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你们和我们(论文文献综述)
岳雪[1](2021)在《“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2000-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内外学界,普京政治话语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级”话题。普京自2000年上任至今走过了20年的执政历程,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政治话语历经20年的动态发展建构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普京政治话语”,借助各种语言手段和话语实践呈现领导人政治文化观念的输出与传递。政治文化观念是政治语言学框架下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基于文化观念理论衍生而出并应用于政治语言学之中。政治文化观念根植于政治话语当中,通过挖掘其中的社会实践应用揭示出语言背后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政治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历时时期展现出政治文化观念的动态演化,每个政治文化观念之间不是孤立的,是彼此紧密相连的整体。政治文化观念是在政治与语言的博弈中形成,政治文化观念作为政治话语的系统构成,其总和构成政治语言世界图景,任何一个政治文化观念都是政治语言世界图景的片段写照。政治文化观念贯穿于政治交际主体、政治话语实践和政治语言世界图景这一动态的主体对话关系之中。从政治语言学视角出发,各国领导人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问题是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热点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普京政治话语对内宣传政治理念,对外表明国家立场,对其政治文化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掌握俄罗斯国家政策和理解俄罗斯政治赖以生存的社会实践,对我国政治话语建构以及政治文化观念传递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政治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研究理论为基础,以2000-2020年期间俄罗斯总统国情咨文和普京“直播连线”政治话语为例,借助语料库等研究方法,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对普京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剖析。本文三个研究问题之间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具体如下:1.在微观层面上,普京政治话语借助何种语言表达手段实现政治文化观念的呈现与传递?政治文化观念具有怎样的主题分类?2.在宏观层面上,普京政治话语实践中体现的政治文化观念有何特征?其深层释义具有何种动态演化?最终生成怎样的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其意义建构如何?3.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何种政治现实,传递何种价值观?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背后体现出怎样的权力与意识形态演化?为解决本文研究问题,我们根据文化观念理论、费尔克劳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及政治语言学研究方法建立本研究分析框架,分别从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普京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进行描写性与解释性的演化研究,具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微观层面的文本分析维度,政治文化观念具有动态性,每一历时阶段都展示出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属性,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趋势,不同主题分类的政治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历时时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分析得出结论:国家治理的分期与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的分期存在潜在的联系,受到政治文化观念的内在驱动,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历时演化经历了从初步到成熟,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内而外-内外并重-由外而内动态“回归”的历时发展轨迹。普京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研究载体分为语言载体和言语载体,其中语言载体从不变性与可变性入手,主要包括旧的政治文化观念词淡出,旧的政治文化观念词新用以及政治文化观念新词的产生和年度政治词汇的使用。言语载体从言语化分析入手,主要表现为政治交际方面的研究。此外本研究发现,普京政治话语借助政治文化观念的周期变化、文化因素和语义元素三方面的语言表征类型实现政治文化观念的动态呈现。第二、在宏观层面的话语实践维度,通过语料库的话语实践分析,本研究发现,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话语实践特征主要体现为空间性、过程性、恒定性、普遍性、发展性与动态性,具体呈现为心理、属性、状态、行为、目标、范围、时间、空间以及方式等方面。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深层释义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强国主义”展开,重点论述核心政治文化观念“强国主义”的动态演化。政治文化观念研究的核心在于人,主要探讨人-语言-政治世界的主体间对话关系,而从政治交际的角度则体现为发话人、政治文本/政治话语、受话人之间的主体间对话关系。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观念、政治话语与意义是三维互动的共变关系,呈现为不同时期执政理念的变迁。政治文化观念与政治话语不是简单的映现关系,而是一种实现意义的互动关系。政治文化观念作为政治话语的系统构成,并以政治话语为载体经历由深层到表层、由潜在到显现、由不可见到可见,由非言语化到言语化的动态过程:政治文化观念——政治话语或政治文本(内部言语——外化——外部言语——观念词载体)——政治语言世界图景。第三、在社会实践维度上,明晰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反映出的执政理念变迁以及权力与意识形态演化。研究发现:政治文化观念动态演化经历了从萌芽到深入再到巅峰最后转向回归的动态发展轨迹,呈现为“形成崛起”时期——“稳定发展”时期——“普京思想延续”时期——“缓慢发展”时期——“保守回归”时期,具体表现为政治文化观念“强国”——“民生”——“民族价值观”——“普京主义时期”的继承与延续——“梅普思维”时期的新发展与新举措——“爱国团结”——“发展”——“保守”的转变,同时也印证了政治文化观念主题分类在具体政治话语中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的政策启示和借鉴。
罗小璐[2](2021)在《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中重要部分之一,影响着幼儿对物质世界数、量、形的感知和理解。教师提问作为集体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师幼、幼幼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线,并结合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与成都市D幼儿园D3班的L老师合作,在D3班开展了两个月的行动研究。首先,研究者对带过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带过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师在提问认识和实施上的情况;然后,观察合作教师两次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并分析总结其提问行为;其次,以访谈法和观察法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起点,研究者与L老师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新计划”的行动循环中探索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案;最后,通过合作教师在行动前后提问行为的变化、研究者与合作教师的反思等方式探究行动研究对合作教师和幼儿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有效提问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其中清晰性和层次性是有效提问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启发性和延展性是有效提问重要特征;实用性、反馈性、趣味性和示范性是有效提问价值体现的推手;规范性是有效提问的语言保障。基于有效提问,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活动设计预设提问框架、提炼和把握关键提问,把教学内容、目标和幼儿经验作为提问预设的依据;第二,活动实施中注重对提问对象、提问候答时间以及提问反馈的把握;第三,对提问的反思能够迅速提升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基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结论,研究者从幼儿园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教育建议。幼儿园层面上,幼儿园要加强对教师PCK的培训和提问技能园本研修;教师层面上,教师需树立正确的提问观、重视对提问能力的自我提升和关注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提问的影响。
顾甜甜[3](2021)在《小学教师惩戒行为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惩戒是不可避免与不可或缺的。但网络上教师“不敢惩戒”、“弃用惩戒”、“滥用惩戒”的热议,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与思考:小学教师如何看待和实施教育惩戒呢?教师惩戒方式的生成与运用遵循的实践逻辑是什么?教师惩戒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帮助小学教师有效实施教育惩戒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笔者决定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本文将从四部分内容展开对S小学两位教师惩戒行为的个案研究,绪论部分对教师惩戒行为进行了文献查阅与梳理的基础研究。第二部分两位案主教育惩戒行为的现实样态主要从S小学基本情况介绍、两位案主基本情况介绍及其教育惩戒行为的概貌三个方面展开。其中,两位案主教育惩戒行为的概貌主要从言语批评、惩戒方式的类型、惩戒对象、惩戒行为的关键要素、对惩戒实践经验总结五个方面展现了两位老师教育惩戒行为的现实样态。第三部分采用了个案研究法,以S小学六年级的两名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对两位案主进行了深入的追踪了解,目的在于从教师惩戒“被还原了的”出发点——鲜活的教学情境,去了解其惩戒行为。最后,发现两位案主都没有“弃用惩戒”,但却存在不敢弃用惩戒与不愿弃用惩戒的差异。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反思。研究结论有四点:两位教师惩戒方式的生成具有触“境”生“式”的特点;惩戒永远是教育的手段,也永远是教育的艺术;教师自身关于惩戒的实践性知识在惩戒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规制教师惩戒行为时应尊重教师的专业选择。
王智颖[4](2021)在《抖音中牧民网红呈现的牧区与城市的文化互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短视频已变成为人们生活信息彼此交互共享的一种方式,也成为了游牧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聚集地。本文以进城返乡的网红牧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短视频中牧民们发布的作品及与城市人的互动为研究样本,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短视频平台中的城市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互动。笔者通过对进城返乡牧民发布作品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网红牧民采用城市化的潮流形式对游牧文化进行包装,以城市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借助符号学理论对短视频中呈现的游牧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度探讨,将城市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形态进行了比较,发现城市文化的精确高效、游牧文化的贴近自然,两种文化在长期的互动交流中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之势。运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游牧文化与城市文化在虚拟空间及现实空间中的互动过程进行了呈现并对其产生互动的原因及互动的意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释。城市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互动延伸至线下的真实空间,这是短视频平台助力两种文化深度融合互动发挥的巨大作用。对网红牧民账号及官方媒介的互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金春花[5](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指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黎娟杏[6](2021)在《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在广西民族地区,许多幼儿处在双语或多语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接收着非平衡的双语或多语的输入,为了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国家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在多元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如何开发利用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幼儿园课程资源是幼儿园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对幼儿语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对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切入点进行探讨。本研究选取广西民族地区的南宁市横县及其校椅镇、来宾市武宣县及其二塘镇、贵港市港北区及其中里乡的11所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对每所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在开发利用语言课程资源时的具体做法进行观察与记录。运用《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课程增订本)》(ECERS-E)、《早期学习环境质量量表》(MELE)和《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系统》(PQA)测查广西民族地区的11所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的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运用访谈法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随机访谈和结构性访谈,了解幼儿教师对语言课程资源的认识、幼儿教师选择语言课程资源的依据和开发利用语言课程资源时遇到的困难。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从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这四个方面分析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发现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幼儿园设置阅读区,但投放的图书数量不足;第二,提供大型基础设施,但基础设施设备的种类单一;第三,师幼互动情况良好,但教师的教学支持能力不高;第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但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园的观察以及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访谈,深入了解和剖析,总结出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问题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第一,政府资金支持与保障;第二,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第三,幼儿教师专业素养。针对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改善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第一,保障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增加图书的投放数量;第二,完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设备,创设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第三,强化教师语言课程资源的意识,提升开发利用的专业素养。
方黎黎[7](2021)在《李朝后期六种汉语会话教科书趋向动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李朝时代后期的六种汉语会话教科书(《华音启蒙谚解》《你呢贵姓》《骑着一匹》《中华正音》《华音撮要》《关话略抄》)为研究材料,管窥域外汉语资料中趋向动词使用情况。通过描写梳理分析,以深化趋向动词阶段性、地域性发展的认知。本论文首先选取收集李朝后期汉语会话教科书中趋向动词例句并建库;而后根据它们在句子中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内容,从趋向动词单独使用以及作补语的情况出发,着重分析趋向动词在句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再将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趋向动词进行纵向比较,试图从一个侧面探索趋向动词的发展情况。绪论部分主要对以往研究学者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所运用的材料及主要方法。本论部分为全篇论文的第一章至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一章主要是趋向动词的概况,包括趋向动词的范围及分类、趋向动词的性质界定及判断标准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全面检索语料中的趋向动词,加以归纳、整理并进行分类。第二、三章按照分类对简单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力求在域外汉语资料中寻求趋向动词用法上的特殊性。第四章将李朝后期汉语会话教科书中的趋向动词和现代汉语趋向动词进行对比,找出用法上的异同,旨对整个趋向动词的发展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材料线索和帮助。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次研究的结论以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加以展望。
杨云和[8](2021)在《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提出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在小学科学的教育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时,其学习停留在表面上的“体验”层面以及对小组的集体评价不太满意,从而引起笔者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为了改变这种课堂现象,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笔者结合理论依据和自身的经验,尝试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学生在以“表现性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本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情况分析。从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到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校园“自制小车竞速”科技项目进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以小组调查法为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的教学设计,在科学社团课堂上进行实践。第二阶段,基于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反馈,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任务单以及小组讨论记录单等资料进行表现性评价量表的开发,融合了四年级科学教材《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并在四年级常规科学课堂上再次实施教学。第三阶段,以课后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自制小车竞远”活动项目,在指导学生制作小车的过程中,再次将表现性评价量表进行实施,深入研究2~4人的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教学记录。通过对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从学生的基本情况中进行考虑,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2)表现性评价可以融入到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项目作品五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整体教学效果较好。(3)学生自评略高于其他四种评价,且与组内学生互评、小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相关性显着。(4)不同评价主体对量表标准的理解较一致,但对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学生自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1)学生对自身持较高满意度,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需要加强。(2)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小组互评的相关性不显着,同伴评价作为学生自评的依据视情况而定。(3)教师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身的教学实施经验和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1)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议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2)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可以从表现性任务与评分量表的开发与实施入手。(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建议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许春燕[9](2021)在《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承诺类言语行为是指言语交际主体单方或双方约定未来做某事。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类别,它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承诺类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承诺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是承诺主体经过层层选择,最终确定某一具体话语形式表达承诺意图的过程。说话人选择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既有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又有语言外部因素的调节,选择过程的条件即承诺话语形式的实现机制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全文由5个章节和一个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立场、研究思路、研究问题、语料来源和研究价值。有关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交际的研究,目前研究者们主要从形式立场出发,不同程度地解释了承诺言语行为,但缺陷也很明显,形式立场的研究很难揭示出这些形式是如何实现的。本文从语言的功能立场出发,将完成承诺的表达视为一种承诺言语行为,在承诺言语行为的框架下阐释汉语承诺言语行为的整体,探讨承诺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中,承诺话语的实现机制。第2章明确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内涵、特征和结构。承诺类言语行为与其他类别的言语行为界限明晰,特征明显。它的底层结构存在于一切表达承诺意图的话语形式之中。根据交际经验,承诺类言语行为结构共有四个构成要素,即承诺主体、承诺意图(包括承诺意向和承诺事项)、承诺形式和语境。这些要素无论是否出现在话语形式之中,它们都始终作为结构要素存在。第3章阐述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征。在语言层面,词表征了语义范畴,是具有指称功能的最基本的符号单位。承诺言语行为结构的要素中,只有承诺意向能够在语言层面表征出来。能够表征承诺意向的主要是承诺言语行为动词、部分表达说话人意愿的词语,以及某些习惯表达。第4章讨论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形式。交际中表达承诺交际意图的话语形式多种多样,我们首先通过排列组合的方法,归纳出可能存在的64种表达承诺交际意图的语义序列;然后根据语言经验和语料整理出现代汉语中存在的语义序列,共23种;再次,从承诺类言语行为整体角度和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角度,讨论了各自具体的话语形式,为进一步讨论承诺话语形式的实现机制奠定基础。第5章探讨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实现条件。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就是说话人进行三个阶段选择的过程,首先,承诺主体确定哪些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实现为具体的话语形式;其次,将选定的语义结构和语言符号实现为具体的话语形式;再次,将非线性的结构要素进行线性排列。本章重点讨论选择的条件,即承诺话语形式的实现机制。结语部分梳理并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第一,概括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特征;第二,明确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结构;第三,区分了承诺的语言表征和话语形式;第四,探索并总结了承诺话语的实现机制。同时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构想,第一,语料的进一步分析与整理。表达承诺的话语形式极其丰富,话语中表达承诺类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形式多种多样,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具体实现形式的提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承诺事项部分,还可能存在更多表达承诺事项的话语形式类型,需进一步归纳总结;第二,承诺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中,承诺主体依据极为复杂的条件进行层层选择,本文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条件。这些条件对具体话语形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思考方向,但仍需进一步系统化;第三,本文在语言层面和话语层面讨论承诺交际意图实现过程中,缺少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如英语)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考察现代汉语表达承诺意图的话语形式特征。这都有待于日后会继续整理发掘更多汉语表达承诺意图的话语形式的特征。
余云露[10](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二、2002,你们和我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你们和我们(论文提纲范文)
(1)“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200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理论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理论依据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用价值 |
1.3.3 研究发展趋势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政治话语研究 |
2.1.1 政治话语界定 |
2.1.2 政治话语的研究及应用 |
2.2 普京政治话语研究 |
2.2.1 普京政治话语界定及其特征 |
2.2.2 普京政治话语的研究及应用 |
2.3 政治文化观念研究 |
2.3.1 政治文化观念界定 |
2.3.2 政治文化观念分类标准 |
2.3.3 政治文化观念的研究及应用 |
2.4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研究 |
2.4.1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界定 |
2.4.2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政治文化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基于语言文化学的文化观念理论 |
3.1.2 基于政治语言学的政治文化观念理论 |
3.2 政治文化观念研究的具体路径 |
3.2.1 批评话语分析 |
3.2.2 历时观念分析 |
3.2.3 基于语料库分析的政治文化观念动态呈现 |
3.3 政治文化观念动态分析模式 |
3.3.1 主体间对话关系:阐释 |
3.3.2 言语化过程:建构 |
3.3.3 政治语言世界图景:解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分析框架 |
4.3 研究方法 |
4.4 普京政治话语语料库 |
4.4.1 语料的描述 |
4.4.2 语料库分析工具 |
4.4.3 语料预处理方法 |
4.4.4 语料库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文本分析 |
5.1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主题分类 |
5.1.1 政治文化观念——政治类 |
5.1.2 政治文化观念——经济类 |
5.1.3 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类 |
5.1.4 政治文化观念——民族类 |
5.1.5 政治文化观念——军事类 |
5.1.6 政治文化观念——文化类 |
5.2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载体 |
5.2.1 语言载体:不变性与可变性 |
5.2.2 言语载体:言语化分析 |
5.3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语言表征类型 |
5.3.1 政治文化观念周期变化 |
5.3.2 政治文化观念文化因素 |
5.3.3 政治文化观念语义元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话语实践分析 |
6.1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话语实践特征 |
6.1.1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00-2004) |
6.1.2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04-2008) |
6.1.3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08-2012) |
6.1.4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12-2018) |
6.1.5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18-2020) |
6.2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深层释义 |
6.2.1 政治文化观念“爱国主义”(патриотизм)深层释义 |
6.2.2 政治文化观念“民族主义”(национализм)深层释义 |
6.2.3 政治文化观念“强国主义”(державничество)深层释义 |
6.3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的意义建构 |
6.3.1 意义建构功能 |
6.3.2 对话关系实践的意义互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社会实践分析 |
7.1 执政理念变迁 |
7.1.1 形成和崛起时期(2000-2004) |
7.1.2 稳定发展时期(2004-2008) |
7.1.3 普京思想延续时期(2008-2012) |
7.1.4 缓慢发展时期(2012-2018) |
7.1.5 保守回归时期(2018-2020) |
7.2 权力与意识形态演化 |
7.2.1 执政理念对比 |
7.2.2 社会民意调查 |
7.2.3 内在文化因素 |
7.3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的政策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结论 |
8.2 本研究的启示 |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2)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教师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行为 |
1.1.2 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诸多问题 |
1.1.3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有效提问迫在眉睫 |
1.2 概念界定 |
1.2.1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
1.2.2 提问 |
1.2.3 有效提问 |
1.3 文献综述 |
1.3.1 教师提问的相关研究 |
1.3.2 教师有效提问相关研究 |
1.3.3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
1.3.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1 幼儿园的选择 |
2.1.2 合作教师和班级的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访谈法 |
2.2.2 观察法 |
2.2.3 行动研究法 |
2.3 研究工具 |
2.3.1 大班教师访谈提纲 |
2.3.2 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观察表 |
2.4 研究资料获取与处理 |
2.4.1 研究资料的获取 |
2.4.2 研究资料的处理 |
2.5 研究过程 |
3 实施过程及结果呈现 |
3.1 前期调查结果 |
3.1.1 访谈调查结果 |
3.1.2 对合作教师两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视频分析结果 |
3.2 研究起点 |
3.2.1 初始问题定位 |
3.2.2 有效提问的行动特征预设 |
3.3 行动研究实施过程 |
3.3.1 第一轮行动 |
3.3.2 第二轮行动 |
3.4 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行动结果分析 |
3.4.1 合作教师提问前后对比分析 |
3.4.2 行动实施对合作教师和幼儿的影响 |
3.4.3 研究者的收获 |
4 研究结论 |
4.1 有效提问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 |
4.1.1 清晰性和层次性:有效提问的首要前提和基础 |
4.1.2 启发性和延展性:有效提问的重要特征 |
4.1.3 实用性、反馈性、趣味性和示范性:有效提问价值体现的推手 |
4.1.4 规范性:有效提问的语言保障 |
4.2 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重视问题预设、把握问题实施环节、积极进行提问反思 |
4.2.1 针对活动设计预设提问框架、提炼和把握关键提问 |
4.2.2 活动实施中注重对提问对象、提问候答时间以及提问反馈的把握 |
4.2.3 对提问的反思能够迅速提升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1.1 对提问价值的再思考:教师有效提问实践价值的凸显 |
5.1.2 有效提问的基础:教师学科领域知识的发展与成熟 |
5.1.3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类型上的取向: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的结合 |
5.1.4 集体教学活动之外的提问:有效提问可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
5.2 建议 |
5.2.1 幼儿园层面:加强对教师PCK的培训和提问技能园本研修 |
5.2.2 教师层面:重视与提问实施相关能力的提升 |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1 研究的局限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教师惩戒行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1.教师惩戒在教学实践中是不可避免与不可或缺的 |
2.影响教师惩戒行为的主体性因素是极为复杂多样的 |
3.个案研究的缺乏难以揭示教师惩戒行为的复杂性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教育惩戒概念的研究 |
2.关于教师惩戒概念和方式的研究 |
3.关于教师惩戒意义的研究 |
4.关于教师惩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5.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总结 |
(三)概念界定 |
1.教师惩戒行为 |
2.个案研究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过程 |
4.研究的可靠性与研究伦理 |
二、两位案主教育惩戒行为的现实样态 |
(一)走进S小学 |
(二)两位案主的基本情况 |
1.R老师的基本情况介绍 |
2.Z老师的基本情况介绍 |
(三)两位案主教育惩戒行为的概貌 |
1.惩戒措施:均以一般教育惩戒为主 |
2.惩戒方式:均以“纯言语批评”为主 |
3.惩戒对象:均以学生个体失范行为为主 |
4.对教师惩戒行为关键要素的分析 |
5.对教师惩戒实践经验的总结 |
三、两位案主教育惩戒行为的案例剖析 |
(一)R老师教育惩戒行为的呈现与解读 |
1.纯言语惩戒方式:以“问答式”言语批评为主 |
2.教育惩戒方式生成与运用的实践逻辑分析 |
3.教育惩戒核心实践经验的分享 |
(二)Z老师教育惩戒行为的呈现与解读 |
1.纯言语惩戒方式:以“独言式”言语批评为主 |
2.教育惩戒方式生成与运用的实践逻辑分析 |
3.教育惩戒核心实践经验的分享 |
(三)小结 |
1.R老师不愿“弃用惩戒” |
2.Z老师不敢“弃用惩戒” |
四、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1.教师惩戒方式的生成具有触“境”生“式”的特点 |
2.惩戒永远是教育的手段,也永远是教育的艺术 |
3.教师自身关于惩戒的实践性知识在惩戒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4.规制教师惩戒行为时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选择 |
(二)研究反思 |
1.研究局限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抖音中牧民网红呈现的牧区与城市的文化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抖音平台中网红牧民的媒介呈现 |
(一)研究设计 |
(二)内容分析 |
1.头像分析:身份认知的媒介图示 |
2.主题分析:凭借媒介技术展示游牧日常 |
3.内容分析:城市科技融入牧民生活 |
二、短视频中游牧文化符号分析 |
(一)物象符号分析:蒙古包的意义从居住转向文化象征 |
(二)行为符号分析:游牧文化通过商业化与城市融合 |
(三)语言符号分析:国家通用语言与文化融合 |
三、短视频中游牧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鉴融通 |
(一)熟皮子梗的文化交流 |
(二)时间观念的文化交融 |
(三)原生态放养骆驼的文化融合 |
(四)城市现代科技与牧区传统文化的融通 |
(五)水资源利用观念的互融 |
四、文化互动转移:“线上”聚合向现实交往延伸 |
(一)虚拟空间的文化汇合 |
1.网红牧民背后的粉丝画像——以“牧民达西”为例 |
2.线上互动触发: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直播 |
3.线上交流:国家通用语言的承载性 |
(二)线上短视频影响下的现实空间文化互动 |
1.融入城市的游牧文化——西贝那达慕·草原美食节 |
2.城市人走进草原——恩克粉丝亲身体验游牧文化 |
五、融通城市文化:网红牧民短视频影响力超越官方媒介 |
(一)网红牧民对城市文化的吸收与融入 |
(二)官方媒介对游牧文化融合的回应有待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6)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源于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
(二)源于对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思考 |
(三)源于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 |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 |
(三)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 |
(四)广西民族地区幼儿语言特点的相关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广西民族地区 |
(二)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 |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五)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第1章 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
一、文字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图书的投放和使用 |
(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
二、实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设施设备的投放和使用 |
(二)区角材料的投放和使用 |
三、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语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
(二)师幼互动的状况 |
四、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 |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 |
第2章 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一、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幼儿园设置阅读区,但投放的图书数量不足 |
(二)提供大型基础设施,但基础设施设备的种类单一 |
(三)师幼互动情况良好,但教师的教学支持能力不高 |
(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但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 |
二、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问题存在的影响因素 |
(一)政府资金支持与保障 |
(二)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
(三)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
第3章 改善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
一、保障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增加图书的投放数量 |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与支持,设置评价管理制度 |
(二)提供充足的图书,完善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 |
二、完善幼儿园的基础设施设备,创设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 |
(一)增加基础设备的种类,建立语言课程资源库 |
(二)布置丰富的文字环境,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
三、强化教师语言课程资源的意识,提升开发利用的专业素养 |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语言课程资源观 |
(二)开展专业培训,提高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与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7)李朝后期六种汉语会话教科书趋向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对象、范围与材料 |
(四)研究方法 |
一、趋向动词概况 |
(一)趋向动词的产生年代 |
(二)李朝后期汉语会话教科书中的趋向动词 |
(三)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 |
二、李朝后期汉语会话教科书中简单趋向动词分析 |
(一)作谓语的情况 |
(二)作趋向补语的情况 |
三、李朝后期汉语会话教科书中复合趋向动词分析 |
(一)作谓语的情况 |
(二)作趋向补语的情况 |
四、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趋向动词的比较 |
(一)趋向动词范围的比较 |
(二)简单趋向动词比较 |
(三)复合趋向动词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趋向动词例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合作”的人 |
(二)关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 |
(三)什么样的评价可以改善合作学习课堂?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合作学习 |
(二)表现性评价 |
(三)“自评”与“他评”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三)国外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四)国内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一)情境认知理论 |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 |
(三)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 |
第三章 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的理论探讨 |
一、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
二、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工具 |
(一)核查表 |
(二)评定量表 |
三、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
(一)表现性评价即教学 |
(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的开展 |
四、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上的融合 |
(一)小组调查法与科学探究 |
(二)小组调查法与表现性评价 |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情境 |
(一)研究场所 |
(二)研究对象 |
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一)基于科技竞赛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 |
(二)基于表现性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评分量表的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
(一)科学社团课:一次只有“学习结果”的教学尝试 |
(二)常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实施 |
(三)课后自主探究学习:一群“赶”不回家的小学生 |
(四)教学记录 |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结果 |
一、任务单与记录单的分析 |
(一)科学知识维度 |
(二)科学探究维度 |
(三)科学态度维度 |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度 |
(五)项目作品维度 |
二、材料收集与分析 |
(一)表现性评价量表的收集与处理 |
(二)学生访谈提纲与学生编码 |
(三)数据与访谈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讨论 |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
(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 |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 |
(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一)》教学设计 |
附录2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二)》教学设计 |
附录3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三)》活动设计——自制小车竞速比赛 |
附录4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任务单 |
附录5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记录单 |
附录6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评价量表 |
附录7 访谈资料 |
附录7-1 访谈纲要问题汇总 |
附录7-2 研究者与学生(EG6S1、EG6S2、EG6S3)谈话 |
附录7-3 研究者与学生(BG7S4)谈话 |
附录7-4 研究者与学生(EG4S1、EG4S2)谈话 |
附录7-5 研究者与学生(EG2S4、EG2S2)谈话 |
致谢 |
(9)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立场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立场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 语料来源 |
1.5 研究价值 |
1.5.1 理论价值 |
1.5.2 实践价值 |
第2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性质与结构 |
2.1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内涵 |
2.2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特征 |
2.3 承诺类言语行为结构 |
2.3.1 承诺主体 |
2.3.1.1 单向承诺 |
2.3.1.2 双向承诺 |
2.3.1.3 承诺者自我承诺 |
2.3.2 承诺交际意图 |
2.3.2.1 承诺交际意图的构成 |
2.3.2.2 承诺意向 |
2.3.2.3 承诺事项 |
2.3.3 承诺的形式 |
2.3.4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境 |
2.3.4.1 日常交际和非日常正式交际 |
2.3.4.2 口语环境和书面环境 |
2.3.4.3 营销和非营销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征 |
3.1 表征承诺意向的词及习惯表达 |
3.1.1 承诺动词 |
3.1.1.1 答应型动词 |
3.1.1.2 保证型动词 |
3.1.1.3 承诺型动词 |
3.1.1.4 发誓型动词 |
3.1.2 表意愿的词 |
3.1.2.1 语气副词“一定” |
3.1.2.2 能愿动词 |
3.1.3 习惯表达 |
3.2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形式 |
4.1 承诺类言语行为可能的话语形式 |
4.2 承诺类言语行为整体的话语形式 |
4.2.1 有标记的话语形式 |
4.2.1.1 一项要素 |
4.2.1.2 两项要素 |
4.2.1.3 三项要素 |
4.2.1.4 四项要素 |
4.2.1.5 五项要素 |
4.2.2 无标记的话语形式 |
4.2.2.1 一项要素 |
4.2.2.2 两项要素 |
4.2.2.3 关系结构 |
4.3 承诺言语行为各要素的话语形式 |
4.3.1 承诺主体的话语形式 |
4.3.1.1 单向承诺的话语形式 |
4.3.1.2 双向承诺的话语形式 |
4.3.1.3 承诺者自我承诺的话语形式 |
4.3.2 承诺交际意图的话语形式 |
4.3.2.1 承诺意向的话语形式 |
4.3.2.2 承诺事项的话语形式 |
4.3.3 不同语境中的承诺话语形式 |
4.3.3.1 日常交际和非日常正式交际 |
4.3.3.2 口语环境和书面环境 |
4.3.3.3 营销和非营销环境 |
4.4 语言形式与话语形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实现条件 |
5.1 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选择 |
5.1.1 承诺主体的选择条件 |
5.1.1.1 单向承诺中的条件 |
5.1.1.2 双向承诺中的条件 |
5.1.1.3 承诺者自我承诺中的条件 |
5.1.2 承诺意向的选择条件 |
5.1.3 承诺事项的选择条件 |
5.1.4 承诺语境的选择条件 |
5.2 承诺类言语行为要素的指称条件 |
5.2.1 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
5.2.1.1 单向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
5.2.1.2 双向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
5.2.1.3 承诺者自我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
5.2.2 承诺意向的指称条件 |
5.2.2.1 语义条件 |
5.2.2.2 语体条件 |
5.2.3 承诺事项的指称条件 |
5.2.4 承诺语境的指称条件 |
5.3 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线性排列条件 |
5.3.1 意向凸显条件 |
5.3.2 事项凸显条件 |
5.4 承诺话语形式实现的一般工作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10)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2002,你们和我们(论文参考文献)
- [1]“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2000-2020)[D]. 岳雪.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行动研究[D]. 罗小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教师惩戒行为的个案研究[D]. 顾甜甜. 大理大学, 2021(08)
- [4]抖音中牧民网红呈现的牧区与城市的文化互动[D]. 王智颖.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园语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D]. 黎娟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李朝后期六种汉语会话教科书趋向动词研究[D]. 方黎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 杨云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D]. 许春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