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交通施工企业中推行TPM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弟[1](2021)在《基于精益思想的国网电力用户用电检查流程标准化研究》文中认为天津作为直辖市,承载着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公共事业服务企业的电力企业是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天津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电力企业的协同与配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用电检查工作既是电力企业经营运作管理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企业给用电客户提供服务的窗口,在保障用电客户用电安全的前提下,用电检查人员规范社会用电秩序,努力搭建电力企业与用电客户的桥梁。同时,用电检查也是电力企业的售后服务专业,对提高电力公司服务质量,促进企业经济收益、维护客户利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在目前的用电检查专业工作中存在着与其它传统专业相同的工作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等问题。为了确保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安全运行,排除电力用户的安全隐患,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加强用电检查管理水平,进行电力用户用电检查流程的标准化研究,提高用电检查工作效率、提升用电检查工作质量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对精益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提出了电力用户用电检查精益生产的分析体系,同时阐述了各种精益分析方法在分析阶段的应用。根据精益分析的结构从流程、资源配置、理念与管理三个方面,应用精益方法来分析电力用户用电检查流程中出现的浪费或不足,同时总结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将原因归类,提出每个环节可以优化的方向。研究和筛选精益工具,主要采用的Lean Six Sigma(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改善工具针对性的解决电力用户用电检查中的问题,结合企业和流程特点,详细阐述其实施方法。通过对电力用户用电检查业务的全面升级,建立了以精益生产拉动用电检查流程,以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控制各环节质量,具有精益思想,实现PDCA闭环管理,可持续改善的标准化电力用户用电检查模式。优化后的电力用户用电检查模式精益效果明显,故障处置效率、用户满意度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均有所提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曲成举[2](2020)在《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铁路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曲折的成长历程,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铁路自出现以来即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其所具有的连通疆域、活跃经济、利于军事等功能也使铁路成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载体。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间,铁路往往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被各方政治势力所窥伺,成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的交汇点,突出表现了铁路虽是一交通载运工具,但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发展紧密相关。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城市接管工作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到铁路基本功能及重要性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铁路接管工作。但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的接管铁路、接管后中共如何管理和改造整个铁路系统,是消灭官僚资本企业影响、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中共铁路接管工作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它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不同,铁路接管因其行业特色、涉及层面广泛决定了中共在接管中除了要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之外,更要确保铁路工厂、铁路附属单位等的完整,进而使广大铁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运营,为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所服务。因此,中共在铁路接管工作中遵循着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方式,对整个铁路体系进行了完整、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接收遵循的是“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具体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动员和自下而上的职工群众参与,对整个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组织机构、物资器材进行清点接收,奠定铁路尽快恢复秩序的人员、组织和物质基础。与接收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中共铁路管理工作,从整个接管过程来看,管理工作既是改造前的过渡,又是接收后的必然且贯穿始终。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因此中共在管理阶段实行了部分的制度延续政策,以保证秩序迅速走上正轨。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了铁路行业内部的线路修复、人事组织变革以及运营管理等,为广泛的铁路营运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造工作是共产党整个铁路接管的核心过程之一,改造进行的好与坏是铁路能否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标志,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改造、人事改造和制度改造,特别是在当时学习苏联先进铁路管理经验的政策下,经过改造后的铁路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依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中共铁路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历史过程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建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的基本属性,促进了新中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其他行业接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接管工作中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共铁路接管工作是成功、圆满的,且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赖世贤[3](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宋铁勇[4](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吴盛杰[5](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马程[6](2019)在《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2016年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特色小城镇”的相关政策以来,“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一直是政治家、学者和公众讨论的话题。它被寄予期望成为一种新的城镇化路径和城市病的解决方案。从那时起,全国许多“特色小城镇”被提名和认证,然而在特色塑造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不足和误区。当然,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关注了由近代知名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打造的“中国近代第一城”——江苏南通的特色小城镇的空间特征和城市形态,意在探索南通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形态类型、空间形态类型组合模式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并运用形态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提供引导。除第一章绪论以外,文章分为六个章节第二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小城镇、特色小城镇及形态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综合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空间伙伴(space mate)和建筑类型学(architectural typology)的小城镇空间形态量化研究分析方法,并建立起南通地区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体系。第三章,运用历史分析法,对张謇的“一城三镇”城镇体系和中国近代第一座棉纺织工业特色小城镇——唐闸的空间形态演变进行历时性分析。进而通过两组对比研究:○1唐闸与南通城镇体系中的其他功能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天生港镇和狼山镇的对比分析,探求不同特色发展驱动因素于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2唐闸与国际上同时期诞生的第一座花园城市莱切沃斯的对比研究,分析了霍华德和张謇的小城镇建设理念的异同以及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小城镇空间形态的作用。第四章,全面分析了南通地区小城镇的分布、规模、整体形态等,总结出历史上南通小城镇发展的不同特色发展驱动阶段以及目前的特色发展驱动因素类型,根据这些因素选取有一定人口、经济基础的小城镇作为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分析的样本,并根据其主要特色发展驱动因素的不同分为交通区位、产业市场、历史文旅三类。第五章,运用前文总结出的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量化研究分析方法对样本小城镇中的各类空间形态要素进行整理、分析及类型学统计。第六章,借鉴生物基因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梳理出形态要素、形态类型与形态类型组合模式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提出“形态键”、“形态链”等概念,建立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编码系统,并绘制南通特色小城镇形态类型地图,总结出南通不同类型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基本特征及形态类型组合模式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第七章,阐述城市设计对于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塑造的重要性,提出基于空间形态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法,根据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的特征和城市设计的设计要素,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小城镇,提出协调特色发展驱动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南通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思路。一百多年前的南通,是中外闻名的“模范县”,是近代中国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楷模,各地竞相学习的榜样。随着特色小城镇概念的提出,拥有着悠久特色小城镇发展史、良好经济环境和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南通必将再次通过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获得广泛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实际,针对特色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在空间特色塑造上面临的困难和困惑,提出科学的、有效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虽然讨论的是南通地区的小城镇,但是其研究方法和路径可以适用于更多案例。
高伯川[7](2019)在《全面预算管理在H公司实施的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国外已经推行了很多年,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尽管进程很快,但是部分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还不够科学。很多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理论认识不足导致在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基础性建设,水利工程是基础性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用重大。国家在每个五年规划中都不断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年均投资是“十一五”年均投资的2.9倍,毫无疑问“十三五”期间会更高。国家对水利工程行业的重视促进了水利工程整个行业以及企业的扩大和发展。然而水利工程企业规模扩大带来逐渐增多的管理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要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基于此,本文对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体系展开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河北省水利工程的标杆企业H公司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探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在水利工程企业的落实。首先,本文对本次研究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国内外预算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梳理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随后,本文对整理了H公司的预算管理发展历程,并考察了H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现状。之后,本文总结了H公司预算管理实施中产生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本文希望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该理论在H公司的实施现状分析和改进探讨,给同行业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盛箐[8](2019)在《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来的以投资、消费、贸易“三驾马车”拉动的方式向着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方式转变。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交通水利建设集团”)的整合重组正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实现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行业核心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交通行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如何快速适应交通产业化、立体化、智能化整体发展,以实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交通水利产业投建运营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有利于企业了解组织内外形势、明确战略定位、实现组织目标。本文紧密结合湖南省国资委对湖南省属国有资本布局大方向,在深入研究集团自身状况、外部宏观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市场情况、竞争对手及标杆企业的经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南交通水利建设集团的使命愿景、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以及全产业链运作战略,并深入研究了以运作模式、资本运作、产业组合、区域布局、多维协同和能力建设等为落脚点的六大战略重点。同时,本文基于研究的企业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时间节点,编制了一个五年规划,同时针对规划内容也设计了相关战略举措与保障措施。本文对湖南交通水利建设集团的发展战略和2016-2020年的五年中期规划进行了顶层设计、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可以为湖南交通水利建设集团发展明确发展模式、创新发展路径,对集团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宋红团[9](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认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吴志虎[10](2018)在《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施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轮南天然气处理站隶属于塔里木油田轮南作业区,是西气东输起点上的建立的第一个集油气处理、加工、储运功能的综合性油气处理站,是塔里木油田完成西气东输生产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性生产是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追求连续性生产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前提条件。随着连续性生产的进行,逐步会暴露出越来越多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各种因素,因此装置检修工作是轮南天然气处理站每年度的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本次研究对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施工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工程实例做为研究对象,对进度管理、成本控制管理、质量管理、HSE管理共计四方面开展研究与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铺垫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法,提出目前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工程施工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综上所述,灵活使用项目管理方法,了解各项目管理方法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将其应用在设备检修项目中,能够达到即定项目管理效果,从而提高设备检修项目管理水平,对于国内存在类似问题的企业,具有很好借鉴意义。
二、在交通施工企业中推行TPM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交通施工企业中推行TPM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精益思想的国网电力用户用电检查流程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精益生产 |
2.2 精益思想 |
2.2.1 精益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2.2.2 精益思想的原则 |
2.3 流程再造与优化 |
2.3.1 流程再造 |
2.3.2 流程优化 |
2.4 标准化研究 |
第三章 国网电力用户用电检查工作现状 |
3.1 国网天津电力概况 |
3.2 国网电力用户用电检查业务现状 |
3.2.1 用电检查的含义与意义 |
3.2.2 用电检查的具体工作内容 |
3.2.3 电力用户用电检查工作流程现状 |
3.2.4 电力用户用电检查工作指标现状 |
3.3 电力用户用电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基于精益思想的用电检查工作分析 |
4.1 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概述 |
4.1.1 基于精益思想的分析体系 |
4.1.2 分析思路概述 |
4.2 电力用户用电检查工作整体分析 |
4.3 电力用户用电检查流程各环节分析 |
4.3.1 设备故障接收环节 |
4.3.2 派工并到达现场环节 |
4.3.3 故障设备查找与处理环节 |
4.3.4 恢复用电与情况反馈环节 |
4.4 电力用户用电检查资源配置分析 |
4.4.1 用电检查人员分析 |
4.4.2 用电检查物资分析 |
4.4.3 用电检查信息资源分析 |
4.5 电力用户用电检查理念与管理分析 |
4.5.1 用电检查人员理念分析 |
4.5.2 用电检查管理机制分析 |
第五章 基于精益思想的用电检查工作模式优化 |
5.1 用电检查工作模式优化目标 |
5.2 优化思路及方法 |
5.3 电力用户用电检查流程优化 |
5.3.1 用电检查流程优化 |
5.3.2 用电检查指标优化 |
5.4 用电检查资源配置优化 |
5.4.1 用电检查人员组织优化 |
5.4.2 用电检查物资优化 |
5.4.3 用电检查信息资源优化 |
5.5 电力用户用电检查理念与管理优化 |
5.5.1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 |
5.5.2 基于精益思想的评价考核制度 |
5.5.3 实行标准化作业 |
5.5.4 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 |
5.6 优化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
1.3.2 选题的创新性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铁路的论述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铁路的论述 |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论述 |
2.2 苏联无产阶级铁路管理的经验积累 |
2.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铁路领导权转移 |
2.2.2 巩固和恢复铁路运输的措施 |
2.2.3 苏联早期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
2.3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
2.3.1 铁路能为军事服务 |
2.3.2 铁路能为经济服务 |
2.3.3 铁路能为社会服务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与政策 |
3.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 |
3.1.1 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
3.1.2 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背景 |
3.2 中国共产党接管官僚资本的政策 |
3.2.1 明确官僚资本界限,保护民族工商业 |
3.2.2 保证机构完整,不轻易打乱企业原有组织 |
3.2.3 稳定企业秩序,尽快恢复企业生产 |
3.2.4 延续旧的制度,慎重改造企业规则 |
3.2.5 稳定职工心态,妥善处置旧员工 |
3.3 铁路接管的具体政策 |
3.3.1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铁路营运 |
3.3.2 原封不动,先接后管 |
3.3.3 制度延续,缓步进行 |
3.3.4 依靠群众,建设铁路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接收 |
4.1 铁路接管的前期准备 |
4.1.1 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接管对象 |
4.1.2 组织准备,成立各级接管机构 |
4.1.3 思想准备,强化接管干部纪律 |
4.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机构接收 |
4.2.1 东北地区铁路系统的组织接收 |
4.2.2 大范围铁路管理局的接收 |
4.2.3 铁路附属单位的接收 |
4.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接收 |
4.3.1 管理职员的接收 |
4.3.2 技术人员的接收 |
4.3.3 普通工人的接收 |
4.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物资接收 |
4.4.1 铁路器材的接收 |
4.4.2 档案文件的接收 |
4.4.3 其他物资的接收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管理 |
5.1 过渡阶段的基本阐释 |
5.1.1 过渡阶段管理的特点 |
5.1.2 过渡阶段管理的内容 |
5.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管理 |
5.2.1 工人阶级的再界定 |
5.2.2 铁路旧人员的管理 |
5.2.3 接管人员的管理 |
5.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管理 |
5.3.1 职能机构的管理 |
5.3.2 共产党组织管理 |
5.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运营管理 |
5.4.1 铁路既有线路的修复 |
5.4.2 铁路运营管理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
6.1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改造 |
6.1.1 党组织的建立 |
6.1.2 青年团的建立 |
6.1.3 职工工会的建立 |
6.2 中共对铁路职工的改造 |
6.2.1 铁路职工的思想改造 |
6.2.2 改造与生产相结合 |
6.2.3 发动政治运动 |
6.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制度改造 |
6.3.1 推广铁路负责制 |
6.3.2 改造经济制度 |
6.3.3 改革行车制度 |
6.3.4 管理民主化建设 |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与特点 |
7.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 |
7.1.1 明确目标,以尽快恢复铁路运营为中心 |
7.1.2 政策调试,以稳定政权为首要任务 |
7.1.3 调查研究,以铁路发展规律为导向 |
7.1.4 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为基本力量 |
7.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特点 |
7.2.1 铁路接管具有跨地域性 |
7.2.2 铁路接管具有复杂性 |
7.2.3 铁路接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评价 |
8.1 圆满完成了铁路接管工作 |
8.1.1 科学分析形势,适时调整策略 |
8.1.2 全面系统布局,完成接管改造 |
8.1.3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发展铁路 |
8.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影响 |
8.2.1 确立了中共在铁路系统的领导地位 |
8.2.2 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
8.2.3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 |
8.2.4 凸显了人民主体性 |
8.3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历史局限 |
8.3.1 接管实践中的行动偏差 |
8.3.2 接管初期依靠工人阶级政策贯彻不彻底 |
8.3.3 接管人员思想状况处理不及时 |
8.3.4 铁路安全观念强调不足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时间概念界定 |
1.2.3 空间范围说明 |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难点 |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
2.4.4 天津机器局 |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
2.5.4 天津机器局 |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
4.3.1 制砖技术传播 |
4.3.2 制砖工业分布 |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
7.2 研究创新 |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
7.3 未竟之处 |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A:随文附表 |
附录B:随文附图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
引言 |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
引言 |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
引言 |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
引言 |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一、扎赉诺尔光复 |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
引言 |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
二、单位制社区 |
本章小结 |
终章 |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5)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
结语 |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参考资料 |
后记 |
(6)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小城镇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
1.1.2 小城镇的“特色”需求 |
1.1.3 小城镇对南通发展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价值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价值 |
1.3 相关概念的定义与边界 |
1.3.1 小城镇 |
1.3.2 特色小城镇 |
1.3.3 空间形态 |
1.3.4 形态类型学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相关概念研究综述及空间形态测度方法 |
2.1 小城镇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外小城镇的定义 |
2.1.2 国外小城镇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3 国内小城镇的定义 |
2.1.4 国内小城镇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5 特色小城镇的定义 |
2.1.6 特色小城镇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 形态类型学研究 |
2.2.1 建筑类型学(Architecture Typology) |
2.2.2 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 |
2.2.3 形态类型学(Typomorphology) |
2.2.4 国外形态类型学研究综述 |
2.2.5 国内形态类型学研究综述 |
2.3 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概念 |
2.3.1 特色小城镇形态要素 |
2.3.2 形态类型组合模式 |
2.3.3 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
2.4 空间形态类型要素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 |
2.4.1 街道层面 |
2.4.2 群组层面 |
2.4.3 建筑层面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
3.1 背景介绍 |
3.1.1 张謇 |
3.1.2 “中国近代第一城” |
3.2 中国近代第一座特色小城镇——唐闸镇 |
3.2.1 唐闸基本情况 |
3.2.2 特色小城镇的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
3.2.3 唐闸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
3.2.4 特色小城镇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
3.3 唐闸与南通“一城三镇”城镇体系及空间形态特色发展驱动因素研究 |
3.3.1 “一城三镇”体系的空间格局 |
3.3.2 “一城三镇”体系中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对比分析 |
3.3.3 特色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
3.4 唐闸与国外特色小城镇对比及空间形态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3.4.1 霍华德与张謇城建思想的比较 |
3.4.2 莱奇沃斯与唐闸的对比 |
3.4.3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比 |
3.5 南通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
3.5.1 符合特色小城镇核心概念的尝试 |
3.5.2 产业兴镇(实业) |
3.5.3 建设完整产业链和特色小城镇群 |
3.5.4 紧密联系农村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通小城镇空间特色发展驱动力的转变和发展 |
4.1 南通地区小城镇总体特征 |
4.1.1 地理区位 |
4.1.2 分布规律 |
4.1.3 集聚程度 |
4.1.4 镇域形态 |
4.1.5 镇区规模 |
4.1.6 形状指数 |
4.2 南通小城镇形成与不同特色发展驱动阶段 |
4.2.1 盐业特色发展驱动城镇发展阶段 |
4.2.2 棉纱工业特色发展驱动城镇发展阶段 |
4.2.3 垦牧运动特色发展驱动城镇发展阶段 |
4.3 当前南通特色小城镇的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
4.3.1 交通区位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
4.3.2 产业市场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
4.3.3 历史文旅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
4.4 南通特色小城镇样本的选择 |
4.3.1 特色小城镇选择和分类原则 |
4.3.2 交通区位型小城镇 |
4.3.3 产业市场型小城镇 |
4.3.4 历史文旅型小城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类型量化分析 |
5.1 形态要素量化分析统计 |
5.1.1 长江镇(沿长江港口) |
5.1.2 平潮镇(高铁新城) |
5.1.3 白蒲镇(高速公路通勤) |
5.1.4 三星镇(叠石桥家纺城——家纺小镇) |
5.1.5 吕四港镇(特色渔业——仙渔小镇) |
5.1.6 石港镇(特色农业——渔湾小镇) |
5.1.7 栟茶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六批) |
5.1.8 余东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四批) |
5.1.9 余西村(二甲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 |
5.2 特色小城镇形态要素类型整理 |
5.2.1 基础数据 |
5.2.2 街道结构类型 |
5.2.3 群组肌理类型 |
5.2.4 建筑界面类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组合模式研究 |
6.1 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类型组合模式与生物基因 |
6.1.1 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形态层级)——碱基 |
6.1.2 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类型编码)——脱氧核苷酸 |
6.1.3 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组合模式(形态类型地图)——DNA |
6.1.4 形态类型与形态类型组合模式 |
6.2 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组合模式及结构统计分析 |
6.2.1 形态地图和形态链结构 |
6.2.2 南通特色小城镇主要形态类型空间占比统计 |
6.2.3 南通特色小城镇形态键统计 |
6.3 不同类型特色小城镇的形态类型组合模式分析 |
6.3.1 交通区位型特色小城镇 |
6.3.2 产业市场型特色小城镇 |
6.3.3 历史文旅型特色小城镇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基于空间形态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引导 |
7.1 基于形态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理论 |
7.1.1 城市设计对于特色小城镇的意义 |
7.1.2 特色小城镇的城市设计 |
7.1.3 基于空间形态类型的城市设计方法 |
7.2 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表征 |
7.2.1 尺度小 |
7.2.2 密度低 |
7.2.3 高度矮 |
7.2.4 功能混合 |
7.2.5 不稳定 |
7.2.6 生态宜居 |
7.3 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要素 |
7.3.1 街道系统 |
7.3.2 建筑群组 |
7.3.3 城镇界面 |
7.4 协调特色发展驱动因素与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城市设计 |
7.4.1 交通区位型 |
7.4.2 产业市场型 |
7.4.3 历史文旅型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后记 |
(7)全面预算管理在H公司实施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理论 |
2.1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
2.1.1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成部分 |
2.1.3 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特点 |
2.2 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
2.3 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 |
2.3.1 权变理论 |
2.3.2 激励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2.3.4 控制理论 |
2.4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
2.4.1 预算编制 |
2.4.2 预算执行与控制 |
2.4.3 预算分析 |
2.4.4 预算调整 |
2.4.5 预算考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
3.1 H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
3.1.1 H公司简介 |
3.1.2 选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3.1.3 H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项目背景 |
3.1.4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编制 |
3.1.5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控制 |
3.1.6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 |
3.1.7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调整 |
3.1.8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 |
3.2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 |
3.2.1 人员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
3.2.2 全面预算编制和落实方面不科学 |
3.2.3 制度保障方面不到位 |
3.3 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人员管理方面 |
3.3.2 全面预算编制和落实方面 |
3.3.3 制度保障方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解决H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
4.1 人员管理方面 |
4.1.1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
4.1.2 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 |
4.1.3 将全员参与和激励考核制度相结合 |
4.2 全面预算编制和落实方面 |
4.2.1 选择合适的预算管理模式 |
4.2.2 规范预算编制和审批流程 |
4.2.3 强化预算管理资金控制 |
4.3 制度保障方面 |
4.3.1 建立预算信息化制度 |
4.3.2 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
4.3.3 完善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制 |
4.3.4 建立预算管理监督体系 |
4.3.5 建立项目预算指标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8)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环境分析 |
2.1 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
2.1.1 各企业基本情况 |
2.1.2 整合后湖南交通水利建设集团现状 |
2.2 外部环境分析 |
2.2.1 政策环境分析 |
2.2.2 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环境分析 |
2.2.4 技术环境分析 |
2.2.5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2.6 国内市场情况分析 |
2.2.7 竞争企业分析 |
2.3 内部环境分析 |
2.3.1 公司资源分析 |
2.3.2 公司能力分析 |
2.4 公司的SWOT分析 |
2.4.1 优势分析 |
2.4.2 劣势分析 |
2.4.3 机遇分析 |
2.4.4 挑战分析 |
2.4.5 公司的SWOT组合分析与战略取向 |
第3章 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3.1 公司使命与战略定位 |
3.1.1 指导思想 |
3.1.2 基本原则 |
3.1.3 公司使命 |
3.1.4 战略定位 |
3.1.5 总体发展战略 |
3.2 公司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 |
3.2.1 战略目标 |
3.2.2 战略步骤 |
3.3 公司战略重点 |
3.3.1 运作模式 |
3.3.2 资本运作 |
3.3.3 产业组合 |
3.3.4 区域布局 |
3.3.5 多维协同 |
3.3.6 能力建设 |
第4章 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4.1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步骤及实施障碍分析 |
4.1.1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步骤 |
4.1.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障碍 |
4.1.3 公司发展战略障碍解决措施 |
4.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预期效果评价与反馈 |
4.2.1 公司战略实施预期效果评价 |
4.2.2 公司战略实施预期效果反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
3.1.1 国际局势 |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
3.1.4 工业布局调整 |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
8.1 历史沿革 |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
8.2 公司基本状况 |
8.2.1 总体人员状况 |
8.2.2 产品基本情况 |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
8.3.2 地区发展责任 |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施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设备检修项目管理现状 |
1.3.2 国内现代设备管理的新趋势 |
1.3.3 国外设备大修项目管理概状 |
1.3.4 我国设备大修项目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概况 |
2.1 工程介绍 |
2.2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管理现状介绍 |
2.2.1 装置检维修的基本管理过程的分析 |
2.2.2 检修方式 |
2.2.3 装置检修项目管理方法 |
2.3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
2.4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章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的进度管理 |
3.1 项目进度管理流程分析 |
3.2 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计划阶段存在问题 |
3.2.2 实施阶段存在问题 |
3.3 进度管理优化 |
3.3.1 项目计划阶段的优化 |
3.3.2 项目施工阶段的优化 |
第4章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的成本管理 |
4.1 装置检修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原则 |
4.2 轮南天然气装置检修成本管理分析 |
4.2.1 造成装置检修成本增加的原因分析 |
4.2.2 装置检修成本浪费的原因分析 |
4.2.3 装置检修成本优化措施 |
第5章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的质量管理 |
5.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
5.2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质量管理存在几点问题 |
5.2.1 质量目标明显缺乏足够的明确性以及科学性 |
5.2.2 人员质量管理明显较为缺乏,随处可见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
5.2.3 准备工作缺乏足够的细致性以及针对性 |
5.3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优化质量管理实施的办法 |
5.3.1 从根本上强化质量方针以及质量目标建设 |
5.3.2 促使质量管理机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及健全 |
5.3.3 从根本上强化质量保证措施 |
5.3.4 使质量计划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
5.3.5 从根本上强调工程质量验收的环节 |
5.3.6 质量管理实施从最基本的工序做起 |
第6章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的HSE管理 |
6.1 HSE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
6.2 天然气装置检修HSE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
6.2.1 装置检修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6.2.2 装置检修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6.2.3 装置检修项目风险管理对策措施 |
6.3 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HSE体系优化分析 |
6.3.1 建立HSE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
6.3.2 装置检修安全风险量分析 |
6.3.3 装置检修项目风险事故处理方法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在交通施工企业中推行TPM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精益思想的国网电力用户用电检查流程标准化研究[D]. 杨晓弟.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D]. 曲成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4]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6]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研究[D]. 马程. 东南大学, 2019(02)
- [7]全面预算管理在H公司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 高伯川.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8]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盛箐. 湖南大学, 2019(07)
- [9]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10]轮南天然气处理装置检修项目施工管理研究[D]. 吴志虎.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