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论文文献综述)
惠丽雯[1](2018)在《论孙康宜的六朝诗歌美学》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美学批评家对六朝诗歌的研究褒少贬多,认为六朝诗歌形式呆板、语言靡丽、内容艳情,不合正统。但孙康宜《六朝诗歌概论》中的六朝诗歌却呈现出别样的色彩。她选择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等五位诗人,以“描写”和“抒情”作为诗歌论述的两大脉络,确立了六朝诗歌的抒情传统。本文从孙康宜研究的理论背景、描写分析模式、抒情分析模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在肯定孙康宜研究价值的同时,对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孙康宜以陈世骧、高友工等人建立起的海外抒情学派的理论为基础,从西方美学文论中选择“描写”与“表现”两个文学概念对六朝诗歌进行研究。孙康宜立基于海外抒情传统学派所建构的中国美学观,运用西方文论的关键术语,结合六朝诗人仕途多舛的现实境遇,揣摩诗人丰富微妙的内心情感,建构起六朝诗歌以抒情为主导的美学典范。孙康宜运用“描写”模式分析六朝诗歌的美学风格分为两部分。首先,她将描写与诗人政治经历相联系,从诗人政治遭遇的角度论述诗歌描写的特点;其次,孙康宜结合自然审美活动对五位诗人诗歌展开具体的分析,概括陶渊明“经验性的描写模式”、谢灵运“平行并置的描写模式”及鲍照、谢朓、庾信“因袭创新的描写模式”。孙康宜在“描写”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展开“抒情”模式的论述。孙康宜从诗歌意象、虚实相生、画面感等方面对五位诗人展开个案研究:陶渊明“个人传记式”的寻找知音;谢灵运在审美瞬间抒发内心情感;鲍照对抒情的极限追求;谢朓袖珍画卷中隐藏的浓郁情感;庾信人生转折后引发诗歌抒情的转向。从描写到抒情,孙康宜构建起六朝诗歌以抒情为传统的美学典范。其六朝诗歌美学为当下六朝诗歌的研究开启新的大门。但是,孙康宜忽略六朝玄、佛合流的美学背景及诗歌音律形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未免偏颇,导致她对具体的诗人及其创作产生误读。
杨彦纺[2](2017)在《互动性:对孙康宜性别研究的考察》文中提出美国着名汉学家孙康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由此进入性别研究领域。在对明清女性文学的研究中,孙康宜惊喜地发现男女两性间的互补与合作的独特文化现象,纠正了西方性别理论一味强调“差异观”和“受害论”的偏颇。海外性别研究硕果满枝,却未引起西方性别批评者的关注和运用,孙康宜以自己在明清文学中发现的新型两性关系呼吁中西性别理论的互动研究,从而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互动互鉴。本文以孙康宜的互动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孙康宜有关明清两性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互补的互动关系,以及中西性别理论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借鉴的互动研究,并将其置于当代文化研究的潮流和明清闺阁诗集再出版以及再研究热潮之中,考察互动性问题研究对于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多重意义。本文从绪论、第一至三章、结语五部分展开论述。绪论主要介绍孙康宜性别研究中互动性问题提出的缘由,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不足作进一步反思和总结。这是本文理论阐释的基石,也是了解孙康宜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孙康宜的性别理论,也有助于中国性别批评的发展。第一章系统地考察孙康宜两性间的互动性问题,这是孙康宜性别研究的第一个维度。以论述性别术语“文化的双性同体”、“性别面具”、“声音互换”为主,并从横向比较这三个术语及与西方相关术语之间的异同,挖掘明清女性在两性之间互动关系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孙康宜对女性文学史的补白工作,从而宏观地把握其研究路径。第二章尝试追踪孙康宜互动性问题提出的文本依据、理论缘由以及研究的后续空间,这是孙康宜性别研究的第二个维度。主要分析孙康宜提出中西性别理论互动研究的缘由,结合国内外性别研究最新动向,参考相关美国汉学界的性别研究成果,深入理解其研究的实质,并对孙康宜中西性别理论的互动性问题研究之不足提出自己的认识。第三章以域外语境下的东西方文化与阴阳文化为切入点,探究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两个维度间的联系,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以往学者并未将两者结合起来论述),并结合当代文化研究的潮流,对互动性问题研究成果在中西双向促进、性别理论的国际性发展以及对当今明清闺阁诗集再出版和研究热潮的多重意义作进一步评价与思考。最终以互动性为视点,打开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完成对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再研究。结语部分对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作进一步总结,阐释孙康宜性别研究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中国古代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时代特征,阐释出作品的价值内涵,使中国文学与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始终焕发出它所应用的光芒和魅力;另一方面也启发我们,在全球多元文化的今天,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西方理论的普适性,并在中西文化互动交流的潮流中,保持中国文学所拥有的特质。
陈颖[3](2010)在《美籍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孙康宜先生(Kang-i Sun Chang)作为海内外知名的美籍华裔女学者,是海外汉学家的杰出代表。她敏锐地感知到西方理论对于文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有意识地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解析之中,使古典文学研究能够从其他理论体系中获取新鲜血液,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在晚唐至北宋词研究中,孙康宜先生运用文体研究、结构主义等理论,以文体演变为主导线索、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时代之不同作品的文体特征进行个案分析,从中发现关于历史发展的珍贵见解;在六朝诗歌研究中,孙康宜先生选择了“表现”和“描写”这两个文学因素,用作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概念来讨论,并从美学的角度切入,把二者作为检验个别诗人风格的参照点;孙康宜先生还将“面具”美学和性别理论运用于明清诗词研究之中,指出“面具”不过是一种“方便”的手段而已,即借他者之口,表自我之实。她还将女性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性别含义引入对文本的解读中,透过性别含义的棱镜,重新阐释了古典文学,使西方的性别研究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纵观孙康宜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她始终将文学研究置于文化的层面上,力图为我们描绘出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文学观念与思潮的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通过个案的具体分析,描述文学的诗性审美情感。孙康宜先生注重从文体和语言的角度把握文学的发展和意义,力求将文体研究、文学语言研究和新的理论观念研究相结合,把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文体与相关文体观念、范畴的发生、演进相结合,揭示出其演变发展的独特意义,探求其对文体发生、演进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揭示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宽广的视野下把握文体演变的内涵。孙康宜先生还注重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其他知识领域的结合。她将宗教和性别研究有机地融入对古典文学文本的解读中,使其文学研究呈现出立体和多维的特质。孙康宜先生吸收当代中西方文化与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厚滋养,但又始终坚持以中国古典诗歌的具体实际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中西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的不断比照、深刻反思中,通过调和中西、各取所长,形成自己研究古典文学的独具个性的学术观念和研究风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孙华娟[4](2004)在《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文中研究指明 当王夫之在《斋诗话》中首次提出"情景交融",这还是一个新鲜的发现,后来,在屡次地被引用之后,仿佛成了陈腐得不能再陈腐的老生常谈。有人说,论文中若有这个词,往往不被看好。然而,这是恒久的诗学命题,何况,事情的关键往往如此: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孙康宜女士这本书的核心线索便是六朝诗歌中情与景的并行与融合。那么,且看她如何说。还要先看看六朝这一时间段的选择。1942年朱光潜在《诗论》说道:"六朝是中国自然诗的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
孙华娟[5](2004)在《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文中研究指明 当王夫之在《斋诗话》中首次提出"情景交融",这还是一个新鲜的发现,后来,在屡次地被引用之后,仿佛成了陈腐得不能再陈腐的老生常谈。有人说,论文中若有这个词,往往不被看好。然而,这是恒久的诗学命题,何况,事情的关键往往如此: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孙康宜女士这本书的核心线索便是六朝诗歌中情与景的并行与融合。那么,且看她如何说。还要先看看六朝这一时间段的选择。1942年朱光潜在《诗论》说道:"六朝是中国自然诗的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
孙华娟[6](2004)在《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文中研究指明当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首次提出"情景交融",这还是一个新鲜的发现,后来,在屡次地被引用之后,仿佛成了陈腐得不能再陈腐的老生常谈。有人说,论文中若有这个词,往往不被看好。然而,这是恒久的诗学命题,何况,事情的关键往往如此: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孙康宜
二、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1)论孙康宜的六朝诗歌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孙康宜《六朝诗歌概论》的研究动态及现状 |
1.2.2 国内外六朝诗歌的研究动态及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主要突破的难点和问题 |
第二章 孙康宜六朝诗歌研究的理论渊源 |
2.1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论 |
2.2 西方再现与表现理论 |
第三章 描写解读模式与六朝诗歌美学 |
3.1 描写模式下的自然与政治 |
3.1.1 离官场而任自然 |
3.1.2 心怀政治见自然 |
3.2 自然审美下的描写模式 |
3.2.1 经验性的描写模式 |
3.2.2 平行并置的描写模式 |
3.2.3 承袭创新的描写模式 |
第四章 抒情解读模式与六朝诗歌美学 |
4.1 “窥情风景”与意象构造 |
4.1.1 视觉经验下的意象表现 |
4.1.2 意象与情感传递 |
4.2 虚实相生中情感深化 |
4.2.1 意象世界与现实世界 |
4.2.2 现实世界的情感寄托 |
4.3 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
4.3.1 自然之道与自我意识 |
4.3.2 瑶琴弦断不如寄情山水 |
4.3.3 对抒情的极限探索 |
第五章 孙康宜对六朝诗歌的误读 |
5.1 忽略玄、佛与音律对六朝诗歌的影响 |
5.1.1 玄佛合流对六朝诗歌的影响 |
5.1.2 音律形式对六朝诗歌的影响 |
5.2 对创作主体的误读 |
5.2.1 陶渊明:山间老翁的逍遥玄悟 |
5.2.2 谢灵运:映入眼帘与佛家之言 |
5.2.3 鲍照:动静相生中藏情于景 |
5.2.4 谢朓:完美音律下歌功颂德 |
5.2.5 庾信:绮靡奢侈的宫廷魅影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2)互动性:对孙康宜性别研究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孙康宜性别研究简介 |
(一) “互动性”概念阐释 |
(二) 孙康宜性别研究的发展脉络 |
(三) 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的概要介绍及产生背景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一) 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论着概况 |
(二) 国外学者对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反响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一) 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成果的译介 |
(二) 国内对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关注 |
四、反思与总结 |
第一章 两性间的互动性:孙康宜性别研究的第一个维度 |
第一节 孙康宜对“文化的双性同体”的建构及其延展 |
一、明清诗学中“文化的双性同体” |
二、“文化的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的比较 |
三、“文化的双性同体”与西方之“姐妹情谊”的比较 |
第二节 明清诗学中的“性别面具”、“声音互换”研究 |
一、隐喻诗中的“性别面具” |
二、文学声音中的“声音互换” |
三、“文化的双性同体”、“性别面具”、“声音互换”的区别与联系 |
第三节 明清女性与两性互动性问题研究 |
一、明清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 |
二、孙康宜对女性文学史的补白 |
第二章 中西间的互动性:孙康宜性别研究的第二个维度 |
第一节 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的提出 |
一、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提出的缘由 |
二、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二节 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内容 |
一、美国汉学界的性别研究成果 |
二、对身体的解读 |
三、对女性声音的再阐释 |
四、女性作家与文人文化传统的延续 |
第三节 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研究的作用及评价 |
一、纠偏到互补: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研究的作用 |
二、反思与展望: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研究的评价 |
第三章 互动性:孙康宜海外性别研究的多重意义与思考 |
第一节 两性间的互动性与中西间的互动性问题研究的联系 |
一、域外语境下的东西方文化与阴阳文化 |
二、“文化的双性同体”与中西性别理论的互动 |
第二节 互动性问题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启示 |
一、审视中西文化的异质性 |
二、注重文本的发掘和细读 |
三、借鉴中西比较研究法 |
第三节 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多重意义 |
一、质疑反思西方的“唯别是论” |
二、激发明清妇女诗歌的再研究热潮 |
三、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互动互鉴 |
第四节 对孙康宜跨语际下的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3)美籍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孙康宜晚唐迄北宋词研究 |
1.1 词体渊源研究 |
1.2 晚唐迄北宋词人与词体研究 |
1.2.1 温庭筠词研究 |
1.2.2 韦庄词研究 |
1.2.3 李煜词研究 |
1.2.4 柳永词研究 |
1.2.5 苏轼词研究 |
第二章 孙康宜六朝诗歌研究 |
2.1 陶渊明诗研究 |
2.2 谢灵运诗研究 |
2.3 鲍照诗研究 |
2.4 谢脁诗研究 |
2.5 庾信诗研究 |
第三章 孙康宜明清诗词研究 |
3.1 古典诗词的"面具"美学研究 |
3.1.1 陈子龙词研究 |
3.1.2 吴伟业诗研究 |
3.1.3 八大山人诗研究 |
3.2 明清才女诗歌的经典化研究和寡妇诗与乱离诗研究 |
3.2.1 明清女性诗歌经典化研究 |
3.2.2 寡妇诗与乱离诗研究 |
第四章 孙康宜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整体观照 |
4.1 孙康宜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基本脉络 |
4.2 孙康宜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孙康宜的六朝诗歌美学[D]. 惠丽雯.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2]互动性:对孙康宜性别研究的考察[D]. 杨彦纺.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3]美籍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D]. 陈颖. 长沙理工大学, 2010(05)
- [4]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J]. 孙华娟.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4(00)
- [5]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J]. 孙华娟.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4(00)
- [6]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A]. 孙华娟.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