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纯度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分离纯化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中纯度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分离纯化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一、中等纯度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分离纯化及在美容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倩[1](2019)在《MEBO联合rhEGF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与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治疗,并在临床上观察其相对于单用MEBO治疗与单用rhEGF治疗在烧伤创面中的临床疗效差异,从而探寻一种更适合的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创面的愈合,同时为MEBO与rhEGF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相关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按中华烧伤学会制定的烧伤深度“三度四分法”,面积大小“九分法”诊断标准,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手外科病区就诊的Ⅱ°烧伤患者90例作为受试对象。将全部纳入对象完全随机分为3组,依次为:MEBO组、rhEGF组、联用组,每组30例。rhEGF组治疗患者直接用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溶液。MEBO组治疗患者直接创面涂MEBO湿润烧伤膏,。联用组治疗患者先用rhEGF溶液局部均匀喷湿创面,待创面吸收后再涂抹MEBO。分别比较三组创面愈合的时间、创面的愈合率、瘢痕形成以及色素沉着情况,得出相关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基本资料的比较rhEGF组、MEBO组以及联用组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面积、致伤因素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符合统计学要求(P>0.05)2.愈合时间的比较在对三组患者的观察治疗过程中,共90例患者,失访5人:其中rhEGF组失访2人,MEBO组失访1人,联用组失访2人。在剩下的85例患者中,三组患者浅Ⅱ°创面的愈合时间分别为:rhEGF组8.66±1.63d,MEBO组9.58±1.31d,联用组7.64±1.21d。三组患者深Ⅱ°创面的愈合时间分别为:rhEGF组16.54±2.29,MEBO组18.13±2.75 d,联用组15.85±1.71 d。对于浅Ⅱ°创面和深Ⅱ°创面,三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用组<MEBO组<rhEGF组。3.治疗疗效的比较三组患者共85例,其中41例浅Ⅱ°创面,44例深Ⅱ°创面。三组患者用药7d后浅Ⅱ°创面痊愈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三者痊愈率有差异。三组患者深Ⅱ°创面用药14天后,联用组创面痊愈率明显高于rhEGF组和MEBO组,而rhEGF组与MEBO相比,尚不能认为二者创面痊愈率有差异。深Ⅱ°创面用药21天后,联用组创面痊愈率明显高于rhEGF组和MEBO组,而rhEGF组与MEBO相比,尚不能认为二者创面痊愈率有差异。4.瘢痕及色素沉着情况85例患者中,41例浅Ⅱ°创面中:MEBO组有2例色素沉着,rhEGF组有1例色素沉着,联用组未见明显色素沉着,三组均未见明显瘢痕形成。44例深Ⅱ°创面中:rhEGF组有2例色素沉着,2例瘢痕形成明显,MEBO组有3例色素沉着,1例瘢痕形成,联用组有2例色素沉着,1例瘢痕形成。结论:在治疗Ⅱ°烧伤创面时,联合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有效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痊愈率,且明显优于单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或单用美宝湿润烧伤膏。

王彬[2](2019)在《融合表达bFGF蛋白的亚麻芥油体冻干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bFGF对创伤修复领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其能够有效地促进伤口的愈合以及抑制瘢痕的形成,使其在医疗、美容领域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但是目前市售的bFGF生长因子多数为原核及酵母系统表达,导致bFGF分离纯化成本高,蛋白不稳定,一旦溶解在溶液中,就必须储存在低温条件下(4℃),并在2周内使用完毕,不易保存。因此,开发bFGF新型表达纯化系统,改良bFGF的药物剂型,使其在室温条件下储存更加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选用植物油体作为bFGF的表达载体,分离纯化方法简单易操作。并选用冻干粉作为药物剂型,能够有效地延长产品的存储时间,方便产品的运输及储存,有效地降低了bFGF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为进一步确定融合表达bFGF蛋白的亚麻芥油体冻干粉(oleosin-bFGF)的稳定性和皮肤给药毒性,为后续oleosin-bFGF冻干粉产品的开发、质量和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对oleosin-bFGF冻干粉的影响因素、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进行考察,确定其存储条件及存储时间;其次通过初步研究oleosin-bFGF冻干粉的急性和亚慢性皮肤给药毒性,对其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检测在60℃高温、高湿度及强光光照条件下放置的oleosin-bFGF冻干粉的各项指标发现,oleosin-bFGF冻干粉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外观、镜检、pH值、蛋白含量以及促细胞增殖活性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光照条件下以上检测指标变化不明显。说明oleosin-bFGF冻干粉主要在高温和高湿度环境下不稳定,因此oleosin-bFGF冻干粉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应避免40℃以上高温,并采用真空密封包装,2.经加速稳定性实验(6个月)和长期稳定性实验(12个月),验证oleosin-bFGF冻干粉的外观,镜检,pH值,蛋白含量,促细胞增殖效果以及无菌检测结果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其常温稳定性良好,打破市售bFGF冻干粉只能低温保存的局限性。3.通过对大鼠一次性皮肤给药发现,即使是高剂量的oleosin-bFGF冻干粉对大鼠也无明显影响,所有大鼠均未出现中毒迹象,实验组大鼠活跃度正常,几乎没有可察觉的红斑及水肿。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变化及脏体比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着差异,oleosin-bFGF冻干粉的最大耐受剂量为2000 mg/kg。4.对大鼠连续皮肤给药28天发现,即使是持续给药的条件下,oleosin-bFGF冻干粉对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变化,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无明显影响,所有大鼠均没有中毒迹象发生。说明oleosin-bFGF冻干粉皮肤给药安全性良好,符合OECD准则的要求,值得进一步研发推广。

王鑫杰[3](2018)在《项目集管理在医药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之一,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制药企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我国制药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有效降低医药产业相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提高项目成果的利润率和成功率,除了增加资源投入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医药企业为了增强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通过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过程实施项目集管理,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水平。本文为我国生物医药产品开发过程中开展实施项目集管理进行了初步应用尝试,为提升我国医药产品开发的管理水平提供应用实例,通过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对项目集管理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应用进行了案例研究。依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制定的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和(项目集管理标准),初步构建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项目集管理模式,以便医药产品开发的项目集管理应用实践的借鉴。首先,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项目集管理研究现状,国内外生物医药开发流程管理现状,提出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项目集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生物医药产品开发应用项目集管理的方式,来优化并提升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同时获得最大的收益,确保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与项目集的收益保持一致。结合医药企业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适用于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项目集管理模式和流程。其次,基于PMBOK的项目集管理标准,分别对生物医药产品开发项目的立项管理、评估管理、实施管理、监控管理、结题管理和收益管理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分析和探讨。本文尝试运用挣值分析法对生物医药产品开发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收益管理,通过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项目集管理对各个项目的目标进行协调和对各类项目的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和控制。最后应用PMBOK的项目集治理和项目集管理理论,对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立项管理、评估管理、实施管理、监控管理、结题管理和收益管理进行过程管理优化同时依据企业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增补了可促进效益提升的管理措施。通过项目集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结合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特点,探索性地进行了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项目集管理的实践应用和完善,为同行业开展应用项目集管理方法提供参考。

张卉[4](2017)在《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重组类人胶原蛋白。优化中试发酵和纯化工艺,得到纯度90%以上的类人胶原蛋白,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建立体外活性测定方法检测蛋白活性。筛选类人胶原蛋白的稳定保护剂应用于精华液配方,并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技术要求,采用急性经皮毒性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测试其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将编码重组类人胶原蛋白(hlcollagen)的DNA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c中,新构建并重组表达质粒pET3c-hlcollagen,将表达好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氨苄抗生素筛选法优选重组子。IPTG诱导表达,优化发酵条件,IPTG诱导表达,收集菌体,均质机破碎后通过NI柱亲和层析(Ni Sepharose 6 Fast Flow)和分子筛(Sephadex G-25)联用分离纯化得到重组类人胶原蛋白。针对hlcollagen对NIH/3T3细胞的促粘附活性,建立其活性测定方法。通过平行对比实验筛选并优化hlcollagen保护剂,并应用于重组蛋白原液和精华液的制备。采用急性经皮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检测重组类人胶原蛋白在生物体内的安全性。结果:1、DNA测序结果显示,重组类人胶原融合蛋白的重组子pET3c-hlcollagen与源序列同源性比对匹配度100%,1 mM IPTG诱导4 h后,得到分子量约为26 kDa的重组类人胶原蛋白,表达量占菌体上清总蛋白的26%及以上。通过NI柱亲和层析方法可获得纯度大于93.5%的目的蛋白,平均表达量在300500 mg/L发酵液之间。2、NIH/3T3细胞促粘附性结果显示:重组类人胶原蛋白有明显促细胞粘附活性,未见细胞毒性。3、保护剂原料筛选结果显示:0.5%的烷基糖苷,在常温下有利于使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结构完整。4、将筛选出来保护剂原料应用于精华液的配方,开发了一款精华液产品。5、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类人胶原蛋白没有明显毒性及刺激性。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未发现小鼠中毒或死亡的现象(安全剂量2.0 g/k g);皮肤刺激性试验中,小鼠新西兰兔皮肤给药部位没有出现皮肤刺激性的现象(10μg/cm2);变态反应的试验结果表明,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组(10μg/cm2)无论诱导接触还是激发接触均未观察到皮肤变态阳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重组类人胶原蛋白,平均得率达到500 mg/L;经纯化鉴定,得到了稳定的重组类人胶原蛋白,并筛选出了烷基糖苷(0.5%)作为其最优的保护剂;重组类人胶原蛋白对NIH/3T3细胞有明显的促粘附活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活性测定方法;重组类人胶原蛋白对实验动物没有急性经皮毒性、皮肤刺激性极小、未发现变态反应;并通过工艺优选,研究开发了一款稳定的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精华液并应用于市场。

王玥[5](2016)在《高透膜性、皮下靶向释放型hEGF的构建及其大肠杆菌重组表达》文中指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含有53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可有效地促进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角化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增殖。因此,可作为化妆品添加剂及药物发挥皮肤修复、调养及去痘(去除粉刺、痊疮和青春痘)等功效。然而,作为一种生物大分子,透皮吸收差一直是困扰其实际应用的重大问题。细胞穿膜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是一种能够携带蛋白质等多种外源性物质进入细胞的小分子多肽。为获得一种高透皮性、皮下靶向释放的hEGF,本课题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EGF的N端引入细胞穿膜肽pep-1,并在二者间添加了皮下成纤维细胞高表达的金属机制蛋白酶(MMP)酶切位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PCR技术获得EGF、pep-1基因,然后通过重叠PCR技术将MMP-2的酶切位点编码基因插入于EGF和pep-1中间,以不同策略构建了 5个大肠杆菌表达质粒,转入大肠杆菌中后经比较确定最终筛选出最适工业化生产的表达体系为携带pET22b-PME质粒的E.coli BL21-TrixB(DE3),最佳诱导条件为含2%甘油的M9培养基;温度37℃、转速220 rpm、诱导剂IPTG浓度0.1 mM、诱导时机OD600≈1.0、时间10 h。超声裂解菌体后,利用Ni亲和层析方法从菌体总蛋白中富集变性的包涵体蛋白,然后采取尿素梯度透析的方法进行复性。经Western blot检测,纯化后获得的重组目的蛋白PME完全正确。免疫荧光及MTT分析显示重组PME具有很好的跨越角质细胞Hacat的能力,并能有效的促进Balb/c 3T3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此外,本研究利用Transwell小室构建3D水平的离体模拟皮肤模型,经hEGF标准品验证该模型能够有效的模拟真实皮肤的生理学屏障作用,而本实验所构建表达的重组PME则能高效的跨越角质细胞层,并扩散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中。最后,利用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在体外对PME进行了酶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MMP-2可以对PME进行有效的切割,并且随着酶切时间的延长,酶切效率表现出一定的增强。此外,MMP-2酶切去除pep-1制备独立的hEGF的酶切条件为:在17.1μg目的蛋白中加入40 ng 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37℃酶切1 h。综上所述,本实验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效跨膜转运与透皮吸收能力、并能实现皮下靶向释放的重组hEGF,建立了其大肠杆菌表达制备工艺,将有助于大大提高hEGF在药品及化妆品中的生物利用度及功效,从而为其相关产品的品质提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冯晓颖[6](2016)在《肝素钠的精制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素钠是由分子量不同的酸性粘多糖混合而成的硫酸氨基多糖的钠盐,为白色或类白色固体粉末,在水中易溶,在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肝素钠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特效药物,除抗凝作用外,肝素钠还具有调节血脂、抗炎、抗癌、抗病毒、抗过敏等生物学功能。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肝素粗品品控指标对肝素钠精品质量指标的影响,从而制定肝素粗品的品控指标,然后以品控指标合格的肝素粗品为起始原料,对肝素钠预处理过程及肝素钠精制过程进行进一步研究,确定各个工艺步骤中的关键工艺参数。经过分析研究,建立了肝素粗品的品控指标:应为白色或类白色、灰白色或黄褐色的粉末或颗粒,颜色应均匀一致;肝素粗品的效价应≥50 IU/mg;肝素粗品比旋度应≥+40°;肝素粗品溶解后加入三氯乙酸溶液应发生沉淀或浑浊现象;肝素粗品应为猪源性粗品。通过对肝素粗品质量指标的控制,用现有生产工艺进行生产,氧化剂的用量减少了1/4,生产周期缩短了1/6,产品收率提高了10%。肝素钠预处理过程中,肝素钠的效价受溶解温度、盐解浓度、热变性时间及过氧化氢用量的影响较大,肝素钠效价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肝素粗品的最佳溶解温度为40℃;在盐解过程中盐浓度不断的升高导致肝素钠的效价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最佳盐解浓度为0.35 mol/L;热变性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肝素效价也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热变性的最佳时间为10 min;随着过氧化氢用量的不断增加,肝素钠效价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氢的最佳用量为为1%(过氧化氢体积与溶液体积比)。肝素钠精制过程包括离子交换、沉淀及干燥三部分,实验研究得出:D254型树脂吸附能力强和解吸率好,适宜作肝素钠阴离子的吸附和解吸树脂;静态吸附过程中最佳吸附参数为:NaCl浓度为1.5 mol/L、温度为45℃,pH为8.5。上样量为4倍的树脂体积,流速为2.0 BV/h时为动态吸附的最佳条件;洗脱液NaCl的浓度为4mol/L,流速为1.5 BV/h时为动态洗脱的最佳条件;肝素钠沉淀过程中的乙醇浓度分别为:一次沉淀30%,二次沉淀60%;经过烘箱烘干、喷雾干燥、冷冻干燥对比后选择产品成色和效价高且乙醇残留含量低的冷冻干燥方式作为最佳干燥方式。从溶解、过滤、氧化到树脂纯化,乙醇沉淀,直至最后干燥,整个除杂过程肝素钠生产收率提高了10%。

张晨旭[7](2015)在《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制备及其在多肽层析分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合成多肽中杂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目标物十分相似,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是目前分离纯化多肽的主要手段。本研究中,为了克服反相介质常用的硅胶填料固有问题,通过实验室前期的工作进展,采用膜乳化-悬浮聚合方法制备出粒径13.7μm,粒径分布系数Rspan为0.74,孔径为14 nm,比表面积为230 m2·g,孔隙率为65%,尺寸均一的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St)微球。1、利用制备的PSt微球,对其进行物理性质的分析和机械性能的考察,优化装柱工艺,对装柱过程中顶替液、匀浆液、装柱压力等装柱条件进行考察,制备了性能较高柱效达到10000的液相色谱柱(φ4.6×250mm)。2、利用前期制备的高效液相色谱柱考察醋酸奥曲肽8肽的分离纯化,结合质谱和核磁对分离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实现了奥曲肽从固相合成粗品中快速有效分离奥曲肽纯度由42.89%提高到99.99%,优于C18商品柱(ZORBAX SB,(?)4.6×50 mm,5μm)。3、利用前期制备的高效液相色谱柱考察艾塞那肽39肽的分离纯化,结合质谱和核磁对分离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纯度由54.86%降低到43.36%,PSt柱对艾塞那肽没有起到很好的分离效果。选择GESource30Q阴离子交换介质,分别考察三类色谱柱(分析型不锈钢柱、半制备不锈钢柱、半制备玻璃柱),其中半制备不锈钢柱回收率86.51%,分离纯度95.12%,分离效果最佳。应用以苯乙烯为骨架的离子交换剂达到了很好的分离效果,很好的说明聚苯乙烯在艾塞那肽分离纯化中可以广泛的应用。4、利用PSt色谱柱检测其他金属螯合介质在分离过程中NTA的脱落情况,衍生法最低检测限度为0.5 mg-L, HPLC法最低检测限度为1μg·L,说明聚苯乙烯介质在分析检测领域的广泛应用。

刘薇,陈庆生,龚盛昭,吴知情[8](2014)在《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人表皮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简称hEGF)的发现、来源、结构以及生物活性,介绍了hEGF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周婷婷[9](2013)在《利用红花和拟南芥油体表达表皮生长因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是一个含有53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相对分子量较小约为6.04kDa。它具有促进细胞分化、增殖等作用。因此在临床方面可以广泛应用于促进伤口愈合,治疗溃疡等,同时也可添加于化妆品中,具有刺激人体皮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等功效。利用植物系统大规模生产药用蛋白,一直是现如今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利用植物油体蛋白表达药用蛋白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简化分离纯化工艺,为大规模生产药用蛋白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利用植物油体系统(拟南芥、红花)表达EGF,按照密码子偏好性改造EGF,合成得到大肠杆菌偏好单基因EGF (cEGF)、植物偏好单基因EGF (pEGF)和植物偏好双基因EGF (pdEGF)。并将三个基因分别插入到pOBT表达载体中,连接到油体蛋白的3’端形成融合蛋白,将三个质粒分别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分别利用Floral dip法和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拟南芥和转化红花,将三个基因分别转入拟南芥和红花中。经过对三种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三种融合蛋白基因已成功转入到拟南芥中,且得到表达,转基因株系分别为cEGF4株,pEGF4株,pdEGF9株。经过Elisa检测,结果表明用基因串联和对密码子偏爱性改造的方法可以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量。由于红花生长周期长,生根率低等困难,仅有的7株转入pEGF的红花PCR验证为阳性的植株,但由于没有存活、假阳性等原因,经southern检测仅有一株pEGF基因已整合到红花基因组中。本研究为拟南芥的培养条件和红花作为受体植物表达其他外源蛋白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研究不但将EGF促进伤口愈合和红花的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和治疗跌打损伤等功效累加,而且可直接用于外伤修复。既节省了药物分离纯化的成本,同时又增加了药物的疗效。

宁昌[10](2012)在《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胸腺放射性损伤的研究》文中提出中重度以上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ARS)患者常因造血衰竭、免疫功能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脏器辐射损伤所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完善以及细胞因子的广泛应用,使放射病患者造血功能恢复成为可能;但免疫功能低下和多脏器衰竭仍然是危及这类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迁入的淋巴祖细胞在这里分化、发育成为成熟的T细胞后输出到外周淋巴组织,対机体免疫功能的维持和调节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胸腺也是对辐射高度敏感的器官,在中重度以上ARS发生时常被累及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及时修复损伤的胸腺能有效改善放射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来源于中胚层,可横向或跨胚层向多种组织分化,参与损伤组织脏器的修复;同时,MSC还能维持胸腺基质微环境,与胸腺上皮细胞协同作用,促进T细胞成熟。能否用MSC修复放射损伤的胸腺、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相关的报道不多,本实验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本实验利用60Coγ射线照射后建立的胸腺放射性损伤小鼠模型,研究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修饰的MSC対胸腺放射损伤的修复作用和机制,为中重度以上ARS的救治探索新的途径。方法1.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雄性C57小鼠骨髓MSC,并改良培养条件,体外培养、扩增、传代,待细胞传至第二代,通过细胞形态、细胞表型和成骨、成脂实验,来验证所获细胞是否为实验需要的MSC。2.通过腺病毒转染技术,用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和pAdxsi载体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转染H293细胞并扩增,构建表达EGFP的重组腺病毒(pAdxsi-EGFP),纯化后以TCID50法(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测定病毒滴度。然后将构建的重组腺病毒以0、50、150、300四种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infection,MOI)感染鉴定正确的MSC,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率,确定最佳MOI,并以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感染后MSC的增殖活性。3.以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雌性BALB/C小鼠制作胸腺放射性损伤模型。以6Gy、9Gy、12Gy三个剂量经前胸野单次照射小鼠纵膈,其余部位以10cm铅板遮蔽,剂量率为154.7cGy/min,动物距放射源80cm,照射时长分别为6Gy:257秒;9Gy:386秒;12Gy:514秒。照射后观察小鼠体重、进食水量、胸腺指数、胸腺病理、食管、气管、肺的病理、外周血像、胸腺T亚群和外周血T亚群变化,判断模型是否构建成功,并选择最佳照射剂量,然后以此剂量照射小鼠构建胸腺放射损伤模型。4.用构建的基因修饰MSC经尾静脉输注到胸腺放射性损伤模型小鼠体内,观察小鼠体重、胸腺指数、胸腺病理、外周血像、胸腺T亚群和外周血T亚群、胸腺T细胞重排删除环(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胸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ex-determining Region ofY-chromosome,Sry)的表达情况,判断MSC対胸腺放射性损伤的修复及对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结果1.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MSC在接种24小时后开始贴壁,起初形状多为小圆形及多角形,培养至第7天多数细胞伸展呈梭形并呈集落式生长,传代培养至第2代时细胞形态趋于统一,呈现为长梭形细胞束装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第二代MSC细胞表型,高表达CD105(69.01%)、CD44(95.65%),低表达CD34(0.76%)、CD45(5.37%)。成骨诱导3周后以Von Kossa染色,可见染色阳性的骨结节;成脂诱导后2周可见油红O染色的红色脂肪细胞。2.将重组穿梭载体质粒pAdxsi-EGFP用Xho I酶切后,1%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7条大小分别为14K、11.8K、3.1kb、2.66kb、2.47K、1.45K、0.6K条带,而单纯pAdxsi经Xho I酶切、电泳后仅有14kb,11.8kb,4.0kb,2.47kb,1.45kb,0.6kb6条带。然后在H293细胞中扩增、纯化后以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为2×1010pfu/ml。用构建的重组腺病毒感染MSC,感染后10小时可见绿色荧光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第7天后表达率达最高并趋于稳定,体外培养28天仍可见荧光;且感染率随MOI的增加而增加,但MOI为300时细胞形态变化较明显,表现为较多细胞变形、漂浮,提示细胞受损,MOI为150时,感染率较高,且细胞形态变化不大。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四组感染率分别为7.4%、65.7%、92.3%、94.6%。以MOI150感染MSC后,与未感染MSC相比,CCK-8法检测两者增殖活性无差异(P﹥0.05)。3.三个剂量照射组在照射后各个时间点体重均低于对照组,但6Gy照射组仅在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9Gy照射组在照后第14、21天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而12Gy照射组在照射后第14、21、28天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照射后1周内平均每日进食量和饮水量,6Gy及9Gy两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12Gy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三个剂量照射组在照后各个时间点胸腺指数均低于对照组;6Gy组在照后第14、21、28天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9Gy与12Gy照射组在照后第7、14、21、28天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其中第21、28天差异更显着(P<0.01)。病理组织学显示照射组小鼠胸腺萎缩,皮质区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出现较多细胞碎片,髓质区胸腺小体消失,细胞数量减少,尤以照射后第7天较明显,且损伤程度与放射剂量呈正相关;照射后第14天,胸腺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胸腺体积逐渐增大,但照射后28天仍未恢复正常。12Gy照射组部分小鼠食管、气管病理显示黏膜基底层细胞增多,血管充血,上皮层部分坏死脱落,固有层、黏膜下层可见炎细胞浸润;其余两组食管、气管、肺病理未出现放射损伤。三个剂量照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在照射后低于对照组,照射后第7天降到最低,其后逐步升高,但至照射后28天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在照射后各个时间点上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6Gy与9Gy两组无差异,12Gy组在照后第7天和第14天与6Gy、9Gy两组比有差异(P<0.05)。对照组胸腺CD4+CD8+细胞比例大约70%,CD4+CD8-细胞比例约为20%,CD4-CD8+细胞比例约为7%,而CD4-CD8-细胞仅占2%左右。照射后,CD4+CD8+细胞下降幅度最大,最低可降至照射前的十分之一,照射后第14天,比例逐渐恢复,但至照后28天也未恢复到照射前水平。CD4-CD8-细胞则于照后出现大幅度升高,在照射后第7天升至最高,幅度最大者接近60倍,其后逐步回落,但至照后28天也明显高于照射前水平。CD4+CD8-和CD4-CD8+细胞比例在照射后出现下降,在照射后第14天降至最低,然后逐渐回升。对照组外周血中CD3+细胞比例在40%左右,CD3+CD4+细胞比例约为30%,而CD3+CD8+细胞比例约为10%,CD4/CD8约为3.0。照射后第1天,照射组各群细胞的比例短暂升高后下降,在照射后第14天,CD3+细胞比例回升,其后再次缓慢下降;CD3+CD4+、CD3+CD8+细胞的比例和CD4/CD8的值则持续下降,但从第14天起,下降的幅度明显减小。三个照射组的胸腺和外周血T亚群变化趋势相同,但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各亚群的变化幅度增大。4.对照组和对照+MSC组在各指标上无差异(P>0.05)。照射组与照射+MSC组除了Sry检测结果外,其余各指标变化趋势一致(变化趋势见结果3),但照射+MSC组要优于照射组,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照射+MSC组与对照组也有差异。荧光病理显示输注MSC后1天胸腺出现绿色荧光,但仅在血管周围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荧光逐渐弥漫至整个组织,在第7天表达达高峰,其后逐渐减少,至35天基本消失。照射+MSC组IFN-γ、TGF-β血清含量明显增高,与照射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浓度与照射及对照组无差异。Sry检测除照射+MSC组在照射后14及28天为阳性外,其余各组均为阴性。结论1.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并改良培养条件后培养的细胞从形态、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能力三个方面鉴定,是实验所需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用构建的重组腺病毒以最佳MOI为150感染MSC后,MSC能稳定、高效表达EGFP,并且不影响细胞的增殖活性,通过腺病毒为载体导入外源基因可成功获取基因修饰的MSC。3.6Gy、9Gy、12Gy三个剂量均可引起小鼠胸腺的放射性损伤,但9Gy照射后胸腺改变较典型,且无其它脏器损伤,用此剂量单次照射小鼠纵膈可成功构建小鼠胸腺放射性损伤模型。4.用基因修饰的MSC治疗胸腺放射损伤小鼠模型,MSC可归巢至胸腺并增殖,参与胸腺的修复,减轻胸腺的辐射损伤,并能有效恢复机体受损的免疫功能,可做为治疗急性放射病的一条新途径。

二、中等纯度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分离纯化及在美容产品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等纯度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分离纯化及在美容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MEBO联合rhEGF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所需药品及材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愈合时间的比较
    2.3 治疗疗效的比较
    2.4 瘢痕及色素沉着情况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融合表达bFGF蛋白的亚麻芥油体冻干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
    1.2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1.3 冻干粉的研究
    1.4 药品的稳定性研究
    1.5 药品的安全性评价
第二章 融合表达bFGF蛋白的亚麻芥油体冻干粉的稳定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融合表达bFGF蛋白的亚麻芥油体冻干粉的安全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项目集管理在医药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相关理论概念
    1.1 项目管理
    1.2 项目集管理
    1.3 生物医药产品开发
    1.4 医药产品开发项目集管理
第2章 YR公司项目集管理现状分析
    2.1 YR公司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
        2.1.1 YR公司发展现状
        2.1.2 YR公司未来发展思路
    2.2 YR公司生物医药产品开发项目集管理现状
    2.3 YR公司生物医药产品开发项目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YR公司生物医药产品开发项目集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3章 YR公司项目集管理改革
    3.1 YR公司项目集立项管理
    3.2 YR公司项目集评估管理
    3.3 YR公司项目集实施管理
    3.4 YR公司项目集监控管理
    3.5 YR公司项目集结题管理
    3.6 YR公司项目集收益管理
第4章 YR公司项目集管理优化建议
    4.1 YR公司各个项目活动和任务的项目集化建议
    4.2 YR公司项目集化管理的支持体系建议
    4.3 YR公司项目集化过程管理程序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4)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1.1 胶原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1.2 胶原蛋白功能和应用
        1.3 胶原蛋白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2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2.1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概述
        2.2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表达技术研究进展
    3 重组类人胶原在化妆品里面的应用前景分析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
    1 实验材料及试剂
        1.1 菌株、质粒及主要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重组类人胶原基因的设计合成
        2.2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构建表达
    3 实验结果
        3.1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基因的设计、扩增与克隆
        3.2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表达发酵
    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纯化
        2.2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鉴定
    3 实验结果
        3.1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纯化
        3.2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鉴定
    4 小结
第四章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体外活性
    1 实验仪器、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MTT法细胞增殖实验
        2.2 类人胶原蛋白的细胞粘附性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细胞增殖实验
        3.2 细胞粘附性实验
    4 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动物安全性评价
    1 实验动物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2.2 皮肤刺激性实验
        2.3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急性经皮毒性实验
        3.2 皮肤刺激性实验
        3.3 皮肤变态反应实验
    4 小结
第六章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保护剂筛选
    1 实验材料
    2 保护剂的筛选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七章 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精华液的研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精华液的配方组成及步骤
        2.2 精华液的稳定性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感官指标,理化性质,微生物总数
        3.2 精华液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4 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
致谢

(5)高透膜性、皮下靶向释放型hEGF的构建及其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表皮生长因子
        1.1.1 表皮生长因子的发现与发展
        1.1.2 表皮生长因子的分布
        1.1.3 表皮生长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1.1.4 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1.1.5 表皮生长因子的应用
        1.1.6 表皮生长因子的基因工程表达
    1.2 细胞穿膜肽
        1.2.1 细胞穿膜肽的发现与发展
        1.2.2 细胞穿膜肽的种类
        1.2.3 细胞穿膜肽的结构与功能
        1.2.4 细胞穿膜肽的作用机制
        1.2.5 细胞穿膜肽的应用
    1.3 金属基质蛋白酶
        1.3.1 金属基质蛋白酶的结构与活性
        1.3.2 金属基质蛋白酶的种类
        1.3.3 金属基质蛋白酶的分布及表达量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与细胞
        2.1.2 质粒
        2.1.3 试剂
        2.1.4 仪器
        2.1.5 实验所用溶液
        2.1.6 主要培养基
    2.2 方法
        2.2.1 菌株活化与保藏
        2.2.2 质粒构建
        2.2.3 表达菌株的筛选
        2.2.4 诱导条件优化
        2.2.5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2.6 MMP-2酶切
        2.2.7 重组蛋白的活性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3.1.1 表达质粒PME的构建
        3.1.2 表达质粒P2ME、P3ME的构建
    3.2 大肠表达菌株的构建与筛选
        3.2.1 GST融合的PME、P2ME、P3ME的蛋白表达
        3.2.2 SUMO融合的PME的蛋白表达
        3.2.3 6×His融合的PME蛋白表达
    3.3 包涵体蛋白表达的诱导条件优化
        3.3.1 培养基的优化
        3.3.2 诱导时机的优化
        3.3.3 诱导剂浓度的优化
        3.3.4 诱导时间的优化
    3.4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
        3.4.1 GST融合蛋白的亲和层析分离纯化
        3.4.2 包涵体蛋白的Ni亲和层析纯化
        3.4.3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3.5 MMP-2酶切去除pep-1
    3.6 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测定
        3.6.1 重组蛋白的促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
        3.6.2 重组蛋白的穿越角质细胞转运能力分析
        3.6.3 体外模拟皮肤模型的构建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肝素钠的精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肝素简介
        1.1.1 肝素的发现
        1.1.2 肝素的结构介绍
        1.1.3 肝素的分类
        1.1.4 肝素的理化性质
    1.2 肝素的生理功能
        1.2.1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
        1.2.2 肝素的抗炎作用
        1.2.3 肝素的抗肿瘤作用
        1.2.4 肝素对SMC增殖的调节作用
        1.2.5 肝素在烧伤中的作用
    1.3 肝素的应用
        1.3.1 肝素钠的临床应用
        1.3.2 肝素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4 肝素钠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
        1.4.1 肝素粗品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1.4.2 肝素钠精品制备技术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肝素粗品质量控制指标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肝素粗品品控指标的拟定
        2.1.4 肝素粗品品控指标的建立
        2.1.5 分析方法
        2.1.6 计算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肝素粗品品控性状研究
        2.2.2 肝素粗品适当效价的研究
        2.2.3 肝素粗品适当比旋度值的研究
        2.2.4 沉淀鉴别反应研究
        2.2.5 肝素粗品来源的鉴别方法扩增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肝素钠预处理过程研究
    3.1 材料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肝素钠标准品
        3.1.4 试验方法
        3.1.5 分析方法
        3.1.6 计算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溶解温度对溶解时间及肝素钠效价的影响
        3.2.2 盐浓度对肝素钠效价的影响
        3.2.3 热变性时间对肝素钠效价的影响
        3.2.4 过氧化氢用量对肝素钠效价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肝素钠的精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精制工艺流程
        4.3.2 肝素钠的离子交换研究
        4.3.3 肝素钠的沉淀研究
        4.3.4 肝素钠的干燥方式研究
    4.4 分析方法
        4.4.1 肝素钠吸附率的测定
        4.4.2 肝素钠吸光度的测定
        4.4.3 肝素钠溶液浓度的测定
        4.4.4 肝素钠效价的测定
        4.4.5 肝素钠残留溶剂的测定
        4.4.6 肝素钠干燥失重的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树脂的筛选
        4.5.2 静态吸附试验研究
        4.5.3 动态吸附实验研究
        4.5.4 动态洗脱方法研究
        4.5.5 肝素钠沉淀研究
        4.5.6 肝素钠干燥方式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制备及其在多肽层析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肽的发展和生物活性多肽的应用
    1.2 固相多肽合成方法的发展
    1.3 蛋白质和多肽的分离方法
        1.3.1 高效液相色谱色谱
        1.3.2 等电点聚焦电泳
        1.3.3 超滤法
    1.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在多肽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1.5 膜乳化技术及发展现状
        1.5.1 膜乳化技术
        1.5.2 膜乳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6 交联型共聚微球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1.6.1 交联型共聚微球基本特性
        1.6.2 交联型共聚微球的应用
    1.7 提出课题的依据和研究思路及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思路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膜乳化法制备均一粒径可控的PSt微球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微球的制备工艺
        2.1.3 粒径均一微球的性能表征
        2.1.4 微球性能评价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微球的性能表征
        2.2.2 色谱柱的装柱条件对柱效的影响
        2.2.3 微球的机械强度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奥曲肽的分离纯化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奥曲肽标准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3.1.3 PSt柱分离奥曲肽条件优化
        3.1.4 商品化C_(18)柱分离纯化醋酸奥曲肽
        3.1.5 自制聚苯乙烯柱分离纯化醋酸奥曲肽
        3.1.6 产品的冷冻干燥处理
        3.1.7 质谱检测
        3.1.8 核磁检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标准曲线的制备与标准品浓度测定
        3.2.2 醋酸奥曲肽粗品分离条件的优化
        3.2.3 商品化C_(18)柱分离纯化醋酸奥曲肽
        3.2.4 PSt柱分离纯化醋酸奥曲肽
        3.2.5 分离效果的比较
        3.2.6 PSt纯化产品的光谱检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艾塞那肽的分离纯化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艾塞那肽标准曲线的制备
        4.1.3 PSt柱分离纯化艾塞那肽
        4.1.4 GESource30Q柱分离纯化艾塞那肽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艾塞那肽标准曲线的制备
        4.2.2 PSt柱分离纯化艾塞那肽
        4.2.3 GESource30Q柱分离纯化艾塞那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St色谱柱检测金属螯合介质在分离过程中NTA的脱落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2 NTA原料衍生与检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衍生法检测NTA
        5.2.2 直接法检测NTA最低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主要结论
    6.3 主要创新点
    6.4 主要存在的问题与继续研究内容
        6.4.1 艾塞那肽回收率与纯度的问题
        6.4.2 进样次数对柱效影响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介绍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EGF 的发现与发展
    1.1 EGF 的发现
    1.2 EGF 的发展
2hEGF 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理
    2.1 hEGF 的分子结构
    2.2 hEGF 的生物活性
    2.3 hEGF 的作用机理
3hEGF 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
4展望

(9)利用红花和拟南芥油体表达表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表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1.1 表皮生长因子的发现
        1.2 EGF的结构和功能
        1.3 表皮生长因子家族
        1.4 EGF的作用机制
        1.5 EGF的生物学活性
        1.6 表皮生长因子的应用
    第二章 植物油体表达系统的研究与进展
        2.1 植物种子中的油体和油体蛋白
        2.2 油体与目的蛋白的连接方式
        2.3 油体蛋白在植物表达系统方面的应用
        2.4 油体及油体蛋白的应用
    第三章 红花的概述
        3.1 来源与特征
        3.2 分布及应用
        3.3 红花药理作用的研究
        3.4 红花的基因工程和组织培养的研究
    第四章 拟南芥的概述
        4.1 模式植物拟南芥
        4.2 拟南芥的研究背景
        4.3 拟南芥的生理特征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拟南芥油体特异性表达EGF的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红花作为受体植物表达EGF的初步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论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胸腺放射性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鉴定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构建重组腺病毒并感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小鼠胸腺放射性损伤模型的构建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胸腺放射性损伤的研究
    第一节 基因修饰 MSC 归巢及对放射损伤胸腺组织修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基因修饰 MSC 对胸腺放射性损伤小鼠免疫功能恢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着
个人简历
致谢

四、中等纯度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分离纯化及在美容产品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MEBO联合rhEGF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倩. 延安大学, 2019(09)
  • [2]融合表达bFGF蛋白的亚麻芥油体冻干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D]. 王彬.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项目集管理在医药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王鑫杰.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5)
  • [4]重组类人胶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D]. 张卉. 暨南大学, 2017(02)
  • [5]高透膜性、皮下靶向释放型hEGF的构建及其大肠杆菌重组表达[D]. 王玥.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5)
  • [6]肝素钠的精制工艺研究[D]. 冯晓颖.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 [7]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制备及其在多肽层析分离中的应用[D]. 张晨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8]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刘薇,陈庆生,龚盛昭,吴知情.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4(01)
  • [9]利用红花和拟南芥油体表达表皮生长因子的研究[D]. 周婷婷.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胸腺放射性损伤的研究[D]. 宁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2)

标签:;  ;  ;  ;  ;  

中纯度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分离纯化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