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震发生规律、时间间隔及概率分布

中国大地震发生规律、时间间隔及概率分布

一、中国大地震的发生方式、时间间隔及概率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钱晓东,李滔,罗庭珠[1](2021)在《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现场震情跟踪及思考》文中指出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发生前3天,云南省地震局向震区派出联合工作组强化震情跟踪工作,笔者分别以震前研判和到地震现场的震后序列跟踪视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漾濞MS6.4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震源浅,为城市直下型地震,余震丰富,震感强烈;②漾濞MS6.4地震发生在NW向维西—乔后断裂,该断裂2013年以来曾出现3组4、5级震群活动;③无震前宏观异常,在震中100 km范围内,出现3项地球物理异常,其中洱源水温异常较突出;④前震序列b、h值出现异常,b值偏小,h值归一化频度呈非线性增长。为缓解震中附近地区群众的高度紧张情绪,针对公众关注热点问题,利用荗木清夫公式定量估算余震结束时间,并结合地震现场实际工作,针对地震谣言、地震云、超级月亮等现象,给出相应合理解释。

刘宇[2](2020)在《怒江下游腊勐—中山河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文中提出怒江下游峡谷区位于横断山系南端,在复杂的构造背景、破碎的岩(土)体、频繁的地震活动、丰富的降水以及强烈的人类活动等多种不同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区内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困扰,研究其发育特征并进行危险性区划对研究区防灾避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以及野外调查等方法,在全面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完成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区划评价。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取得如下认识与进展:(1)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水平较高,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其时空分布特点明显,发育特征也各有异同,主要表现为:(1)大都沿怒江左岸分布;(2)大都发生在强震、强降雨以及人类活动强烈时期;(3)滑坡主要沿支流水系两侧分布,类型主要为岩质滑坡,规模以大-中型为主,变形破坏模式以弯曲-拉裂式为主;(4)崩塌主要沿主干道路两侧分布,类型主要为岩质崩塌,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变形破坏模式以滑移式为主;(5)泥石流主要沿怒江干流分布,类型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均为降雨诱发,物源主要为坡面(冲沟)侵蚀物。(2)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孕育受控于多因素耦合。本文选择坡度、坡向、高程、地形起伏、岸坡结构、岩性、构造、年降雨量、水系、植被、道路在内的11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不同类型灾害的多因子组合权重值,结果表明,构造、道路(人类活动)、岩性以及植被等因子权重值较高,对灾害发生的影响较大。(3)分别使用层次-信息量法和证据权法对研究区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区划评价,并利用ROC曲线对比研究两种方法的可信度。结果表明,层次-信息量法和证据权法的危险性分区都能够较好的反应已有地质灾害的空间实际,但证据权法的可信度更高,更适用于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4)将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总共分成三种不同的级别: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以及危险性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水平整体较高,其中危险性大的面积为1095km2,占全区的29%,主要分布在中山乡、木城乡、碧寨乡以及腊勐镇一带;危险性中等的面积为1924km2,占全区的50%,主要分布在勐糯镇、旧城乡、酒房乡、万兴乡、太平乡以及何元乡一带;危险性小的面积为808km2,占全区的21%,主要分布在平达乡、勐捧镇以及小勐统镇一带。

武亚群[3](2019)在《川滇地区块体构造基础与地震时空对称性》文中指出川滇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界,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强震频发。强烈又多发的地震灾害不仅会直接使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还可能通过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人类造成二次伤害。因此,从块体角度分析活动块体与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特征,并研究不同块体地震与地球自转、太阳黑子活动等相关因子的关系,对于实现活动块体与地震趋势判断的精细化对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川滇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可公度方法分析了不同活动块体内地震的时间对称性特征,运用太阳黑子周位相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活动块体地震事件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关系,运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活动块体地震灾害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川滇块体Ms彡6.3地震2025年或2027年在101.1°E以西、31.2°N以南地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通过时间对称性趋势判断,结果表明川滇块体Ms≥6.3地震在年尺度上最可能发生在2027年和2035年,其次是2021年,在月尺度上最可能发生在2025年11月,而在日尺度上最可能发生在2020年1月1日和2022年9月5日;从地震与太阳黑子统计规律看,川滇地震多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极值年附近和下降段,而2025年、2027年分别处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峰值年附近、下降段,故这两个年份发生地震可能性较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表明,川滇块体地震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变化减速期、加速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接近,故2025年1 1月可能发生地震。在空间对称性上,川滇块体的震中纬度位置呈现出“3次南移、2次北移”变化特征,震中经度呈现出“2同1异”特征,因此,川滇块体Ms彡6.3地震在2025年或2027年可能出现北部地区。(2)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2019年或2028年7月29日在102.6°E以西、23.0°N以北地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通过时间对称性趋势判断,结果表明滇西南块体Ms彡6.4地震在年尺度上最可能发生在2028年,其次为2019年和2020年,在月尺度上最可能发生在2028年8月和2033年8月,其次为2020年10月,在日尺度上最可能发生在2021年8月16日、2021年8月17日、2028年7月29日、2028年8月1日;从地震与太阳黑子统计规律看,滇西南块体地震在太阳黑子相对数谷值年附近和下降段发生可能性较大,而2019、2028年分别处于太阳黑子周期的谷值年和下降段,故这两个年份发生地震可能性较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表明,滇西南块体地震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加速期的发震可能性明显高于减速期,故2028年7月发生地震可能性较大;滇西南块体发震时间分布规律表明,每月的下旬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在空间对称性上,滇西南块体震中纬度呈现“3同2异”特征,震中经度表现出“2东1西”或“2西1东”的迁移规律,因此,滇西南块体Ms彡6.4地震在2019年或2028年7月29日可能出现中部地区。(3)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在2019年或2032年3月在101.8°E以西、32.8°N以南地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通过时间对称性趋势判断,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块体Ms彡6.5地震在年尺度上最可能发生在2026年,其次为2019年和2020年,在月尺度上最可能发生在2019年7月、2032年3月,其次为2022年8月,在日尺度上最可能发生在2020年1月19日;从地震与太阳黑子统计规律看,巴彦喀拉块体地震多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极值年附近,而2019年和2032年正好处于太阳黑子周期的谷值年附近,故这两个年份发生地震可能性较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表明,巴彦喀拉块体地震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减速期的发震频次明显高于加速期,故2032年3月发震可能性较大。在空间对称性上,巴彦喀拉块体地震震中纬度呈现“2同1异”分布特征,震中经度则呈现“3同2异”分布特征,因此,巴彦喀拉块体Ms彡6.5地震在2019年、2032年3月可能出现南部地区。(4)川滇块体、滇西南块体、巴彦喀拉块体地震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及活动周期相关性存在差异。川滇块体Ms≥6.3地震多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极值年附近和下降段,且主要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双周;滇西南块体Ms彡6.4地震在太阳黑子相对数谷值年附近和下降段发生可能性较大,且与太阳黑子活动单、双周关系不大;巴彦喀拉块体Ms彡6.5地震在太阳黑子相对数极值年附近发生可能性高于上升和下降阶段,在太阳黑子相对数峰值年附近发震可能性最高,且与太阳黑子活动单、双周关系不大。(5)不同时间尺度上,川滇块体、滇西南块体、巴彦喀拉块体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川滇块体Ms彡6.3地震、滇西南块体Ms彡6.4地震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加速年份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巴彦喀拉块体Ms彡6.5地震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减速年份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川滇块体Ms≥6.3地震、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在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变化减速月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加速月发生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减速月。川滇块体Ms≥6.3地震的无震月为6-8月和10月,滇西南块体Ms彡6.4地震的无震月为1月、9月和12月,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的无震月为6月、10月和12月。

孟庆彬[4](2019)在《基于构造基础的西部地区地震灾害时空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给广大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对地震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以及地震灾害的预防和趋势判断尤为重要,对地区安全防范工作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构建有重要意义。中国西部地区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区内分布着众多断裂带,而断裂带地区是地震发生的集中区。中国西部地区可以分为三大构造区(带),分别是喜马拉雅活动构造带、川滇青藏地震构造区、新疆地震构造区。区内强震分布有成带性特征,形成若干低级别地震构造带。这些构造带上地震分布集中,未来可以研究构造带特征和地震事件之间的联系。本文尝试从断裂带的角度分析地震灾害时空规律,运用可公度法、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等方法对西部地区地震灾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对未来趋势进行判断。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得到了中国西部地区三大构造区的11条断裂带的时空结构分析和趋势判断的结果。认为该地区地震时间对称性良好,大部分地区未来地震趋势判断的随机性概率和不漏报置信水平超过50%,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大部分断裂带下一次地震发生时间可能在近期,其中龙门山断裂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三江断裂等断裂带未来可能会有等级较高的强震发生。(2)在对称性的地震发生周期研究上,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各断裂带地震发生周期有明显的共性。例如6~7年发震周期在6条断裂带上有显示,分别是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三江断裂带、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海原断裂、西昆仑北缘断裂带、天山北麓断裂。类似的还有12~13年发震周期在3条断裂带上有显示;22~23年发震周期在3条断裂带上有显示,36~37年发震周期在4条断裂带上有显示。(3)通过西部地区地震空间对称性的研究,认为绝大部分地区具有明显的空间对称性。大部分地区震中迁移的无论是经度上还是纬度上都只有一条对称轴,少数地区震中迁移轨迹存在2到3条对称轴。在迁移规律上,“左右交替,盘旋上升”的特点明显。具体来看一些地区表现为“a左a右,左右交替”迁移特点,即对称轴左右两侧地震数量分布相同。一些地区表现为“b左c右,左右交替”,即对称轴左右两侧地震数量分布不相同,但发展趋势相同。(4)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西部地区三大构造区大部分断裂带都是地震多发区,个别断裂带有8级以上强震发生。喜马拉雅强烈挤压弧形断裂(区)系构造活动强烈,地震发生位置相对分散,且震级较大,经过时空结构分析认为不排除该地区未来有8级以上强震发生的可能。青藏川滇断裂(区)系除东昆仑断裂外其他断裂带未来地震趋势判断的随机性概率和不漏报水平较高,时间对称性明显,这与该地区构造活动的周期性良好有关。西昆仑、天山、阿尔泰断裂(区)系的构造活动也较为活跃,地震沿断裂带分布的特征明显,空间上未来地震可能会在断裂带沿线发生。(5)文章对完善地震时空变化理论体系、增强对地震事件趋势的认识有参考价值,可以为日后的自然灾害预防体系的建立、预防工作的实施以及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廖文静[5](2019)在《基于OpenSEES的船型张弦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张弦梁结构是一种具备广阔运用前景的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结构。随着结构在工程中的广泛运用,研究学者们对该类形式的建筑结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但基于船型张弦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还远远不够,结构在各个破坏状态的指标界限值也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因此,本论文对船型张弦梁结构开展易损性分析工作,通过研究船型张弦梁结构在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的倒塌概率,分析该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并为此类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利用OpenSEES软件建立了跨度L为56m,柱距lc为9m的船型张弦梁结构基本模型,并对该基本模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分析了预应力、柱跨比(lc/L)、垂跨比等参数对船型张弦梁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船型张弦梁结构建模参数的合理取值。基于基本模型,以柱跨比(lc/L)为变量分别建立了三个船型张弦梁结构分析模型(分析模型1:柱跨比(lc/L=0.16);分析模型2:柱跨比(lc/L=0.21);分析模型3:柱跨比(lc/L=0.27))。其次,分别对第二章给出的三个分析模型开展多地震动记录下的增量动力分析(IDA分析)。讨论给出了船型张弦梁结构破坏界限值的确定方式,并根据IDA分析结果,得出分析模型1-3在多地震动作用下进入各个破坏状态的变化趋势,得出了柱跨比(lc/L)对船型张弦梁结构在地震动下的结构响应的影响。当柱跨比(lc/L)在0.16至0.27之间时,随着柱跨比(lc/L)的增大,结构响应超越响应极限状态的地震动记录数量越多。然后,分别对三个分析模型开展地震易损性分析,讨论柱跨比(lc/L)对船型张弦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根据推导的结构反应概率函数,分别得出了对应于三个分析模型的结构失效概率公式,绘制了对应的易损性曲线示意图,得出了如下结论:当柱跨比(lc/L)在0.16-0.27之间时,随着柱跨比(lc/L)的增大,船型张弦梁结构进入各个极限状态的概率越高,抗震性能越差。最后,分别绘制了三个分析模型的抗倒塌概率曲线,讨论了柱跨比(lc/L)对船型张弦梁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在设防大震作用下,船型张弦梁结构分析模型1-3的倒塌概率分别为0.22%、0.37%、1.18%,表明了船型张弦梁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较好。当柱跨比(lc/L)处于0.16至0.27之间时,船型张弦梁结构的抗倒塌性能与柱跨比(lc/L)的大小呈线性递减的关系。

郭安宁,任栋,白雪见,赵乘程,李鑫,张炜超,郭志宇,彭立顺,贾源源,段博儒[6](2018)在《郭增建主要学术贡献与成就》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六个专题,简要地介绍了郭增建先生及其合作者在地球物理学,地震预测科学、天灾综合预测、震灾防御与应急救援方面的学术贡献与成就。另外,对他的预报方法做了特别的评述,因为郭增建预测思想、理论、方法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在现今的预报实践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郑艳艳[7](2018)在《康熙七年郯城地震灾情分析与社会应对》文中提出本文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07.25晚)戌时爆发的郯城特大地震为研究线索,主要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和统计学的计量方法,通过判读和统计大量有关此震情的历史文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此次地震进行灾情分析和社会应对,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直入主题。通过简要概括康熙七年郯城特大地震的概况,从其衍生的各类次生灾害的总体分布特征、次生灾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两方面展开讨论:明确次生灾害以余震、水灾、疫病为主,呈现出水灾居首,余震次之,疫病集中分布于沂州一带的整体特征;郯城及周边地区余震频发与其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郯庐断裂带错综复杂的地质环境关系密切;对地震、水灾同特殊地形、气候的关系进行分析,可见疫病与地震、气候、水灾、饥荒等是最为明显的关联性灾害,呈现出较为活跃的伴生性。第二部分对郯城特大地震所造成的直、间接损失做详细的灾情分析。笔者梳理对比史料发现,直接损失为极震区内的建筑物等财产损失和人口伤亡严重,沂州财产损失最重,郯城人口伤亡率最高;间接损失为重灾区社会经济衰落、城市职能运行受阻、环境破坏和灾民心理扭曲等,阐明地震及其衍生的各种次生灾害对灾区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第三部分灾后中央及地方采取的相关应对措施研究。本章主要依据奏折、方志及官箴书《福惠全书》等史料文集记载,基于郯城地震及各类次生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提出官方与民间在灾后采取救灾措施及实践,揭示当时官方及民间救济措施存在谎报瞒报、蠲免多于赈济和灾区重建困难等不足;第四部分主要针对早期灾民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进行研究。以“郯民轻命”现象个案研究与应对为研究对象,如郯城新任知县黄六鸿采取亲诣验视理清轻生原委、广贴告示以警示乡民、积极上书为乡民请蠲等具体办法帮助乡民解决实际问题,以期帮助郯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希望本文所探究问题能为今人吸取历史时期防灾减灾生活相关的经验与教训提供有益借鉴。

周维伟[8](2017)在《框架倾覆力矩比例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则由框架和剪力墙这两种受力特点完全不同的体系组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由框架部分和剪力墙部分通过楼板的协调变形而协同工作,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框架和剪力墙共同组成的结构,目前我国规范根据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比例来划分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其划分并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且不同规范之间对于结构体系划分还存在着不一致之处,这给工程设计人员设计此类结构带了很大的困扰。本文以不同框架倾覆力矩比例的高层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征及抗震性能,考察按我国规范设计的结构在遭遇大震时的性能水准及抗震概念设计原则的实现情况。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简单介绍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2、运用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介绍了 PERFORM-3D中梁、柱、墙单元模型种类及其特点,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已有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纤维单元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3、依照我国现行规范运用YJK软件设计了 7个不同框架倾覆力矩比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根据规范规定及双频段选波原则在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地震动数据库(PEER)选取7条实际强震记录和用YJK软件生产3条人工模拟记录。4、使用经过处理后的10条地震波在PERFORM-3D中对结构进行小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根据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构件的变形和塑性发展顺序以及整体和各类构件的耗能情况,研究其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差异。5、选用FEMA356推荐的目标位移法对模型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Pushover分析,并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王兰民,夏坤,董林,刘琨,王谦[9](2017)在《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有关报告研究进展综述》文中认为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17年1月9—13日在智利圣地亚哥市召开。大会主题为:"快速恢复—地震工程新挑战"。经中国地震局批准,在国际合作司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自己有幸赴智利圣地亚哥市参加了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本论文对会议概况做了简介,对其中3个大会特邀报告、2场辩论会和12个专题分会报告内容进行了综述,并与读者分享了我个人的体会和思考。论文综述涉及的3个大会特邀报告题目分别为"快速恢复:地震工程的下一个挑战"、"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对快速恢复的探索——智利的实践"和"长持时地震动对土液化灾害的作用";2场辩论会主题分别为"性态设计:是承诺还是陷阱?"和"抗震设防要求规定:概率性与确定性";12个专题分会主题包括:结构倒塌概率的评估,改善发展中国家住房地震安全的非技术战略,近期破坏性地震(包括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现场调查与分析,深基础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面破坏与液化,地震引起的天然斜坡滑坡,岩土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城市层面的地震危害性、危险性与地震风险管理,快速恢复,地震风险经济与保险,城市的未来:今天规划明天的地震风险,管理政策等。

唐小亮[10](2017)在《重力固体潮信号独立分量提取及地震前兆信息分析》文中提出重力固体潮是地球在日月引力及地球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有规律的、周期的潮汐现象,是唯一能够计算出的物理现象[1]。固体潮信号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在大地测量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地震学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固体潮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本文诣在对重力固体潮信号中蕴含的地震前兆信息进行提取、分析。重力固体潮信号由多路相互独立的潮汐谐波构成,将各独立谐波按照重力固体潮信号的产生机制提取出来。在各路谐波中进行分析,会减少混合信号中相互抵消的影响,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利用盲信号处理方法的独立分量分析(ICA)法对重力固体潮信号的谐波分量进行分解、提取。对经典的ICA算法研究,将其与智能优化算法相结合,克服了原有ICA算法的一些缺点,得到了改进的独立分量分析分析方法。本文使用的是搜索速度快、程序简洁的遗传算法作为优化算法,构成基于遗传算法的独立成分分析算法GA-ICA算法。我们希望通过各谐波分量,来分析重力固体潮信号的。在总结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使用了一种三维正交模型,该模型是以重力固体潮信号产生机制为基础的,将重力固体潮信号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球自转、月球和太阳引潮力分别分解到三个相互正交的方向上,利用此模型分析提取出的谐波分量中分别含有哪些影响因素。最后,先通过上述的基于遗传算法的独立分量分析方法及三维正交分析模型对利用算法获取重力固体潮信号的通过封闭公式计算得来的理论值信号进行独立分离提取,并且正确、有效地从中提取出主要的分量信息:长周期波、半日波、日波。将得出的独立分量信息与天体潮汐效应对应起来,检验了上述方法及分析模型的可行性、有效性。再加入实测信号进行实验,并对各分量中地震前兆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二、中国大地震的发生方式、时间间隔及概率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大地震的发生方式、时间间隔及概率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现场震情跟踪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震前4级震群活动
2 漾濞MS 6.4地震序列判定
    2.1 震源机制
        (1)空间分布。
        (2)震源机制解。
        (3)震源参数。
    2.2 地震类型
        (1)发震概率。
        (2)序列类型。
3 漾濞地震前后公众关注热点分析
    3.1 滇西地区“小震闹、大震到”现象
    3.2 余震持续时间
    3.3 地震云
    3.4 超级月亮与应力触发
    3.5 地震谣言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1)强震与宏观异常。
        (2)此次地震强度突破认知。
        (3)地震预报如何更好为灾区民众服务。

(2)怒江下游腊勐—中山河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怒江流域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3.1 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2 滑坡发育规律
        3.2.1 滑坡分布规律
        3.2.2 滑坡发育特征
    3.3 崩塌发育规律
        3.3.1 崩塌分布规律
        3.3.2 崩塌发育特征
    3.4 泥石流发育规律
        3.4.1 泥石流分布规律
        3.4.2 泥石流发育特征
第4章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分析
    4.1 基于ArcGIS的前期处理
        4.1.1 基础数据来源
        4.1.2 影响程度量化
        4.1.3 基础数据量化
    4.2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分析
        4.2.1 地形
        4.2.2 岩性
        4.2.3 构造
        4.2.4 水
        4.2.5 地震
        4.2.6 植被
        4.2.7 人类活动
第5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评价体系的建立
        5.1.1 评价目的
        5.1.2 评价原则
        5.1.3 评价方法
        5.1.4 评价指标
        5.1.5 评价单元
    5.2 AHP-信息量法
        5.2.1 基本原理
        5.2.2 选取评价因子并量化
        5.2.3 确定评价因子信息量
        5.2.4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5.2.5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5.3 证据权法
        5.3.1 基本原理
        5.3.2 选取评价因子并量化
        5.3.3 确定评价因子相关系数
        5.3.4 确定评价因子后验概率
        5.3.5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5.4 评价结果的讨论
        5.4.1 结果可信度验证
        5.4.2 危险性区划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川滇地区块体构造基础与地震时空对称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地震灾害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对称性在地震灾害中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1.4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川滇地区历史地震统计规律
    2.1 川滇地区历史地震统计
        2.1.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2 川滇地区历史地震发震时间特征
        2.1.3 川滇地区地震发震间隔特征
    2.2 川滇地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
        2.2.1 川滇地区地震密度分布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川滇地区不同块体内地震时空对称性分析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川滇块体Ms≥6.3地震时空对称性分析
        3.2.1 年尺度上川滇块体Ms≥6.3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2.2 月尺度上川滇块体Ms≥6.3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2.3 日尺度上川滇块体Ms≥6.3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 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时空对称性分析
        3.3.1 年尺度上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2 月尺度上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3 日尺度上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4 巴颜喀拉块体Ms≥6.5地震时空对称性分析
        3.4.1 年尺度上巴颜喀拉块体Ms≥6.5地震时空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4.2 月尺度上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4.3 日尺度上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川滇地区不同活动块体内地震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1 资料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太阳黑子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4.2.1 太阳黑子相对数数量变化特征
        4.2.2 太阳黑子相对数周期变化特征
    4.3 川滇块体Ms≥6.3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
        4.3.1 川滇块体Ms≥6.3地震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相关性分析
        4.3.2 川滇块体Ms≥6.3地震与太阳黑子相位角相关性分析
    4.4 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
        4.4.1 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相关性分析
        4.4.2 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与太阳黑子相位角相关性分析
    4.5 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相关性分析
        4.5.1 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相关性分析
        4.5.2 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与太阳黑子相位角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川滇地区不同活动块体内地震与地球自转相关性分析
    5.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资料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周期分析
    5.3 川滇块体Ms≥6.3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相关性分析
        5.3.1 川滇块体Ms≥6.3地震与地球自转“十年起伏”变化关系
        5.3.2 川滇块体Ms≥6.3地震与地球自转季节变化关系
    5.4 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相关分析
        5.4.1 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与地球自转“十年起伏”变化关系
        5.4.2 滇西南块体Ms≥6.4地震与地球自转季节变化关系
    5.5 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相关分析
        5.5.1 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与地球自转“十年起伏”变化关系
        5.5.2 巴彦喀拉块体Ms≥6.5地震与地球自转季节变化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川滇地区Ms≥6.0地震历史统计
        6.1.2 川滇地区地震时空对称性
        6.1.3 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相关性
        6.1.4 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相关性
    6.2 对策
        6.2.1 强化地震预警研究,增强科研成果转化
        6.2.2 划定重点防御区域,确定重点防御时段
        6.2.3 重视地震趋势判断,提前制定防范措施
    6.3 创新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基于构造基础的西部地区地震灾害时空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自然灾害时空结构分析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篇章结构和技术路线
        1.5.1 篇章结构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震灾害的地质构造基础
    2.1 中国西部地震构造区、带划分
        2.1.1 中国西部地震构造区、带划分原则
        2.1.2 中国西部地震构造区、带特点
    2.2 中国西部地震构造运动特点
        2.2.1 中国地震构造运动动力学
        2.2.2 地震构造运动活动的周期性
第3章 喜马拉雅构造区地震灾害时空结构
    3.1 喜马拉雅强烈挤压弧形断裂系构造概况
    3.2 喜马拉雅强烈挤压弧形断裂系地震灾害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2.1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Ms≥6.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2.2 喜马拉雅南坡主断层Ms≥6.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 喜马拉雅强烈挤压弧形断裂系地震灾害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1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Ms≥6.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3.2 喜马拉雅南坡主断层Ms≥6.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3.4 小结
第4章 青藏川滇构造区地震灾害时空结构
    4.1 青藏川滇断裂系构造概况
    4.2 青藏川滇断裂系地震灾害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2.1 三江断裂Ms≥6.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2.2 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Ms≥6.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2.3 东昆仑断裂Ms≥6.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2.4 阿尔金—祁连山北麓断裂带Ms≥6.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2.5 龙门山断裂Ms≥6.5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2.6 海原断裂Ms≥5.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3 青藏川滇断裂系地震灾害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3.1 三江断裂Ms≥6.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3.2 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Ms≥6.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3.3 东昆仑断裂Ms≥6.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3.4 阿尔金—祁连山北麓断裂带Ms≥6.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3.5 龙门山断裂Ms≥6.5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3.6 海原断裂Ms≥5.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4.4 小结
第5章 新疆构造区地震灾害时空结构
    5.1 西昆仑、天山、阿尔泰断裂系构造概况
    5.2 西昆仑、天山、阿尔泰断裂系地震灾害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5.2.1 西昆仑北缘断裂Ms≥6.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5.2.2 天山南麓断裂Ms≥6.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5.2.3 天山北麓断裂Ms≥6.0地震时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5.3 西昆仑、天山、阿尔泰断裂系地震灾害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5.3.1 西昆仑北缘断裂Ms≥6.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5.3.2 天山南麓断裂Ms≥6.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5.3.3 天山北麓断裂Ms≥6.0地震空间对称性及趋势判断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西部地区地震灾害时间对称性
        6.1.2 西部地区地震灾害空间对称性
        6.1.3 西部地区地震灾害趋势判断
    6.2 对策及建议
        6.2.1 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抗震应对能力
        6.2.2 加强对地震灾害的研究和成果转化
        6.2.3 重视趋势判断制定相应措施
    6.3 讨论
    6.4 文章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基于OpenSEES的船型张弦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张弦梁结构研究进展
        1.2.1 张弦梁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1.2.2 张弦梁结构的工程应用现状
        1.2.3 张弦梁结构的研究现状
    1.3 增量动力分析研究现状
        1.3.1 增量动力分析国外研究现状
        1.3.2 增量动力分析国内研究现状
    1.4 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4.1 结构地震易损性国外研究现状
        1.4.2 结构地震易损性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OpenSEES的船型张弦梁结构的数值模拟
    2.1 OpenSEES简介
    2.2 船型张弦梁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
    2.3 船型张弦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2.3.1 基本假设
        2.3.2 分析模型
        2.3.3 材料本构模型
        2.3.4 其他参数
        2.3.5 建模基本步骤
    2.4 船型张弦梁结构模型设计
        2.4.1 工程设计资料
        2.4.2 模型设计结果
    2.5 预应力值的输入
    2.6 船型张弦梁结构模型计算分析
        2.6.1 预应力值对船型张弦梁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2.6.2 柱跨比对船型张弦梁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2.6.3 垂跨比对船型张弦梁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2.7 船型张弦梁结构模型的动力分析
        2.7.1 分析模型
        2.7.2 模态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船型张弦梁结构增量动力分析
    3.1 引言
    3.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3.2.1 IDA基本原理
        3.2.2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
        3.2.3 比例系数及算法
        3.2.4 强度指标和损伤指标的选取
        3.2.5 结构不同破坏状态的界定
        3.2.6 曲线插值拟合
        3.2.7 多条IDA曲线统计方法
        3.2.8 增量动力分析实施步骤
    3.3 单地震记录IDA分析
    3.4 多地震记录IDA分析
        3.4.1 分析模型1
        3.4.2 分析模型2
        3.4.3 分析模型3
        3.4.4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船型张弦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1 引言
    4.2 结构易损性分析的方法
        4.2.1 专家判断方法
        4.2.2 经验统计法
        4.2.3 分析地震烈度表
        4.2.4 简化结构动力分析方法
        4.2.5 依据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4.3 建立结构反应的概率函数
    4.4 地震易损性的表示形式
    4.5 基于IDA方法确定地震易损性曲线步骤
    4.6 船型张弦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4.6.1 分析模型1
        4.6.2 分析模型2
        4.6.3 分析模型3
        4.6.4 小结
    4.7 船型张弦梁结构抗倒塌分析
        4.7.1 地震倒塌能力评估指标
        4.7.2 结构模型基于CMR系数抗倒塌能力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6)郭增建主要学术贡献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固体地球物理 (地球动力学方面) 的学术贡献
    1.1 国内首先开创了震源机制的研究
    1.2 首先发现中国现代孕震力源以水平运动为主
    1.3 提出水平与垂直叠加孕震模式的理论
    1.4 首次提出块、带、源组合的强震动力孕育模型
2 固体地球物理 (震源孕育模式) 的学术贡献
    2.1 提出“组合模式”孕震理论
    2.2 强震孕育成熟标志的弱化模式理论
    2.3 提出强震孕育的立交致锁模型 (简称立交模式)
    2.4 提出断层交汇的止裂与非止裂划定构造分段的模式
    2.5 提出断层旋性与发震断裂加、减震关系
3 地震预报理论和预报方法的学术贡献
    3.1 中国首次地震预报考察的倡导人与学术领头人
    3.2 地下水与地震关系的研究与学科的开拓
    3.3 提出“调制模式”及理论
    3.4 提出基于“组合模式”孕震理论的预测方法
    3.5 提出强震孕育的立交致锁模型 (简称立交模式)
    3.6 提出震源过程的象力解释理论及预测依据
    3.7 提出现代统计学理论在地震预测的理论指导[26]
    3.8 科里奥利力效应对余震发生强度的判定方法
    3.9“三性法”方法及理论 (简称三性法)
    3.1 0 磁暴———强震时间的倍九韵律方法 (简称倍九法)
    3.1 1 异年倍九律
    3.1 2“穴位论”模式
    3.1 3 静中动预测方法
    3.1 4 提出“源线模式”
4 震灾防御 (烈度区划) 方面的学术贡献
    4.1 第一代烈度区划图的主要参加者
    4.2 首次提出断裂长度 (L) 与震级 (M) 的定量统计关系
    4.3 提出震级———震源断层错动幅度的统计公式
    4.4 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减震关系建立
    4.5 在国内首次得到在地表引起原生破裂的宽度公式
5 大震对策及应急救援领域的贡献
    5.1 倡导综合防震减灾的“地震对策”研究
    5.2 以第一主编出版了《地震对策》和《城市地震对策》
    5.3 首次进行了海域地震对策的探索研究
6 灾害学及天地气耦合交叉科学领域的贡献
    6.1 首次提出灾害链的学术内涵及思想
    6.2“震-洪链”与“洪-震链”的灾害链预测指标的提出
    6.3 提出地气体耦合的“梯度———波扰效应”观点
    6.4 提出洋边巨震降温假说

(7)康熙七年郯城地震灾情分析与社会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1979 年以前的目录整理阶段
        二、1979年以后专题研究逐步深入阶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概况
        一、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二、资料概况
第一章 郯城特大地震概况及次生灾害的表现
    第一节 郯城地震灾情概况
    第二节 地震所诱发的各类次生灾害
        一、余震频繁
        二、洪水泛滥
        三、疫病肆虐
    第三节 次生灾害分布的总体特征
        一、水灾居首位,余震次之
        二、疫病集中分布于沂州一带
    第四节 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地理环境背景
        一、余震频发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二、水灾与特殊地形及气候的关系
        三、致使疫病爆发的成灾因子
        (一)疫病与地震
        (二)疫病与气候
        (三)疫病与饥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震及各类次生灾害造成的影响
    第一节 地震所造成的直接损失
        一、建筑物破坏
        二、人丁伤亡
        三、环境遭破坏
    第二节 地震所造成的间接损失
        一、重灾区经济衰落
        二、府城职能运行受阻
        三、灾民心理扭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官方与民间救灾措施及实践
    第一节 震后中央政府的应急措施
        一、震情勘报
        二、赈济银粮
        三、蠲免赋役
        (一)重震区蠲免时间跨度长
        (二)重震区所受蠲免力度大
    第二节 震后地方政府及民间的重建举措
        一、官绅齐力抚恤灾民
        二、乡绅积极参与震后重建
        三、官方招揽百姓恢复生产
    第三节 官方与民间救灾措施的局限
        一、谎报瞒报震情
        二、蠲免多于赈济
        三、灾后民间重建困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郯民轻命”现象分析
    第一节 大地震激化下的“郯民轻命”现象
    第二节 “郯民轻命”现象的原因
        一、频繁惨重的自然灾害
        (一)河患与饥荒
        (二)旱极而蝗
        二、残虐无道的匪患兵燹
        (一)匪患肆虐
        (二)清大兵屠城
        三、朝廷追缴往年民欠
    第三节 对于“郯民轻命”现象的应对措施
        一、官员亲理自杀原委
        二、广贴告示以警乡民
        三、积极上书为民请蠲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框架倾覆力矩比例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抗震设计方法和理论的发展
        1.2.1 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1.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的提出
        1.2.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概况
    1.3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外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定义
        1.3.2 中美抗震设计方法对比
        1.3.3 国内外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PERFORM-3D有限元软件与模型验证
    2.1 有限元分析模型概述
        2.1.1 结构模型
        2.1.2 构件模型
    2.2 PERFORM-3D有限元软件介绍
    2.3 PERFORM-3D的基本模型
        2.3.1 F-D曲线
        2.3.2 梁单元模型
        2.3.3 柱单元模型
        2.3.4 墙单元模型
        2.3.5 本文建模所用单元模型
    2.4 PERFORM-3D有限元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算例设计及地震波选取
    3.1 算例基本参数
    3.2 PERFORM-3D建模过程
        3.2.1 模型中使用的材料本构关系
        3.2.2 PERFORM-3D模型纤维截面划分和复合构件组成
    3.3 地震波的选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响应及抗震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和目标确定
        4.2.1 性能水准的确定
        4.2.2 性能目标的确定
    4.3 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
        4.3.1 结构的整体响应分析
        4.3.2 结构的构件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
    5.1 概述
    5.2 目标位移法
        5.2.1 侧向荷载分布模式
        5.2.2 目标位移法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9)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有关报告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议概况
2 相关报告的研究进展
    2.1 特邀报告
        (1)特邀报告1:“快速恢复:地震工程的下一个挑战”。
        (2)特邀报告2:“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对快速恢复的探索———智利的实践”。
        (3)特邀报告3:“长持时地震动对土液化灾害的作用”。
    2.2 辩论会报告
        (1)第一场辩论会:“性态设计:是承诺还是陷阱?”
        (2)第二场辩论会:“抗震设防要求规定:概率性与确定性”。
    2.3 专题分会报告
        (1)结构倒塌概率的评估
        (2)改善发展中国家住房地震安全的非技术战略
        (3)近期破坏性地震(包括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现场调查与分析
        (4)深基础的土-结构相互作用
        (5)地面破坏与液化
        (6)地震引起的天然斜坡滑坡
        (7)岩土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
        (8)城市层面的地震危害性、危险性与地震风险管理
        (9)快速恢复
        (10)地震风险经济与保险
        (11)城市的未来:今天规划明天的地震风险
        (12)管理政策
3 体会与思考
    (1)地震地面运动研究仍然是当前国际地震工程研究主要热点领域之一。
    (2)智利在工程抗震领域取得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肯定和赞赏。
    (3)多种灾害综合防御成为工程防灾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向。

(10)重力固体潮信号独立分量提取及地震前兆信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固体潮现象
        1.1.2 固体潮的应用
        1.1.3 固体潮与地震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2.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2.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重力固体潮理论值及谐波分析模型
    2.1 重力固体潮理论值
        2.1.1 引潮力
        2.1.2 重力固体潮信号的理论值
    2.2 重力固体潮信号的一种分解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力固体潮理论及混合实测信号的独立分量提取
    3.1 独立分量分析方法
        3.1.1 盲源分离
        3.1.2 独立分量分析基本原理
        3.1.3 独立分量分析处理过程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独立分量分析方法
        3.2.1 遗传算法概述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ICA算法
        3.3.1 遗传算法与ICA结合
        3.3.2 结合算法与传统ICA对比
    3.4 重力固体潮理论及混合实测信号的独立分量提取
        3.4.1 重力固体潮理论信号独立分量提取
        3.4.2 重力固体潮混合实测信号的独立分量提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谐波分量中地震前兆信息分析
    4.1 地震前兆的判断
    4.2 重力固体潮信号谐波分量中的地震前兆信息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附录B (论文主要程序)

四、中国大地震的发生方式、时间间隔及概率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现场震情跟踪及思考[J]. 钱晓东,李滔,罗庭珠.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03)
  • [2]怒江下游腊勐—中山河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 刘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川滇地区块体构造基础与地震时空对称性[D]. 武亚群.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4]基于构造基础的西部地区地震灾害时空结构分析[D]. 孟庆彬.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 [5]基于OpenSEES的船型张弦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D]. 廖文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6]郭增建主要学术贡献与成就[J]. 郭安宁,任栋,白雪见,赵乘程,李鑫,张炜超,郭志宇,彭立顺,贾源源,段博儒. 地震工程学报, 2018(S1)
  • [7]康熙七年郯城地震灾情分析与社会应对[D]. 郑艳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框架倾覆力矩比例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 周维伟. 湖南大学, 2017(07)
  • [9]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有关报告研究进展综述[J]. 王兰民,夏坤,董林,刘琨,王谦.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2)
  • [10]重力固体潮信号独立分量提取及地震前兆信息分析[D]. 唐小亮.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中国大地震发生规律、时间间隔及概率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