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重复使用药杯微生物监测与消毒探讨

病房重复使用药杯微生物监测与消毒探讨

一、重复使用的病房药杯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朱亭,王小红,唐维兵,林云,万园园,夏晓娜,刘长伟[1](2021)在《HACCP应用于某儿童医院肠内营养配制管理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为保证肠内营养制剂配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因地制宜,在我院肠内营养配制室建立HACCP管理体系。方法:依据HACCP原理对肠内营养制剂配制过程及环境进行危害分析(HA),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及监管措施并记录存档。结果:经危害分析后确定6个关键控制点,分别为手卫生、配制用具洗刷消毒、巴氏杀菌、称重配制、冷藏和发放接收。对每一个CCP给出关键限值并加以监管。其中,配制用具采用远红外消毒法,温度达125℃,维持时间≥15 min,消毒后清洁柜保存时间不超过24 h。巴氏消毒温度为62.5℃,维持30 min,消毒后0~4℃冰箱冷藏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24 h。发放与接收环节采用二维码溯源系统。采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进行效果验证,HACCP计划施行前微生物监测结果合格率为84.52%,施行后合格率为95.24%,施行前后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P<0.05)。结论:HACCP计划的实施,规范了我院肠内营养配制的工作流程,保证了肠内营养液配制、运送和储存过程的安全性。

"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撰写组[2](2021)在《"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第一版, 2021年)》文中研究表明从1986年至今,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经走过了36年历程。通过依法管理、科学防控, 成功构建了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体系, 医院感染发病率不断下降。但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暴露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提升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保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患者安全, 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组织上海市多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及医院行政管理专家共同制订了《"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第一版, 2021年)》, 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的信息化监测、医院感染防控的执行保障、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的报告及处置、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规范和完善医疗机构内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苏丽丹,叶媛媛,江小琼,王丹,张雪青,卢雪琴,温鸿,蔡福满[3](2021)在《水温对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清除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清洗用水水温对专人专用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儿120例进行随机分组,根据患儿住院期间雾化治疗后雾化器冲洗和浸泡用水的温度不同,设立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水温为1525℃,试验组根据水温不同分为3组:A组(3045℃),B组(5060℃),C组(>90℃),其余均按照常规进行冲洗、浸泡,统一方式晾干保存。分别在雾化器开始使用后的第1、第3、第5、第7天,对保存备用的雾化器表面采样送检。根据合格标准比较不同使用时间和不同分组雾化器表面微生物采样的合格率。结果:雾化器使用1 d,对照组合格率为96.7%,各试验组合格率均为100.0%(P>0.05)。雾化器使用3 d,对照组合格率为50.0%,试验组合格率分别为A组66.7%,B组90.%,C组100.0%(P<0.001);使用5 d,对照组合格率为48.1%,试验组合格率分别为A组53.6%,B组92.9%,C组100.0%(P<0.01);使用7 d,对照组合格率为52.9%,试验组合格率分别为A组50.0%,B组92.3%,C组100.0%(P<0.01)。结论:在常规的清洗保存下,随着清洗用水水温升高,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的有效清除率提高。50℃以上水温可以有效清除雾化器表面的残留微生物,达到雾化器的有效清洁。

薄韬[4](2021)在《某市不同级别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测定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季节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室内空气质量和情况,与国标相比,是否达到国家要求。同时进行不同季节、不同医院、不同科室间的相互比较,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研究室内污染指标和细菌数量与室内环境基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研究医院室内空气中细菌的耐药性与呼吸道细菌的耐药性和抗生素的使用关系。方法:选择某市三种级别的多家医院的门诊急诊呼吸科病房三个科室,分春夏和秋冬两个季节,用快检法对室内空气指标进行调查,空气质量分析仪检测空气气压、气温、气湿、风速、风量、二氧化碳含量、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测量,可吸入颗粒物分析仪测量PM2.5,PM10含量。依据国家标准GB15982-2012进行评价。空气平板采样法对室内空气细菌进行采样,培养48h后进行革兰氏染色,进行细菌分类。后续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单糖发酵实验,过氧化氢实验等对特定的致病菌群进行鉴别计数。AST药敏分析某些细菌的耐药性。利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和不同科室之间的测定指标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合格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和多变量卡方检验来比较秋冬与春夏两个季节之间,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相同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的室内环境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分析差异的来源是由于哪级因素的影响和影响比例。对生化实验计数后的不同类型的细菌和致病菌数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在不同医院,不同季节,不同科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运用非典型相关性分析对测定指标和室内环境基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利用GLMM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级别季节和科室对室内空气菌数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影响。利用R的ggplot2绘制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图。分别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以空气菌数为因变量,相关系数之间共线性较低的变量为自变量,分析指标的变化对空气菌数的影响。结果:对采样的室内空气质量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与国家标准比较,在不同级别医院中,一级医院的合格率最低。在不同科室中,病房的合格率最低。在不同季节的合格率比较中,春夏季合格率更低。CO2含量此指标在不同环境中的合格率一直较低。生化染色实验显示,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菌株为主,致病菌株在不同医院也存在差异。单因素ANOVA和多变量卡方检验分析的结果显示,菌数在不同级别医院中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差异的来源结果显示,偏Eta方显示菌数和CO2含量受到医院级别的影响最高,PM2.5,PM10指标受科室的影响最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医院级别升高,菌数,PM2.5浓度,PM10浓度均降低;随着季节从秋冬到春夏,也就是温度的升高季节的变化,PM2.5浓度,PM10浓度都升高,VOC浓度和风量降低。单个变量来分析,CO2浓度和VOC浓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湿度对空气菌群数量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对细菌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式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数量在不同等级医院之间和相同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的细菌类型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致病菌计数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在致病菌数量上不同季节,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医院的致病细菌对西林类药物,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药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GLMM多层混合线性模型固定效应结果显示,本此采样中一级和三级医院的空气菌数有显着的不同,科室之间的固定效应显示门诊和病房的细菌菌数有明显差异。随机效应显示,根据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推广到所有个体中,不同级别不同科室空气菌数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进行跨水平的交互多层混合模型显示不同季节的不同级别医院空气菌数具有差异,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到底是什么指标的变化引起了细菌数量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医院级别,湿度,室外PM2.5指标显着性小于0.05,说明对于菌数数量有较强线性关系,有较强解释能力。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级别和温度两个指标有显着性。医院级别升高一个单位,菌数不合格的风险是下一个单位的0.225倍,温度升高一个单位,菌数不合格的风险是下一个单位的0.543倍。结论: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比较来看,一级医院的菌数合格率低是由于一级医院的消毒设备不够完善,缺乏消毒强度更高的设备,及通风情况不够到位。科室比较中,病房的合格率最低,由于人流量和病床更加密集。季节比较中,春夏季合格率更低,温度的升高会使得菌群更容易繁殖;同时由于医院的室内通风条件不充分,以及中央空调的使用,使得CO2在各个环境中的合格率一直较低。根据细菌菌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控制细菌数量可以通过降低房间湿度,提高风速.可以通过增加通风改善病房CO2和VOC浓度可以通过降低湿度,提高风速,增加通风,降低病房CO2和VOC浓度来调整。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细菌数量均存在差异,GLMM模型随机效应显示级别之间细菌数量的差异具有普遍性。菌群种类和致病菌的数量分析结果可知化造成一级医院细菌数量高的原因主要是其他细菌数量的增加,而不是致病菌数量的增加。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与临床用此类药物频繁治疗相关疾病有关,建议合理搭配使用抗生素,降低医院细菌的耐药性。

赖文娇[5](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提出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凡开伦[6](2019)在《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异向的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近年来卫生事业的兴盛,国家卫计委屡次强调医疗机构建设应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为主旨。医疗工艺流程作为医疗服务程序、环节的直接体现,以其为切入点,在建筑学范畴内发挥其专业性价值来指导医疗空间的合理组织设计,对于综合医院在服务效率方面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从医疗工艺流程的内在规律出发将其解构为“服务流程”与“被服务流程”,通过“系统化分级”理论将综合医院医疗空间解读为医疗行为场所,作为医疗工艺流程的设计表达载体。在明确医疗工艺流程与综合医院内不同空间范畴设计关联性的基础上,分别从一级医疗工艺流程和二级医疗工艺流程出发,就其在空间组织过程中的导向性设计作用进行分析说明,提出以各功能单元作为研究对象的医疗空间组织思路及方法。继而选取综合医院中具有代表性的医疗功能单元作为研究对象,顺应上述思路及方法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以医疗工艺流程的发展沿革指导研究对象的功能定位和医疗任务,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指导功能单元位置选择和对外功能联络方式,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指导功能单元内部医疗空间秩序,结合研究对象的规范性要求、基本空间模式以及医疗工艺流程导向下的设计要素,得出各功能单元在不同设计条件下的医疗空间组织策略。该推理演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理论性方法的反向归纳论证。最后,结合西安前海人寿医院这项以医疗工艺流程作为设计依据的实际工程案例,解析其医疗空间组织方案作为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闭环。

邵玲[7](2019)在《基于环境卫生指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评价医院环境微生态方法的建立和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为了解医院病房环境质量对医疗过程可能产生的特殊影响以及对各评估指标进行优化,我们综合了PM2.5、PM10、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ATP生物荧光检测和微生物培养等方法,对医院病房复杂环境进行评估。同时,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病房环境微生物进行鉴定,评估病房菌落组成,对医院病房微生物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并与临床细菌感染进行分析,评估环境因素与细菌易感性的关系,为改善医院环境和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及科学依据。方法:1.对辽宁省人民医院的两栋住院楼(1号楼和9号楼)的病房进行PM10检测,并从1号楼选取PM10浓度最高的3个科室及PM10浓度最低的2个科室,从9号楼选取PM10浓度最高的2个科室及PM10浓度最低的2个科室,从这9个科室分别选取2个病房(共18个病房)进行PM2.5检测。同时,对选取的18个病房,分别进行自然沉降法培养细菌及粉尘样本采集,对于粉尘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其中细菌和真菌含量进行检测,利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检测病房的生物荧光含量,同时,以东北大学2个学生宿舍作为自然环境参考,分别在同时期进行以上环境指标检测。通过对以上各指标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评价病房环境质量的方法,并筛选出优化指标。2.对于自然沉降法培养的细菌,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菌落进行鉴定,评价病房环境微生物生态是否存在失衡。3.对于微生物实验室检出的三种常见革兰阴性菌和四种常见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所在的病房进行PM2.5检测,分析病房环境PM2.5与常见细菌易感性的关系。4.对近一年该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进行检测,分析生物膜与耐药情况的关系。以住院患者为对象,调查常见的7种抗菌药物在该院使用量和常见的7种致病菌的耐药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宽度与抗菌药物使用量及用药频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除PM2.5指标之外,不同卫生指标之间相对独立,但是PM2.5与PM10、自然沉降法细菌计数、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细菌与真菌检测值及ATP检测值均相关(p<0.05)。2.医院病房空气中的微生物组成与学生宿舍环境微生物组成有所差异,医院病房环境的主导菌属依次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库克菌属(Kocur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莫拉菌属(Morax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呼吸三科与其他科室的微生态环境也有所不同。学生宿舍的主导菌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莫拉菌属(Moraxella)。另外,医院未鉴定出的菌属占11.1%,学生宿舍未鉴定出的菌属占27.3%。在ICU在床头桌物体表面采样样本中分离到了5株铜绿假单胞菌。3.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性在不同浓度PM2.5的环境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易感性在不同浓度PM2.5的环境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生成能力高于非耐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生成能力与其耐药宽度成正相关(P<0.001)。三种革兰阴性菌感染者中,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三种抗菌药物,细菌耐药宽度明显增加(p<0.05)。使用左氧氟沙星可以引起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宽度增加,使用替加环素、莫西沙星、美洛培南及头孢噻利钠使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宽度明显增加(p<0.05),哌他西林他唑巴坦导致会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宽度(p<0.05),头孢地嗪会增加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宽度(p<0.01),然而,头孢地嗪同时会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宽度(p<0.01);阿米卡星及万古霉素的使用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宽度增加(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与亚胺培南的用量成正相关(p<0.05),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1)。肺炎克雷伯菌对于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美洛培南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与亚胺培南的用量成正相关(p<0.0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量成正相关,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与哌他西林/他唑巴坦的用量成正相关(P<0.05),与阿米卡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5),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阿米卡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1.综合PM2.5、PM10、实时定量PCR、ATP生物荧光检测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发现不同指标相对独立,因此评估医院普通病房环境质量应该采用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同时还发现,PM2.5与其他大多数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PM2.5可以间接的反映病房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并且可以作为综合评价病房环境质量的简易高效的检测指标。2.医院病房细菌多样性趋向于减少,可能存在微生物环境失衡情况,可能与院内感染关系密切。在ICU可能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或者定植。3.在医院病房中,患者在不同浓度的PM2.5暴露下,对革兰阴性菌的易感性不同,PM2.5浓度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性增加,鲍曼不动杆菌易感性降低,未发现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易感性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4.抗生素的使用构成影响细菌耐药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影响和机制不同。

汪洋[8](2017)在《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消毒抗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鲍曼不动杆菌(Ab)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几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尤其在重症监护室(ICU)。鲍曼不动杆菌积累耐药机制的特性使它能快速对使用的抗菌药物发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能在医院环境中存活长达数月,且对医院使用的消毒剂产生抗性。为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本次研究对江苏省内八家医院重症监护室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况进行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及菌株的消毒剂抗性进行研究。方法:分别对江苏省南部和北部地区共八家医院ICU病房家具、医疗器械、医护人员手和病房空气进行采样,将上述样本同医院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一起进行鉴定、药敏分析、同源性分析、qacE△1-sul Ⅰ基因检测,最后测定醋酸氯己定和苯扎溴铵两种消毒剂对采得的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本次研究发现,Ab在医院ICU环境中被广泛检出,苏北地区医院ICU环境中Ab检出率较苏南地区的高(24.9%:16.8%,P=0.007)。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同一菌株先后在苏北某医院ICU9个床单位被检出;同一病原体在长达147天后依然在同一医疗环境被检出;27位病人中共有8位病人的Ab感染被证实为医院内获得。qacEΔ1-sul Ⅰ阳性菌株构成比也较苏南地区的高(4.5%:42.3%,P=0.000),两种消毒剂(醋酸氯己定、苯扎溴铵)的MIC和MBC的测定显示qacE△1-sul Ⅰ阴性菌和阳性菌株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体原因有待深入探讨。检测的菌株均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泛耐药菌株占总数的百分比高达25.9%,临床菌株对多种被检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环境菌株,qacE△1-sul Ⅰ阳性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阴性菌株。结论:本研究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ICU存在不同程度的播散,明确显示了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发生来源。结果表明医院清洁消毒不仅要关注物表,同时还应注意医护人员手、护工手及清洁人员可能带来的污染。在消毒剂抗性研究发现,目前携带消毒剂抗性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在对消毒剂的抗力方面与未携带抗性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可以推断目前消毒剂的剂量浓度仍然是有效的。后续研究应着力于如何规范、优化清洁消毒措施,结合溯源调查和院感发生状况对消毒效果进行中期和远期评价。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9](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指出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李六亿,张流波,姚楚水,陈顺兰,班海群,胡国庆,张宇,丁炎明,陆群,钱黎明,刘坤,邢淑霞,任伍爱,黄靖雄,贾会学,要慧,黄辉萍[10](2014)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文中提出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湖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张流波、姚楚水、陈顺兰、班海群、胡国庆、张宇、丁炎明、陆群、钱黎明、刘坤、邢淑霞、任伍爱、黄靖雄、贾会学、要慧、黄辉萍。

二、重复使用的病房药杯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复使用的病房药杯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HACCP应用于某儿童医院肠内营养配制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HACCP方法。
        1.2.2 统计学方法。
        1.2.3 危害分析。
        1.2.4 关键点控制。
2 HACCP的工作成效
    2.1 优化物品管理和肠内营养配制室室内布局
    2.2 优化配制流程
    2.3 优化消毒管理流程
    2.4 HACCP工作成效分析
3 讨论

(3)水温对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清除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分组:
        1.2.2雾化器清洁过程:
        1.2.3 雾化器物表面及病房空气质量采样:
        1.2.4 微生物检测方法:
        1.2.5 评价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22.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不同水温和不同使用时间清洗对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的影响
3 讨论
    3.1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3.2 水温对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清除效果的影响
        3.2.1 相同水温下雾化器使用时间对表面残留微生物清除的影响:
        3.2.2 相同使用时间下不同水温对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清除的影响:

(4)某市不同级别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医院室内空气指标测量
        2.3.1 室内空气质量污染指标监测
        2.3.2 室内空气颗粒物监测
    2.4 空气细菌学检测
        2.4.1 细菌染色生化鉴别
        2.4.2 细菌药敏试验
    2.5 统计学方法及模型
        2.5.1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
        2.5.2 非典型相关分析
        2.5.3 MLM模型
        2.5.4 回归模型
3 结果
    3.1 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分析
        3.1.1 不同等级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合格情况
        3.1.2 不同科室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合格情况
        3.1.3 不同季节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合格情况
    3.2 各级医院细菌种类分析
        3.2.1 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在不同科室不同医院的比较结果
        3.2.2 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室内空气致病菌分布情况
        3.2.3 医院室内空气中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3.2.4 医院等级和科室对室内空气细菌数量的影响
        3.2.5 非典型相关分析
        3.2.6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3.2.7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医院内环境监测与卫生评价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异向的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提出
    1.2 现状问题提出
        1.2.1 建筑布局不够合理
        1.2.2 空间秩序不够优化
        1.2.3 用房使用不够高效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医疗工艺流程与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相关理论概述
    2.1 医疗工艺流程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2.1.1 医疗工艺
        2.1.2 医疗工艺流程
    2.2 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的相关理论概述
        2.2.1 综合医院概念阐释
        2.2.2 综合医院功能构成与业务系统建筑形态
        2.2.3 医疗空间与医疗功能单元
    2.3 本章小结
3 医疗工艺流程导向下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思路及方法
    3.1 医疗工艺流程与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的关联性、导向性
        3.1.1 关联性研究
        3.1.2 一级医疗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
        3.1.3 二级医疗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
    3.2 医疗工艺流程导向下医疗空间的组织思路与设计原则
        3.2.1 以医疗功能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组织思路
        3.2.2 设计原则
    3.3 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组织设计方法
    3.4 典型功能单元的选取
        3.4.1 典型医疗功能单元的代表性分析
        3.4.2 典型医疗功能单元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4 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功能单元空间组织设计
    4.1 手术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4.1.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4.1.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的手术部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4.1.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4.1.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4.1.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手术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4.2 消毒供应中心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4.2.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4.2.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4.2.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4.2.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4.2.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消毒供应中心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4.3 检验科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4.3.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4.3.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的检验科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4.3.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4.3.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4.3.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检验科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4.4 急诊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4.4.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4.4.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的急诊部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4.4.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4.4.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医疗空间秩序
        4.4.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急诊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4.5 分娩部(产房)医疗空间组织设计
        4.5.1 医疗工艺流程发展与功能概述
        4.5.2 新医疗业务结构下分娩部(产房)医疗功能空间组成
        4.5.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位置选择
        4.5.4 以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分娩部医疗空间秩序
        4.5.5 基于医疗工艺流程的分娩部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以医疗工艺流程为设计导向的综合医院项目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基于医疗工艺设计的项目建筑空间策划
    5.3 以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导向的场地关系处理和功能单元布局
    5.4 基于二级医疗工艺流程的典型功能单元内部空间组织
        5.4.1 急诊部(急诊急救单元)
        5.4.2 消毒供应中心
        5.4.3 中心手术部
        5.4.4 分娩部(产房)
        5.4.5 检验科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7)基于环境卫生指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评价医院环境微生态方法的建立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PM2.5、实时定量PCR、ATP和微生物培养对医院病房空气环境复杂性分析以及评估指标优化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地点
        2.材料
        2.1 试剂
        2.2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PM2.5及PM10 检测
        3.2 细菌培养及粉尘样本采集
        3.3 实时定量PCR
        3.4 ATP生物荧光检测
        3.5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各环境指标检测结果
        2.实时定量PCR
        3.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细菌及真菌生物量估计
        4.各环境指标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Real-time PCR及 MALDI-TOF MS的方法对医院环境微生态评估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地点
        2.材料
        2.1 试剂
        2.2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MALDI-TOF MS鉴定细菌
        3.2 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
        3.3 计算公式
        3.4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空气微生物浓度
        2.真菌生物量评估
        3.微生态比例评估
        4.细菌分类鉴定
        5.主导菌分析
        6.不同菌属及菌种的比较
        7.ICU环境评估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境PM2.5与常见细菌感染易感性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2.材料
        2.1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PM2.5 检测
        3.2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样本基本情况
        2.PM2.5 与三种常见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关系
        3.PM2.5 与四种常见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关系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生素用量与细菌耐药宽度及耐药率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2.材料
        2.1 试剂
        2.2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菌株鉴定方法
        3.2 药物敏感试验
        3.3 细菌生物膜形成
        3.4 患者的耐药宽度的计算
        3.5 各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的计算
        3.6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样本基本情况
        2.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情况分析
        3.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与耐药宽度的相关性
        4.细菌耐药宽度与所用抗生素的关系
        5.革兰阴性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消毒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分析和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重复使用的病房药杯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HACCP应用于某儿童医院肠内营养配制管理的探讨[J]. 朱亭,王小红,唐维兵,林云,万园园,夏晓娜,刘长伟.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1(11)
  • [2]"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第一版, 2021年)[J]. "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撰写组.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11)
  • [3]水温对雾化器表面残留微生物清除效果的影响[J]. 苏丽丹,叶媛媛,江小琼,王丹,张雪青,卢雪琴,温鸿,蔡福满.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02)
  • [4]某市不同级别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测定与分析[D]. 薄韬.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以医疗工艺流程为异向的综合医院医疗空间组织设计研究[D]. 凡开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基于环境卫生指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评价医院环境微生态方法的建立和临床意义[D]. 邵玲.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消毒抗性的研究[D]. 汪洋.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9]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10]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A]. 李六亿,张流波,姚楚水,陈顺兰,班海群,胡国庆,张宇,丁炎明,陆群,钱黎明,刘坤,邢淑霞,任伍爱,黄靖雄,贾会学,要慧,黄辉萍. 2014年河南省护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标签:;  ;  ;  ;  ;  

病房重复使用药杯微生物监测与消毒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