1 栓塞材料 |
2.6.2 金球囊的装备 |
2.6.3 可脱性球囊栓塞术 |
2.7 随访 |
第三章 临床疗效与方法 |
3.1 临床疗效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TCCF的解剖及病理生理 |
4.2 TCCF复发率 |
4.3 降低TCCF复发的措施 |
4.4 复发后治疗 |
4.5 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的限制性及并发症 |
4.6 保留颈内动脉通畅的重要性 |
4.7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4.8 结论 |
4.9 病例展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坚持“三个首选”与“治疗原则”在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治中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TCCF首选经颈内动脉途径治疗 |
3.2 TCCF栓塞材料优劣比较 |
3.3 我院治疗TCCF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总结 |
(4)以突眼为表现的眼部血管病——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检查方法 |
(一)眼部检查 |
(二)影像学检查 |
(三)介入手术治疗 |
1. 手术方法 |
2. 围手术期管理及随访 |
结果 |
讨论 |
(5)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6)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病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2.1 围手术期处理 |
1.2.2 手术过程 |
2 结果 |
2.1 造影结果 |
2.2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
2.3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8)可脱球囊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症状 |
1.3 影像学资料 |
1.4 治疗方法 |
1.5 术后处理 |
1.6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4] |
2 结果 |
3 讨论 |
(9)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10)海绵窦和相关静脉的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及缩写 |
第一部分 海绵窦及其相关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海绵窦和相关静脉解剖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技成果 |
致谢 |
四、外伤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D]. 叶国辉.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坚持“三个首选”与“治疗原则”在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治中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J]. 孙荣辉,赵曰圆,秦杰,黄河,潘力,杨铭,宋健,徐国政,姚国杰,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09)
- [3]外伤性直接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54例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 杨振兴,孙阳阳,苏芳琴,黄德俊,李宗正.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08)
- [4]以突眼为表现的眼部血管病——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J]. 王铭义,刘永晟,李克,刘勇建,张国栋,安祥博,吴邯,王峰.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03)
- [5]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D]. 姚银旦. 苏州大学, 2020(06)
- [6]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病变的疗效分析[J]. 徐可,李辉,黄楚明,张伟杰,蔡楚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07)
- [7]Scepter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评价[J]. 任登鹏,涂悦,薛德友,张赛. 中华创伤杂志, 2018(03)
- [8]可脱球囊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体会[J]. 高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18(03)
- [9]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价值[J]. 侯振华,肖久鑫. 中国医药指南, 2017(15)
- [10]海绵窦和相关静脉的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黄勇.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标签:颈内动脉论文; 海绵窦论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论文; 颈动脉狭窄治疗论文; 静脉栓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