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到二级应用系统的升级及实现方法

单级到二级应用系统的升级及实现方法

一、单级到两级应用系统的升级以及实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郭明乾[1](2021)在《基于能量分配与回馈法的单级无电解电容无频闪LED驱动器》文中认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作为新一代的电光源因其使用寿命长、效率高、体积小、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照明场合。LED需要有恒定的直流电流支持才能发出稳定的照明灯光。因此,LED驱动器是整个LED照明设备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决定了照明的质量并严重影响整个照明设备的销售价格、使用开支以及使用寿命。单级式LED驱动器因其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深受市场的欢迎。传统单级LED驱动器在取得高功率因数的同时,往往需要在输出侧添加大容量的电解电容来限制引起LED灯光闪烁的二倍工频电流纹波。然而,电解电容的寿命却远低于LED灯珠的寿命,在LED驱动器中使用电解电容将严重降低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设计一款高效率、低成本、无闪烁、不含电解电容的单级LED驱动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了一款基于能量分配法与能量回馈法的单级LED驱动器。该驱动器通过在传统反激电路的基础上添加一个串联纹波消除电路,纹波消除电路可以输出一个交流的纹波消除电压以抵消总的电压纹波,从而实现了在不使用电解电容的同时保证了LED无闪烁运行。该LED驱动器有能量分配和能量回馈两个工作模式,当输出纹波消除电压为正电压时,LED驱动器工作在能量分配模式,实现能量的单级传递。当纹波消除电压为负时,LED驱动器工作于能量回馈模态并向输入侧回馈小于4%的输出功率。该LED驱动器同时兼具了低能量多次传递比例,低功率半导体器件使用数量的优点,使得其效率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单级LED驱动器。最后,搭建了一个35 W(100 V,0.35 A)的实验平台来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韩璐[2](2021)在《串联同时供电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化石能源的耗竭速度不断加快,给地球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并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是减小环境污染破坏的有效方法。光伏、风力等应用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使用方便、对环境破坏小,可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但单一新能源供电存在不稳定、不连续、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等缺陷,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实现新能源的优先充分利用,需采用多种新能源联合供电的多输入逆变器。本文在论述了传统两级多输入逆变器发展研究现状并分析其电路结构和体积重量等一系列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串联同时供电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对其全桥式电路拓扑、单极性移相SPWM主从功率分配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稳态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设计等关键问题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输入逆变器的仿真分析、样机设计和实验,获得了重要结论。所提出的多输入逆变器是由多路串联同时选择功率开关电路、单输入单输出高频逆变电路、高频变压器、周波变换器和输出滤波器依序级联构成;提出的单极性移相SPWM主从功率分配能量管理控制策略,通过高频逆变电路右桥臂相对于左桥臂的移相生成双极性多电平SPWM波,再经高频变压器隔离变压和周波变换器将其解调成单极性多电平SPWM波,实现了多输入源的主从功率分配、输出电压的稳定以及不同供电模式之间的平滑切换等功能。深入研究了串联同时供电全桥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在正向传递能量(uo>0、i Lf>0)和反向回馈能量(uo>0、i Lf<0)两种功率传递方式时的高频开关过程,推导了多输入源占空比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绘制了四象限外特性曲线。分析共模电压对电路造成的影响,给出了输入源共模干扰抑制策略。建立了串联同时供电全桥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的小信号模型,为控制器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导出各功率开关的电压、电流应力,给出了高频变压器、输入输出滤波器等主要参数的设计准则。设计并研制成功了1kVA 240-360VDC/220V50Hz AC串联同时供电全桥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样机,仿真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输入逆变器实现了高频变压器双向对称磁化、高频逆变桥超前桥臂零电压开关和滞后桥臂零电压关断、周波变换器ZVS换流,具有单级功率变换、输出与输入高频电气隔离、占空比调节范围宽、输出电压纹波小、变换效率高、体积重量小、成本低等优点,验证了提出的电路拓扑和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在新能源供电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友林[3](2021)在《光纤时间同步系统中接收和中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双向卫星时间传输(TWSTT)和卫星共视法已经无法满足精密时间同步需求,基于光纤的时间同步系统由于成本低,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和高稳定性,已 经成为构建地面时钟基准网的研究热点。但光纤通信系统中激光器、脉冲发生器、电光调制器和光接收器等器件以及光纤链路的噪声和非线性等都成为制约系统性能提升的首要因素。其中,光纤时间同步系统中的光接收和中继模块用于光信号正常接收和转发,无疑对系统性能指标具有显着影响。保证接收端适应输入信号动态范围的变化,实现时间同步信号的“无失真”放大并引入较小的噪声,同时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将是设计光接收和中继的关键技术难题。由于单频正弦信号存在周期性相位模糊的问题且基于高精度锁频求频差的定时技术尚在研究论证阶段,光纤时间同步系统通常以脉冲作为承载,以强度调制或相位调制等方式,将电同步信号转换为光信号送入光纤链路中。之后通常采用环回法(Round-Trip)或双向比对法,依托脉冲上升沿,在系统发送端将环回的接收信号和原始发送信号进行时间比对,从而完成验证和反馈以实时调整时间同步特性,实现时间粗同步。可见脉冲边沿的优化和接收放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系统同步水准,是关注的焦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低噪宽带平衡光电探测器时间同步信号常选用2~5 V纳秒级上升沿的秒脉冲,涵盖DC至射频等宽带频率成分,宽带探测下低噪设计保证接收脉冲时引入较小干扰是一大挑战。而长距离传输后光信号大幅衰减要求探测器提供较高灵敏度。此外接收后中继回传时要匹配中继模块的触发电平。最后为兼容相干解调系统,需要设计平衡探测。为此本文探讨并自研了多种结构光电探测器,其中基于跨阻放大(TIA)的高增益、宽动态和高速特性,选用低噪声电流的光电探测专用芯片并使用低噪设计以限制宽带高频噪声;选用大压摆率芯片产生大幅度快速上升沿响应;引入Bias-Tee低高频分离规避直流耦合对运放线性工作的影响并单独进行低频精密放大;最终设计并实现了双路放大低噪(平衡)光电探测器。该探测器高频通频带为10 kHz~360 MHz,跨阻增益10.8 kΩ,本底噪声13 mVpp;低频通路为电光调制器提供了底噪小于6 mVpp的DC~4 kHz低噪反馈控制信号。达到和商用探测器同等水平。平衡探测器两臂共模抑制比(CMRR)在高频段达11 dB以上。经实验测试验证,在使用该探测器的实验室1400 km光纤时间同步时间双向比对系统中测得时间同步抖动标准差即STD等于29.77 ps@27 hour。背靠背情况下STD=13.18 ps@45 hour。满足实验室系统基本要求。(2)宽带功分器进行时间比对时,需要使用宽带功分器以保证两路比对信号的高度一致性(同源性),从而提高时间同步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因而设计一分二甚至一分N等分功分器是必要的,其中二、三端口间要具备尽可能高的隔离度以削弱端口间信号的相互影响。以威尔金森功分器为理论基础,基于多节λ/4阶梯阻抗变换和阻抗变换低通原型滤波器,设计完成了 DC~400 MHz微带线和集总LC型宽带二等分功分器。两种功分器分配损耗小于3.7 dB,二、三端口隔离度13 dB以上。测得系统方波发生器同一端口功分出的两路信号时间比对稳定性STD<1.4 ps,明显优于方波发生器两不同端口测得的约7 ps的STD指标。(3)亚纳秒级脉冲发生器同时为改善光纤链路中的脉冲特性,可在发送端或接收中继处引入脉冲发生器,通过原脉冲信号触发,重新产生更高质量的脉冲信号。基于射频晶体管(RF BJT)的雪崩效应,设计实现了亚纳秒级脉冲发生器。测得输出脉冲下降沿达600ps以内,接入系统后显着缩短了同步脉冲的边沿上升时间。下降沿时间抖动STD<8ps,没有明显降低源脉冲的稳定性。

颜佳伟[4](2021)在《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具有短波长、高峰值亮度、全相干、短脉冲等优越性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已经成为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关键工具。近年来,为了获得高平均功率的辐射脉冲同时提高装置的可用性,基于超导直线加速器的高重复频率XFEL被提出并迅速成为领域前沿。高重复频率XFEL将极大的拓宽FEL的应用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连续波XFEL很难通过改变加速结构的触发频率等传统方法来实现束团的能量控制,这限制了各条波荡器线的辐射波长调节范围。在本论文中,我们首次提出并设计了一套束流能量控制系统以实现在连续波XFEL中逐束团的能量控制。基于上海高重复频率硬X射线FEL装置的模拟结果表明,这套装置可以实现在1.5到8.7 Ge V之间连续的能量调节。超大带宽XFEL是近年来提出的新运行机制,对X射线谱学与晶体学等实验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高重复频率XFEL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不改变已有装置布局与元件的前提下,获得带宽尽可能大的XFEL辐射脉冲。在本论文中,我们首次将高维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III用于加速器领域,对过压缩运行模式的工作点进行系统设计,从而优化最终的输出带宽。由于缺乏具有高峰值功率且高重复频率的种子激光系统,外种子型XFEL很难高重复频率运行。在本论文中,我们首次提出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用于将初始的能量调制放大1-2个数量级,从而极大的放松对种子激光的要求。基于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有的条件,我们完成了这个机制的原理性验证实验并且实现了对初始相干能量调制超过25倍的放大。在实验中,我们仅利用了1.8倍切片能散的能量调制实现了单级HGHG的7次谐波辐射与两级级联HGHG的30次谐波辐射。这是目前国际上“谐波次数/调制深度”的最好结果。该实验为未来建设兆赫兹量级的外种子型XFEL铺平了道路。激光与相对论电子束团在波荡器中持续的相互作用是XFEL的基本原理。在本论文中,我们首次在实验上验证并测量了激光与电子束在单块二极磁铁中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最基本的FEL过程。此外,基于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我们实验证明了在二极磁铁中获得的能量调制可以用于单级HGHG的6次谐波辐射。该实验说明二极磁铁可以用来作为引入激光-束流相互作用的新工具,从而实现更加紧凑的激光加热器或者适用于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的调制段。这为设计未来的新型相干光源提供了新思路。

刘泽坤[5](2021)在《天然气场站压差发电工艺模拟及经济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是我国能源转型的桥梁,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重要意义,未来天然气消费将持续增长。天然气在场站进行调压时,大量的天然气压力能被浪费。天然气压差发电工艺作为回收天然气压力能用来发电的一种工艺,尚未得到有效推广。因此,本文基于工程热力学原理,对天然气场站单级膨胀与多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工艺流程模的方式探究提高压差发电工艺性能的方法,并结合工艺分析及模拟结果探讨压差法工艺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经济性评价体系,为天然气压差发电工艺的方案设计与技术推广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工程热力学原理,对单级膨胀工艺与多级膨胀工艺的膨胀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在相同调压工况下,多级膨胀过程更接近于等温膨胀过程,天然气膨胀输出技术功更多,多级膨胀工艺具有更大的发电潜力。利用软件Hysys对天然气压差发电工艺进行模拟,模拟得到发电量与压差发电实际项目误差为6%,通过对误差的分析证明模型设计可行,并将模型的发电机效率修正为95%。利用修正后模型对单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单级膨胀工艺通过预热天然气、增大流量或降低出口压力的方式能够提高工艺发电量。基于单级膨胀工艺的研究结论,设计多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流程并进行工艺流程模拟。为了分析工艺的性能,定义了天然气零度冷能与加热后天然气最高温度作为发电功率以外的评价参数。不同中间压力工况下两级、三级膨胀工艺的模拟结果分析表明,等膨胀比工况为多级膨胀工艺的最佳工况。通过对比多级膨胀与单级膨胀工艺在4.5 MPa至1.6 MPa调压工况下的模拟结果,确定两级膨胀工艺为该调压工况下的最佳工艺。从技术性、经济性、环保性三方面选取了天然气城市门站压差发电工艺的评价指标,通过分析确定压差发电工艺经济性作为评价目标,并将技术性指标与环保性指标转化成经济性评价指标,建立了以内部收益率为核心评价指标,投资回收周期为辅助评价指标的天然气场站压差发电工艺经济性评价体系。本课题的研究结论,为天然气场站压差发电工艺的应用及建设人员提供参考,对未来压差发电项目的设计、建设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王文[6](2021)在《模块化三相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单元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不可生资源已经超负荷使用,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人们对清洁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而光伏发电因优势众多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作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核心功率调节装置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二极管中点箝位型(NPC)三相三电平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首先,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探究了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现状与发展概况,分析了采用逆变器模块化的优势;研究了NPC三电平逆变电路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要求,对三电平逆变器的数学模型以及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方法进行了分析推导。其次,对光伏并网逆变器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阐述,根据光伏电池的工作特性,搭建了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光伏电池阵列MPPT控制算法,对3种MPPT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在选择扰动观察法作为控制算法后,对扰动观察法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建立NPC型三电平逆变器数学模型,并对其采用双闭环的并网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通过仿真软件对改进的扰动观察法进行验证。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设计并制作了一台以TMS320F28335为数字主控芯片的10k W实验样机,并且在CCS8.0软件上完成程序的设计和对实验设备的调试。从多方面对系统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包含IGBT的选型、逆变单元上电容和电感的参数计算与元器件选型、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的采样调理电路设计以及同步信号生成电路的设计等。软件部分包含主程序及中断程序设计,其中中断程序包含AD采样子程序、MPPT控制子程序及SVPWM信号生成子程序,软件设计采用中断服务模式输出SVPWM驱动信号,用于实现三相逆变。使用该实验平台进行光伏并网实验验证,通过示波器对输出的实验波形进行采集分析。课题从理论分析到仿真验证,再到实验结果论证层层递进,不断完善。后续对此逆变单元还可以开展三相不平衡研究和模块化并联运行研究等。

林霖[7](2021)在《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协调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结构升级转型迫在眉睫,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必然选择之一。现有城市交流配电网在初期规划中并未考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灵活组网以及区域互联等功能,因此建设一个互联、柔性、可控、低碳、智慧的能源互联网络成为必然要求。中压直流(Medium voltage direct current,MVDC)配电技术凭借着供电半径长、运行效率高、可闭环运行等优势,成为了未来配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中/低压交直流多种电压端口的电力电子变压器(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PET)能够实现直流型源、荷灵活接入和高效匹配,并且可为基于MVDC馈线的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的实现提供可能性,是未来配电网能量路由的有效载体。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隔离型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Isolated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I-M2C)的多端口PET,以该PET为柔性互联装置(Flexible interconnection device,FID)改造传统配电网,构建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络。依靠PET的多端口特性可在无需外加设备情况下构建区域间MVDC馈线以及低压直流(Low voltage direct current,LVDC)微电网,实现各级各区供电互联互通、DG的“即插即用”等功能。由于该PET具有单级式功率变换拓扑结构,使其可基于交/直流双调制自由度实现对各端口的独立解耦控制,在保障配电网稳定性的同时提升配电网内潮流分配的灵活性。首先,介绍了I-M2C型PET的拓扑结构及调制策略。该PET采用单级式功率变换结构,在节约子模块内功率半导体器件数量的同时无需中间级独立电容,既提升了系统的功率密度,又可以简化系统控制策略。研究了基于该PET的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系统架构,通过双端并供的供电模式及MVDC馈线互联方案提高配电网抗风险能力,通过构建LVDC微电网实现直流型源、荷的灵活组网。其次,建立基于双调制自由度的I-M2C型PET端口数学模型,根据端口数学模型及不同稳态运行模式需求提出各端口基于双调制自由度的独立解耦控制方法,同时介绍了跨区域互联模式下区域间主从控制策略。总结了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在各工况下的运行模式。最后,搭建了一套由24个子模块组成的800V/10k W实验室级三相PET样机,通过实验验证I-M2C型PET结构功能的有效性。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了±10k V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配电网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黎国栋[8](2020)在《低功耗的打印机耗材芯片电源管理模块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单总线通信协议下,主机和从机之间只用一条线进行通信,这根线既要充当信号线,又要充当电源线。在通信状态时,这根线不能一直为高电平,在有的时间段内会被切换到低电平,该时间段内芯片内部电路没有供电输入,只能由存储在电源电容上的电荷给电路供电,这样,对于内部电路来说,其输入电源就会发生掉电。信号线保持下拉的时间越长、内部电路功耗越大,电源电压将掉电越多。当电源电压值过小时,其所驱动的电路性能将变差,有的甚至无法工作,这就需要芯片内部电路模块采用低压低功耗设计,以保证电路即使在输入电源掉电情况下也能够正常工作。论文针对单总线通信协议下的打印机耗材芯片,就其内部三个常见的与电源管理相关的电路模块:电压参考源(Vref)、无大电容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用于FLASH或EEPROM浮栅管擦写所需的高压电荷泵(Pump),提出了在2V~3.3V变化的电源供电下,也能正常工作的低功耗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电压参考源的设计选用电流模求和的带隙基准电压参考源结构,输入电压限为1.3V,小于最低输入电压2V;运放电路采用无偏置电路的单级运算放大器,减少了电路的支流条数,降低了电路的功耗。LDO采用PMOS型功率管架构,保证了电路在2V的低输入电压下也能实现1.5V的稳压输出;运放电路同样采用无偏置电路的单级运算放大器,并采用简单的密勒电容补偿法保证环路的稳定,减少了电路的总支流条数,使电路的功耗得到降低。电荷泵采用基于Dickson电荷泵架构下的优化CTS结构,消除了二极管在每级的阈值压损,提高了升压效率;级数采用2V输入电压下的最低功耗级数设计,保证低输入电压时也能有18V的高电位输出;并采用控制时钟驱动电路的开启与关断进行稳压,减少了时钟驱动电路的功耗。实现了三个模块各自的低压低功耗设计。论文采用Cadence Spectre仿真器,基于华虹宏力HHgrace 0.13um 3.3V FLASH工艺模型(tt),对电路进行仿真。电压参考源,温漂系数为10ppm/℃,低频电源抑制比51.5d B,静态电流7.5μA,和传统的结构相比,静态降低约28%。LDO输出电压1.5V,低频电源抑制比83d B,负载电流在10μS内跳变5m A的情况下,瞬态响应良好,静态电流11μA,与传统架构相比,降低约21%。电荷泵输出电压18V,在2V最低输入电压下,驱动负载电流为2μA时,建立时间57μS,纹波电压小于400m V。

王强[9](2020)在《考虑双补货模式和参考价格效应的库存与定价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库存和定价决策是企业运营管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随着供应链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供应链结构和人们的消费方式均发生了改变,这使得企业传统的库存策略和定价策略变得不再适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企业的最优库存策略和定价策略进行研究,受到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供应链全球化使得不可预测因素增多,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增大,双渠道补货模式是降低供应链中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另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消费者可以便捷地获得产品的历史价格,并通过某种形式(比如,峰终定律和指数光滑等)转化为产品的参考价格。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考虑参考价格效应下的库存策略研究也变得很有必要。尽管已有大量文献研究双补货模式和参考价格效应下的库存和定价决策问题,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更符合现实背景的因素考虑进去,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求出最优或者近似最优的库存和定价策略,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来看,本文的核心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已有文献关于基本-波动策略在不考虑固定成本时的渐近最优性的研究,本文提出一个含有固定订货成本和订货周期的库存系统下的改进的基本-波动策略。通过策略优化技术来获得近优的改进的基本-波动策略参数,并通过数值实验与基准策略—双指标-(S,R,nQ)策略作比较,表明当常规补货渠道的固定成本较低时,只有在两种补货模式的补货提前期差值较大的情况下,改进的基本-波动策略才会优于双指标-(S,R,nQ)策略;而在常规补货渠道的固定成本较高时,改进的基本-波动策略明显优于双指标-(S,R,nQ)策略和传统的常量订货策略,即使两个补货模式的补货提前期差值较小。第二,基于已有文献关于双补货模式下的多级随机库存系统的研究较少,本文考虑了一个多级的链式库存系统,每一级库存点都含有两种补货模式,且两种补货模式的补货提前期具有一般性,不是简单的“0-1”组合。进一步地,本文考虑了含有批量订货的情况。提出了级-双指标(R,nQ)策略,并通过仿真优化给出了求解最优策略参数的方法。理论证明了最下游库存点最优的加急目标水平可以通过报童临界点原理来求解。提出了启发式方法来求解近优的级-双指标(R,nQ)策略的参数。数值实验表明,启发式策略的性能较好,且当企业考虑在哪一级库存点添加加急补货模式时,只要下游库存点的常规补货模式与上游库存点相比不是特别差,决策者总会选择在下游库存点添加加急补货模式。第三,基于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参考价格效应现象,本文研究了当市场中的消费者均为风险规避型时零售商的联合库存与定价策略研究。零售商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向风险规避型消费者销售某单一产品,并讨论参考价格对零售商最优定价和库存策略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是由他们的购买效用通过一个多类别逻辑模型来确定的,且购买效用取决于参考价格和当前的销售价格。首先,本文给出了零售商单周期的最优短视联合库存与定价策略。接着,对模型进行等价变换,采用动态规划方法对零售商的多期最优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参考价格相关的基本库存清单价格策略在每个时期都是最优的。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1)将不考虑固定成本的双补货模式库存系统的渐近最优策略—基本-波动策略进行改进,推广到一个考虑固定成本和订货周期的双补货模式库存系统;(2)为有批量订货约束的多级双补货模式库存系统提出了一个策略,即级-双指标(R,nQ)策略,这是首次研究每级库存点都含有两种补货模式,且每种补货模式的补货提前期都具有一般性的多级双补货模式的库存系统;(3)同时考虑消费者的参考价格效应和风险规避行为对零售商联合库存与定价策略的影响,并利用多类别逻辑模型将购买效用转化为需求。

郭永祥[10](2019)在《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的热力学特性与实验验证》文中认为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由斯特林制冷机和脉管制冷机气耦合而成,该结构将斯特林制冷机与脉管制冷机都置于它们各自合适的条件下工作,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避免它们各自的缺点;同时,复合型制冷机的两级制冷量可以实时重新分配,从而满足两级动态热负荷的需要。因此,复合型制冷机凭借这些优越的热力学特性使其在空间探测器冷却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现有的理论模型及公开文献都难以直接用于分析复合型制冷机的热力学特性以及优化设计,制约了复合型制冷机的发展。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基于传输线方程重构斯特林型制冷机通用模型针对当下斯特林制冷机与脉管制冷机模型采用各自理论体系的特点,以传输线方程为基础,重构了斯特林型制冷机的通用模型。该模型包含压力方程和体积方程,压力方程描述系统内各处压力与各腔体体积变化的关系,体积方程描述各腔体的体积变化与实际制冷机运动部件的关系。该模型考虑了回热器的声阻、声容和声感,既能够较准确地描述实际情况又能够清晰地表达各参数之间的解析关系。2.建立斯特林/脉管两级复合型制冷机的理论模型并探究其热力学特性在上述通用模型的统一框架下,建立了针对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的整机理论模型。该模型明确了压力和运动部件位移的相量关系,给出了两级制冷量的表达式。以电机驱动排出器型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为例,分析了复合型制冷机两个典型的热力学特性,包括第一级斯特林制冷机实现制冷的条件,以及两级之间冷量分配的基本规律和实现条件。3.完善复合型制冷机的设计方法基于复合型制冷机的热力学特性和相关判据,完善了复合型制冷机的设计方法。该判据给出了压缩活塞和第一级排出器的相位差范围以及扫气容积之比范围,只有工作在该范围内的复合型制冷机才能充分利用斯特林制冷机和脉管制冷机的优点并发挥出其优越的热力学特性。融合该判据的数值优化方法提高了设计的合理性和数值优化的效率。4.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的模型及相关理论研制出一台原理样机,开展了三组实验研究,包括:单级斯特林制冷机实验从定量上验证了斯特林型制冷机的通用模型,并为后续实验提供对照数据;预冷型复合型制冷机实验从定性上验证了复合型制冷机的压力特性、级间冷量分配的条件和规律;非预冷型复合型制冷机实验从定性上验证了复合型制冷机第一级可能发生制热或制冷的现象。

二、单级到两级应用系统的升级以及实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级到两级应用系统的升级以及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能量分配与回馈法的单级无电解电容无频闪LED驱动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光源的发展历程
    1.2 LED的优点及其应用领域
        1.2.1 LED的优点
        1.2.2 LED的应用领域
    1.3 LED的照明原理与特性
        1.3.1 LED的基本原理
        1.3.2 LED的基本特性
    1.4 LED的驱动电路与相关要求
        1.4.1 两级LED驱动器
        1.4.2 单级LED驱动器
    1.5 现有无电解电容和无闪烁LED驱动技术研究
        1.5.1 减小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的脉动差异
        1.5.2 增加PFC级输出电压纹波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能量分配与回馈法的LED驱动器的基本原理
    2.1 ECEF LED驱动器的创作思路
    2.2 能量回馈型LED驱动器的实现形式
    2.3 能量回馈型LED驱动器的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CEF LED驱动器的控制策略
    3.1 反激电路的PFC控制
    3.2 辅助纹波消除电路控制策略
    3.3 ECEF LED驱动器的整体控制框图
    3.4 数字滤波器
        3.4.1 一阶低通数字滤波器
        3.4.2 一阶高通数字滤波器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ECEF LED驱动器的参数设计
    4.1 EMI滤波器设计
    4.2 RCD钳位电路
        4.2.1 钳位电容的选择
        4.2.2 钳位电阻的选择
        4.2.3 钳位二极管的选择
    4.3 主电路器件的选型
        4.3.1 输出电容Co1 的选型
        4.3.2 输出电容Co2 的选型
        4.3.3 变压器的选型
        4.3.4 开关Q1 和二极管D1 的选型
        4.3.5 开关Q2 和二极管D2 的选型
    4.4 ECEF LED驱动器主电路的设计
        4.4.1 输入电压、输入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4.4.2 输出电压、输出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4.4.3 DSP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4.4.4 驱动电路和隔离电源电路
    4.5 PCB的绘制和实验平台的搭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及实验验证
    5.1 基于PSIM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5.2 实验平台结果与分析
        5.2.1 功率因数与输入电流谐波验证
        5.2.2 电流纹波抑制和LED频闪的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串联同时供电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新能源多输入逆变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单输入直流变换器型两级多输入逆变器
        1.2.2 多输入直流变换器型两级多输入逆变器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串联同时供电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电路拓扑及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2.1 引言
    2.2 电路拓扑
    2.3 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2.3.1 能量管理模式
        2.3.2 单极性移相SPWM主从功率分配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2.3.3 供电模式
        2.3.4 不同供电模式之间的平滑切换和输出电压的稳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联同时供电全桥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稳态原理特性
    3.1 引言
    3.2 高频开关过程分析
0、i_(Lf)>0)'>3.2.1 正向传递能量(u_o>0、i_(Lf)>0)
0、i_(Lf)<0)'>3.2.2 反向回馈能量(u_o>0、i_(Lf)<0)
    3.3 多输入源占空比推导及其外特性
        3.3.1 多输入源占空比与输入输出电压的关系
        3.3.2 多输入源占空比之间的关系
        3.3.3 外特性
    3.4 关键问题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串联同时供电全桥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建模分析与关键电路参数设计准则
    4.1 引言
    4.2 建模分析
        4.2.1 小信号模型
        4.2.2 电流环和电压环的环路增益函数
    4.3 关键电路参数设计准则
        4.3.1 高频变压器
        4.3.2 输入滤波电容设计准则
        4.3.3 输出滤波器
        4.3.4 功率开关电压电流应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串联同时供电全桥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稳态仿真分析
        5.2.1 供电模式Ⅰ
        5.2.2 供电模式Ⅱ
    5.3 动态仿真分析
        5.3.1 负载突变仿真
        5.3.2 光照突变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串联同时供电全桥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样机设计与实验
    6.1 引言
    6.2 样机构成
    6.3 功率电路设计与参数选取
        6.3.1 功率器件选型
        6.3.2 高频变压器
        6.3.3 输入滤波电容
        6.3.4 输出滤波器
    6.4 控制电路设计
        6.4.1 驱动电路
        6.4.2 采样电路
        6.4.3 保护电路
        6.4.4 软件设计
    6.5 机内辅助电源设计
    6.6 样机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光纤时间同步系统中接收和中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光纤时间同步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1.3 光纤通信系统与光接收模块
        1.3.1 光接收机
        1.3.2 低噪宽带光电探测器
        1.3.3 宽带功分器和窄脉冲发生器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电探测器基础
    2.1 光电二极管
    2.2 运算放大器基础
        2.2.1 运放基础知识
        2.2.2 性能参数
    2.3 运放类型
        2.3.1 几种运放类型
        2.3.2 电流反馈型运放
    2.4 前置放大电路
        2.4.1 HIA高阻放大
        2.4.2 LIA低阻放大
        2.4.3 TIA跨阻放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噪光电探测器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基本结构和噪声分析
        3.2.1 前置放大噪声分析
        3.2.2 跨阻前置放大稳定性
    3.3 技术路线
    3.4 电路设计与仿真
        3.4.1 光电二极管选型
        3.4.2 跨阻单端结构
        3.4.3 跨阻低高频分离结构
        3.4.4 跨阻单端转差分结构
        3.4.5 低阻单端转差分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电探测器电路实现与实验
    4.1 稳压芯片与直流供电
    4.2 物料选取
        4.2.1 阻容感元件
        4.2.2 其他
    4.3 PCB设计和器件封装
        4.3.1 板材选取
        4.3.2 PCB设计与布局布线
        4.3.3 电路封装
    4.4 电路测试与结果分析
        4.4.1 探测器概览
        4.4.2 测试系统搭建
        4.4.3 跨阻放大结构
        4.4.4 低阻放大结构
        4.4.5 探测器时间稳定度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纤时间同步系统接收和中继模块优化
    5.1 超窄脉冲发生器
        5.1.1 电路结构与原理
        5.1.2 电路设计与仿真
        5.1.3 性能测试
    5.2 宽带功分器
        5.2.1 功分器基础
        5.2.2 微带线宽带功分器
        5.2.3 集总宽带功分器
        5.2.4 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历程
    1.2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主要运行机制
        1.2.1 SASE
        1.2.2 外种子模式
        1.2.3 振荡器型XFEL
    1.3 世界各地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1.3.1 基于常温直线加速器的XFEL装置
        1.3.2 基于超导直线加速器的高重复频率XFEL装置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理论基础
    2.1 注入器与直线加速器
        2.1.1 注入器
        2.1.2 束团压缩
        2.1.3 激光加热器
        2.1.4 尾场效应
    2.2 束流分配系统
    2.3 自由电子激光理论
        2.3.1 电子的动力学方程
        2.3.2 低增益自由电子激光
        2.3.3 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
        2.3.4 外种子型XFEL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续波自由电子激光的多束团能量运行
    3.1 自由电子激光中的束流能量控制
    3.2 SHINE装置简介
    3.3 束流能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3.3.1 束流能量控制系统设计
        3.3.2 基于SHINE的 START-TO-END模拟
    3.4 高重复频率运行下的纵向相空间诊断
        3.4.1 横向偏转腔系统的布局
        3.4.2 横向偏转腔系统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大带宽自由电子激光
    4.1 超大带宽自由电子激光运行模式
    4.2 超大带宽自由电子激光模式设计
        4.2.1 束流动力学设计与高维多目标优化
        4.2.2 SXFEL装置简介
        4.2.3 优化结果
        4.2.4 基于NSGA-III的高效优化
    4.3 基于辐射脉冲品质优化产生超大带宽自由电子激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
    5.1 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5.1.1 高重复频率外种子型自由电子激光
        5.1.2 理论研究
        5.1.3 实验研究
        5.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激光与相对论电子在二极磁铁中的相互作用
        5.2.1 实验原理分析
        5.2.2 实验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天然气场站压差发电工艺模拟及经济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天然气压差发电工艺比较分析
    2.1 天然气压差发电工艺分类及应用
        2.1.1 单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
        2.1.2 多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
    2.2 天然气压差发电工艺热力过程分析
        2.2.1 单级膨胀热力过程
        2.2.2 多级膨胀热力过程
    2.3 压差发电热工理论计算
        2.3.1 压力能回收能力计算
        2.3.2 压差发电工艺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流程模拟
    3.1 工艺流程模拟方法
        3.1.1 Aspen Hysys软件
        3.1.2 模型假设
        3.1.3 天然气组分设置
        3.1.4 基本方程
    3.2 单级膨胀工艺流程模拟
        3.2.1 工程案例
        3.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 单级膨胀工艺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1 预热对发电工艺性能的影响
        3.3.2 运行参数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研究
    4.1 多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流程设计
    4.2 两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
        4.2.1 模型建立及中间压力选取方案
        4.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三级、四级膨胀压差发电工艺
        4.3.1 中间压力参数选取
        4.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单级与多级工艺性能对比分析
        4.4.1 发电功率与天然气冷能
        4.4.2 加热后天然气温度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4.4.3 工艺性能对比结果
    4.5 大压差工况模拟分析
        4.5.1 参数选取及建模
        4.5.2 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然气场站压差发电工艺评价
    5.1 压差发电工艺评价指标选取
        5.1.1 工艺评价技术性指标
        5.1.2 工艺评价经济性指标
        5.1.3 工艺评价环保性指标
    5.2 压差发电经济性评价方法
    5.3 评价案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6)模块化三相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单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3 三电平逆变器的典型拓扑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NPC型逆变器拓扑结构与调制策略分析
    2.1 NPC型逆变电路拓扑结构
        2.1.1 NPC型逆变器工作原理
        2.1.2 NPC型逆变电路调制要求
    2.2 三相三电平逆变器数学模型
    2.3 三相三电平逆变器SVPWM调制策略
        2.3.1 参考矢量位置判断
        2.3.2 矢量作用时间计算
        2.3.3 确定空间矢量作用顺序
    2.4 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网逆变控制策略研究
    3.1 光伏电池特性
        3.1.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3.1.2 光伏电池特性曲线
    3.2 最大功率点跟踪策略分析
        3.2.1 恒定电压控制法
        3.2.2 电导增量控制法
        3.2.3 扰动观察控制法
        3.2.4 传统扰动观察法的改进
    3.3 光伏发电系统的体系结构选择
    3.4 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
        3.4.1 LCL型三相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
        3.4.2 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3.5 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3.6 仿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电平单级式并网逆变单元软硬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部分介绍
    4.2 逆变单元硬件设计
        4.2.1 电源模块及晶振电路设计
        4.2.2 直流输入滤波电容的计算
        4.2.3 功率开关管的选取
        4.2.4 交流LCL滤波器设计
    4.3 硬件电路信号检测与调理系统设计
        4.3.1 信号采集检测电路的设计
        4.3.2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4.3.3 同步信号生成电路的设计
    4.4 系统软件分析与设计
        4.4.1 初始化程序设计
        4.4.2 主程序的设计
        4.4.3 主定时器中断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PC型逆变单元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及相关参数
    5.2 触发信号实验波形
    5.3 三电平逆变器输出电压和电流实验波形
    5.4 最大功率跟踪实验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力电子变压器发展历程
        1.2.1 CHB型PET
        1.2.2 MMC型PET
    1.3 柔性互联配电网发展现状
        1.3.1 美国FREEDM系统
        1.3.2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柔性配电网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I-M~2C型PET的配电网系统架构
    2.1 引言
    2.2 I-M~2C型PET结构及功能
        2.2.1 I-M~2C型PET拓扑结构
        2.2.2 I-M~2C型PET调制策略
        2.2.3 I-M~2C型PET优势对比
    2.3 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系统架构
        2.3.1 双端并供配电网方案
        2.3.2 中压直流互联方案
        2.3.3 低压直流微电网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双调制自由度的I-M~2C型PET数学模型
    3.1 引言
    3.2 MVAC端口数学模型
    3.3 直流端口数学模型
        3.3.1 MVDC端口数学模型
        3.3.2 LVDC端口数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协调控制策略
    4.3 I-M~2C型PET端口控制策略
        4.3.1 MVAC端口控制策略
        4.3.2 MVDC端口控制策略
        4.3.3 LVDC端口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运行分析
    5.1 引言
    5.2 运行模式分析
        5.2.1 隔离运行模式
        5.2.2 单端支援模式
        5.2.3 双端支援模式
        5.2.4 单区域交流缺口模式
        5.2.5 孤岛运行模式
        5.2.6 背靠背运行模式
    5.3 运行模式切换逻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仿真与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I-M~2C型PET原型机实验验证
    6.3 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仿真验证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低功耗的打印机耗材芯片电源管理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片内LDO设计
    2.1 常见直流稳压源设计方法及各自特点
        2.1.1 电感型直流稳压源
        2.1.2 电容型直流稳压源
        2.1.3 LDO直流线性稳压源
    2.2 LDO稳压原理和性能指标
        2.2.1 LDO稳压原理
        2.2.2 LDO性能参数
    2.3 片内LDO类型
        2.3.1 P型 MOS功率管LDO
        2.3.2 N型 MOS功率管LDO
    2.4 LDO电路设计
        2.4.1 LDO应用环境分析
        2.4.2 功率管类型和尺寸的设计
        2.4.3 用于电压采样的电阻设计
        2.4.4 Buffer电路的设计
        2.4.5 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2.4.6 补偿电路的设计
    2.5 低压低功耗LDO设计
    2.6 小结
第三章 电压参考源设计
    3.1 电压参考源的性能参数
    3.2 电压参考源的实现方法
    3.3 带隙基准电压参考源
        3.3.1 带隙基准电压参考源原理
        3.3.2 带隙基准电压参考源的优化设计
    3.4 MOSFET亚阈值电压参考源
    3.5 低压低功耗电压参考源设计
    3.6 小结
第四章 高电位电荷泵设计
    4.1 电荷泵的升压原理
    4.2 电荷泵的优化设计
        4.2.1 四相时钟电荷泵
        4.2.2 倍压级联电荷泵
        4.2.3 CTS电荷泵
        4.2.4 采用栅极交叉耦合提供衬底偏置电荷泵
    4.3 电荷泵的动态分析
    4.4 电荷泵的功耗分析
        4.4.1 电荷泵功耗优化
        4.4.2 电荷泵功耗优化与面积优化的矛盾
    4.5 电荷泵的稳压设计
    4.6 低压低功耗电荷泵设计
    4.7 小结
第五章 电路仿真结果
    5.1 电压参考源仿真结果
    5.2 LDO仿真结果
    5.3 高压电荷泵仿真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考虑双补货模式和参考价格效应的库存与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双补货模式下的单级随机库存策略研究
        1.1.2 双补货模式下的多级随机库存策略研究
        1.1.3 参考效应下的库存与定价策略研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双补货模式库存管理系统研究
        2.1.1 最优策略
        2.1.2 启发式策略
    2.2 多级库存管理系统研究
    2.3 批量订货策略研究
    2.4 库存与定价策略研究
        2.4.1 参考价格效应下的定价策略研究
        2.4.2 联合库存与定价策略研究
第3章 双补货模式库存系统中改进的基本-波动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描述
        3.2.1 最优策略的刻画
        3.2.2 改进的基本-波动策略
    3.3 分析性结果
        3.3.1 系统迭代方程的性质
        3.3.2 策略优化
    3.4 数值研究
        3.4.1 策略性能比较
        3.4.2 常规固定成本的影响
        3.4.3 最优常规订货周期
    3.5 模型扩展
        3.5.1 不考虑再制造商的单补货模式系统
        3.5.2 考虑再制造商的单补货模式系统
        3.5.3 考虑政府补贴的双补货模式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有双补货模式和批量订货的多级系统中双指标库存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描述
    4.3 无批量订货
        4.3.1 系统动态
        4.3.2 系统动态的性质
        4.3.3 基于仿真的优化过程
        4.3.4 启发式策略
    4.4 批量订货
    4.5 数值研究
        4.5.1 双补货模式的价值
        4.5.2 平均加急订货比例和库存布局
        4.5.3 启发式策略的表现
        4.5.4 正态分布需求下的数值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参考价格效应的联合库存与定价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描述
        5.2.1 参考价格下的购买效用
        5.2.2 多类别逻辑下的需求模型
        5.2.3 事件顺序和目标函数
    5.3 最优短视性定价和库存策略
    5.4 多时期问题的最优策略
        5.4.1 等价转换
        5.4.2 具有参考价格效应的最优策略
        5.4.3 具有参考价格效应的最优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3章证明
附录B 第4章证明
附录C 第5章证明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的热力学特性与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斯特林制冷机
        1.2.1 发展回顾
        1.2.2 理论研究
        1.2.3 空间应用
    1.3 脉管制冷机
        1.3.1 发展回顾
        1.3.2 理论研究
        1.3.3 空间应用
    1.4 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的研究进展
        1.4.1 95K高效率制冷机计划(HEC计划,2001年)
        1.4.2 80K/35K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RSP2/RSP2-CTSU,2003年)
        1.4.3 带惯性管的110K/40K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RSP2 with Inertance Tube,2004 年)
        1.4.4 大冷量85K/35K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HC-RSP2,2008 年)
        1.4.5 中冷量110K/58K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MC-RSP2,2008 年)
        1.4.6 低温55K/10K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LT-RSP2,2010 年)
        1.4.7 60K/11.5K/4K斯特林/脉管/脉管复合型三级制冷机(RSP3,2012年)
    1.5 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本文主要工作
2 基于传输线方程的斯特林型制冷机通用模型
    2.1 建模思路与假设
    2.2 压力方程
        2.2.1 回热器模型
        2.2.2 腔体模型
    2.3 体积方程
        2.3.1 双活塞型斯特林制冷机
        2.3.2 活塞/电机驱动排出器型斯特林制冷机
        2.3.3 活塞/气动排出器型斯特林制冷机
        2.3.4 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
    2.4 压力方程的简化
        2.4.1 忽略声感(简化情况1)
        2.4.2 忽略声感与声容(简化情况2)
        2.4.3 忽略声感与声阻(简化情况3)
    2.5 本章小结
3 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的理论模型及热力学特性
    3.1 复合型制冷机的理论模型
        3.1.1 建模思路及假设
        3.1.2 第二级建模
        3.1.3 第一级建模
        3.1.4 整机建模
    3.2 复合型制冷机的热力学特性分析
        3.2.1 压力波动特点分析
        3.2.2 各级制冷状态分析
        3.2.3 级间冷量分配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的设计方法
    4.1 复合型制冷机的一般设计流程
    4.2 复合型制冷机设计
        4.2.1 设计目标及条件
        4.2.2 初步设计
        4.2.3 整机优化
    4.3 本章小结
5 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
        5.1.1 实验样机及压缩机
        5.1.2 控制系统
        5.1.3 测量系统
        5.1.4 测量系统误差分析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单级斯特林制冷机实验
        5.2.2 预冷型复合型制冷机实验
        5.2.3 非预冷型复合型制冷机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单级到两级应用系统的升级以及实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能量分配与回馈法的单级无电解电容无频闪LED驱动器[D]. 郭明乾.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串联同时供电Buck周波变换器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D]. 韩璐. 青岛大学, 2021
  • [3]光纤时间同步系统中接收和中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王友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机制研究[D]. 颜佳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5]天然气场站压差发电工艺模拟及经济性评价[D]. 刘泽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模块化三相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单元研究[D]. 王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7]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柔性直流互联配电网协调控制研究[D]. 林霖.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8]低功耗的打印机耗材芯片电源管理模块设计[D]. 黎国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考虑双补货模式和参考价格效应的库存与定价策略研究[D]. 王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斯特林/脉管复合型制冷机的热力学特性与实验验证[D]. 郭永祥. 浙江大学, 2019

标签:;  ;  ;  ;  ;  

单级到二级应用系统的升级及实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