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玛纳斯县迪乡围绕经济发展做好村镇规划

广东玛纳斯县迪乡围绕经济发展做好村镇规划

一、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围绕经济发展做好村镇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1](2018)在《基于农户认知视角下农村宅基地流转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 ——以北疆三县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盘活农村宅基地相关的政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允许通过村庄整理、宅基地退出等方式满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宅基地作为农村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明显优于农业用地价值。新疆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完成后,土地非农利用价值即收益功能日益凸显,宅基地出租、转让、作价入股等流转行为产生的经济收益也显现出来。与此同时,农民兼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快速流动的人口导致宅基地闲置、资源配置效率低等现象持续增加,因此,宅基地流转已成为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首先从政策示范、地理区位优越、农业经济发达的角度,选取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玛纳斯县作为调查样点县市。对480户农户和21位村干部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农户问卷457份,村集体收回有效问卷21份,共计有效问卷478份,有效率占95.41%。从农户对宅基地流转风险认知角度,结合新疆宅基地流转风险问卷调查结果,将三个研究区进行对照分析,构建宅基地流转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各研究区宅基地流转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宅基地流转风险进行识别,得出12个风险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宅基地流转风险评价模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地区农户对宅基地流转风险认知进行评价。最后,针对宅基地流转前、流转中和流转后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防范机制,保障宅基地流转能够顺利推进,为新疆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参考。结果表明:第一,各样点区不同文化背景农户对宅基地流转认知风险影响因素不同,且普遍存在农户对宅基地相关知识缺少合理认知情况,虽然存在流转意愿但农户对流转过程风险预期对个人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农户对流转持保守态度。第二,不同地区风险种类和风险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玛纳斯县宅基地流转过程中均存在一定风险,宅基地流转风险综合分析风险最高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其次是伊宁市,玛纳斯县风险较低,总体来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也不同,而对于少数民族占比较高且经济不发达地区,宅基地流转政策应因地制宜谨慎实施。第三,在前期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政府有必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宅基地流转风险预防机制、宅基地流转风险防范的政府职能转变应对机制、宅基地流转风险市场控制机制、农村宅基地流转风险转移机制、宅基地流转风险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宅基地流转风险人文保护机制等。

信桂新[2](2016)在《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城乡资源要素的加速流动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还需要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提供“软件”支撑,以及通过生产条件的改善提供“硬件”支撑。多年来,以土地流转和机械化为支撑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基础设施良好的平原地区效果显着,带来了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程度的普遍提高;而由于地貌崎岖、地形切割、地块分散细碎,山地丘陵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缓慢,土地流转面积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为破解山地丘陵区农业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难题,亟待寻求面向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适宜模式和适用技术,以推动山地丘陵区农业转型和现代化。然而,现有针对山地丘陵区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于土地流转对农村土地产权体系重构影响的理论分析上,并注重于探讨土地流转与外部制度环境因素、与土地流转主体行为选择的相关关系,以及宏观机制的构建;在少量针对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联动关系的研究中,多侧重于从耕作田块、道路工程、蓄水工程、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等分块工程技术上,探讨土地整治对土地资源整合利用的特征,以及反映土地流转所带来的资源整合效应,但鲜有技术集成层面的相关研究报道。为此,本文以资源流动与整合为视角,在对重庆市种植业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样区,并选取四川省广汉市和重庆市荣昌区、铜梁区、梁平县为主要参照,遵循“种植业变化—模式探索—技术集成—效应反馈—机制构建”的逻辑框架,结合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及土地整治的理论与实践,以种植结构及经营模式变化为需求导向,以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模式和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关键技术为支撑,以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效应为反馈,以基于城乡统筹的资源流动与整合机制构建为保障,对山地丘陵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的过程和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响应种植结构由“以粮为主”向“粮菜兼顾”转型的发展契机,山地丘陵区在农业政策取向上应激励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和培育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以粮食产销平衡区和山地丘陵区叠加的重庆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数据和半结构访谈信息,构建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多维分析模型,研究了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呈现粮食作物收缩、菜瓜果作物扩张的竞争态势,区域种植模式从“以粮为主”转变为“粮菜兼顾”,实现了转型增效;(2)重庆市种植业变化特征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以农户经营自主权放开为起点、各类因素诱致的环境变化为条件、作物的不同特性为依据发展演化而致的;(3)划定粮食生产红线、转变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加快菜瓜果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专业化步伐,是重庆市缓解粮食作物与菜瓜果作物竞争态势,保障粮食自给率稳定和菜瓜果产量、品质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基于重庆的经验,研究认为,山地丘陵区的农业政策方向有必要从“一个专注”(专注于粮食生产)向“两个结合”过渡,将合理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推广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相结合、稳定粮食生产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作为着力点,推动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2)选择和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山地丘陵区应依据农业资源禀赋和生态适宜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业科技、装备和设施更新为驱动提升单位产出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取地处山地丘陵区的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样区,并以地处平原区的四川省广汉市为参照对象,依据对两个区域农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大量调查数据,分析比较出山地丘陵区农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差异化特征,并运用能值分析法综合评价出两个区域农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带来的变化效应差异。结果发现,(1)由于家庭劳动力比重偏低、人口负担重,且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低素质问题突出,加之地块细碎、利用低效,严重削弱了山地丘陵区小农经济的可持续性,导致农户转出农地的“离心力”强于持有农地的“向心力”;(2)由于在资源禀赋、家庭特征、经营方式、流转市场、流转价格等因素上的差异化表现,山地丘陵区与平原区农地转出户的流转行为呈现区域“悖反”特征;(3)由于经营规模、农业产业结构、生产要素投入、经济效益产出上的差异,山地丘陵区农地经营大户不能照搬平原区的经验做法,应立足于自身农业资源禀赋和生态适宜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4)与平原区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大生产模式大幅度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的适度规模经营道路不同,山地丘陵区以规模化换取投入成本降低的潜力相对有限,因此在农业集约化方式选择上,应通过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科技、装备和设施更新为驱动,注重于提升单位产出水平,借以转变农业经营模式。3)应对土地资源流动“不畅”和乡村地域空间整合“受阻”,山地丘陵区应从宏观人地关系调控入手,以乡村地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整合为导向,将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作为土地利用调控的理性选择通过综合论述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理念、模式与技术途径,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作为人地关系系统正向反馈的土地利用调控路径,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需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结构优化与功能整合,积极响应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求。在转型期,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应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景观服务功能为导向,在整治目标、整治重点、运作模式上与乡村地域空间结构与功能相匹配,在行为理性上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在技术上强调生产空间农用地整合技术、生活空间农村建设用地盘活技术和生态空间生态景观提升技术三者的智能融合。选取山地丘陵区典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区为研究区,通过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实践,研究区生产空间的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由整治前的18.00%增至整治后的30.53%,户均耕地地块数降低1.6块,耕地灌溉保证率由29.68%增至51.22%,综合机械化率由42.50%增至61.80%,特色优势产业壮大;生活空间24个片块的闲置废弃农村居民点被复垦再利用,乡村景观协调性、田块连片性及聚落的风貌形象得到提升;生态空间形成了以生态节点修复与完善、生态廊道连通、核心生态用地保护为主导,“点—线—面”一体化的生态景观格局。因此,在中国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路应由不同整治类型的组合转向整治内容的融合,从人地关系调控入手确立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是应对人地关系、城乡关系矛盾和转型发展需求的理性选择,是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的适宜模式。4)适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求,山地丘陵区应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的功能整合、技术重构及集成应用,构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集成技术,实现土地权属调整与工程改造的联动一体遵循“理念—技术—示范”的逻辑思路,通过论述基于资源流动与整合的农业转型途径,提出了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集成技术,并进行了示范应用。研究发现,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方式不能盲目地向传统农业输入,应通过要素流动将现代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联结起来,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机融合和价值再造,以形成资源流动与整合的互补性模式和有效途径。为此,山地丘陵区的农业现代化应以整合土地流转的产权调整功能和土地整治的工程改造功能为路径,通过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联动重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体系,推动农户承包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实现农业转型发展。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集成技术能够满足示范点发展现代农业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为农业转型升级奠定产权基础和工程基础。相关技术经济指标显示,综合示范点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4.02%,农业产业化土地实现率达到73.00%,细碎、不规则的耕作田块的平均密度和形状指数分别下降38.62%和29.46%,农业机械动力提升130.77%,农村宅基地复垦率达到33.78%,农户宅基地复垦增值显化水平达到平均每户89195元,2015年全村实现产值12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由此来看,以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为主线,通过土地流转与产业发展协同关键技术、土地资源整合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够解决山地丘陵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破碎化小地块流动、集中、整合为大地块问题,从而破解崎岖地貌背景下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难题,并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实现农村建设用地规范有序的再利用和价值释放。5)通过反馈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效应,应重视农业产业化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增强土地整治对农业生产“硬件”供给的针对性以重庆市3个农业产业化进程梯度差异明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为样区,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样点,选取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土地流转规模、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农民人均农业年收入、亩均产出作为经济效应指标,农民参与项目施工收入、农民参与项目施工人数、整治工程村民满意度、项目后期管护农民参与度、项目后期管护措施到位度作为社会效应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改进topsis模型进行土地整治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项目后期管护农民参与度、农民参与项目施工收入等3项指标处于重要级,指标值变差大、影响强;农民人均农业年收入变化、整治工程村民满意度、项目后期管护措施到位度和农民参与项目施工人数等4项处于边缘级,指标值变差小、影响弱;其余指标处于次要级,影响程度居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综合效应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关系密切,呈现为农业产业化进展快速型的YQ-I>进展加速型的YQ-II>相对缓慢型的YQ-III,效应等级分别为良、中、差。而单方面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指标等级分布不平衡,效应等级分布不平衡,研究样区内部不平衡。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表现为YQ-III、YQ-II和YQ-I中,经济效应贴近度和社会效应贴近度的差距依次为22.25倍,缩减至1.21倍和0.77倍。因此,山地丘陵区通过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地利用和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支撑作用,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地统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与后续管护;而基于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6)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流动与整合,关键是搭建城乡统筹的“有形”、“无形”通道,抓住关键环节和落脚点建立保障机制以刘易斯经济增长的通道说为视角,分析城乡统筹中资源流动与整合的过程表明,土地整治作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的有效途径,其与城乡统筹分属于两者关系的供给调整面和需求导向面,发挥土地整治对城乡统筹的支撑,必须搭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治“有形”和“无形”通道,而与“通道”相契合的关键环节和落脚点,是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载体和具体抓手。重庆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实效,其经验证实,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是利用“有形”与“无形”通道,抓住关键环节和落脚点实施“人地分离”的农地集中连片整治和“地随人走”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以便对土地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为保障资源流动与整合的有效进行,应建立主体功能导向机制、土地整治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人地挂钩”机制,并在顶层设计、组织管理、收益分配、市场监管、规范用地方面配套相应的主导政策,在消除农户顾虑、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政府职能、调整粮食政策方面配套相应的辅助政策。综上所述,响应种植业转型增效的契机,转移农业劳动力、激励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山地丘陵区需立足于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作出系统的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设计。其中,在过程调控上,首先应从宏观人地关系入手,以乡村地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整合为导向,将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作为土地利用调控的理性选择;其次,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的功能整合、技术重构及集成应用,在微观尺度构建适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求的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集成技术;同时,重视农业产业化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增加土地整治对农业生产“硬件”的有效供给。在机制构建上,应结合需求导向面和供给调整面的对应关系,建立资源要素流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通道,保障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顺畅运行。

韩信[3](2015)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疆玛纳斯县村庄规划布局研究 ——以玛纳斯县包家店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玛纳斯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西部大开发力度的持续加大,玛纳斯县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向了城镇,新的居住方式不断涌现,不断挑战着传统的生活、居住方式。对县域村庄重新布局,以及实行撤村并点,是当前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区域人口规模集聚、土地集约利用、农村产业发展、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来合理设置村庄的位置、数量、规模,对村庄进行布局优化,建立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空间、产业、设施整合配套的发展格局,从而整治人居环境,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玛纳斯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指引道路,也为区域农村村庄布局建设起到借鉴意义。

王丹[4](2014)在《新疆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00多年历史,其有助于农民提高市场地位和增加经济收入,是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条件而产生的。在贸易自由化、政府管制放松的背景下,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西方国家政府逐步退出对合作社的扶持,更加关注其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近年来,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快速发展,其中一批示范合作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服务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诸多问题。整体上本区合作社受政策导向性明显,且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因而,有必要从理论上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并选取典型地区进行研究,探讨培育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基于文献资料法,探讨适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并选取典型地区开展实地调研。作为新疆第二个农牧民人均收入超万元的玛纳斯县,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较长历史同时现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种类较全但发展差异较大。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法,通过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描述性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评价该县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案例分析法来解读该县代表性的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成长和提升过程,以期为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提供经验支持。经研究发现,从整体上来看,玛纳斯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实际运行数占总注册数约为55%,表明其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在现实际运行数、不同地区、所属行业和持续经营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除平原林场外,乡镇各个地区均有一定数量的合作社倒闭或者停办;养殖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强于种植业的;前期成立的合作社数量虽少于后期的,但多是基于本地资源优势和立足于传统行业,具有较强发展能力;农民自主发起成立的合作社较强。从案例分析来看,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融资能力、理事长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建设能力对不同类型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影响不同,其中理事长的决策能力均具有较大影响。在借鉴成熟的技术下,对于养殖类合作社来说,最重要的是融资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棉花种植类最重要的是技术应用和组织建设能力;而对农业服务业和经济作物种植类合作社来说,市场营销能力最为重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应调动和尊重农民的合作意愿,基于当地优势资源和传统习惯组建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明晰为基石,优化生产经营机制,通过技术改进不断优化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保留和吸引优秀社员,提升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

热合木江·沙吾提[5](2014)在《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以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和精髓。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其观点一脉相承,其理念与时俱进,其举措深得民心。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构建了理论、历程、成就、经验、战略和政策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使每一个问题研究都以新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为分析前提,既能够初步论述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改善新疆民生的特殊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又能够给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有些必要的、有价值的启示,使未来决策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全文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理由与意义,梳理了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对涉及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着重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指出了国外和国内关于民生问题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通过对以上梳理本章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而赢得人民拥护并取得全国政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民生实践,就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从宏观上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本概况,着重概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实践。首先对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条件、基本要求做了简要阐述;其次,对解放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解决民生问题的努力,解放后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开创和发展的进程等进行了分析。再次,分析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和实现新疆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认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的广阔的道路,新疆的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过程作为整个国家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四章是总结分析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回顾新疆民生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地生活”的要求,客观总结和评价了人民生活、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新疆民生事业的发展成就,同时结合新疆区情分析新疆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欠发达、财政底子簿、公共服务方面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之间不均等的问题突出。民生问题在当前已成为新疆城乡社会矛盾多发凸显最基本的根源。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五章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包括: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第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保证。第三、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第四、文化繁荣是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第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政治保障。第六、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帮助。第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第八、发挥好新疆建设兵团在改善新疆民生中的作用。

康馨方[6](2013)在《新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研究 ——以玛纳斯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实践证明,小额信贷是一种成功的金融扶贫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深入分析了新疆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小额信贷需求状况,并以玛纳斯县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县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状况,分析了抑制该县小额信贷需求的基本因素,通过建立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了影响该县小额信贷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在文献查阅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新疆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新疆小额信贷的需求状况、供给状况以及供求平衡状况;总结了新疆小额信贷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以玛纳斯县为例,深入研究了该县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运行现状;分析了抑制该县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若干因素以及该县小额信贷的供需状况。(3)根据调研资料和相关文献,总结了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在玛纳斯县展开实地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建立Logistic分析模型,利用SPSS进行自动分析,剔除影响较弱的因素,并对剩余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列,得出影响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统计模型,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分析。(4)根据研究结论,文章针对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重要因素,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农信社自身建设、营造小额信贷发展的社会环境两方面的改进性建议。

何菲[7](2013)在《玛纳斯县农民创业信贷需求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农民创业广受关注,不仅解决农民就业,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农民创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存生活环境,所以国家鼓励农民创业。然而创业不得不面临大量资金的投入,于是农民信贷需求继而成为焦点,农民创业信贷需求资金难满足已成为现实,如何改善金融环境,调整金融机构融合现代农民贷款需求,是本文研究重点。本文主要从新疆玛纳斯县农民创业的现实状况入手,农民创业为主线,对大量的农民在农村创业的现象,导致信贷需求定义的概念的出现,然后从农民企业家的应用信用的调查,收入支出开始调查,对新疆玛纳斯县农民创业信贷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现有的农民创业模式进行现状和发展空间等多层次的分析,寻找影响农民信贷需求供不应求的因素,从农民自身和金融机构环境等两个方面剖析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并从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自身等三个方面对农民创业信贷需求融资难进行归纳和总结。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对CNKI学术期刊检索系统、石河子大学图书馆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尽可能多地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丰富论文内容,为支持自己的观点获得有利的理论基础;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新疆玛纳斯县为样本,对其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后,经过分析整理,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总结,对后面金融支持农民创业研究分析有一定支持作用;统计和定量分析方法,使用的调查数据,统计方法的应用,组织和分析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看到了大量的以前的统计研究方法,从而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后,提出了解决农民创业融资难的建议,包括开展农民创业培训班,引导农民关注金融咨询;金融机构加强对内对外管制;国家政府为农民提供优惠创业贷款政策,改善农村创业环境等。最终,从农村长远发展和农民创业角度,对玛纳斯县农民创业信贷需求得出结论,并针对现状做出展望。

窦新国[8](2010)在《大开发篇》文中提出小引世纪之交,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对西部进行

赵晖,李放滔[9](2010)在《玛纳斯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在特殊历史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背景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相反,城乡差距却日益扩大,城乡矛盾日益加深。通过对玛纳斯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对于解决新疆"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促进新疆城乡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保证边疆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宁[10](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二、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围绕经济发展做好村镇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围绕经济发展做好村镇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农户认知视角下农村宅基地流转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 ——以北疆三县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样本区宅基地流转现状分析
    3.1 样本区概况
    3.2 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3.3 样本区宅基地利用现状调查
    3.4 样点区宅基地流转现状调查
    3.5 农户对宅基地流转认知存在的问题
    3.6 宅基地利用及流转存在问题
第4章 农村宅基地流转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 宅基地流转风险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4.2 研究假设
    4.3 模型构建
    4.4 结果分析
第5章 农村宅基地流转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5.1 宅基地流转风险识别
    5.2 宅基地流转风险识别结果分析
    5.3 宅基地风险评估指标选择及体系构建
    5.4 样本区宅基地流转风险综合评估
    5.5 小结
第6章 宅基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设计与分析
    6.1 建立宅基地流转风险预防机制
    6.2 建立宅基地流转风险的市场控制机制
    6.3 构建农村宅基地流转风险转移机制
    6.4 宅基地流转风险防范的政府职能转变应对机制
    6.5 建立宅基地流转风险社会保障机制
    6.6 建立宅基地流转风险人文保护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资源要素构成及属性
    1.2 农业资源要素流动与整合途径
        1.2.1 资源流动与整合
        1.2.2 土地流转途径
        1.2.3 土地整治途径
    1.3 农业资源流动与整合效应
        1.3.1 资源配置效应
        1.3.2 社会经济效应
        1.3.3 生态景观效应
    1.4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1.1 社会需求分析
        2.1.2 科学问题分析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目标与内容
        2.3.1 研究目标
        2.3.2 研究内容设置
        2.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方法
第3章 山地丘陵区种植业变化与启示
    3.1 数据与方法
        3.1.1 研究框架
        3.1.2 数据来源
        3.1.3 数据模型
    3.2 研究区概况及其种植业变化
    3.3 结果分析与解释
        3.3.1 1978-2011 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3.3.2 重庆市种植业变化解释
    3.4 讨论
    3.5 结论和启示
第4章 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利用特征
    4.1 研究区概况
        4.1.1 重庆市江津区概况
        4.1.2 四川省广汉市概况
    4.2 数据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山地丘陵区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特征
        4.3.2 山地丘陵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特征
        4.3.3 山地丘陵区农地经营模式变化
    4.4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模式与实践
    5.1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导向
        5.1.1 人地关系“三元”结构
        5.1.2 乡村地域空间结构与功能
        5.1.3 土地整治的目标导向
    5.2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
        5.2.1 目标范式
        5.2.2 整治重点
        5.2.3 行为理性
        5.2.4 运作模式
    5.3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技术
        5.3.1 农用地整合技术
        5.3.2 农村建设用地盘活技术
        5.3.3 生态景观提升技术
    5.4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案例
        5.4.1 案例选取
        5.4.2 实证分析
    5.5 结论
第6章 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集成技术
    6.1 基于资源流动与整合的农业转型理念
    6.2 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集成技术
        6.2.1 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技术体系
        6.2.2 土地流转与产业发展协同关键技术
        6.2.3 耕作田块修筑及其配套技术
        6.2.4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技术
    6.3 综合示范点实证
        6.3.1 综合示范点概况
        6.3.2 数据采集
        6.3.3 技术经济效果评估指标
        6.3.4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效应
    7.1 土地整治后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7.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7.1.2 评价模型构建
    7.2 研究样区、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研究样区与评价单元
        7.2.2 数据获取
        7.2.3 评价数据处理与检验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经济效应分析
        7.3.2 社会效应分析
        7.3.3 综合效应分析
    7.4 讨论
    7.5 结论
第8章 基于城乡统筹的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机制
    8.1 城乡统筹中资源流动与整合过程分析
        8.1.1 来自“刘易斯通道”的启示
        8.1.2 促进城乡统筹的土地整治“通道”
        8.1.3 促进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和落脚点
    8.2 区域资源流动与整合促进城乡统筹的实践考察
        8.2.1 重庆区域概况
        8.2.2 资源流动与整合成效及典型实践
    8.3 资源流动与整合创新机制构建
        8.3.1 主体功能导向机制
        8.3.2 土地整治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
        8.3.3“人地挂钩”机制
    8.4 资源流动与整合配套政策建议
        8.4.1 主导政策措施
        8.4.2 辅助政策措施
    8.5 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博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参与课题
附件

(3)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疆玛纳斯县村庄规划布局研究 ——以玛纳斯县包家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原则、影响因素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村庄相关概念
        2.1.2 村庄的分类
        2.1.3 村庄的演变及趋势
    2.2 村庄规划布局相关理论
        2.2.1 城乡统筹理论
        2.2.2 中心地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3 村庄布局原则
        2.3.1 以人为本原则
        2.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2.2.3 文化保护原则
        2.3.4 生态平衡原则
        2.3.5 因地制宜原则
    2.4 村庄布局影响因素
        2.4.1 自然环境
        2.4.2 经济环境
        2.4.3 交通条件
        2.4.4 社会文化环境
        2.4.5 制度政策环境
第三章 玛纳斯县村庄布局
    3.1 玛纳斯的概况
        3.1.1 背景
        3.1.2 社会经济发展
        3.1.3 县域人口概况
        3.1.4 用地及建筑概况
        3.1.5 基础设施
        3.1.6 历史文化、自然等地方特色
    3.2 村镇分布
    3.3 玛纳斯村庄布局现状
        3.3.1 行政区划现状
        3.3.2 布局现状分析
        3.3.3 存在的问题
    3.4 村庄布局方案
        3.4.1 城乡空间结构
        3.4.2 村庄居民点规划分类指引
        3.4.3 村庄布局
第四章 包家店镇村庄规划布局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 包家店概况
        4.2.1 概况
        4.2.2 经济社会发展
        4.2.3 镇区建设和交通条件
        4.2.4 产业优势
    4.3 镇域村庄现状
    4.4 包家店镇村庄布局的必要性
        4.4.1 集约利用资源、拓宽发展空间的需要
        4.4.2 生态环境的要求
        4.4.3 产业发展的要求
        4.4.4 工业的推进
    4.5 国内外典型做法
        4.5.1 国内典型做法
        4.5.2 国外典型做法
        4.5.3 国内外典型做法研究小结
    4.6 包家店镇村庄布局分析
        4.6.1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4.6.2 公共服务半径分析
        4.6.3 产业布局影响村庄布局分析
        4.6.4 生态环境对村庄布局影响分析
        4.6.5 村庄布局空间结构分析
    4.7 村组居民点撤并
        4.7.1 村庄分类发展方案
        4.7.2 包家店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
        4.7.3 村镇规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实施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5.3 实施建议
        5.3.1 土地集约利用的保障措施
        5.3.2 人口集聚的保障措施
        5.3.3 公共服务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疆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一个分析框架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分析框架的构建思路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界定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影响要素构成分析
        2.3.1 实践经验基础
        2.3.2 逻辑推导
        2.3.3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具体影响要素
    2.4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2.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2.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5 小结
第三章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3.1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背景
        3.1.1 自然和经济背景
        3.1.2 政策背景
    3.2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信息概况
        3.2.1 数量和规模概况
        3.2.2 分布概况
    3.3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运行情况
        3.3.1 运行总数及地区分布情况
        3.3.2 行业分布及持续经营时间情况
        3.3.3 示范社情况
    3.4 小结
第四章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自我发展能力评价
        4.1.1 总体评价
        4.1.2 示范社的自我发展能力评价
    4.2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数据来源的说明
        4.2.2 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提升分析:基于对玛纳斯乐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经历的分析
    5.1 案例选取说明
    5.2 乐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过程分析
        5.2.1 社员数及经营规模变化情况
        5.2.2 主要运作方式
        5.2.3 影响因素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提升政策建议
    6.1 基本思路
    6.2 具体对策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三节 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民生概念及民生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民生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一 “民生”一词的含义
        二 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
        三 民生问题的特征
    第二节 全面科学地认识民生问题
        一 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
        二 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
        三 民生问题是发展问题
        四 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
    第三节 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一 近现代西方国家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 近现代中国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解放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努力(1921~1949)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概况
        二 解放前新疆民生的概况
        三 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开端
        四 三区革命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五 新疆国民党民主派和平起义
        六 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
    第二节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艰辛探索(1949-1978)
        一 进行保护人民基本生存权和基本政治权利益为主的政治建设
        二 中国共产党把新疆各族人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 “文化大革命”对新疆民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不断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开创(1978~1989)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丰富和发展(1989~2002)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全面推进(2002~2012)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新的发展(2012~至今)
第四章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提高和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成就
        一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生活总体实现小康
        三 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第二节 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民生福祉和未来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二 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在民生需求中确立责任和使命
        三 职业教育恢复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 “双语”教育蓬勃发展,为新疆的民生建设提供助力支撑
        五 “内高班”教育稳步发展,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
        六 教育事业投入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七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公平事业取得新进步
    第三节 新疆就业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就业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
        二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三 就业渠道日益拓宽,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四 就业政策日趋成熟,就业服务日益完善
        五 高校毕业生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六 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工作成效显着
        七 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有序、有效转移
    第四节 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初步发展
        二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
        三 医疗保险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保障
        四 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节 新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新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 新疆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 新时期新疆社会保障事业的工作重点
    第六节 新疆住房建设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居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二 “安居富民”工程,从抗震到富民
        三 “定居兴牧”民生工程,提高了牧区群众的生活
        四 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力促新疆和谐稳定
    第七节 新疆改善民生方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新疆改善民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 新疆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解决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对策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规律及特点
        一 各族人民当家做主是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政治前提
        二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切实步骤
        三 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四 改善民生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
        五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保证
        三 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 文化繁荣是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
        五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政治保障
        六 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帮助
        七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八 发挥好新疆建设兵团在改善新疆民生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几点启示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开放宏伟事业
        二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思想,维护新疆政治大局稳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新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研究 ——以玛纳斯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2章 新疆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2.1 新疆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2.1.1 政府金融机构
        2.1.2 小额贷款公司
        2.1.3 非政府组织及项目
    2.2 新疆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存在金融排斥现象
        2.2.2 市场竞争格局差异化
    2.3 新疆农户小额信贷的供需均衡分析
        2.3.1 小额信贷需求分析
        2.3.2 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2.3.3 小额信贷供求均衡状况
    2.4 新疆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特点分析
        2.4.1 小额信贷与新疆农村经济的相互制约性
        2.4.2 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地区差异性
第3章 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现状
    3.1 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3.1.1 玛纳斯县概况
        3.1.2 玛纳斯县小额信贷基本情况
        3.1.3 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运行现状
    3.2 抑制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若干因素
        3.2.1 农信社因素
        3.2.2 农户因素
    3.3 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状况分析
        3.3.1 小额信贷的需求动机
        3.3.2 小额信贷的供求平衡状况
第4章 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样本数据来源及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4.2 影响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因素
        4.2.1 农户自身因素
        4.2.2 农信社因素
    4.3 玛纳斯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模型建立
    4.4 结果分析
第5章 满足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强农信社自身建设
        5.2.2 营造小额信贷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玛纳斯县农民创业信贷需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存在的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创业定义
        2.1.2 农民创业
        2.1.3 信贷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2.2.3 传统农业融资理论
        2.2.4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3 玛纳斯县农民创业信贷需求特征-----基于问卷调查
    3.1 调查情况与样本特征
        3.1.1 样本农民文化程度
        3.1.2 样本农民经济收入情况
        3.1.3 样本农民劳动力最高教育程度和平均年龄
    3.2 农民创业信贷需求状况分析
        3.2.1 玛纳斯县农民主要信贷渠道
        3.2.2 农民创业信贷需求主要特点
    3.3 农民创业贷款收益调查分析
4 信贷市场在满足农民创业信贷需求上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从农民自身分析
        4.1.2 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分析
    4.2 制约因素
        4.2.1 金融市场环境对农民创业的不利
        4.2.2 金融机构的服务理念闭塞
        4.2.3 政府支持力度
        4.2.4 农民自身
5 解决农民创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5.1 基于农民自身
        5.1.1 开展农民创业培训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
        5.1.2 合理预测自身信贷额度
        5.1.3 引导农民多关注金融机构信贷信息,做到“明白人”信贷
    5.2 从金融机构视角
        5.2.1 组织开办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和融资租赁业务
        5.2.2 对农民开办存粮等农产品质押贷款业务
        5.2.3 明确和严格履行各类银行支农责任
    5.3 从政府支持视角
        5.3.1 积极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5.3.2 注重农村创业环境的改善
        5.3.3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玛纳斯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完善了规划体系, 搭起了城乡建设大框架
    1.2 优化了资源配置,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1.3 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1.4 加快了中心村建设, 镇村集聚功能增强
2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乡经济基础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距
    2.3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上的差距
    2.4 投入体制未能完全理顺
    2.5 行政管理体制城乡分割
3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3.1 指导思想
    3.2 基本思路
4 玛纳斯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4.1 推进城镇规划布局一体化
    4.2 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4.3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4.4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4.5 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10)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围绕经济发展做好村镇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农户认知视角下农村宅基地流转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 ——以北疆三县市为例[D]. 张琳.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2]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机制研究[D]. 信桂新. 西南大学, 2016(04)
  • [3]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疆玛纳斯县村庄规划布局研究 ——以玛纳斯县包家店镇为例[D]. 韩信. 塔里木大学, 2015(07)
  • [4]新疆玛纳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 王丹.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D]. 热合木江·沙吾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6]新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研究 ——以玛纳斯县为例[D]. 康馨方.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7]玛纳斯县农民创业信贷需求调查研究[D]. 何菲.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8]大开发篇[J]. 窦新国. 西部, 2010(24)
  • [9]玛纳斯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 赵晖,李放滔.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12)
  • [10]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标签:;  ;  ;  ;  ;  

广东玛纳斯县迪乡围绕经济发展做好村镇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