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醛对小鼠脏器MGMT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付鹤[1](2021)在《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抗炎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蒙兽药巴布-7具有抗菌、保护肠黏膜屏障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为研究蒙兽药巴布-7(Babu seven compound,BSC)及其有效成分复方(Effective ingredients compound of Babu seven,BSEIC)的抗炎药效学,并探讨BSC和BSEIC的安全性,试验设计如下:试验1 BSC和BSEIC的抗炎药效学。常规方法进行下列检测,结果如下:(1)对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BSC和BSEIC有极显着抑制作用(P﹤0.01)。(2)BSC和BSEIC极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P﹤0.01)。(3)BSC和BSEIC显着抑制炎症局部肿胀(P﹤0.01),并极显着降低大鼠肿胀足中PGE2含量(P﹤0.01)。(4)BSC和BSEIC极显着抑制棉球导致的肉芽肿(P﹤0.01)。(5)BSC和BSEIC极显着降低弗氏完全佐剂所致炎症大鼠外周血中NO含量(P﹤0.01)。(6)BSC和BSEIC极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因子-1和E-选择素升高(P﹤0.01)。上述效果按照各自治疗剂量均与地塞米松相当(P﹥0.05)。试验2 BSC和BSEIC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常规方法进行下列检测,结果如下:(1)急性毒性试验:各组小鼠均无死亡情况,故该复方LD50无法得出;小鼠对BSC和BSEIC的最大耐受量大于10000 mg/kg·bw,说明BSC和BSEIC无急性毒性。(2)小鼠精子畸形试验:BSC和BSEIC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无明显差异(P﹥0.05),显着低于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Cyclophosphamide,CP)(P﹤0.01),CP组极显着高于NC组(P﹤0.01)。说明BSC和BSEIC无生殖毒性。(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BSC和BSEIC各剂量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与NC组无显着差异(P﹥0.05),显着低于CP组(P﹤0.01),CP组极显着高于NC组。说明BSC和BSEIC无体内致突变作用。(4)Ames试验:加或不加活化系统,各剂量组试验菌株回复突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两两比较,其他各组回变菌落数显着低于各菌株阳性对照组(P﹤0.05)。说明BSC和BSEIC无体外致突变作用。(5)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期内大鼠表现正常,与NC组相比,大鼠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等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说明BSC和BSEIC无亚慢性毒性。结论:BSC和BSEIC对急性、慢性炎症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调控PGE2、ICAM-1、E-selectin和NO等炎症介质发挥作用,抗炎效果按照各自治疗剂量均与地塞米松相当。BSC和BSEIC在本论文设置的剂量范围内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特殊毒性,按临床推荐剂量使用不会对犊牛产生毒害作用。
李佳滨,李金玲,蒋文艺,刘海强,秦雪梅,林春梅[2](2021)在《姜黄素对甲醛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为探讨姜黄素对甲醛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32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甲醛(50 mg/kg)模型组、姜黄素低剂量组(50 mg/kg)、姜黄素高剂量组(100 mg/kg),每组8只。连续灌胃14 d后,对肝组织的脏器指数、组织形态变化、脂质过氧化水平以及相关炎症和凋亡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甲醛降低了模型组小鼠肝的脏器指数,显着增加了肝组织中MDA含量、NF-κB、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凋亡因子(Bax、Caspase 3)的表达水平,并导致小鼠肝组织形态异常;与甲醛模型组相比,姜黄素低、高剂量组小鼠肝的脏器指数增加,MDA含量、炎症因子和凋亡因子表达水平均降低,肝组织形态损伤有所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姜黄素对甲醛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贾玉涛[3](2021)在《中药诱导共价有机框架(COFs)体内分布及COFs应用于药物递送和细胞内成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s,CMMs)以其“整体观念”、“扶正祛邪”的治疗理念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在癌症的治疗中展现了独特的作用。其中,活血化瘀中药对癌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医学经典《内经》提出了“气脉常通”的中医理论,这为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相关组织的生理机能,对其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消除气血失调和气滞血瘀导致的癓瘕积聚,防止其发展为肿瘤,对癌症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活血化瘀中药通过改善相关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对肝、肺、脾等特定脏器的血液微循环表现出了特异性的影响,可有效调节相关脏器的血流灌注量,增强组织与血液的物质交换。活血化瘀中药这一特性给我们以重要启发,如果能将中药的特定器官微循环的改善功能与现代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潜能相结合则可以改善纳米材料本身缺乏组织特异性累积的问题。目前,在针对肿瘤的药物递送体系研究中,纳米给药系统(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NDDSs)表现出传统直接给药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包括药物的可控释放、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进一步功能化及高效的药物递送效能等。其中,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由于具有大比表面积、良好的结晶度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独特性质,从而表现出良好的药物负载能力和较高的药物递送效率,在药物递送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NDDSs在肿瘤治疗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比如,虽然目前针对包括COFs体系在内的NDDSs靶向特定肿瘤细胞的功能化研究已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关于在有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实现目标脏器的特异性累积的研究却鲜有报道。该方向的研究对于提高NDDSs在生物体内的整体递送效能、改善药物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中药领域。深入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对肝、肺、脾等特定脏器的血液微循环都表现出了特异性的影响,可有效调节相关脏器的血液微循环。活血化瘀中药这种独特的性质能够有效改善特定脏器微循环能力,使该部位血流灌注量增高,增加其物质交换。这种性质将有助于NDDSs在特定部位的富集,为实现NDDSs的器官特异性递送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以活血化瘀中药(川芎)与新型纳米材料COFs在肿瘤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为着眼点,首先探索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川芎对8-羟基喹啉功能化的COF(8-Hydroxyquinoline functionalized COF,COF-HQ)体内分布的影响,并验证其诱导COF-HQ在特定器官选择性累积的能力;第二,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COF-HQ作为药物载体实现高效药物递送的能力;第三,以甲氧基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Methoxy functionalized COF,TAPB-DMTP-COF)为研究对象,探索COFs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第四,进一步探索通过丰富的功能化,实现TAPB-DMTP-COF载药体系增强的肿瘤细胞抑制能力。以上系列研究为以中西药结合为手段增加COFs在病灶部位的特异性聚集、提升药物递送效率并改善肿瘤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思路。方法:1.COFs纳米材料表征:主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 Electric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ic Microscope,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 er,FT-IR)、荧光分光光度、粉末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 D)及N2吸脱附实验等手段对COFs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2.药物负载和释放: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对药物的负载和释放进行监测。3.细胞实验:分别采用B16F10和4T1细胞进行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及细胞内荧光成像等研究。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 er Microscope,CLSM)和荧光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内荧光成像进行观测。4.动物实验:采用C57BL/6小鼠进行COF-HQ体内分布实验及CO F-HQ载药体系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ndu 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COF-HQ组织分布情况进行检测。采用BALB/c小鼠进行TAPB-DMTP-COF载药体系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 ng,H&E染色)对组织形态进行观察。结果:1.川芎可有效诱导COF-HQ在肝、脾等器官的特异性累积,使COF-HQ纳米粒在体内循环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器官特异性分布。2.以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为模型分子构建的COF-H Q载药体系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由于其p H敏感的药物释放能力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体系表现出高效的肿瘤抑制能力。3.TAPB-DMTP-COF具有p H敏感的荧光强度,其在肿瘤细胞内部的成像表现出p H依赖性,使得TAPB-DMTP-COF可应用于肿瘤细胞内部低p H区域的荧光成像。4.TAPB-DMTP-COF通过负载喜树碱(Camptothecin,CPT)和两亲性脂质修饰的阿霉素(Amphiphilic lipid-modified doxorubicin,amph-DO X-Lipid)构建的双载药体系具有p H敏感的药物释放行为和线粒体靶向能力,能够有效提升细胞内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实现基于线粒体途径的高效的肿瘤细胞抑制。结论:以上研究充分证实了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有效诱导COFs在特定器官的特异性累积,从而实现COFs器官特异性聚集。这一研究初步探索了通过中西医作用手段相结合来解决药物器官特异性递送的问题,为改善药物递送效能、提升病变脏器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进一步对COFs通过功能化实现高效药物递送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COFs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本论文的研究综合了中西医理念的优势,为通过中西药结合实现肿瘤的高效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梁航[4](2020)在《RGFP966通过SMAD7/TGF-β通路影响胶质瘤干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R背景: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致死率最高的颅内恶性肿瘤,侵袭性强,耐药性强,复发率高。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胶质瘤细胞的一个亚类,根据肿瘤干细胞假说,GSCs是一类具有干细胞样特征,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肿瘤细胞,是诱导胶质瘤发生、造成胶质瘤放化疗抵抗以及肿瘤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放化疗旨在杀死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而肿瘤干细胞是相对静止的、并可将药物转运至细胞外,降低药物作用。同时肿瘤干细胞可通过维持低水平活性氧来减少放疗引起的损伤。因此,传统的放化疗对肿瘤干细胞效果欠佳造成肿瘤复发。因此,靶向GSCs进行治疗可能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新策略。目前对于肿瘤干细胞主要的策略是改变其自我更新相关信号通路以及改变其微环境通路,但针对于胶质瘤干细胞的研究仍较少。异常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肿瘤表型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GBM的发病机制来讲,胶质瘤干细胞可能存在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而使其维持干细胞状态不分化或分化不完全。但与基因突变不同的是,表观遗传修饰异常过程常常是可逆的。如果通过表观遗传学方法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向成熟胶质细胞分化,有望降低肿瘤恶性程度,并抑制肿瘤干细胞放化疗抵抗。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s)在恶性胶质瘤中常存在着失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istone deacetylase3,HDAC3)的过表达与胶质瘤密切相关,HDAC3过表达可引起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增强,导致一些抑癌基因如p53、p21等表达降低,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同时,通过表观遗传学治疗,在蛋白翻译后修饰水平进行干预,作用更为精准。有研究表明,抑制HDAC3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可通过促进恶性血液肿瘤分化抑制肿瘤增殖,但对于胶质瘤干细胞作用并不明确。在前期工作中,本研究组在对胶质瘤干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染色质调控子的筛查中发现,下调HDAC3基因的表达,除可抑制GSCs增殖外,可明显促进其分化。因此推测通过抑制HDAC3可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并且通过促进蛋白翻译后乙酰化修饰治疗脑胶质瘤。目前,大多数作为抗肿瘤药物的HDAC抑制剂是通过靶向I类、II类和IV类HDAC来发挥作用,但是存在无法透过血脑屏障、特异性不强、毒性大等问题,对胶质瘤效果欠佳。RGFP966是HDAC3选择性抑制剂,可在中枢神经系统有效分布,脑:血浆浓度比值为0.45。有文献表明HDAC3抑制剂RGFP966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脑缺血有保护作用,这说明RGFP966可有效透过血脑屏障,特异性高,副作用小。综上,利用RGFP966选择性抑制HDAC3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分化、抑制增殖,降低其恶性程度,从翻译后修饰角度干预治疗,可能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目的:通过应用HDAC3选择性抑制剂RGFP966以及sh Hdac3抑制HDAC3活性或表达,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抑制HDAC3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能力、干细胞特性、分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检测HDAC3表达情况以及免疫组化检测HDAC3在人脑胶质瘤样本中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观察抑制HDAC3活性(RGFP966)/表达(sh Hdac3)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实验细胞系:鼠源胶质瘤干细胞CSC1589,CSC2078以及人源胶质瘤干细胞TS541。实验分组:DMSO组、RGFP966组或empty vector(EV)组、sh Hdac3组。实验条件:增殖条件(维持干细胞特性):细胞培养于NBM(Neurobasal media)培养基,加入生长因子,无血清;分化条件(促进干细胞分化):NBM(Neurobasal media)培养基,加入1%FBS,不含生长因子。在增殖条件下,利用CCK-8、生长计数、Brd U染色、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对GSCs增殖能力的影响;神经球成球实验检测对GSCs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在分化条件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q PCR检测GSCs干细胞标志物Nestin及分化标志物GFAP,S-100β,Olig2、Neu N等的表达。(3)体内实验观察RGFP966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利用人源胶质瘤干细胞TS541,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Balb/C nu/nu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RGFP966组。RGFP966组在移植瘤约1cm处进行皮下注射给药,一周三次。对照组采用上述方法注射等量药物溶剂。每天观察小鼠的精神状态、活动、进食情况,观察并测量肿瘤直径及称量小鼠体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RGFP966对胶质瘤干细胞皮下移植瘤增殖、分化标志物的影响。(4)探讨抑制RGFP966/sh Hdac3诱导GSCs分化的机制。基因芯片初步筛查RGFP966对GSCs分化相关通路的影响;有限稀释法检测RGFP966对TGF-β1作用下GSCs自我更新能力影响;ELISA检测RGFP966对内源性TGF-β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q PCR检测RGFP966对TGF-β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IP/IB检测RGFP966、sh Hdac3对Smad7表达水平、乙酰化、泛素化水平影响,利用Ch IP检测Smad7发生乙酰化位点。通过过表达Smad7、si RNA干扰技术下调Smad7,利用神经球成球能力实验、Western blot、q PCR等方法检测Smad7对GSCs的影响。结果:(1)发现HDAC3可能是脑胶质瘤潜在的治疗靶点。TCGA结果表明GBM中HDAC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免疫组化表明人脑胶质瘤中HDAC3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2)体外实验观察RGFP966/sh Hdac3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在增殖条件下,CCK-8结果表明,RGFP966可抑制GSCs的细胞活力,存在剂量依赖性;生长计数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可抑制GSCs的生长能力;Brd U染色结果表明RGFP966可下调GSCs Brd U表达水平;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可抑制GSCs克隆形成能力;神经球成球能力实验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可降低GSCs自我更新能力。在分化条件下,免疫荧光结果表明RGFP966引起GSCs中Nestin表达下调,抑制GSCs的干细胞特性,可导致GFAP、S-100β表达水平明显上调,Neu N表达水平轻度上调,Olig2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提示抑制HDAC3可诱导G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3)体内实验观察RGFP966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对肿瘤大小和小鼠体重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RGFP966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免疫组化结果表明,RGFP966可降低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增加GFAP以及S-100β表达,使TGF-βRI、Sox2表达下调。应用RGFP966对小鼠体重无影响,无脏器损伤等副作用。(4)探讨RGFP966/sh Hdac3诱导GSCs分化机制。在分化状态下,基因芯片初步筛查RGFP966对GSCs分化通路影响,结果表明,RGFP966可抑制GSCs多条干细胞相关通路,以TGF-β通路抑制最明显。有限稀释法结果表明RGFP966可抑制TGF-β1对GSCs自我更新能力的激活作用。ELISA结果表明RGFP966对GSCs内源性TGF-β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q PCR结果表明,RGFP966可引起GSCs TGF-βRI及Sox2表达下调,Smad7表达上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GFP966可引起GSCs中TGF-βRI、Sox2及p-Smad2/3表达下调,提示RGFP966可抑制TGF-β通路。Smad7是TGF-β通路负调控分子,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RGFP966作用下,Smad7表达水平在72h内持续增高。免疫沉淀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使Smad7乙酰化水平增加,泛素化水平降低。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 IP)结果表明,RGFP966/sh Hdac3使Smad7与H3K27乙酰化蛋白结合。过表达Smad7可抑制GSCs的自我更新能力,使p-Smad2/3、TGF-βRI及Sox2表达下调;而下调Smad7会增加GSCs的自我更新能力,使p-Smad2/3、TGF-βRI及Sox2表达上调,应用RGFP966不能逆转,以上结果提示RGFP966/sh Hdac3可通过Smad7抑制TGF-β通路。结论:(1)下调HDAC3活性/表达可抑制GSCs增殖、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干细胞特性,并诱导G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降低肿瘤恶性程度及致瘤性。(2)抑制HDAC3活性/表达可增加GSCs SMAD7乙酰化水平,避免SMAD7被泛素化降解,从而通过SMAD7/TGF-β通路抑制GSCs干细胞特性,并诱导GSCs分化。(3)利用HDAC3选择性抑制剂RGFP966可从翻译后修饰角度干预治疗,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李筱翠[5](2020)在《吉林省某化工园区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及肝毒性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较为严峻,不同环境介质的污染物给人群健康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化工企业呈现园区集聚发展的趋势,使化工企业向规模化、集成化和规范化发展,这种化工企业的发展模式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而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化工园区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类型,其沸点低,易挥发,可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空气,人体可以经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摄入体内,并产生相应的健康危害。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同时对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的健康风险开展研究。一方面,本研究开展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现状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有助于明确化工园区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种类、浓度,了解其环境污染程度,分析其对人群健康危害的风险;另一方面,本研究开展了联合染毒对大鼠肝毒性作用的动物毒理实验,利用挥发性有机物复合暴露模型研究其肝脏毒性作用,对于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尤其是化工园区周围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策略以及保障人群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第一部分为化工园区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水平测量、周边居住家庭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水平检测、人群挥发性有机物的内暴露水平及健康指标测量,以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价。(1)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量方法。选择吉林石化及周边区域的吉林石化生产单元集中区及周边居民住宅区域作为本次暴露区环境调查范围,对照区为吉林市丰满区江南公园所在区域。以环境空气为监测对象,采用现场实测的调查方法,采集暴露区域环境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监测时间为2016年8月(夏季)和2017年12月(冬季)。监测项目包括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2)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量方法。在环境暴露区内采用网格法选择居住家庭作为室内空气检测调查点位,在暴露区和对照区家庭中各选15户三楼居民进行室内空气监测,监测点位于客厅,调查点位采样高度与人的呼吸带高度一致(0.51.5m之间)。室内空气检测时间与环境调查监测时间一致,也为2016年8月(夏季)和2017年12月(冬季)。监测项目包括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3)人群挥发性有机物的内暴露及健康指标测量方法。在吉林石化及周边区域,选择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向居民居住集中区域作为本次暴露区人体健康调查范围,选择吉林市丰满区江南公园所在区域为对照区。在暴露区域选择787位居民,在对照区选择939位居民进行了问卷及健康调查。其中,选择暴露区居民238位,对照区居民261位进行了血液中苯系物和卤代烃的检测,主要的生物样本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脂检测,以及氧化应激检测。(4)基于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经呼吸摄入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致癌与非致癌风险开展评估。第二部分为联合染毒的肝毒性作用探索,主要利用联合毒物暴露动物模型开展分析。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大鼠的苯、甲苯和氯仿联合毒物暴露动物模型。该模型中污染物暴露浓度设为3个梯度,低剂量组大鼠每日苯、甲苯和氯仿的暴露量分别为0.21 mg/kg、1.05 mg/kg和0.11 mg/kg,中、高剂量组的染毒浓度分别为低剂量组的10倍和100倍,同时设置对照组、麻醉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每3天气管滴注染毒一次,持续30天。结果:化工园区人群健康调查主要结果显示:(1)环境空气中暴露测量结果发现,调查显示夏季和冬季暴露区环境空气中的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浓度高于对照区,但均未超过相关标准。冬季大气环境中苯和四氯乙烯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而夏季大气环境中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氯仿的浓度高于冬季。(2)室内空气检测结果发现,调查显示夏季和冬季暴露区室内空气中的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浓度高于对照区,但均未超过相关标准。(3)内暴露测量结果显示,暴露区居民血液中邻二甲苯检出率高于对照区居民,暴露区居民血液中邻二甲苯、三氯甲烷、三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浓度高于对照区居民。血液中苯系物和卤代烃与居民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指标水平有一定关系。在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中,对照区居民在多数血常规指标、部分尿常规与肝肾功能和血脂指标,以及多数氧化应激指标上都高于暴露区。而室内空气水平、人群内暴露与生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没有好的一致性。本研究结果并未发现暴露区居民显着的健康异常状况。(4)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健康风险评估结经呼吸摄入的VOCs各类物质的非致癌风险较低,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暴露区的室内外环境空气中苯系物和卤代烃致癌风险高于对照区,其中苯和乙苯总致癌风险为5.93×10-5;卤代烃总致癌风险为4.75×10-5,均高于1×10-6。联合染毒的肝毒性作用研究主要结果显示:大鼠经挥发性有机物联合暴露后,对比对照组,大鼠VOCs高剂量暴露可使其体重下降;肝脏产生炎症性改变;肝组织清除氧自由基能力降低,抗氧化能力减弱;高剂量暴露可使肝组织中微量元素呈下降趋势,而微量元素的变化与大鼠肝内代谢密切相关,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大鼠肝代谢紊乱的发生。结论:(1)暴露区夏季和冬季环境空气中的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区。调查居民户内空中的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区。(2)暴露区居民血液中邻二甲苯检出率高于对照区居民,而对照区居民三氯甲烷、三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检出率高于暴露区居民。暴露区居民血液中邻二甲苯、三氯甲烷、三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高于对照区居民。血液中苯系物和卤代烃与居民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指标水平有一定关系,从而可能影响人体健康。(3)苯系物及卤代烃浓度在污染源-环境质量-室内空气-内暴露的暴露途径中,在室内空气-内暴露中,仅有一一溴二氯甲烷在室内空气中的水平与内暴露浓度之间有相关性,这可能与有机物在体内降解的速度较快有关。室内空气中污染物质与居民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指标水平有一定关系。(4)暴露区的室内外环境空气中苯系物和卤代烃致癌风险高于对照区。(5)大鼠经VOCs暴露染毒后可使其体重下降;并引起组织器官的损害,其中比较明显器官为肝脏和脾脏;导致肝脏产生炎症性改变;肝组织清除氧自由基能力降低,抗氧化能力减弱。(6)大鼠经VOCs暴露染毒后可引起肝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下降,而微量元素的变化与大鼠肝内代谢密切相关,会引起大鼠肝代谢紊乱的发生。
王敏[6](2020)在《三种民族药的药理作用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总结了硕士期间的课题研究工作,共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了三叶悬钩子(Rubus delavayi)抗旋毛虫的体内及体外活性;第二章讲述了分心木(Diaphragma juglandis)抗肾虚的作用;第三章论述了灰毛康定黄芪(Astragalus tatsienensis var.incanus)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工作。目的:探究三种药用植物的药理活性或毒性,并寻找其活性成分,从而为这三种药用植物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建立体外培养旋毛虫和小鼠感染旋毛虫模型用于评价三叶悬钩子水提物对旋毛虫的体外及体内活性,并追踪活性部位。采用氢化可的松诱导小鼠肾阴虚和肾阳虚模型用于探究分心木对肾虚的作用。对灰毛康定黄芪进行急性毒性评价。结果:1、三叶悬钩子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旋毛虫活性,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对于七日龄成虫,28.57 mg/m L和7.41 mg/m L的三叶悬钩子给予10 h,或者3.85 mg/m L药物给予20 h能杀灭全部成虫;而空白组(RPMI-1640)、阴性组(CMC-Na)和1.96 mg/m L的三叶悬钩子组的成虫在给药48 h后才能全部死亡。对于八日龄成虫,28.57 mg/m L的三叶悬钩子给予3 h,16.67 mg/m L药物给予18 h,或7.41 mg/m L和1.96 mg/m L药物给予42 h能杀灭全部成虫;空白组和阴性组观察至72 h时多数死亡,少数存活且活动减弱。肌幼虫在三叶悬钩子2 mg/m L和吡喹酮1 mg/m L,给药48 h后肌幼虫全部死亡。而肌幼虫囊包直接给药后并不能杀伤肌幼虫,其死亡率为0%。2、小鼠对旋毛虫的免疫应答有性别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仅感染旋毛虫的雄性小鼠的胸腺系数明显增大(t=4.595,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而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上升(t=2.604,P<0.05);胸腺组织变化不明显而脾脏组织变化明显;免疫调节性T细胞比例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旋毛虫后,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变化也存在雌雄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感染旋毛虫的雌性小鼠IL-2含量上升而雄性小鼠下降(F=5.664,P<0.05);雄性和雌性小鼠的IL-4、IL-10含量均上升(F=10.461,P<0.05;F=1.170,P>0.05),且雄性高于雌性。因此雄性小鼠对旋毛虫的免疫应答强于雌性小鼠。3、三叶悬钩子在体内也有抗旋毛虫活性。(1)三叶悬钩子水提物对不同时期旋毛虫均有杀灭活性。对成虫期效果最佳的是1000 mg/kg的药物,减虫率为35.93%;移行期效果最佳的是500 mg/kg的药物,减虫率为73.29%;成囊期效果较好的是500 mg/kg的药物,减虫率为34.27%。(2)三叶悬钩子水提物(500、200、80 mg/kg)对旋毛虫三个时期的体内杀伤活性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对于成虫期的旋毛虫,效果最好的是感染3 h后给予80 mg/kg药物,其减虫率为77.31%;其次为感染48 h后给予80 mg/kg药物,其减虫率为48.41%;效果最差的是感染24 h后给药,给予80 mg/kg药物其减虫率最高仅为24.34%。因此,三叶悬钩子对小肠成虫期的最佳给药时间为感染3 h后,最佳给药剂量为80 mg/kg。对于移行期的旋毛虫,效果最佳的是感染15 d后给予500 mg/kg药物,其减虫率为43.14%;其次为感染20 d后给予200 mg/kg药物,其减虫率为28.30%;感染7 d后给药的效果最差,给予80 mg/kg药物其最高减虫率为20.71%。故幼虫移行期最佳给药时间为感染后第15 d,最佳给药剂量为500 mg/kg。(3)三叶悬钩子的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小肠成虫期旋毛虫繁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是水总提物1000 mg/kg组,其减虫率为67.51%。其次为三叶悬钩子纯水洗脱部位1000 mg/kg,减虫率为61.62%;杀虫效果作用最强的是化合物jrd-14a 50 mg/kg,其减虫率为78.36%。4、分心木及去除无机元素的分心木S1和分心木S2对肾虚小鼠具有保护作用。(1)对肾阴虚的作用。分心木可升高肾阴虚小鼠降低的脾脏和胸腺指数;分心木和分心木S2样品可修复模型小鼠受损的肾脏、睾丸、输卵管、子宫和卵巢组织;分心木及分心木S1样品可显着升高模型小鼠的血清肌酐、睾酮、雌二醇含量。以上结果显示,分心木三个样品均具有一定程度治疗肾阴虚的作用,效果较明显的是分心木样品组。(2)对肾阳虚的作用。分心木、分心木S1和分心木S2可提高肾阳虚小鼠降低的脾脏和胸腺指数;分心木、分心木S1和分心木S2样品可修复模型小鼠受损的肾脏、睾丸、输卵管、子宫、卵巢组织;与模型组相比,分心木和分心木S1样品可升高肌酐含量,分心木S2样品可升高睾酮含量、降低雌二醇含量。以上结果显示,分心木三个样品均具有一定程度治疗肾阳虚的作用,但三个分心木样品组之间差异并不显着。5、灰毛康定黄芪的急性毒性实验。给予灰毛康定黄芪提取物后,小鼠心脏和肾髓质没有病理表现,部分肝细胞出现水肿,肾皮质中的肾小体数量增加。雌性小鼠白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增多,但血红蛋白浓度和含量减少。结论:1、三叶悬钩子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旋毛虫活性,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杀七日龄成虫最佳浓度为28.57 mg/m L和7.41 mg/m L。杀八日龄成虫最佳浓度为28.57 mg/m L。三叶悬钩子2 mg/m L给药48 h可以完全杀灭肌幼虫,而对肌幼虫囊包无效。三叶悬钩子在体内也有抗旋毛虫活性,对旋毛虫三个发育时期均有效果。对成虫期的旋毛虫效果最好的是感染后3 h给予80 mg/kg的药物;对于移行期的旋毛虫效果最好的是感染后15 d给予500 mg/kg的药物。三叶悬钩子活性部位追踪结果显示抑制作用最强的是化合物jrd-14a。2、分心木三个样品对肾阴虚均有治疗作用,效果较明显的是分心木样品。分心木三个样品对肾阳虚也均有治疗作用,但三个样品组之间差异不显着。3、灰毛康定黄芪不具有强烈的急性毒性,仅对部分组织和血液指标产生影响。
陈萍[7](2020)在《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文中指出刺梨作为贵州特色资源,富含多种活性物质,极具开发价值。但如今市场上流通的刺梨产品存在形式单一,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等情况,已难以满足快捷多元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研发一款具有降血脂功效显着的刺梨口服液对刺梨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评价刺梨汁及其复配原料的降血脂功效,以D-最优混料设计筛选并优化刺梨口服液配方、并对刺梨口服液进行降血脂功能性评价,主要研究及结果如下:1、相关原料的降血脂功效研究:首先研究不同剂量的刺梨汁灌胃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血脂功效,研究发现高、中剂量刺梨汁均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高剂量刺梨汁可显着(P<0.05)提高高血脂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的含量,高、中、低剂量刺梨汁均可显着(P<0.05)提高高血脂小鼠肝脏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中、低剂量刺梨汁均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肝脏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的含量,结果表明刺梨汁有辅助降血脂的作用,且存在一定的剂效关系,综合成本、功效等方面选择刺梨原汁进行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的研发。其次为进一步增强刺梨口服液的降血脂功效研究了5种不同配方原料的降血脂功效,分别为苦荞、蜂胶、银杏、绿豆、决明子,通过测定小鼠血清及肝脏TC、TG、HDL-C含量筛选出1-2降血脂效果较好的原料。研究发现蜂胶提取液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TG含量,刺梨原汁、苦荞、蜂胶、决明子均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肝脏TC含量,刺梨原汁、绿豆可显着(P<0.05)提高高血脂小鼠HDL-C含量,蜂胶、苦荞的降血脂效果显着优于其余3种原料和刺梨原汁,因此选择蜂胶、苦荞作为研发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的原料。2、通过混料设计复配两两复配和三三复配的刺梨口服液配方,建立高血脂模型研究刺梨口服液对小鼠血清血脂的影响,以D-最优混料设计筛选出降血脂效果较好的口服液并对筛选出的刺梨口服液进行降血脂功能性评价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刺梨口服液的效果较好,其配方如下:口服液一:刺梨汁88.2%,苦荞提取液11.8%;口服液二:刺梨汁55.7%,蜂胶提取液44.3%;口服液三:刺梨汁65.9%,苦荞提取液10.9%,蜂胶提取液23.2%。对所得3种刺梨口服液进行降血脂功能性评价研究表明,口服液三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TC、TG,肝脏TC、TG,显着(P<0.05)提高血清HDL-C及肝脏H DL-C;口服液一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肝脏MDA;口服液二可显着(P<0.05)提高高血脂小鼠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 ant capacity,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结果表明口服液三即刺梨苦荞蜂胶口服液的降血脂功效优于其余两种口服液。3、对刺梨苦荞蜂胶口服液进行急性毒性研究表明,LD50预试实验中无小鼠死亡,表明该口服液无急性毒性,无法测出口服液的LD50;最大给药量实验时,7 d、14 d均无小鼠死亡,其脏器无显着病变,表明刺梨口服液是安全的。对刺梨苦荞蜂胶口服液的贮藏稳定性研究表明,3种贮藏条件下时刺梨口服液V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4℃刺梨口服液的Vc损失较少;在4℃、室温、37℃贮藏条件贮藏60d后,刺梨口服液总黄酮含量均有所下降但相差不大,4℃损失较少;刺梨口服液总酸含量在4℃、室温、37℃贮藏条件下均呈下降趋势,4℃时总酸较稳定;刺梨口服液的离心沉淀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4℃贮藏条件增长速度最慢;刺梨口服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3种贮藏条件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与贮藏前相差不大,4℃变化最小,表明口服液在4℃条件下贮藏较为适宜。
赵云[8](2020)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甲醛的生理与毒性效应及采用CRISPR对其毒性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甲醛(formaldehyde,FA)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全球数百万人遭受着来自环境和职业方面的甲醛暴露。某些职业环境往往会产生高水平的甲醛,例如木材加工业和防腐行业及病理学实验室。汽车发动机、烟草烟雾、木质家具、地毯等家用材料所引起的较低水平甲醛环境暴露则使更多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此外,与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和硫化氢(H2S)类似,甲醛也能够通过多种生化途径内源性产生,并且在生物系统中可以发挥多种生理作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甲醛引发的健康效应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甲醛可引发急性毒性和刺激性、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心血管效应和致癌性等多种毒性效应。有研究表明内源性甲醛在生理层面具有一定的心血管效应,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相关,且可以引起血管舒张。早期更有研究提出假说,内源性甲醛可能在机体中充当一种新型的气体信号分子。但仅有的相关研究非常有限,目前关于内源性甲醛的心血管效应仍然具有很大的空白,关于其作为气体信号分子的假说仍待探究。另一方面,甲醛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归类为第Ⅰ类人类致癌物,可引发鼻咽癌。此外,甲醛被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NTP)归类为髓性白血病原,与髓系白血病发病相关。然而关于甲醛致白血病的结论仍存在争议,因为许多经典的白血病原可以直接破坏骨髓中的造血干/祖细胞(HSC/HPC),而甲醛作为最小且反应性极高的醛类,无法通过吸入暴露到达骨髓。最近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表明,小鼠的肺部含有功能性的HSC/HPC,可以产生血细胞并在肺部和骨髓之间双向运输。因此,这一最新发现构成了本研究假说的基础,即吸入甲醛并非直接诱导产生骨髓毒性,而是在小鼠的肺和/或鼻中引发HSC/HPC毒性。前期一些研究采用酵母模型进行了功能性毒理基因组学筛选,鉴定出许多甲醛毒性调控的相关基因和细胞途径。尽管如此,目前尚不清楚人源细胞中进行甲醛毒性调控的特定基因、途径及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在对内源性和外源性甲醛的生理和毒性效应进行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功能丧失性全基因组CRISPR筛选以鉴定K562细胞(人类白血病细胞系)对于甲醛毒性的调控机制。如下所示为本研究主体进行的三方面工作:(1)采用离体血管环灌流装置模拟人体内环境,本研究开展了关于内源性甲醛引发大鼠主动脉舒张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相关探讨。研究表明,甲醛对于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此外,采用甲醛处理大鼠离体主动脉环时,NO/cGMP途径显着上调。另一方面,甲醛使得大鼠主动脉环血管平滑肌上的大电导Ca2+激活的K+(BKCa)通道亚基蛋白α和β的表达增加。此外,甲醛对大鼠主动脉环进行孵育后可显着提升其ATP敏感的K+(KATP)通道亚基蛋白Kir6.1和Kir6.2的表达。反之,L型Ca2+通道(LTCC)亚基Cav1.2和Cav1.3的表达水平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显着下降。本研究初步表明甲醛对血管收缩性的调节可能是通过对NO/cGMP途径的上调和对离子通道表达的调控(包括上调KATP和BKca通道的表达以及抑制LTCC的表达)实现的,而甲醛诱导血管舒张的深入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2)为了检验上文中提到的甲醛致白血病新型假说,本研究采用骨髓和脾脏作为对照,成功地于小鼠肺和鼻中培养出红系爆发式形成单位(BFU-E)和粒性白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并进一步表明在3 mg/m3甲醛吸入暴露或400 μM甲醛体外暴露均能减少小鼠肺和鼻中两种集落类型的形成。本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甲醛暴露能够损伤小鼠远离骨髓的器官肺和鼻中HSC/HPC,这表明小鼠的肺/鼻(而非骨髓)可能是甲醛暴露诱发白血病的靶标部位,而甲醛导致的小鼠肺和鼻中HSC/HPC毒性为甲醛吸入相关的白血病发生提供了潜在的生物学可能性,而深入的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3)采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本研究选取第8天和第20天作为两个时间点,评估了K562细胞对不同剂量甲醛(40、100和150μM)的敏感性和抗性的遗传决定因素,确定了多个候选基因在缺失之后能够增加细胞对甲醛的敏感性(例如ADH5,ESD和FANC家族)或抗性(例如FASN和KMD6A)。通路分析表明甲醛代谢和DNA同源修复(HR)途径在细胞对甲醛耐受中起主要作用,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采用通路分析,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一碳代谢、脂肪酸合成和mTOR信号传导在调节甲醛的细胞毒性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新发现有待进一步验证以增强目前对于甲醛引起细胞毒性的理解。此外,本研究对CRISPR功能基因组学筛选在其他环境化学物质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内源性甲醛在机体内可能充当另外一种气体信号分子。此外,本研究首次在小鼠肺和鼻中的造血干/祖细胞中培养出集落,并提出肺/鼻可能是甲醛引发白血病的靶标部位,从而为甲醛致白血病的生物学可能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进一步,本研究采用CRISPR筛选从全基因组层面对甲醛引发细胞毒性中相关的易感基因和生物学途径进行探究,并从中发现了新的分子机制和途径,这也为今后深入了解甲醛毒性开辟出新的切入点。
吴德东[9](2020)在《烟草和北乌头杀虫活性物质作用机制及微胶囊制剂的研究》文中认为化学农药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占有主导地位,其长期大量使川会引起森林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来代替化学农药成为农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然界中杀虫植物资源丰富,为植物源农药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植物源农药中杀虫活性成分因具有自然降解、无残留、低毒等优势,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本论文通过北方特有有毒植物的提取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筛选出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chb.)2 种杀虫活性显着植物;对植物活性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分析了 2种植物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了 2种植物提取物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体内酶活的作用机制,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对舞毒蛾及落叶松毛虫(Dendrloimus sperans Butler)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对2种植物提取物微胶囊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评价了 2种提取物及微胶囊剂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可为烟草、北乌头在植物源农药及制剂开发,及其在森林虫害防治应用上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供试杀虫植物提取物最优提取方法为超声波提取法,甲醇为最优提取溶剂;烟草及北乌头提取物杀虫活性显着优于其它14种植物;烟草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51.13℃、液料比32.25:1、40.19 min,提取率为39.36%;北乌头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52.16℃、液料比31.15:1、40.72 min,提取率为23.85%。(2)烟草、北乌头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8.62%、48.28%,杀虫活性与其它萃取物相比差异极显着;烟草提取物LC-MS分析得出,烟碱、槲皮素、香豆素为主要杀虫活性成分,烟草提取物GC-MS分析得出,丁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羟基-β-二氢大马酮为主要杀虫活性成分;北乌头提取物LC-MS分析得出,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为主要杀虫活性成分,北乌头提取物GC-MS分析得出,十五烷酸、邻苯二甲酸正辛酯、己二酸二辛酯为主要杀虫活性成分。(3)烟草及北乌头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舞毒蛾幼虫具有神经毒性;烟碱、乌头类生物碱等杀虫活性物质通过抑制羧酸酯酶活性,降低舞毒蛾机体解毒功能;2种药剂通过抑制舞毒蛾表皮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肪体过氧化氢酶活性,使其机体保护功能降低;2种药剂通过抑制舞毒蛾脂肪体中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降低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能力,抑制舞毒蛾生长发育。2种药剂可作为昆虫神经毒剂、消化酶抑制剂应用。(4)烟碱处理落叶松毛虫4龄幼虫,肠道中肠球菌属丰度显着下降,降低了机体免疫力,抑制其生长发育直至死亡。烟碱处理舞毒蛾4龄幼虫,肠道中65.85%OTU与对照菌群差异显着(P<0.05),影响舞毒蛾肠道微生物辅酶运输及次生产物分解功能,抑制了解毒酶的产生及代谢毒物能力,从而对舞毒蛾机体产生毒害。烟碱处理落叶松毛虫4龄幼虫,肠道中43.24%OTU与对照菌群差异显着(P<0.05),影响了落叶松毛虫肠道微生物细胞结构功能,使细胞储能能力降低,抑制落叶松毛虫生长。乌头碱处理舞毒蛾4龄幼虫,肠道中73.17%OTU与对照菌群差异显着(P<0.05),肠道中魏斯氏菌属丰度显着降低,影响了舞毒蛾肠道微生物的核苷酸运输功能,抑制了机体蜕皮激素合成,降低了机体蛋白产生,从而影响舞毒蛾生长。乌头碱处理落叶松毛虫4龄幼虫,肠道中24.32%OTU与对照菌群差异显着(P<0.05),肠道中沃尔巴克氏菌属丰度显着降低,影响落叶松毛虫肠道微生物的脂质运输功能,抑制了机体ATP合成功能,使机体能量供应受阻,从而抑制落叶松毛虫生长发育。(5)烟草提取物微胶囊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质量分数0.31%、芯壁比1:1.04、复凝聚时间48.10 min;北乌头提取物微胶囊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质量分数0.30%、芯壁比1:1.06、复凝聚时间48.20 min;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包埋率实测值分别为:45.98%和42.89%,与预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1%,工艺优化合理;烟草、北乌头提取物微胶囊失重显着温度分别为129.96℃、148.20 ℃,室温贮存稳定,囊芯较提取物释放延长6 d,微胶囊缓释性能显着提高;2种微胶囊对舞毒蛾LC90分别为18.363 mg/mL、35.831 mg/mL,较其提取物显着降低,微胶囊化提高了杀虫药效。(6)烟草、北乌头提取物对小鼠体重增长、肝脏蛋白含量具有抑制作用;对小鼠肝脏CarE及GSTs活性的可恢复性均优于DDVP;对昆明小鼠的LD50分别为2269 mg·kg-1、3268 mg·kg-1,属低毒,对人、畜安全;烟草、北乌头提取物及相应微胶囊剂对锦鲤的LC50均大于10.0 mg/L,4种药剂均属于低毒农药,2种微胶囊剂较其提取物对鱼类更具安全性。
邹丽君,高艳芳,贺印旎,张娟,胡恭华[10](2020)在《低浓度苯和甲醛经呼吸道联合染毒对小鼠雌性生殖毒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低浓度苯和甲醛经呼吸道联合静式染毒对卵泡发育期的雌性ICR小鼠的生殖毒性的影响,为职业场所苯和甲醛联合暴露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32)的析因设计进行随机分组,苯和甲醛各三个剂量水平分别为:0mg/m3、12mg/m3、60mg/m3和0mg/m3、2mg/m3、10mg/m3,组合为9个不同剂量组,每组12只,呼吸道静式染毒,连续染毒14d,2h/d(中间间隔1h)。染毒期间观察雌鼠的一般情况并每周称量体重,染毒结束时每组筛选6只动情期的雌鼠麻醉后采血分离血清测定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分离重要脏器计算脏器系数,制备10%子宫匀浆测定子宫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剩余雌鼠与雄鼠按2∶1进行持续3d的合笼交配,3d后继续分笼饲养至雌鼠产下仔鼠,观察雌鼠的生育力及胎仔的发育毒性。结果①苯不同剂量组雌鼠的体重变化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苯和甲醛对体重的增长有交互作用(P <0.05);②苯不同剂量组的脾脏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醛不同剂量组的脾脏系数、肾脏系数、卵巢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苯不同剂量组和甲醛不同剂量组的子宫组织SOD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醛不同剂量组的子宫组织MD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苯和甲醛联合染毒对雌鼠子宫组织MDA含量有交互作用(P <0.05);④苯和甲醛联合染毒对雌鼠血清FSH有交互作用(P <0.05);⑤甲醛不同剂量组的产仔数、活仔数、活仔重、4d存活指数及4d活仔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苯和甲醛联合染毒对4d存活指数、4d活仔重有交互作用(P <0.05)。结论①低浓度苯(12mg/m3、60mg/m3)或甲醛(2mg/m3、10mg/m3)单独暴露对卵泡发育期ICR小鼠具有全身毒作用及生殖毒性,且甲醛的生殖毒性更显着;②低浓度苯(12mg/m3、60mg/m3)和甲醛(2mg/m3、10mg/m3)联合暴露对卵泡发育期ICR小鼠导致的全身毒作用及生殖毒性有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具体类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甲醛对小鼠脏器MGMT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醛对小鼠脏器MGMT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抗炎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大肠杆菌腹泻病概述 |
1.2 大肠杆菌腹泻病的防治 |
1.2.1 大肠杆菌腹泻病的预防 |
1.2.2 大肠杆菌腹泻病的治疗 |
1.3 炎症概述 |
1.4 药物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概述 |
1.5 蒙兽药巴布-7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抗炎药效学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药物 |
2.1.2 试验动物 |
2.1.3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BSC和BSEIC对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影响 |
2.2.2 BSC和BSEIC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的影响 |
2.2.3 BSC和BSEIC对甲醛所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
2.2.4 BSC和BSEIC对甲醛致大鼠肿胀足中PGE_2含量的影响 |
2.2.5 BSC和BSEIC对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的影响 |
2.2.6 BSC和BSEIC对弗氏完全佐剂所致炎症大鼠外周血中NO含量的影响 |
2.2.7 BSC和BSEIC对小鼠血清中E-selectin和ICAM-1含量的影响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BSC和BSEIC对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影响 |
2.4.2 BSC和BSEIC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的影响 |
2.4.3 BSC和BSEIC对甲醛所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
2.4.4 BSC和BSEIC对甲醛致大鼠肿胀足中PGE_2含量的影响 |
2.4.5 BSC和BSEIC对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的影响 |
2.4.6 BSC和BSEIC对弗氏完全佐剂所致炎症大鼠外周血中NO含量的影响 |
2.4.7 BSC和BSEIC对小鼠血清中E-selectin和ICAM-1含量的影响 |
3 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
3.1 试验药物 |
3.2 饲养环境 |
3.3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3.4 小鼠最大耐受量试验 |
3.5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3.5.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3.5.2 试验设计 |
3.5.3 结果判定 |
3.6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
3.6.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3.6.2 试验设计 |
3.6.3 观察指标 |
3.6.4 结果判定 |
3.7 Ames试验 |
3.7.1 试验菌株 |
3.7.2 试验试剂 |
3.7.3 试验仪器 |
3.7.4 试验方法 |
3.7.5 结果判定 |
3.8 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 |
3.8.1 试验仪器 |
3.8.2 试验设计 |
3.8.3 检测指标 |
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10 结果与分析 |
3.10.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10.2 小鼠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 |
3.10.3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 |
3.10.4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 |
3.10.5 Ames试验结果 |
3.10.6 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BSC和BSEIC的抗炎药效学 |
4.1.1 BSC和BSEIC对醋酸致毛血管通透性升高的抑制作用 |
4.1.2 BSC和BSEIC对二甲苯致耳肿胀的抑制作用 |
4.1.3 BSC和BSEIC对棉球致肉芽肿的抑制作用 |
4.1.4 BSC和BSEIC对甲醛致足肿胀的抑制作用及降低PGE_2的含量 |
4.1.5 BSC和BSEIC降低FCA诱导的小鼠外周血清中NO的浓度 |
4.1.6 BSC和BSEIC降低LPS诱导的E-selectin和ICAM-1的浓度 |
4.2 BSC和BSEIC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
4.2.1 BSC和BSEIC的急性毒性 |
4.2.2 BSC和BSEIC的特殊毒性 |
4.2.3 BSC和BSEIC的亚慢性毒性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姜黄素对甲醛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动物分组与试验 |
1.4 指标测定 |
1.4.1 肝的脏器指数测定 |
1.4.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1.4.3 丙二醛(MDA)含量检测 |
1.4.4 Real-time PCR检测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姜黄素对甲醛暴露小鼠肝的脏器指数的影响 |
2.2 姜黄素对甲醛暴露小鼠肝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 |
2.3 姜黄素对甲醛暴露小鼠肝组织中MDA含量的影响 |
2.4 姜黄素对甲醛暴露小鼠肝组织中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1 NF-κB m RNA的表达水平分析 |
2.4.2 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 |
2.4.3 凋亡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 |
3 讨论 |
(3)中药诱导共价有机框架(COFs)体内分布及COFs应用于药物递送和细胞内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活血化瘀中药川芎诱导8-羟基喹啉功能化的共价有机框架(COF-HQ)体内分布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H敏感的8-羟基喹啉功能化的共价有机框架(COF-HQ)应用于药物递送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具有pH敏感性荧光强度的共价有机框架TAPB-DMTP-COF应用于细胞内成像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具有pH敏感性及线粒体靶向性的阿霉素(DOX)与喜树碱(CPT)联用的双载药COF体系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共价有机框架(COFs)研究概述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RGFP966通过SMAD7/TGF-β通路影响胶质瘤干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胶质母细胞瘤 |
1.1.1 胶质瘤的分类 |
1.1.2 GBM的临床特点 |
1.1.3 GBM的发病机制 |
1.1.4 GBM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
1.2 GBM与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 |
1.2.1 肿瘤干细胞假说与放/化疗抵抗 |
1.2.2 GSCs生物标记物 |
1.2.3 GSCs与表观遗传调控 |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
1.3.1 HDACs的分类 |
1.3.2 HDAC在 GBM中的表达 |
1.3.3 HDAC抑制剂在GBM中的作用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质粒及慢病毒 |
2.1.3 病理切片 |
2.1.4 实验动物 |
2.1.5 实验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株培养、传代 |
2.3.2 质粒提取 |
2.3.3 逆转录病毒转染 |
2.3.4 脂质体转染 |
2.3.5 shRNA表观遗传学文库筛查 |
2.3.6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
2.3.7 Cell Counting Kit-8 |
2.3.8 生长计数 |
2.3.9 Western blot |
2.3.10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
2.3.11 神经球成球能力实验 |
2.3.12 有限稀释试验(limiting dilution assay) |
2.3.13 免疫荧光 |
2.3.14 BrdU染色 |
2.3.15 q RT-PCR检测m RNA的表达 |
2.3.16 裸鼠脑胶质瘤干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2.3.17 ELISA检测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2.3.18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 |
2.3.1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 |
2.3.20 基因芯片及分析 |
2.3.21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发现 HDAC3 是脑胶质瘤潜在治疗靶点 |
3.1.1 shRNA表观遗传学文库筛查备选基因 |
3.1.2 TCGA数据库检测HDAC3 表达情况 |
3.1.3 免疫组化检测HDAC3在人脑胶质瘤样本中表达水平 |
3.2 体外实验证实抑制HDAC3基因表达/活性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 |
3.2.1 在GSCs中 sh Hdac3对Hdac3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2 CCK-8 检测RGFP966对GSCs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3 生长曲线检测抑制 RGFP966/sh Hdac3 对 GSCs 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4 Brd U染色检测RGFP966对G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5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 RGFP966/sh Hdac3 对 GSCs 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6 神经球成球能力检测 RGFP966/sh Hdac3 对 GSCs 自我更新能力影响 |
3.2.7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RGFP966对GSCs维持干细胞特性能力的影响 |
3.2.8 免疫荧光检测 RGFP966/sh Hdac3 对 GSCs 分化能力的影响 |
3.3 体内实验证实RGFP966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 |
3.3.1 RGFP966对脑胶质瘤的生长的影响 |
3.4 探讨抑制 Hdac3 活性/表达诱导 GSCs 分化机制 |
3.4.1 基因芯片初步筛查RGFP966 诱导GSCs分化的相关机制 |
3.4.2 有限稀释法检测 RGFP966 对 TGF-β1 作用下对 GSCs 自我更新能力影响 |
3.4.3 ELISA 检测 RGFP966 对 GSCs 中 TGF-β 表达水平影响 |
3.4.4 RGFP966对GSCs TGF-β通路中关键分子影响 |
3.4.5 SMAD7在GBM中表达情况 |
3.4.6 Western blot检测RGFP966对Smad7 表达的影响 |
3.4.7 IP/IB实验检测抑制HDAC3 活性/表达对Smad7 乙酰化/泛素化水平的影响 |
3.4.8 Ch IP-q PCR法检测抑制Hdac3 活性/表达对Smad7的H3K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
3.4.9 过表达Smad7对GSCs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 |
3.4.10 q RCR检测过表达Smad7对TGF-β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11 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Smad7对TGF-β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12 下调Smad7对GSCs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 |
3.4.13 q RCR检测下调Smad7对TGF-β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14 Western blot检测下调Smad7对TGF-β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15 RGFP966 与替莫唑胺(TMZ)联合用药对GSCs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HDAC3对GSCS增殖、自我更新、分化能力的影响 |
4.2 探讨抑制HDAC3 基因表达/活性促进GSCS分化机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吉林省某化工园区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及肝毒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挥发性有机物概述 |
1.2.2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水平和内暴露水平研究现状 |
1.2.3 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效应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研究思路 |
第2章 化工园区人群健康调查 |
2.1 引言 |
2.2 暴露区域 |
2.3 调查方法 |
2.3.1 环境调查 |
2.3.2 室内空气调查 |
2.3.3 人群健康调查方法 |
2.3.4 内暴露检测 |
2.3.5 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4.1 环境调查 |
2.4.2 健康调查 |
2.5 结果 |
2.5.1 环境质量调查 |
2.5.2 室内空气调查 |
2.5.3 健康调查 |
2.5.4 人体内负荷水平 |
2.5.5 健康效应 |
2.5.6 环境与健康相关性分析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合染毒的肝毒性作用探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试剂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动物分组与染毒方式 |
3.3.2 染毒液的配制 |
3.3.3 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3.3.4 肝功能损伤的检测 |
3.3.5 肝功能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 |
3.3.6 肝组织中氧化损伤指标的测定 |
3.3.7 用ICP-MS测定血清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
3.3.8 用ICP-MS测定肝组织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
3.3.9 统计学分析与实验参数 |
3.4 结果 |
3.4.1 联合染毒对大鼠体重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
3.4.2 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
3.4.3 肝功能损伤的检测结果 |
3.4.4 肝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
3.4.5 肝组织中氧化损伤指标的测定结果 |
3.4.6 血清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
3.4.7 肝组织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医学伦理学证明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三种民族药的药理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白族药三叶悬钩子抗旋毛虫活性研究 |
前言 |
1 三叶悬钩子体外抗旋毛虫活性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结果讨论 |
2 雌雄小鼠感染旋毛虫早期免疫能力差异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结果讨论 |
3 三叶悬钩子体内抗旋毛虫活性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分心木对小鼠肾虚模型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肾阴虚实验结果 |
1.5 肾阳虚实验结果 |
1.6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灰毛康定黄芪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前言 |
1.1 实验材料 |
1.1.1 供试植物来源 |
1.1.2 供试植物样品粗提物的制备 |
1.1.3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2.1 实验仪器 |
1.2.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给药剂量的确定 |
1.3.2 实验分组 |
1.3.3 统计学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灰毛康定黄芪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1.4.2 灰毛康定黄芪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1.4.3 灰毛康定黄芪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1.4.4 灰毛康定黄芪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1.4.5 灰毛康定黄芪对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1.5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抗旋毛虫药物及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刺梨的功效及开发利用状况 |
1.1.1 刺梨的概况 |
1.1.2 刺梨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 |
1.1.3 刺梨产品的开发及利用现状 |
1.2 高血脂症 |
1.2.1 高脂血症现状概述 |
1.2.2 降血脂植物原料的研究现状 |
1.2.3 降血脂口服液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料的降血脂功效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高脂血脂小鼠模型的建立 |
2.2.2 刺梨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
2.2.3 其余原料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
2.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刺梨汁的降血脂作用 |
2.3.2 复配原料的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刺梨降血脂口服液配方研究及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动物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制备 |
3.2.2 配方的混料设计优化 |
3.2.3 口服液功能性评价实验 |
3.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D-最优混料实验结果分析 |
3.3.2 刺梨口服液功能性评价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刺梨口服液急性毒性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口服液工艺流程及工艺要点 |
4.2.2 急性毒性实验 |
4.2.3 贮藏稳定性实验 |
4.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小鼠LD50预试实验结果分析 |
4.3.2 最大给药量实验结果分析 |
4.3.3 贮藏稳定性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相关原料降血脂功效研究 |
5.1.2 刺梨降血脂口服液配方设计及功能性评价 |
5.1.3 刺梨降血脂口服液急性毒性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内源性和外源性甲醛的生理与毒性效应及采用CRISPR对其毒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甲醛的基本概述 |
1.1.1 甲醛的理化性质 |
1.1.2 甲醛的来源途径和生产应用 |
1.1.3 甲醛的暴露 |
1.2 甲醛对机体的健康效应 |
1.2.1 急性毒性 |
1.2.2 氧化应激与炎症 |
1.2.3 心血管效应 |
1.2.4 神经毒性 |
1.2.5 遗传毒性 |
1.3 甲醛暴露与癌症和白血病 |
1.3.1 甲醛的致癌性 |
1.3.2 甲醛致白血病作用 |
1.3.3 甲醛造血毒性的相关研究 |
1.3.4 甲醛暴露致白血病存在的争议 |
1.3.5 甲醛暴露致白血病的潜在机制假说 |
1.4 功能性毒理基因组学筛选 |
1.4.1 功能性毒理基因组学筛选方法在甲醛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1.4.2 功能性CRISPR在毒理学相关的基因-环境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
1.5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源性甲醛的生理效应——血管舒张效应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实验设备 |
2.2.3 主要试剂 |
2.2.4 主要试剂盒和抗体 |
2.2.5 主要溶液配置 |
2.3 实验方法 |
2.3.1 离体血管环灌流实验 |
2.3.2 大鼠主动脉组织处理 |
2.3.3 NO、sGC、cGMP和PKG和蛋白质含量检测 |
2.3.4 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测 |
2.3.5 免疫组化实验 |
2.3.6 免疫荧光实验 |
2.3.7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甲醛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作用 |
2.4.2 高浓度甲醛上调大鼠主动脉中NO/cGMP途径 |
2.4.3 甲醛致大鼠主动脉的舒张作用不通过cAMP和花生四烯酸途径介导 |
2.4.4 高浓度甲醛促进大鼠主动脉中BK_(Ca)和KATP通道亚基的表达 |
2.4.5 高浓度甲醛抑制大鼠主动脉中L型Ca~(2+)通道亚基的表达 |
2.4.6 低浓度甲醛增强大鼠主动脉中BK_(Ca)通道及K_(ATP)通道的Kir6.2亚基表达 |
2.4.7 甲醛对大鼠主动脉中BK_(Ca)和KATP通道的表达调控呈双相剂量效应 |
2.5 讨论 |
2.5.1 采用阻断剂对内源性甲醛舒血管效应可能机制的探究 |
2.5.2 内源性甲醛可能通过介导NO/cGMP途径达到血管舒张效应 |
2.5.3 相关离子通道在甲醛引发血管舒张过程中的表达 |
2.5.4 甲醛在相关离子通道表达调控上的双相剂量效应 |
第三章 甲醛暴露致小鼠肺和鼻中造血干/祖细胞毒性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主要实验设备 |
3.2.3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3.3 实验方法 |
3.3.1 气态甲醛吸入暴露(体内实验) |
3.3.2 生物组织样品制备(体内实验) |
3.3.3 生物组织样品制备及甲醛处理(体外实验) |
3.3.4 髓系祖细胞集落培养 |
3.3.5 集落形成单位计数 |
3.3.6 数据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小鼠肺鼻部均成功培养出BFU-E和CFU-GM集落 |
3.4.2 甲醛体内吸入暴露减少了小鼠肺与鼻中BFU-E和CFU-GM集落的形成 |
3.4.3 甲醛体外暴露同样减少了小鼠肺与鼻中BFU-E和CFU-GM集落的形成 |
3.5 讨论 |
3.5.1 对HSC/HPC存在于小鼠的肺和鼻中的研究结果进行证实 |
3.5.2 体内和体外的甲醛暴露能够破坏小鼠肺和鼻中存在的HSC/HPC |
第四章 CRISPR筛选在甲醛毒性机理探究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细胞 |
4.2.2 主要实验设备 |
4.2.3 主要试剂、培养基和试剂盒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活力测定 |
4.3.2 甲醛暴露 |
4.3.3 全基因组CRISPR文库 |
4.3.4 全基因组CRISPR筛选 |
4.3.5 下一代测序 |
4.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7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使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出能够调控细胞对甲醛易感的候选基因 |
4.4.2 候选基因的功能性富集分析 |
4.4.3 甲醛代谢相关基因的丧失增加了细胞对甲醛的敏感性 |
4.4.4 DNA损伤和修复反应在调节细胞对甲醛的敏感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
4.4.5 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能够参与调控甲醛的细胞毒性 |
4.4.6 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缺失的细胞对第20天的甲醛处理抗性增加 |
4.5 讨论 |
4.5.1 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是研究甲醛毒性机制的有效方法 |
4.5.2 CRISPR筛选证实了先前已知的甲醛毒性调控相关的基因和途径 |
4.5.3 CRISPR筛选能够发现甲醛细胞毒性调控的未知基因和途径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烟草和北乌头杀虫活性物质作用机制及微胶囊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有毒植物资源的研究进展 |
1.2.1 有毒植物的种类 |
1.2.2 有毒植物的分布 |
1.2.3 有毒植物的应用 |
1.3 有毒植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 |
1.3.2 植物活性物质的成分分析 |
1.3.3 植物活性物质的杀虫作用机理 |
1.4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
1.4.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 |
1.4.2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 |
1.4.3 植物源除草剂的研究 |
1.5 农药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 |
1.5.1 农药微胶囊的制备 |
1.5.2 农药微胶囊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有毒植物杀虫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筛选及工艺优化 |
2.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植物 |
2.1.2 供试昆虫 |
2.1.3 供试试剂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2.1 植物活性物质的提取 |
2.2.2 16种植物提取物杀虫活性比较 |
2.2.3 烟草、北乌头提取物提取工艺优化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方法提取试验结果 |
2.3.2 不同提取溶剂对提取率的影响 |
2.3.3 16种植物提取物杀虫活性分析 |
2.3.4 烟草提取物提取工艺优化 |
2.3.5 北乌头提取物提取工艺优化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烟草、北乌头提取物杀虫活性成分分析 |
3.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3.1.1 供试植物 |
3.1.2 供试昆虫 |
3.1.3 供试药品及试剂 |
3.1.4 主要实验仪器 |
3.2 研究方法 |
3.2.1 2种植物的活性物质提取及分离 |
3.2.2 毒力测定 |
3.2.3 2种提取物的LC-MS分析 |
3.2.4 2种提取物的GC-MS分析 |
3.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2种植物不同萃取物含量分析 |
3.3.2 毒力测定结果 |
3.3.3 LC-MS结果分析 |
3.3.4 GC-MS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烟草及北乌头提取物对舞毒蛾酶活的作用机制 |
4.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4.1.1 供试植物 |
4.1.2 供试昆虫 |
4.1.3 供试试剂 |
4.1.4 主要实验仪器 |
4.2 研究方法 |
4.2.1 毒力测定 |
4.2.2 舞毒蛾6种酶活力的测定 |
4.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胃毒毒力 |
4.3.2 2种药剂对舞毒蛾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4.3.3 2种药剂对舞毒蛾乙酰胆碱酯活性的影响 |
4.3.4 2种药剂对舞毒蛾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5 2种药剂对舞毒蛾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3.6 2种药剂对舞毒蛾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4.3.7 2种药剂对舞毒蛾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烟碱、乌头碱对2种鳞翅目害虫肠道菌群的影响 |
5.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5.1.1 供试昆虫 |
5.1.2 供试试剂 |
5.1.3 主要实验仪器 |
5.2 研究方法 |
5.2.1 毒力测定 |
5.2.2 肠道微生物16S rDNA测序 |
5.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毒力测定结果 |
5.3.2 数据充分性分析 |
5.3.3 肠道微生物种类分析 |
5.3.4 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
5.3.5 肠道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与烟碱、乌头碱的相关性 |
5.3.6 肠道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烟草、北乌头提取物微胶囊制备工艺及性能分析 |
6.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6.1.1 供试植物 |
6.1.2 供试昆虫 |
6.1.3 供试试剂 |
6.1.4 主要实验仪器 |
6.2 研究方法 |
6.2.1 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 |
6.2.2 微胶囊表征及性能测定 |
6.2.3 2种提取物及微胶囊的毒力测定 |
6.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北乌头提取物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分析 |
6.3.2 烟草提取物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分析 |
6.3.3 2种微胶囊形貌及粒径分析 |
6.3.4 2种提取物及微胶囊红外分析 |
6.3.5 2种提取物及微胶囊热稳定性分析 |
6.3.6 2种提取物及微胶囊缓释性分析 |
6.3.7 毒力测定结果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烟草、北乌头提取物及微胶囊生物安全性评价 |
7.1 供试材料与仪器 |
7.1.1 供试动物 |
7.1.2 供试试剂 |
7.1.3 供试药液 |
7.1.4 主要实验仪器 |
7.2 研究方法 |
7.2.1 小鼠的急性毒性测定 |
7.2.2 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测定 |
7.2.3 小鼠肝脏解毒酶活测定 |
7.2.4 锦鲤的急性毒性测定 |
7.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7.3.2 2种提取物对小鼠体重及脏器的影响 |
7.3.3 2种提取物对小鼠肝脏蛋白含量的影响 |
7.3.4 2种提取物对小鼠肝脏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7.3.5 锦鲤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低浓度苯和甲醛经呼吸道联合染毒对小鼠雌性生殖毒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分组和染毒 |
1.3.2 雌鼠体重的称量 |
1.3.3 雌鼠动情周期的判定 |
1.3.4 雌鼠脏器系数的计算 |
1.3.5 雌鼠子宫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1.3.6 雌鼠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测定 |
1.3.7 母鼠生育力及胎仔发育毒性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苯和甲醛联合染毒14d雌鼠体重变化情况 |
2.2 苯和甲醛联合染毒14d对雌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2.3 苯和甲醛联合染毒14d对雌鼠子宫组织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 |
2.4 苯和甲醛联合染毒14d对雌鼠血清FSH和LH的影响 |
2.6 苯和甲醛联合染毒14d对雌鼠生育力和胎仔发育的影响 |
3 讨论 |
四、甲醛对小鼠脏器MGMT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抗炎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D]. 付鹤.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姜黄素对甲醛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李佳滨,李金玲,蒋文艺,刘海强,秦雪梅,林春梅. 中国兽医科学, 2021(07)
- [3]中药诱导共价有机框架(COFs)体内分布及COFs应用于药物递送和细胞内成像的研究[D]. 贾玉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RGFP966通过SMAD7/TGF-β通路影响胶质瘤干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D]. 梁航. 吉林大学, 2020
- [5]吉林省某化工园区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及肝毒性作用研究[D]. 李筱翠. 吉林大学, 2020(01)
- [6]三种民族药的药理作用初步研究[D]. 王敏. 大理大学, 2020(05)
- [7]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D]. 陈萍. 贵州大学, 2020(03)
- [8]内源性和外源性甲醛的生理与毒性效应及采用CRISPR对其毒性机制的研究[D]. 赵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9]烟草和北乌头杀虫活性物质作用机制及微胶囊制剂的研究[D]. 吴德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10]低浓度苯和甲醛经呼吸道联合染毒对小鼠雌性生殖毒性的影响[J]. 邹丽君,高艳芳,贺印旎,张娟,胡恭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