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0伸缩带式输送机的研制

P-40伸缩带式输送机的研制

一、P-40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婷[1](2021)在《自供能式刮板链张力监测无线传感器节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刮板输送机是矿井综采工作面煤炭运输的重要设备,其关键部件刮板链存在张力变化复杂且难以有效控制等问题,导致刮板输送机经常发生断链、跳链等故障。通过监测刮板链张力,可以对刮板输送机故障预测及防护起到指导作用。目前刮板链张力监测大多依靠人工巡检、监测电动机状态、监测载荷等来实现,精度较差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有效实时地监测刮板链张力。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应用于刮板链张力监测可以满足监测实时性、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但如何让将节点与刮板链相结合,解决移动节点的能量供给问题,以高效监测刮板链张力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刮板输送机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环境,提出了通过一种可自供能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来监测刮板链张力的方法,并考虑将其嵌入刮板内部,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测刮板链张力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刮板链张力监测方案设计。阐述了刮板输送机工作原理,结合刮板链张力监测需求提出了刮板链张力监测总体方案,通过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嵌入刮板内部进而实时采集刮板链张力信息,同时为保证节点的续航能力,设计能量供给模块为节点供电。此外,搭建了节点的硬件架构,确定Sub-1GHz技术作为刮板链张力监测节点的无线通信技术。(2)节点的软硬件设计。首先设计了节点硬件的主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电源模块,设计了节点PCB且制作了实物;然后设计了节点初始化、低功耗模式、数据采集处理与数据发送等控制方案;最后通过Lab VIEW软件开发了远程监控端上位机软件。(3)能量供给模块设计。首先分析了节点的能量需求,结合刮板输送机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环境,设计了一种基于摩擦轮传动的能量收集装置,并基于能量收集装置的嵌入式安装要求,设计了具体的安装方案;针对能量收集装置间歇性工作、输出电压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双能量源的节点供能策略,并设计了能量管理电路,以保证能量供给模块持续稳定为节点供能。(4)节点性能测试与分析。首先测试了节点的基本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节点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处理、无线传输的功能,上位机软件能够满足数据显示、存储、报警等需求;然后测试了节点的功耗,经过测试可知节点实际功耗与本文估算一致;接着测试了能量供给模块的性能,结果表明能量供给模块可持续稳定为节点供能;最后分析了自供能节点的续航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普通节点,自供能节点的续航能力提高了5倍。本论文有图67幅,表16个,参考文献101篇。

高志扬[2](2018)在《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井下综采作业在我国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特点不断更新的人—机—环多因素复杂综采作业条件,如何有效防止自身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高自身作业的安全性,对未来进一步发挥综采作业优势,有效提高煤矿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安全行为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相关原理为指导,运用人—机—环系统工程理论,针对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其安全素质测评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危险性分析。以安全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煤矿综采工作面实际作业情况,确定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评判和统计标准。采用行为抽样法对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运用危险概率评价法,分析了综采作业人员9大类不安全行为的危险性。2.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综合分析了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从个体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影响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相关数据,并运用模糊灰色理论对影响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层级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计算,得出了各因素与不安全行为、同一主因素下各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了排序。3.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围绕个体因素中的工龄、受教育程度、注意力、心理活动和疲劳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从机械设备事故伤害的原因、不安全行为与机械设备伤害的关系、机械设备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规律、伤害方式、伤害部位和机械设备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角度对设备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环境因素实证分析部分,从新陈代谢量、体温、血压和心率对综采作业人员实际工作环境下的生理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灰色熵权聚类分析比较了综采工作面的三大系统作业环境舒适度。4.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研究。运用安全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从客观因素变量和主观因素变量两个维度来考虑,编制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量表,并对量表进行试测和复测,检验了测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最终构建了一套科学、有效、可信的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量表。同时,按照总分和单项得分实现了对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结果等级的综合评判。5.构建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系统。开发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软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在线测评、等级评判、数据收集和分析、网络教育功能。

黄景[3](2016)在《包装自动化输送线智能控制系统研制》文中提出在现代化制造企业中,自动化生产线被广泛使用,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一致的标准化生产也使得产品的品质更加可控。可是它主要是实现了生产过程中产品相关零部件的制造或者组装自动化的完成。而在原材料由仓库进入制造设备,再将由其制作出的零部件等运送到装配线,再由装配后的半成品运送到成品组装线,再将成品输送到打包线以及将包装好的产品运送到仓库堆码存放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人类完成,这直接导致整个生产由于输送环节制约了生产的效率,同时大量人力物力的参与,也使得企业制造成本增加。而本课题中的自动化输送线正是运用于衔接各式各样的自动化生产线,透过生产协同让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减少人工参与的可能,继而保证产品在运送的过程避免人为的二次污染包装产品的优良率。本文设计的自动化输送线主要是完成将产品从材料到成品包装的自动生产线衔接成一个整体,使企业从制造自动化向工厂自动化转变,大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的设计方案是在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以及与企业主责生产的工程师、一线员工、企业负责人等进行详细探讨后针对食品、五金等产品获得的。在生产领域里,特别是一些产品附加值低、生产量又非常巨大的企业,往往在运输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时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又导致企业负担越来越大。所以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能衔接各种生产线的设备来代替人力成本。我们主要是选用了PLC与人机界面的搭配,利用变频器与伺服器来控制电机拖动皮带输送的方式进行设计,然后配合光电开关、光电编码器等传感器收集信息,再通过逻辑处理驱动相关元器件执行预定动作,从而实现产品按照生产需要进行智能化输送。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小而精的方案最适合这类企业的需要,无需大量的投入同时解决了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在设计中,为了保障输送线的控制要求,采用了台达公司的PLC和维纶通的人机界面。两者的结合,让操作人员能够便捷的操控整个生产流程。随时监控生产环节而且能够随时根据生产线的生产参数进行相应设置,.从而保障了连续化生产的进行。为了实现以上的效果,我们对输送线的机械机构进行了相应设计,同时对PLC以及人机界面进行了相关的程序编写和界面规划。在多次的实验、试产的过程中,同时针对反馈情况进行了相关的修正,最终完成了整套系统的设计。在建立好输送线硬件与软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人工投料实验、企业试生产调试和企业正式大批量生产运用进行多次论证,然后总结其中的经验,对变频器、伺服器的参数进行修正,最终验证了采用本套控制系统后,在同等产能要求下,包装设备数量减半,人工由原来的64人缩减到18人,废品率降低10倍,所以新的生产模式具备可行性,完全满足企业的生产要求。

武强[4](2014)在《自移机尾前移引起的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煤矿井下,当采煤设备需要向前移动时,带式输送机也就相应的需要向前移动。此时就需要用到自移机尾,该装置作为转载机和输送机的衔接环节,能够很好的配合带式输送机的运煤。当该装置向前移动时,机尾滚筒也随之向前移动,此时张紧装置如若不能及时的配合拉紧,机头驱动滚筒处输送带就容易出现打滑或更严重事故的发生,所以本文对自移机尾前移时的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从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两个方面对该状态下的带式输送机进行研究。首先,总结了带式输送机在动态特性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其次,对该状态下带式输送机的张紧理论及动态特性理论进行了分析;此外,对本文所采用的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进行了控制方框图的绘制,并对该装置中的各部件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同时建立了自移机尾以及整个输送机系统在该状态下的数学模型,为后续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作铺垫;最后,采用有限元思想,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自移机尾前移时的带式输送机动力学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由仿真结果可知:(1)当自移机尾分别以三种成倍数增长的稳定速度0.075m/s、0.15m/s和0.3m/s向前移动时:a.三种情况输送带均在同一时刻做出了响应,机尾输送带迅速做出反应,均经过3.33秒应力波传到了机头;b.当稳定运行速度倍数增大时,机头、机尾处输送带的张力、速度和加速度的最大波动也成倍数增长,速度越大对输送带的瞬间冲击危害就越大;c.机头处输送带张力约为机尾处输送带张力的5倍。当波动性越大时,对机头输送带的振动影响就越大。当运行速度超过一定值时,机头处输送带的张力波动将有可能超出带式输送机启动时的张力波动,危害可想而知。(2)以上述三种运行速度的中间速度对自移机尾进行速度控制。对该状态下带式输送机的驱动滚筒松边分离点处进行了分析,可知在该速度控制下,驱动滚筒松边未出现打滑现象;同时对该状态下张紧装置处的动力曲线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该张紧装置很好的配合了驱动滚筒处张紧力的及时拉紧。综上可知,当自移机尾稳定运行速度在0.75m/s-0.3m/s范围内时,5.9公里带式输送机的机头驱动滚筒松边均未出现打滑,能够满足带式输送机的正常工作。同时从仿真结果也可知:在控制自移机尾前移时应尽量缓慢,以防机头输送带打滑及更严重事故的发生,为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于伟[5](2013)在《贺家圪台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我国铝土矿资源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浅部铝资源逐步开发殆尽,国内铝资源的开发开始转入深部,铝土矿地下开采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的几个矿井仍沿用有色系统传统的房柱法进行开采,该方法生产效率低,资源回收率低、浪费严重,而目前煤炭行业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已经非常成熟,若能把该方法引入铝土矿的地下开采,必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为此本文提出了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新技术,研究了实施该技术所面临的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虽然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在有色金属矿山还未曾有过先例,但铝土矿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势必成为铝土矿地下开采一个总的发展趋势。论文以兴县贺家圪台铝土矿地下开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取样、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法比选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兴县贺家圪台铝土矿矿石层赋存状况、地质构造发育及分布状况、矿石特征、采矿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铝土矿地下开采方法,即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方法。并进行了支撑该方法的松动爆破、矿山压力控制及设备配套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取芯及实验室试验,明确了铝土矿及顶底板岩层分布状况、各岩层物理力学性质,为铝上矿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了原始基础依据。(2)针对贺家圪台铝土矿赋存条件,结合矿山开采设计的基本原则,对贺家圪台铝土矿地下开采的采矿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确定了本矿可采用的采矿方法有房柱式采矿法和长壁单层崩落法,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确定了各种开采方法的主要技术参数及回采工艺。通过比选,长壁单层崩落法和长壁松动爆破综采法比房柱采矿法单工作面产量大,生产效率和回收率高,经济效益明显,其优越性大大超过其它的采矿方法。(3)在分析岩石的破碎机理和裂隙岩体的强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综合反映岩块和裂隙性质的准岩体强度作为评价矿体可切割性的指标,该指标可通过测量矿体中的超声波传输速度进行计算,解决了爆破松动岩体的可切割性评价问题。(4)在研究岩体节理裂隙分布规律和爆破块度的分形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爆破块度和爆破参数关系的回归分析方法,为根据爆破块度要求确定爆破参数提供了依据。并通过松动爆破原理分析,提出了针对贺家圪台地下开采条件松动爆破参数计算方法。(5)通过现场爆破试验,利用松动爆破可切割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爆破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松动爆破后的矿体整体强度可以减弱到岩块强度的1/4,对于贺家圪台铝土矿强度为87.64MPa,合理松动爆破后强度可降低到21.91MPa。试验结果为滚筒采矿机在铝土矿开采中使用得以实行,为实现铝土矿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提供了现实依据。(6)理论研究了铝土矿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采场顶板结构的基本形式,采场矿压显现特征。(7)针对贺家圪台铝土矿及顶底板赋存条件,综合运用直接顶载荷倍数估算、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了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的合理支护强度,支护强度不应小于0.56MPa。进行液压支架立柱防砸装置设计,解决松动爆破飞石损坏支架立柱的问题。(8)贺家圪台铝土矿采区巷道围岩特征为“两软一硬”,针对该类巷道的围岩强度特征,给出了贺家圪台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采区巷道支护方案及支护参数。(9)进行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设备选型与总体配套设计,确定滚筒采矿机、工作面刮板运输机、顺槽转载机和破碎机、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主要技术参数,为实现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主要技术和安全保障。总之,本文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贺家圪台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解决了铝土矿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为今后铝土矿长综合机械化的开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谢文坚(TA V(?)N KI(?)N)[6](2013)在《河林矿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越南大倾角煤层分布地域广泛,资源丰富,大倾角煤层的可采储量约为25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35%,而产量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远远低于储量所占比例,并且产量的比重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煤炭资源合理利用是越南能源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研究大倾角煤层的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提高矿井的回采率和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对越南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越南河林煤矿5(2)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的特点,首先分析、研究确定了越南河林煤矿大倾角煤层的采煤方法,并通过岩石力学性能实验,测定了5(2)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为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围岩控制理论计算提供基本岩石力学参数。采用RFPA岩层破断过程分析系统软件,分析了顶煤岩变形破坏、顶板变形及移动规律和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通过监测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变化,分析直接顶和老顶的运动规律,确定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撑力、支架工作阻力的经济合理值,以及在特殊地段所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从而为后续综采工作面围岩控制、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保证。通过理论计算和RFPA数值模拟,确定了区段保护煤柱宽度(15m)。最后进行了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RFPA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都表明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上帮的煤壁破坏要远比下帮严重,煤壁过度破坏必然导致顶板的恶化,即大倾角煤层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通过对越南河林煤矿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进行的研究,解决了大倾角煤层难以解决的顶板安全管理问题。采用大倾角综采后,煤矿节省投资,实现了既保护环境、节约资料,又促进安全的目标同时还促进了能源和经济协调发展。

梁国宝[7](2013)在《隧道连续皮带机设计及动态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皮带机连续出碴系统已经成为了隧道出碴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其关键设备连续皮带机却主要依赖进口,因此有必要对连续皮带机进行设计研究。连续皮带机作为专用于长大隧道出碴的长距离、大功率的大型带式输送机,在非稳定工况时的动态特性问题十分突出,传统的带式输送机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其设计要求,必须采用动态分析技术对其设计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拟定隧道工程并设计皮带机连续出碴方案确定了常规设计的原始数据,并在解决了中间驱动装置设计和自动张紧装置张紧力的计算这两个关键问题后,对连续皮带机进行了常规设计,得到了动态仿真所需的初始参数。接着探讨了输送带的静特性和动特性,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输送带粘弹性模型的特点,确定了应采用Kelvin模型作为输送带的动力学模型。之后,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连续皮带机的离散力学模型,并根据力学模型建立了模型各个单元的动力学方程,从而得到了整机的动力学方程,同时还研究了动力学模型中各参数的赋值方法。最后,根据连续皮带机动力学模型的特点,选择了Wilson-θ法作为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根据所提出的连续皮带机动力学逆问题的求解步骤,得到了仿真程序的流程图,并采用MATLAB语言编写了动态仿真程序,利用仿真程序对连续皮带机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以优化常规设计结果。本文通过对连续皮带机进行动态分析研究为其设计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样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胡坤[8](2012)在《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带式输送机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散状物料运输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煤矿、电力、港口、化工、环保、物流等行业。由于传统设计方法的限制,带式输送机存在着能源资源耗费量大、安全系数取值高、整机造价成本高、技术含量低、噪声粉尘污染等问题。本文将绿色设计技术应用于带式输送机设计领域,以环境保护为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带式输送机产品的环境属性、资源属性、能源属性以及经济性,对带式输送机动态设计技术、虚拟样机技术以及可拆卸设计等绿色设计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对节约产品成本,降低能耗,提高产品可维护性及可靠性,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1.带式输送机的动态特性取决于输送带的性质,在考虑输送带内部摩擦效应的前提下,以BERG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包含内部摩擦的输送带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内部参数的确定方法,建立了计算机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利用离散单元法,推导出了基于包含内摩擦输送带力学模型的带式输送机系统动力学方程,其动态仿真结果与启动工况相一致,表明了包含内摩擦的输送带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及动态设计方法的有效性。2.利用功率键合图方法推导出了带式输送机液压自动拉紧装置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采用多领域统一建模方法,建立了液压自动拉紧装置虚拟样机;进而对拉紧装置稳定性和快速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带式输送机液压拉紧装置虚拟样机还原了物理样机的功能性,可以方便地取代昂贵的物理样机进行试验。通过改变虚拟样机的相关参数,能够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性能测试,从而完成液压拉紧装置的系统优化,达到节约能源材料,降低设计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目的。3.零件的可拆卸性决定了带式输送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可维护性,以及系统报废后的零件重用性和材料回收性,是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以带式输送机关键部件滚筒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可拆卸设计研究,针对现阶段普通整体式滚筒的缺点,提出一种可拆卸式滚筒结构,对其进行可拆卸性及工作性能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可拆卸式滚筒不仅具有良好的可拆卸性,同时还具备可靠的工作性能。4.以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为基础,提出了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方法的基本步骤,并对一带式输送机设计方案进行绿色设计开发实例研究,经过方案选型,系统动态分析,零部件虚拟设计,可拆卸设计等环节,得到改进的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方案;绿色设计方案比原方案节约成本约8.51%;应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绿色评价,结果表明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方案比原方案具有更好的绿色环保性。

赵世旭[9](2010)在《掘进机自移式后配套设备的开发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各矿经过多年开采后存在的边角煤和煤柱无法回收问题,利用现有多部废弃运输设备进行利用改造。掘进机自移式后配套设备作为边角煤开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边角煤开采的有效配套设备。

李和顺[10](2008)在《移动式充填巷道带式输送机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用于矸石充填巷道的移动式带式输送机的研制和使用。

二、P-40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40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自供能式刮板链张力监测无线传感器节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刮板链张力监测方案设计
    2.1 刮板链工作环境
    2.2 刮板链张力监测需求分析
    2.3 刮板链张力监测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刮板链张力监测节点软硬件设计
    3.1 节点硬件设计
    3.2 节点控制方案设计
    3.3 远程监控上位机软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刮板链张力监测节点能量供给模块设计
    4.1 节点能量需求分析
    4.2 能量收集装置设计
    4.3 能量管理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刮板链张力监测节点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节点功能测试
    5.2 节点功耗测定与分析
    5.3 能量供给模块性能测试与分析
    5.4 节点续航能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机-环境系统研究现状
        1.2.2 作业环境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1.2.4 人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1.2.5 安全心理评测系统研究现状
        1.2.6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危险性分析
    2.1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
    2.2 不安全行为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3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认定及测量
        2.3.1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认定
        2.3.2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测量方法
        2.3.3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实际测量
        2.3.4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危险指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3.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3.1 综采工作面事故类型及致因分析
    3.2 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探析
        3.2.2 层次模型构建
    3.3 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
        3.3.1 灰色关联理论原理
        3.3.2 背景材料及数据来源
        3.3.3 主因素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联计算与分析
        3.3.4 同一主因素下各因素的关联计算与分析
    3.4 小结
4.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个体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4.1.1 个人基础信息分析
        4.1.2 注意力和反应时间分析
        4.1.3 心理因素分析
        4.1.4 疲劳因素分析
    4.2 设备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4.2.1 机械伤害事故原因分析
        4.2.2 机械伤害事故时间分布统计分析
        4.2.3 机械伤害方式及伤害部位分析
        4.2.4 典型案例分析
        4.2.5 机械设备有毒有害次生伤害实证分析
        4.2.6 对策及建议
    4.3 环境因素实证研究
        4.3.1 测量对象工作环境基本情况
        4.3.2 实验对象选择
        4.3.3 新陈代谢测量统计分析
        4.3.4 体温变化测量统计分析
        4.3.5 血压测量统计分析
        4.3.6 心率测量统计分析
        4.3.7 综采工作面环境灰色熵权聚类分析
    4.4 小结
5.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研究
    5.1 测评量表编制原理
        5.1.1 心理测量的质量保证
        5.1.2 心理测验的分类
        5.1.3 心理测验的一般编制过程
        5.1.4 心理测验量表的主要鉴定方法
    5.2 测评过程及实现
        5.2.1 测量量表设计程序及原则
        5.2.2 测量量表指标体系的确定
        5.2.3 测量量表的编制
        5.2.4 测量量表的试测
        5.2.5 测量量表的复测
    5.3 安全素质测评结果评判
    5.4 小结
6.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系统构建
    6.1 系统构建的目的、需求和目标
        6.1.1 系统构建目的
        6.1.2 系统构建需求分析
    6.2 系统总体设计
        6.2.1 系统设计工具Power Designer
        6.2.2 系统开发环境及业务流程
        6.2.3 系统实现模式
        6.2.4 系统概念设计
    6.3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6.3.1 数据库详细设计
        6.3.2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6.3.3 安全素质测评模块
        6.3.4 安全培训及管理模块
    6.4 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包装自动化输送线智能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1.2.1 本课题来源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包装自动化输送线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包装自动化输送线研究状况
        1.3.2 国内包装自动化输送线发展状况
    1.4 自动化输送线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1.5 包装自动化输送线基础理论
        1.5.1 自动化控制的理论PID控制理论
        1.5.2 自动化控制的理论模糊控制理论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包装自动化输送线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2.1 冷却线的自动化改造
        2.1.1 冷却线的皮带跑偏机构
        2.1.2 冷却线的集中控制设计
    2.2 智能输送线的机械部分设计
        2.2.1 输送线主平台
        2.2.2 排齐机构模块
        2.2.3 翻板下放机构
        2.2.4 收料台的机械设计
        2.2.5 传感器的选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装自动化输送线电路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3.1 主电路设计
        3.1.1 输送线主电机的启停动作控制配线
        3.1.2 变频器的控制配线
    3.2 控制功能模块的配线
        3.2.1 输送平台
        3.2.2 收料平台和摆动机构
    3.3 控制系统电气硬件配置
        3.3.1 PLC控制器的选择
        3.3.2 变频器参数的设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编程和设置
    4.1 PLC的编程设计
    4.2 WPLSoft编程界面说明
    4.3 系统功能实现部分PLC程序编写
        4.3.1 冷却线控制
        4.3.2 输送线主平台控制
        4.3.3 排齐机构的控制
        4.3.4 翻板下放机构的控制
        4.3.5 收料台控制
    4.4 人机界面的设计
        4.4.1 组态软件EB8000 Project简介
        4.4.2 人机界面与PLC连接的实现
        4.4.3 输送线人机界面程序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包装输送线生产试验研究
    5.1 胚料张力控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5.2 产品状态对输送线输送效果的影响
        5.2.1 试产情况下的分析
        5.2.2 正式生产情况下的分析
    5.3 生产模式变更后对厂家的影响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自移机尾前移引起的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现存问题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现存问题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带式输送机张紧及动态特性理论分析
    2.1 带式输送机张紧理论分析
        2.1.1 驱动滚筒处输送带的张力变化
        2.1.2 驱动滚筒输出的圆周张紧力
        2.1.3 张紧装置的参数计算
    2.2 输送带动态特性理论分析
        2.2.1 输送带动力特性及动力学模型分析
        2.2.2 输送带振动理论分析
第三章 带式输送机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3.1.1 张紧装置系统组成
        3.1.2 张紧装置工作原理
        3.1.3 张紧装置技术及结构特点
    3.2 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系统框图绘制
    3.3 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
        3.3.1 机械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3.3.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3.3.3 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第四章 自移机尾前移时的带式输送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4.1 自移机尾模型建立
        4.1.1 结构及工作原理
        4.1.2 数学模型建立
    4.2 自移机尾前移时的带式输送机数学模型建立
第五章 自移机尾前移时的带式输送机动态仿真分析
    5.1 仿真模型建立
        5.1.1 单元划分
        5.1.2 模型原型及模型建立
    5.2 仿真参数的设置
        5.2.1 带式输送机部分
        5.2.2 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部分
        5.2.3 启动及自移机尾前移控制部分
        5.2.4 运行参数设置
    5.3 动态仿真分析
        5.3.1 自移机尾前移时承载段输送带的动态分析
        5.3.2 自移机尾前移对驱动滚筒松边的动态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贺家圪台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开采现状
        1.2.1 我国铝土矿资源特点及分布
        1.2.2 我国铝土矿开采简史
        1.2.3 国外铝土矿开采现状
        1.2.4 铝土矿开采技术
    1.3 机械化采煤方法
    1.4 铝土矿综合机械开采松动爆破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矿区及矿体概况
    2.1 矿区概况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水文地质
    2.3 矿体特征
        2.3.1. 矿体埋藏条件
        2.3.2 矿石结构构造
    2.4 矿体及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
        2.4.1 试验内容
        2.4.2 试验方法
        2.4.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矿方法的选择
    3.1 房柱式采矿法
        3.1.1 采场布置
        3.1.2 采场参数确定
        3.1.3 采准切割
        3.1.4 回采工艺
    3.2 长壁单层崩落法
        3.2.1 结构参数
        3.2.2 回采工艺
        3.2.3 矿柱尺寸计算
        3.2.4 采场产量计算
    3.3 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
        3.3.1 结构参数
        3.3.2 回采工艺
        3.3.3 采场产量计算
    3.4 采矿方法比选
        3.4.1 技术比较
        3.4.2 经济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铝土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松动爆破技术研究
    4.1 松动爆破岩体综合机械化可采性研究
        4.1.1 矿体的可切割性
        4.1.2 综合机械化可性与松动爆破块度分析
    4.2 机械化开采预处理松动爆破技术研究
        4.2.1 松动爆破原理
        4.2.2 爆破参数与装药量的计算(1)炮眼长度
    4.3 铝土矿松动爆破试验研究
        4.3.1 试验目的
        4.3.2 实验地点的选择
        4.3.3 试验地段的地质条件
        4.3.4 实验方案
        4.3.5 检测方案
        4.3.6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土矿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围岩控制
    5.1 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5.2 工作面顶板的结构和稳定性分析
    5.3 工作面顶板支护强度分析
        5.3.1 按照直接顶载荷倍数估算
        5.3.2 支护强度理论计算
        5.3.3 数值模拟计算
        5.3.4 支架支护阻力综合确定
    5.4 巷道支护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面设备选型与总体配套设计
    6.1 概述
    6.2 液压支架的设计研究
        6.2.1 支架对采场围岩的控制任务和特点
        6.2.2 综采支架主要参数确定
        6.2.3 支架的运动—力学性能分析
    6.3 滚筒采矿机的选择
    6.4 刮板输送机的选择
    6.5 转载机和破碎机
    6.6 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创新性说明

(6)河林矿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中国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概况
        1.2.1 中国大倾角机械化开采方法概述
        1.2.2 中国大倾角煤层的岩层控制研究概况
    1.3 其他国家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概况
    1.4 大倾角煤层开采的特点
    1.5 大倾角煤层主要采煤方法
        1.5.1 水力采煤法
        1.5.2 斜坡采煤法
        1.5.3 长孔爆破采煤法
        1.5.4 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1.5.5 急倾斜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1.5.6 液压支架放顶煤的采煤工艺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2 河林矿大倾角煤层采煤方法研究与选择
    2.1 河林矿大倾角煤层采煤方法选择
    2.2 河林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难点与顶板控制技术
        2.2.1 河林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难点
        2.2.2 大倾角采煤顶板控制技术
        2.2.3 大倾角综采工作面设备防滑防倒
    2.3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3.1 测试目的及基本要求
    3.2 岩石力学性能实验
    3.3 大倾角煤层采场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3.1 RFPA系统概述
        3.3.2 数值模拟
    3.4 复杂地质大倾角煤层顶板运动规律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综采工作面支架工作运行状态研究
    4.1 监测目的及方案
        4.1.1 监测目的
        4.1.2 监测方案
    4.2 支架的承载特性和适应性分析
        4.2.1 支架支护阻力的频率分布
        4.2.2 支架初撑力工作特性与适应性分析
        4.2.3 支架末阻力工作特性与适应性分析
        4.2.4 液压支架整体平均受力分析
    4.3 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煤层区段保护煤柱参数研究
    5.1 煤柱强度理论及变形规律研究
        5.1.1 煤柱体的强度理论
        5.1.2 煤柱应力分析
    5.2 大倾角煤层护巷煤柱宽度参数确定
        5.2.1 影响因素分析
        5.2.2 护巷煤柱宽度确定
    5.3 护巷煤柱宽度的模拟分析
        5.3.1 动态仿真模拟模型建立
        5.3.2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5.4 工作面区段煤柱现场工业实验研究
        5.4.1 预留煤柱宽度与区段巷道掘进方式确定
        5.4.2 钻孔应力测试方案
        5.4.3 观测数据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6.1 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6.1.1 回采巷道矿压规律分析
        6.1.2 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RFPA数值模拟研究
    6.2 大倾角煤层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6.3 -300大倾角回采面巷道围岩控制设计
        6.3.1 大倾角煤层巷道支护方案设计要点
        6.3.2 围岩破坏范围的确定
        6.3.3 锚杆支护设计
        6.3.4 回采巷道锚杆支护问题与分析
    6.4 现场工业实验与锚杆支护质量监测研究
        6.4.1 顶板岩层相对位移观测
        6.4.2 锚杆支护质量监测
        6.4.3 观测结论
    6.5 技术与经济效果分析
        6.5.1 技术效果分析
        6.5.2 经济效果分析
        6.5.3 社会效益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7)隧道连续皮带机设计及动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连续皮带机概述
        1.2.1 连续皮带机工作原理
        1.2.2 连续皮带机结构组成
    1.3 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连续皮带机的常规设计
    2.1 常规设计的原始数据的确定
    2.2 中间驱动装置的设计
    2.3 自动张紧装置张紧力的计算
    2.4 常规设计的计算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输送带的动力特性研究
    3.1 输送带的结构与种类
    3.2 输送带的静特性与动特性
        3.2.1 输送带的静特性
        3.2.2 输送带的动特性
    3.3 输送带的动力学模型
        3.3.1 输送带的粘弹性动力学模型
        3.3.2 输送带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续皮带机的动力学模型
    4.1 连续皮带机离散力学模型的建立
        4.1.1 建立模型的基本假设
        4.1.2 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单元的划分
    4.2 连续皮带机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2.1 各单元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2.2 整机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3 动力学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
        4.3.1 质量矩阵M
        4.3.2 刚度矩阵K和阻尼矩阵C
        4.3.3 外力向量F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续皮带机的动态仿真
    5.1 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5.1.1 Wilson-θ法的推导
        5.1.2 Wilson-θ法的计算机求解步骤
    5.2 仿真程序的编写
        5.2.1 编程语言的选择
        5.2.2 仿真程序的算法
        5.2.3 仿真程序的流程图
    5.3 启动过程的仿真及分析
        5.3.1 启动速度曲线
        5.3.2 启动仿真的初始条件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1 绪论
    1.1 绿色设计
    1.2 绿色设计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组织结构
2 带式输送机动态设计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输送带的力学特性
    2.3 输送带的力学模型
        2.3.1 Maxwell模型
        2.3.2 Kelvin-Vogit模型
        2.3.3 三元件固体模型
    2.4 一种包含内摩擦的输送带模型
        2.4.1 输送带力学模型
        2.4.2 模型参数识别
    2.5 模型仿真与试验
        2.5.1 仿真平台
        2.5.2 输送带动力学仿真
        2.5.3 试验研究
    2.6 带式输送机动态仿真理论
        2.6.1 系统简化
        2.6.2 带式输送机系统动力学方程
        2.6.3 定解条件
    2.7 模型仿真应用
        2.7.1 创建超级元件
        2.7.2 系统仿真应用
    2.8 小结
3 带式输送机液压拉紧装置虚拟样机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液压拉紧装置概述
        3.2.1 拉紧装置的类型
        3.2.2 拉紧装置比较
        3.2.3 液压自动拉紧装置设计存在的问题
        3.2.4 液压自动拉紧装置虚拟样机技术
        3.2.5 液压拉紧装置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
    3.3 虚拟样机建模方法及软件平台的选择
        3.3.1 虚拟样机建模方法
        3.3.2 虚拟样机软件平台的选择
    3.4 功率键合法理论基础
        3.4.1 功率键合图法
        3.4.2 功率键合图思想
        3.4.3 基本概念
        3.4.4 基本元件
        3.4.5 键的增注
        3.4.6 建立系统方程
    3.5 基于键合图的液压拉紧装置数学模型
        3.5.1 液压元件的键合图模型
        3.5.2 液压自动拉紧装置系统图
        3.5.3 拉紧装置的键合图模型
        3.5.4 数学模型的推导
    3.6 液压拉紧装置虚拟样机的建立
        3.6.1 液压拉紧系统AMESim图形化建模
        3.6.2 液压拉紧装置实体建模
        3.6.3 建立液压拉紧装置虚拟样机
    3.7 虚拟样机仿真
    3.8 虚拟样机模型应用研究
        3.8.1 液压拉紧系统快速性研究
        3.8.2 液压拉紧系统稳定性研究
    3.9 小结
4 带式输送机关键零部件可拆卸设计研究
    4.1 引言
    4.2 可拆卸设计理论基础
        4.2.1 可拆卸的定义及目的
        4.2.2 可拆卸的类型
        4.2.3 装配体拆卸信息描述
        4.2.4 装配体联接网络图的建立
        4.2.5 可拆卸设计准则内容
        4.2.6 可拆卸工艺设计
        4.2.7 可拆卸网络的生成
        4.2.8 可拆卸性的评价
    4.3 可拆卸滚筒
        4.3.1 技术背景
        4.3.2 可拆卸滚筒结构
        4.3.3 可拆卸滚筒的特点
        4.3.4 可拆卸滚筒材料的选择
        4.3.5 可拆卸滚筒的制造工艺
    4.4 可拆卸滚筒的拆卸类型和表示形式
        4.4.1 可拆卸滚筒的拆卸类型
        4.4.2 可拆卸滚筒布置图的信息表示形式
        4.4.3 可拆卸滚筒的拆卸网络图
    4.5 可拆卸滚筒的可拆卸评价
        4.5.1 影响拆卸的因素
        4.5.2 经济性评价指标
        4.5.3 与联接结构性有关的指标
        4.5.4 拆卸制约矩阵的计算验证
    4.6 可拆卸滚筒的工作性能验证
        4.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6.2 有限元分析
        4.6.3 分析结果
    4.7 小结
5 基于绿色设计技术的带式输送机开发实例
    5.1 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方法
    5.2 开发实例研究
        5.2.1 带式输送机系统方案动态分析
        5.2.2 带式输送机零部件设计优化
        5.2.3 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5.2.4 设计方案绿色评价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掘进机自移式后配套设备的开发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制背景
2 主要研究内容
3 掘进机自移式后配套设备的研制
    3.1 转载机部分
    3.2 特低皮带段部分 (见图1)
4 技术特点及参数
    4.1 技术特点
    4.2 技术参数
5 结束语

四、P-40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供能式刮板链张力监测无线传感器节点研究[D]. 李婷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D]. 高志扬.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7)
  • [3]包装自动化输送线智能控制系统研制[D]. 黄景. 广东工业大学, 2016(01)
  • [4]自移机尾前移引起的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D]. 武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5]贺家圪台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D]. 于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5)
  • [6]河林矿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D]. 谢文坚(TA V(?)N KI(?)N).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12)
  • [7]隧道连续皮带机设计及动态分析研究[D]. 梁国宝.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8]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 胡坤. 安徽理工大学, 2012(10)
  • [9]掘进机自移式后配套设备的开发研制[J]. 赵世旭. 机械管理开发, 2010(01)
  • [10]移动式充填巷道带式输送机的研制与应用[J]. 李和顺. 中国煤炭, 2008(09)

标签:;  ;  ;  ;  ;  

P-40伸缩带式输送机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