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税改革对我国加入WTO的启示

日本关税改革对我国加入WTO的启示

一、日本的关税改革对我国加入WTO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沈丁心[1](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陈思嘉[2](2021)在《贸易便利化对我国技术进口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措施,以推动各国间的贸易合作。贸易便利化不仅仅是各国关心的话题,也是国际贸易实践领域值得研究的问题,推动贸易便利化发展是世界各国深入发展经贸合作和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科技全球化促进了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技术进口在贸易便利化的背景下所受到的限制也越来越小,我国也不断出台各项政策,为实现技术要素自由地跨境传播流动创造有利环境。因此,研究贸易便利化对技术进口贸易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发现促进技术进口增长的途径,推动一国技术水平的发展具有深刻而现实的意义。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与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贸易便利化和技术进口这两个角度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第三章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层面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和我国技术进口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最后梳理了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并进行了贸易便利化对技术进口影响的机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第四章对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度量与分析,构建了包括海关环境、规制环境、技术环境、电子商务这4个一级指标以及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使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基于2016-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索技术进出口双方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变化对中国技术进口的影响。第六章是结论与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向我国输出技术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参差不齐,处于贸易便利化高水平的国家相对较少。分析实证结果后可以看出,技术进口国与技术输出国两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对技术进口国的技术进口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因而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对优化先进技术进口规模具有现实意义。而在四个一级指标中,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对技术进口的影响最强。

邵冰[3](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王亮[4](2020)在《进口自由化与企业污染排放 ——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贸易得到巨大发展,并成功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在中国取得重大贸易成就的同时,环境恶化日趋严重,造成巨额的经济和福利损失,严重威胁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虽然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引起了国际范围的关注,但鲜有文献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研究进口自由化的微观环境效应。由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研究中国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详尽探究进口自由化与企业污染排放的关系,本文研究中间品与最终品关税减免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环境绩效,并构建企业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对其潜在机制进行分析。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发现虽然进口自由化的微观环境效应随产品类型和污染物而变,但其在机制检验中存在一致性。无论中间品还是最终品,其进口关税减免能促进企业规模扩张从而加剧环境污染,但能促进企业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从而降低污染排放。基于实证结果,本文发现虽然进口自由化的环境效应褒贬不一,但其有利于企业成长,中国应该坚持自由贸易的理念,持续对外开放。此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鼓励企业资本积累与技术升级以应对进口自由化的负环境效应。

周玲玲[5](2020)在《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中国正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推进中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与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扩张,农业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迄今我国已签订17个自由贸易协定,共涉及世界25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是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自贸协定。其中,农产品贸易一直作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领域,双边自贸协定的签署实施必将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澳FTA建立将引发思考如下问题:首先,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进一步,伴随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将不再桎梏于某个国家或区域内部,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又将产生怎样影响呢?更进一步,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差异悬殊,农业生产的区域非均衡性显着,且农业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特点。因此,中澳贸易自由化可能不仅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产生强烈影响,而且还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以中澳贸易自由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效应。鉴于此,本文综合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文献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澳FTA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国家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及区域视角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不同是,本文不仅采用最新的GTAP 10的数据库与高度细化的中国区域数据库(Sino-TERM Database),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以细致分解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此外,还构建了GTAP模型与区域CGE模型(Sino-TERM模型)的链接,以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本文边际贡献则在于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以往文献主要侧重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端的影响研究,而本文重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其一,不仅考察了中澳FTA对农业经济生产端的影响,还进一步从消费端阐述了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二,本文还从农产品贸易增加值视角深度挖掘了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阐释中澳贸易自由化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第二,数据方面。为尽最大可能与现实吻合,本文在数据库方面进行了核查与完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国家层面。本文采用普渡大学于2019年7月发布的GTAP 10数据库,并运用Walmsley动态递归的方法将该数据库更新到2018年,基于该数据模拟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经济效应;其二,在区域层面。本文则运用最新版本的Sino-TERM数据库,并综合现有统计年鉴、海关数据等数据信息,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及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对Sino-TERM基准数据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校准完善,以最大可能确保数据库的精准性。第三,模型方面。拓展了中澳FTA分析框架,首先,运用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模型,探究中澳FTA框架下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拆解了自贸区框架下总贸易的影响效应;其次,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深化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突破了标准GTAP模型评估国家层面经济效应的制约;最后,在标准Sino-TER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Fan分解”拓展为“FFZZ分解”,即由传统“Fan分解”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效应,而无法展示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的影响程度。故本文将其拓展为“FFZZ分解”的本地市场份额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国内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国内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来解构某个区域某种商品产出的变化效应,细化了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中澳自贸区对我国农业经济效应展开如下一系列研究:第一,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WITS数据库中1992-2018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并依据Chen(2006)的五大类农产品分类,以细致刻画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研究发现:首先,分别阐释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谷物油籽植物油、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及纺织原料农产品五大类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度日趋增强,但我国一直长期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状态在逐步扩大。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以加工农产品、园艺产品及动物产品为主;而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则主要为纺织原料。其次,测算了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MSR)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鉴于中澳两国自然禀赋差异悬殊,中国以加工产品、园艺产品等农产品一直占据相对比较优势,而澳大利亚的纺织农产品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与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结构保持高度吻合。再次,测度了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出口澳大利亚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但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份额在逐年递减,表明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逐步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格局过渡,这可能与我国“人口红利”总量渐趋缩小存在密切关系;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则主要以土地密集型为主,这主要归因于澳大利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澳不同要素禀赋农产品的结构演变规律,也揭示出伴随着中国农业的日益发展及居民需求的逐步提高,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结构有所转变。中澳农产品互补性日益凸显,这也将极大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第二,在中澳农产品贸易统计描述的基础上,本文继续运用了GTAP模型研究中澳FTA对农业经济效应,并重点从贸易结构、生产结构和供需结构考察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基于GTAP模型模拟结果,本文不仅从生产端分析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而且还从尝试从消费端出发探究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拓展了中澳FTA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澳FTA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无论是GDP、居民福利及贸易条件均有显着增进。从生产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部分农业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从消费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改善,主要表现为:中国家庭消费者进口大米、小麦、谷物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增幅要低于进口糖类、牛羊肉、猪肉、奶制品、水产品及加工食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此外,中国家庭消费进口的牛羊肉、猪肉、植物油、奶制品及加工食品等产品对福利增长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大米、小麦、谷物。因此,中澳FTA不仅对我国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该链接模型能够综合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双重优势,进而从贸易增加值层面深度解构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而非仅局限于整体贸易层面。本文主要从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以下三个层面考察。首先,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国别异质性。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影响具有较强的国别异质性,极大推进中澳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增长,同时对新西兰的优势农业部门造成了正向溢出效应,而其他国家农业部门则会受到负向抑制效应。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税削减后,直接造成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引致中国同日韩产生大规模的贸易转移效应,如:中国同东盟的水果蔬菜、其他作物、肉类制品及食物制品的不同贸易增加值部门均显着降低。其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的增加值分解。这里不区分贸易伙伴,将中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贸易增加值具有显着影响,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异质性。从中国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最终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与中间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影响最为严重,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农产品国内价值链相对较长,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农业部门贸易增加值的正向促进效应要高于中国,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中澳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显着的逆差状态。此外,澳大利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部门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更长,国内贸易增加值相对更高。最后,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重塑效应。这里区分贸易伙伴,仅指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存在显着影响。具体地,从中国视角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棉花、动物产品、牛羊肉、奶制品和食物制品等部门具有重要影响。从澳大利亚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的谷物、棉花、动物产品及奶制品等农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澳FTA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中澳重要的农产品部门。第四,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故本文继续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本文不仅修正完善了Sino-TERM数据库,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并拓展了Sino-TERM模型的分解范式,以期评估中澳FTA对区域层面的农业经济效应,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本文主要基于Sino-TERM的初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完善与修正。主要通过收集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3)》、《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3)》及2012年海关数据库,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修正完善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接近现实数据,并经过多次RAS调平处理,以确保数据库的平衡。其次,本文借鉴Mark Horridge与Zhai Fan(2006)的方法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的模型链接,以能够反映出政策冲击对我国区域层面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将标准Fan分解进一步拓展为“FFZZ分解”,将传统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部分,进一步拓展为本地市场需求效应、出口国外市场需求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产品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大部分,进而能够更加详尽分解出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对部门产出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链接模拟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区域农业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就整体层面而言,在短期内中澳FTA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性显着,无论从实际GDP变动、实际投资变动、实际消费变动、实际出口、实际进口,均呈现出沿海各个省份受益较大,而内陆地区受益较小,甚至受到负面波及。但从长期而言,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均受到正向波及效应,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将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此外,从Fan分解视角来看,基于“传统Fan分解”发现,在短期内,除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谷物等部门外,其余主要农产品部门的销量有所提升,主要归因于中澳FTA进口效应的影响;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均有所提升,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部门销量的提升。此外,本文在原有Fan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FFZZ分解”,发现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省份的不同农业部门的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则表明不同区域不同产品部门的销量变化的分解效应大相径庭。限于篇幅,本文以中澳主要农产品部门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为例。在短期内,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虽然总体受到波及,但有些省份的奶制品产出也显示增长态势;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亦如此,虽然国家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有些省份也受到正向溢出效应。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的销量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归因于长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区域间与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的模拟结果发现省际间调入与省际间调出对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的经济效应”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刻画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并分析了双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本文借鉴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探究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再次,为详细刻画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进一步对Sino-TERM数据库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并构建了Fan分解的拓展应用“FFZZ”分解,能够从本地市场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解构省际区域层面某种商品销量的变化,以期准确评估中澳FTA对我国不同省际区域农业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区域模型的有效衔接,探讨中澳FTA对我国省级区域层面的农产品的影响效应。本文还通过围绕中澳FTA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贸易增加值层面和区域层面三个维度展开一系列的模拟评估,在理论方面,能够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崭新视角与研究框架;在实践方面,基于对政策的量化研究为中国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

陈元春[6](2020)在《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国力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相对的是,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反复的对中国进行指责,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中国具有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并且要求对双边的贸易协定进行重新谈判。大豆作为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在加入WTO以来,进口量不断攀升,在贸易协定的谈判中有重要作用,重新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审视在谈判中有积极作用。本文站在全球大豆贸易的高度来分析中国的大豆贸易,在全球大豆贸易中中国进口了绝大多数的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国生产了绝大多数的大豆,但是美国居于支配地位。这个支配地位不仅体现在种子,生产,贸易,加工等方面,更体现在金融,补贴,贸易规则的制定上。综合来看,这些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实力,也体现了美国寻求更进一步支配地位的愿望。因此研究中国的大豆贸易离不开这个大的环境。本文首先对有关贸易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标准贸易模型,再到新贸易理论等,通过梳理可以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消费对世界大豆及其产品进行了简单的刻画。最后运用劳伦斯指数,进口商品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GL指数,Bruekhart指数,HIT指数等指数对我国大豆的国际贸易进行了量化。研究表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我们不仅在国际没有优势,就是在国内优势也不十分明显;我国的大豆进口量逐年创新高。由于影响贸易的因素很多,并且分为可以量化和不可以量化的,本文在第四章运用面板数据对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研究认为,两个国家的GDP和人口数,人均大豆消费量,汇率,国内外的大豆价格差,距离对大豆的贸易有显着的影响,其中GDP对大豆贸易有正向影响,距离对大豆的贸易量成反比关系,汇率的回归结果是正值,说明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大豆的进口,通货膨胀率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中国大豆的市场价与美洲三国的价格差对大豆贸易的影响并不显着,人口对大豆贸易量的影响也是负值,人均大豆消费量是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不可以量化的因素对大豆的国际贸易也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究竟哪些因素有很重要的影响呢?这个要结合中国所处的贸易大环境说起,中国的贸易环境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下从事的国际贸易,美国的政策指向性对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农业的政策目标是支配农产品的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合适的补贴和提高农场主的收入,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本文后续的写作将按照这个指向性研究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价格是经济的核心变量,价格的高低决定了资源的流向,这也是美国支配贸易的一种手段,因此第五章开展对大豆定价权的研究。本章创新性的提出如下公式:期货价格=市场价格+中间商平均利润+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则:期货价格=市场价格*(1+中间商平均利润率)+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我们在这里设定中间商的平均利润率是恒定的,约等于10%,因为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保持超额利润,那么不断的资本就会进入这个行业来获取超额利润,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不能获得平均利润或者亏损,那么就会不断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最终这个行业的利润率一定是平均利润率。同时,农产品市场是近似完全竞争市场,大豆的市场价格是在近似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那么从理论上讲大豆的CBOT价格也应该是均衡的,这符合一般经济学规律。通过检验可以发现大豆CBOT期货价格存在操纵行为。同时本文又设计了期货-成本(双重)价格加成差和期货-市场价格差两个指标对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行为进行了判定。第六章分别对中美两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定,并且将中国主要大豆的省份运用DEA法进行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自改革开放以来呈下降趋势,美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以3-4年为周期进行增长。对中国各省大豆的管理无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各地相差极大。在对中美大豆农业支持政策研究的第七章,研究表明,中国对农业的整体支持没有超过中国承诺的WTO上限,但是已经非常的逼近上限;美国对大豆的支持自从2004年以来没有超过美国承诺的WTO上限;对大豆而言,中国政府对大豆提供的大量补贴对大豆产量的提高并不明显。第八章则研究了中国大豆贸易的福利效应,研究表明,大豆贸易的长期和短期的福利波动非常明显,但是总的福利是正向的。中国进口大豆总能给中国带来福利改善。本文整体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贸易是在以“二战”以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下进行的,美国通过和中国签订贸易协定获得优势,又通过操弄定价权不仅长期获得了超额利润,而且大幅减少了补贴,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中国来讲,应该在目前的这个框架下,结合大豆供给安全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尽力参与具有定价权的期货市场交易;根据定价理论,据理力争最大化的运用WTO规则寻求最大的补贴额度,在国内则寻找效率最高的补贴数额;由于我国大豆进口的集中度很高,对供给风险也要做好相应的预判。

陈洁[7](2019)在《中国贸易政策效应研究 ——基于自由贸易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全球多边贸易谈判遇阻的双重压力下,各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増长驱动力,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FTA)效应成为经济增长点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中国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为研究视角,结合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深入研究中国贸易政策效应。本文为探究中国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而衍生出两个关键问题:(1)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政策实施效果;(2)中国自由贸易区政策进一步升级的空间。围绕这两个问题,本文一方面验证自由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増长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预估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性,以期从贸易政策视角来寻求中国新的经济増长点。本文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分析,首先是基于理论分析层面对贸易政策的各个角度展开研究,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归纳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自由贸易政策驱动经济増长的验证模型和预测模型。实证分析部分选用引力模型进行中国贸易政策的事后验证,选用GTAP模型进行中国贸易政策的事前模拟研究,首先通过引力模型对中国已经制定贸易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事后评估,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与经济发达FTA伙伴、经济欠发达FTA伙伴和全部FTA伙伴签署自贸协定会对我国经济増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驱动作用;运用GTAP模型对中国正在拟定贸易政策的经济増长效应进行事前预测,从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正在谈判的FTA在达成后将会从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总量和社会福利水平三个渠道共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然而,这些自贸区达成后的驱动效应带有不确定性。而且根据模拟正在谈判的FTA政策情况发现,中国经济増长的驱动力与FTA达成的数量、所签自贸协定的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便利化水平呈正向相关。本文不但完善了中国贸易政策实施效应的分析视角,并且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带来了研究内容上可能的创新点,提出了“自贸区政策驱动经济增长”的观点,最后,本文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自由化贸易的建议,以期为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新思路。

王婉如[8](2019)在《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促进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又一轮动力。贸易政策的变化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各国合作的加深,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自由贸易,依旧是全球治理中的共识与长期趋势。贸易开放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导致政府干预成为必要。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贸易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扩大贸易开放的影响十分重要。在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疲软的现象日益加深,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继续扩大贸易开放,既源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开放诉求,又源于全球开放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在国际贸易的博弈中,一国可以通过关税、出口补贴以及贸易壁垒这三个政策工具达到自己的目的。本文通过运用最新版GTAP数据库研究各种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发现其中关税的影响程度最小。然而,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也会给一国的经济及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扩大贸易开放会增加外来风险与经济及财政收入的不稳定性。同时,会给本国带来其他的潜在问题如给环境污染、导致不公平竞争等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有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选择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品进行生产,进而危害环境。对于幼稚产业,如果政府不给予它们短期保护或者支持性政策,这些新兴产业或者是发展中的幼稚产业自身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便易因遭受国际上成熟产业的打击而受损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制约贸易开放度,因此,本文在研究税收政策影响贸易开放的基础上,探讨贸易开放度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以税收收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完善在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时所需考虑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税收政策调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单一政策调整或实现单一政策目标往往显得势单力薄.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在研究我国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中考虑宏观调控经济措施协调搭配更加能够使得财税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用,享受贸易开放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尽量控制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通过微观层面实现单一政策目标的研究以及宏观层面其他经济协调政策的合作,对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改革和融入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世界经济稳定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故在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中,还将搭配财政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方法,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等。并梳理了贸易与税收相关文献,分别从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分析部分,从理论上回顾了不同贸易理论下的税收政策主张,包括古典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并分析税收政策通过价格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影响组成商品的要素价格进而影响商品的成本,导致各国商品之间比较优势的差异,通过影响贸易模式与贸易条件对该国贸易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与贸易开放度。反过来,贸易开放也会通过影响一国税收收入进而影响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第三章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税收与贸易政策的发展并分析其中的不足。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贸易政策逐步向开放型发展,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逐步前进。平均关税税率一降再降,尽管仍比多数发达国家高,但是我国一直是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拥护者。我国扩大开放是顺应全球化大势的表现,而且这几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作为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在适应新环境推动贸易开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四章与第五章为本文的主要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实证分析我国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国税收政策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而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最终会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价格。价格是税收政策影响贸易发展的中间传导变量。税收政策通过影响税金进而影响贸易水平。本章重点关注的税收政策或者工具主要包括三种,即对进口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出口贸易实施的出口补贴及同国内经济活动一样对产品生产等征收的所得税。通过构建GTAP模型,使用第九版最新数据库研究分析一国税收政策对于进出口贸易、产业部门等的影响,分析不同税种(关税、出口退税与所得税)对贸易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税收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我国经济与贸易各个方面,而不同税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第五章分析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调整的制约因素;税率的降低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并促进贸易往来。但是税负并非越低越好,尤其会受到财政收入的约束。贸易税收政策的调整会促进贸易开放,然而贸易开放会对一国税收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依靠贸易税收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反过来对一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随着开放度加大,会对该国劳动力市场及收入分配、本国产业等均产生影响。这些都会制约贸易自由化进程。根据本文研究对象,选取税收收入为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GMM模型等分析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包括贸易税收收入的影响。并通过国家分组讨论,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初期可以暂不考虑对税收收入的制约影响,但是随着贸易开放加深到后期,需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放缓税收政策调整步伐。第六章则研究国外贸易开放背景下税收政策的做法,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贸易开放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完善我国税收政策的借鉴思路。在国家的选取上,先选择了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很早就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税收政策的调整及对贸易与财政的影响。另外,文中主要是以发展模式、经济制度等与我国较为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为借鉴,故选择了泰国、加纳与印度等国进行研究。其中前两个国家贸易自由化初期财政盈余,而印度财政出现赤字状况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反复调整贸易政策,印度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其贸易自由化与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通过总结这些国家的经验做法,为我国在继续扩大贸易开放过程中税收政策调整提供思路借鉴。第七章为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与支出政策、非关税壁垒等搭配;研究为了优化税收政策的作用效果,降低贸易开放给本国带来的负面影响,选择支出政策、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等宏观经济调节措施与税收政策进行搭配调整。故本章分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搭配财政支出政策,一国贸易开放会对税收收入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政府支出带来影响,同样地,政府支出规模又会反过来影响贸易开放程度。一方面由于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政府支出会受到税收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贸易开放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与冲击要求政府运用支出政策进行配套调整。第二部分是考虑贸易政策,在贸易开放过程中,各国所选择的贸易政策(如自由贸易、进口自由化、进口替代、受保护的出口导向型等)有所不同,税收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考虑不同的贸易政策背景;在贸易政策的选取上,由于各方利益不同,导致了政府采取贸易自由化政策后形成了支持与反对这两股政治力量,最终结果就取决于政府对于冲突双方的调停。第三部分是结合非关税壁垒,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不明朗,各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和保护本国产业需要出发,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因非关税壁垒天然的隐蔽性特点而逐渐被各国重用,贸易保护呈抬头趋势。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非关税壁垒对于贸易的限制作用甚至会高于关税壁垒,阻碍贸易开放的扩大。第八章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包括贸易税收(关税、进口增值税与消费税、出口补贴)、国内税收(所得税)及搭配财政支出、非关税壁垒等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一、不同税种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一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会促进该国的进口与出口贸易,而降低出口补贴(退税率)效果恰恰相反。也就是说降低关税与增加出口补贴会促进进口与出口贸易。其中,出口补贴率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比关税税率大。另外,从影响程度的角度看,下降同等幅度的税率,出口补贴与国内所得税政策的影响效果要高于进口关税政策。可能是因为我国平均关税税率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因而进一步调整空间对各行业部门的影响相对较小。二、贸易开放会影响税收收入进而限制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一方面,随着贸易开放度的加大,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国际贸易活动将愈发频繁,使其规模扩大。一国总税收收入将增加,但是贸易税收收入的变化方向不定。另一方面,根据发展中国家收入分组实证讨论结果,在低收入国家中贸易开放程度加大,对该国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并不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中低收入与中高收入国家中,贸易开放的深入将提高这些国家国内销售税以及所得税收入,进而弥补由于关税税率下降导致贸易税收收入的减少,最终导致总税收收入提升。然而在高收入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度的加大,会降低总税收收入水平。三、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搭配税收政策调整扩大贸易开放通过联立方程组的3SLS估计结果发现,贸易开放度与政府支出呈现出倒U型关系。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初期,补偿假说占据主导作用,需要扩大政府支出规模,以减少开放对本国产业及经济带来的风险冲击及消极影响。随着贸易开放的深入,效率假说会超过补偿假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可以紧缩财政支出政策,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另外,配合贸易政策,同时降低贸易壁垒措施。在贸易壁垒措施上,降低非关税壁垒对我国贸易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关税壁垒,为此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同时完善非关税壁垒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相关法律相接轨。四、国外在扩大贸易开放中税改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为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需加强财政预算的管理,避免财政赤字问题的出现。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关税税率的下降会导致国际贸易税收收入的大幅减少,进而制约了贸易自由化进程。所以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一国会对国内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将对国际贸易税收的依赖性过渡到国内直接税与间接税收入中,以免贸易税收收入大幅降低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国、加纳与泰国国内税制改革的过程中,以所得税改革为主,间接税改革为辅。在扩大贸易开放的国家中其税收政策的调整经验包括:所得税的调整以降低边际税率或提高税前所得扣除额为主要改革内容;国内间接税的调整以扩大征税范围为主要改革内容。此外,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运用最新版GTAP数据库试图分析不同税制下税率的变化对贸易规模的影响。以往许多研究都集中于单个税种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关税、所得税、出口补贴等不同的税收政策角度进行权衡分析对经济与贸易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相比关税政策,降低同等幅度的所得税与增加同等幅度的出口补贴政策更加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并非线性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不同。起初至中期,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呈现正相关;到后期,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弥补了前人在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关系研究的不足。第三,本文立足于新的视角即继续扩大贸易开放可能会对本国经济市场所带来的优劣影响对税收政策的调整进行分析,在继续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同时,对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配套政策完善,试图减少贸易开放的成本。且本文从政府收支角度考虑综合研究贸易开放对税收、财政支出等的影响,反过来运用这些政策进行调节等,丰富了税收政策与贸易开放的相关研究。第四,通过联立方程组的3SLS方法发现贸易开放与政府支出之间关系既不符合效率假说又不符合补偿假说,而是符合U型假说。为少量支持U型假说的研究提供了补充。

昝丙艳[9](2019)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大幅增长,到2017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8090.4亿美元,其存量规模世界排名第二。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扩大,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582.9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已超过了外商在华投资规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特点,其投资主体主要为国有企业,然而与国际同行相比较,缺乏竞争优势,其投资形式主要为跨境并购。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政策分析、对比分析、法律经济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政府管理的母国政府政策与东道国制度因素两个角度考量,采用制度理论构建了理论框架,主要研究了母国政策和东道国制度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中国跨境并购政策以及欧盟反规避制度。首先,从国家层面讲,该研究对于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发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作用有重要意义。其次,从企业层面讲,该研究对引导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与行为有较大的实践意义。第三,该论文解释了近些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特有的问题和现象,是现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补充。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外直接投资计量指标从强度、密度和广度三元维度衡量;(2)在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和如何应对欧盟反规避制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并介绍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逻辑结构以及主要的创新。第二,回顾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理论,以及政策和制度相关的主要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的理论依据。第三,探讨了影响母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四项政策,分别是:(1)双边投资协定,(2)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3)基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OFDI政策,(4)“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母国政策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是正面支持,但在可能存在风险或者已经出现问题时母国政府要实施限制政策。双边投资协定初衷是母国政府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保护,但在中国跨境并购已经偏离理性轨道的时候母国政府应该要有一定的监管和限制措施。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章详细分析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第六章提出相应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设重点,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实现更多国际话语权。第四,从三个角度探讨了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制度因素,分别是:(1)东道国制度环境下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维护,(2)欧盟反规避制度,(3)企业异质性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作用。东道国制度环境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时,要面对不同的国家体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复杂的人文环境,因此如何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欧盟反倾销反补贴法下的反规避制度为例,本文分析了东道国制度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提出了中国企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运用实际案例,从企业所有制结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不同的所有制特征,以及这种异质性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第五,运用法律经济分析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相关的母国政策进行了探讨。法律经济分析方面借鉴了经济学领域效率等于产出与投入之比的概念,构建了政策效率分析模型,涉及了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的法律经济分析和金融业服务体系改革的法律经济分析,并验证了其效率性。对比分析涉及了中国和巴西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差异,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经过不同国家的对比,验证了对外直接投资中坚持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观点。第六,依据前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分别是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建议、应对欧盟反规避制度的政策建议、如何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的政策建议以及国际产能合作政策建议等。第七,研究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给出了全文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重塑国际新秩序;政府继续给予投资企业退税或者补贴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实施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战略,并引导企业在投资国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为确保中国企业未来的跨境并购回归到真实、合规与理性的行为,政府必须实施相关系列的改革措施,充分发挥国内外的比较优势,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于欧盟反规避制度,本文认为多数欧盟所谓的“规避行为”与关税规避行为并无本质不同,在关税法下即可处理。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有实证分析结果,也有理论政策建议。与大多数关于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不同,本文强调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与制度的重要性。本文的理论框架也可以扩展到分析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探讨了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特征及其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并对中企跨境并购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国企业跨境并购行为回归理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的中国跨国公司并购文献是一个补充,也为跨国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了现实的启示。由于数据不完整及论文的篇幅所限,本文未对WTO规则中确立对反规避的立法以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中国主导适用法律体系问题进行分析,有待作者继续研究。

汤胜君[10](2019)在《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界组织(WTO),这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历史性事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深远。此后,我国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大贸易国,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传统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渐削弱,对外贸易亟需转型升级。现阶段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外贸形势非常严峻,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对此2018年9月中国宣布将采取进一步举措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扩大进口。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投资,对外贸易发展的根本是创新。这个过程需要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需要高技能劳动力更多的供给。因此研究进口引起的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利用贸易自由化机遇、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本文通过使用2005年微观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出生队列,结合地级市层面的关税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实证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显着提升了我国高中入读率,提高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作用在排除多个其他政策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降低机会成本、相对提高教育回报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这对我国进一步放开进口,扩大开放水平提供了一定政策借鉴。

二、日本的关税改革对我国加入WTO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的关税改革对我国加入WTO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贸易便利化对我国技术进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文献
        2.1.1 贸易便利化相关文献
        2.1.2 技术进口相关文献
    2.2 文献评述
第3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分析
    3.1 贸易便利化
        3.1.1 贸易便利化的定义
        3.1.2 贸易便利化的发展概述
        3.1.3 我国贸易便利化现状概述
    3.2 技术进口贸易
        3.2.1 技术商品的概念和特点
        3.2.2 我国技术进口贸易的发展与现状
    3.3 相关理论综述
        3.3.1 自由贸易理论
        3.3.2 交易成本理论
        3.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4 贸易便利化对技术进口影响的机制分析
第4章 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测度
    4.1 贸易便利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4.1.1 海关环境
        4.1.2 规制环境
        4.1.3 技术环境
        4.1.4 电子商务
    4.2 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测算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贸易便利化水平分析
第5章 贸易便利化对我国技术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1.1 Tobit模型
        5.1.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2 实证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3)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进口自由化与企业污染排放 ——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内容框架与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际贸易影响污染排放的决定因素
    2.2 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3 中国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外贸的发展
    3.2 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4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4.1 进口自由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4.2 计量模型设定
    4.3 数据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基准估计结果
    5.2 稳健性检验
    5.3 机制分析
6.结论和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格局
        1.1.2 中澳自贸区典型特点及重要意义
        1.1.3 中国农业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数据资料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澳自贸区经济效应评估
    2.2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
    2.3 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加值分解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
    3.1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
    3.2 中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
        3.2.1 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中澳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3.3 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农产品贸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
    4.1 模型框架与数据处理
        4.1.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4.1.2 数据处理、模型校准及情景设定
    4.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生产端
        4.2.1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宏观层面
        4.2.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产业层面
        4.2.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进出口贸易
    4.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消费端
        4.3.1 贸易自由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
        4.3.2 标准GTAP模型家庭消费需求系统
        4.3.3 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5.1 世界投入产出模型
    5.2 贸易增加值分解
    5.3 链接机制
    5.4 贸易增加值分解测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区域CGE数据库完善与分解拓展
    6.1 Sino-TERM模型框架结构
    6.2 Sino-TERM数据库构建与修正
        6.2.1 Sino-TERM数据库构建
        6.2.2 Sino-TERM数据库修正调整
    6.3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拓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澳FTA对区域农业经济效应影响
    7.1 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链接
    7.2 Sino-TERM模型宏观经济闭合
    7.3 Sino-TERM模型模拟结果
        7.3.1 宏观经济变化——BOTE分析
        7.3.2 宏观经济指标的区域异质性
        7.3.3 主要农业部门产出波动的区域异质性
    7.4 Sino-TERM模型Fan分解及拓展
        7.4.1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
        7.4.2 Sino-TERM模型中Fan分解拓展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启示
        8.2.2 贸易增加值层面的政策启示
        8.2.3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政策启示
        8.2.4 区域层面的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产品部门分类
附录 B 标准GTAP模型主要机制
附录 C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
附录 D 中澳FTA对主要农产品产出的区域异质性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际贸易的概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 国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图
        三 研究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一 绝对优势理论
        二 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 要素禀赋理论
        二 里昂惕夫悖论
        三 HOV模型
    第三节 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一 引力模型
        二 引力模型实证应用的定理
    第四节 贸易措施
        一 关税
        二 区域贸易协定
        三 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
    第五节 标准贸易模型
    第六节 新贸易理论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 相互倾销理论
        三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第二章 世界大豆概况
    第一节 生产
    第二节 加工
    第三节 贸易和流通
    第四节 消费
第三章 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结构
    第一节 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第二节 进口商品结构相关指数分析
        一 结构变化指数
        二 进口集中度指数
        三 产品分散度指数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相关指数分析
        一 Bruelhart指数
        二 HIT指数
第四章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主要大豆生产国概况分析
        一 巴西农业概况
        二 美国农业概况
        三 中国农业概况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数据来源
        一 万有引力模型
        二 中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三 实证分析
第五章 大豆定价权研究
    第一节 定价的方法
    第二节 中美大豆价格关系研究
    第三节 大豆期货价格与成本的关系
        一 美国大豆价格分析
        二 中国大豆价格分析
        三 中美大豆价格比较
    第四节 大豆期货市场操纵研究
    第五节 大豆期货价格的几个特点
第六章 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第一节 中美大豆生产概述
    第二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一 理论模型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 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二 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中国大豆主产省(区市)研究
        一 理论模型
        二 数据来源
        三 实证分析
第七章 中美大豆补贴对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
    第二节 《农业协定》
    第三节 中国加入WTO时承诺
        一 对农业的承诺
        二 对农业支持措施的承诺
    第四节 中国补贴的测算
        一 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 农业“黄箱”补贴的测算
        三 农业的单项补贴值和总补贴值
    第五节 美国大豆补贴分析
    第六节 中国对大豆的补贴是否提高了产量
        一 模型和数据来源
        二 大豆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节 实证分析
第八章 大豆贸易的福利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第二节 进口大豆的弹性值估计
    第三节 大豆进口福利的长短期分析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中国贸易政策效应研究 ——基于自由贸易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梳理及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贸易政策
        2.1.2 区域经济一体化
        2.1.3 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协定
        2.1.4 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园区
    2.2 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2.2.1 保护贸易理论
        2.2.2 传统自由贸易理论
        2.2.3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3 贸易政策的研究现状
        2.3.1 贸易政策的制定与选择
        2.3.2 贸易政策的内生机制
        2.3.3 贸易政策与异质性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2.3.4 贸易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2.3.5 贸易政策效应的分类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与中国贸易政策的发展情况
    3.1 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
        3.1.1 美国贸易政策变化
        3.1.2 欧洲贸易政策变化
        3.1.3 小结
    3.2 中国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
        3.2.1 1949 —1977 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保护型贸易政策
        3.2.2 1978 —1991 年:逐渐开放的贸易政策
        3.2.3 1992 —2000 年:国家管制下趋向贸易自由化的保护贸易政策
        3.2.4 2001 年至今:WTO规则下公平与保护并存的对外贸易政策
    3.3 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情况
        3.3.1 中国FTA战略的阶段特征
        3.3.2 中国FTA建设的总体态势
        3.3.3 中国FTA伙伴的区位选择
        3.3.4 中国FTA的建设路径
第四章 中国已经制定贸易政策的事后评估
    4.1 对外贸易增长效应
        4.1.1 扩展贸易引力模型构建
        4.1.2 变量描述
        4.1.3 全样本实证结果
        4.1.4 分样本实证结果
    4.2 经济总量扩大效应
        4.2.1 经济总量扩大方程构建
        4.2.2 变量描述
        4.2.3 分组回归及实证分析
    4.3 实证小结
第五章 中国正在拟定贸易政策的事前预测
    5.1 GTAP模型构建
    5.2 GTAP模拟工具与主要指标
        5.2.1 数据库与模拟工具
        5.2.2 主要指标
    5.3 GTAP模拟设定
        5.3.1 区域与产业部门的分组设定
        5.3.2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幅度设定
        5.3.3 模拟情景设定
    5.4 实证结果
        5.4.1 对外贸易增长效应
        5.4.2 经济总量扩大效应
        5.4.3 社会福利提高效应
    5.5 实证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优化自贸区谈判策略
        6.2.2 结合“一带一路”开拓自贸区范围
        6.2.3 提升自贸区自由化及便利化水平
        6.2.4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呈抬头趋势
        二、国际贸易壁垒发展逐渐偏向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关税为辅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呈下降趋势然居民境外消费热度不减
        四、经济全球化及竞争的加剧急需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政策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概念及问题的厘定
        一、贸易开放及其度量
        二、贸易开放与贸易封闭的税收政策
        三、贸易开放可能带来的问题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际贸易与税收关系的研究
        二、贸易政策、财政收支与收入分配等研究
        三、简要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
        一、贸易开放的衡量指标及其评价
        二、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制约因素
        四、国外在扩大贸易开放中税收政策做法
        五、税收政策如何搭配其他宏观政策实现扩大贸易开放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价格因素
        二、非价格因素
    第二节 不同贸易发展理论下税收政策选择
        一、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二、保护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三、新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第三节 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机制分析
        一、价格是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的直接传导枢纽
        二、税负转嫁或补贴等间接方式影响国际贸易发展
        三、国际贸易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四节 贸易开放受到税收收入制约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三章 开放背景下中国贸易与税收政策回顾与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政策回顾
        一、逐渐开放的贸易保护政策(1978-2000 年)
        二、WTO规则下公平贸易与保护贸易并存发展(2001-2018 年)
        三、我国扩大贸易开放的必要性
    第二节 贸易政策变化下我国贸易开放状况
        一、贸易规模及开放度变化
        二、货物与服务贸易开放状况
        三、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与其他经济体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回顾
        一、开始降关税并提供出口补贴以促进对外贸易(1978-1991 年)
        二、继续降关税并进行分税制改革刺激对外贸易(1992-2000 年)
        三、大幅降关税并调整出口退税以扩张贸易规模(2001-2018 年)
    第四节 中国扩大贸易开放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关税政策
        二、出口退税政策
        三、所得税政策
        四、非关税壁垒政策
第四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GTAP模型及假设
        一、模型假设
        二、基本框架
    第三节 数据处理及模拟方案
        一、模型数据特点
        二、分组处理
        三、政策冲击方案设计
    第四节 关税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一、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促进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二、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提高本国GDP增速并改善社会福利
        三、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刺激我国畜牧业的对外贸易与轻工业的出口
    第五节 所得税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一、降低国内所得税税率将促进本国出口贸易而阻碍进口贸易
        二、降低所得税税率将恶化本国贸易条件但改善全球社会福利
        三、降低所得税税率将刺激我国工业与纺织业的产出及出口
    第六节 出口补贴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一、降低进口补贴率将抑制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二、降低出口补贴率将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但恶化社会福利
        三、降低出口补贴率将较大抑制我国采掘业的出口及纺织业的进口
    第七节 本章研究小结
第五章 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调整主要约束因素
        一、税收收入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三、国内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
        四、本章研究假设
    第二节 实证设计及数据选取——以税收收入为例
        一、基本模型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
        三、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
        一、静态研究方法
        二、动态研究方法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果
        一、贸易开放对贸易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二、贸易开放对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低、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分组讨论
        一、贸易开放对低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二、贸易开放对中低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三、贸易开放对中高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四、贸易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第六节 本章研究小结
第六章 国外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经验
    第一节 公平贸易论下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政策调整:以美国为例
        一、1933 年以前美国贸易与税收相关政策
        二、1934 年-《1974 年贸易法》出台期间美国贸易与税收相关政策
        三、1974至2018 年美国为推动公平贸易的税收政策
        四、贸易开放对美国关税收入及贸易的影响(1790-1934 年)
        五、贸易自由化对美国财政及贸易的影响(1934-2016 年)
        六、经验小结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失败后适度保护贸易下税收政策做法:以印度为例
        一、印度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二、1991-1998 年印度贸易与税收政策改革
        三、1998-2017 年印度贸易与税收政策改革
        四、贸易开放对印度税收收入的影响
        五、经验小结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引入增值税调整所得税:以泰国为例
        一、二战后泰国贸易政策相关背景
        二、泰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贸易税收政策
        三、泰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内税制改革
        四、泰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贸易规模的变化
        五、泰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政府税收的变化
        六、经验小结
    第四节 成功推动贸易自由化下简化税制降低有效税率:以加纳为例
        一、加纳独立后相关背景
        二、加纳1983 年经济改革计划中贸易与税收相关部分
        三、加纳1995 年入世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四、贸易自由化对加纳税收及贸易的影响
        五、经验小结
    第五节 国外经验的启示
第七章 扩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与支出、非关税壁垒等搭配
    第一节 搭配支出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一、效率假说与补偿假说
        二、贸易开放与政府支出之间U型关系的检验方法
        三、贸易开放初期搭配支出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四、随着贸易开放加深可逐步紧缩支出发挥市场效率
    第二节 税收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实施效果
        二、发展中贸易大国的贸易政策改革措施
        三、我国税收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
    第三节 税收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政策的组合
        一、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
        二、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果比较
        三、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政策的搭配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不同税种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一
        二、贸易开放会影响税收收入进而限制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
        三、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搭配税收政策调整扩大贸易开放
        四、国外在扩贸易开放中税改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为辅
    第二节 扩大我国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进口贸易税收政策
        二、出口补贴政策
        三、所得税政策
        四、财政支出政策
        五、非关税壁垒措施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及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3 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投资理论回顾
    2.2 政策与制度国内外文献回顾
        2.2.1 国内文献回顾
        2.2.1.1 国内文献研究侧重点
        2.2.1.2 国内文献小结
        2.2.2 国外文献回顾
        2.2.2.1 国外文献侧重点
        2.2.2.2 国外文献小结
    2.3 文献述评和本文研究要点
        2.3.1 文献述评
        2.3.2 本文研究要点
第3章 母国政策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3.1 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演变
    3.3 双边投资协定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计量模型设计、数据与变量
        3.3.2 BIT对OFDI影响的实证估计结果、分析与检验
        3.3.3 实证结论
    3.4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
        3.4.1 跨境并购大幅增长
        3.4.2 大规模跨境并购的深层动因
        3.4.3 非理性不合规跨境并购的负面效应
        3.4.4 加大监管力度引导真实合规性与理性回归
        3.4.5 新政策下跨境并购走势
    3.5 基于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的OFDI政策
    3.6 “一带一路”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
        3.6.1 “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3.6.2 “一带一路”的内在背景与化解产能过剩
        3.6.3 “一带一路”的外在背景与构建全球新秩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道国制度环境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4.1 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4.2 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维护
    4.3 欧盟反规避制度下的对外直接投资
        4.3.1 欧盟反规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4.3.2 欧盟反规避条款的正当性质疑
        4.3.3 欧盟反规避条款的合法性质疑
    4.4 企业异质性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作用
        4.4.1 企业所有制结构
        4.4.2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4.4.3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案例分析
        4.4.4 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4.4.5 国有企业实际案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法律经济分析与比较分析
    5.1 母国政策的法律经济分析
        5.1.1 跨境并购监管政策法律经济分析
        5.1.2 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政策效率法律经济分析
        5.1.3 法律经济分析小结
    5.2 母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比较分析
        5.2.1 中国与巴西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分析
        5.2.2 中国与印度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分析
        5.2.3 对比分析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策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关于贸易自由化的研究
        0.2.2 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力市场
        0.2.3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投资
        0.2.4 文献评述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
        0.4.1 主要创新点
        0.4.2 不足之处
1 贸易自由化与人力资本理论基础
    1.1 贸易自由化相关理论
    1.2 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1.3 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途径
2 制度背景
    2.1 贸易自由化制度背景
    2.2 个体16岁时的关税冲击
3 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3.1 数据说明
    3.2 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3.2.1 变量设定
        3.2.2 计量模型设定
    3.3 实证结果分析
        3.3.1 识别假设
        3.3.2 基准回归
        3.3.3 稳健性检验
        3.3.4 异质性分析
        3.3.5 机制分析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日本的关税改革对我国加入WTO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2]贸易便利化对我国技术进口的影响研究[D]. 陈思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4]进口自由化与企业污染排放 ——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 王亮. 暨南大学, 2020(04)
  • [5]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 周玲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元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中国贸易政策效应研究 ——基于自由贸易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D]. 陈洁.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8]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D]. 王婉如. 中央财经大学, 2019(10)
  •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研究[D]. 昝丙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D]. 汤胜君. 辽宁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日本关税改革对我国加入WTO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