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寓管理与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公寓管理与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公寓园区管理与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虹菲[1](2021)在《高校公寓育人模式探索——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公寓作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主场地,理应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分析浙江万里学院公寓育人现状,并根据对在校师生的调研,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以提高公寓育人能力:一是提高公寓管理队伍素质,定期对公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二是加强公寓物质文化建设,拓宽公共文化活动区域;三是引进多方面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

伍冠星,程希泽,罗卯英,刘少虎[2](2021)在《高校党建领航“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以党建进学生社区质量提升为主线,以思想引领、行为养成、学习成长为出发点,构建集组织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平台,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全面推动校院组织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等下沉到学生公寓教育管理服务一线的"引擎手",成为引领园区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社区和谐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杨玥[3](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武建光[4](2021)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被重新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后的废旧工业园区面临改造或拆迁。如何能让脱离城市发展的旧工业建筑回归,使工业建筑承载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得到延续,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工业园区众多建筑类型中,筒仓建筑因其特殊的结构特征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是城市工业化历史进程的鲜活载体。那么筒仓建筑能否被再利用以及怎样再利用,成为了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筒仓建筑作为研究主体,基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理论及原则,展开对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为工业遗产筒仓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本文以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以筒仓建筑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筑专业网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筒仓建筑类型、特征及再利用现状进行系统认知。结合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与筒仓再利用现状,总结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内部空间、外部形态、功能模式和经济性等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从以上四方面对国内外的优秀筒仓建筑改造的实践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继而得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最终用于指导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造设计。本文创新性地将筒仓这一具体的建筑类型作为研究主体,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相结合,提出四个有针对性的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为我国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提供了参考,既有助于完善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又为筒仓建筑的改造设计提出了新策略,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快速发展。

李高田[5](2021)在《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闫秀婷[6](2021)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多变,多元文化激荡与社会发展机遇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又被赋予新的使命。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纪律严、作风正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更多的努力。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国内国际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讲述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关于高校学生党建的相关理论概述,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党的建设理论和发展脉络,为后文写作提供学理支撑。第三部分,剖析当前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讲述了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如何更好地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就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方法上,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抓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办好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

张静雅[7](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说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郭梅英[8](2021)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六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教育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下重提劳动教育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时代伟业的需要,更是实现劳动价值回归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有关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指导纲要,使得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再度彰显。各高校严格按照要求积极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但在探索和实施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逐步凸显,亟需加快劳动教育的改革步伐,以更加健全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引领大学生在躬身和体认劳动中不断成长为有理想、会劳动、能创新、勇奉献的高素质劳动者。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挖掘劳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文件解读并论述了劳动教育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内容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以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显示出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同时,鉴于对其整体认识、课程规划、资源投入和宣传导向不足等原因,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课程开展实效性不足、实践活动相对匮乏、资源供给不足且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等现实问题亟待改善。为此,笔者在第三部分就其存在的问题,依照调查所得第一手数据,从五个方面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对策。一是要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建设,二是要推动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是要加大劳动教育资源供给和保障,四是要加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五是要给予大学生多方劳动教育影响,以期能从全方位多领域引导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实现其健全而优秀人格的塑造。

李晶晶[9](2021)在《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两年,随着各大城市人才抢夺战的展开,为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廉租房建设越来越多的以新就业青年为受众人群。在生存压力和社会力量规训下,青年的归属感严重缺失,邻里关系断裂,青年居住区景观未形成系统化设计。此类社区设计往往只关注到了普适性需求,而忽视了针对青年人群的个性需求及生活形态的适应性设计,已无法与当前青年人的新型文化背景相适应。因此研究符合人群特殊居住环境需求的邻里空间是非常关键的,既为改善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环境提供了依据,也对未来青年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青年廉租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邻里空间的景观设计。首先,对于青年廉租社区以及邻里空间景观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进行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为之后的实践展开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青年生活形态及个体因素进行调查,明确青年空间行为需求;再次,对西安曲江乐居社区景观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并对西安曲江乐居社区进行优化改造。研究成果表明,在社区邻里空间中丰富青年归家道路空间、塑造青年下班解压环境、增添富有新社交方式的空间活动、营造青年互助共享空间、在邻里空间中融入新型青年文化等策略,打破传统社区模式,不仅可以改善青年人的邻里空间环境,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人获得社区归属感,重建邻里关系,提高青年居民与社会的关联,让这些青年人能够获得安全感、幸福感以及成就感。

寇德馨[10](2021)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转型期,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空间发展思路的转变——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受到国家至地方的高度关注。当前,城市更新重点已从“大拆大建”的物质环境更新转向“以人为本”的品质提升更新。因此,如何建立内涵式、渐进式的更新模式,成为研究的重点。空间生产理论在契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理论整合的要求下,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西安甘家寨片区作为西安典型城中村改造片区之一,于2000年开始更新改造,2012年进行回迁安置,区位优势明显,是西安高新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但现状空间与未来发展需求不匹配,存在“自上而下蓝图式的城市建设”与“自下而上自发式的非正规性生长”之间的明显冲突,亟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适宜的更新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性规划策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的对立与冲突进行剖析,追溯其内部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兼顾各方“理性”的更新规划设计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梳理与总结,明确城市更新的内涵演变和研究重点;接着,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并对其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中,以西安甘家寨片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的更新历程,分为空间形态的初构期、空间需求的冲突期、空间变迁的适应期三个阶段,并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其次,根据理论研究基础,构建“空间之三元”分析框架,通过片区中经验性个体的生活轨迹调查,对空间进行分类与整体解读,从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利益权责、公众参与层面总结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现实困境,提出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及非正规性的特征,剖析了西安甘家寨片区通过权力的制约与规训、资本的循环与运作及民生的谋求与反抗,形成多元主体之间配合与博弈的空间生产机制,并基于此提出空间生产机制的优化,构建多方协作的空间生产机制,达到政府决策民意化、企业利益合理化、公众受益最大化的合作共赢格局。再次,针对现状问题研判和空间生产困境,以空间正义为价值导向,构建包含利益主体界定、更新目标确立、更新模式选择、更新内容明确、更新设计支撑、更新机制保障的城市更新总体框架。最后,从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及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提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为促进西安甘家寨片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空间正义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公寓园区管理与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公寓园区管理与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公寓育人模式探索——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公寓育人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公寓育人现状
    (一)公寓文化建设重管理轻教育
    (二)公寓物质文化建设有待改善
    (三)公寓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三、高校公寓育人的建议
    (一)提高公寓管理队伍素质,定期对公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二)加强公寓物质文化建设,拓宽公共文化活动区域
        1.设置公寓放映厅
        2.设置二手物品爱心交换空间
        3.设置荐书角和修读长廊
        4.设置活动室
    (三)引进多方面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

(2)高校党建领航“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厘清构建思路,明确体系目标
二、夯实体制架构,推进党建引领
    (一)加强组织领导,革新运行机制
        1. 完善了党组织“改组建制”。
        2. 夯实了党建“一体化”运行机制。
        3. 健全了党建协同育人“三项制度”。
    (二)夯实队伍建设,凝聚育人合力
        1. 建立了“三支队伍”同频共振。
        2. 创建了“一站七岗”党员设岗定责。
        3. 开创了“党建带团建”新格局。
        4. 强化了“考评激励”举措。
    (三)党建引领社区,创建“寓+”模式
        1. 思想教育,政治站位有高度。
        2. 生活服务,精准施策有温度。
        3. 文化熏陶,内涵建设有深度。
        4. 素质提升,实践教育有力度。
三、凝练育人成果,建设成效显着
    (一)构建了学生社区党建育人标准体系。
    (二)形成了学生社区党员“网格化”自我管理运行机制。
    (三)打造了基层党组织引领“一站式”社区建设党建样板。
    (四)开创了“公寓思政”思政育人新生态。

(3)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建筑改造
        1.1.2 筒仓建筑再利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及筒仓再利用概述
    2.1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相关研究
        2.1.1 适应性再利用概念
        2.1.2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缘起
        2.1.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发展
        2.1.4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2.2 筒仓的类型特征及再利用
        2.2.1 筒仓的分类及发展
        2.2.2 筒仓的形体与构成
        2.2.3 筒仓的改造再利用
    2.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在筒仓改造中的运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探究
    3.1 筒仓改造实践案例调研
        3.1.1 调研范围与方式
        3.1.2 调研对象选取
        3.1.3 筒仓再利用的现状
    3.2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
        3.2.1 筒仓内部空间方面
        3.2.2 筒仓外部形态方面
        3.2.3 筒仓再利用的功能模式选择方面
        3.2.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方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筒仓的适应性再利用分析
    4.1 筒仓内部空间的再利用分析
        4.1.1 筒仓内部空间的整合
        4.1.2 筒仓内部空间的重塑
    4.2 筒仓外部形态的再利用分析
        4.2.1 筒仓的外表面装饰
        4.2.2 筒仓外部形态的修整
        4.2.3 筒仓外部加、扩建
    4.3 筒仓再利用功能模式分析
        4.3.1 筒仓再利用为公共建筑
        4.3.2 筒仓再利用为居住建筑
        4.3.3 筒仓再利用为综合建筑
    4.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分析
        4.4.1 筒仓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
        4.4.2 筒仓再利用改造方式的经济性
        4.4.3 筒仓改造的现实价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5.1 筒仓内部空间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1.1 整合并置
        5.1.2 翻新置入
        5.1.3 结构改造
    5.2 筒仓外部形态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2.1 表皮再生
        5.2.2 筒仓裁剪
        5.2.3 外部加、扩建
    5.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功能模式设计策略
        5.3.1 改造为公共设施
        5.3.2 改造为居住设施
        5.3.3 改造为综合设施
    5.4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经济性
        5.4.1 筒仓的改造方式选择
        5.4.2 筒仓再利用的现实价值
        5.4.3 工业遗产价值的体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实践——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项目区位
        6.1.3 园区规划
        6.1.4 储焦仓现状
    6.2 设计构思
        6.2.1 设计理念
        6.2.2 功能构成
        6.2.3 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侧重点
    6.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应用
        6.3.1 储焦仓改扩建内部空间再利用
        6.3.2 储焦仓改扩建外部形态再利用
        6.3.3 储焦仓改扩建的功能模式选择
        6.3.4 储焦仓改扩建的经济性体现
    6.4 技术图纸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调研样本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附件

(6)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研究
        2.1.1 新时代
        2.1.2 党的建设
        2.1.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2.2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2.3.1 葛兰西党建理论的主要内容
        2.3.2 卢卡奇党建思想主要内容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
    3.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论的发展
        3.1.1 坚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1978-1992)
        3.1.2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作风建设(1992-2002)
        3.1.3 健全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2002-2012)
    3.2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
        3.2.1 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3.2.2 全面推动从严治党提升高校学生党建水平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4.1 外部环境的影响及挑战
        4.1.1 国际外交政治的复杂尖锐
        4.1.2 西方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
    4.2 国内环境的变化与考验
        4.2.1 国内社会思潮传播
        4.2.2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4.2.3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4.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4.3.1 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
        4.3.2 党员教育重形式轻内容
        4.3.3 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不强
        4.3.4 学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5.1 强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思想
        5.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
        5.1.2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5.1.3 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
    5.2 坚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
        5.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
        5.2.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实际问题
        5.2.3 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形成党建工作凝聚力
    5.3 健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5.3.1 合理规划,打造结构科学的党建队伍
        5.3.2 加强培养,提升党务工作者综合素质
        5.3.3 重视心理健康,发挥党建工作主体作用
    5.4 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阵地建设
        5.4.1 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开拓党建工作新局面
        5.4.2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探索党建工作新渠道
        5.4.3 以新媒体为载体,完善网络党建工作模式
    5.5 完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5.5.1 加强监督,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5.5.2 加强监管,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8)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六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劳动概述
        1.劳动的内涵
        2.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二)劳动教育概述
        1.劳动教育的内涵
        2.劳动教育的特征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述
        1.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2.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3.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结果分析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的成绩
        1.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
        2.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逐步开展
        3.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逐步拓宽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尚未开齐且实效性不高
        2.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相对匮乏
        3.大学生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4.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不显着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主体单一且能力薄弱
        2.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不够
        3.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
        4.大学生劳动文化活动的宣传和吸引力不够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1.独立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2.充分运用网络授课形式进行劳动理论教学
        3.构建全面而丰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4.加强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学科专业中的渗透
    (二)大力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
        1.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活动
        2.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践类劳动
        3.创新劳动实践形式,推动劳动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资源的多重供给和保障
        1.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规范化管理
        2.提高校内外现有劳动实践场所的使用效率
        3.加强劳育兼职教师的培训和专职教师的引进
        4.加强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自主化和多元化相结合
        5.加强大学生劳动安全素养教育
    (四)以大学生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加强劳动育美影响
        1.丰富大学生校园劳动文化活动形式
        2.运用校园广播和宣传栏加强劳育宣传
    (五)充分发挥多方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
        1.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
        2.坚持高校劳动育人主导力量
        3.整合共享社会劳动教育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问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9)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毕业大学生租住廉租房现象
        1.1.2 本研究的必要性探究
        1.1.3 本研究的可行性探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青年居住区空间环境的研究现状
        1.2.2 邻里空间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的相关概念及研究
    2.1 青年廉租社区景观相关概念及研究
        2.1.1 青年廉租社区
        2.1.2 新一代青年人群的生活形态特征
        2.1.3 社区适宜居住理论
    2.2 邻里空间相关概念及研究
        2.2.1 邻里单元模式理论
        2.2.2 邻里空间层次理论
        2.2.3 邻里空间的分类
        2.2.4 邻里交往层次理论
        2.2.5 邻里交往要素分析
    2.3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社区营造的引入
        2.3.1 环境行为学引导邻里空间改造
        2.3.2 环境知觉理论与社区氛围的营造
        2.3.3 行为需求层次理论
    2.4 优秀案例设计解析
        2.4.1 国外案例解析
        2.4.2 国内案例解析
        2.4.3 对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调研现状及问题
    3.1 调研社区的基本概况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2 调研社区空间现状研究
        3.1.3 调研社区空间活动类型与时空分布情况
    3.2 调查青年的空间需求及个体因素
        3.2.1 青年生活作息及现实需求调查分析
        3.2.2 青年个体差异因素调查分析
    3.3 曲江乐居社区邻里空间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3.3.1 青年夜归现象,亟需夜景照明设计
        3.3.2 绿化缺乏维护,没有充分挖掘植物的感知价值
        3.3.3 缺乏邻里交友空间,阻碍青年聚集交往活动的产生
        3.3.4 缺乏共享办公功能,不能满足青年多样化工作模式
        3.3.5 养宠物居民增多,缺乏适合宠物活动的空间及设施
        3.3.6 健身广场不符合青年运动喜好,造成空间资源闲置
    3.4 本章小结
4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及方法
    4.1 设计策略
        4.1.1 增强社区夜景景观,满足青年下班族对夜归的需求
        4.1.2 疏导青年心理压力,塑造青年下班解压环境
        4.1.3 满足青年交友需求,增添富有新社交方式的空间环境
        4.1.4 实现工作空间共享,营造青年互助的学习办公空间
        4.1.5 重视养宠物人群需求,增添宠物友好型环境
        4.1.6 为青年新型活动类型,增加适合青年运动场地
    4.2 设计方法
        4.2.1 候车停泊空间
        4.2.2 归家治愈性空间
        4.2.3 邻里交友空间
        4.2.4 青年工作共享空间
        4.2.5 宠物口袋乐园空间
        4.2.6 青年运动健身空间
    4.3 本章总结
5 西安市曲江乐居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5.1 区位概况
        5.1.1 区划范围
        5.1.2 环境条件
        5.1.3 社会历史条件
    5.2 优化设计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要点
        5.2.3 总体规划
        5.2.4 设计分析
    5.3 方案展示
        5.3.1 候车停泊空间设计
        5.3.2 归家治愈性空间设计
        5.3.3 邻里交友空间设计
        5.3.4 青年工作共享空间设计
        5.3.5 宠物口袋乐园空间设计
        5.3.6 青年运动健身空间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图录
附录3 表录
附录4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0)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城市更新成为转型期城市发展主要方式
        1.1.2 政策背景——国家至地方持续颁布城市更新相关政策
        1.1.3 理论背景——空间生产理论在城市更新中应用的契机
        1.1.4 实践背景——城市更新全面推进下旧区面临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西安甘家寨片区
        1.3.2 周边区域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2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2.1.3 研究述评
    2.2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综述
        2.2.1 空间生产理论引介
        2.2.2 空间生产理论适用性
        2.2.3 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城市更新的研究综述
        2.2.4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更新历程及现状问题研判
    3.1 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历程
        3.1.1 空间形态的初构期(2000 年-2013 年)
        3.1.2 空间需求的冲突期(2014 年-2018 年)
        3.1.3 空间变迁的适应期(2019 年-至今)
        3.1.4 片区更新历程评估
    3.2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分析
        3.2.1 片区概况
        3.2.2 周边概况
    3.3 西安甘家寨片区现状问题研判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的特征与机制
    4.1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之三元”分析
        4.1.1 理论分析框架
        4.1.2 空间行为认知
        4.1.3 空间分类解读
        4.1.4 空间整体解读
    4.2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问题
        4.2.1 生活空间异化形成毗邻隔离
        4.2.2 设施空间侵占导致生活失序
        4.2.3 利益权责交叠引发空间博弈
        4.2.4 公众参与缺失加剧权利剥蚀
    4.3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特征
        4.3.1 不平衡性
        4.3.2 不稳定性
        4.3.3 非正规性
    4.4 西安甘家寨片区空间生产机制
        4.4.1 权力的制约与规训
        4.4.2 资本的循环与运作
        4.4.3 民生的谋求与反抗
        4.4.4 主体的配合与博弈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模式
    5.1 更新框架构建
    5.2 利益主体界定
        5.2.1 利益相关者分类
        5.2.2 利益主体诉求
    5.3 更新目标明确
        5.3.1 规划原则
        5.3.2 总体定位
        5.3.3 发展目标
    5.4 更新模式选择
        5.4.1 更新模式分析
        5.4.2 更新模式指向
        5.4.3 更新模式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
    6.1 复兴日常生活的规划提升
        6.1.1 提升空间的品质性与可获性
        6.1.2 提高设施的可达性与均好性
    6.2 彰显符号象征的设计引导
        6.2.1 强化文化的融合性与象征性
        6.2.2 生活场景的多元性与场所感
    6.3 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6.3.1 重视社区的参与性与公正性
        6.3.2 促进权力的保障性与公平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西安甘家寨片区内部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西安甘家寨片区外来人群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西安甘家寨片区人群访谈实录
致谢

四、大学生公寓园区管理与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公寓育人模式探索——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 陈虹菲. 林区教学, 2021(12)
  • [2]高校党建领航“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A]. 伍冠星,程希泽,罗卯英,刘少虎. 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五), 2021
  • [3]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4]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D]. 武建光.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5]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D]. 李高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性研究[D]. 闫秀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六所高校为例[D]. 郭梅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9]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D]. 李晶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寇德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大学生公寓管理与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