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周脂肪囊积液的临床意义

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周脂肪囊积液的临床意义

一、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周脂肪囊内积液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肖波[1](2020)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CT、MRI定量研究及相关解剖学基础》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胰腺炎病人体脂定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目前有关急性胰腺炎体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腹围、皮下脂肪量和内脏脂肪量,而细化内脏脂肪量为多解剖间隙脂肪量的系统研究尚无。探讨CT定量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多个腹部解剖间隙体脂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本课题收集2017年9月20日至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5天内有CT和MRI检查)进入研究。数据采集CT检查使用16 排(Somatom Sensation 16;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Erlangen,Germany)或64排(GE Healthcare,Milwaukee,WI,USA)CT扫描仪完成。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在首次CT检查图像上,据解剖学区域划分来评估腹部体脂分布情况,包括:腹围、皮下脂肪面积、腹膜腔内脂肪面积、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双侧肾周脂肪面积。各体脂参数由观察者前后测量两轮(入院初次CT第一轮测量后,间隔一周对同一病人在同一序列上再测量一轮),两轮数据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判定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两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用Student’ 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 si s of vari ance,ANOVA)。定性资料组间比较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各体脂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间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体脂参数定量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用 ROC 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结果:与总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特征如下:男性 119 例(56.4%)、女性 92 例(43.6%),年龄为 52.9±16.5 岁(20 岁-94岁)。按照2012年新亚特兰大国际分类分层包括:轻度急性胰腺炎(MAP)72例(34.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99例(46.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 例(19%)。依照 CTSI/MRSI 评分系统,211 例总的 CTSI/MRSI评分为5.4±2.5分(1分-10分);72例轻度急性胰腺炎的CTSI/MRSI为2.6±0.6分(1分-3分)、9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的CTSI/MRSI为6.2±1.7分(4分-10分)、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CTSI/MRSI为8.5±1.1分(6分-10分)。轻度、中度重症、重症三组的CTSI/MRS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277,P<0.001)。经CT定量测量,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所有体脂参数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85。具体体脂参数:腹围为91.3±8.8cm(62cm-118cm)、皮下脂肪面积为199.8±68.1cm2(31cm2-384cm2)、腹膜腔内脂肪面积为 105.7±37.9cm2(22cm2-275cm2)、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为 30.4±10.5cm2(6cm2-66.8cm2)、双侧肾周脂肪面积为82.8±23.2cm2(11cm2-148cm2)。腹围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呈低度正相关(rs=0.238,P<0.001)。相对于 CTSI/MRSI 评分(当 CTSI/MRSI≥7分,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97.5%、特异度为83.6%,AUC=0.912[95%CI:0.874-0.95],P<0.001),当腹围≥93.3cm时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 68.4%,AUC=0.611[95%CI:0.496-0.727,P=0.028]。皮下脂肪面积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低度正相关(rs=0.178,P=0.009)。当皮下脂肪面积≥208.5cm2时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60.2%,AUC=0.612[95%CI:0.513-0.711],P=0.028。腹膜腔内脂肪面积在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的均值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F=1.785,P=0.17)。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存在正相关(rs=0.423,P<0.001)。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29.2cm2时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55.6%,AUC=0.673(95%CI:0.577-0.768),P=0.001。双侧肾周脂肪面积在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的均值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F=2.284,P=0.104)。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人CT定量的腹围、皮下脂肪面积、腹膜腔脂肪面积、双侧肾旁后脂肪面积、双侧肾周脂肪面积在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的均值呈递增趋势。腹围、皮下脂肪面积、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呈低度正相关。CT测量的腹部体脂参数里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力最佳的是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但相对于CTSI/MRSI,各腹部体脂参数均不具备足够的诊断能力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AUC 均<0.7)。第二部分急性胰腺炎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及解剖基础目的:现有的影像学研究主要关注急性胰腺炎不同解剖间隙的定性研究,而有关细分的解剖学间隙积液的定量化研究甚少。探讨CT定量的双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双侧肾旁后间隙受累率评估2012新亚特兰大标准下急性胰腺炎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课题收集2017年9月20日至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5天内有CT和MRI检查)进入研究。CT检查使用16排(Somatom Sensation 16;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Erlangen,Germany)或 64 排(GE Healthcare,Milwaukee,WI,USA)CT扫描仪完成。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在首次CT检查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测量双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受累面积比。另在武汉大学解剖学教研室采用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尸体标本13具(均为男性),3具行断面解剖学研究;对感兴趣区域进行观测并摄影保存于个人电脑。两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其中组间两两比较用 Tukey 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各解剖间隙积液量由观察者前后测量两轮(入院初次CT第一轮测量后,间隔一周对同一病人在同一序列上再测量一轮),两轮数据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判定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各解剖间隙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解剖间隙积液量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结果:(1)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入组,男性119例(56.4%)、女性92例(43.6%),年龄为52.9±16.5岁(20岁-94岁)。按照2012年新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分层包括:轻度急性胰腺炎(MAP)72例(34.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99例(46.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例(19%)。(2)针对2012新亚特兰大分类下中度重症和重症急性胰腺炎139例病人,CT定量所有解剖学间隙积液量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90。100%(139/139)在首次CT图像上见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积液量为14.7±12.6cm2(1cm2-85cm2);96.4%(134/139)见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积液量为11.5±12.2cm2(1.2cm2-80cm2)。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均大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t=8.602,P<0.001;t=7.064,P<0.001);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呈正相关(R2=0.351,P<0.001;R2=0.267,P<0.001)。当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14.8 cm2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9.7%、AUC=0.864(P<0.001)。当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11.4cm2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75%、AUC=0.849(P<0.001)。(3)91.4%(127/139)的中度重症和重症病人在首次CT上见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其积液量为5.8±4.2cm2(1cm2-22.2cm2)。重症急性胰腺炎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大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t=12.21,P<0.001)。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呈正相关(R2=0.52,P<0.001)。当左侧膈下腹膜外积液量≥8.1cm2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 87.5%、特异度为 91.9%、准确度为 79.4%、AUC=0.948(P<0.001)。(4)在首次CT检查图像上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者占71.2%(99/139)、右侧肾旁后间隙受累者占67.6%(94/139)。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53.5%±18.3%)高于9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13.4%±14.6%)(t=13.61,P<0.001);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右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32.3%±20.2%)高于9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12.8%±14.1%)(t=6.454,P<0.001)。当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36%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0.9%、准确度为75.9%、AUC=0.957(P<0.001)。当右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20.5%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66.7%、AUC=0.783(P<0.001)。(5)尸体标本和断面标本观测发现双侧肾前筋膜是含有前层和后层两层或三层膜性结构。左侧肾前筋膜前层向右愈着于十二指肠水平段后缘,后层越过腹主动脉前缘向右与下腔静脉周围结缔组织膜愈着。右侧肾前筋膜前层向左走行于十二指肠降段前缘,后层与十二指肠降段后缘愈着并向左续于下腔静脉周围结缔组织膜。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在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层面显示范围最大,向下毗邻左侧肾周脂肪囊/肾周间隙上份。双侧肾旁后间隙积液的解剖学通路有三条。结论:急性胰腺炎相关的不同解剖学间隙积液CT定量可以用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与CTSI/MRSI评分系统诊断能力相比较,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对诊断2012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更有临床价值。双侧肾旁前间隙、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均存在相应的解剖扩散通路。第三部分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腹壁水肿CT/MR成像及解剖学基础研究目的:迄今为止,急性胰腺炎出现的腹壁影像学改变能否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尚不清楚;急性胰腺炎导致不同部位腹壁水肿征象的解剖学机制尚未明了。(1)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入院病人的腹壁影像学特征进行观测,探讨腹壁水肿评分系统对预测2012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2)通过分析MRI上腹壁水肿的扩散通路和尸体大体标本与局部断面解剖观测的方法,来探讨急性胰腺炎引起腹前外侧壁、腹后壁、肚脐区、腰骶后正中皮下区不同解剖位置腹壁水肿的解剖学机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课题收集2017年9月20日至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5天内有CT和MRI检查)进入研究,CT检查使用16排(Somatom Sensation 16;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Erlangen,Germany)或 64 排(GE Healthcare,Milwaukee,WI,USA)CT 扫描仪完成。MRI 检查使用 Siemens Magnetom Trio 1.5T 或 3.0T 超导成像仪(Magnetom Prisma,Siemens Healthcare,Erlangen,Germany)。针对首次MRI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观测腹壁水肿情况,将腹部层面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沿着腹白线中点和腰椎棘突中线勾画一条前后方向走行的直线(AP线)、沿AP线的中点作一条左右方向走行的水平直线(LR线),即将腹壁结构划分为以下四个区。找到中上腹腹壁水肿范围最广层面,采用腹壁水肿评分(0~4分)。在武汉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对3具男尸沿着双乳头的连线和股骨上端平面将尸体标本锯断后,用尸体专用切断器制作横断面断层标本,对感兴趣区观测并摄影保存于个人电脑。两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其中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腹壁水肿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腹壁水肿评分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结果:(1)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入组,男性119例(56.4%)、女性92例(43.6%),年龄为52.9±16.5岁(20岁-94岁)。按照2012年新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分层包括:轻度急性胰腺炎(MAP)72例(34.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99例(46.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例(19%)。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首次MR图像上出现腹壁水肿的占56.9%(120/211);轻度急性胰腺炎组、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出现腹壁水肿的发生率为 16.7%(12/72)、68.7%(68/99)、100%(40/40),三组间腹壁水肿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83.42,P<0.001)。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按照腹壁水肿评分:轻度急性胰腺炎组(n=12)腹壁水肿积分为1.3±0.5分(1-2分[95%CI:1.0,1.5])、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68)腹壁水肿积分为2.5±0.9分(1-4分[95%CI:2.2,2.7])、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40)腹壁水肿积分为3.3±0.7分(2-4分[95%CI:3.1,3.5]);腹壁水肿评分在轻度、中度重症和重症三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2.3,P<0.001)。腹壁水肿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存在较好的正相关(R2=0.35,P<0.001)。腹壁水肿评分预测2012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为:AUC=0.786(95%CI:0.704,0.868),P<0.001。当腹壁水肿评分≥3分,腹壁水肿评分诊断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5%。(2)在MRI上,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腹壁水肿累及范围由高到低排序为:累及左后腹壁者占95.8%(115/120),累及右后腹壁者占84.2%(101/120),累及左前腹壁者占48.3%(58/120),累及右前腹壁者占33.3%(40/120)。累及左后腹壁者115例的解剖扩散通路MRI表现为五条通道,我们将其命名为R 左后1-R 左后5。分析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CT多平面重建图像,发现左后腹壁的狭窄通道位于左侧肾旁后间隙和腹横筋膜稍后方、左侧腰方肌外缘和竖脊肌外缘外侧、左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三块扁肌肌腱内侧,上下范围从腰3椎体中部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64.5%(136/211)、从腰3椎体下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35.5%(75/211),左后腹壁狭窄通道的最宽径为3mm-6.3mm。解剖发现平腰3椎体中部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左侧腰方肌外缘旁存在一狭窄的纵行生理薄弱区,该区域仅有薄层结缔组织膜形成。我们将其命名为左后腹壁“解剖易损位点”。累及左前腹壁的58例急性胰腺炎病人中,左前腹壁水肿扩散通路有两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左前1和R左前2。断面标本上观测左前腹壁狭窄通道所在的解剖断面,左侧腹直肌后方和第7肋软骨间间隙薄弱区(薄层结缔组织),或左侧腹直肌后缘和腹横肌肌腱之间的薄弱区,向外可至左前腹壁腹外斜肌深面,即左前腹壁狭窄通道。我们将这一解剖学特征命名为左前腹壁“解剖易损位点”。累及右后腹壁的10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右后腹壁水肿形成通路分为五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右后~1-R右后5。分析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CT多平面重建图像示右后腹壁狭窄通道位于右侧肾旁后间隙和腹横筋膜稍后方、右侧腰方肌外缘和竖脊肌外缘外侧、右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三块扁肌肌腱内侧,上下范围从腰3椎体下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68.7%(145/211)、从腰4椎体上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31.3%(66/211),测得右后腹壁狭窄通道的最宽径为3mm-6mm。解剖发现平腰3椎体下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右侧腰方肌外缘旁存在一狭窄的纵行生理薄弱区,该区域仅有薄层结缔组织膜形成,类似于左侧所见。我们将其命名为右后腹壁“解剖易损位点”。累及右前腹壁的40例急性胰腺炎伴右前腹壁水肿的扩散通路有两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右前1和R右前2。断面标本上腹膜腔前份、沿肝镰状韧带腹膜走行至右侧腹直肌后方和第7肋软骨间间隙薄弱区,或腹膜腔前份经过壁腹膜和腹横筋膜至右侧腹直肌后缘和腹横肌肌腱之间的薄弱区,向外至右前腹壁腹外斜肌深面、腹横肌外侧,我们将其命名为右前腹壁“解剖易损位点”。在MRI上,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伴肚脐受累的占21.6%(26/120)。肚脐腹壁水肿扩散通道有两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肚脐1和R肚脐2。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合并腰骶后正中皮下水肿者占90%(108/120)。腰骶后正中皮下水肿通路为跨越肾旁后间隙和腰方肌外侧缘旁的狭窄通道,至胸腰筋膜后层,经过网状纤维束和浅筋膜结缔组织纤维束最终到达浅筋膜结缔组织纤维束和深筋膜胸腰筋膜后层之间。结论:急性胰腺炎MR图像上出现腹壁水肿是一种常见影像学征象;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腹壁水肿发生率递增且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腹壁水肿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腹壁水肿评分具有较佳的诊断2012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能力。急性胰腺炎病人腹壁水肿累及左后腹壁者最多,存在五条解剖学通路;累及右后腹壁者次之,同样存在五条解剖学通路;累及左前腹壁者和右前腹壁者较少,两侧各自存在不同的两条扩散通路;且上述各通路均存在“胰腺炎扩散解剖学薄弱区”。腰骶后正中皮下水肿通过浅筋膜网状结缔组织纤维束向两侧与沿Scarpa筋膜走行的腹后壁水肿带通连形成“腹壁水肿环形通路”。

葛明[2](2019)在《MSCT平扫及低剂量扫描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影像征象及诊断价值分析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的影像学征象,评价各种征象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价值,同时比较各种征象在区分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到2019年03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71例纳入病例组,将同期行MSCT检查,临床及随访排除急性阑尾炎4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6/64排MSCT扫描仪(东软Neuviz 16、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Edge 64)对腹部进行扫描检查。所有患者检查前胃肠道未做任何准备,均为CT平扫。全腹部扫描范围从剑突至耻骨联合水平,下腹部扫描范围从腰3椎体上缘至耻骨联合处。分析评价每个MSCT平扫影像学征象(阑尾外径、管壁厚度、腔内积液宽度、张力增高、阑尾周围脂肪条纹征、周围脂肪浑浊、周围脂肪条纹征或浑浊改变、阑尾粪石、粪石嵌顿、阑尾腔内积气、腔内小气泡、腔外积气、腔外粪石、阑尾腔外积液、后腹膜或肾前筋膜增厚、邻近肠壁增厚、系膜淋巴结增大及小肠梗阻改变)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较急性阑尾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各种CT征象的发生几率;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阑尾炎间各种影像征象的发生几率;同时对单纯型、化脓型及坏疽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的阑尾外径、阑尾管壁厚度及阑尾腔内积液宽度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法)进行比较。结果:单个MSCT平扫影像学征象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不同,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差异较大,范围分别为:1.4%98.6%、24.4%100%、20.7%91.9%。其中,阑尾管径增粗、管壁增厚、腔内积液增加、张力增大、粪石嵌顿及阑尾周围脂肪条纹征在急性阑尾炎与非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出现的概率差异性显着(P<0.01);阑尾管壁增厚、张力增高、阑尾周围脂肪条纹征或浑浊改变、腔外积液及邻近肠壁增厚在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出现的概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MSCT平扫快捷、方便,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同时对区分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阑尾炎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基于腹部横径的MSCT低剂量扫描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探讨目的:探讨基于腹部定位片横径的低管电流CT扫描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拟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行腹部CT检查,根据扫描定位片所测量的横径(D)分为大、中、小3组:横径较大组(D大),D大>34cm,横径中等组(D中),28cm≤D中≤34cm,横径较小组(D小),D小<28cm,预设的管电流分别为标准管电流(SmAs,220mAs)、0.7SmAs、0.3SmAs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且将管电流选为自动管电流(ACS)+剂量调节(DOM)模式,对3组不同辐射剂量的检查图像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并作出诊断,统计3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数值,对照手术病理结果,比较3组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效能。结果:D大、D中、D小3组患者腹部定位片横径DM值分别为(36.67±3.31)cm、(30.66±1.76)cm、(26.41±1.42)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3.60,P<0.001);CTDIvol值分别为(10.28±1.57)mGy、(6.59±0.91)mGy、(3.63±0.13)m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13.53,P<0.001);DLP值分别为(419.80±40.39)mGy·cm、(235.83±11.03)mGy·cm、(138.61±6.24)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4.60,P<0.001);3组之间两两比较CTDIvol值及DL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中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与手术病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D大组:100%(27/27),50%(1/2),96.43%(27/28),100%(1/1),96.55%(28/29);D中组:94.29%(33/35),100%(2/2),100%(35/35),50%(2/4),94.59%(35/37);D小组:87.5%(14/16),100%(4/4),100%(14/14),66.67%(4/6),90%(18/20)。结论:根据患者腹部定位片横径分组,采用不同管电流扫描方案,可以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且操作方便,能用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吕贺贺[3](2019)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目的探讨经CT及超声不同定位方式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救治的SAP患者共50例,其中在CT定位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25例患者作为CT组,超声定位下行经皮穿刺置入相同管径引流管的25例患者作为超声组,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安全性及准确性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CT组与超声组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病因等方面对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穿刺置管前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淀粉酶、脂肪酶和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穿刺置管前的SIRS评分、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进行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并发症中出血、邻近脏器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超声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完成整个穿刺置管所用时间及一次性成功率与超声组相比,前者用时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高,且两组的差异显着(P<0.05)。结论相较于超声定位而言,CT定位下行PCD治疗SAP在安全性及准确性方面更具优势。第二部分目的探讨CT定位下经皮穿刺置入不同管径引流管对SAP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和总结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救治的36例应用PCD治疗的SAP患者,其中18例行CT定位下经皮穿刺置入粗管(21-30Fr)引流灌洗治疗为观察组,另18例行CT定位下经皮穿刺置入细管(10-20Fr)引流灌洗治疗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置管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脂肪酶恢复正常时间、血糖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及炎症反应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分别为(3.74±1.11、5.27±1.21)d、腹胀消失时间分别为(8.87±1.37、11.42±1.69)d、白细胞数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7.78±0.81、11.47±1.34)d、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6.93±0.88、8.15±1.59)d、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6.23±0.71、7.71±0.58)d、脂肪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8.21±0.83、10.28±0.93)d,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住院天数分别为(17.93±0.51、18.09±0.74)d、血糖值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0.44±1.11、10.09±0.89)d,两组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穿刺置管1周后SIRS的评分上均低于置管前,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置入粗管相对于置入细管治疗1周后SIRS评分更低,降低幅度更大,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位下经皮穿刺置入较粗引流管较置入细引流管可更快速改善SAP患者的临床指标,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程度,对提高SAP的疗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目的探讨恒定温度灌洗液在SAP行腹腔灌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和总结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救治的SAP 45例,其中21例所用灌洗液经恒温加热器加热(温度稳定在37℃)后恒温腹腔灌洗治疗并作为恒温组,以同时期收治的24例室温腹腔灌洗治疗的SAP患者作为室温组,比较和分析经两种不同温度灌洗液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恒温组术后的APACHE II评分、并发肠痉挛的比例、寒颤的比例、新发肾功能损伤的比例、新发胃功能损伤的比例及住院时间的长短与室温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温腹腔灌洗对于改善S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丁颖,刘洁[4](2018)在《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积液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诊断的急性胰腺炎患者48例,其中超声检出肾周间隙积液21例,CT检出23例。超声表现为肾周间隙内的脂肪囊增厚,内部混杂高、低、无回声,部分并发肾包膜下积液,超声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提供重要依据。

景红霞,郑光美,彭月享,杨波[5](2013)在《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的超声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检出肾周间隙积液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超声检出肾周间隙积液的临床资料,并将检查结果与CT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超声检出双侧肾周间隙积液1例,CT显示胰腺均匀性肿大;左侧7例,CT显示2例胰腺均匀性肿大,5例胰尾肿大;右侧3例,CT显示1例胰腺均匀性肿大,2例胰头肿大。其中5例超声仅检出肾周积液而未检出胰腺肿大。结论超声在显示胰腺有困难的病例中,能发现肾周间隙积液等胰外的表现,可指导临床快速选择进一步的确诊检查方法。

覃志龙[6](2012)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扩散途径的解剖基础》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扩散途径的解剖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按Balthazar分级标准进行统计。结果:94例患者中,CT诊断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36例(38.3%),其中2例属A级,21例属B级或C级,13例属D级。死亡1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58例(61.7%),其中16例属D级,42例属E级。死亡3例。结论: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复杂而多样,熟悉腹部相关结构的解剖基础有助于全面正确认识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梅傲冰,邱剑光,贾本忠[7](2012)在《肾周筋膜及间隙解剖与腔镜外科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肾周腹膜后隙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来源于肾发育过程中,原始肾和原肠系膜旋转、移位,导致结肠系膜与腹膜后脏器之间粘着、融合,形成复杂的可扩张的筋膜间平面。腹膜后隙解剖区域位置深在,许多学者利用尸体精细解剖、断层解剖、CT影像技术和间隙灌注等技术对肾筋膜结构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一批研究

王彩云[8](2012)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CT诊断优势及预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ting pancreatitis,AHNP)的诊断优势及临床预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AHNP患者行CT动态增强扫描的情况,其影像学表现可分为点片状、段状、全段坏死,坏死部位可分为胰头、体部及尾部,出血可为灶性或弥散性,并能发现并发症以及病因。结合患者发热(T≥38℃)、禁食、住院时间以及器官功能受损、假性囊肿形成情况、中转手术及病死率等对其预后的评价起到了积极作用。结果 CT动态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坏死区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是检出胰腺炎坏死灶的金标准。结论 CT动态增强检查是诊断AHNP的首选方法,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及预后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韦菊临[9](2011)在《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评价CT对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按Balthazar分级标准进行统计。结果:94例患者中,CT诊断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36例(38.3%),其中2例属A级,21例属B级或C级,13例属D级,死亡1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58例(61.7%),其中16例属D级,42例属E级,死亡3例。结论: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简便、有效的方法,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CT增强扫描对胰腺的坏死、出血以及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有很大价值,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赵国栋[10](2011)在《后腹腔镜胰腺手术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后腹腔镜肾脏及肾上腺手术优势明确,同为腹膜后脏器,胰腺毗邻肾脏及肾上腺,后腹腔镜下胰腺手术是否同样可行却仍不明了。本研究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胰腺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腹腔镜胰腺手术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胰腺疾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方法:1.先行后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动物实验,实验对象选择与人体腹部解剖相似的猪。2.严格选择胰体尾处占位性病变患者,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进行胰腺肿瘤剜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及腹膜后病变切除术,前瞻性收集临床相关资料,分析、总结。3.采用后腹腔镜胰腺坏死物清除、置管引流术进行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初步尝试。4.将后腹腔镜胰腺手术与腹腔镜胰腺手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本研究顺利完成5例动物实验,平均手术时间51.6±16.3 min(35~70 min),术中出血少,并发肾动脉分支损伤1例,后腹膜损伤3例。术后实验动物安乐死。2.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临床研究共纳入7例胰腺可疑病变患者拟行后腹腔镜手术。术后病理证实胰腺病变4例,分别行胰岛素瘤剜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术2例(合并副脾切除1例),手术时间30~100 min,术中出血10~100 ml,术中并发后腹膜损伤1例,术后并发A级胰瘘2例,患者短期预后佳,术后3d内排气,7d内出院。另3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胰旁腹膜后病变,行后腹腔镜病变切除术,临床疗效佳。3.选择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2例后腹腔镜胰腺坏死物清除、置管引流术(左右侧各1次),手术时间分别为60 min、45 min,术中出血均为20 ml,术后共留置3根腹腔引流管。左侧术后并发腹膜后感染,保守治愈,右侧术中损伤后腹膜。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顺利,2次术后住院48 d痊愈出院。4.对比腹腔镜胰腺手术,后腹腔镜胰腺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胰岛素瘤剜除术中后腹腔镜组短期预后明显好于腹腔镜组,胰体尾切除术中后腹腔镜组短期预后与腹腔镜相当。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腹腔镜组出现严重胰瘘并发症(B级和C级胰瘘),而后腹腔镜组无严重胰瘘发生。结论:1.以猪为研究对象,提示后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可行的,术中可显露大部分远端胰腺,安全切除。2.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后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胰腺切除术,结果表明对于部分胰腺体尾处占位性病变来说,后腹腔镜胰腺切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具有入路直接、操作简便、术后疼痛轻、切口美容、并发症轻、预后快等潜在优点。对于腹膜后病变来说,同样适用。3.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来说,后腹腔镜坏死物清除、置管引流术手术创伤小,入路直接、操作简便、坏死物清除彻底,术中止血方便,不入腹腔,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4.与腹腔镜胰腺手术对比,后腹腔镜胰腺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部分特有适用患者群,该术式操作程序简单,途经脏器少,胰腺体尾处显露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安全性高,术后引流充分,可有效预防了严重胰瘘并发症发生。

二、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周脂肪囊内积液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周脂肪囊内积液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CT、MRI定量研究及相关解剖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急性胰腺炎的定义
    1.2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1.3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学评估
    1.4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评估
第二部分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临床和CT/MRI评估
    2.1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临床评估的学说史
    2.2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影像学评估的学说史
    2.3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影像学评估尚存问题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急性胰腺炎病人体脂定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部分 急性胰腺炎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及解剖学基础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部分 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胰腺炎腹壁水肿CT/MR成像及解剖学基础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和待完成的论文、参与会议
致谢

(2)MSCT平扫及低剂量扫描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影像征象及诊断价值分析
    引言
    1.1 资料和方法
        1.1.1 患者一般资料
        1.1.2 CT检查方法
        1.1.3 图像分析及评价
        1.1.4 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及表现
        1.1.5 评价方法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两组病例阑尾MSCT平扫及后处理显示情况
        1.2.2 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的影像征象
        1.2.3 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MSCT影像征象比较
        1.2.4 三种类型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客观测量结果比较
    1.3 讨论
        1.3.1 阑尾的解剖与MSCT平扫检查
        1.3.2 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影像征象及其相关病理基础
        1.3.3 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影像征象与临床联系
        1.3.4 急性阑尾炎MSCT平扫部分问题思考
        1.3.5 不足
        1.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腹部横径的MSCT低剂量扫描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引言
    2.1 资料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检查方法
        2.1.3 图像分析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急性阑尾炎低剂量CT检查的意义及方法选择
        2.3.2 “智能毫安”模式与应用
        2.3.3 基于腹部定位片横径分类的依据及价值
        2.3.4 急性阑尾炎低剂量MSCT平扫价值评估
        2.3.5 不足
        2.3.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课题

(3)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定位方式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穿刺置管前的各项基础实验室指标
        3.3 各项评分比较
        3.4 两组穿刺后并发症、穿刺时间及一期成功率的比较
    4 讨论
第二部分 CT定位下经皮穿刺置入不同管径引流管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一般治疗
        2.4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2.5 置管后冲洗
        2.6 停止腹腔灌洗引流指征
        2.7 拔管指征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穿刺置管前的各项基础实验室指标
        3.3 各项评分比较
        3.4 两组穿刺并发症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3.6 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对比
        3.7 置管前后两组患者的SIRS评分对比情况
    4 讨论
第三部分 恒温腹腔灌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各项评分
        3.3 不同温度灌洗治疗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3.4 不同温度灌洗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积液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与CT对照
    2.2 AP累及肾周间隙与AP严重性的关系
    2.3 AP双侧肾周间隙受累情况对比
3 讨论

(5)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的超声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2.2 超声与CT检查结果对比
    2.3 治疗结果
3 讨论

(6)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扩散途径的解剖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及观察指标
    1.4 CT分级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A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2 AP的CT表现及其扩散途径的解剖基础
        3.2.1 胰腺局部改变:
        3.2.2 胰腺周围改变:
        3.2.3 AP腹膜后间隙扩散改变:
        3.2.4 AP的常见并发症:
        3.2.5 AP的少见并发症:
        3.2.6 AP的其他伴有征象:

(7)肾周筋膜及间隙解剖与腔镜外科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肾周腹膜后隙解剖和组成
2 肾筋膜的分层、延伸和附着
    2.1 肾筋膜的分层
    2.2 肾筋膜的延伸和附着与肾周间隙的通连
        2.2.1 肾后筋膜向内侧的附着
        2.2.2 肾前筋膜向内侧的附着和延伸与肾周间隙在内侧的通连关系
        2.2.3 肾筋膜向外侧的延伸、附着与肾周间隙在外侧的通连关系
        2.2.4 肾筋膜向上的延伸与肾周间隙向上的通连关系
3 肾筋膜间平面的胚胎形成和解剖研究
4 肾筋膜解剖在国内的临床研究进展
5 展望
    5.1 后腹腔镜时代的筋膜解剖理论与经典的传统解剖学的对立统一
    5.2 肾周解剖间隙的纵向和横向通连是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5.3 筋膜解剖理论和层面外科实践的统一性

(8)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CT诊断优势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及观察指标
    1.4 CT分级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A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2 AP的CT表现
        3.2.1 胰腺局部改变
        3.2.2 胰腺周围改变
        3.2.3 AP腹膜后间隙扩散改变
        3.2.4 AP的常见并发症
        3.2.5 AP的少见并发症
        3.2.6 AP的其他伴有征象

(10)后腹腔镜胰腺手术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后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动物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附图一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后腹腔镜胰腺切除性手术临床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附图二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二
第三部分 后腹腔镜胰腺坏死物质清除术初期临床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附图三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三
第四部分 后腹腔镜胰腺手术与腹腔镜胰腺手术临床对比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四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周脂肪囊内积液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CT、MRI定量研究及相关解剖学基础[D]. 肖波. 武汉大学, 2020
  • [2]MSCT平扫及低剂量扫描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价值[D]. 葛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吕贺贺.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4]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积液的临床价值[J]. 丁颖,刘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8(07)
  • [5]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的超声诊断价值[J]. 景红霞,郑光美,彭月享,杨波. 海南医学, 2013(20)
  • [6]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扩散途径的解剖基础[J]. 覃志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22)
  • [7]肾周筋膜及间隙解剖与腔镜外科研究进展[J]. 梅傲冰,邱剑光,贾本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06)
  • [8]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CT诊断优势及预后[J]. 王彩云. 基层医学论坛, 2012(29)
  • [9]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价值[J]. 韦菊临. 亚太传统医药, 2011(11)
  • [10]后腹腔镜胰腺手术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D]. 赵国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周脂肪囊积液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