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却储存环工程测量控制网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军[1](2020)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重离子治疗装置是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重离子治疗装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大型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垄断,已经由研究阶段转向市场产业化。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周长仅为50余米,其高能输运线(HEBT)的高差达19米,是目前同类装置中最为紧凑也是高差最大的治疗装置,其元件结构复杂、安装空间狭小、安装工期紧迫、所有关键元件都要求亚毫米量级精度安装。由于其作为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和设计结构的紧凑性,产业化后的重离子治疗装置对准直安装的精度和效率都有更高的要求,准直测量作为一项贯穿于重离子治疗装置建造始终的关键技术,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论文以在建的重离子治疗装置为研究基础,以提升装置安装元件的准直精度、提高准直安装的效率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准直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准直方法的优化和准直技术的创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元件的准直精度和准直安装效率。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磁场测量系统的设计结构、测量原理及定位要求的研究,借助于激光跟踪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与光学仪器的联合测量,提出了一套基于磁铁标定数据的磁场测量定位准直方法,将所有测磁元件在短时间内以优于±0.1mm的精度准直到位,经过验证,准直结果满足了高精度磁场测量系统的定位要求,同时也提高了测磁定位的效率。2.基于对加速器元件的准直精度与束流动力学的关系分析,和对影响其准直精度的因素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控制激光跟踪仪的测量误差,及对附有约束条件的控制网测站加权平差等方法,提升了三维控制网的测量精度。针对同步环磁铁轨道的平滑测量,提出了“一站式全覆盖测量”准直同步环磁铁的方法,使同步环所有磁铁准直相对中误差值达到了0.05mm,有效减小了同步环的闭轨,提升了同步环的束流品质。在大高差的HEBT竖向安装磁铁准直工作中,根据磁铁的现场安装姿态构建了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数据转换模型,克服了垂直终端元件安装时由于标定姿态和安装姿态的不同向而带来的困难,有效地提高了准直安装的工作效率。3.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束诊元件的安装准直工作中,研究了一种使用关节测量臂和准直望远镜内、外组合标定,使用激光跟踪仪精确上线安装的束诊元件准直方法,成功将真空室内部的束诊元件中心转换为真空室的外部标定,克服了传统的真空管道内部元件无法高精度数字化准直的难题。通过多类测量系统联合测量,做到了束流诊断元件在真空室内的精确标定和精密安装,有效地提高了束诊元件对加速器的束流测量精度。4.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结合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研究了一种高精度、非接触性的测量方法,用于重离子治疗患者放疗前的引导摆位和放疗过程中的实时靶区监控。通过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解析数学模型的搭建,使用双相机交会测量患者体表靶区的特征点,结合七参数解算模型,精确标定出患者肿瘤相对于等中心点的位置,完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位置相对于治疗等中心点的六自由度参数实时监测。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摆位系统的设计,引导患者进行摆位和摆位验证,提升患者的摆位可靠性和效率。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监测系统的设计,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患者体表的编码特征点,建立超差预警机制,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辐照精准度,避免正常组织受到辐射,进而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上述准直关键技术的研究,解决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种准直安装的技术难题,以上研究内容绝大部分都在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和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得以应用。通过工程的实际验证,上述准直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安装效率,缩短了安装工期,关键元件的各向安装误差均优于物理精度要求。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已完成临床实验并投入使用;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也开始束流调试,所有束流参数均好于设计目标,这也是对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关键技术的最好验证。
郭迎钢,李宗春,刘忠贺,赵文斌,袁建东,王志颖[2](2019)在《加速器隧道控制网变形可监测性及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加速器隧道控制网复测数据处理方法中变形点判定缺乏理论依据,存在弃用稳定点、纳入变形点、难以判断整体变形等方面的不足。依据三维控制网变形可监测性理论,推导了灵敏度椭球元素的表达式,对直线形和环形两种典型加速器隧道控制网的变形可监测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控制网在竖向的灵敏度低于水平方向的灵敏度,直线形控制网两端控制点的灵敏度低于中间控制点的灵敏度,环形控制网中各控制点的灵敏度基本一致。依据三维控制网稳定性分析理论,优选整体稳定性检验和平均间隙法,以上海光源2016、2017年的实测数据为例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稳定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地面点、外墙点、锯齿墙点和支柱点。该结果有助于控制网变形规律的准确分析,并更好地指导元件调整。
袁建东,马力祯,何源,张斌,孙国珍[3](2019)在《超导直线加速器准直方案设计》文中指出为满足超导直线加速器中物理对准直的时间和精度要求,分别设计了其准直控制网、准直安装工艺、准直监测方法和准直工作规划。设计了三级四维控制网;改进当前加速器准直中普遍存在的开环缺陷;结合国内外现状提出常温、低温下静态和动态监测方法,依据物理计划规划了准直安装中关键环节的工作计划;最后在统计待准直元件的基础上预估了准直所需时间和准直安装的精度,得出准直时间和精度均能满足物理需求。提出了狭义和广义的闭环准直工艺,可有效提高加速器准直测量的可靠性。
袁建东[4](2018)在《CiADS准直控制网设计》文中指出三维控制网作为加速器准直基准,设计不当会对加速器的准直安装带来系统性偏差。为保证加速器准直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研究了基准坐标系的原点选取和三轴指向建立原则,进行了三维控制网基准、网形、权和加密设计,确立了激光跟踪仪设站间距和控制网点位纵向间距。结合"控制网的质量标准",模拟计算了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结果表明,采用基准、网形、权和改进设计后,控制网整体精度在360m内可以达到0.1mm,可靠性指标在双边设站情况下为0.6。该方法科学合理,满足中国加速器驱动系统(CiADS)实验装置要求,为未来CiADS建设安装提供了借鉴。
孙国珍,张斌,袁建东,姚俊杰,王锋锋[5](2017)在《ADS超导直线加速器的准直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加速器科学实验装置的搭建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其中应用到多种学科的专业技术。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ADS直线加速器工程项目中的加速器标定准直安装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包括加速器控制网的建立、加速器元件的标定、加速器元件支架位置的放样和加速器元件的准直等。该项工作使用的仪器包括激光跟踪仪、关节测量臂,从理论角度讲解了加速器控制网的布设规则,标定测量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准直工作数据处理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该系统工作所最终取得的成就。
蔡国柱[6](2014)在《大型离子加速器先进准直安装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是加速器建设和维护运行中一项关键的技术,它用于解决加速器元件在大尺度空间内精确定位的问题,以减小磁铁等加速器元件的位置偏差对束流质量及寿命的影响,还服务于加速器运行后对元件位置的监测和位置校正调节,最终实现物理实验的可行性和加速器运行的可靠性。论文首先对当今的大型离子加速器所涉及到的准直测量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然后根据当前最新的以激光跟踪仪为中心的加速器准直安装技术,以本人参与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维护及兰州医用重离子加速器(HIMM)工程为例,提出了大型离子加速器的数字化准直安装方法。着重于准直不确定度分配,高精度激光跟踪仪测量性能,三维控制测量网,数字化安装等细节开展了研究,以此确保准直实现过程的高精度和可靠性。本论文对于大型离子加速器准直安装方法的研究及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大型离子加速器准直特性的研究和磁铁外部靶标的设计,准直过程划分为靶标标定,控制网和现场调节实现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七参数”的元件中心位置解算,它完备了加速器数字化准直安装流程。2.通过对API T3和Leica AT401两种不同类型激光跟踪仪的精度研究和三维控制网测量中的分析,得出API T3具有高精度的测距性能,Leica AT401具有稳定的测角性能。它们的优势被应用在三维控制测量网中。3.通过三维测量控制网在大型离子加速器准直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统一的空间控制网平差模式更适应于加速器控制网测量,同时能够得到点位不确定的分析估计,水准基准和比例尺在三维控制网中的整合,多点参考框架的坐标系实现等技术,完备了三维控制网在加速器准直中应用,最终保证了CSR准直标准不确定度达到0.1mm的精度水平。通过对大型离子加速器准直流程,准直仪器,准直方法的研究,同时通过统计过程控制的分析保证磁铁准直结果的准确度,确保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的束流稳定运行;再者,以此方法为基础,为兰州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设计了更完备的准直测量方案。
蔡国柱,满开第,张小奇,陈文军,王少明,袁建东,赵红卫[7](2014)在《兰州重离子医疗装置同步环安装控制网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兰州重离子医疗装置(HIMM)建造中准直安装方案里核心的测量控制网设计。同步环准直测量控制网是基于Leica AT401激光跟踪仪和综合测量软件SA建立的三维测量控制网,在控制网设计中采用9个基准柱和2个激光干涉测量得到的基准长度参考,以及Leica DNA03数字水准仪协同测量,使全局三维控制网设计精度达到0.04mm,最终确保同步环四极磁铁安装精度达到0.10mm的要求指标,为将来束流的稳定运行做好可靠的保证。
周得洋[8](2013)在《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高程控制网建立与精度评定》文中研究指明加速器准直测量是粒子加速器工程中的一项必要且关键的技术和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精密、复杂的加速器元件按照设计的理论位置,在较大尺寸空间中精确定位的相关问题,主要是为了减少磁铁等关键设备的准直偏差对束流质量及寿命的影响,还用于运行后对元件位置的监测和必要的准直调整。本文首先介绍了加速器准直测量工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内容,以及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然后根据现代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基于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对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加速器准直中的高程测量方法,高程控制网如何建立及施测,就影响高程测量精度的因素,以及各种改进措施展开讨论。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联系密切,针对加速器物理提出的安装准直公差要求,对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的高程控制网建立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探讨,并将成果用于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中,为合肥光源的加速器安装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对加速器准直测量的研究与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程控制网如何建立的研究,由于加速器物理元件的绝对精度要求低于相对精度要求,在大空间小范围内的测量工作,就要考虑这个因素.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安装公差的要求,提出合理可行的高程控制网建立方案。2、高程测量方法与精度评定方法的研究,在对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激光跟踪仪高程测量、精密水准测量的原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比较了各自的特点及优劣性;研究了激光跟踪仪在高程方向的测量精度,并和精密水准作了比较。3、对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的加速器安装过程进行了探讨,并说明了在安装阶段高程方向如何进行控制。分析了静力水准系统的原理,介绍本项目中的静力水准系统,并在监测工作中应用自行研制的静力水准系统进行监测。在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高程控制网方案设计及施测过程中,准直测量技术贯穿其中。方案的设计参考了国内外的加速器准直测量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工作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参照其他加速器准直测量的经验,对具体方法作了修正与改进。最终为合肥光源升级改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袁建东,张小奇,王少明,蔡国柱,杨胜利,陈文军[9](2012)在《HITFiL准直测量与安装方案》文中研究表明兰州重离子治疗肿瘤专用装置准直测量方案设计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无法通视的高能输运线垂直治疗段和高精度的技术要求,采用激光跟踪仪、关节测量臂和数字水准仪等测量仪器,主要解决了磁铁、真空靶室与管道、束诊元件、高频腔等设备的安装方案设计,其过程包括控制网传递测量、元件标定、预安装准直和现场安装。
杨凡[10](2011)在《高能粒子加速器工程精密测量研究》文中认为加速器准直是精密工程测量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分析传统准直技术不足的基础上,首先对三维坐标测量技术进行研究,然后围绕激光跟踪仪在加速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加速器工程准直测量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加速器准直测量的特点及主要内容。2、介绍了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组成及测量原理。分析了系统的测量误差及精度测试方法,总结了常规的系统检校方法并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应用领域。3、提出了自由设站三维坐标准直测量方法。总结了主要的坐标转换模型,并将四元数模型和罗德里格矩阵模型引入坐标转换。对全站仪和激光跟踪仪极坐标测量系统的坐标测量精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两种加常数测定方法:四段法和比较法。4、介绍了加速器工程控制网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单站测量数据质量控制的几种方法:同一测站内附合精度检核、与相邻测站精度检核、与整体控制网精度检核。分析了在固定Z轴和不固定Z轴两种情况下的全环坐标转换误差积累情况,提出了激光跟踪仪多次转站测量的误差积累值与设站数的关系表达式。研究了储存环三维控制网平差方法。5、设计并编制了相应软件。
二、冷却储存环工程测量控制网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却储存环工程测量控制网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
1.2.1 重离子治疗的原理及优势 |
1.2.2 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发展 |
1.3 国内外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现状 |
第2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测量的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准直测量的误差理论 |
2.1.1 测量方法的分类 |
2.1.2 误差来源 |
2.1.3 测量误差的分类 |
2.2 测量误差的合成 |
2.3 粒子加速器的精密准直测量理论与技术 |
2.3.1 准直测量的控制网理论 |
2.3.2 粒子加速器的误差效应 |
2.3.3 加速器元件准直的七参数转换模型 |
2.4 粒子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的发展 |
2.4.1 粒子加速器精密测量仪器的发展 |
2.4.2 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介绍 |
2.4.3 重离子治疗装置测量仪器介绍 |
2.4.4 粒子加速器准直技术的发展 |
第3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技术研究 |
3.1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简介 |
3.2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铁元件的标定 |
3.2.1 二极磁铁的标定 |
3.2.2 多极磁铁的标定 |
3.3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
3.3.1 HALL测磁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
3.3.2 长线圈积分测量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
3.3.3 谐波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
3.4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4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现场安装准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4.1 重离子治疗装置安装准直精度要求及误差分配 |
4.1.1 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系统对安装准直的精度要求 |
4.1.2 基于准直精度要求的误差分配 |
4.2 重离子治疗装置三维控制网的测量与平差处理 |
4.2.1 三维测量控制网的布设与优化 |
4.2.2 三维控制的测量 |
4.2.3 三维控制网平差及精度评定 |
4.3 重离子治疗装置L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
4.3.1 回旋加速的安装准直技术 |
4.3.2 源束线的准直技术 |
4.4 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
4.4.1 同步环准直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2 提升同步环准直精度的方法 |
4.4.3 束诊元件的标定与准直安装 |
4.4.4 同步环元件相对位置平滑测量及精度分析 |
4.5 重离子治疗装置H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
4.5.1 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及预准直 |
4.5.2 HEBT元件的准直方法 |
4.6 重离子治疗装置治疗终端元件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
4.6.1 治疗终端物理治疗设备的准直 |
4.6.2 治疗终端治疗定位设备的准直 |
第5章 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
5.1 国内外放射治疗患者摆位及监测技术现状 |
5.2 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介绍 |
5.2.1 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及测量原理 |
5.2.2 近景摄影测量的测量模式及特点 |
5.3 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
5.3.1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前的摆位技术研究 |
5.3.2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中的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总结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与激光跟踪仪测长对比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加速器隧道控制网变形可监测性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维控制网变形的可监测性 |
1.1 变形模型和假设检验 |
1.2 灵敏度椭球 |
2 隧道控制网的稳定性 |
2.1 整体稳定性检验 |
2.2 平均间隙法逐点检验 |
3 实验分析 |
3.1 变形可监测性分析 |
3.2 稳定性分析 |
4 结论 |
(3)超导直线加速器准直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准直控制设计 |
1.1 一级控制网设计 |
1.2 二级控制网设计 |
1.3 三级控制网设计 |
2 准直工艺设计 |
2.1 狭义闭环 |
2.2 广义闭环 |
3 准直监测设计 |
3.1 常温下离线静态监测 |
3.2 常温下在线动态监测 |
3.3 超导下在线动态监测 |
4 准直规划设计 |
4.1 准直任务分解 |
4.2 准直仪器安排 |
4.3 准直人员组织 |
5 准直时间和精度预估 |
5.1 准直元件统计 |
5.2 准直时间预估 |
5.3 准直精度预估 |
6 结束语 |
(4)CiADS准直控制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iADS安装精度 |
2 控制网设计 |
2.1 基准设计 |
2.1.1 原点选择 |
2.1.2 三轴指向 |
2.1.3 基准点设计 |
2.2 网形设计 |
2.2.1 控制网横断面设计 |
2.2.2 首级网点设计 |
2.2.3 次级网点设计 |
2.3 权设计 |
2.4 改进 (加密) 设计 |
2.4.1 仪器设站间距设计 |
2.4.2 点位间距设计 |
3 控制网质量标准 |
3.1 精度标准 |
3.1.1 总体精度标准 |
3.1.2 局部精度标准 |
3.2 可靠性标准 |
4 模拟计算与结果讨论 |
5 结语 |
(5)ADS超导直线加速器的准直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加速器标定准直安装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
2.1 加速器隧道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
2.2 加速器元件模块的标定工作 |
2.3 加速器安装模块的放样工作 |
2.4 加速器安装模块的准直工作 |
3 结束语 |
(6)大型离子加速器先进准直安装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简介 |
1.2 加速器准直技术 |
1.2.1 加速器准直概述 |
1.2.2 加速器准直技术的研究内容 |
1.2.3 准直主要环节工作尺度 |
1.2.4 离子加速器准直技术的特点: |
1.2.5 离子加速器准直不确定度要求 |
1.2.6 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发展 |
1.2.7 其它加速器专用准直测量技术 |
1.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结构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加速器准直相关理论、技术及方法 |
2.1 磁铁误差及其束流影响 |
2.1.1 二极磁场型误差及闭轨畸变 |
2.1.2 四极型磁场误差与横向发射度耦合: |
2.1.3 四极磁场型误差及振荡频率偏移 |
2.1.4 小结 |
2.2 加速器准直测量的各个阶段 |
2.3 误差理论与测量不确定度 |
2.3.1 测量及分类 |
2.3.2 测量误差理论 |
2.3.3 测量不确定度 |
2.3.4 准直测量精度评定中的其它一些术语的辨析 |
2.4 三维数字化综合测量仪器 |
2.4.1 激光跟踪仪概述 |
2.4.2 关节臂测量机 |
2.4.3 激光跟踪仪与测量臂的比较及组合应用 |
2.4.4 其它三维坐标测量系统的介绍 |
2.5 控制测量网与平差 |
2.5.1 概述 |
2.5.2 控制测量 |
2.5.3 控制网优化设计 |
2.5.4 加速器工程控制网 |
2.5.5 测量平差 |
2.5.6 控制测量网的精度评定 |
2.5.7 平差软件 |
2.6 统计过程控制 |
2.6.1 简介 |
2.6.2 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
2.6.3 控制图相关参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离子加速器数字化准直安装方法研究 |
3.1 最优准直方案的设计 |
3.1.1 测量控制网 |
3.1.2 磁铁外部参考和靶标 |
3.1.3 现场调节实现 |
3.2 三维工程测量控制网 |
3.2.1 SA 与统一空间测量网 |
3.2.2 三维控制网平差方法的选择 |
3.2.3 三维控制网中水平面的建立 |
3.2.4 三维控制网中基准尺引入的问题 |
3.2.5 坐标系及参考框架的问题 |
3.3 靶标标定 |
3.3.1 元件坐标系 |
3.3.2 二极磁铁的标定方法 |
3.3.3 利用测磁线圈的四极磁铁靶标的标定方法 |
3.3.4 利用圆柱形量棒的四极磁铁的靶标标定方法 |
3.3.5 其它元件的标定 |
3.4 通过靶标数据来解算中心位置偏差 |
3.4.1 位置偏差求解模型 |
3.4.2 7参数的求解 |
3.4.3 程序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准直方法在冷却储存环中的应用 |
4.1 HIRFL-CSR 主环准直 |
4.1.1 CSRm 控制网简介 |
4.1.2 主环坐标系建立 |
4.1.3 中心位置解算 |
4.1.4 Q 铁校正调节过程 |
4.1.5 调节后的中心位置偏差分析 |
4.1.6 磁中心修正值的误差分析 |
4.1.7 历年控制网测量结果参数 |
4.1.8 历年变形观测数据 |
4.1.9 最终准直不确定度估计 |
4.2 HIRFL-CSR 实验环准直 |
4.2.1 CSRe 控制网测量 |
4.2.2 数据处理 |
4.2.3 位置偏差及校正调节 |
4.2.4 最终准直不确定度估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准直安装方法在 HIMM 工程中的应用 |
5.1 HIMM 工程简介 |
5.2 HIMM 测量控制网 |
5.2.1 理论坐标系 |
5.2.2 全局控制测量网 |
5.2.3 局部控制网 |
5.3 同步环准直安装 |
5.4 高能束线垂直段准直安装 |
5.5 准直不确定度估计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激光跟踪仪与双频干涉仪校准数据 |
附录 2:CSRm Q 铁磁中心校正初值(单位:mm) |
附录 3: Bestfit 程序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兰州重离子医疗装置同步环安装控制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准直安装要求及误差分配设计 |
2 HIMM测量控制网 |
2.1理论坐标系 |
2.2测量控制网 |
2.2.1概述 |
2.2.2全局控制网的构造 |
2.2.3全局控制网永久基准网点结构及埋设 |
2.2.4全局控制网的测量方法及仪器 |
2.2.5点位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2.3局部控制网 |
2.3.1三维控制网的构造 |
2.3.2三维测量控制网的测量仪器及方法 |
2.3.3平差计算及点位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3结论 |
(8)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高程控制网建立与精度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加速器准直测量概述 |
1.2.1 粒子加速器准直测量工程 |
1.2.2 加速器准直测量特点 |
1.2.3 加速器准直测量的主要内容 |
1.2.4 加速器准直测量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背景、内容与目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高程测量方案设计 |
2.1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准直测量工作主要内容 |
2.1.1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准直测量工作的意义 |
2.1.2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准直测量的主要工作 |
2.2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高程测量方案设计 |
2.2.1 高程控制网观测方案实施的依据 |
2.2.2 建立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高程控制网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高程测量方法与精度分析 |
3.1 几种高程测量方法介绍 |
3.1.1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 |
3.1.2 精密水准测量 |
3.1.3 激光跟踪仪高程测量 |
3.2 精密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 |
3.3 本项目高程测量过程 |
3.3.1 高程控制点的埋设与靶座结构 |
3.3.2 高程测量施测方案 |
3.4 高程控制网施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
3.5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高程测量的误差分析与精度评定 |
3.5.1 高程网控制点概略高程的概算 |
3.5.2 高程控制网的平差与精度评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跟踪仪高程测量与精密水准测量的比较 |
4.1 激光跟踪仪高程测量应用的背景 |
4.2 激光跟踪仪高程测量与精密水准测量单站测量精度比较 |
4.2.1 激光跟踪仪测量方法 |
4.2.2 与精密水准的结果比较 |
4.3 激光跟踪仪高程方向数据与精密水准的结果比较 |
4.4 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数据代替激光跟踪仪的 Z 值进行 USMN |
4.4.1 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控制网数据处理方法 |
4.4.2 USMN 数据处理过程与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速器安装与监测 |
5.1 环大厅高程网复测 |
5.2 加速器安装过程中对高程方向的控制 |
5.2.1 加速器的安装过程 |
5.2.2 加速器安装过程中的高程控制 |
5.3 加速器变形监测 |
5.3.1 静力水准系统 HLS |
5.3.2 本项目中的静力水准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10)高能粒子加速器工程精密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加速器准直技术 |
1.2.1 加速器工程 |
1.2.2 加速器准直测量及特点 |
1.2.3 加速器准直测量的主要内容 |
1.2.4 准直测量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 |
2.1 概述 |
2.2 激光跟踪仪发展历程 |
2.2.1 Leica 公司产品 |
2.2.2 Faro 公司产品 |
2.2.3 API 公司产品 |
2.3 激光跟踪仪系统组成 |
2.3.1 系统硬件 |
2.3.2 系统软件 |
2.4 激光跟踪仪的工作原理 |
2.4.1 测角原理 |
2.4.2 测距原理 |
2.4.3 跟踪原理 |
2.4.4 6DOF 测量原理 |
2.5 激光跟踪仪的检校 |
2.5.1 测量误差分析 |
2.5.2 测角精度测试 |
2.5.3 测距精度测试 |
2.5.4 校准方法 |
2.6 激光跟踪仪的应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坐标测量方法与精度分析 |
3.1 坐标测量原理 |
3.2 自由设站坐标测量方法 |
3.2.1 观测值精度的影响 |
3.2.2 整平精度的影响 |
3.2.3 控制点网形结构的影响 |
3.3 坐标转换模型 |
3.3.1 四元数模型 |
3.3.2 SVD 模型 |
3.3.3 罗德里格模型 |
3.3.4 布尔莎模型 |
3.3.5 模型比较 |
3.4 不同系统坐标测量精度实验与分析 |
3.4.1 提高全站仪坐标测量精度的措施 |
3.4.2 坐标测量精度实验 |
3.4.3 实验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跟踪仪在加速器工程中的应用 |
4.1 加速器工程三维控制网 |
4.1.1 加速器控制网分类 |
4.1.2 控制网布设方案 |
4.1.3 控制网优化设计 |
4.2 相邻测站数据质量控制 |
4.2.1 单站数据获取 |
4.2.2 相邻测站数据质量检核 |
4.3 全环数据质量控制 |
4.3.1 全环坐标转换误差积累 |
4.3.2 高程方向误差积累 |
4.3.3 不固定Z 轴的误差积累 |
4.4 储存环数据处理方法 |
4.4.1 坐标系 |
4.4.2 三维控制网平差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设计与开发 |
5.1 软件设计 |
5.2 软件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总结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四、冷却储存环工程测量控制网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文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2]加速器隧道控制网变形可监测性及稳定性分析[J]. 郭迎钢,李宗春,刘忠贺,赵文斌,袁建东,王志颖.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9(09)
- [3]超导直线加速器准直方案设计[J]. 袁建东,马力祯,何源,张斌,孙国珍. 北京测绘, 2019(03)
- [4]CiADS准直控制网设计[J]. 袁建东. 现代测绘, 2018(02)
- [5]ADS超导直线加速器的准直方法[J]. 孙国珍,张斌,袁建东,姚俊杰,王锋锋. 低温与超导, 2017(03)
- [6]大型离子加速器先进准直安装方法研究[D]. 蔡国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4(09)
- [7]兰州重离子医疗装置同步环安装控制网设计[J]. 蔡国柱,满开第,张小奇,陈文军,王少明,袁建东,赵红卫.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01)
- [8]合肥光源升级改造工程高程控制网建立与精度评定[D]. 周得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4)
- [9]HITFiL准直测量与安装方案[J]. 袁建东,张小奇,王少明,蔡国柱,杨胜利,陈文军. 测绘工程, 2012(06)
- [10]高能粒子加速器工程精密测量研究[D]. 杨凡.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