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盘银杏叶蜂胶复方制剂对高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MDA含量及脾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清华[1](2015)在《“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对罗曼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在当前的蛋鸡养殖业中,比较注重产蛋前期和高峰期的饲养管理,而产蛋后期的饲养管理往往没有被重视。由于产蛋后期蛋鸡的产蛋率和蛋营养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饲养管理跟不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产蛋后期仅因蛋壳品质下降导致降价销售的蛋为6%~8%,给蛋鸡养殖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重视产蛋后期蛋禽的合理饲养是非常必要的。在养殖业中,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在饲养过程中违规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激素及人工合成药物来提高生产性能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这些药物在饲料中的使用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特别是药物残留及耐药性,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伤害而且对环境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绿色植物及中草药添加剂含有大量的活性物质能够提高畜禽健康水平,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而且绿色植物饲料添加剂还能提高畜禽对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利用率,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繁殖,改善畜产品质量,对消费者健康有益,对环境无污染。绿色饲料添加剂由于毒副作用小、安全无害、无残留、高校等特点,日益引起国内外重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运用有关的科研成果,应鼓励提倡生产和使用绿色饲料添加剂。因此,绿色植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到养殖业中,不仅能够有益于畜禽的健康,还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所以,开发应用绿色饲料添加剂非常有意义。本研究室前期研究已经证明,“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能够有效改善断奶仔猪和肉兔的生产性能。关于紫花苜蓿提取物改善禽类生产性能的研究也有报道,但大多都用于产蛋高峰期的禽类,且所得的结论也存在差异。为了明确“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对提高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等方面的效果,而开展本研究。本研究室通过不同工艺获得了 5种“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分别为Ⅰ、Ⅱ、Ⅲ、Ⅳ和V,作为本研究的5种饲料添加剂。本研究将利用这5种提取物对罗曼蛋鸡产蛋后期的生产性能、蛋品质及母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为紫花苜蓿活性物质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对80周龄的罗曼粉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900只80周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试验为期30天。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包括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A组,添加Ⅰ号添加剂;试验B组,添加Ⅱ号添加剂;试验C组,添加Ⅲ号添加剂;试验D组,添加Ⅳ号添加剂。试验组A、C、D添加剂的添加量均为2000mg/kg,试验B组添加剂的添加量为1500mg/kg。结果显示:(1)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B、C三组能够显着提高产蛋率(P<0.05),其中试验C组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提高了 3.45%(P<0.01);同时A、B、C三个试验组添加剂均能显着提高蛋鸡日产蛋量(P<0.05);同时,试验A组添加剂能够显着降低料蛋比(P<0.05)。(2)对鸡蛋蛋品质的影响:试验A、C两组蛋壳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1.94%和1.70%;试验A、B、D三组蛋黄指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2.18%、3.88%和3.88%,但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组能够显着提高蛋黄颜色(P<0.05)。同时,试验B、D两组添加剂能够显着提高鸡蛋的哈夫单位以(P<0.05)。从蛋黄颜色、哈氏单位等鸡蛋物理指标来看,试验C、A两组效果最佳。在蛋黄营养成分中,试验C、D两组添加剂能够显着降低蛋黄中胆固醇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B两组蛋黄中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了 5.09%和4.10%,但差异不显着(P>0.05);4个添加剂处理组的蛋黄粗蛋白含量比对照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4个试验处理组的蛋黄粗蛋白、粗脂肪以及钙、磷、甘油三酯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对蛋鸡血清抗氧化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C组能够显着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同时试验A、B、D三组血清GSH-Px活性均有一定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A、B、C、D四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 3.79%(P<0.05)、3.11%(P>0.05)、4.67%(P<0.05)和 0.47%(P>0.05);试验C、A两组效果明显,均能达到显着水平。试验A、B、C、D四组血清总抗氧化力(T-AOC)比对照组分别提高9.82%(P<0.05)、2.65%(P>0.05)、13.63%(P<0.05)和5.38%(P>0.05);其中以试验C、A两组效果更为明显。试验C组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对蛋鸡血清血脂的影响:试验A、C两组蛋鸡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D两组TC含量分别降低了 3.79%和4.92%,但差异不显着(P>0.05)。4种添加剂对蛋鸡血清甘油三酯(TG)有降低效果,但不显着(P>0.05)。4种添加剂处理与对照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4种添加剂处理的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与对照比均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C组添加剂能够显着降低蛋鸡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A、B、D三组蛋鸡血清LDL-C含量分别降低了 27.33%、24.42%和26.16%,但未达到显着差异(P>0.05);试验C组添加剂能够显着降低蛋鸡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含量(P<0.05)。(5)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B两组蛋鸡血清总蛋白(TP)含量分别增加8.63%、4.89%,但差异不显着(P>0.05),同时C、D两组蛋鸡血清T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C、D两组蛋鸡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B、C、D三组蛋鸡血清尿素氮(BUN)含量分别降低了 17.09%、18.36%和15.24%,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A、B、C、D四组蛋鸡血清中钙磷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添加剂在提高血液新陈代谢方面有效果,而且C、A两组表现较好。(6)对蛋鸡生产经济效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B、C三组所带来的的经济效益分别为2.72%、0.96%、4.95%;所以,从蛋鸡生产经济效益来看,试验C组效果最佳,其次是A组,再其次是B组。试验二:本试验旨在研究紫花苜蓿提取物对40周龄的罗曼粉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360只40周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为期30天。试验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E组添加Ⅰ号添加剂,试验F组添加Ⅱ号添加剂,试验G组添加V号添加剂。三个试验组的添加剂统一添加量为2000mg/kg。结果显示:(1)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E、F、G三组产蛋率、采食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E、F、G三组的料蛋比比对照均下降,但差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F组能够显着提高40周龄罗曼蛋鸡平均蛋重(P<0.05);(2)对鸡蛋蛋品质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F、G蛋壳厚度分别提高2.33%和2.33%,但差异不显着(P>0.05);同时试验E组蛋壳厚度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E组蛋黄颜色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F组哈氏单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蛋黄营养方面: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处理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有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处理间的蛋黄钙、磷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F组蛋黄粗脂肪极显着高于对照组,而E、G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E组蛋黄粗蛋白极显着低于对照组,而F、G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3)对蛋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F组血清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F组血清SOD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各处理组间的蛋鸡血清T-AOC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E、F、G三组蛋鸡血清MDA含量分别降低8.37%(P>0.05)、23.68%(P<0.05)和20.10%(P<0.05);说明在蛋鸡血清抗氧化方面,试验F组效果最佳。(4)对蛋鸡血清血脂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E、F、G三组蛋鸡血清TC含量分别降低30.82%、23.26%和14.80%,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3种添加剂均可降低蛋鸡血清TG含量,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种处理间的血清HDL-C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3种添加剂处理的血清TC与HDL-C比值与对照比均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E、F、G三组鸡血清LDL-C分别降低了 32.52%(P>0.05)、38.35%(P<0.05)和 37.86%(P>0.05);试验 E、F、G 三组蛋鸡血清 VLDL含量分别降低了 4.82%(P>0.05)、17.05%(P<0.05)和 12.37%(P>0.05);说明在降低蛋鸡血脂指标方面,试验F组效果最佳。(5)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的蛋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钙、磷无显着性影响(P>0.05);试验E、F、G三组蛋鸡血清BUN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6)对40周龄罗曼蛋鸡的经济效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E、F、G三组对蛋鸡生产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07%、3.81%和3.02%;说明试验F组添加剂能带来较佳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对罗曼蛋鸡提高生产性能和改善蛋品质具有良好效果。“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蛋鸡体内的胆固醇代谢,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以及营养物质代谢来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改善蛋品质。成分分析表明,“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富含皂甙、黄酮和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利用效果可能是通过这些生物活性成分起作用的。本研究表明,Ⅲ、Ⅰ号提取物对80周龄罗曼蛋鸡表现更好效果;而Ⅱ号提取物对40周龄罗曼蛋鸡的效果更佳。
丁黄洁[2](2012)在《纳米蜂胶的制备及其对SD大鼠降血脂和牙周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蜂胶为受试物,探讨了纳米蜂胶的制备方法以及对大鼠的影响。试验共分两部分:1、纳米蜂胶的制备及对大鼠降血脂和抗氧化功能影响;2、纳米蜂胶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纳米蜂胶溶液以乙酸乙酯为油相(O),吐温-80和司盘-80为表面活性剂制得。经测定,纳米蜂胶颗粒直径为270nm,浓度为9.56mg/mL。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给予高脂颗粒饲料喂饲后第5d,大鼠眶静脉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值。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高剂量组(800mg/kg.bw.d)、中剂量组(400mg/kg.bw.d)、低剂量组(200mg/kg.bw.d)和对照组。分组后连续灌胃纳米蜂胶45d,同时各组大鼠继续给予高脂颗粒饲料喂饲,之后各组大鼠取血测定TC、TG和HDL-C,并测定血液红细胞经H2O2诱导氧化后的溶血度。试验二选用60只牙体牙列完整,无龋坏及牙周病的5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g±20g。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口泰(阳性治疗)组,纳米蜂胶三个剂量组:800mg/ml,400mg/ml和200mg/ml,每组10只大鼠,雌雄各5只,分笼饲养。之后观察各组大鼠表现并取血测定常规血液学指标、激素指标和动物常规溶血性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以乙酸乙酯为油相(O),吐温-80和司盘-80为表面活性剂制得的纳米蜂胶颗粒直径为270nm,浓度为9.56mg/mL。2.纳米蜂胶高剂量组显着降低大鼠体重,但对TC、TG和HDL-C值并无显着影响;纳米蜂胶试验组红细胞溶血度有降低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3.对牙周炎大鼠常规血液学指标的影响:对雌性大鼠,纳米蜂胶中剂量组白细胞和各炎症细胞数量下降明显,白细胞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对雄性大鼠,中剂量组的淋巴细胞数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对牙周炎大鼠激素指标的影响:雌性大鼠牙周炎造模并治疗后血清雌二醇及孕酮无规律性变化,雄性大鼠试验组应用纳米蜂胶后孕酮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5.对牙周炎大鼠溶血指标的影响:雌性和雄性大鼠的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间均差异不显着。
席蓓莉[3](2012)在《泽泻抗高脂血症体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运用细胞培养、CCK-8法、流式细胞术、Elisa法、RT-PCR和Western-blot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观察泽泻含药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组、ox-LDL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组、不同剂量用药组的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和凋亡、细胞因子(IL-1、TNF—α)、NO和NOS、抗氧化指标(SOD、MDA)以及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蛋白(Bcl-2、Akt和Caspase-3)等指标的影响,通过比较药物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了解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及作用机制,探讨其抗高脂血症的可能机理,为泽泻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CCK-8法观察泽泻含药血清不同剂量组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筛选出药物的有效作用剂量。(2)荧光分析术,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药物组的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3)试剂盒法检测各组抗氧化指标(SOD、MDA)和NO,NOS的表达。(4)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IL-1、TNF-α)的表达。(5)Rt-PCR、Western-blot法检测Bcl-2、Akt和Caspase-3等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泽泻含药血清组和ox-LDL诱导损伤模型组相比,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促进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和Hoechest检测显示药物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试剂盒法检测SOD和NOS的活力比ox-LDL诱导损伤模型组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能力也有显着增加;RT-PCR检测显示,各药物组能显着增加Bcl-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活化的Caspase-3基因表达;Western-blot检测显示,药物组Bcl-2、caspase-3和Akt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增加。结论:泽泻对ox-LDL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提升SOD和NOS的活力;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能力。各剂量药物组通过提高Bcl-2基因表达,降低活化的caspase-3基因表达;增加Bcl-2、Caspase-3和Akt蛋白的表达达到抑制细胞凋亡的目的,说明泽泻含药血清能够保护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维持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进行ox-LDL致高脂血症本质的探讨,揭示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实验对象为人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株;实验用药为泽泻含药血清;实验选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了泽泻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我们推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是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的可能途径之一。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马霞[4](2011)在《蜂胶和硫酸化多糖的增强免疫和抗病毒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禽传染病一直是危害畜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疫苗接种进行预防仍是最重要的措施,应用免疫佐剂能够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但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油乳类和铝胶等化学性免疫增强剂常有局部刺激强、致癌、致畸等副作用。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增强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蜂胶是一种含有黄酮类、芳香酸类、酚类、氨基酸等多种成分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增强免疫、抗病毒、抗菌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硫酸化多糖是一类天然多糖经硫酸化修饰后糖羟基上带有硫酸根的多糖,比天然多糖具有更多、更强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选择蜂胶和硫酸化多糖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蜂胶对猪细小病毒灭活苗和硫酸化多糖复方对鸡新城疫疫苗的增强免疫作用和抗病毒活性。试验分为以下六个部分:试验Ⅰ、蜂胶对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佐剂作用的研究为了研究蜂胶对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的佐剂作用,首先制备蜂胶、铝胶和油佐剂3种佐剂猪细小病毒(PPV)灭活疫苗,并检测其安全性。然后比较3种佐剂疫苗对效检动物豚鼠和家兔的免疫效果。免疫应答试验,分别用豚鼠68只和家兔40只随机均分为4组,1-3组分别免疫3种佐剂的PPV疫苗,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免疫后8周内每周分别采血测定血清PPV特异性抗体、豚鼠脾脏和家兔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和IL-2、IL-4的分泌。免疫保护试验,50只豚鼠随机均分为5组,3个佐剂组分别免疫3种佐剂的PPV疫苗,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免疫后第42 d除空白对照组外用PPV强毒攻毒,攻毒后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血清PPV特异性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及IL-2和IL-4的分泌,攻毒后28 d采集心、肝、脾、肺、肾和性腺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PPV含量。结果显示,蜂胶的安全性高于油佐剂和铝胶佐剂;3种佐剂均能提高豚鼠和家兔对PPV疫苗的免疫应答,蜂胶提高血清抗体的效果优于铝胶佐剂、弱于油佐剂,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及IL-2和IL-4分泌的效果优于油佐剂和铝胶佐剂;攻毒后,蜂胶提高抗体生成的作用强于铝胶佐剂,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和降低器官中PPV的含量的作用最为显着。结果表明,蜂胶对PPV疫苗具有较强的佐剂活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佐剂。试验Ⅱ、蜂胶对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了研究蜂胶的佐剂活性,比较了蜂胶、铝胶和油佐剂3种佐剂的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对猪的免疫效果。25~30日龄仔猪20头随机均分为4组,1-3组分别颈部肌肉注射2 mL蜂胶、铝胶和油佐剂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免疫后第7(D7)、D14、D21、D28、D35和D49耳静脉采血,用p-微量法检测血清中猪细小病毒特异性抗体,于D7、D14、D21、D35颈静脉采血,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gM、IgG1、IgG2、IgG3、IgG4、IgA1和IgA2的含量,于D7、D14、D35颈静脉采血,用MTT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淋巴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IL-4、IL-6和IFN-γ含量。结果显示,蜂胶佐剂组在D7、D14的抗体效价均高于铝胶佐剂组(P<0.05)和油佐剂组(P>0.05),其余时间点均高于或显着高于铝胶佐剂组;在D7~D35,蜂胶佐剂组的IgM、IgG2、IgG3、IgG4、IgA1和IgA2的含量均高于或显着高于铝胶佐剂组和油佐剂组,IgG1含量显着高于铝胶佐剂(P<0.05);在D7~D35,蜂胶佐剂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显着高于铝胶佐剂和油佐剂组(P<0.05), IL-2、IL-4、IL-6和IFN-γ含量多显着高于铝胶佐剂和油佐剂组(P<0.05)。这些结果表明,蜂胶能显着提高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在增强细胞免疫方面优于油佐剂和铝胶佐剂。试验Ⅲ、蜂胶体外抗PPV的研究为了研究蜂胶的抗病毒作用,测定了蜂胶体外对猪细小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首先将蜂胶自2000μg·mL-1连续2倍比稀释成10个浓度,加到长成单层的猪肾细胞(PK-15)株的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其对PK-15的安全浓度;然后取PPV和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蜂胶,以3种加药方式(先加蜂胶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蜂胶、蜂胶与病毒混合感作后)加入到PK-15的培养体系中,同法测定PPV感染PK-15能力(细胞A570值)的变化,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K-15中PPV的含量。结果显示,在3种加药方式中,蜂胶在31.2-250μg.mL-1范围内的细胞A570值均显着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细胞中的PPV含量均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P<0.05),表明蜂胶可以增强PK-15细胞抵抗和清除PPV感染;这种作用与其剂量和给药方式有相关性,在安全浓度范围内,蜂胶浓度越高则效果越好,以先加蜂胶后接种病毒的作用最好。试验Ⅳ、硫酸化多糖复方对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在前期研究筛选出增强免疫效果最好的硫酸化多糖、并证明复方的作用强于单味的基础上,比较了4个硫酸化多糖复方对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14日龄蛋公鸡270羽随机分为9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新城疫IV系疫苗滴鼻点眼免疫,2周后二免。在首次免疫的同时,4个硫酸化多糖复方组和3个组分(sAPS、sEPS和sLNT)组分别肌肉注射相应多糖,无佐剂对照组(NA)和空白对照(BC)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首免后第7(D7)、14(D14)和21(D21)d采血,用p-微量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于D14和D21心脏采血,用MTT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于首免后第23 d除BC组外用NDV强毒攻毒,观察鸡的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4d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和免疫保护率,于攻毒后第14d采血测定血清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各多糖组在免疫后各时间点的抗体效价均高于、淋巴细胞增殖显着高于NA组,方1组的抗体效价和淋巴细胞增殖最高、显着高于NA组(P<0.05);攻毒后各多糖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保护率和抗体效价均高于NA组,方1组的发病率最低、保护率和抗体效价最高,与NA组的差异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各多糖均能增强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提高攻毒保护率,加速攻毒后血清抗体生成,方1的效果最好。试验V、硫酸化多糖复方体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及IL-2和IL-6分泌的影响为了比较硫酸化多糖复方的增强免疫活性,首先用MTT法测定4个硫酸化多糖复方对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安全浓度。然后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4个硫酸化多糖复方及其3个组分多糖(sAPS、sEPS和sLNT)与ConA一起加入到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细胞A570值)的变化,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淋巴细胞分泌IL-2和IL-6的含量。结果显示,在12.5-3.13μg·mL-1范围内,4个硫酸化多糖复方及sAPS、sEPS的淋巴细胞增殖显着大于ConA和细胞对照组,所有多糖组的IL-2和IL-6含量显着高于细胞对照组,方1组的细胞淋巴细胞增殖和IL-2、IL-6含量最高。这些结果表明,所有复方及其组分均能协同ConA显着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硫酸化多糖复方1的效果最好。试验Ⅵ、硫酸化多糖复方体外对ND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为了比较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作用,首先用MTT法测定4个硫酸化多糖复方对CEF的安全浓度。然后取安全浓度范围内3浓度的各硫酸化多糖复方及其组份加入到长成单层的CEF的培养体系中,2h时后更换NDV液,继续培养72 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NDV的含量。结果显示,4个硫酸化多糖复方及其3个组分药的所有浓度组的病毒含量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方1组最低。结果表明,4个硫酸化多糖复方及其组分均能显着抑制NDV感染细胞,方1的作用最强。
王志刚[5](2009)在《老鹳草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鹳草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始见于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后清代赵学敏收录到《本草纲目拾遗》中,性辛、苦、平,归肝、肾、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强筋骨、止泄痢疾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老鹳草主要含黄酮类、鞣质类、挥发油类和有机酸类四大类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病毒、抗氧化、止泻痢、抗炎镇痛、降血糖、保肝护肾等,经研究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成分,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肝脏疾病、抗病毒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及研究报道还很少。本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对老鹳草光谱学分析、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来初步建立老鹳草的指纹图谱,并且确定其药用部位和采收时期,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保肝、抗病毒和免疫增强作用。主要完成了老鹳草的光谱学分析,老鹳草总黄酮(TFG)的提取和不同部位、不同月份含量的比较及微量元素测定,老鹳草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性试验及其抗病毒作用和免疫增强作用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为了建立老鹳草初步的指纹图谱,我们通过紫外、红外测定药物不同溶剂提取物和不同时期的扫描光谱,为本药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测定结果表明,用水和甲醇作溶剂提取液的紫外光谱具有特征性指纹图谱,不同时期采收的本药的紫外和红外扫描图谱也具有特征性的指纹图谱,可以作为老鹳草的鉴定依据。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提取老鹳草中的有效成分TFG,我们进行了正交试验,测定了老鹳草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采收的药材中TFG和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50%乙醇浓度,液料比15:1,温度90℃,时间6 h为最佳提取方案;老鹳草根中TFG含量较高;5月份全草中TFG含量要高于6月份。因此建议以TFG为主要药用成分的老鹳草采收,以5月份的带根全草为佳。通过微量元素的测定,发现老鹳草中含有丰富的各种微量元素,从而佐证了其有良好的药理学作用和营养价值。为了进一步证明和探讨老鹳草的保肝作用及其机理,我们进行了老鹳草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性试验,经组织切片和肝功能相关的AST、ALT、LDH、SOD、MDA等观察,分析其保肝作用的机理。结果显示,老鹳草高剂量(1g/mL,0.5mL/d /只)情况下具有明显保护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伤,且证实其作用机理与老鹳草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探索老鹳草的抗病毒作用,在鸡胚内测定了老鹳草对NDV、AIV和IBDV的作用,鸡体内测试了老鹳草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老鹳草对NDV和AIV均一定的预防作用,并且对感染NDV的鸡胚有一定的治疗和体外抑制病毒的作用;对IBD则没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可能是其对部分病毒病有预防作用的机理。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紫外和红外光谱扫描可以对老鹳草进行初步鉴定,建立了老鹳草的指纹图谱;通过本试验建立的TFG提取方法可以提高老鹳草中的TFG提取效率;明确了老鹳草的采收时期和药用部位;证实了老鹳草有一定护肝作用,其机理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关;对NDV、AI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IBD没有明显防治作用,并具有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
姚秋萍[6](2009)在《油菜花粉超微粉有效成分溶出、代谢特征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花粉是一种丰富的花粉资源,具有提高免疫活性、降血脂、抗肿瘤等生物学功能。目前对油菜花粉的研究侧重于基础和应用研究,而对于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油菜花粉为实验材料,采用超微粉碎技术使花粉破壁,以普通粉碎方式作为对照,对比了两种粉碎方式对所得的超微粉和细粉中主要营养成分、有效成分的影响,及组织形态学上的差异;比较油菜花粉超微粉、细粉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在实验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进行分级,筛选抗氧化和免疫活性部位,对活性部位多糖进行结构表征;建立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使这一丰富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到新的水平,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比较了超微粉碎和普通粉碎方式对油菜花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并比较了扫描电镜下超微粉和细粉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除粗纤维含量降低外,粗蛋白、粗脂肪、灰分、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电镜下观察,油菜花粉细粉基本可以看到完整的细胞形态,而超微粉的颗粒变小、大小均匀,绝大多数细胞壁破裂,基本无完整的细胞存在,破壁率为98.86%2.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分析比较了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中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山奈酚)、不同浸提时间下多糖的溶出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提取条件下,油菜花粉超微粉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溶出率比细粉分别提高了45.16%和27.86%。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都大于细粉,浸提时间为10min时多糖的溶出率较细粉提高了252.54%;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多糖的主要基团无明显差异。超微粉碎可显着提高油菜花粉有效成分的溶出率。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灌胃给予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后血浆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PKS软件)处理,比较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药代动力学最佳模型均为二室开放模型。油菜花粉超微粉槲皮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Ka=0.5793h-1, t1/2α=2.43h,t1/2β=18.33h,AUC0→∞=0.3613μg·L-1·h,Vd =804.8 L·kg-1,Tpeak =2.5714h,Cmax=0.01908μg·mL-1;油菜花粉细粉槲皮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Ka=1.2790h-1,t1/2α=2.63 h,t1/2β= 28.00h,AUC0→∞= 0.3411μg·L-1·h,Vd = 997.3 L·kg-1,Tpeak =3.048 h , Cmax =0.018769μg·mL-1。油菜花粉超微粉山奈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 Ka=0.4136h-1, t1/2α=2.29h,t1/2β=2.97h,AUC0→∞=1.8897μg·L-1·h,Vd =33.056L·kg-1,Tpeak =3.6429h,Cmax=0.28079μg·mL-1;油菜花粉细粉山奈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Ka=0.44362h-1 , t1/2α=1.74 h,t1/2β= 1.99h,AUC0→∞=1.4599μg·L-1·h,Vd = 31.418 L·kg-1,Tpeak =3.7143 h,Cmax =0.24553μg·mL-1。与细粉组比较,油菜花粉超微粉组血浆槲皮素和山奈酚的达峰时间缩短、达峰浓度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较细粉分别提高了46.00%、29.44%。超微粉碎技术可提高油菜花粉有效成分槲皮素和山奈酚的生物利用度。4.采用不同截留分子量(100kD、50kD和10kD)的超滤膜对油菜花粉超微粉粗多糖进行分级纯化,分析了压力和时间对超滤过程的影响,确定最适操作条件,3种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运行时间分别控制在28、36和48min以内,操作压力分别为1.1、1.3和1.6MPa。油菜花粉超微粉粗多糖M按分子量分成M1>100kD、50kD<M2<100kD、10kD<M3<50kD及M4<10kD 4个级别,所得多糖质量分布比例约为2.3∶1∶1.1∶1.6,并获得各段分子量的多糖制品纯度均高于68%。通过体外抗氧化、体内抗氧化和免疫活性试验相结合对分级的产物跟踪筛选活性组分。体外清除(·OH)和(O2-·)的试验结果表明,油菜花粉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分子量分布密切相关,M3、M4两个级分的抗氧化作用较低,在后续试验中合并作为一个组分M3进行研究。由体内抗氧化、免疫活性试验筛选得到高活性组分M2和低活性组分M3,M2级分多糖较其它组分有较好的抗氧化和免疫活性,各组分的抗氧化和免疫活性大小顺序为M2>M>M1>M3。5. M2级分多糖先后经DEAE- SephadexA -25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纯化得到RPP1-2。经高效液相凝胶色谱鉴定其纯度及计算分子量,RPP1-2为单一对称峰,重均分子量为65358Da。离子色谱测定RPP1-2中-SO42-含量为2.81%。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RPP1-2为糖蛋白缀合物,为α-糖苷键构型,分子结构中存在α-(1,3)、α-(1,6)糖苷键,RPP1-2由3种不同单糖残基组成的杂多糖,糖链中重复单位包含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的油菜花粉超微粉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对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进行分析评价。以芦丁为内标物,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4.6 mm,5μm)为分析色谱柱,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5℃。结果表明: 10批不同产地的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较相似,各成分得到较好的分离,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了10个共有指纹峰。该方法具有重现性好,特征性强,方法简便、快速等特点,能够客观反映油菜花粉超微粉的指纹特征,可以成为油菜花粉超微粉质量评价及控制的表征指标。
王世东[7](2007)在《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热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相对不足,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呈进行性增长趋势,其众多的患病人数和严重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引起胰岛β细胞损伤并进一步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是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很有希望取得突破的研究热点。目的本课题基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导师赵进喜教授的指导下,将《内经》“壮火食气”病机理论应用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提出2型糖尿病存在火热耗伤正气的病机,可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用清热益气治法进行治疗。选用临床有效的清热、益气中药配伍作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2型糖尿病IR和继发的β细胞功能损害的影响,探讨2型糖尿病“壮火食气”病机和清热益气治法的治疗作用机制,为建立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新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综述:全面查阅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研究、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IR的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方法,对于PPARγ的近期研究进展、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和总结。2.理论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作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切入点,综述了目前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中的现状,并对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进行了探讨。由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壮火食气”病机假说和清热泻火与益气扶正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探索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医病因和病机,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3.实验研究:以高脂高热量饮食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以PPARγ配体盐酸吡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胰腺病理形态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和PPARγ基因表达等的影响。结果①建立动物模型:制作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该实验模型动物表现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FFA和高水平TNF-α等特征,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AI)明显低于正常动物,不仅表现有胰岛素抵抗,且有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后,相关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可信,可操作性强,死亡率低,成功率高,能够较好的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特点。②药物作用研究:在成功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于模型动物糖、脂代谢以及胰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空腹血糖水平,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效果与对照药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脂代谢指标血清生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加小剂量STZ腹腔注射诱导的模型动物胰腺内胰岛数目较少,胰岛形态欠规则,细胞排列紊乱,伴有细胞缺失、塌陷,盐酸吡格列酮和中药治疗能减轻胰岛病理形态损害。胰岛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胞浆中胰岛素染色颗粒减少,β细胞浅染,细胞排列松散,分布不规则,部分细胞呈空虚状态,在用药后上述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③作用机制研究:在药效学实验研究基础上,进行药物作用机制探讨。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血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显着降低模型动物血TNF-α水平,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TNF-α水平,解除由TNF-α导致的对脂肪和肌肉细胞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表达抑制、胰岛素受体自身磷酸化及第二信使的活化抑制、刺激脂肪分解以及对胰岛β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调节等作用,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FFA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FFA水平,作用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作用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高FFA的脂毒性作用而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的异常。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分析方法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上调模型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其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脂肪组织中的PPARγ,上调其基因表达,降低FFA水平,改善血脂紊乱,抑制TNF-α等炎症因子,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减轻由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血糖、血脂紊乱、高FFA、高TNF-α形成的糖脂毒性,减轻胰岛病理改变,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结论本研究从不同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初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壮火食气”病机特点和清热益气治法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疗理念和研究思路。
姜淼[8](2006)在《黄连人参对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基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临床实践经验,将《内经》“壮火食气”病机理论应用于2型糖尿病IR治疗实践和实验研究,提出治疗2型糖尿病IR存在火热伤正病机,可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用泻火补气治法进行治疗。选用临床有效的黄连人参药对作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2型糖尿病IR和继发的β细胞功能损害的影响。探讨2型糖尿病“壮火食气”病机和泻火解毒与补气扶正治法的治疗作用,为建立中医药治疗的新理论提供基础。1文献研究:全面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I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研究、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IR的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方法;对于PPARγ的近期研究成果;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方法等概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综述,掌握了相关项目科研前沿动态。2理论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IR作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切入点,综述了目前清热泻火补气扶正治法在2型糖尿病IR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对2型糖尿病IR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进行了阐述,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IR及其相关病证“壮火食气”的病机假说和泻火解毒祛邪与补气扶正相结合的治法,对于阐发2型糖尿病IR的中医病因病机,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2型糖尿病IR的中医病机学及治法学内容。3实验研究研究目的:观察黄连人参对药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以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动物模型,应用黄连人参对药对其进行干预,以吡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药物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胰腺病理形态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和PPARγ基因表达等的影响。研究结果:①模型评价:成功复制了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该实验模型动物表现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FFA和高水平TNF-α,其胰岛素作用指数(IAI)明显低于正常动物,不仅表现IR,且有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符合2型糖尿病IR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后,其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可信。可操作性强,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经济成本适宜,为研究2型糖尿病及IR的理想载体。②基础药效研究:在成功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黄连人参对药对于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糖、脂代谢以及胰腺病理形态学、主要肝功能指标改变的影响。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检测结果表明,黄连人参对药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空腹血糖水平,
李雅晶[9](2006)在《纳米蜂胶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纳米蜂胶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糖、脂质、蛋白质代谢、氧化应激、肝肾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方法: 1.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雄性SD大鼠,通过持续喂饲高能量饲料及禁食后小剂量多次尾静脉注射STZ,以造成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2.实验分组及处理:选取2型糖尿病大鼠72只,按空腹血糖及体重随机分为6组(12只/组),每天灌胃相应剂量药物:纳米蜂胶低剂量组(50 mg/kg)、纳米蜂胶中剂量组(100 mg/kg)、纳米蜂胶高剂量组(200 mg/kg)、纯胶组(30 mg/kg)、阳性药物组(10 mg/kg)、模型对照组(2%PEG400 1 ml/100g),另取正常雄性SD大鼠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2%PEG400 1 ml/100g)。 3.测试指标:观测各实验组大鼠体重(BW)、空腹血糖(FBG)、血清果糖胺(FMN)、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酯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酯蛋白胆固醇(L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尿素氮(BUN)、肌酐(C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并观测正糖钳实验下稳态血糖(BG)及葡萄糖输注速率(GIR)的变化。 结果: 1.体重:给药10周内各组大鼠体重稳步增长,给予纳米蜂胶和纯胶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阳性药组大鼠体重于给药第7周和第10周时
杨榕[10](2005)在《联苯双酯对动物血和肝脏脂质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水平。高脂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临床,按各种血浆脂蛋白升高的程度不同,高脂血症可分为 6 型:Ⅰ型(主要是 TG 升高,而 TC 可正常或轻度增加);Ⅱa型(TC 升高,TG 正常);Ⅱb型(TC 和 TG 均升高);Ⅲ型(TC 和 TG 均明显升高);Ⅳ型(TG 水平明显升高,TC 正常或偏高);Ⅴ型(TG 和 TC 均升高,但以 TG 升高为主)。 目前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有饲喂法、注射法、应激法和免疫法,欧美国家正在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方法进行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然而,目前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造模时间长、制造过程复杂,升高 TG 不明显。 本研究观察了联苯双酯(五味子丙素类似物)对动物血脂的影响,试图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高脂血症动物新模型,用于降脂药物的筛选或进行脂质代谢的基础研究。 1. 不同溶剂对联苯双酯升高血脂的影响 分别以 0.5% CMC、橄榄油、色拉油为溶剂,观察联苯双酯(0.1 g/kg、0.3 g/kg、1 g/kg)灌胃给药后 24 h 小鼠血脂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 0.5% CMC 为溶剂时,联苯双酯 0.1 g/kg、0.3 g/kg 和 1 g/kg 分别升高小鼠血清 TG水平 27%,29%和 71%(P<0.01);以橄榄油为溶剂时,联苯双酯 0.1 g/kg、0.3 g/kg、1 g/kg 组小鼠血清 TG 分别升高 48%,72%和 71% (P<0.01);以色拉油为溶剂,联苯双酯 0.3 g/kg、1 g/kg 分别升高小鼠血清 TG 46%和 54%(P<0.01)。 2. 联苯双酯对正常动物血脂和肝脏脂质含量的影响 2.1 联苯双酯对小鼠血和肝脏 TG、TC 的影响 以 0.5% CMC 为溶剂,观察 1 次和连续 4 次给联苯双酯对小鼠脂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 次给药后 6 h,联苯双酯 1 g/kg 升高肝脏 TG 31%(P<0.05);24 h 后,联苯双酯 0.25 g/kg、0.5 g/kg、1 g/kg 分别升高血清 TG 39%,46%和 76%(P<0.05 或 P<0.01),分别升高肝脏 TG 33%,23%和 17%(P<0.05),联苯双酯 1 g/kg 降低血 TC 水平 13%(P<0.05)和肝脏 TC 水平11%(P<0.05);48 h 后,联苯双酯 1 g/kg 组小鼠血清 TG 仍然高于对照组 39%(P<0.01),0.1 g/kg 升高肝脏 TG 18%(P<0.01)和降低肝脏 TC 9%(P<0.05)。 连续给药 4 天,6 h 后,联苯双酯 1 g/kg 升高血清 TG 30%(P<0.05);24 h 后,联苯双酯 0.25 g/kg 、1 g/kg 分别升高小鼠血清 TG 56%和 79%2 联苯双酯对动物血和肝脏脂质含量的影响(P<0.01),降低肝脏 TC 9%和 10%(P<0.05),0.25 g/kg 升高肝脏 TG 34%(P<0.01);48 h 后,联苯双酯 0.25 g/kg 、1 g/kg 分别升高小鼠血清 TG 24%、25%(P<0.05),0.25 g/kg 升高肝脏 TG 30%(P<0.05)。2.2 联苯双酯对大鼠血 TG、TC 的影响灌胃给联苯双酯 0.03 g/kg、0.1 g/kg、0.3 g/kg、1 g/kg,分别在 1 次给药、连续 4 次给药和连续 8 次给药后 24 h 测定血清 TG、TC,均无明显变化。2.3 联苯双酯对家兔血 TG、TC 的影响家兔用联苯双酯 0.3 g/kg 灌胃,分别于给药后 3 h、6 h、12 h、18 h、24h、36 h、48 h、72 h 耳缘静脉取血,测定血清 TG、TC。实验结果表明,给药后家兔血清 TG 开始升高,各时间点分别比给药前升高 48%,51%,81%,103%,183%,199%,72%和 38%(P<0.01),血 TC 无明显变化。2.4 联苯双酯对小鼠各种血脂含量的影响小鼠用联苯双酯连续灌胃给药 4 天,每天 1 次,最后一次给药后 24 h 取血测定血脂及载脂蛋白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联苯双酯 1 g/kg 能显着升高血清 TG(62%)、Apo-AⅠ(78%)、Apo-B(26%)(P<0.05 或 P<0.01);联苯双酯 0.1 g/kg、0.3 g/kg 分别明显升高 Apo-AⅠ66%(P<0.01)和 54%(P<0.05)。但联苯双酯对 TC、HDL-C、LDL-C 含量无明显影响。3. 联苯双酯对高脂饮食小鼠血和肝脏 TG、TC 的影响用高脂饲料喂饲小鼠 10 天,分别于第 8 天和第 10 天开始给联苯双酯 0.1g/kg、0.3 g/kg、1 g/kg,最后一次给药后 24 h 测血和肝脏 TG、TC。1 次给药,联苯双酯 1 g/kg 能明显升高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 TG 水平 59%(P<0.01),0.1g/kg、1 g/kg 组分别降低血 TC 20%和 18%(P<0.05),0.1 g/kg 组升高肝脏TG 22%和肝脏 TC 35%(P<0.01);连续 3 次给药,联苯双酯三个剂量分别明显升高血清 TG 水平 63%,68%和 119%(P<0.01),降低肝脏 TG 10%,17%和 36%(P<0.05 或 P<0.01),0.3 g/kg、1 g/kg 组分别降低高脂模型组小鼠肝脏 TC 17%和 36%(P<0.01)。4. 胆盐与胆固醇和联苯双酯对小鼠血和肝脏 TG、TC 的影响胆盐(0.4 g/kg、0.8 g/kg、1.6 g/kg)连续给药 4 天,小鼠的血清 TG 分别降低24%2,6%和31% (P<0.05或P<0.01),升高血和肝脏TC水平26%-43%(P<0.01 或 P<0.05)。联苯双酯与胆盐联合给药后,胆盐不影响联苯双酯升高血 TG 的作用,联苯双酯也不影响胆盐升高血和肝脏 TC 的作用。5. 降脂药对联苯双酯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影响5.1 烟酸肌醇酯实验结果表明,烟酸肌醇酯(0.1 g/kg、0.3 g/kg)对联苯双酯升高血清TG 的作用有降低趋势。
二、胎盘银杏叶蜂胶复方制剂对高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MDA含量及脾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胎盘银杏叶蜂胶复方制剂对高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MDA含量及脾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对罗曼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蛋鸡产业发展状况 |
1.1 我国蛋鸡生产现状 |
1.2 我国蛋鸡生产前景 |
1.3 鸡蛋品质简介 |
1.3.1 鸡蛋品质 |
1.3.2 鸡蛋蛋黄颜色 |
1.4 胆固醇 |
1.4.1 蛋鸡胆固醇代谢 |
2 饲料添加剂现状 |
2.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
2.1.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定义 |
2.1.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用机理 |
2.1.3 营养作用 |
2.1.4 抗应激和抗病作用 |
2.1.5 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 |
2.1.6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3 紫花苜蓿 |
3.1 紫花苜蓿发展现状 |
3.2 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 |
3.3 紫花苜蓿在畜禽上的应用 |
4 紫花苜蓿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和在畜禽上的应用 |
4.1 苜蓿黄酮 |
4.1.1 苜蓿黄酮的分类 |
4.1.2 苜蓿黄酮的生物活性 |
4.1.2.1 抗氧化 |
4.1.2.2 抗肿瘤 |
4.1.2.3 类雌激素作用 |
4.1.3 苜蓿黄酮在畜禽中的应用 |
4.2 苜蓿皂甙 |
4.2.1 苜蓿皂甙生物活性 |
4.2.1.1 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排泄,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 |
4.2.1.2 抗氧化功能 |
4.2.2 苜蓿皂甙在畜禽中的应用 |
4.3 苜蓿多糖 |
4.3.1 苜蓿多糖的生物活性 |
4.3.2 苜蓿多糖在畜禽上的应用 |
4.4 紫花苜蓿活性成分的发展方向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对80周龄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脂、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期间饲养管理 |
1.3 试验日粮 |
1.4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1.4.1 用于测定蛋品质的样品的采集: |
1.4.2 用于测定鸡蛋蛋黄营养成分和蛋黄胆固醇的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1.4.3 血液的采集及血清的制备: |
1.5 试验指标测定和方法 |
1.5.1 试验蛋鸡生产性能测定 |
1.5.2 蛋品质指标的测定 |
1.5.3 鸡蛋营养指标的测定 |
1.5.4 蛋鸡血清抗氧化性、血清胆固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80周龄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鸡蛋物理指标的影响 |
2.3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鸡蛋蛋黄营养指标的影响 |
2.4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鸡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血脂指标的影响 |
2.4.1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4.2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鸡血脂指标的影响 |
2.4.3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80周龄蛋鸡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80周龄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品质的影响 |
3.2.1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重和蛋黄重的影响 |
3.2.2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形指数、蛋黄指数和蛋壳质量的影响 |
3.2.3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鸡蛋哈夫单位和蛋黄颜色的影响 |
3.3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鸡蛋蛋黄常规营养和胆固醇的影响 |
3.3.1 紫花首蓿提取物对鸡蛋蛋黄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2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鸡蛋蛋黄胆固醇和蛋黄甘油三酯的影响 |
3.4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鸡血清抗氧化的影响 |
3.5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血脂的影响 |
3.5.1 紫花苜蓿活性提取物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尿素氮的影响 |
3.5.2 紫花苜蓿活性提取物对血清钙磷的影响 |
3.6 紫花苜蓿活性提取物对80周龄蛋鸡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四章 “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对40周龄罗曼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脂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日粮 |
1.3 试验期间饲养管理 |
1.4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1.4.1 用于测定蛋品质的样品的采集: |
1.4.2 用于测定鸡蛋蛋黄营养成分和蛋黄胆固醇的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1.4.3 血液的采集及血清的制备: |
1.5 试验指标测定和方法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40周龄罗曼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40周龄鸡蛋物理指标的影响 |
2.3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鸡蛋蛋黄养分的影响 |
2.4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5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40周龄蛋鸡血脂指标的影响 |
2.7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8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40周龄蛋鸡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40周龄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40周龄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2.1 紫花苜蓿活性成分对鸡蛋外在品质的影响 |
3.2.2 紫花苜蓿活性成分对鸡蛋内在品质的影响 |
3.3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鸡蛋蛋黄常规营养和胆固醇的影响 |
3.3.1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鸡蛋蛋黄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2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鸡蛋蛋黄胆固醇和蛋黄甘油三酯的影响 |
3.3.3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蛋鸡血清抗氧化的影响 |
3.3.4 紫花苜蓿提取物对血脂的影响 |
3.3.5 紫花苜蓿活性提取物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6 紫花苜蓿活性提取物对40周龄蛋鸡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总体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2)纳米蜂胶的制备及其对SD大鼠降血脂和牙周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蜂胶的成分 |
2 蜂胶的功效 |
2.1 蜂胶的降血脂作用 |
2.2 蜂胶降血脂的机理 |
2.3 蜂胶的抗氧化作用 |
2.4 蜂胶的抗菌作用 |
2.5 蜂胶对牙周炎的作用 |
3 纳米技术 |
3.1 纳米蜂胶 |
3.2 纳米蜂胶的研究现状 |
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纳米蜂胶的制备及其对SD大鼠降血脂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纳米蜂胶的粒径和表面形态 |
2.2 纳米蜂胶对SD大鼠降血脂功能影响 |
3 讨论 |
试验二 纳米蜂胶对SD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药品试剂与主要仪器 |
1.3 造模方法 |
1.4 给药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牙周炎大鼠的表现 |
2.2 纳米蜂胶对牙周炎动物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2.3 纳米蜂胶对牙周炎动物激素指标的影响 |
2.4 纳米蜂胶对牙周炎动物溶血度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和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泽泻抗高脂血症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脂血症研究概况 |
1 高脂血症的基本概念 |
2 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泽泻研究进展 |
1 泽泻种质资源 |
2 泽泻化学成分 |
3 泽泻品质评价 |
4 影响泽泻质量的因素 |
5 泽泻药理研究概况 |
第三节 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
1 泽泻降血脂的作用机制 |
2 泽泻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进展 |
3 泽泻应用现状 |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研究概况 |
1 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
2 正常血管内皮的生理功能 |
3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 |
第五节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泽泻对Ox-LDL致损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实验研究 |
1 泽泻对ox-LDL致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 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 泽泻对ox-LDL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NO、NOS、MDA和SOD水平的影响 |
4 荧光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5 RT-PCR检测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Homo-Bcl-2、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
6 泽泻对血管内皮细胞Akt、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 |
第二节 泽泻对H_2O_2致损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实验研究 |
1 泽泻对H_2O_2致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 泽泻对H_2O_2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 泽泻对H_2O_2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
实验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蜂胶和硫酸化多糖的增强免疫和抗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蜂胶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 增强免疫 |
1.1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 |
1.2 增强特异性免疫 |
2 抗病毒 |
3 抗菌 |
4 抗氧化 |
5 抗肿瘤 |
6 调节糖脂代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硫酸化多糖研究进展 |
1 硫酸化修饰方法 |
2 影响硫酸多糖生物活性的结构因素 |
3 硫酸化多糖的生物活性 |
3.1 增强免疫 |
3.2 抗病毒 |
3.3 抗肿瘤 |
3.4 抗凝血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畜禽免疫佐剂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 畜禽常用免疫佐剂的种类 |
1.1 油佐剂 |
1.2 铝胶佐剂 |
1.3 蜂胶佐剂 |
1.4 脂质体 |
1.5 免疫刺激复合物 |
1.6 分子佐剂 |
1.7 中药多糖 |
1.8 其他佐剂 |
2 免疫佐剂的作用机理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蜂胶对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佐剂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蜂胶佐剂的制备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PPV疫苗的制备 |
1.4 实验动物 |
1.5 试验设计 |
1.6 豚鼠脾脏和家兔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及IL-2和IL-4分泌的测定 |
1.7 器官PPV含量的测定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疫苗的制备 |
2.2 豚鼠免疫的效果 |
2.3 家兔免疫的效果 |
2.4 豚鼠的免疫保护效果 |
3 讨论 |
3.1 疫苗病毒的增殖 |
3.2 蜂胶佐剂的安全性 |
3.3 蜂胶对PPV灭活苗的佐剂作用 |
3.4 对PPV疫苗免疫保护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蜂胶对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佐剂疫苗制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及分组处理 |
1.5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6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1.7 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检测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血清抗体效价变化 |
2.2 血清IgM 含量变化 |
2.3 血清IgG1含量变化 |
2.4 血清IgG2含量变化 |
2.5 血清IgG3含量变化 |
2.6 血清IgG4含量变化 |
2.7 血清IgA1含量变化 |
2.8 血清IgA2含量变化 |
2.9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变化 |
2.10 淋巴细胞分泌IL-2的变化 |
2.11 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变化 |
2.12 淋巴细胞分泌IL-4的变化 |
2.13 淋巴细胞分泌IL-6的变化 |
3 讨论 |
3.1 蜂胶对猪体液免疫的影响 |
3.2 蜂胶对猪细胞免疫的影响 |
3.3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相互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蜂胶体外抗PPV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株和细胞 |
1.2 蜂胶制备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4 蜂胶对PK-15安全浓度的测定 |
1.5 蜂胶对PPV感染PK-15能力的测定 |
1.6 蜂胶对PK-15体系中PPV含量的测定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蜂胶对PK-15的安全浓度 |
2.2 PPV感染PK-15能力的变化 |
2.3. PK-15细胞中PPV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蜂胶对PPV感染PK-15能力的影响 |
3.2 蜂胶对PK-15培养体系中PPV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硫酸化多糖复方对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疫苗和病毒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6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7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2.2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3 攻毒保护效果 |
2.4 攻毒后第14天各组血清抗体效价变化 |
3 讨论 |
3.1 硫酸化多糖复方对雏鸡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 |
3.2 硫酸化多糖复方对雏鸡免疫攻毒保护的影响 |
3.3 多糖复方后对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硫酸化多糖复方体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及IL-2和IL-6分泌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硫酸化多糖对脾脏淋巴细胞安全浓度测定 |
1.4 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5 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检测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硫酸化多糖复方对淋巴细胞安全浓度 |
2.2 硫酸化多糖复方及其组分对淋巴细胞增值影响 |
2.3 硫酸化多糖复方及其组分对淋巴细胞分泌IL-2和IL-6影响 |
3 讨论 |
3.1 硫酸化多糖复方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硫酸化多糖复方对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硫酸化多糖复方体外对ND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和病毒准备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硫酸化多糖对CEF安全浓度的测定 |
1.4 CEF中NDV含量的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硫酸化多糖复方对CEF安全浓度 |
2.2 CEF中NDV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硫酸化多糖复方对CEF抵抗NDV感染的影响 |
3.2 影响硫酸化多糖抗病毒作用的因素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5)老鹳草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部分 |
1 老鹳草研究进展 |
1.1 化学成分 |
1.2 药理作用 |
2 黄酮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2.1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
2.2 肝脏保护作用 |
2.3 抗病毒作用 |
2.4 免疫调节作用 |
2.5 抗炎镇痛作用 |
2.6 调节心血管系统作用 |
2.7 抗癌、抗肿瘤作用 |
2.8 其他 |
3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3.1 立题依据 |
3.2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中药老鹳草光谱学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紫外-可见指纹图谱的建立 |
2.2 红外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结果 |
3.1 紫外-可见图谱分析 |
3.2 红外图谱分析 |
4 讨论 |
第二章 老鹳草TFG 的提取及微量元素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老鹳草 |
1.4 正交试验 |
1.5 老鹳草不同部位TFG 含量的测定 |
1.6 不同月份老鹳草中TFG 含量的测定 |
1.7 微量元素的测定 |
2 结果 |
2.1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 |
2.2 老鹳草不同月份和不同部位TFG 含量的比较 |
2.3 老鹳草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老鹳草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用药与试剂 |
1.2 仪器与器材 |
1.3 试验动物 |
1.4 老鹳草药液的制备 |
1.5 0.2% CCl_4 豆油溶液的配制 |
1.6 10 mg/mL 联苯双酯滴丸溶液的配制 |
1.7 2 mg/mL 曲克芦丁溶液的配制 |
1.8 试验动物分组 |
1.9 试验方法及样品采样 |
1.10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肝功能酶的变化 |
2.2 肝脏的病理变化 |
3 讨论 |
第四章 老鹳草抗病毒作用和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 |
1.1 老鹳草 |
1.2 鸡胚和雏鸡 |
1.3 毒株 |
1.4 仪器 |
1.5 试剂 |
2 方法 |
2.1 TFG 的提取 |
2.2 急性毒性试验 |
2.3 老鹳草制剂的制备 |
2.4 抗病毒试验 |
2.5 老鹳草对免疫雏鸡抗体效价和T 淋巴细胞的影响实验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TFG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 抗病毒试验结果 |
3.3 免疫增强试验结果及分析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油菜花粉超微粉有效成分溶出、代谢特征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油菜花粉的研究概况 |
1.1 油菜花粉破壁研究 |
1.2 油菜花粉多糖研究进展 |
1.3 油菜花粉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 |
1.4 油菜花粉的药理作用 |
1.4.1 降血脂作用 |
1.4.2 抗肿瘤作用 |
1.4.3 抑制前列腺增生 |
1.4.4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
1.4.5 抗氧化作用 |
1.4.6 其它作用 |
1.5 花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6 花粉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2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进展 |
2.1 超微粉碎技术的概念 |
2.2 超微粉碎技术的特点和分类 |
2.3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2.3.1 果蔬类食品加工 |
2.3.2 粮食加工 |
2.3.3 肉类加工 |
2.3.4 水产品加工 |
2.3.5 调味品加工 |
2.3.6 超微粉碎技术在其它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3 黄酮类化合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
3.1 生物样品分析 |
3.1.1 生物样品前处理 |
3.1.2 主要的检测技术 |
3.2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动学研究 |
4 指纹图谱研究概况 |
4.1 指纹图谱的定义 |
4.2 指纹图谱的特点和作用 |
4.3 指纹图谱主要研究技术 |
4.3.1 薄层色潜法(TIC) |
4.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4.3.3 气相色谱法(GC) |
4.3.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4.3.5 联用技术 |
4.4 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
4.5 指纹图谱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
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油菜花粉超微粉主要成分分析及组织形态学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破壁率的检测 |
2.2 主要成分分析 |
2.2.1 粗蛋白含量测定 |
2.2.2 粗脂肪测定 |
2.2.3 灰分测定 |
2.2.4 粗纤维含量测定 |
2.2.5 还原糖测定 |
2.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3 组织形态学研究 |
2.3.1 粉末全貌和粉末细胞特征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3.2 松密度测定 |
2.3.3 比表面积测定 |
2.3.4 粒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3.2 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3.3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组织形态学研究 |
3.3.1 粉末全貌特征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3.3.2 粉末细胞特征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3.3.3 松密度、比表面积和粒径测定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中功能性成分——多糖和黄酮类物质的溶出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多糖的溶出研究 |
2.1.1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粗多糖的提取 |
2.1.2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粗多糖中多糖的含量 |
2.1.3 红外光谱分析 |
2.2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黄酮类物质的溶出研究 |
2.2.1 色谱条件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2.5 方法学考察 |
2.2.6 样品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多糖溶出结果 |
3.1.1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粗多糖的提取率 |
3.1.2 葡萄糖标准曲线和多糖的百分含量 |
3.1.3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多糖的溶出率 |
3.1.4 红外光谱分析 |
3.2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细粉黄酮类物质的溶出结果 |
3.2.1 系统适应性 |
3.2.2 槲皮素和山奈酚对照品标准曲线 |
3.2.3 精密度试验结果 |
3.2.4 稳定性试验结果 |
3.2.5 回收率试验结果 |
3.2.6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油菜花粉有效成分槲皮素和山奈酚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给药方案 |
2.2 兔血浆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血浆样品预处理 |
2.2.3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2.2.4 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 |
2.2.5 稳定性试验 |
2.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血浆中槲皮素、山奈酚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3 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结果 |
3.4 稳定性试验结果 |
3.5 家兔灌胃给予油菜花粉后两组试验动物的平均药物浓度 |
3.6 家兔灌胃给予油菜花粉后槲皮素和山奈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分级分离、结构鉴定及抗氧化、 免疫活性研究 |
1 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分级分离及抗氧化、免疫活性研究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试验动物 |
1.2 实验方法 |
1.2.1 超滤膜分离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的研究 |
1.2.2 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各组分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
1.2.3 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各组分体内抗氧化作用 |
1.2.4 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各组分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超滤膜分离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的研究 |
1.3.2 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各组分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 |
1.3.3 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各组分的体内抗氧化作用结果 |
1.3.4 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各组分的免疫活性作用结果 |
1.4 讨论与结论 |
2 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活性级分的结构表征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活性级分多糖的分离纯化 |
2.2.2 多糖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
2.2.3 光谱学分析 |
2.2.4 硫酸根含量的测定 |
2.2.5 核磁共振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50kD-100kD 多糖级分的分离纯化 |
2.3.2 多糖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结果 |
2.3.3 油菜花粉多糖RPP1-2 的理化性质 |
2.3.4 油菜花粉多糖RPP1-2 光谱学性质 |
2.3.5 油菜花粉多糖RPP1-2 硫酸根含量测定结果 |
2.3.6 油菜花粉多糖RPP1-2 的核磁共振分析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HPLC 指纹图谱的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内标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比较超声和回流方式对黄酮类成分的提取效果 |
2.4 比较不同溶剂对黄酮类成分的提取效果 |
2.5 正交优选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 |
2.6 方法学考察 |
2.6.1 仪器精密度考察 |
2.6.2 样品的稳定性考察 |
2.6.3 方法重现性考察 |
2.7 不同产地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H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 |
2.8 相似度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超声和回流方式对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结果 |
3.2 不同溶剂对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结果 |
3.3 正交优选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试验结果 |
3.4 方法学考察结果 |
3.4.1 仪器精密度考察 |
3.4.2 样品的稳定性考察 |
3.4.3 方法重现性考察 |
3.5 不同产地油菜花粉超微粉样品的指纹图谱 |
3.6 共有指纹峰的标定 |
3.7 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H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 |
3.8 相似度评价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4.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4.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4.2.1 流动相和梯度洗脱程序的建立 |
4.2.2 色谱柱的选择 |
4.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3 内标的选定 |
4.4 相似度评价 |
4.5 结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结论 |
2 本研究创新点 |
3 本研究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研究进展 |
综述二 2 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三 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2 型糖尿病中医病机“壮火食气”假说及清热益气治法探讨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实验二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病理的影响 |
实验三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和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实验四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
实验五 清热益气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PPAR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黄连人参对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综述二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研究进展 |
综述三 PPARγ与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综述四 实验性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病机“壮火食气”假说及清热益气治法探讨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糖代谢和胰腺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脂代谢和肝功能主要指标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 TNF-α水平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脂肪细胞 PPAR 基因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纳米蜂胶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10)联苯双酯对动物血和肝脏脂质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脂血症和脂质代谢 |
1. 高脂血症的病因 |
2. 高脂血症的分型 |
3. 脂质代谢的途径 |
4.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关系 |
5. 高脂血症的诊断 |
6. 高脂血症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 常用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
2. 模型评价和目前高脂血症模型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治疗和药物研究 |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2. 辨证论治 |
3. 高脂血症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联苯双酯 |
1. 化学结构 |
2. 药理作用 |
3. 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溶剂对联苯双酯升高血脂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联苯双酯对正常动物血和肝脏脂质的影响 |
一、联苯双酯给药后不同时间对小鼠血和肝脏TG、TC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二、联苯双酯对大鼠血清TG 和TC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三、联苯双酯对家兔血清TG 和TC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四、联苯双酯对小鼠各种血脂含量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联苯双酯对高脂饮食小鼠血和肝脏TG、TC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胆盐与胆固醇和联苯双酯对小鼠血和肝脏TG、TC 的影响 |
一、胆盐对小鼠血和肝脏TG、TC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二、胆盐与胆固醇对小鼠血和肝脏TG、TC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三、胆盐与联苯双酯对小鼠血和肝脏TG、TC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部分 降脂药对联苯双酯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影响 |
一、烟酸肌醇酯对联苯双酯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二、非诺贝特对联苯双酯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研究部分参考文献 |
实验部分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胎盘银杏叶蜂胶复方制剂对高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MDA含量及脾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渝苜1号”紫花苜蓿提取物对罗曼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陈清华. 西南大学, 2015(05)
- [2]纳米蜂胶的制备及其对SD大鼠降血脂和牙周炎的影响[D]. 丁黄洁.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7)
- [3]泽泻抗高脂血症体外实验研究[D]. 席蓓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6)
- [4]蜂胶和硫酸化多糖的增强免疫和抗病毒活性研究[D]. 马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8)
- [5]老鹳草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志刚. 扬州大学, 2009(01)
- [6]油菜花粉超微粉有效成分溶出、代谢特征及指纹图谱研究[D]. 姚秋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1)
- [7]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D]. 王世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黄连人参对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D]. 姜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9]纳米蜂胶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李雅晶. 浙江大学, 2006(08)
- [10]联苯双酯对动物血和肝脏脂质含量的影响[D]. 杨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