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年冻土地基冷却承重复合桩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

一种多年冻土地基冷却承重复合桩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

一、一种冻土地基冷却承载复合桩的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董建华,包万飞[1](2021)在《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多年冻土边坡支护结构的提出及理论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多年冻土边坡的冻融滑塌问题,结合无动力通风技术、通风管降温技术和锚固技术,提出一种新型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并阐述了新型结构的工作机理。基于通风工程和传热学理论,建立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与土体换热的计算模型,给出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的热效应理论计算方法;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与土体协同工作的计算模型,提出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力学效应理论计算方法。结合算例,采用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对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热-力学效应进行分析,并利用自主研发的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的水热力耦合分析软件对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无动力风帽极大提升了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的通风能力,增大了外界冷空气与边坡内部土体之间的对流换热强度,促使多年冻土边坡内冻融交界面逐年抬升;(2)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减弱了边坡土体的冻胀作用,能够提高多年冻土边坡的稳定性;(3)文章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可为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李宁,杨卿[2](2019)在《西部水利与土木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文中指出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进,我国在西北地区投资和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在诸多工程的建设当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亟待分析和解决。针对西部水利与土木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本文分别就以下六个问题进行了评述与展望:西部裂隙岩体动力学参数获取;地震作用下坝体动力稳定性问题;西部高陡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评价问题;长大隧道的快速安全施工的问题;西部交通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西部基础建设中黄土高填方的稳定性与沉降变形问题。关于这六个问题的阐述,意在进行抛砖引玉式的探讨,引起当前岩土工程学者关注和重视。

王贺[3](2019)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湿润性地段考虑原位冻胀桩土热力耦合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多年冻土地区修筑铁路和公路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冻胀和融沉破坏,青藏铁路沿线的桥梁工程同样也受到这两个问题的困扰。开展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热学、力学研究,全面把握多年冻土区桩基础的冻拔及桩周冻土的冻胀特性、桩-土界面特性,为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的运营维护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利于青藏铁路工程的安全及长期稳定发展。以青藏铁路实际工程——清水河多年冻土区湿润性地段桥梁工程为依托,采用以理论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桩土体系热-力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对多年冻土区桥梁工程中的桩周冻土温度场在测量地温后三十年内的变化情况、冻土的冻胀变形、桩土间与冻结温度及时间相关的界面特性、桩基础的受力形式和抗冻拔机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以弹性力学为依据研究原位水冻结的过程中,得出了不仅温度变量对冻胀系数有影响,土体的泊松比对其也有重要影响。结合不同土质在冻结状态下的冰水相变速率,推导出冻胀过程中土体冻胀率与冻胀系数之间的关系公式。(2)地面以下2m范围内,季节的变化对桩土界面温度影响较大。受全球气候变暖及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桩基础将吸收的热量传递到冻土层,使桩土界面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升高的趋势,并导致桩周土体的温度要高于同一深度未受扰动的土体温度。大气温度对土体温度的影响会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达到一定深度后,大气温度将不再干扰土体温度。深层土体的温度变化相对于地表土体呈现出一定滞后性。(3)桩周土体的冻胀量小于远离桩侧土体的冻胀量,两者的差值由11月的1.74cm增加到2月的5.47cm。2月的最大冻胀量出现在距离桩侧5.1m处,相比11月,与桩侧的距离增加了3.1m,说明随着冻结时间的推移,桩基础对桩周土的冻胀约束作用越来越大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地表处桩土界面间的法向应力最大,随着冻结时间的推移,桩土界面间的法向应力分部形式没有改变,但是法向应力值在持续增大。接触法向应力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下1.5m范围内。11月1月为桩土间切向应力的增长阶段,其最大值出现在接近地表处。随着地温降低,冻胀程度加深,切向应力显着增大,并导致桩基础的竖向位移明显增加。1月2月为桩土间切向应力的稳定阶段,切向应力随冻深发展而增长趋缓,逐渐达到最大值。冻胀过程中,桩土界面间切向应力值的正负临界点逐渐向下移动。(4)地表处桩土间的相对滑动位移值最大,并且主要在地面以下约2.5m范围内产生相对滑动位移。随着冻结时间的增加,桩基础的位移变化缓慢,但桩周土的冻胀量在不断增大,导致桩土间的相对滑动位移不断增大。(5)由于桩顶施加荷载,桩身轴力在冻结开始时为压力。随冻结时间的推移,桩身轴力变为拉力且拉力值不断增大。随着冻胀程度的加深,拉力最大值的位置逐渐向下移动。说明冻胀程度越深,土体的冻胀现象对桩基础产生的影响越大。

刘乃飞[4](2017)在《寒区裂隙岩体变形—水分—热质—化学四场耦合理论构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北极资源争夺战”的展开,寒区岩土工程研究迎来了新的机遇。占地球陆地面积近50%的冻土区赋存着丰富的各类资源,在这些地区进行资源开采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量岩(土)工程冻害问题。因此,本文以寒区岩体工程为背景,以可等效连续化的裂隙岩体为研究主体,紧抓低温裂隙岩体的各向异性的水力、热学特性及水-热-力-化学耦合特性,基于经典热力学和裂隙岩体力学理论等,开展了裂隙岩体变形-水分-热质-化学耦合作用机制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建立了低温下裂隙岩体的各向异性的水分迁移模型。根据冻结裂隙岩体和冻土的本质区别,综合考虑温度(含水/冰相变)、应力、化学损伤以及裂隙水的渗透特性等,基于等效水力隙宽演化模型和单裂隙渗流模型,应用多孔介质的吸附薄膜理论和Clapeyron方程,分析提出了裂隙岩体的特殊的温度势迁移机制,并建立了低温裂隙岩体代表性体元的水分迁移的温度驱动势模型。基于裂隙几何参数,对裂隙岩体的渗透性能进行了等效连续化分析,构建了含多组优势节理岩体的各向异性水分迁移模型。(2)建立了低温下裂隙岩体的各向异性传热模型。首先推导了不同含水条件下岩体单裂隙的切向和法向热阻模型,以此为基础,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不同含水和连通条件下含单组裂隙岩体的各向异性传热模型;基于坐标转换和叠加原理构建了含多组优势节理裂隙岩体的各向异性传热模型。此外,还研究了裂隙开度、长度、接触率以及未冻水含量和流速等5个因素对低温裂隙岩体传热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两个算例对建立的各向异性传热模型进行了验证。(3)建立了裂隙岩体介质代表性体元的受水、热影响的化学损伤模型。以导师2003年建立的常温岩石化学损伤模型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低温下裂隙岩体的化学损伤机制和化学损伤对裂隙开度的影响两个方面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考虑冰/水相变作用、流体流速以及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构建了裂隙岩体介质的代表性体元的受水、热影响的化学损伤模型。反过来,从压力溶蚀和表面溶蚀等化学损伤机制,进一步研究了化学损伤对裂隙岩体变形、水分迁移、传热特性的影响。(4)初步构建了低温裂隙岩体的变形-水分-温度-化学四场耦合模型。基于经典热力学理论并结合已建立的低温裂隙岩体水分迁移模型、热质传输模型以及化学损伤模型,分别建立了含水/冰相变低温裂隙岩体的应力平衡方程、连续性方程、能量守恒方程以及溶质运移方程。依此为基础,推导了低温裂隙岩体的变形-水分-热质-化学四场耦合模型及控制微分方程组,构建了裂隙岩体的四场耦合理论构架。(5)推导了低温裂隙岩体四场耦合模型的有限元解析并开发了相应的分析程序。采用伽辽金加权余量法,将低温裂隙岩体四场耦合模型在空间域内离散,利用两点递进格式在时间域内离散,从而推导了低温裂隙岩体四场耦合模型的有限元解析。最后借助大型岩土仿真软件FINAL的编程思想及课题组开发的饱和冻土三场耦合分析程序3G2012,开发了裂隙岩体介质四场耦合分析程序4G2017。将耦合模型和程序应用于两个典型的寒区岩体工程对其进行部分验证。两个工程模拟的最大融化深度与实测值相符,变形和受力情况也符合实际工程经验和现场踏勘情况。

赵元齐[5](2015)在《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温度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冻土是对气候和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不稳定土体。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等外界影响下,冻土受到热扰动后温度场重新分布,可能引起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发生严重的变形,甚至坍塌。因此,塔基下的冻土温度场对塔桩的承载力有显着影响,现已越来越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输电线路的迅速发展,杆塔基础所承受的荷载越来越大,传统的掏挖基础等浅埋式基础已很难满足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冻土区杆塔基础的建设中,钻孔灌注桩以其承载力高,适用性广,施工方法简单等优点成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最常用的基础形式。在冻土区,塔桩施工对冻土的扰动影响很大,桩侧土体回冻时间长,混凝土的水化放热是热扰动最主要的来源。因此,有必要对冻土地区塔桩热扰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传热学理论和混凝土水化热计算方法,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以给定的微分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建立了二维数值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在不同入模温度和不用水化热的条件下,冻土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及其回冻过程。同时考虑了基础形式以及气候变暖情况对温度场的影响,得到了桩周土的温度随时间、深度的变化规律,给桩基础承载力的形成时间和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提供了合理依据。

张汉舟[6](2008)在《高填土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高填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统计分析了甘肃软黄土地基特征及其病害,通过原位测试、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有限元仿真与理论推导,系统研究了强夯法、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土工格室垫层、水泥粉喷桩与桩-筏式复合地基等软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特点及适用性。研究成果为黄土区高速公路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甘肃软黄土主要分布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泄条件差的区域,厚度一般在4.522m之间;呈现出软土、黄土、盐渍土等复杂特性。2000kN·m夯击能时,软黄土地基最佳夯击数为79击;水平影响范围为8m,有效处理深度为5.0m左右;仅适用于厚度较小的软黄土地基。龄期对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明显,而桩长的影响不明显;桩间距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影响较小,而对沉降量和桩间土强度影响较大;桩土应力比集中在1.52.5之间;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处理软黄土地基效果较好。土工格室垫层加固软黄土地基的影响范围为其层厚的50%左右;可使地基表面所受竖向应力减小40%左右;适于处理厚度小于4m的浅层软黄土地基;垫层合理厚度为20cm;最后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假定,给出了加固后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水泥粉喷桩处理软黄土地基有限元分析及试验表明:铺设垫层可使桩土协调变形,使不同基底面积作用下土中应力衰减趋于相同,并给出了垫层厚度与模量值的范围;桩长对沉降影响显着,且存在有效桩长;桩土应力比与载荷板形状有关,集中在38之间;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为桩间土先破坏进而导致复合地基整体破坏;桩、土准模量随着填土荷载呈现出先硬化后软化最后趋于稳定的特性;推导出了基于弹性理论的承载力与桩土沉降差公式。最后提出了桩-筏式复合地基处理软黄土地基方法及其设计与施工方法。

徐彬[7](2008)在《大型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低温LNG地下存储是各国能源存储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天然气低温液化后极端的低温(-162℃)使得地下储库的建库和长期安全运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工程实例。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岩石在低温下的性状和热力学性质和变化规律、低温地下储气库的建库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本文为了研究低温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在冻结过程中的响应,首先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降温和低温冻结对岩石(多孔介质)和裂隙岩体(裂隙介质)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然后将岩体按照裂隙介质考虑,建立了低温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方法,得到了冻结过程中特殊条件下的储库围岩应力场特征和稳定性态,对低温地下储气库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地下储气库工程,将出露于洞壁的主裂隙和洞壁附近未出露的单裂隙简化为一个带边缘裂纹和一个内置穿透裂纹的半无限板分析模型,从不同岩石热力学性质、不同温度边界类型、不同降温强度、不同降温速度、不同裂隙面与洞壁夹角等对温度降低过程中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数值试验和分析,探索降温对裂隙扩展的机理。(2)根据当前国际上最新提出的低温LNG地下储气库建库的概念模型,将其分成两个阶段:从排水到开挖施工再到使围岩足够冷却停止排水前为第一阶段;从开始停止排水到地下水向冷却的岩体中渗透形成冰冻圈长期运营为第二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分别提出了低温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方法。(3)第一阶段,在围岩开始冷却时的非饱和裂隙岩体中,假设水结冰后不产生冻胀,并忽略冰在裂隙壁面的冻结强度,基于几何损伤理论和断裂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裂隙扩展模型,基于本文裂隙壁面接触面积与裂隙壁面总面积之比等于传压系数的定义,根据初始裂隙以及扩展后裂隙几何分布状况和采用接触传热的热阻理论建立了裂隙岩体的导热模型,并以传压系数为纽带建立了裂隙岩体应力和温度传导的耦合关系,进而提出了温度降低过程中地应力和温度热力相互作用的裂隙岩体热力耦合断裂损伤模型。利用Fortran 90开发瞬态各向异性温度场、温度应力有限元程序及热力耦合的损伤分析有限元程序,并用该程序分析了宏观工程裂隙岩体在温度降低过程中在热应力和地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断裂损伤。(4)第二阶段,停止排水,地下水位上升并逐渐渗透到已冷却的裂隙岩体中结冰而形成一个冰冻圈后,水分迁移到夹冰的裂隙内冻结膨胀后将导致裂隙进一步扩展。本文假设该阶段温度稳定,在Walder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冻结过程中裂隙冻胀断裂扩展的理论模型,将Walder模型中没有考虑的上覆岩体自重(地应力)对裂隙扩展的抑制作用和地下水压力对裂隙扩展的促进作用考虑进去,使之满足地下储气库冰冻圈形成后的工作条件,最后用该裂隙冻胀断裂扩展模型分析地下储气库长期运营下水分不断迁移到夹冰的裂隙面结冰冻胀导致裂隙的进一步扩展,就埋深、温度梯度、壁面温度、侧压力系数、裂隙初始长度和裂隙倾角等外部因素对裂隙扩展影响进行了分析。

王立悦[8](2007)在《高寒地区高压输电杆塔热桩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500kV呼伦贝尔~辽宁直流送电线路工程通过多年冻土地区。目前我国尚未系统地开展冻土地区杆塔基础承载力与保持冻土冻结状态相结合的试验和计算研究,因此研究适合于冻土地区的杆塔基础型式及设计方法是该工程能够安全运营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意义。本工程采用新型热桩基础。该基础是在热棒外围浇筑混凝土,既能承受上部荷载,又能使冻土保持冻结状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的热分析和力学模块建立热桩基础模型,考虑全球变暖的条件下,计算热桩基础和普通桩基础的温度场分布,结果对比得到,前者使冻土上限提高0.5m,内部温度在相应位置降低2℃,证明在多年冻土地区热桩基础对冷却地基有显着作用。十年期限内热桩基础温度场计算结果表明:使用年限越久,热棒对保持多年冻土冻结状态的作用越明显。随着热棒的面积比和长度增加,热棒冷却地基效果越好,热棒间距在4m时效果最佳,增大或减小间距工作效率均降低。依据以上结果确定了热棒合理设计参数。根据温度场的计算结果对土体分层,得到冻结、融化状态时不同温度下土体的力学参数。其次,进行冻、融状态,拉、压交变荷载+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热桩承载力数值计算。当活动层全部融化时桩顶水平位移大于竖向位移两个数量级,此时,水平荷载是杆塔基础设计的控制荷载。荷载作用下普通桩基础的水平位移是热桩基础的3倍,表明热桩基础具有极强的嵌固力。随着热桩基础的桩径和桩长增加,其承载力提高,桩身弹性模量对热桩承载力影响很小。最终,为该工程取得了合理的设计参数。以上工作将对多年冻土地区热桩基础的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原思成[9](2007)在《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者通过冻土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国内外的工程经验以及青藏铁路的特点,以来自铁路正线的变形和温度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计算和数值预测,对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和地温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评价,认为目前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趋于稳定,地温呈降低趋势,采用主动降温工程措施的冻土区路基工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未来运营期间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稳定性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在个别的特殊地段需要重点观察,必要时需进行补强。文中对冻土路基的工程划分和对冻土路基变形发生、发展过程的阶段划分,属于创新的分类,并且,对于冻土变形机理的分析和结论,也是作者首次提出的。论文中的主要结论已经被青藏铁路的工程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部分建议已经在工程中采纳。

徐彬,李宁[10](2004)在《一种冻土地基冷却承载复合桩的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多年冻土地区桩基普遍存在的冻胀和热扩散问题,基于“主动冷却”地基的思想,结合碎石路基、碎石堆等大孔隙多孔介质在气温波动条件下具有的热二极管的效应,提出了一种用于冻土地区的新型桩;在冻融活动层深度范围的桩身表面刻制凹槽,利用槽内回填的碎石、块石等大孔隙多孔介质在外界大气温度自然波动下的对流换热机制,来达到主动冷却冻土和抬升冻土上限的目的;对其冷却机理及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运用数值仿真试验对比了桩身刻槽前后的温度场。结果表明,新型桩促进了冻土的发育,回冻时间大为缩短,冻土上限抬升。

二、一种冻土地基冷却承载复合桩的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冻土地基冷却承载复合桩的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多年冻土边坡支护结构的提出及理论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构造及工作机理
    1.1 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构造
    1.2 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
        (1) 无动力风帽强化对流原理
        (2) 主动冷却土体原理
        (3) 支挡锚固原理
2 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的热效应理论计算方法
    2.1 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内平均风速计算
    2.2 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与土体换热模型
    2.3 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的热效应理论分析
3 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力学效应理论计算方法
    3.1 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计算模型
    3.2 立柱与土体协同工作模型方程建立
    3.3 横梁与土体协同工作模型方程建立
    3.4 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与土体协同工作模型方程建立
    3.5 变形协调条件和边界条件
        (1) 变形协调条件
        (2) 边界条件
    3.6 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轴向拉力计算
    3.7 框架内力和变形计算
4 算例分析
    4.1 算例概况
    4.2 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的热效应分析
    4.3 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力学效应分析
5 有限元模拟验证
    5.1 建立模型
        (1) 温度边界条件
        (2) 水分边界条件
        (3) 位移边界条件
    5.2 分析软件编制
    5.3 理论计算方法的验证
6 结 论

(2)西部水利与土木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裂隙岩体参数研究现状与展望
    (1) 试验方法。
    (2) 岩体分类法。
    (3) 现场地质蒙特卡罗法。
    (4) 反演分析法。
    (5) 现场旋切式触探法。
2 地震作用下坝体动力稳定性问题
3 西部高陡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评价问题
4 长大隧道的快速安全施工的问题
5 西部交通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
    (1) 通风管路基。
    (2) 块石路基。
    (3) 遮阳板块石护坡。
    (4) 冻土地基冷却承载复合桩。
    (5) 冻土隧道的设计原理。
6 西部基础建设中黄土高填方的稳定性与沉降变形问题
7 结 语

(3)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湿润性地段考虑原位冻胀桩土热力耦合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年冻土区桩基础热学特性研究
        1.2.2 多年冻土与桩基础的热力耦合
        1.2.3 多年冻土区桩土界面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多年冻土区温度场理论研究
    2.1 数学模型基本假设
    2.2 冻土非稳态温度场控制方程
        2.2.1 相变问题
        2.2.2 冻土非稳态温度场控制方程
    2.3 温度场边界条件
        2.3.1 温度场的变化
        2.3.2 附面层理论
        2.3.3 温度场边界条件的分类
        2.3.4 桩-土间的冰膜现象
    2.4 冻土的热物理特性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多年冻土区应力场及变形场理论研究
    3.1 数学模型基本假设
    3.2 冻土应力场控制方程
        3.2.1 体积应变
        3.2.2 应力场控制方程
    3.3 冻土变形场控制方程
        3.3.1 线弹性变形场控制方程
        3.3.2 温度场对变形场的影响
    3.4 桩-土界面力学特性
    3.5 冻土的冻胀系数
        3.5.1 基于弹性力学研究多年冻土冻胀系数与冻胀率之间的关系
        3.5.2 考虑冰水相变过程下多年冻土冻胀系数与冻胀率之间的关系
        3.5.3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清水河多年冻土区湿润性地段桥梁单桩-冻土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4.2 青藏高原清水河地区工程概况
    4.3 建立计算模型及数值模型
        4.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4 各土层及结构的热物理参数
    4.5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4.5.1 温度场边界条件
        4.5.2 温度场初始条件
    4.6 桥梁单桩-冻土温度场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清水河多年冻土区湿润性地段桥梁单桩-冻土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5.1 热-力耦合控制方程
        5.1.1 温度场控制方程
        5.1.2 应力场控制方程
    5.2 热力耦合计算方法
    5.3 桥梁单桩-冻土温度场和应力场耦合模型的建立
        5.3.1 数值模型及材料参数
        5.3.2 应力场边界条件
    5.4 桥梁单桩-冻土温度场和应力场耦合模拟结果及分析
        5.4.1 冻土的冻胀过程分析
        5.4.2 桩土界面力学特性研究
        5.4.3 桩基础位移及桩轴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寒区裂隙岩体变形—水分—热质—化学四场耦合理论构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结岩石的热力学性质
        1.2.2 低温裂隙岩体的研究现状
        1.2.3 相变及水热迁移理论
        1.2.4 低温裂隙岩体多场耦合理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2 低温裂隙岩体水分迁移模型
    2.1 冻结裂隙岩体的定义
    2.2 低温裂隙岩体的水力隙宽研究
        2.2.1 水/冰相变对水力隙宽的影响
        2.2.2 岩体热胀冷缩对水力隙宽的影响
        2.2.3 应力对水力隙宽的影响
        2.2.4 化学损伤对水力隙宽的影响
        2.2.5 水力隙宽演化模型
    2.3 低温单裂隙的渗透特性研究
        2.3.1 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2.3.2 运动粘滞系数的影响
        2.3.3 水力隙宽的影响
        2.3.4 低温单裂隙渗流模型
    2.4 低温条件下裂隙水的温度势迁移机制
    2.5 低温单裂隙岩体水分迁移模型
    2.6 低温裂隙岩体各向异性水分迁移模型
    2.7 本章小结
3 低温裂隙岩体的传热特性与数理模型
    3.1 岩体裂隙介质的热阻定义
        3.1.1 裂隙介质热传导热阻
        3.1.2 裂隙介质热对流热阻
        3.1.3 裂隙介质对流换热热阻
    3.2 单裂隙的热阻模型
        3.2.1 裂隙热阻构成
        3.2.2 裂隙法向热阻模型
        3.2.3 裂隙切向热阻模型
        3.2.4 无水裂隙热阻模型
        3.2.5 含静水裂隙热阻模型
        3.2.6 含饱和静水裂隙热阻模型
        3.2.7 含动水裂隙热阻模型
    3.3 单裂隙介质的传热特性与数理模型
        3.3.1 热传导系数坐标变换
        3.3.2 含单组裂隙岩体法向等效热传导系数
        3.3.3 含单组裂隙岩体切向等效热传导系数
        3.3.4 无水贯通裂隙岩体传热特性
        3.3.5 含静水贯通裂隙岩体传热特性
        3.3.6 含饱和静水贯通裂隙岩体传热特性
        3.3.7 含动水贯通裂隙岩体传热特性
        3.3.8 无水非贯通裂隙岩体传热特性
    3.4 低温裂隙岩体的各向异性传热模型
    3.5 各因素对非贯通裂隙介质传热特性的影响
    3.6 各因素对贯通裂隙介质传热特性的影响
    3.7 裂隙介质传热模型算例
        3.7.1 含水平裂隙岩样温度场分析
        3.7.2 裂隙岩体边坡温度特性研究
    3.8 本章小结
4 低温裂隙岩体化学损伤模型
    4.1 化学溶液对岩石的劣化作用
    4.2 多孔介质的化学损伤模型
        4.2.1 常温岩石化学损伤模型
        4.2.2 低温岩体化学损伤模型
    4.3 化学损伤对水力开度的影响
        4.3.1 压力溶蚀
        4.3.2 表面溶蚀
        4.3.3 水力开度演化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低温裂隙岩体四场耦合模型及有限元解析
    5.1 低温裂隙岩体变形-水分-热质-化学耦合模型
        5.1.1 基本假定
        5.1.2 应力平衡方程
        5.1.3 连续性方程
        5.1.4 能量守恒方程
        5.1.5 溶质运移方程
        5.1.6 控制微分方程组
    5.2 耦合模型有限元解析
        5.2.1 耦合模型的具体化
        5.2.2 空间域内离散
        5.2.3 时间域内离散
    5.3 程序设计与开发
        5.3.1 程序功能块
        5.3.2 控制流程图
    5.4 本章小结
6 耦合模型的应用及验证
    6.1 青海木里露天煤矿边坡
        6.1.1 工程概况
        6.1.2 计算模型
        6.1.3 分析参数
        6.1.4 初/边值条件
        6.1.5 计算结果分析
    6.2 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
        6.2.1 工程概况
        6.2.2 计算模型
        6.2.3 分析参数
        6.2.4 初/边值条件
        6.2.5 计算结果分析
    6.3 冻岩/土工程防冻害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附录-1 参加的纵向课题
    附录-2 参加的横向课题
    附录-3 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4 所获软件着作权
    附录-5 所获奖励及荣誉

(5)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温度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冻土地区杆塔基础的基本理论
    2.1 冻土的基本理论
        2.1.1 冻土的定义和组成
        2.1.2 多年冻土的分布
        2.1.3 冻土的物理性质
        2.1.4 冻土的热学性质
        2.1.5 冻土的力学性质
        2.1.6 冻土的冻胀融沉特性
    2.2 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基本理论
        2.2.1 输电线路杆塔基础的现状及问题
        2.2.2 杆塔基础选型及施工
    2.3 本章小结
3 多年冻土区杆塔基础有限元数值分析
    3.1 有限元软件COMSOL介绍
        3.1.1 COMSOL软件介绍
        3.1.2 传热模块简介
        3.1.3 COMSOL软件典型过程
    3.2 传热过程分析
        3.2.1 导热、对流和辐射的传热机理
        3.2.2 瞬态传热基本理论
        3.2.3 三维导热方程
        3.2.4 温度场控制微分方程
        3.2.5 边界条件
        3.2.6 混凝土水化热理论和计算方法
        3.2.7 桩身混凝土的传热过程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计算假设
        3.3.2 控制方程
        3.3.3 建立几何模型
        3.3.4 边界条件
        3.3.5 计算模型土体相关参数的确定
        3.3.6 初始条件
        3.3.7 网格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温度场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混凝土灌桩前桩周地温曲线
    4.2 冻土温度场模拟结果
        4.2.1 冻土温度场变化趋势分析
        4.2.2 热扰动范围分析
    4.3 冻土的回冻过程
        4.3.1 桩土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4.3.2 入模温度对回冻的影响
        4.3.3 水化热对回冻的影响
        4.3.4 回冻过程中桩基承载力分析
    4.4 基础选型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4.4.1 桩径对温度场的影响
        4.4.2 桩长对温度场的影响
        4.4.3 直柱基础与锥柱基础
    4.5 本章小结
5 气候变暖对冻土上限和桩承载力的影响
    5.1 气候变暖的特点
    5.2 气候变暖对冻土上限深度的影响
    5.3 气候变暖对地温及承载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填土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基处理方法
        1.2.1 强夯法
        1.2.2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法
        1.2.3 土工格室垫层法
        1.2.4 水泥粉喷桩法
    1.3 软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案
第二章 甘肃软黄土地基特征及病害
    2.1 软黄土分布
        2.1.1 软黄土地域分布
        2.1.2 软黄土地层分布
    2.2 软黄土地基物理力学特征
        2.2.1 软黄土地基物理特征
        2.2.2 软黄土地基力学特征
    2.3 软黄土地基地下水特征
    2.4 软黄土地基病害
        2.4.1 竖向变形
        2.4.2 失稳
    2.5 小结
第三章 强夯法处理软黄土地基适应性分析
    3.1 强夯法加固机理
    3.2 强夯加固试验研究
        3.2.1 试验概况
        3.2.2 夯沉量
        3.2.3 试验区外土体隆起量
    3.3 处理效果评价
        3.3.1 处理效果监测方案
        3.3.2 动力触探试验
        3.3.3 现场载荷试验
        3.3.4 加固后地基受力与变形特性
    3.4 设计与施工
        3.4.1 强夯法设计
        3.4.2 强夯法施工工艺
    3.5 小结
第四章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软黄土复合地基
    4.1 加固机理
        4.1.1 对砂性土地基的加固机理
        4.1.2 对粘性土地基的加固机理
    4.2 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计算
        4.2.1 承载力计算
        4.2.2 沉降计算
    4.3 工程实例与效果评价
        4.3.1 载荷试验
        4.3.2 动力触探试验
        4.3.3 土压力测试成果分析
        4.3.4 地基沉降测试成果分析
    4.4 设计与施工
        4.4.1 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设计
        4.4.2 施工工艺
        4.4.3 质量控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土工格室垫层处理软黄土地基研究
    5.1 土工格室垫层工作机理
    5.2 土工格室垫层地基承载力计算
        5.2.1 弹性地基梁的基本理论
        5.2.2 弹性地基梁基本方程的求解
        5.2.3 长梁的计算
        5.2.4 短梁的计算
        5.2.5 计算参数
        5.2.6 公式验证
    5.3 地基承载特性有限元分析
        5.3.1 计算概述
        5.3.2 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5.4 工程实例与效果评价
    5.5 设计与施工
        5.5.1 土工格室垫层设计
        5.5.2 土工格室垫层施工
    5.6 小结
第六章 水泥粉喷桩软黄土复合地基
    6.1 水泥土加固机理
        6.1.1 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应
        6.1.2 黄土颗粒与水泥水化物的作用
        6.1.3 碳酸化作用
    6.2 复合地基受力分析
        6.2.1 复合地基桩土受力分析
        6.2.2 复合地基承载力推导
    6.3 复合地基承载特性有限元分析
        6.3.1 计算概述
        6.3.2 承载特性分析
        6.3.4 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影响因素
    6.4 工程实例与效果评价
        6.4.1 试验概况
        6.4.2 原型观测
        6.4.3 静载荷试验
    6.5 设计与施工
        6.5.1 设计方法与参数
        6.5.2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6.6 桩-筏复合地基
        6.6.1 概述
        6.6.2 工程实例
        6.6.3 效果评价
    6.7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型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存储的重要性
        1.1.2 地下储库的优点
        1.1.3 地下储气库的发展及类型
        1.1.4 目前我国油气地下储备现状
        1.1.5 目前我国地下储库的技术发展状况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3 低温LNG地下储气库中的岩石力学问题
    1.4 低温下的岩石物理性状研究进展
        1.4.1 冻结、冻融循环下岩石的物理性质的试验研究
        1.4.2 冻结、冻融循环对岩石损伤的试验研究
        1.4.3 冻结、冻融循环对岩石裂隙影响的试验研究
    1.5 低温地下储气库工程的研究现状
        1.5.1 低温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技术
        1.5.2 小型低温地下储气库的现场试验研究
        1.5.3 低温LNG地下储气库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
        1.5.4 低温LNG地下储气库的蒸发损耗率
    1.6 低温下岩体多场耦合理论及其数值分析
    1.7 裂隙岩体的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7.1 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研究方法
        1.7.2 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
    1.8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8.1 研究思路
        1.8.2 研究内容
2 低温对岩石热力学性质和裂隙的影响
    2.1 低温冻结下岩石的性状
        2.1.1 低温冻结下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2.1.2 低温冻结下岩石的热学性质
        2.1.3 冻融循环对岩石性质的影响
        2.1.4 在经历低温冻结和冻融后岩行结构的变化
        2.1.5 影响机理
    2.2 低温冻结对节理裂隙的影响
        2.2.1 低温冻结对节理裂隙的作用
        2.2.2 冻融对节理裂隙的作用
        2.2.3 作用机理
    2.3 本章小结
3 温度降低过程中单裂隙裂尖应力强度因子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地应力作用
    3.3 数值试验模型及方法
        3.3.1 数值试验模型的建立
        3.3.2 瞬态的温度应力
        3.3.3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3.4 岩石热力学参数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
        3.4.1 数值试验条件
        3.4.2 数值试验方案
        3.4.3 一种特定岩石的裂隙低温扩展机理
        3.4.4 岩石特性随温度变化对裂隙扩展的影响
        3.4.5 岩石类型对裂隙扩展的影响
    3.5 降温边界条件对围岩裂隙扩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3.5.1 降温边界类型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
        3.5.2 降温速度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
        3.5.3 降温强度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
        3.5.4 工程应用
    3.6 裂隙倾角对裂隙扩展的影响分析
        3.6.1 裂隙倾角对裂隙附近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3.6.2 裂隙倾角对裂尖附近温度应力的影响
        3.6.3 裂隙倾角对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温度降低过程中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
    4.1 地质模型
        4.1.1 描述裂隙分布的基本几何参量
        4.1.2 裂隙频率和裂隙密度
    4.2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裂隙岩体的断裂损伤模型
        4.2.1 压剪应力状态
        4.2.2 拉剪应力状态
        4.2.3 拉伸应力状态
        4.2.4 多裂隙间的相互作用
    4.3 裂隙岩体的导热模型
        4.3.1 热阻
        4.3.2 接触热阻
        4.3.3 含初始裂隙的岩体等效热传导系数
        4.3.4 裂隙扩展后的等效热传导系数
    4.4 裂隙面温度传导和应力的耦合关系
        4.4.1 闭合状态下的初始裂隙面温度传导和应力的耦合关系
        4.4.2 张性的裂隙面温度传导和应力的耦合关系
    4.5 热力耦合断裂损伤模型有限元程实现与验证
        4.5.1 程序实现
        4.5.2 位移场和损伤演化
        4.5.3 瞬态各向异性温度场和温度应力
        4.5.4 温度降低过程中耦合分析步骤
    4.6 温度降低过程中储库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
        4.6.1 开挖完成后围岩的状态
        4.6.2 注入LNG温度降低过程中围岩的状态
    4.7 本章小结
5 低温LNG地下储气库围岩在形成冰冻圈后的断裂分析
    5.1 低温下水分的迁移机理及对岩石的劣化
    5.2 冻结过程中裂隙断裂的理论模型—Walder模型
        5.2.1 裂纹中冰压力和破裂速率之间的关系
        5.2.2 质量守恒
        5.2.3 数值计算
    5.3 对Walde模型的修正
    5.4 冰冻圈形成后围岩的断裂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液化天然气(LNG)的物理特性
附录B 岩石裂缝中冰压力的光弹试验研究
附录C 低温地下储气试验库的现场测试
    C-1 低温LPG不衬地下储气库的现场试验
    C-2 低温LNG衬砌地下储气库的现场试验
附录D 在校期间完成的相关工作
    D-1 参加的纵向课题
    D-2 参加的横向课题
    D-3 所获专利
    D-4 发表论文

(8)高寒地区高压输电杆塔热桩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外在热棒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我国输变电工程基础设计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冻土地区杆塔热桩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冻结条件下土体的工程特性
        2.1.1 冻土的工程特性
        2.1.2 冻土对杆塔热桩基础的冻胀力
    2.2 热桩基础温度场的基本理论
        2.2.1 热棒的工作原理
        2.2.2 热棒的数值计算
    2.3 冻土地区杆塔热桩基础的计算理论
        2.3.1 荷载作用下多年冻土地区杆塔热桩基础工作性能
        2.3.2 桩基荷载的传递机理
        2.3.3 多年冻土地区杆塔桩基础设计计算
        2.3.4 桩长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桩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3.1 杆塔热桩基础-冻土相互作用数值方法
        3.1.1 杆塔热桩基础-冻土相互作用体系中土体的数值模拟
        3.1.2 杆塔热桩基础-冻土相互作用体系中接触面的数值模拟
    3.2 多年冻土地区杆塔热桩基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多年冻土地区杆塔热桩温度场的数值计算
        3.2.2 多年冻土地区杆塔热桩基础的力学数值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冻土地区杆塔热桩基础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冻土地区杆塔热桩基础温度场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1.1 热桩基础温度场特性
        4.1.2 热桩参数对冻土热桩基础温度场的影响
    4.2 冻土地区某工程杆塔热桩基础承载力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2.1 热桩基础承载力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2.2 热桩基础和普通基础的比较
        4.2.3 参数变化对热桩基础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冻土区铁路建设概况
    1.2 冻土区路基工程设计思想研究概况
        1.2.1 国外设计思想概况
        1.2.2 我国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设计原则研究概况
    1.3 冻土区路基工程结构研究概况
        1.3.1 控制地温的无源技术和工程结构研究概况
        1.3.2 控制地温的有源技术和工程结构研究概况
    1.4 冻土区路基工程试验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5 冻土区路基病害问题研究概况
        1.5.1 对地下冰影响的研究
        1.5.2 气温变化影响研究
    1.6 冻土区路基工程的监测概况
        1.6.1 国内观测研究概况
        1.6.2 国外观测研究概况
    1.7 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的科学研究工作
2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
    2.1 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地质条件
        2.1.1 青藏铁路沿线主要地形地貌单元及冻土特征
        2.1.2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工程分区
        2.1.3 影响冻土区路基变形长期发展趋势的气候因素
    2.2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
        2.2.1 天然状态土体冻融过程特征分析
        2.2.2 路基土体冻融过程特征分析
        2.2.3 路基地温场与变形关系研究
        2.2.4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机理
    2.3 工程环境和冻土环境变化对冻土区路基变形影响分析
    2.4 小结
3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和地温场分析
    3.1 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地温场和变形分析
        3.1.1 气温、地温均低地段
        3.1.2 气温高、地温低地段
        3.1.3 气温、地温均高地段
        3.1.4 路基地温场和变形小结
    3.2 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验证计算和工程建议
        3.2.1 验证计算的基本思路
        3.2.2 冻土地基的融化压缩沉降计算基础
        3.2.3 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验证计算
        3.2.4 计算结果和路基变形发展趋势分析
    3.3 小结
4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和地温场发展趋势预测
    4.1 数值模拟预测的主要对象
        4.1.1 数值模拟预测的主要指标
        4.1.2 数值模拟预测的主要对象
    4.2 数值模拟计算理论模型
    4.3 数值模拟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
        4.3.1 介质参数
        4.3.2 边界条件
        4.3.3 路基结构参数
        4.3.4 其他说明
    4.4 青藏铁路冻土区主要路基结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土质低路堤(加保温板)结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4.2 碎石护坡路基结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4.3 片石气冷路基结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4.4 碎石护坡+片石层复合路基结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评价
    5.1 青藏铁路工程对冻土的认识水平
    5.2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地温场特征评价
        5.2.1 多年冻土上限上升和形态趋于稳定
        5.2.2 路基土体温度降低使多年冻土上限位置趋于稳定
        5.2.3 特殊地段地温场特征
    5.3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综合评价
        5.3.1 青藏铁路路基变形标准
        5.3.2 青藏铁路典型地段路基变形评价
    5.4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病害讨论
        5.4.1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病害分类
        5.4.2 重点病害地段分析
        5.4.3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病害预警
        5.4.4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病害整治技术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一种冻土地基冷却承载复合桩的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刻槽深度内对流冷却可行性分析
3 刻槽桩冷却效果数值仿真分析
    3.1 数值仿真分析模型
    3.2 数值仿真分析条件
    3.3 新型桩温度场特性分析
4 结语

四、一种冻土地基冷却承载复合桩的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多年冻土边坡支护结构的提出及理论计算方法[J]. 董建华,包万飞. 土木工程学报, 2021(01)
  • [2]西部水利与土木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J]. 李宁,杨卿.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05)
  • [3]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湿润性地段考虑原位冻胀桩土热力耦合数值分析[D]. 王贺.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4]寒区裂隙岩体变形—水分—热质—化学四场耦合理论构架研究[D]. 刘乃飞.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 [5]多年冻土地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温度场分析[D]. 赵元齐.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6]高填土路堤下软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D]. 张汉舟. 长安大学, 2008(08)
  • [7]大型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储气库裂隙围岩的热力耦合断裂损伤分析研究[D]. 徐彬.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8]高寒地区高压输电杆塔热桩基础研究[D]. 王立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9]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D]. 原思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10]一种冻土地基冷却承载复合桩的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J]. 徐彬,李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4)

标签:;  ;  ;  

一种多年冻土地基冷却承重复合桩冷却机理分析及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