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黄化病、落芽症的防治

茶花黄化病、落芽症的防治

一、山茶花黄化病与落蕾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娜[1](2015)在《南宁市金花茶公园金花茶病虫害现状与防治对策》文中指出金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金黄色花瓣种类的总称,因此,山茶科植物所产生的一些病虫害也有可能在金花茶上发生,还有一些我们尚未确定的病虫害会威胁到金花茶的种植和培育。山茶科病虫害种类多,而且潜在的危害性较大,对于山茶科品种的培育和生产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本文对金花茶的病虫害进行调查,发现了多种病虫害发生,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根粉蚧’Pianococcodes robustus)、茶牡蛎蚧(Lepidosaphes fubulorum Eerri)、绿鳞象甲(Hypomeces squamosus Fabricius)、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黑褐圆盾蚧(Chrysomphalus aonidum)、茶红锈藻病(Cephaleuros parasitica Ksrst)等几种病虫害是本次调查首次发现在金花茶上危害的病虫害种类。其中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在金花茶种植影响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田间调查25种金花茶的发病率和进行29种金花茶炭疽病抗病性试验可以看出,不同品种对炭疽病的抵抗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东兴金花茶(Camellia tunghinensis)、平果金花茶(Camellia pingguoensis)、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和离蕊金花茶(Camellia liberofolmenta)4种金花茶对炭疽病的抗病性强,在调查和接种实验中,这四种金花茶受到炭疽病的感染较轻;而中东金花茶(Camellia achrysantha)、扶绥金花茶(Camellia fusuiensis)和小瓣金花茶(Camellia parvipetala)对炭疽病的抗病性较差,其中小瓣金花茶在实地调查中的感染率为76%,而在接种实验中也表现为高度感染。这一结果提示,在金花茶的种植中,可以选择对炭疽病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以降低炭疽病的危害。本文还根据金花茶病虫害调查结果提出了综合防控对策,对今后金花茶植保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对金花茶的健康栽培和产业发展有比较重要意义。

张鑫[2](2012)在《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木本油料树种,近年来被广泛栽植。安徽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区,既是油茶适宜分布区之一,也是油茶分布的北缘地带,故影响油茶发展的因素较多。为了更好地促进安徽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给安徽江淮地区发展油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本文选择了皖东、皖西以及皖南三个生态栽培区的21个油茶品种为试材,较系统地研究了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解剖结构、酶活性、电导率、苯醇抽提物、纤维素含量等生理生化特性及活性物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类型区的6组油茶4个物种气孔密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江西小果、普通油茶(黄山、大别山、凤阳油茶)、博白大果与攸县油茶的气孔密度差异较大且显着,分别为6.50个/mm2、4.35个/mm2(普通油茶气孔密度均值)、3.20个/mm2、2.8个/mm2,而黄山、大别山、凤阳油茶等普通油茶同一物种间的气孔密度无显着差异。2.通过对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品种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定发现,不同地区间油茶叶片的上下表皮、角质层、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等叶片表皮结构差异十分明显,且上述组织厚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凤阳油茶>大别山油茶>黄山油茶。由此可证明,凤阳地区油茶品种为适应北方低温、干旱等气候条件,叶片组织在解剖上形成了抵抗逆境环境的结构特征。3.不同生态区域年平均降雨量与油茶叶片气孔开度和叶片细胞结构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降雨量与油茶叶片气孔长度、气孔个数、气孔开度呈正相关;但与叶片角质层的厚度却呈负相关,且有明显的直接作用。另外,在对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气孔开度与叶片细胞结构中的其他各项指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发现,叶片气孔开度与气孔尺寸有直接正相关关系,但与叶片上、下表皮的厚度关系均为负相关。4.本文通过DPS数据处理软件对来自三个生态区域的6个油茶物种的叶片细胞气孔开口大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1.06cm处,6个油茶种质资源共分为5个类群。类群1包括博白大果(2号)和江西小果(5号)2个物种,它们的样品相似性最大,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凤阳油茶亲缘关系较远,可能是该油茶长期生长在相对温度较低、降雨量较少的环境下,导致在形态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异。4号攸县油茶与其他的油茶物种亲缘关系最远,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物种的不同。5.通过对不同生态区域油茶植株含水量及电导率测定发现,油茶叶片电导率以皖东地区偏低,但三个生态类型区的差异并不显着。植株新梢、叶片含水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皖南>皖西>皖东,即植株含水量与降雨量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同一生态类型区,油茶新梢含水量高于叶片含水量。6.通过对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发现,三地区油茶叶片MDA含量排列顺序为:皖南地区3.227μg/g>皖西地区2.836μg/g>皖东地区2.675μg/g;当年生叶片Pro含量皖南油茶最高,达到1192.963μg/g,依次为皖西和皖东,分别为1158.938μg/g和997.129μg/g,其排序与丙二醛含量相一致。该结果表明:地处油茶分布最北缘地带的皖东地区油茶抗逆性较强。7.通过对三个生态区油茶SOD、CAT和POD三种酶活性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皖东地区油茶植株的SOD活性高于皖西和皖南;油茶植株CAT活性也是皖东地区高于皖南和皖西地区,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如SOD那样显着;与以上相反,油茶植株的POD活性皖东地区为最低(仅为1.5061U/g.min),而皖西和皖南地区均较高,都达到了5.2U/g.min以上。8.通过对同一生态区域油茶品种野外调查及对其SOD、POD和CAT三种酶活性的进行了比较分析,SOD、CAT酶活性在同一地区良种的含量高低排序中出现高度的一致,分别为:皖东地区凤阳4号>凤阳3号>凤阳2号>凤阳1号>凤阳5号;皖西地区大别山3号>大别山1号>大别山4号>大别山2号;皖南地区黄山1号>皖徽5号>皖宁5号>皖宁2号>黄山2号>皖徽3号>黄山4号。这说明了SOD、CAT两种酶在油茶保护酶系统中的共同作用和核心地位。另外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油茶良种之间POD活性差异显着,皖东凤阳2号POD活性最低,只有0.736U/g.min,凤阳1号和凤阳3号POD活性较高且差别不大;皖西仅大别山2号POD活性较低,其它良种POD活性较高,且均在6.762U/g.min以上;皖南油茶良种POD活性为黄山2号和皖宁5号含量较低,但和其他良种POD活性差异显着。9.不同地区油茶品种的内含物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测的油茶试样中,含水量、苯醇抽提物、综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分别为:44.3%-50.1%、10.8%-26.2%、0.28%-0.57%、0.12%-0.25%和0.13%-0.28%。在同一生态类型区,油茶体内仅苯-醇抽提物含量为叶片高于枝条,其余物质含量均是枝条高于叶片。在三类生态类型区中,最北缘(凤阳)油茶林的枝条、叶片苯醇抽提物含量、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最高;含水量(枝和叶)和综纤维素(枝)为最低;其中油茶枝条的综纤维素含量差异极显着(P=0.0084<0.01)、纤维素含量差异显着(P=0.0214<0.05);叶片综纤维素含量差异显着(P=0.0467<0.05);由此可见,油茶体内较低的水分,较高的苯醇抽提物、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有利于植株抗寒和抗旱能力的提高。10.通过用高分辨质谱联用法(HPLC-DAD-MS)对皖西的大别山3号、皖南的黄山1号、皖东的凤阳4号叶片的甲醇和乙酸乙酯混合提取物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生长在三个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品种中,大别山3号特有的化合物阴离子有C18H24O11、C21H20O11,阳离子有C23H18N2O4、C24H30O6和C12H20N4O5;黄山1号特有的化合物有C27H36O12;凤阳4号特有的化合物阴离子有C32H42O3,阳离子有C16H35NO2、C(18H39NO3和C20H43NO4。三种生态类型的油茶叶片的活性化学物质差别较大,每个地区的叶片内都具有不同的抗性物质。其中皖东地区的凤阳4号阳离子化合物除含有脂肪酰胺类物质,还具有C16H35NO2和C18H39NO3等鞘氨醇类物质,鞘鞍醇类物质是一组具有显着抗性的活性物质,这也可能显着提高了处在北缘地区的凤阳4号油茶的抗性。

李玉红[3](2012)在《茶花介质盆栽苗的主要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茶花是我国着名的传统花卉,也是世界的名贵花木,一直深受广大茶花爱好者的喜欢。本文从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修剪整形3个方面,对茶花介质盆栽苗的管护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目的是为了推动茶花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升茶花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使茶花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朱旺生[4](2011)在《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设以改善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当前城市绿地建设发展的方向。地带性植被对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对自然植被系统的研究。地带性植被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模板或参照系,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恢复目标的设定、目标种的选择和配比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树种规划借鉴地带性植被的树种组成和结构特征,借鉴地带性植被所蕴含的生态学规律,建设以地带性植被为主、结构稳定、生态效益高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发展的必然。论文首先对“地带性植被”这一全文研究的基础展开分析。基于地带性植被概念、成因的分析,诠释地带性植被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对建立稳定的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性,明确地带性植被所蕴含的生态学理论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中的树种规划的理论依据。其次,从理论分析角度入手,系统论述了基于“地带性植被”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树种规划的相关理论。围绕“树种规划与时代发展”这一脉络,揭示在现代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当前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最重要的是考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再强调环境的美化。据此,树种选择与应用应以突出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特别是在城郊树种选择与规划上更要注重地带性天然植被应用与建设,并进一步提出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中树种规划须遵循的原则。基于城市借鉴的目标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树种组成和结构特征分析,阐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树种选择和配比的方法。基于地带性植被的稳定性和外来树种利弊的分析,提出外来树种选择与规划的原则。再次,从实证分析角度入手,对当前我国城市绿地树种规划现状进行研究。以地带性植被所蕴含的生态学理论为对照,以长春、青岛、南京、柳州等城市绿地树种规划文本为对象,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中树种选择、配比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树种规划文本中,规划植物区系虽体现了地带性特征,但地带性树种的应用比例仍然很低;树种规划不能真正做到“适地适树”;树种多样性不够丰富,种类少且集中;人工群落的建群种、优势种和伴生种未列入树种规划文本中;树种比例不符合自然植被规律。最后,从问题探讨入手,对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中树种规划内容的编制展开研讨。基于基调、骨干树种利弊和树种配比实施技术指导依据缺失的分析表明,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中树种选择和配比内容的编制尚须深入研究。全文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要重视地带性植被的作用,树种规划要借鉴地带性植被所蕴含的生态学原理。

李玉红[5](2005)在《茶花介质盆栽商品化生产技术》文中提出茶花是我国着名的传统花卉,也是世界的名贵花木。在中国茶花业蓬勃发展并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大好形势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茶花生产上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盆栽茶花特别是无土栽培茶花,走商品化生产之路便显得非常必要。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管理,有利于茶花的运输、销售等环节,可大大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茶花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刘洪恩[6](2000)在《山茶花黄化病与落蕾的防治》文中指出 山茶花性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如用碱性土壤栽培,则叶片发黄,甚至死亡),适宜荫蔽通风的生长环境,不耐烈日暴晒。它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对养分的需要量相对较大,因此,基肥和追肥要配合使用,做到淡肥勤施,允其注意在它的正常生长期要施用0.1%硫酸亚铁溶液2~3次,这样才能使山茶花叶片生长深厚浓绿,肥美茂盛,也可避免山茶花黄化病

俞劲贵[7](1998)在《盆栽山茶花怎样才能叶茂花艳?》文中研究表明 山茶花花色鲜艳,花期很长,叶片铮亮,树冠多姿,很适于住户庭院栽培,矮生品种则是盆栽佳品,深受广大花卉爱好者欢迎。但若莳养不当,则叶疏花稀,甚至枝枯株亡,要使山茶花生长繁茂,花簇丛多,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一、注意选盆和土质,为茶花生长打下好基础盆栽山茶花选用泥盆最佳,因为泥盆吸水透气性能和透水性较强,适合幼株山茶的栽培,盆大小要与苗大小相配,种植后有利于根系生长。山茶一般使用疏松肥沃的偏酸性山泥(PH值在5-6.5),因为山泥排水性能好,不易积水,上盆时间宜在2-3月或10-11月,盆底应用瓦片垫好孔眼,再堆放一层砂砾,厚度达盆高四分之一左右,然后填入部份粗土,将苗植于盆中,根要舒展,用细土填塞到离盆口3-4cm的地方轻轻摇盆。上好盆后,浇透水,以盆底渗出水为准,然后放到阴凉的地方,两个月后可恢复正常管理,小株一般1-2年翻盆换土一次,五年生以上的大

二、山茶花黄化病与落蕾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茶花黄化病与落蕾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南宁市金花茶公园金花茶病虫害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金花茶简介
        1.1.1 金花茶的发现及地理分布
        1.1.2 金花茶生长环境
        1.1.3 金花茶的主要应用价值
    1.2 南宁市金花茶公园概况
    1.3 金花茶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国内外动态
        1.3.1 金花茶病虫害发生概况
        1.3.2 金花茶病虫害防治概况
        1.3.2.1 病害防治
        1.3.2.2 害虫防治
    1.4 茶科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概况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金花茶公园金花茶病虫害种类调查
    2.2 金花茶公园金花茶病虫害种类季节性变化规律调查
    2.3 金花茶炭疽病的调查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花茶公园金花茶病虫害种类调查结果
        3.1.1 金花茶害虫调查结果
        3.1.2 金花茶病害调查结果
    3.2 金花茶公园金花茶病虫害种类季节性变化规律
    3.3 金花茶炭疽病的调查结果
        3.3.1 金花茶25个品种炭疽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
        3.3.2 金花茶29个品种对炭疽病抗性测定结果
    3.4 金花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3.4.1 金花茶种植方式与病虫害关系
        3.4.2 金花茶地理环境与病虫害关系
    3.5 南宁金花公园金花茶病虫害防控技术存在的问题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加强金花茶病虫害的国际合作研究
        4.2.2 金花茶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
        4.2.3 金花茶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4.2.3.1 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
        4.2.3.2 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4.2.3.3 积极开展物理防治
        4.2.3.4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
        4.2.3.5 建立配套完整的金花茶保护制度
    4.3 金花茶植保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油茶概述
        1.1 油茶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2 油茶的地理分布
        1.3 油茶的经济价值
        1.4 油茶的生态功能
    2 植物抗逆性影响因子的研究
        2.1 植物形态及解剖结构与抗逆性的研究
        2.2 植物细胞生理生化活性物质与抗逆性的研究
        2.2.1 植物组织相对含水量
        2.2.2 可溶性糖含量
        2.2.3 丙二醛
        2.2.4 脯氨酸
        2.2.5 电导率
        2.3 酶活性与抗逆性的研究
        2.3.1 过氧化物酶(POD)
        2.3.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2.3.3 过氧化氢酶(CAT)
        2.4 植物枝叶化学成分与抗逆性的研究
        2.4.1 木质素
        2.4.2 纤维素
        2.4.3 苯醇抽提物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药剂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
        3.2 不同生态类型油茶叶片的气孔开度的比较
        3.3 不同生态类型油茶叶片单位面积气孔个数的比较
        3.4 不同生态类型油茶物种气孔开度的聚类分析
        3.5 不同生态类型油茶叶片角质层厚度及上下表皮厚度的比较
        3.6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大小及比值的比较
        3.7 不同生态区域年降雨量与叶片细胞结构的通径分析
        3.8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气孔开度与叶片细胞结构的通径分析
第三章 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采集地概况
        2.1.2 样品的处理
        2.1.3 供试药剂
        2.1.4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胞生理活性物质的测定
        2.2.2 酶活性的测定
        2.2.3.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2.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细胞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
        3.1.1 水分含量的比较
        3.1.2 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比较
        3.1.3 脯氨酸(Pro)含量的比较
        3.1.4 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3.1.5 叶片电导率的比较
        3.2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酶活性的研究
        3.2.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比较
        3.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比较
        3.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比较
        3.3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内含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3.3.1 苯醇抽提物含量的比较
        3.3.2 综纤维素含量的比较
        3.3.3 纤维素含量的比较
        3.3.4 木质素含量的比较
第四章 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品种成分的高分辨液质联用比较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化学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油茶叶 HPLC-DAD-MS 阴阳离子流图
        3.1.1 大别山 3 号油茶叶 HPLC-DAD-MS 阴阳离子流图
        3.1.2 黄山 1 号油茶叶 HPLC-DAD-MS 阴离子流图
        3.1.3 凤阳 4 号油茶叶 HPLC-DAD-MS 阴离子分析
        3.2 油茶叶片质谱分析
        3.2.1 基于三种油茶含有类似物质的质谱分析
        3.2.2 基于两种油茶含有类似物质的质谱分析
        3.3 基于一种油茶的质谱分析
        3.3.1 大别山 3 号保留时间为 10.62 min 离子流峰对应的质谱分析
        3.3.2 黄山 1 号保留时间为 14.796 min 离子流峰对应的质谱分析
        3.3.3 凤阳 4 号保留时间为 23.065min 离子流峰对应的质谱分析
        3.3.4 大别山 3 号油茶叶 HPLC-DAD-MS 阳离子分析
        3.3.5 凤阳 4 号保留时间 19.722 min 离子流峰对应的质谱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的比较
        1.1.1 油茶叶片的气孔开度和气孔个数的比较
        1.1.2 油茶叶片的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和栅栏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较
        1.1.3 不同生态区域降雨量、油茶叶片气孔开度与叶片细胞结构的通径分析
        1.1.4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物种的聚类分析
        1.2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
        1.2.1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水分、电导率的比较
        1.2.2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的比较
        1.2.3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酶活性的比较
        1.2.4 相同生态区域油茶酶活性的比较
        1.3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内含物化学成分的比较
        1.4 不同生态区域油茶成分的比较
    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茶花介质盆栽苗的主要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茶花介质盆栽苗的水、肥管理
    1.1 浇水
    1.2 施肥
    1.3 遮阴
    1.4 抗寒
2 茶花介质盆栽苗的病虫害防治
    2.1 病害的防治
    2.2 虫害的防治
3 茶花介质盆栽苗的修剪整形
    3.1 修剪整形
    3.2 摘心和剪梢
    3.3 抹芽和疏蕾

(4)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篇章结构和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地带性植被
    2.1 地带性植被及其相关概念
    2.2 地带性植被的成因
    2.3 地带性植被的特点
    2.4 地带性植被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树种规划原则
    3.1 树种规划与时代发展
    3.2 树种规划内涵
    3.3 树种规划原则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树种规划的方法
    4.1 目标地带性植被的确定
    4.2 地带性群落分析
    4.3 人工群落树种规划的方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外来树种规划
    5.1 外来树种定义与内涵
    5.2 外来树种在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5.3 外来树种在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中的潜在危害
    5.4 城市生态绿地外来树种规划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树种规划现状
    6.1 树种地带性分析
    6.2 适地适树
    6.3 树种多样性
    6.4 树种配置
    6.5 树种比例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关于树种规划内容编制的探讨
    7.1 有关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编制的探讨
    7.2 有关树种配比编制的探讨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与余论
    8.1 结论
    8.2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论文图表来源索引
    附录二:长春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文本
    附录三:青岛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文本
    附录四:南京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文本
    附录五:南京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文本
详细摘要
ABSTRACT

(5)茶花介质盆栽商品化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上盆前准备工作
上盆、换盆技术
水、肥管理
病虫害防治
修剪整形

四、山茶花黄化病与落蕾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宁市金花茶公园金花茶病虫害现状与防治对策[D]. 黄晓娜. 广西大学, 2015(03)
  • [2]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 张鑫.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8)
  • [3]茶花介质盆栽苗的主要管理技术[J]. 李玉红. 中国园艺文摘, 2012(03)
  • [4]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研究[D]. 朱旺生.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5]茶花介质盆栽商品化生产技术[J]. 李玉红. 中国花卉园艺, 2005(18)
  • [6]山茶花黄化病与落蕾的防治[J]. 刘洪恩.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2000(01)
  • [7]盆栽山茶花怎样才能叶茂花艳?[J]. 俞劲贵.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1998(02)

标签:;  ;  ;  ;  ;  

茶花黄化病、落芽症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