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论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韩利红[1](2021)在《河北省高校教育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高等院校教育人才的分类评价改革对高校建立学科特色、履行教育教学使命、发挥各类教师优势具有积极意义。河北省高校实施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后,导向与分流作用显现、教育教学主旋律回归、考核与评价的科学性增强、学校用人自主权加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有提升。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破五唯"不够彻底、部分评价结果陷入"量化陷阱"、"官本位"惯性依然残留、人才评价缺少年龄维度的变化、行政人员考核流于形式等。因此,提出建立多维立体评价体系、强化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主体、评价要与教师职业生涯变化相契合以及调和教师价值观等对策。
李红锦,李胜会,许林[2](2021)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能否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基于9所高校改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文中认为本文以2014年9月对中国9所211高校首次推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对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并进一步研究政策效果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科技评价体系中"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和科研经费利用效率来促进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发展,但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结论为中国高校全面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和重要的政策启示。
邓秋霞,王元俊[3](2021)在《广西专本衔接的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人才分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方向。文章在分析广西专本衔接的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出现趋同现象、学生能力提升效果不理想、就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以分类培养理念为指导,从课堂教学、课外训练、职业培养、管理改革四个方面提出广西专本衔接的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人才分类培养对策。
孙凤敏[4](2021)在《“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的挑战与应对》文中指出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既是适应生源多样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应然之举。随着高职扩招政策逐步落地,人才分类培养方案的实施难度增大、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性不够、师资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学生学业考核评价针对性不强等挑战日益凸显。高职院校要尽快适应生源多元化的要求,将"分类培养、多样成才"这一核心点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学业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切实保证各类生源皆可成长、皆可成才。
牛桂芹,王聪[5](2021)在《人才分类评价对科学传播职称工作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推动国家人才分类评价指示精神更加合理地落地实施,从人才队伍建设角度推动中国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以北京市为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国科学传播职称评价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的影响。研究发现,2019年北京市组织的科学传播职称评价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精神进行有益的探索,为中国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分类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案例,但也存在评价指标体系有待优化、用人单位主体地位和专业学会作用有待提升、学科归属有待商榷等可发展的空间,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薛栋[6](2021)在《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分类体系及其标准研究——美国DMDII的数字人才框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制造人才分类体系及其标准是建立以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为中心的新制造业职业布局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美国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所(DMDII)发布的数字人才框架中165个新职业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将成为数字制造人才新的提供系统,职业布局的整体呈现为数字制造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提供共同行动框架,以及类层的职业角色分类为数字制造优先人才和过渡人才战略提供制定依据,构成了美国DMDII数字人才框架的基本特征。此研究对完善中国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分类体系及其标准具有以下启示意义:建立"技术领域—人才分类—技能标准—教育实现"的分类逻辑;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关注技术创新与数字人才的并行开发;以数字制造优先人才分类体系的完善推进数字制造整体职业布局的形成。
杨留花,石磊[7](2021)在《我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政策的演进及典型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是人才管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回顾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我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政策发展经历了思想提出、初步确立、积极推进、全面推进和深入改革等阶段。本文总结梳理了我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政策发展过程,并以北京某大学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成功经验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速相关政策落地的建议。
万小庆,张杰[8](2021)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分类培养的立体化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双高计划"的发布,标志着高职教育跨入新的阶段,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人才的培养。而高职会计专业作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基础性专业,存在教师队伍缺乏分类管理、学生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岗位需求不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脱离企业实际需要等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当前企业需求与"大智移云"背景,进行高职会计人才分类培育。首先,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会计专业各角色教师的分工协同机制;结合"双高计划",构建了会计专业分类培养实施路线,明确会计人才分类培育方案;围绕地方区域产业和职业岗位群,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最后,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分兴趣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专业分流方案,进一步提升高职会计人才在"大智移云"时代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陈姣,戴鸥,郑川,杨静[9](2020)在《基于“四诊合参”构建符合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探索——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分类评价为例》文中提出针对当前人才分类评价不足、遴选要素简单和激励效应弱化的管理现状,在分析国外人才分类评价研究状况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引入"四诊合参"中医思维把脉"双一流"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分类标准,提出了适合我国"双一流" 行业特色型人才发展的评价体系设计思路,结合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实例,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双一流"行业特色型高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走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发展道路,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创新,以期为高校人才管理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姜春梅[10](2020)在《河北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高等院校作为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的输出单位,承担着我省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的主要工作,对我省高校进行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意义重大。从《意见》出台至今已四年,有必要对河北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职称评审文件为突破点,分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整个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文件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提供参考意见,促进分类评价顺利进行,有助于促进人才科学评价,为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为河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再论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高校教育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省高校教育人才分类评价实施的现状 |
(一)本科高校已将分类评价落实在人事政策中,导向与分流作用初现 |
(二)量化评价手段渐趋精细、精准、客观,人才评价的科学化迈出坚实步伐 |
(三)教书育人重要性得以强化,教育教学主旋律回归 |
(四)人才评价、使用自主权逐步下沉,高校用人主体地位凸显 |
(五)绩效评价的工具效力明显,“代表作”制度形成“过滤”机制 |
二、河北省高校教育人才分类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一)“破五唯”尚未全面大胆践行,更为有效的人才甄选评价机制有待推陈出新 |
(二)部分评价方式坠入“量化的陷阱”,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尚需探索 |
(三)“双肩挑”成为诸多专技人员的取向 |
(四)人才评价缺少年龄轴上的变化,后职业生涯绩效评价事实失效 |
(五)一些评价难题悬而未决,呼唤有力的制度创新 |
三、河北省高校教育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的对策 |
(一)遏制“五唯”惯性,加快建立多维立体式教育人才评价体系 |
(二)强化教育人才的发展性评价,促进培养与使用的良性互动循环 |
(三)丰富并启用多元化评价主体 |
(四)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使人才评价机制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相契合 |
(五)调和教育人才价值观,形成科学治理与文化引领双轮驱动的人才评价机制 |
(2)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能否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基于9所高校改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文献回顾 |
1.1 科技人才评价思想改革 |
1.2 科技人才评价方法改革 |
2 政策背景与研究假设 |
2.1 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政策背景及其演进 |
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 计量模型构建 |
3.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
3.2 指标构建 |
(1)样本选取。 |
(2)被解释变量。 |
(3)控制变量。 |
3.3 数据来源 |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基准结果 |
4.2.1 PSM-DID模型分析结果 |
4.2.2 平衡性检验 |
4.3 稳健性检验 |
4.3.1 平行趋势检验 |
4.3.2 改变被解释变量的度量方式 |
4.4 影响机制检验 |
4.5 进一步探讨:政策效果的时滞效应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3)广西专本衔接的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人才分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专本衔接的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现状 |
(一)培养规模 |
(二)培养质量 |
1. 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
2. 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不高 |
3. 学生能力提升效果不够理想 |
4. 学生就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较高 |
(三)教学困境 |
1. 课程衔接困难 |
2. 实训教学矛盾 |
3. 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
二、专本衔接的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人才的分类培养 |
(一)因材施教 |
(二)差异培养 |
(三)多元成长 |
三、广西专本衔接的职教师资人才分类培养对策 |
(一)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
1. 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 |
2. 布置不同学习任务 |
3. 改革考核方式 |
(二)开展分时训练,补足实训短板 |
1. 以赛促学 |
2. 真实场景训练 |
(三)实施分类培养,培育就业竞争优势 |
1. 实施分类培养 |
2. 培育不同类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
(四)改革管理方式,建立支撑机制 |
1. 弹性选课机制 |
2. 立体指导机制 |
3. 正向激励机制 |
4.“校-企-校”协同育人机制 |
四、总结 |
(4)“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的挑战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单一走向多元:“扩招”背景下高职生源变化分析 |
(一)生源结构多元化 |
(二)生源需求多元化 |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面临的挑战 |
(一)人才分类培养方案的实施难度大 |
(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性不高 |
(三)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 |
(四)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的针对性不强 |
三、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的应对策略 |
(一)量体裁衣: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
(二)因地制宜:构建可选择性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
(三)刚柔相济: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
(四)多措并举:打造适应人才分类培养的师资队伍 |
(五)稳抓质量:推进学生学业考核多元化评价改革 |
(6)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分类体系及其标准研究——美国DMDII的数字人才框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DMDII构建智能制造数字人才框架的背景分析 |
(一)厘清概念:智能制造与数字制造的内涵及其关系 |
(二)政策解读:“数字制造与设计”优先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人才预测与分类 |
(三)需求分析:缺乏支持数字技术的劳动力是阻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原因 |
二、DMDII数字人才框架的分类体系及其标准分析 |
(一)人才分类标准的分析框架 |
(二)对接数字技术领域的“类”人才分类体系具体分析 |
(三)基于领域角色分工的“层”人才分类体系具体分析 |
三、DMDII数字人才框架的基本特征 |
(一)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将成为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新的提供系统 |
(二)职业布局的整体呈现为制造业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提供共同行动框架 |
(三)类层的职业角色具体分类为数字制造优先人才和过渡人才战略提供制定依据 |
四、完善我国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分类体系及其标准 |
(一)建立“技术领域—职业布局—技能标准—教育实现”的分类逻辑 |
(二)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关注技术创新与数字人才的并行开发 |
(三)以数字制造优先人才分类体系的完善推进数字制造整体职业布局的形成 |
(7)我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政策的演进及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政策的演进发展 |
2 我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典型案例分析 |
2.1 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 |
2.2 建全分类评价机制 |
3 启示与建议 |
3.1 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建立科学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
3.2 深化改革,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建设 |
(8)“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分类培养的立体化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高计划”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
2 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
2.1 教师队伍缺乏分类管理 |
2.2 高职会计学生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岗位需求不适应 |
2.3 会计人才培养脱离实际需要 |
3 构建会计人才分类培养路径 |
3.1 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 |
3.2 校企培养 |
3.3 不同层次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
3.4 分类式人才的培养 |
(9)基于“四诊合参”构建符合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探索——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分类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高校人才分类评价现状和特点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四诊合参”把脉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分类 |
1.望其形 |
2.闻其言 |
3.问其心 |
4.切其行 |
三、构建符合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特点的分类评价体系 |
1.基于四诊合参构建完善的分类评价指标 |
2.基于四诊合参构建健全的分类评价考核机制 |
3.基于四诊合参构建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
(10)河北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背景 |
二、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研究现状 |
三、河北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现状 |
四、河北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制定分类文件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执行分类文件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五、提高河北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水平的若干对策 |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
(二)积极调研,督促执行。 |
(三)鼓励先进,交流经验。 |
(四)明确标准,政策引领。 |
四、再论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高校教育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对策[J]. 韩利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能否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基于9所高校改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 李红锦,李胜会,许林. 中国科技论坛, 2021(10)
- [3]广西专本衔接的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人才分类培养研究[J]. 邓秋霞,王元俊.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4]“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的挑战与应对[J]. 孙凤敏. 职教通讯, 2021(04)
- [5]人才分类评价对科学传播职称工作的影响[J]. 牛桂芹,王聪.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1(02)
- [6]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分类体系及其标准研究——美国DMDII的数字人才框架启示[J]. 薛栋. 江苏高教, 2021(03)
- [7]我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政策的演进及典型案例研究[J]. 杨留花,石磊. 中国科技人才, 2021(01)
- [8]“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分类培养的立体化实现路径研究[J]. 万小庆,张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04)
- [9]基于“四诊合参”构建符合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探索——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分类评价为例[J]. 陈姣,戴鸥,郑川,杨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4)
- [10]河北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问题研究[J]. 姜春梅. 办公室业务, 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